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7篇文章
< 1 2 2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辽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惠琳 吴玉群 +2 位作者 尤丹 于佳霖 张洋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89-90,共2页
辽糯5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S15C08为母本、自选系YN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糯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具有熟期适中、果穗大小均匀、鲜穗外观好、品质优良、糯性强、柔嫩性好、稳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2022年8月通... 辽糯5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S15C08为母本、自选系YN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糯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具有熟期适中、果穗大小均匀、鲜穗外观好、品质优良、糯性强、柔嫩性好、稳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2022年8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审玉20220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辽糯5号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玉米耐盐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敏 栾炳辉 +4 位作者 王洪涛 张伟 张晓英 刘保友 王英姿 《作物研究》 2024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探究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玉米耐盐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智能聪(ZNC)为材料,于2022年在山东烟台开展试验,对盐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浓度智能聪浸种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率、根系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8、10 g/L NaCl溶液中,玉米... 为探究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玉米耐盐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智能聪(ZNC)为材料,于2022年在山东烟台开展试验,对盐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浓度智能聪浸种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率、根系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8、10 g/L NaCl溶液中,玉米种子发芽率分别为27.5%、17.5%,主根长度分别为19.8、13.0 mm,显著低于其在水溶液中的发芽率(52.5%)和主根长度(55.9 mm),说明盐溶液对玉米发芽和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20 ng/mL智能聪浸种处理后,8、10 g/L NaCl溶液下的玉米种子发芽率分别为38.0%、25.0%,主根长度分别为24.5、15.1 mm,说明智能聪浸种能够缓解盐溶液对玉米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智能聪拌种结合玉米生长期兑水喷施处理,玉米产量提高5.02%。综合分析,在盐分胁迫条件下,施用智能聪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物免疫诱抗剂 盐胁迫 发芽率 产量
下载PDF
黄淮海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典型农艺性状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庄秋丽 黄玉波 +5 位作者 徐博涵 訾勇 邓士政 姜秀芳 梁路 张卫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5,共7页
通过分析参加2016—2017年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试验的不同类型参试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筛选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的典型农艺性状。不同类型参试玉米品种的不同类型农艺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审宜机收籽粒型玉米品种具有以下... 通过分析参加2016—2017年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试验的不同类型参试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筛选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的典型农艺性状。不同类型参试玉米品种的不同类型农艺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审宜机收籽粒型玉米品种具有以下明显特征:早吐丝、早成熟和生育期短,雄穗分枝数量中等,半松散、半紧凑株型,果穗茎秆角度为30°~45°,株高260~280 cm,花丝以青色为主,穗位高110 cm左右,最高不能超过120 cm,穗长较短,13~15 cm,穗粗5 cm左右,穗粒重130 g左右,千粒重相对较小,产量较高;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籽粒破损率低和籽粒损失量小的特点。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吐丝期、成熟期和生育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吐丝期、成熟期与生育期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出苗期、生育期和穗粒重对收获期籽粒含水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效应,而穗行数具有显著负效应;吐丝期和生育期对籽粒损失量具有显著和极显著正效应,而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对籽粒损失量具有极显著负效应,穗粗和产量具有显著负效应。综合以上结果,可将筛选黄淮海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的典型农艺性状归结为出苗期、吐丝期、生育期、雄穗分枝数、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穗粒重和产量,可为黄淮海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机收籽粒 典型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儒研818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薛法新 郝福庭 +3 位作者 付贵林 高秋荣 蒋飞 吴秋平 《作物研究》 2024年第3期157-162,172,共7页
