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RPA-LFD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作者 王永江 乔奇 +4 位作者 王爽 赵付枚 田雨婷 张德胜 张振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781-2790,共10页
【目的】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结合侧向流层析(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试纸条技术,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 【目的】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结合侧向流层析(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试纸条技术,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est African strain,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方法】根据SPCSV-WA外壳蛋白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扩增效果好、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探针。然后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扩增体系、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SPCSV-EA、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等常见的甘薯病毒进行检测,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将感染SPCSV-WA甘薯叶片样品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分别采用RT-PCR和RT-RPA-LFD进行检测,比较RT-PCR和RT-RPA-LFD方法的灵敏度;对采自田间的甘薯样品和试管苗样品进行RT-RPA、RT-RPA-LFD和RT-PCR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最适引物为CSV357F/R,探针CSV-CP-Probe(47 bp),引物和探针工作浓度分别为0.2和0.06μmol·L^(-1),温度为42℃,时间5 min。该方法可对SPCSV-WA进行特异性检测,与甘薯上其他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RT-RPA-LFD最低可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4)溶液,而RT-PCR最低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3)溶液,RT-RPA-LFD灵敏度是RT-PCR的10倍。田间采集的22份甘薯样品经RT-PCR、RT-RPA和RT-RPA-LFD检测,均检出11份阳性样品,3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28份试管苗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RT-PCR和RT-RPA-LFD检测结果一致,均检出5份阳性样品。【结论】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灵敏、可视的特点,既可用于甘薯脱毒试管苗样品的病毒检测,也适用于基层单位田间甘薯病毒样品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 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层析 快速检测 甘薯
下载PDF
噻唑膦与硅肥联合使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娟 高波 +3 位作者 李秀花 王容燕 黄山 陈书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2,324,共7页
为了有效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种类硅肥及噻唑膦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控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硅肥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差,但10%噻唑膦颗粒剂与不同种类硅肥联合使用后可显著降低... 为了有效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种类硅肥及噻唑膦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控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硅肥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差,但10%噻唑膦颗粒剂与不同种类硅肥联合使用后可显著降低甘薯种薯及薯苗受线虫侵染率,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等量的10%噻唑膦颗粒剂。田间施用噻唑膦后再增施硅肥,可使噻唑膦防治效果显著增高,甘薯受害率降低,甘薯产量提高。其中硅肥途保佳15 L/hm^(2)与10%噻唑膦颗粒剂18 kg/hm^(2)或22.5 kg/hm^(2)联合使用后,对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7%以上,显著高于10%噻唑膦颗粒剂22.5 kg/hm^(2)处理。联合施用硅肥可以在减少噻唑膦用量情况下保持对茎线虫病较高防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 噻唑膦 硅肥 增效作用
下载PDF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技术的建立及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柴荣耀 游雨欣 +5 位作者 邱海萍 郭峻宁 张震 李斌 沈升法 王艳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7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号、TF1118、DY7032、南薯88和浙紫薯4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腐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下载PDF
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药剂浸种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4
作者 张德胜 田雨婷 +3 位作者 马占宽 赵付枚 王英志 张振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6,355,共7页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增加产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长喙壳 甘薯苗期黑斑病 浸种 产苗量
下载PDF
5种药剂对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5
