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笑 银锐 +3 位作者 李鹏涛 常健博 孙思帅 魏俊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60,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8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予以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8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予以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钻孔组,19例),计算血肿腔厚度变化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内镜组与钻孔组血肿腔厚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8,P=0.396)。内镜组和钻孔组出院时mRS评分低于入院时(Z=⁃4.116,P=0.000;Z=⁃4.195,P=0.000),BI指数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Z=⁃1.557,P=0.119;Z=⁃0.091,P=0.928);出院时两组mRS评分(Z=⁃0.502,P=0.616)和BI指数(Z=⁃0.853,P=0.3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术后引流时间长于钻孔组(t=2.488,P=0.018),但术后住院时间短于钻孔组(t=⁃3.894,P=0.000);而两组总住院费用(t=1.175,P=0.248)和脑脊液漏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无论采取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还是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均安全、有效,可清除血肿,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神经内窥镜检查 引流术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华伟 薛哲 +3 位作者 孙彩红 孔东生 武琛 孙正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5-631,共7页
研究背景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最难治疗的脑血管病之一,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脑血管病外科医师也面临巨大挑战。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具有独特的手术适应证和技术要点,但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报道。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 研究背景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最难治疗的脑血管病之一,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脑血管病外科医师也面临巨大挑战。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具有独特的手术适应证和技术要点,但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报道。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的6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评估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和动脉瘤显影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病程中有无脑梗死、颅内出血、头皮不愈合、前臂神经功能障碍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桥血管采用颞浅动脉者5例,桡动脉者1例;2例桥血管嵌入载瘤动脉近端与远端之间,2例桥血管桥接于远端供体动脉与受体动脉之间,1例以“Y”形再造分叉,1例近端再接于供体动脉,远端与分支端端吻合。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桥血管均通畅;术后平均随访23.67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和桥血管闭塞,末次随访时平均mRS评分为0.33分。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丰富的变型式和广泛的适应证等技术优势,可以为脑血管病外科医师提供更丰富、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显微外科手术 颞动脉 桡动脉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3
作者 刘飞 罗靖 +5 位作者 王晓健 胡阳春 程宝春 赵亮 江敏 程宏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动脉 夹层 血管内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的效果
4
作者 李威 冯晓丽 +5 位作者 王康萌 黄开来 孙刚 陈蓉 赵振强 关海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球囊扩张组51例,支架置入组40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资料。mTICI 2b~3定义为血管良好再通,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血管良好再通率和90 d良好临床预后率较球囊组高,分别为70%比60.8%和60%比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0.391)。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比11.8%、32.5%比41.2%、22.5%比1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396、0.564)。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急性期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可能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谢昌纪 杨辰龙 +6 位作者 周志宇 胡瑞婷 黄俊萍 谭呼 韦馨娴 王涛 杨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semaphorin 3E,Sema3E)水平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semaphorin 3E,Sema3E)水平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02例,其中11例被剔除。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院后采集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ema3E水平。均行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主要结局为介入治疗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良好定义为GOS评分4~5分,预后不良定义为GOS评分1~3分(严重残疾、植物状态生存或死亡)。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临床特征及血清Sema3E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的91例颅内动脉瘤年龄(59.9±11.0)岁,预后良好组70例(76.9%),预后不良组21例(23.1%)。预后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9.4±4.5)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3.3±2.5)(P<0.001),Hunt-Hess分级(3.6±0.6 vs.2.0±1.3,P<0.001)和血清Sema3E水平[(6.21±1.58)μg/L vs.(4.38±1.77)μg/L,P<0.001]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OR=7.150,P=0.003)、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OR=15.777,P=0.010)、血清Sema3E水平(OR=1.756,P=0.027)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ema3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血清Sema3E水平是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高Sema3E水平可作为预测动脉瘤介入治疗后不良结局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 介入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素-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42例手术预后的价值
6
作者 金祥兵 邓明均 +4 位作者 吴晓宏 丁冬官 陈伟 王冰 何强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186-119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4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4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人术前、入院1周(均为术后)、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并进行比较。