为探究增密条件下玉米新品种儒研818的植株生长及产量表现,在鲁西南地区设60000(D1)、67500(D2)、75000(D3)、82500(D4)、90000(D5)、97500株/hm^(2)(D6)6个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性状... 为探究增密条件下玉米新品种儒研818的植株生长及产量表现,在鲁西南地区设60000(D1)、67500(D2)、75000(D3)、82500(D4)、90000(D5)、97500株/hm^(2)(D6)6个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D5处理最高;除D6处理外,不同密度处理玉米吐丝前单株叶片和穗干物质生产差异较小;各处理的单株茎鞘干物质则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成熟期不同植株器官及单株总干物质则随密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花前营养器官(叶片+茎鞘)转运和花后同化贡献率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8.9%和81.1%,花前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茎鞘;密度增加使得叶片和茎鞘干物质对籽粒转移的贡献率相对增加,但明显降低了灌浆中后期籽粒的灌浆速率,导致粒质量和穗粒数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为75000~82500株/hm^(2)时,儒研818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干物质 产量 儒研818
下载PDF
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郭海斌 马红珍 +7 位作者 张军刚 王文文 冯晓曦 薛志伟 许海涛 许波 杨永乾 王成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8-107,共10页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提密抗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设置4.5万~10.5万株/hm 25个密度梯度,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提密抗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设置4.5万~10.5万株/hm 25个密度梯度,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下根系干重、根系长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深松耕作后,15~45 cm土壤紧实度下降了13.6%,0~10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了5.8%,根系干重增加了21.3%,根系长度增加了19.7%,叶面积指数增加了7.9%,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了4.7%,净光合速率增加了9.4%,蒸腾速率增加了4.7%,气孔导度增加了13.9%,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了11.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了4.8%,丙二醛含量下降了11.4%;开花期至乳熟期根系干重由15.5%变为13.1%,根系长度由32.4%变为27.8%,叶面积指数由10.5%变为9.1%,叶绿素相对含量由11.0%变为9.5%,净光合速率由20.5%变为19.9%,蒸腾速率由26.4%变为25.1%,气孔导度由27.1%变为25.6%,过氧化物酶活性由49.2%变为47.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17.3%变为15.7%,丙二醛含量开花期至乳熟期的上升幅度由56.0%变为52.2%。2种耕作方式下,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呈现二次曲线关系,常规旋耕在8.28万株/hm 2种植密度下获得最大籽粒产量,深松耕作在9.09万株/hm 2种植密度下籽粒产量最佳,最适种植密度增加了9.7%,5个种植密度平均增产8.4%。因此黄淮海地区可以通过深松耕作缓解增密带来的衰老负效应,促进植株生长,延长植株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实现增密进一步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深松耕作 衰老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6
作者 史健伟 邹华芬 +4 位作者 严晓丽 孙海天 王宏轩 李海亮 汪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25-133,共9页
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基质覆盖量和基质占比,以彩甜糯2号玉米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基质覆盖量(9.0、16.1、25.0、36.1 t/hm^(2))和5种基质占比(40%、50%、60%、70%和80%),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C... 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基质覆盖量和基质占比,以彩甜糯2号玉米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基质覆盖量(9.0、16.1、25.0、36.1 t/hm^(2))和5种基质占比(40%、50%、60%、70%和80%),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CK),开展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田间试验,解析基质覆盖量、基质占比对玉米幼苗出苗率、生长性状、物质积累量和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基质占比为60%时出苗率达到最大(96.34%)。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和基质占比60%(A2处理)时玉米幼苗性状表现好,早期易发挥显著优势,幼苗长度、胚芽鞘长度、初生胚根长度以及茎基宽均优于其他处理。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和基质占比60%时总根长度、根表面积、平均直径达到最大值,A2处理总根长度较CK增加44.93%,根表面积较CK增加65.09%。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和基质占比60%时玉米幼苗地上生物质积累量最大,基质覆盖量为25.0 t/hm^(2)和基质覆盖量为36.1 t/hm^(2)处理的地下生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其地上生物质积累量均不具有优势。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适宜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基质占比为60%,此时培育玉米幼苗出苗率高,幼苗性状好,生物量提高显著,根系活力好。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玉米免耕播种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覆盖 玉米幼苗 免耕播种 生长性状
下载PDF
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对作物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艳秋 王晓东 +8 位作者 张丽 耿柳婷 毛庆丰 李艳肖 朱梦洋 徐兴源 张宏宇 张春兰 刘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97,共7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2种作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2种作物争地的矛盾。为探明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鲜食玉米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2)(D1)、5.25万株/hm^(2)(D2)、6.00万株/hm^(2)(D3);饲用大豆种植设1个密度,为15万株/hm2。种植模式为副处理,分别为单作鲜食玉米(P1)、单作饲用大豆(F)、玉米大豆行比2∶2(P2)、2:4(P3)、4∶4(P4)、6∶4(P5)。测定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鲜食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种植模式对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大豆盛花期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鲜食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有着较强的互作效应。