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与灌溉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
作者 杨宁艳 张峰举 +2 位作者 刘吉利 肖国举 杨占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试验采用增温与灌溉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设置3个增温水平,即T0(0℃)、T1(1.5℃)、T2(2℃),以读水表抽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水,按照大豆正常灌水量4 000 m^(3)/hm^(2)的100%、115%和130%设置3个灌溉定... 本试验采用增温与灌溉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设置3个增温水平,即T0(0℃)、T1(1.5℃)、T2(2℃),以读水表抽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水,按照大豆正常灌水量4 000 m^(3)/hm^(2)的100%、115%和130%设置3个灌溉定额,即W0(4 000 m^(3)/hm^(2))、W1(4 600 m^(3)/hm^(2))、W2(5 200 m^(3)/hm^(2)),增温幅度与灌溉定额两两组合,共9个处理,探究增温与灌溉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和大豆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大豆水分利用率在苗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组合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结果如下:T1W2处理使大豆单株结荚数较对照(T0W0)增加了27.77%,T1W2处理使大豆三粒荚数增加了30.09%,T1W2处理较对照大豆单株粒数增加57.40%,T1W2处理的单株产量增加了40.08%,大豆百粒质量在T1W2处理比对照高6.83%,各处理与W0T0处理相比变幅在-27.11%~20.15%之间。综上,增温会影响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构成因素,但灌溉与其互作,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对产量产生的负效应,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制定合理灌溉定额以应对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大豆种植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大豆在气温升高因子影响下实现稳产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灌溉定额 大豆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不同品种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马伟然 强斌斌 +2 位作者 刘绍锋 张玉先 曹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47,共10页
为探究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在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开展大豆高产田间试验。以高蛋白品种黑河43(A1)和高油品种克山1号(A2)为试验品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3种不同种植密度(B1,38万株/hm^(2);B2,43万株/hm^(2);B... 为探究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在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开展大豆高产田间试验。以高蛋白品种黑河43(A1)和高油品种克山1号(A2)为试验品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3种不同种植密度(B1,38万株/hm^(2);B2,43万株/hm^(2);B3,48万株/hm^(2))与施肥量C1(当地常规施肥量)、C2(较常规施肥量下调20%)、C3(较常规施肥量上调20%),共18个处理,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P<0.05)。随种植密度的提高,黑河43的B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B1、B3处理12.31%~13.82%、5.52%~7.05%、10.26%~16.54%,克山1号的B1处理产量显著高于B2、B3处理2.71%~18.30%、7.61%~17.6%、2.89%~18.35%。在相同种植密度处理下,2个供试品种产量随施肥量的增长呈现出C3>C1>C2变化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长5.05%~5.30%、4.19%~14.62%、7.56%~9.69%和2.79%~8.18%、2.74%~7.53%、2.60%~13.14%。黑河43的最佳处理为B2C3处理,其产量为4 327.80 kg/hm^(2);克山1号品种的最佳处理为B1C3处理,其产量为4 214.83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2个供试品种产量与LAI、P_(n)、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F_(v)/F_(o)、F_(v)/F_(m)呈正相关。因此,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交互模式能改善大豆光合特性,在增加干物质积累量的基础上,促进光合产物向大豆籽粒分配运输,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量 种植密度 LAI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间作对大豆形态、光合荧光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建秋 晏云 +3 位作者 李林 亢江飞 方社法 陈颖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为探索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植株形态、光合荧光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大豆品种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种植模式: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单作,分析间作模式下4叶期(V4期)、初花期(R1期)、初... 为探索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植株形态、光合荧光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大豆品种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种植模式: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单作,分析间作模式下4叶期(V4期)、初花期(R1期)、初荚期(R3期)、初粒期(R5期)和满粒期(R6期)大豆植株形态、光合荧光特性,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株高在V4—R6期,间作>单作,除了V4期差异不显著,其他时期差异均极显著;倒3节茎粗在V4—R6期,间作<单作,除了V4和R1期差异不显著,其他时期差异极显著。