另依据病人出院6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01例)和预后不良组(41例),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术前、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IF-1α、ET-1、MMP-9单项及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术前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8.87%(41/142),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42.43±3.05)μg/L和(41.53±4.52)μg/L、ET-1(14.27±1.24)ng/L和(13.96±2.04)ng/L、MMP-9(15.57±1.81)μg/L和(14.68±2.65)μg/L均低于术前(51.19±4.38)μg/L、(16.50±1.45)ng/L、(18.26±2.29)μg/L;预后良好组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40.78±1.53)μg/L和(34.87±4.68)μg/L、ET-1(13.12±2.16)ng/L和(10.05±1.96)ng/L、MMP-9(14.87±1.20)μg/L和(12.21±2.87)μg/L均低于术前(47.82±4.13)μg/L、(14.89±2.75)ng/L、(17.41±1.21)μg/L;预后良好组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低于入院1周(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多发动脉瘤、脑积水、Hunt-Hess分级Ⅳ~Ⅴ级、CT 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为≥72 h、并发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病人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手术时机为≥72 h、术前及入院1周血清HIF-1α、ET-1、MMP-9高水平均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术前及入院1周血清HIF-1α、ET-1、MMP-9三者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灵敏度(97.56%、95.12%)和曲线下面积(0.93、0.91)高于单独预测(P<0.05),特异度与单独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术前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术前和入院1周血清HIF-1α、ET-1、MMP-9高水平均是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缺氧诱导因子-1Α 内皮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预后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2 位作者 蔡忻懿 方璐璐 黄亚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CEA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术前NIHSS评分的差值(Δ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或术后24 h NIHSS评分0分)和神经功能未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吸烟史、术前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无症状]及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血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收集患者CEA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血管成像评估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纤维帽完整性(完整、不完整)、是否为溃疡型斑块、是否钙化及钙化位置(表面、基底部)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组内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参数建立简化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对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预测效能。结果145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中,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组117例,神经功能未改善组28例。(1)与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术前收缩压[(139±13)mmHg比(129±7)mmHg]、术前NIHSS评分[3(2,4)分比1(0,2)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2(1,3)分比0(0,1)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其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神经功能改善组相比,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更高(64.3%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回声、斑块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7.307,P=0.008;F组别=13.621,P<0.01;F时间=248.065,P<0.01);每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134.110,P<0.01),而组间各时间点的MCA 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0.562,P=0.4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患侧MCA Vm及MCA P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MCA Vm及MCA PI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术前MCA Vm低于神经功能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间各时间点MCA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OR=0.880,95%CI:0.822~0.943,P<0.01)、术前NIHSS评分(OR=0.105,95%CI:0.023~0.473,P=0.003)、溃疡型斑块(OR=4.060,95%CI:1.202~13.711,P=0.024)、术前MCA Vm(OR=1.285,95%CI:1.144~1.443,P<0.01)是CEA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5)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AUC为0.972(95%CI:0.885~0.969,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结论术前收缩压、NIHSS评分、MCA Vm及溃疡型斑块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早期神经功能预后
下载PDF
从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看围手术期管理及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未来
8
作者 郝继恒 司俊臣 +1 位作者 张利勇 王继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由中国发起的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最终取得阴性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血管旁路移植术对症状性血管闭塞患者的治疗价...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由中国发起的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最终取得阴性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血管旁路移植术对症状性血管闭塞患者的治疗价值,而是预示着其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文对CMOSS结果进行了分析,对该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下一步开展的CMOSS2,并探讨了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未来,以期为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 血管旁路移植术 专家论坛
下载PDF
双侧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单中心15年经验
9
作者 杨耀国 陈忠 +8 位作者 唐小斌 寇镭 王盛 吴章敏 刘晖 张征 何楠 王硕 李健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15年疗效和长期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A和CAS治疗的234... 目的研究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15年疗效和长期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EA和CAS治疗的234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线数据、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情况以及术后长期的全因死亡、脑卒中、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18例行双侧手术治疗。53.85%的患者首次手术为右侧,65.81%首次治疗采用CAS。双侧手术间隔时间2周至11年,中位间隔时间3个月。首次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患者2例,二次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例。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18例,高灌注综合征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19例。20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周期为1~15年,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全因死亡患者28例,其中9例因卒中死亡,6例因脑出血死亡。随访期间发生心梗13例,脑出血10例,卒中31例,术侧再狭窄22例。CAS和CEA患者死亡、脑卒中、再狭窄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中心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和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对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长期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双侧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再狭窄 脑卒中
下载PDF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长期疗效观察
10