其中,苗期玉米D3处理的SPAD值较D1处理显著增加了34.01%;苗期玉米D2处理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和平均蒸腾速率较D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1.82%和29.05%。玉豆行比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影响有所差异,大喇叭口期玉米SPAD值在P4处理达到最高,SPAD值为23.84;玉米苗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在P5处理达到最高,为26.77μmol/(m^(2)·s);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平均蒸腾速率在P3处理达到峰值。各种植模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或先增后降,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的增加,玉米产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3种植密度下的P5处理除外)。综合分析,在试验区生产条件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同时玉米、大豆的行比为6∶4时,具有较高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秣食豆 叶绿素值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下载PDF
深松耕作和不同灌水量对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本龙 周春生 +1 位作者 海珍 娄雨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4,共8页
为解决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耕层变浅、理化性状恶化、产量低下等问题,基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盐碱试验地,设置仅旋耕+2 100 m^(3)/hm^(2)灌水量(CK)、深松+1 500 m^(3)/hm^(2)灌水量(A1)、深松+2 100 m^(3)/hm^(2)灌水量(A2)、深松+2 700 m^(... 为解决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耕层变浅、理化性状恶化、产量低下等问题,基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盐碱试验地,设置仅旋耕+2 100 m^(3)/hm^(2)灌水量(CK)、深松+1 500 m^(3)/hm^(2)灌水量(A1)、深松+2 100 m^(3)/hm^(2)灌水量(A2)、深松+2 700 m^(3)/hm^(2)灌水量(A3)4组处理,比较深松耕作和不同灌水量对于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全盐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旋耕,深松耕作能够打破犁底层,播种前20~40 cm土层中,A1、A2、A3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14.41%、23.42%、37.84%;收获后0~5、5~10、10~20 cm土层中,A2和A3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分别降低了0.83%、2.14%、0.71%和0.70%、2.50%、1.06%,而A1处理较CK明显升高;收获后0~5、5~10、10~20 cm土层中,A1、A2、A3处理的电导率较CK明显降低,多数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收获后0~40 cm土层中,A1、A2、A3处理的全盐量较CK明显降低,多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在玉米的产量构成要素中,A1、A2、A3处理的穗长、十穗鲜质量、穗周长、轴质量、纵向籽粒数、百粒鲜质量、百粒干质量和玉米产量较CK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以玉米产量提升最为显著,较CK分别提升了32.12%、27.98%、63.18%。深松耕作能够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配合合理灌水量能够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盐分,同时大幅提升玉米产量。综上所述,深松耕作配合2 700 m^(3)/hm^(2)灌溉量(A3)为本试验盐碱地玉米种植的适宜处理。对于合理确定通辽盐碱地深松方案具有一定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作 苏打盐碱地 玉米产量 灌水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崔文芳 于晓芳 +5 位作者 王志刚 高聚林 张石 胡树平 许鹏 雷娟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内蒙古平原灌区长期采用旋耕作业方式,导致耕层逐年变浅、犁底层加厚等问题,本试验以宜机收玉米品种先玉696为材料,设置深翻秸秆粉碎还田、深松秸秆混拌还田、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农户浅旋等5个处理,研究不... 内蒙古平原灌区长期采用旋耕作业方式,导致耕层逐年变浅、犁底层加厚等问题,本试验以宜机收玉米品种先玉696为材料,设置深翻秸秆粉碎还田、深松秸秆混拌还田、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农户浅旋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模式配套秸秆还田技术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肥力及物理性状的年际间影响,探讨适宜本地区的耕作与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果表明,(1)深松秸秆混拌还田能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的积累,提高蓄水能力,降低紧实度。4年间,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年均以11.25%、119.05%的比率增长,土壤含水量年均增长1.32百分点,紧实度年均以15.36%的比率降低,到2020年,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土壤含水量比CK提高2.89%、225.59%、2.09%,紧实度比CK降低43.69%。(2)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能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积累。4年间,有机质含量年均以29.09%、42.16%、145.24%、27.20%的比率增长,到2020年,比CK提高41.19%、145.69%、232.66%、17.68%。且以上2种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随着实施年限的延长使土壤质量逐步提升。因此,深松秸秆混拌还田和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是内蒙古平原灌区持续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质量 内蒙古平原灌区
下载PDF
深松耕作与覆膜对西辽河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王本龙 周春生 +4 位作者 海珍 娄雨欣 刘学瑶 甄婷 刘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52-258,共7页
