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蕉枯萎病高效拮抗土著细菌的筛选及其防效 被引量:4
1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2 位作者 刘晓菲 兰成忠 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5,共11页
【目的】发掘防治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菌资源,为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福建省香蕉产区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菌株,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代谢物抑菌试验、抑菌谱和耐毒素能... 【目的】发掘防治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菌资源,为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福建省香蕉产区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菌株,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代谢物抑菌试验、抑菌谱和耐毒素能力测定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生防菌株的鉴定,并采用灌根法测定生防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95株细菌,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17株,其中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12.67和11.67 mm;不同拮抗细菌菌株间的代谢物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NJ-1和NJ-4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89.06%和88.47%。菌株NJ-1和NJ-4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谱广,且对5%的香蕉枯萎病菌粗毒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菌株NJ-1和NJ-4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1.69%和70.75%,且与对照药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处理相比,菌株NJ-1和NJ-4对促进香蕉苗株高、根长生长有显著优势。【结论】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高效的生防潜力,而且对香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解淀粉芽孢杆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抑菌活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西兰花废弃茎叶品质的改善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晓红 孙宏 +5 位作者 沈琦 周航海 赵志伟 吴逸飞 王新 汤江武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459-464,共6页
本试验旨在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并探究其用于废弃西兰花茎叶发酵的可行性。以西兰花种植土壤和实验室保藏菌种为筛选源,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酶(CMC)-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以CMC活性和滤纸酶(FPA)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 本试验旨在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并探究其用于废弃西兰花茎叶发酵的可行性。以西兰花种植土壤和实验室保藏菌种为筛选源,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酶(CMC)-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以CMC活性和滤纸酶(FPA)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编号XLG2-1。对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通过形态学及生理生化分析,确定其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将菌株接种于废弃西兰花茎叶中进行发酵,发现粗蛋白、小肽和粗多糖含量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0.41、11.5和10.4百分点;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比发酵前降低了0.21、0.25和0.02百分点。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发酵后的样品结构疏松,表面有大量孔洞,并有菌附着,表明该菌能分解利用西兰花废弃茎叶,有助于解决其资源化利用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短小芽孢杆菌 西兰花废弃茎叶 发酵
下载PDF
杨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防治药剂筛选及杨树抗病性评价
3
作者 冯连荣 矫丽曼 +5 位作者 张妍 王乃锐 王诗琦 彭儒胜 宋立志 池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防治杨树叶枯病,利用单因素试验,对中荷64杨(P.×euramericana cv.‘N3016’)上分离获得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并开展了不同品种杨树抗叶枯病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菌... 为防治杨树叶枯病,利用单因素试验,对中荷64杨(P.×euramericana cv.‘N3016’)上分离获得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并开展了不同品种杨树抗叶枯病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适宜碳源为玉米粉,适宜氮源为酵母提取物,适宜培养温度范围为25~30℃,适宜pH为8,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致死温度为52℃。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显示,选用的5种生物制剂防治效果优于2种化学药剂,各药剂抑制作用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哈茨木霉(3亿菌落/g)、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g)、质量分数为10%的多抗霉素、质量分数为3%的中生菌素、质量分数为2%的宁南霉素、质量分数为50%的多菌灵、质量分数为75%的百菌清,将哈茨木霉(3亿菌落/g)和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g)作为防治链格孢菌的适宜药剂。选用7个黑杨派品种杨树,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法,开展了杨树抗叶枯病综合评价,确定中荷64杨为高感品种,中辽1号杨和欧美杨177为中感品种,渤丰1号杨、渤丰3号杨、辽育3号杨和欧美杨111为高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叶枯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抗病性评价
下载PDF
甘薯茎腐病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估
4