作者 曹辉 左红娟 +4 位作者 黄松波 王峰 张利鹏 王伟 张晓申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86-88,101,共4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以甘薯普薯32为试材,在河南郑州和洛阳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研究5种药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90 kg/hm^(2)和金龟子绿僵菌2亿/g(颗粒)90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 为了筛选出适合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以甘薯普薯32为试材,在河南郑州和洛阳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研究5种药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5%噻虫胺(颗粒)90 kg/hm^(2)和金龟子绿僵菌2亿/g(颗粒)90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最高分别是82.77%和79.48%,商品率最高分别为92.51%和91.06%,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最高分别是10.49%和9.57%。噻虫胺和金龟子绿僵菌分别代表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在甘薯地下害虫防治上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地下害虫 药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具有解磷、解钾和固氮功能的甘薯茎线虫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6
作者 宋根 张宝海 +11 位作者 王星 贾振华 郭丁鑫 范亚飞 乔亚科 吴艳红 冯建龙 韩丽丽 刘明英 高妍 宋春光 张志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79-83,共5页
为筛选鉴定出具有解磷、解钾和固氮能力的甘薯茎线虫生防菌,本研究采集甘薯茎线虫发生地的甘薯根际土样,采用LB固体培养基分离出HC-6、GS3-X4等6个细菌菌株。通过初筛、复筛和性能测试,从6个菌株中筛选出一种对线虫病触杀效果好,定殖能... 为筛选鉴定出具有解磷、解钾和固氮能力的甘薯茎线虫生防菌,本研究采集甘薯茎线虫发生地的甘薯根际土样,采用LB固体培养基分离出HC-6、GS3-X4等6个细菌菌株。通过初筛、复筛和性能测试,从6个菌株中筛选出一种对线虫病触杀效果好,定殖能力强,且解磷、解钾和固氮能力优秀的菌株,为GS4-S2;经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命名为HM-6。该菌株可作为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微生物菌肥研发材料,对于线虫病害防治和菌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病 生防菌 解磷 解钾 固氮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Cover against Solenopsis invicta and Rapid Extinguishment of Its Epidemic
7
作者 Hongyi WANG Jun HONG +1 位作者 Haoyuan ZHU Xueying HAN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24年第2期1-3,8,共4页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lenopsis invicta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nt nest,a fast and efficient closed treatment device was developed.Compared with the simple chemical treatment c...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lenopsis invicta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nt nest,a fast and efficient closed treatment device was developed.Compared with the simple chemical treatment commonly used at present,the developed treatment device(the ant nest control cover)is a fast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exterminate S.invicta in 7 d,featured by short course,quick results and goo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en invasive species Solenopsis invicta Control cover Epidemic extinguishment technology
下载PDF
商洛市甘薯茎线虫病初步调查和防治措施研究
8
作者 陈鹏博 杨艺炜 +2 位作者 李英梅 孙伟势 胡瑞芬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首次在商洛市3个田块中调查发现甘薯腐烂茎线虫病感染,感染率分别为5.80%、5.93%和4.98%,病情指数分别为2.72、3.28和2.74。实验室形态学观察和病原线虫,rDNA-ITS区PCR检测进一步确认了甘薯腐烂茎线虫的存在。跨地区购买易感作物种苗、... 首次在商洛市3个田块中调查发现甘薯腐烂茎线虫病感染,感染率分别为5.80%、5.93%和4.98%,病情指数分别为2.72、3.28和2.74。实验室形态学观察和病原线虫,rDNA-ITS区PCR检测进一步确认了甘薯腐烂茎线虫的存在。跨地区购买易感作物种苗、易感作物轮作、种薯带病原线虫可能是商洛市发生甘薯腐烂茎线虫病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应提高认识,调整茬口;选择抗病品种,提倡高剪苗技术;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购买种苗;合理使用杀线虫农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来遏制甘薯腐烂茎线虫病在商洛市的传播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 甘薯腐烂茎线虫病 调查 检测 预防
下载PDF
水杨酸诱导马铃薯疮痂病抗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汤晓莉 薛红芬 +3 位作者 邓国宾 杨明挚 王燕云 陈小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51-1854,共4页