为提高西辽河苏打盐碱地土壤利用价值和玉米产量,探讨深松耕作与覆膜对西辽河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苏打盐碱地——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为平台开展202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传统旋耕20 cm(CK)、... 为提高西辽河苏打盐碱地土壤利用价值和玉米产量,探讨深松耕作与覆膜对西辽河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苏打盐碱地——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为平台开展202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传统旋耕20 cm(CK)、传统旋耕20 cm结合覆膜(CM)、深松耕作40 cm(SS)、深松耕作40 cm结合覆膜(SM)4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地土壤耕层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传统旋耕相比,深松耕作和覆膜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呼吸强度和硬度;降低土壤pH值、碱化度和全盐量;同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升玉米产量。与CK相比,CM、SS和SM处理播种后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40.7%、195.0%、206.8%,在5 min内土壤CO_(2)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53.7%、267.3%、501.3%,在7.5~20.0 cm土层的土壤硬度分别提高了4.0%~230.4%、33.5%~295.6%、49.0%~421.3%。与CK相比,3种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0.9%~1.6%、10.4%~12.4%、14.0%~17.0%,土壤碱化度分别降低了-31.6%~19.2%、7.7%~59.6%、5.1%~58.2%,土壤全盐量分别降低了46.2%~63.6%、61.5%~81.5%、63.6%~92.6%。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0%、19.2%、29.8%。在4种处理方式中,深松耕作配合覆膜措施(SM)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最为显著,玉米产量最高,较CK提高29.8%。因此,深松耕作配合覆膜措施能够显著改善西辽河苏打盐碱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覆膜 盐碱地 玉米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及抗倒力学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彭丹丹 徐开未 +1 位作者 刘圆圆 陈远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45,58,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及抗倒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四川地区玉米高产抗倒栽培及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仲玉3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播期(3月27日、4月6日、4月16日... 【目的】探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及抗倒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四川地区玉米高产抗倒栽培及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仲玉3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播期(3月27日、4月6日、4月16日、4月26日、5月6日、5月16日)及6.75和8.25万株/hm 22个种植密度水平。各处理玉米均在生理成熟后10 d收获,测定玉米倒伏率(根倒率、茎折率)、产量、植株农艺性状(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及基部第3节茎秆形态(节间长、节间粗和节间长粗比)、质量性状(节间干质量、单位长度干质量、单位体积干质量和茎秆含水率)与力学强度(穿刺强度、压碎强度、弯折强度),研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播期及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玉米的抗倒性能,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根倒率、茎折率和倒伏率总体上先降低后增高,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播期的推迟,植株株高、穗位高、第3节节间长及长粗比则显著增大;节间干质量、单位长度干质量和单位体积干质量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茎秆含水率和力学强度呈先增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以上指标均在播期4月26日或5月6日达到极值。增大种植密度使这种增高或降低效应进一步加强,玉米倒伏率显著增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播期玉米生理成熟后倒伏率受降雨及刮风的影响,并与基部节间长粗比、节间干质量及力学强度显著相关,其中茎秆力学强度是引起倒伏率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节间单位长度干质量及长粗比则是影响抗倒力学的主要因素。【结论】早播及增大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茎秆抗倒能力却较差。因此,为协调玉米高产与抗倒之间的矛盾,建议春播不宜过早,在4月中下旬播种较为适宜;夏播则不宜过晚,应尽量安排在5月上旬完成。种植密度以6.75万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栽培 播期 种植密度 茎秆性状 抗倒伏性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高产、高光效生产存在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12
作者 关雅静 张茜 +1 位作者 李新 孔德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2-31,共10页
玉米作为宁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高产稳产高效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年度降雨、温度等气候资源禀赋状况,评估降雨、温度、光照等资源对玉米生态适应、光能利用... 玉米作为宁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高产稳产高效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年度降雨、温度等气候资源禀赋状况,评估降雨、温度、光照等资源对玉米生态适应、光能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关于该地区玉米育种、栽培文献的整理分析,探讨玉米品种、栽培措施、水肥管理对该地区玉米光合特性、产量的影响及对水肥光热资源高效利用的机制,指出气候干旱少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玉米品种少、种植管理方式粗放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合理密植和高光效栽培是高产玉米的生理基础和目前育种、栽培研究的热点,阐明了玉米品种、种植模式、水肥管理对玉米光合效率及产量的协同作用机制。并指出鉴选和培育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高抗耐旱耐密玉米新品种、研发集成配套水肥一体化、有机无机相结合培肥地力、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高水、肥、光、热资源协同利用效率是该地区玉米高产稳产、产量潜力突破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密植 高产 高光效 耕作方式
下载PDF
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鲜食玉米品种筛选
13