作者 柴荣耀 游雨欣 +6 位作者 邱海萍 倪剑萍 郭峻宁 张震 李斌 沈升法 王艳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47-651,共5页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试验进行药剂筛选,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以期为甘薯茎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采用含毒介质法中的最低抑制浓度法,对1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开展田间防...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试验进行药剂筛选,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以期为甘薯茎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采用含毒介质法中的最低抑制浓度法,对1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溴硝醇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4.69 mg·L^(-1),其次为噻霉酮、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加收米)、土霉素、硫酸链霉素、春雷·噻唑锌,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7.50、18.25、28.13、37.50、75.00、150.00 mg·L^(-1)。大田试验选取的6种药剂中,春雷·噻唑锌的防治效果最佳,可达82.16%,其次噻霉酮、中生菌素、溴硝醇和春雷·中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55%、77.18%、76.56%、75.02%,均可作为田间甘薯茎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腐病 防控 药剂筛选 田间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中国北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芳 徐幸 +4 位作者 郭荣 于文娟 彭云良 姬红丽 卓富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目的】了解我国北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根结线虫的种类,为进一步制定水稻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2020和2021年春季从我国河南、山东、宁夏、北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和内蒙古13个省(... 【目的】了解我国北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根结线虫的种类,为进一步制定水稻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2020和2021年春季从我国河南、山东、宁夏、北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和内蒙古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连片稻田、周围田埂、旱地等采集了1032份土样,每份土样与灭菌河沙混合后平均分成3等份分别放入花盆中,盆中一半播水稻一半播番茄,50 d后检测水稻或番茄根系是否有根结产生。挑取阳性样品根结中的雌成虫,制作会阴花纹玻片,对根结线虫种类进行形态鉴定;同时利用我国常见6种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土样中的根结线虫种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有119份土样能够引起水稻或番茄幼苗产生根结,总检出率为11.53%,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土样检出率最高,为33.33%。在根结线虫种类鉴定中发现,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为北方水稻产区优势种,占鉴定样品的96.83%;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分别占鉴定样品的84.13%,52.38%,31.75%,15.87%和3.17%。受1,2,3,4,5和6种根结线虫侵染的土样比例分别为11.11%,28.57%,28.57%,28.57%,3.18%和0%。其中最常见的为拟禾谷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混合侵染(23.81%),其次为拟禾谷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混合侵染(22.22%),再次为拟禾谷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混合侵染(15.87%),其他不同种类根结线虫混合侵染的田块比例不超过10.00%。【结论】根结线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其中拟禾谷根结线虫为优势种,象耳豆根结线虫也已适应低温由南向北扩散,今后应加大研究根结线虫在北方露地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及扩散和危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根结线虫鉴定 混合侵染 拟禾谷根结线虫 象耳豆根结线虫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土壤根肿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常德市油菜根肿病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文斌 郭诗芬 +5 位作者 徐定辉 贺群华 薛高尚 张振乾 刘忠松 肖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7-903,共7页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通过检测土壤根肿菌孢子浓度,能够评估田块中根肿病发生的风险程度,为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建立了油菜土壤根肿病菌qPCR定量检测技术。以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通过检测土壤根肿菌孢子浓度,能够评估田块中根肿病发生的风险程度,为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建立了油菜土壤根肿病菌qPCR定量检测技术。以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发病油菜植株和带病土壤对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拥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该技术判定田间根肿病发病的根肿菌孢子阈值浓度为1.34×10^(3)个/克土壤,当土壤中孢子浓度高于阈值浓度时,油菜发生根肿病风险较大。对常德市各区县油菜种植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随机采集481块田的土壤样本,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土壤中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发现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已呈多点发展,并有加速扩散的趋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油菜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将大面积爆发,严重危害该地区的油菜发展。对于常德市油菜种植区,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小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根肿病发病的概率较低,可种植普通非抗性油菜品种,但需加强根肿病病情监控。孢子浓度高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或者种植根肿病抗性油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根肿病菌孢子 qPCR 常德市
下载PDF