作者 刘源 佟志勇 +2 位作者 余冠东 赵旭东 初金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2-643,共12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实施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累及大脑前动脉A2段,3例累及大脑中动脉M2段。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术后采用CTA或DSA评估动脉瘤闭塞和血流重建情况;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术后第1天、1周和3个月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评估是否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本组5例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孤立确切,2例行A3-A3侧侧吻合术;3例行M2-M2侧侧吻合术,其中1例在M2-M2侧侧吻合术基础上获取桡动脉(RA)作为桥血管,联合M1-RA-M2嵌入桥接式血管搭桥术。术中经ICGA证实,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时间为23(14,71)个月,5例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CTA或DSA检查、3例术后9~12个月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显影,5例侧侧吻合口和1例M1-RA-M2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周mRS评分较术前升高0~3分(1例手术前后均为4分、1例增加2分、1例增加3分),2例未破裂患者术后1周mRS评分无变化(均为1分);术后3个月mRS评分均下降(0分2例、2分1例、3分2例);末次随访时1例失访,余4例mRS评分进一步下降(0分2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无脑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侧侧吻合术的短期和长期通畅性良好,长期疗效稳定,是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颅内-颅内(非MeSH词) 侧侧吻合(非MeSH词)
下载PDF
应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外科干预
11
作者 佟小光 施铭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常同时累及心血管和脑血管,需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同时手术干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常同时累及心血管和脑血管,需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同时手术干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尚未形成一致性意见。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手术技术的改进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为外科手术同时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心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宋英 刘健 +2 位作者 冀方愿 张亮 付辉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采用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血管内治疗,分析临床基本信息、血管内治疗结果、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动脉瘤最...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采用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血管内治疗,分析临床基本信息、血管内治疗结果、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动脉瘤最大径平均为(2.5±0.4)mm,血管内治疗35例责任动脉瘤,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65.7%),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2例(34.3%)。术后即刻栓塞RaymondⅠ级20例(57.1%),Ⅱ级13例(37.2%),Ⅲ级2例(5.7%)。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11.4%),包括术中破裂2例(5.7%),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5.7%),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开颅去骨瓣减压1例,术后死亡1例。影像随访24例(68.6%),复发1例予以再治疗。临床随访33例,mRS 0~2级31例(93.9%)。结论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破裂、血栓形成为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 破裂 血管内治疗 超早期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13
作者 张航 袁永杰 +4 位作者 付宇 马亚静 李元智 刘继发 管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6-252,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据通路不同,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TRA组(20例)和TFA组(119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卒中史)、动脉瘤相关数据[动脉瘤形态(囊状、非囊状)、数量(单发、多发)、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分叉部)、瘤颈、载瘤动脉直径、瘤囊、是否为复发动脉瘤、是否合并分支]、有效性终点(通路建立后PED置入成功,且完全覆盖瘤颈口)、安全性终点(术中及术后穿刺部位、神经系统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卒中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相关危险因素、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通路均成功建立且PED置入成功,未发生术中通路转换。TRA组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发生率为5.0%;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TFA组11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5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其发生率为6.7%;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分析表明,TRA与TFA行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内操作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分层逐段抽吸在急性高负荷血栓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黄良通 黄逸杰 +2 位作者 徐灵燕 彭潇 金哲宇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1750-1753,1764,共5页
目的探讨分层逐段抽吸在急性高负荷血栓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高负荷血栓大血管闭塞(LVO)性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采用支架取栓39例,分层逐段抽吸5... 目的探讨分层逐段抽吸在急性高负荷血栓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高负荷血栓大血管闭塞(LVO)性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采用支架取栓39例,分层逐段抽吸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手术安全性及预后。结果分层逐段抽吸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高于支架取栓组,穿刺至再通时间短于支架取栓组,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支架取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取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血栓逃逸率、采取补救治疗率、术后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高负荷血栓LVO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分层逐段抽吸相较于支架取栓,手术时间更短、血管成功再通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更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负荷评分 高负荷血栓 机械取栓 分层逐段抽吸
下载PDF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在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15
作者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4,共6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术式和适应证。方法与结果 回顾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6例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型动脉瘤,1例为基...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术式和适应证。方法与结果 回顾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6例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型动脉瘤,1例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合并近端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巨大型夹层动脉瘤;5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Ⅴ级1例、Ⅳ级1例、Ⅲ级2例、Ⅱ级1例;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6例患者均采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主要包括颈内动脉岩骨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椎动脉V3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4例)、大脑中动脉M2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复查影像学提示桥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基底动脉上段显影良好。4例预后较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3分;1例术前即为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Ⅳ级),虽手术顺利,动脉瘤得以控制,但预后欠佳(mRS评分4分);1例基底动脉干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Ⅴ级),虽手术顺利重建后循环并处理动脉瘤,仍于术后1周死亡。结论 对于无法使用常规手段治疗的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选择,临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脂蛋白(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16