作者 蒋超 谢世兴 +7 位作者 董晓旭 赵冰欣 刘雪玲 卢海博 赵海超 刘松涛 魏东 黄智鸿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79,共8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冀西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以12个鲜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按照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对照为鲜食玉米单作,研究供试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经济效益。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苗期至收获期叶面积... 为了筛选出适合冀西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以12个鲜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按照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对照为鲜食玉米单作,研究供试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经济效益。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苗期至收获期叶面积指数为1.64~16.19。带状复合种植下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各品种的LAI都呈增大的趋势,且大部分品种拔节期至抽雄期为叶面积指数最快增长期。光合特性方面,12个鲜食玉米品种中万糯1号、万彩糯6号、彩糯1号、万糯2018叶片的SPAD值、Pn、Tr和Gs较高,Ci较低,光合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品质特性方面,带状复合种植下各品种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2.76%~22.27%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在4.96~7.64 mg/g之间,淀粉含量在20.51%~64.42%之间;单作鲜食玉米品种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3.76%~16.41%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在6.17~8.54 mg/g之间,淀粉含量在26.79%~70.56%之间。经济效益方面,万糯1号与万糯2018的复合种植产量与单作相近,且对应的土壤当量比(LER)分别为1.46、1.47,说明该模式下增产明显。结果表明,鲜食玉米万糯1号和万糯2018这2个品种植株生产性能好,品质产量优,适宜作为鲜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冀西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深沟覆膜对甜糯玉米采收期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杜如珊 卢保红 +1 位作者 王志虹 马海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为延长鲜穗消费周期和甜糯玉米企业加工期,结合山西忻州当地种植习惯,试验集覆膜、沟垄作、宽窄行为一体的深沟覆膜播种方式,通过与当地使用最广泛的膜侧播种、膜上播种和裸地平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深沟覆膜形成了小温室,4月可提高土... 为延长鲜穗消费周期和甜糯玉米企业加工期,结合山西忻州当地种植习惯,试验集覆膜、沟垄作、宽窄行为一体的深沟覆膜播种方式,通过与当地使用最广泛的膜侧播种、膜上播种和裸地平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深沟覆膜形成了小温室,4月可提高土壤温度13.7%~22.4%,促进玉米早发快长,在玉米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最终产量与其他播种方式无显著差异,但明显缩短了生育期,甜糯玉米采收时间可提前4~19 d,实现早播早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糯玉米 深沟覆膜 生育期 早播早收
下载PDF
广适多抗优质型玉米新品种东单1331在全国不同生态区推广种植模式
15
作者 宋波 姜慧琴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91-92,共2页
东单1331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于2014年以自选系XC2327为母本,自选系XB162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杂交种。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耐密植、产量高等特点。文中主要阐述了东单1331在全国不... 东单1331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于2014年以自选系XC2327为母本,自选系XB162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杂交种。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耐密植、产量高等特点。文中主要阐述了东单1331在全国不同生态区的推广种植模式,以期为该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东单1331 种植模式
下载PDF
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对花生幼苗生长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相国 李丽杰 +3 位作者 王小辉 张晓甜 王素芳 张志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68-75,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对花生幼苗生长和光合性能的影响,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0.1、0.5、5.0、20.0μmol/L)对花生生物量积累、根系特征参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褪... 为探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对花生幼苗生长和光合性能的影响,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0.1、0.5、5.0、20.0μmol/L)对花生生物量积累、根系特征参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褪黑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花生幼苗植株的生长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其中0.5μmol/L褪黑素处理下花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质量、主根长、一级侧根数、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均增加到最大值。同时0.5μmol/L褪黑素处理显著增加了花生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叶绿素a+b)含量,提高了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0.5μmol/L褪黑素处理提高了花生叶片最大荧光量(F_(m))、光合性能指数(PI_(abs))和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综上所述,适宜浓度褪黑素可通过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PSⅡ光化学效率,提高光合效率,进而促进花生幼苗形态建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褪黑素在花生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褪黑素 形态指标 荧光参数 气体交换参数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黄淮海区域部分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大坤 魏锋 +6 位作者 张玉红 洪德峰 马俊峰 卫晓轶 李方杰 张雪海 郑秋道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98-104,共7页