苏铁羽叶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
7
作者 覃茜 丁丽琼 +5 位作者 池昭锦 陆祖正 单彬 谢振兴 黄歆怡 许恬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77-1684,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造成苏铁属植物羽叶褐斑病的病原真菌,筛选出对该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化学防治药剂,为苏铁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病斑组织分离、纯化后回接滇南苏铁叶片,根据科赫氏法完成其致病性验证。其次,对其... 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造成苏铁属植物羽叶褐斑病的病原真菌,筛选出对该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化学防治药剂,为苏铁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病斑组织分离、纯化后回接滇南苏铁叶片,根据科赫氏法完成其致病性验证。其次,对其进行形态鉴定;再应用SSU、LSU、GAPDH、tef1、rpb2、Alt、OPA10-2、ITS 8个基因序列,构建多基因进化树进一步鉴定病原真菌。最后,通过平板抑菌试验,从7种化学药剂中筛选出高效的抗菌药剂。本研究发现,形态学鉴定与多基因联合进化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属的巴斯基链格孢(Alternariaburnsii);在7种化学药剂平板抑菌试验中,氟酰羟·苯甲唑效果最佳,其浓度在0.67 mg/L时抑菌率达到7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 褐斑病 病原鉴定 巴斯基链格孢 平板抑菌试验
下载PDF
广东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的发生种类、分布及动态
8
作者 汤亚飞 李正刚 +4 位作者 蓝国兵 佘小漫 于琳 丁善文 何自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5-263,275,共10页
为了监测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在广东的发生与扩散动态,2003年-2021年,本课题组对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进行了长期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广州、湛江、惠州等14市均有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的寄主植物有番茄、南瓜、甘薯等24... 为了监测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在广东的发生与扩散动态,2003年-2021年,本课题组对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进行了长期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广州、湛江、惠州等14市均有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的寄主植物有番茄、南瓜、甘薯等24种,其中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和危害尤为严重,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从14市采集的病样中共鉴定出烟粉虱传双生病毒21种,其中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YLCGd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oLCGdV)、黄蝉曲叶病毒(Allamanda leaf curl virus,AllLCV)、广东雾水葛花叶病毒(Pouzolzia mosaic Guangdong virus,PouMGDV)、十萼茄黄花叶病毒(Lycianthes yellow mosaic virus,LyYMV)5种病毒为新种;同时,发现危害不同寄主的病毒种类存在差异,危害同一作物的病毒种类也存在动态变化。本文明确了广东烟粉虱传双生病毒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为全省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传双生病毒 广东 发生 分布 种类
下载PDF
南方番茄病毒在海南省的发生分布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9
作者 车海彦 林雅婷 +1 位作者 罗大全 龙海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病毒病是海南番茄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海南番茄病毒病病原时发现,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STV)在海南省多个市(县)的样品中存在,而且发现1株STV单独侵染的样品。为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发... 病毒病是海南番茄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海南番茄病毒病病原时发现,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STV)在海南省多个市(县)的样品中存在,而且发现1株STV单独侵染的样品。为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利用RT-PCR技术,对2015—2021年采自海南省的987份疑似病毒侵染的番茄叶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9个市(县)的142份样品中检测到STV,早在2015年STV就已经在海南番茄上存在,检出率从2015年(8.82%)到2021年(22.45%)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结合RACE和RT-PCR技术扩增到4个STV海南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长度均为3446 nt,包含2个部分重叠的ORFs,ORF1(147~1280 nt)和ORF2(1048~3336 nt)分别编码p42蛋白(377 aa)和RdRp蛋白(762 aa),5′UTR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146 nt和110 nt。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4个STV海南分离物间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99.86%~100.00%,与目前GenBank公布的所有STV分离物基因组间序列一致性为98.45%~99.94%。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80个STV分离物被明显分为2个组(组Ⅰ和组Ⅱ),组Ⅰ包括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分离物;组Ⅱ中除1个亚洲分离物外,其他均为欧洲分离物;4个海南分离物被分在组Ⅰ,STV分离物的分组与地域呈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寄主无相关性。4个海南分离物与组Ⅰ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变异度较高的区域位于881~1061 nt和1521~1721 nt,与组Ⅱ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变异度较高的区域位于2041~2241 nt和2761~2921 nt。STV分离物基因组间未发现重组事件。这是在海南省首次报道发现STV。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分布、发生趋势及遗传多样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番茄病毒 小RNA深度测序 RT-PCR检测 基因组
下载PDF
侵染苘麻的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的鉴定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10