叶片SPAD值在V4和R1期,间作<单作,差异不显著,R3、R5和R6期,间作>单作,R6期差异极显著,R3和R5期差异不显著。固定荧光(Fo)在V4—R6期,间作下的Fo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6期极显著小于单作,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荧光产量(F_(m))在V4—R6期,间作下的F_(m)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6期极显著小于单作,在R1和R3期极显著高于单作,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PSⅡ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在各生育时期,单作和间作下的F_(v)/F_(m)差异均不显著。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在V4—R6期,间作<单作,V4期差异不显著,R1、R3和R5期差异极显著,R6期差异显著;气孔导度在V4—R6期,间作<单作,R1和R3期差异极显著,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胞间CO_(2)浓度在V4—R6期,间作>单作,各时期差异均不显著;蒸腾速率在V4—R6期,间作<单作,R1和R3期差异极显著,其他时期不显著。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大豆成熟期的主茎节数和倒伏率差异不显著,与单作相比,间作下的单株无效荚数显著增加,有效分枝、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减少。间作大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甘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粗脂肪和脂肪酸各组分(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油酸、棕榈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中后期玉米产生的荫蔽胁迫是影响大豆植株形态发育和光合荧光特性的重要因素,导致大豆株高增加,茎粗减少,光合能力下降,单株无效荚数增加,有效分枝、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产量降低,蛋白质和部分氨基酸含量升高,粗脂肪和脂肪酸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大豆 形态 光合荧光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对作物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艳秋 王晓东 +8 位作者 张丽 耿柳婷 毛庆丰 李艳肖 朱梦洋 徐兴源 张宏宇 张春兰 刘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97,共7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2种作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2种作物争地的矛盾。为探明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鲜食玉米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2)(D1)、5.25万株/hm^(2)(D2)、6.00万株/hm^(2)(D3);饲用大豆种植设1个密度,为15万株/hm2。种植模式为副处理,分别为单作鲜食玉米(P1)、单作饲用大豆(F)、玉米大豆行比2∶2(P2)、2:4(P3)、4∶4(P4)、6∶4(P5)。测定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鲜食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种植模式对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大豆盛花期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鲜食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有着较强的互作效应。其中,苗期玉米D3处理的SPAD值较D1处理显著增加了34.01%;苗期玉米D2处理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和平均蒸腾速率较D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1.82%和29.05%。玉豆行比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影响有所差异,大喇叭口期玉米SPAD值在P4处理达到最高,SPAD值为23.84;玉米苗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在P5处理达到最高,为26.77μmol/(m^(2)·s);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平均蒸腾速率在P3处理达到峰值。各种植模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或先增后降,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的增加,玉米产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3种植密度下的P5处理除外)。综合分析,在试验区生产条件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同时玉米、大豆的行比为6∶4时,具有较高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秣食豆 叶绿素值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下载PDF
铁岭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生态环境调查
5
作者 赵爱雪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5-86,共2页
调查不同生态环境中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的发生情况,探明不同生态环境植物群落及刺果瓜发生分布情况,分析刺果瓜的分布特点,为有效控制刺果瓜扩散蔓延、开展综合防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截止2022年10月份,调查的生态环境涉及... 调查不同生态环境中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的发生情况,探明不同生态环境植物群落及刺果瓜发生分布情况,分析刺果瓜的分布特点,为有效控制刺果瓜扩散蔓延、开展综合防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截止2022年10月份,调查的生态环境涉及农田、耕地边、高速公路、县乡道路、河流水渠、居民区周围、物流等生态环境,其中农田里刺果瓜出现的频度最高、危害最重,人类活动与刺果瓜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刺果瓜发生频率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沿道路活动成为刺果瓜入侵、扩散的主要通道,其次水流也成为刺果瓜传播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刺果瓜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铁豆67品种在苏家屯区高产栽培技术