为了解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设置了6.75万、7.50万、8.25万株/hm^(2)3个密度处理,选用黄淮海区域8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茎秆抗倒能力随着种植密度的增... 为了解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设置了6.75万、7.50万、8.25万株/hm^(2)3个密度处理,选用黄淮海区域8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茎秆抗倒能力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均呈递减趋势。品种和密度互作条件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的基部茎粗及基部穿刺强度与茎秆抗倒能力呈密切正相关。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的基部茎粗与茎秆抗倒能力的关联度均较高。2年试验中,在6.75万、7.50万株/hm^(2)处理下新单68的产量均最高,在8.25万株/hm^(2)处理下新单58的产量均最高。综合来看,黄淮海区域玉米育种过程可通过引入具有较强茎秆抗倒能力的种质,提高品种的抗倒能力,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区域 玉米 种植密度 茎秆抗倒能力 产量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海斌 张军刚 +3 位作者 王文文 薛志伟 王成业 许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8-96,共9页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2种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玉米植株根干质量、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后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了8.0%(2020年)和10.4%(2021年),土壤容重降低了3.2%(2020年)和4.2%(2021年),有机质含量增加了4.8%(2020年)和6.1%(2021年),全氮含量增加了9.0%(2020年)和12.1%(2021年),速效磷含量增加了17.0%(2020年)和15.9%(2021年),速效钾含量增加了3.9%(2020年)和6.4%(2021年);深松耕作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深松耕作显著增加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且延缓了它们后期的下降幅度,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增加了4.3%、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了9.0%,开花期至乳熟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6.72~9.35变为6.55~8.38,叶面积指数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0.37~0.82变为0.36~0.67。2种耕作方式下,除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外,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常规旋耕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825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为9.26 t/hm^(2);深松耕作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90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为10.14 t/hm^(2)。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深松耕作可以增密7500株/hm^(2),最佳产量提高9.5%。因此,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可以通过深松耕作提高夏玉米的耐密性,进一步提高产量,从而充分挖掘夏玉米的增密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深松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绿肥作物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朱吉风 王伟荣 +3 位作者 蒋美艳 郑洪建 江建霞 周熙荣 《上海农业学报》 2023年第4期25-30,共6页
以糯玉米品种‘申科糯602’为材料,基于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了油菜、紫云英、蚕豆和豌豆4种绿肥作物地上器官(茎、叶、花)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4种绿肥作物不同地上器官水浸提液在不同浓度下对玉米种子... 以糯玉米品种‘申科糯602’为材料,基于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了油菜、紫云英、蚕豆和豌豆4种绿肥作物地上器官(茎、叶、花)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4种绿肥作物不同地上器官水浸提液在不同浓度下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产生不同的化感效应,整体呈现为“低促高抑”的化感规律,即低浓度促进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高浓度抑制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且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强。从化感指数和综合敏感指数来看,在质量浓度为12.5 g∕L和25.0 g∕L时,蚕豆花水浸提液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而其茎、叶水浸提液与其他3种绿肥作物的地上器官水浸提液则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作物 水浸提液 玉米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寻甸县烤烟套种青贮玉米适宜套种时间的研究
20
作者 袁福锦 王安奎 +11 位作者 欧阳青 吴文荣 陈万高 马真明 余树文 徐驰 李世平 马智 吴凤坤 高月娥 余梅 王馨 《草学》 2023年第6期40-43,共4页
试验旨在弄清寻甸县烤烟套种青贮玉米的适宜套种时间,为青贮玉米套种提供技术指导。试验设7月5日(处理1)、7月15日(处理2)和7月25日(处理3)3个青贮玉米套种时间,10月19日统一收割,对不同套种时间青贮玉米的产量、养分含量和玉米收割后... 试验旨在弄清寻甸县烤烟套种青贮玉米的适宜套种时间,为青贮玉米套种提供技术指导。试验设7月5日(处理1)、7月15日(处理2)和7月25日(处理3)3个青贮玉米套种时间,10月19日统一收割,对不同套种时间青贮玉米的产量、养分含量和玉米收割后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的株高、鲜株产量、干鲜比和干物质产量随套种时间的延后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随着种植时间的延后,青贮玉米的CP、NDF、ADL、CF、AS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ADF、Ca、P差异不显著(P>0.05),EE有明显波动(P<0.05),NFC呈下降趋势(P<0.05);玉米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养分仍处于较高肥力水平,3个处理间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白处理(ck)的全钾显著高于3个处理(P<0.05)。综合青贮玉米的指标水平和下一茬作物对种植时间的要求考虑,在试验点及类似气候地区开展烤烟套种青贮玉米生产,青贮玉米的套种时间不宜晚于7月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烤烟 套种时间 寻甸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