作者 杜江 马振男 +2 位作者 崔丽艳 王德富 牛颜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为明确引起我国山西晋中地区苘麻叶片表现皱缩和花叶症状的病原物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本研究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经测序、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为明确引起我国山西晋中地区苘麻叶片表现皱缩和花叶症状的病原物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本研究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经测序、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苘麻叶片皱缩、花叶的病原物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将该分离物命名为TYLCV-Abu,GenBank登录号为OP293347,但未扩增到β卫星。该病毒DNA-A基因组全长为2782 bp,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TYLCV-Abu分离物与TYLCV茄子分离物KSQ1-3(GenBank登录号KC428753)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99%,其中C4和V2编码的蛋白变异较大。重组结果分析显示,分离物TYLCV-Abu是由TYLCV-F(GenBank登录号KY971326)和TYLCV-KSQ1-3重组得到,重组区域为其基因组2617-2782 nt区域。这是首次从苘麻样品中扩增到TYLCV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苘麻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广西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鉴定
11
作者 黄金玲 覃丽萍 +3 位作者 刘志明 刘峥嵘 李红芳 陆秀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26-133,共8页
为了明确广西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分类地位,在广西14个市27个乡(镇)的171块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进行了采样调查,并进行致病线虫分离,根据2龄幼虫形态、雌虫会阴花纹特征等,结合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 为了明确广西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分类地位,在广西14个市27个乡(镇)的171块水稻产区稻-菜轮作田进行了采样调查,并进行致病线虫分离,根据2龄幼虫形态、雌虫会阴花纹特征等,结合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分析方法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有64个田块发生根结线虫为害,水稻种植季根结线虫检出率为37.4%,蔬菜轮作季根结线虫检出率为25.7%。广西水稻根结线虫病病原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说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病在广西稻-菜轮作田发生已经相当普遍,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稻-菜轮作 水稻根结线虫 调查 鉴定
下载PDF
石榕树中补骨脂素分离鉴定及其抗真菌活性
12
作者 邓志勇 黄晞灵 +2 位作者 祝泽宇 黄思雨 邓业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目的]分离出石榕树中能够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单体化合物并探索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榕树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运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活性单体化合物... [目的]分离出石榕树中能够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单体化合物并探索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榕树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运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活性单体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活性单体化合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石榕树(叶)甲醇提取物对甘蔗凤梨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在10 mg·mL^(-1)浓度下,抑菌率为100%。在浓度为1.5 mg·mL^(-1)时,石榕树(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和水层萃余物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8.73%、100.00%、39.49%和6.63%。表明石榕树(叶)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制作用最高,其EC_(50)值为0.430 7 mg·mL^(-1)。石榕树(叶)乙酸乙酯层萃取物进行柱色谱分离后得到对甘蔗凤梨病菌有较高抑菌活性的是LMNO1bc1a活性组分,0.1 mg·mL^(-1)的LMNO1bc1a活性组分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菌率为100.00%。LMNO1bc1a组分经结晶、重结晶纯化后命名为SRS-1,SRS-1经NMR和MS技术鉴定为补骨脂素(psoralen)。SRS-1对甘蔗凤梨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罗汉果白绢病菌、柑橘砂皮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这7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18 2、0.038 8、0.040 9、0.051 2、0.080 7、0.092 7、0.115 4 mg·mL^(-1)。[结论]从石榕树中分离出抑菌活性单体化合物SRS-1,鉴定为补骨脂素,其对甘蔗凤梨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罗汉果白绢病菌、柑橘砂皮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这7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榕树 补骨脂素 分离 鉴定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四川不同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
13
作者 李晓迪 陈思怡 +4 位作者 陈国亮 刘林文 陈华保 杨春平 常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61,共10页