6
作者 王宏林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1-92,共2页
大豆品种和栽培技术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解决苏家屯区大豆产量低、品质差、农民栽培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区域内优质的大豆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十分必要。文中从精细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 大豆品种和栽培技术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解决苏家屯区大豆产量低、品质差、农民栽培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区域内优质的大豆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十分必要。文中从精细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方面对铁豆67品种在苏家屯区高产栽培技术阐述,以期为苏家屯区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豆67 高产栽培技术 苏家屯区
下载PDF
大豆连作障碍机制研究初报 被引量:107
7
作者 于广武 许艳丽 +2 位作者 刘晓冰 王光华 鲁振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7-243,共7页
大豆连作减产早已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本文在对连作大豆减产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豆—土壤两个生态系统出发,对减产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导致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壤营养元素亏缺,物理、化学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害加剧等原... 大豆连作减产早已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本文在对连作大豆减产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豆—土壤两个生态系统出发,对减产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导致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壤营养元素亏缺,物理、化学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害加剧等原因综合作用于大豆,使大豆生育受阻,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 障碍机制
下载PDF
从大豆幼胚诱导胚胎发生再生植株 被引量:41
8
作者 周思君 尹光初 +1 位作者 雷勃钧 何志鸿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9-45,共7页
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高浓度的生长素(2,4—D或NAA)成功地诱导了大豆(G.max)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2,4—D的诱导效果明显优于NAA。细胞分裂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有抑制作用。适宜的维生素B1浓度为0.4ppm。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随蔗糖浓... 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高浓度的生长素(2,4—D或NAA)成功地诱导了大豆(G.max)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2,4—D的诱导效果明显优于NAA。细胞分裂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有抑制作用。适宜的维生素B1浓度为0.4ppm。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随蔗糖浓度(1.5—9%)的提高而降低。体细胞胚胎经历诱导、成熟和发芽三个阶段成功地发育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移入土壤已经获得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幼胚 大豆 再生植株 胚胎
下载PDF
壮丰安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许艳丽 李兆林 +2 位作者 韩晓增 王守宇 何喜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以黑交92- 1526、哈92- 3857、合丰25 为材料,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壮丰安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壮丰安拌种和叶喷可有效地控制大豆株高,并降低各节长度,增加各节间茎秆单位重量,提高叶片... 以黑交92- 1526、哈92- 3857、合丰25 为材料,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壮丰安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壮丰安拌种和叶喷可有效地控制大豆株高,并降低各节长度,增加各节间茎秆单位重量,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加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丰安 大豆 生长发育 调控
下载PDF
适合与甘蔗间套种春大豆品种筛选初报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文杰 梁江 +4 位作者 汤复跃 韦清源 曾维英 钟开珍 陈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0.0142)和0.69(P=0.038)。华春2号在1.2和1.0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kg/ha。在甘蔗行距为1.2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m栽培模式下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春大豆 间套种 行距 品种筛选
下载PDF
不同浸水时间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文杰 陈渊 +3 位作者 梁江 曾维英 汤复跃 韦清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81-1984,共4页