以感病品种夏波蒂为材料,研究外源水杨酸(SA)在温室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对种薯疮痂病的感病指数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AL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多种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诱导抗性的生理基础。结果... 以感病品种夏波蒂为材料,研究外源水杨酸(SA)在温室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对种薯疮痂病的感病指数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AL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多种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诱导抗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外源SA能显著降低种薯感病率;同时矮化植株,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增强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过诱导抗氧化酶系活力的提高,SA能有效降低叶片中超氧自由基和MDA的含量,增强植株对疮痂病的系统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疮痂病 水杨酸 诱导抗病性
下载PDF
甘薯基因组NBS-LRR类抗病家族基因挖掘与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小芳 毕楚韵 +7 位作者 石媛媛 胡韵卓 周丽香 梁才晓 黄碧芳 许明 林世强 陈选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5-1207,共13页
NBS-LRR类基因家族是植物抗病R基因(Resistance gene)数量最多的一类,具有NBS(Nucleotide-binding site)和LRR(Leucine-leucine-repeat)结构域。甘薯(Ipomoea batatas)栽培种基因组已完成测序,但尚未注释,本研究对甘薯基因组序列进行外... NBS-LRR类基因家族是植物抗病R基因(Resistance gene)数量最多的一类,具有NBS(Nucleotide-binding site)和LRR(Leucine-leucine-repeat)结构域。甘薯(Ipomoea batatas)栽培种基因组已完成测序,但尚未注释,本研究对甘薯基因组序列进行外显子预测,得到甘薯染色体组全基因组蛋白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NBS-LRR家族基因鉴定和分析表明,甘薯基因组中含有379个NBS-LRR家族基因,占全基因组基因总数的0.212%,其中N型亚家族120个,NL型103个,CNL型133个,TNL型22个,PN型1个。所有染色体上均有NBS-LRR家族基因分布,但数量明显不同,其中有60.9%的NBS-LRR基因序列呈簇状分布。NBS-LRR基因序列有15个保守结构域,在N端较为保守。研究结果为甘薯进一步开展NBS-LRR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NBS-LRR R基因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姜珊珊 冯佳 +4 位作者 张眉 王升吉 辛志梅 吴斌 辛相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94-1302,共9页
【目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侵染甘薯造成重要危害,本研究旨在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检测... 【目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侵染甘薯造成重要危害,本研究旨在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检测SPFMV的方法。【方法】从Gen Bank上获得SPF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设计4条RT-LAMP特异性引物SPFMV-FIP(5′-TAAGCGCGGCTGCC TTCATC-CATTCAACCACCCCTGCA-3′)、SPFMV-BIP(5′-TCGGTTGTTTGGTTTGGACGGA-ATCAGTTGTCGTGTGCCTC-3′)、SPFMV-F3(5′-GAGTCTTGCGCGATATGCA-3′)和SPFMV-B3(5′-ACCCCTCATTCCTAAGAGGT-3′),同时设计2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特异性引物SPFMV-F(5′-TCTAATGAGAACACTGAA TT-3′)和SPFMV-R(5′-TTGCACACCCCTCATTCCTAAG-3′)。分别设置F3/B3﹕FIP/BIP引物浓度比(1﹕1、1﹕2、1﹕4、1﹕6、1﹕8和1﹕10),d NTPs浓度梯度(0.025、0.125、0.225、0.325、0.425、0.525、0.625、0.725和0.825mmol·L-1),Betaine浓度梯度(0.4、0.7、1.0、1.3和1.6 mol·L-1),反应温度(59、61、63、65、67和69℃)和反应时间(20、30、40、50、60、70、80和90 min),对RT-LAMP反应体系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通过测序及酶切对RT-LAMP产物进行鉴定。以携带SPFMV、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和健康甘薯叶片的总RNA为模板,分别进行RT-LAMP和RT-PCR特异性检测;带有SPFMV的甘薯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以RNA原液、10-1、10-2、10-3、10-4、10-5、10-6和10-7稀释液为模板进行RT-LAMP和RT-PCR灵敏度测定。最后利用优化的RT-LAMP体系对山东省多地采集的SPFMV疑似病样进行检测,加入SYBR green I进行可视化检测。【结果】建立了SPFMV的RT-LAMP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优化的反应体系:引物SPFMV-FIP/SPFMV-BIP为0.8μmol·L-1,SPFMV-F3/SPFMV-B3为0.2μmol·L-1,d NTPs为0.325mmol·L-1,Betaine为1 mol·L-1;65℃反应70 min。特异性试验显示本研究建立的RT-LAMP只对携带SPFMV的RNA能够扩增出典型的梯状条带。RT-LAMP最低可检测的RNA浓度为121.6×10-4 ng·μL-1,而RT-PCR最低能检测的RNA浓度为121.6×10-3 ng·μL-1,表明RT-LAMP的灵敏度比RT-PCR高10倍。田间样品检测,RT-LAMP扩增结果与可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快速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到SPFMV的田间检测。【结论】建立的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SPFMV的田间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检测
下载PDF
甘薯种质资源抗(耐)病毒病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邢继英 杨永嘉 +4 位作者 孙爱根 胡兰英 钮福祥 李秀英 唐君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48,共3页