作者 王芳 郝喜娃 李月春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 h内诊断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详细记录...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 h内诊断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线资料、血化验指标、手术相关信息、预后情况等。结局为EVT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预后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估Lp(a)与EVT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6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141例(53.2%),预后不良组患者124例(46.8%),预后良好组Lp(a)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p(a)OR=1.032;95%CI=1.017~1.047。Lp(a)对EVT患者不良结局的ROC分析结果显示AUC=0.655;95%CI=0.590~0.721(P<0.001),预测截断值为20.95 mg/dL,灵敏度为77.4%,特异度为51.1%。结论:Lp(a)水平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EVT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相关,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临床结局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血清VEGFs、MMPs表达水平特征及对预后的预测效能
17
作者 克力斯坦·夏依扎提 王乐 如克亚·白克力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特征及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特征及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92)和预后不良组(n=29)。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VEGFs、MMPs表达谱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VEGFs、MMPs水平与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EGFs、MMPs水平预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VEGF-1、VEGF-2、MMP-1、MMP-2、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t/P=4.455/<0.001、3.982/<0.001、4.848/<0.001、5.702/<0.001、5.144/<0.001);血清VEGF-1、VEGF-2、MMP-1、MMP-2、MMP-9水平均与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呈显著正相关(r/P=0.338/<0.001、0.361/<0.001、0.383/<0.001、0.386/<0.001、0.331/<0.001);血清VEGF-1、VEGF-2、MMP-1、MMP-2、MMP-9水平升高均是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42(1.011~1.372)、1.126(1.004~1.276)、1.027(1.002~1.052)、1.029(1.006~1.052)、1.026(1.006~1.047)];血清VEGF-1、VEGF-2、MMP-1、MMP-2、MMP-9水平独立及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29、0.744、0.759、0.761、0.724、0.890,联合预测的效能大于各指标独立预测效能(Z/P=4.344/<0.001、4.185/<0.001、4.013/<0.001、4.010/<0.001、4.350/<0.001)。结论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血清VEGFs、MMPs表达水平与预后不良具有密切相关性。基于上述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不良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预后
下载PDF
两种抗血栓方案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疗效对比
18
作者 李钢 郑鉴峰 +1 位作者 张家淳 孙晓川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目的对比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后采用直接抗血小板治疗与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的142例颅内破裂... 目的对比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后采用直接抗血小板治疗与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的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抗血栓方案,抗血小板组37例(26.1%),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105例(73.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术后出血及缺血并发症、动脉瘤尺寸、动脉瘤数量、动脉瘤位置等差异;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通过分析术后出血事件、缺血事件的发生例数和评估出院后2-5个月(平均3个月)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抗血小板组患者和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数量、动脉瘤尺寸和动脉瘤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共有29例患者介入术后出现出血并发症,其中全程抗血小板组12例,先抗凝治疗后再改用抗血小板组17例,与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相比,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2%vs 32.4%;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良好率(81.1%vs 81.0%)、临床预后不良率(18.9%vs 19.0%)、死亡率(5.4%vs 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全程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先抗凝再改用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临床分析
19
作者 张慧 吕厚元 +1 位作者 李柏乐 张心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154-157,37,共5页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共经历16次妊娠,均于孕前发现CCM。初始临床表现癫痫5例,突发头痛4例,因头痛发现脑出血1例,一过性晕厥1例,共济失调1例,无临床症状3例;以癫痫为临床表现的病例中,4例患者孕前手术或放疗后癫痫发作减轻或消失,1例孕前未治疗者孕期癫痫发作频繁,给予药物加量后未再发作;无孕期手术治疗者,无新发脑出血病例;孕足月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1例,孕18周引产1例;产后突发癫痫持续状态1例,其余母儿健康。结论妊娠合并CCM需要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共同管理,妊娠可能增加癫痫发作风险;孕前应至神经外科行风险评估,孕期适时调整抗癫痫药物,分娩后仍要严密监测。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产科、神经科、麻醉科及母胎医学组成的MDT团队共同讨论评估后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脑出血 癫痫 多学科团队管理
下载PDF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
20
作者 陆弘盈 谭衍 +2 位作者 边远 李欣明 蔡文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DAPT组37例和支架组35例。ADAPT组行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组行支架... [目的]对比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DAPT组37例和支架组35例。ADAPT组行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组行支架取栓术。对比两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静脉溶栓、一次血管再通率、全部血管再通率、血栓逃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近期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静脉溶栓、全部血管再通率及血栓逃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取栓次数少于支架组,一次血管再通率高于支架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90 d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PT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组(P<0.05)。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DAPT组(P<0.05)。[结论]相较于支架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可获得更好的近期预后,并发症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直接抽吸取栓术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 支架取栓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