【目的】观察桂春8号和桂春11号大豆种子在不同浸水时间处理条件下的受害表现,筛选出大豆种子耐浸水胁迫处理方法。【方法】以去离子水浸泡12-168 h后,分别测定浸泡溶液电导性及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正常苗率等。【结果】浸水处理... 【目的】观察桂春8号和桂春11号大豆种子在不同浸水时间处理条件下的受害表现,筛选出大豆种子耐浸水胁迫处理方法。【方法】以去离子水浸泡12-168 h后,分别测定浸泡溶液电导性及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正常苗率等。【结果】浸水处理对大豆种子产生严重的危害,浸水后大豆种皮消融,种子内溶物外漏,种子萌芽子叶出现坏斑,部分真叶坏死,生长点消失;根部主根发育受到破坏,长出不定根,严重时根部不能发育,部分种子向地性消失。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大豆浸泡液电导率不断增加,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逐渐降低,浸泡液电导率与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854和-0.811,达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桂春11号的发芽势、正常苗率均显著高于桂春8号。【结论】桂春11号的耐浸水胁迫能力高于桂春8号。浸泡液电导率可作为大批量初步筛选大豆耐浸水种质资源的指标,发芽势、正常芽率等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大豆耐浸水胁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水胁迫 大豆 正常苗率 电导率
下载PDF
大豆连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晓冰 于广武 +3 位作者 许艳丽 周玉新 周绍钧 颜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0-44,共5页
本文从作物、土壤两个系统对大豆连作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微量元素锌含量减少,土壤生物活性改变,磷酸酶,脲酶活性降低,根系分泌酸性有毒物质,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真菌富集,细菌繁殖... 本文从作物、土壤两个系统对大豆连作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微量元素锌含量减少,土壤生物活性改变,磷酸酶,脲酶活性降低,根系分泌酸性有毒物质,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真菌富集,细菌繁殖受抑制;植株冠层发育不良,植株早衰,根系不发达,根瘤量剧减,孢囊线虫病,灰斑病,根腐病严重。认为连作障碍发生机制以化学和生物因素为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 效应分析
下载PDF
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继凤 王悦 +1 位作者 罗红兵 屠乃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1,共4页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的增产潜力。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没计,研究了播种期、栽培密度、苗前期追施复合肥、苗后期追施尿素4个主要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特早熟春大豆全生育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的增产潜力。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没计,研究了播种期、栽培密度、苗前期追施复合肥、苗后期追施尿素4个主要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特早熟春大豆全生育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明显缩短,与其他参试因子无显著相关;四因子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播种期、苗前期施复合肥、苗后期施尿素;特早熟春大豆适合高密度、高肥水平下栽培;中等土壤肥力下单产3000kg/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模式32个,其主要决策因素的取值范围是:播种期3月25日至4月18.日,种植密度57.3—61.2万株/hm^2,苗前期施复合肥232.5-395.55kg/hm^2,苗后期追施尿素138-209.8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因子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特早熟春大豆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大豆连作障碍研究Ⅰ.大豆连作土壤紫青霉菌的毒素作用研究 被引量:52
14
作者 胡江春 王书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研究分析了大豆连作、轮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现连作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富集,以其优势真菌回接大豆.紫青霉菌(Penicilliumpurpurogenum)能强烈抑制大豆生长发育.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获得该菌产生的毒素粗结晶... 研究分析了大豆连作、轮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现连作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富集,以其优势真菌回接大豆.紫青霉菌(Penicilliumpurpurogenum)能强烈抑制大豆生长发育.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获得该菌产生的毒素粗结晶,5μg·ml-1水培液中即可观察到大豆根系受害,根毛很少生长;30μg·ml-1水培液中大豆主根褐变严重,侧根几乎不再生长;200μg·ml-1导致一些大豆品种幼苗在2周内死亡这些结果表明,连作大豆土壤中该菌的大量存在及其产生的毒素是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连作障碍 真菌毒素 紫青霉菌
下载PDF
大豆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桂范 连成才 +4 位作者 史占忠 毕远林 郑天琪 王成 张洪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6-196,共1页