对 12 0 0多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品种病毒病发病率 10 0 % ,发病程度较轻的品种占 2 .4 1% ,未发现免疫品种 ,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 ;品种的发病程度与平均显症叶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发病程度与脱毒后的增产幅度呈极显... 对 12 0 0多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品种病毒病发病率 10 0 % ,发病程度较轻的品种占 2 .4 1% ,未发现免疫品种 ,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 ;品种的发病程度与平均显症叶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发病程度与脱毒后的增产幅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进行品种抗性评价 ,采用先进行平均显症叶位调查 ,再结合脱毒后鲜薯增产情况综合评定品种抗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调查时间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甘薯 病毒病 抗性鉴定 症状 抗性评价
下载PDF
甘薯茎线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Dd-ace-2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丁中 彭德良 +2 位作者 黄文坤 贺文婷 高必达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9-244,共6页
利用RT-PCR、RACE技术克隆了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乙酰胆碱酯酶基因(Dd-ace-2)cDNA (GenBank登录号EF583058),用DNAMAN5.0、MEGA3.0进行了序列分析。克隆的Dd-ace-2基因cDNA全长2425 bp,包含一个22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利用RT-PCR、RACE技术克隆了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乙酰胆碱酯酶基因(Dd-ace-2)cDNA (GenBank登录号EF583058),用DNAMAN5.0、MEGA3.0进行了序列分析。克隆的Dd-ace-2基因cDNA全长2425 bp,包含一个22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34个氨基酸。Dd-ace-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秀丽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动物寄生线虫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viviparous)ace-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48.0%、42.7%和42.1%。在推导的734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中,前面的701个氨基酸残基是成熟的乙酰胆碱酯酶序列,其预测的分子量为79240.38 D。在一级结构中,形成催化活性中心的3个氨基酸残基(Ser291,Glu442和His574)、胆碱结合位点Trp(177),以及在亚基内形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完全保守;在电鳐乙酰胆碱酯酶分子的催化功能域中存在14个保守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其中10个在甘薯茎线虫乙酰胆碱酯酶中完全保守。与其它线虫和物种乙酰胆碱酯酶的聚类分析显示,甘薯茎线虫的乙酰胆碱酯酶与其它线虫乙酰胆碱酯酶ACE-2同属一个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 乙酰胆碱酯酶 CDNA克隆 Dd-ace-2
下载PDF
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谢一芝 尹晴红 +2 位作者 戴起伟 邱瑞镰 吴纪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1-313,共3页
对 2 74 5份甘薯品种及育种材料的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型占 7 7% ,抗病型占 17 7% ,中抗型占 2 3 2 % ,感病型占 2 7 2 % ,高感型占 2 4 2 %。对 898份材料及其亲本的抗性分析表明 ,不同抗性组合后代中均可分离出高抗至高感... 对 2 74 5份甘薯品种及育种材料的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型占 7 7% ,抗病型占 17 7% ,中抗型占 2 3 2 % ,感病型占 2 7 2 % ,高感型占 2 4 2 %。对 898份材料及其亲本的抗性分析表明 ,不同抗性组合后代中均可分离出高抗至高感类型的材料 ,杂交后代的抗性强弱随双亲抗性水平的增加而提高。相关分析显示 ,甘薯品种抗黑斑病性与其它主要经济性状间没有相关关系。采用品种间杂交育种技术先后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的抗病型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黑斑病 抗性 遗传 品种
下载PDF
甘薯病毒检测技术的改进与组培苗病毒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谢逸萍 马代夫 +4 位作者 李洪民 李秀英 李强 唐君 马飞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4,共3页
用NCM -ELISA方法对不同来源的甘薯样品进行 6种病毒的检测 ,结果发现 :在农户样品中 ,以SPFMV的发病最重 ,检出率高达 90 % ;脱毒后的第一代则以次要病毒检出率为高。同时对三种不同制样方法进行对比 ,发现以叶柄提取液检出率 (6 6 .6 ... 用NCM -ELISA方法对不同来源的甘薯样品进行 6种病毒的检测 ,结果发现 :在农户样品中 ,以SPFMV的发病最重 ,检出率高达 90 % ;脱毒后的第一代则以次要病毒检出率为高。同时对三种不同制样方法进行对比 ,发现以叶柄提取液检出率 (6 6 .6 % )为最高 ,比叶片提取液检出率高 5 5 .5个百分点。对试管苗进行分节检测的结果表明 ,病毒分布呈从基部至顶部逐步递减的基本规律 ,因此在进行试管苗扩繁时 ,应取顶部以下 1~ 2节 ,而在进行病毒检测时 ,则应取靠近培养基的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技术 分布特征 甘薯 病毒 血清检测 试管苗 组织培养
下载PDF
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振臣 乔奇 +2 位作者 靳秀兰 王永江 殷花娥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3-35,共3页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对河南省 1 0个主栽甘薯品种进行了脱毒培养 ,经过对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及良种的三级繁育和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结果表明 :脱毒甘薯比非脱毒甘薯平均增产 6 1 .8%,商品性状明显改善。此外 ,还对河南省甘...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对河南省 1 0个主栽甘薯品种进行了脱毒培养 ,经过对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及良种的三级繁育和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结果表明 :脱毒甘薯比非脱毒甘薯平均增产 6 1 .8%,商品性状明显改善。此外 ,还对河南省甘薯病毒种类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潜隐病毒 (SPLV)和甘薯G病毒 (SPVG)等为河南省甘薯主要病毒 ,并对甘薯茎尖苗病毒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甘薯 脱毒技术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产量 商品性状 病毒检测