【目的】探明四川地区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和PCR-VNT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毒素类型和群体遗传... 【目的】探明四川地区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和PCR-VNT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毒素类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并通过高粱粒接种法检测菌株在不同寄主间的相互侵染作用。【结果】来源于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被鉴定为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 asiaticum),其中禾谷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而亚洲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各寄主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以小麦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且与大豆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同时,各寄主菌株间能够相互侵染,但致病力存在差异。【结论】来源于四川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可相互侵染致病,具有加重其所致病害在该地区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复合种 毒素基因型 群体遗传多样性 致病性
下载PDF
丹参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防菌的筛选
14
作者 袁梦蕾 崔明悦 +5 位作者 张子通 刘亚钰 刘方春 马海林 刘幸红 燕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0期119-127,共9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用于丹参根腐病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实验以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泰安市发病的丹参及健康丹参的根际土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丹参中分离病原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根际土中筛选生防菌,利用形态学和16S... 本研究旨在筛选用于丹参根腐病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实验以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泰安市发病的丹参及健康丹参的根际土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丹参中分离病原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根际土中筛选生防菌,利用形态学和16S rRNA进行鉴定,并在离体丹参上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从发病丹参上分离出的病原菌RBT-2-1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从根际土中筛选出的生防菌i为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i对TBG-2-1的抑菌率为66.67%,i在离体丹参上对TBG-2-1的防治效果预防组均高于治疗组,且预防组中追加i菌液的防效最好,为44.45%,比预防组中未追加i菌液的处理提高了1.6倍,比治疗组提高了7.0倍。由此可知,i的接种顺序及使用次数会影响对TBG-2-1的防效。本研究为后期大田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根腐病 木贼镰刀菌 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 生防菌 平板对峙法 防治效果 接种顺序 使用次数
下载PDF
芡叶瘤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15
作者 李美霞 王晓飞 +5 位作者 陈亚丽 钱新 周长勇 付佑胜 曹凯歌 刘伟中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3期135-142,共8页
芡叶瘤病为水生蔬菜芡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芡叶瘤病菌保藏的最佳条件并筛选出防控该病害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温度、pH、碳源及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室内毒力测定杀菌剂单剂及混剂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并开展单剂对... 芡叶瘤病为水生蔬菜芡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芡叶瘤病菌保藏的最佳条件并筛选出防控该病害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温度、pH、碳源及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室内毒力测定杀菌剂单剂及混剂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并开展单剂对芡叶瘤病防效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 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铵。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嘧菌酯对供试病原菌的EC_(50)值分别为0.8992、0.6531、0.1650、1.8751、0.9227、2.3432和6.0517 mg/L,其中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抑菌活性较强;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对芡叶瘤病防效分别为94.36%、85.64%和82.56%;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选择了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按照质量比1:1、1:2、1:3、1:4、1:5、5:1、4:1、3:1、2:1组合,5:1配比时有增效作用,SR为1.5029,可在生产上用于芡叶瘤病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瘤病 病原菌保藏条件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生长速率法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PDF
温度调控ALP1表达对叶状枝节丛孢捕食松材线虫效率的影响
16
作者 梁冠军 贾含琪 +1 位作者 李丹蕾 王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168,共8页
转录组测序筛选并克隆了叶状枝节丛孢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LP1,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其对松材线虫捕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LP1编码的蛋白质是一个409个氨基酸残基的分泌性蛋白,分子质量为41.89 ku,等电点为6.45,表现出稳定且亲水... 转录组测序筛选并克隆了叶状枝节丛孢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LP1,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其对松材线虫捕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LP1编码的蛋白质是一个409个氨基酸残基的分泌性蛋白,分子质量为41.89 ku,等电点为6.45,表现出稳定且亲水的蛋白质特性。ALP1蛋白无跨膜螺旋,含有信号肽,预测的切割位点位于第21至22个氨基酸残基间。ALP1蛋白含有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保守基序,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卷曲和β-折叠组成,与Drechslerella coelobrocha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实时定量PCR(RT-qPCR)结果表明,ALP1基因表达水平与叶状枝节丛孢的捕食效率呈正相关,尤其在28℃时表达显著上调。在18~32℃梯度范围内,以28℃为叶状枝节丛孢捕食效率最优温度条件。GO分类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确认了ALP1在叶状枝节丛孢适应环境和捕食过程中的核心作用。ALP1基因在叶状枝节丛孢适应温度变化和提高捕食效率中起到关键调控功能,还为松材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松材线虫 捕食线虫真菌 叶状枝节丛孢 捕食率