根据1990—1992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和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条件基本一致,栽培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窄行穴播产量高于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窄行穴播亩产为277.3kg,较窄行条... 根据1990—1992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和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条件基本一致,栽培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窄行穴播产量高于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窄行穴播亩产为277.3kg,较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分别增产14.12%、24.18%、26.51%。窄行穴播增产的原因是提高大豆中后期叶面积系数,增大净光合生产率、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光合速率。既保证了植株个体良好的生长,又使群体有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使大豆获得了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理指标 栽培 管理
下载PDF
大豆株型与种植密度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丕武 孙玉书 +1 位作者 杨伟光 罗艳玲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A12期14-18,共5页
利用3种株型的6个大豆品种,设置高(25株/m2)、中(20株/m2)、低(15株/m2)3种密度,研究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诸性状不同株型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品种与密度互... 利用3种株型的6个大豆品种,设置高(25株/m2)、中(20株/m2)、低(15株/m2)3种密度,研究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诸性状不同株型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品种与密度互作效应显著,但其他性状的互作效应未达显著水平。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密度和品种间都有显著差异,但小区产量在密度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供试品种中,以圆叶中等分枝型的B2和B1的产量较高,分枝型的B5和B4居中,而尖叶单秆型的B6和B3的产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型 密度 互作效应 栽培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品种、密度及叶面调控技术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吉到 张晓艳 +3 位作者 韩毅强 张文慧 冯乃杰 郑殿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69,共5页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产生了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促进型调节剂与营养型叶面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叶面调控效果在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存在差异,叶面调控技术对垦农4号或非正常密度(低密度及高密度)下大豆产量的调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密度 叶面调控 大豆产量
下载PDF
夏大豆MN413单产4726kg/hm^2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杰坤 张磊 +1 位作者 戴瓯和 黄志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34-35,共2页
该研究利用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高产种质MN413,在黄淮地区 (安徽蒙城 )获得亩产单产 472 6kg/h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型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 该研究利用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高产种质MN413,在黄淮地区 (安徽蒙城 )获得亩产单产 472 6kg/h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型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超高产栽培技术 MN413 品种特性
下载PDF
吉林省小粒黄豆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韩春凤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2-33,共2页
吉林省小粒黄豆以色泽正、品质佳、口感好出口日本,受到日商的青睐。而作为传统健康食品——“纳豆”的理想原料,享有较好的声誉。1981年以来,吉林省已累计出口5万多吨,创汇3000多万美元。外贸出口的小粒黄豆每吨售价500多美元,比普通... 吉林省小粒黄豆以色泽正、品质佳、口感好出口日本,受到日商的青睐。而作为传统健康食品——“纳豆”的理想原料,享有较好的声誉。1981年以来,吉林省已累计出口5万多吨,创汇3000多万美元。外贸出口的小粒黄豆每吨售价500多美元,比普通大豆高1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大豆 大豆 品种 特性 栽培
下载PDF
硫酸钾镁肥在红黄壤茶园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东风 何春梅 +1 位作者 李清华 林新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0期192-195,共4页
在红黄壤茶园中,以施用相同氮磷肥为基础,通过增施几种不同品种钾肥对茶树生长状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增施硫酸钾镁肥处理对茶树的生长效果最好,与单施氮磷肥处理相比,茶树春梢长度和着叶数分别提高了6.23%和11.1%,茶叶叶面积的增大率... 在红黄壤茶园中,以施用相同氮磷肥为基础,通过增施几种不同品种钾肥对茶树生长状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增施硫酸钾镁肥处理对茶树的生长效果最好,与单施氮磷肥处理相比,茶树春梢长度和着叶数分别提高了6.23%和11.1%,茶叶叶面积的增大率为11.17%,茶叶的芽头密度和百芽重分别提高28.88%和21.43%,茶叶鲜叶产量增加14.27%。增施硫酸钾肥处理和氯化钾肥处理对茶树的生长也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前者(增施硫酸钾肥处理)对茶树春梢的着叶数、叶面积、芽头密度和茶叶产量的效果较好,而后者(增施氯化钾肥处理)对春梢长、百芽重的增加效果较好。施用45%复合肥处理能比单施氮磷肥处理表现出略为促进茶树生长的效果。增施硫酸钾镁肥比增施45%进口复合肥(农民习惯施肥法)可增加效益3226.5元/hm2,值得在红黄壤区茶叶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黄壤 茶叶 硫酸钾镁肥 应用效果 硫酸钾肥 红黄壤 钾镁肥 应用 茶园 茶树生长 进口复合肥 茶叶产量 初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