下载PDF
甘薯小象甲的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黄立飞 黄实辉 +5 位作者 房伯平 陈景益 张雄坚 李育军 王章英 罗忠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7-79,共3页
甘薯小象甲作为世界性害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薯区危害面积最大、对甘薯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害虫。就甘薯小象甲的分布、危害、形态特性和防控方法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甘薯小象甲不育技术的研究情况,以期为今... 甘薯小象甲作为世界性害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薯区危害面积最大、对甘薯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害虫。就甘薯小象甲的分布、危害、形态特性和防控方法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甘薯小象甲不育技术的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甘薯小象甲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研究进展 不育技术
下载PDF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18
作者 乔奇 张振臣 +4 位作者 秦艳红 张德胜 田雨婷 王爽 王永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3939-3945,共7页
【目的】基于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est African,WA)的可视化检测方法。【方... 【目的】基于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est African,WA)的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针对SPCSV西非株系(SPCSV-WA)的CP核苷酸序列设计4条引物,以感染SPCSV-WA甘薯叶片总RNA为模板,进行一步法RT-LAMP,在65℃条件下反应1 h。扩增产物利用琼脂糖电泳分析和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显色判断结果,同时对扩增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基因克隆和测序鉴定。利用常规RT-PCR和建立的RT-LAMP方法对14份甘薯样品进行SPCSV-WA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建立的LAMP方法可特异地对SPCSV-WA进行检测,且最低可检测出101拷贝/μL的模板。RT-LAMP产物的克隆测序表明,感染SPCSV-WA甘薯样品的RT-LAMP产物为SPCSV-WA CP基因序列。14份田间甘薯样品检测表明,RT-LAMP与RT-PCR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建立的SPCSV-WA 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是简便、可靠的SPCSV-W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检测
下载PDF
甘薯块根抗黑斑病酚类物质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美艳 孙厚俊 +5 位作者 王景景 王考艳 申杰 刘丹 张健 谢逸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4期226-230,共5页
研究甘薯块根酚类物质代谢与抗黑斑病之间的关系,为鉴定和选育抗黑斑病品种提供抗性指标。以‘南京-92’(高抗)和‘烟台-252’(高感)为材料,测定了甘薯块根中绿原酸、总酚的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抗病品... 研究甘薯块根酚类物质代谢与抗黑斑病之间的关系,为鉴定和选育抗黑斑病品种提供抗性指标。以‘南京-92’(高抗)和‘烟台-252’(高感)为材料,测定了甘薯块根中绿原酸、总酚的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抗病品种在黑斑病侵染第1天,PAL活力就迅速提高,以后的几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感病品种在黑斑病侵染后第3天PAL活力才显著升高、5天后就迅速下降;黑斑病侵染使甘薯绿原酸含量迅速提高,但不同抗病性的甘薯品种积累的时相和量有所不同,高抗比高感提高56.6%~327%;受黑斑病浸染后,高抗品种体内PPO活性及和总酚含量比高感品种提高迅速,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甘薯块根中PAL活性、绿原酸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甘薯抗黑斑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黑斑病 总酚 绿原酸 多酚氧化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下载PDF
薯瘟菌对甘薯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伟英 邱永祥 +2 位作者 邱珊莲 柯玉琴 潘廷国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0-616,共7页
为探讨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被薯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后的响应,以抗病品种‘湘薯75-55’和感病品种‘胜利百号’为材料,对甘薯叶片的光合特性和叶绿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薯瘟菌侵染后,‘胜利百号’叶片的细胞... 为探讨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被薯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后的响应,以抗病品种‘湘薯75-55’和感病品种‘胜利百号’为材料,对甘薯叶片的光合特性和叶绿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薯瘟菌侵染后,‘胜利百号’叶片的细胞膜透性(MP)明显增大,叶绿素(Chl)含量下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内源ABA含量急剧升高,且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叶绿体数目减少、膨胀模糊、基粒片层松散解体以及淀粉粒变小;而‘湘薯75-55’的各个指标变化不大,细胞膜结构完整,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因此,薯瘟菌侵染后不同抗病品种甘薯叶片在光合特性和叶绿体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薯瘟菌 叶片 细胞膜透性 叶绿体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