下载PDF
霜霉病菌胁迫下藜麦内参基因的筛选及其稳定性验证
17
作者 解宇洁 薛婧 +4 位作者 姜晓东 殷辉 赵晓军 冯铸 李新凤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目的】筛选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深入开展藜麦抗霜霉病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和评价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藜麦霜... 【目的】筛选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深入开展藜麦抗霜霉病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和评价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藜麦霜霉病菌胁迫下的表达稳定性,并通过对CqSGAT基因表达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结果均显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稳定性较好的内参基因为CqEF-1a、CqMON1和CqRPS18;geNorm软件分析结果显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最适候选内参基因为CqEF-1a和CqRPS18;以CqSGAT为目标基因对候选内参基因进行验证,发现CqMON1不适合作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内参基因。【结论】藜麦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最适内参基因为CqEF-1a和CqRPS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生物胁迫 表达稳定性
下载PDF
外源添加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
18
作者 冯伊彤 贾硕 +7 位作者 刘麟 杨剑锋 杜磊 张文兵 石胜华 武占敏 张键 赵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 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呈现出递增趋势,相比对照,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为68.81 mm,增长率为21.40%;产孢量为2.58×10^(7)个/mL,增长率为21.13%;微菌核数量也随着外源添加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在培养5 d后,相比对照,其涨幅为51.53%;粗毒素分泌量在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增幅近1倍;细胞壁裂解酶活性随着外源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在80μmol/L时达到最强。此外,随着培养基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也相应增强,表现在当外源添加的铁离子浓度由0μmol/L增加至80μmol/L时,病情指数由35.00提高至62.20,增长率为77.71%。综上所述,外源添加铁离子不仅能够加速大丽轮枝菌的生长,促进产孢和微菌核的形成,还能够增强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大丽轮枝菌 致病力 微菌核 铁离子
下载PDF
我国作物病菌标准品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杨文莉 朱梨梨 +3 位作者 陈健 陈燕欣 姚涓 姜大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菌侵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准确地对作物感染病菌的情况进行检测,有助于为制定病害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作物病菌标准品是作物病害检测工作中的重要参考,在作物病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工作中具...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菌侵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准确地对作物感染病菌的情况进行检测,有助于为制定病害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作物病菌标准品是作物病害检测工作中的重要参考,在作物病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作物病菌标准品相关研究的报道较少,因此有序开展作物病菌标准品的研制工作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作物病菌检测方法、检测标准及作物病菌标准品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我国作物病菌标准品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标准品 作物病菌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响应面法研究链格孢菌Alternaria ochroleuca的产毒条件
20
作者 曹浩杰 孟佳佳 +5 位作者 黄晴雯 王杰 赵秀英 范楷 聂冬霞 韩铮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比较了不同链格孢菌(Alternaria ochroleuca、Alternaria alternata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产毒能力,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了不同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初始pH对A.ochroleuca产主要链格孢霉毒素链格孢酚(AOH)、... 比较了不同链格孢菌(Alternaria ochroleuca、Alternaria alternata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产毒能力,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了不同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初始pH对A.ochroleuca产主要链格孢霉毒素链格孢酚(AOH)、链格孢甲基醚(AME)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A)3种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毒素的产量均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初始pH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培养温度26.8℃、培养时间11.4 d、培养基初始pH 4.7是TeA的最佳产生条件,最大产量为4841.3 mg∕kg;当培养温度为25.9℃、培养时间为7.8 d、培养基初始pH为6.4时,AOH和AME的产量最高,分别达2096.1 mg∕kg和152.8 mg∕kg。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对TeA的产生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AOH和AME的产生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明确了链格孢菌A.ochroleuca产生链格孢霉毒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链格孢霉毒素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霉毒素 响应面法 链格孢菌 产毒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