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马蹄(荸荠)采收机研制
1
作者 孔灿辉 龙慧 +2 位作者 黄宁 徐碧伟 黄长征 《轻工科技》 2024年第6期65-68,共4页
马蹄又称荸荠,是粤北地区名优土特产之一,在韶关地区大面积广泛种植。目前,马蹄收获主要通过人工作业完成,缺乏便捷高效的马蹄采挖分拣工具,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极大地制约了马蹄产业的发展,马蹄收获难也成为其扩... 马蹄又称荸荠,是粤北地区名优土特产之一,在韶关地区大面积广泛种植。目前,马蹄收获主要通过人工作业完成,缺乏便捷高效的马蹄采挖分拣工具,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极大地制约了马蹄产业的发展,马蹄收获难也成为其扩大种植规模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该问题,研制一种马蹄采收机,该设备包括排泥装置、深土层铲出装置、块状黏土破碎装置、马蹄输送装置、高压冲洗装置、刷毛机构、马蹄收集箱、行走机构、车架。排泥装置设有螺旋刀结构,将上面浅土层从侧面排出;深土层铲出装置设有齿耙,齿耙插入深层土中,马蹄与泥土混合物铲至马蹄输送装置;马蹄输送装置为滚筒输送带,滚筒之间设置能让马蹄顺利通过;块状黏土碎装置设有圆筒,圆筒上布满了铁齿,铁齿表面为圆柱状,将块头黏土破碎;破碎后马蹄及其黏附黏土块经滚筒输送带运输至高压冲洗装置,高压冲洗装置通过喷头向下喷射水柱冲刷泥块,实现马蹄与泥土块分离;分离后马蹄经刷毛机构进一步清洗,清洗马蹄表面少许黏土,最后经滚筒输送带运至马蹄收集箱。该马蹄采收机能实现采收土壤分层、黏土破碎、马蹄与泥土分离动作,实现马蹄自动化采收,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马蹄 采收机 研制
下载PDF
水生蔬菜答农民问(66-3):荸荠主要栽培模式有哪些?如何栽培荸荠?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义满 王芸 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3期57-59,共3页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荸荠传统荸荠育苗和现代育苗技术、大田定植时期确定依据和定植方法、荸荠肥料施用基本原则、荸荠氮磷钾三要素施用现状及荸荠肥料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栽培模式 种苗准备 大田定植 肥料施用
下载PDF
水生蔬菜答农民问(66-5):荸荠主要栽培模式有哪些?如何栽培荸荠?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义满 王芸 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7期48-51,共4页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荸荠传统育苗和现代育苗技术、大田定植时期确定依据和定植方法、肥料施用基本原则、氮磷钾三要素施用现状及荸荠肥料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栽培模式 种苗准备 大田定植 肥料施用
下载PDF
水生蔬菜答农民问(66-2):荸荠主要栽培模式有哪些?如何栽培荸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义满 王芸 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1期54-58,共5页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荸荠传统荸荠育苗和现代育苗技术、大田定植时期确定依据和定植方法、荸荠肥料施用基本原则、荸荠氮磷钾三要素施用现状及荸荠肥料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栽培模式 种苗准备 大田定植 肥料施用
下载PDF
水生蔬菜答农民问(66-4):荸荠主要栽培模式有哪些?如何栽培荸荠?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义满 王芸 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5期44-48,共5页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 综合荸荠(Eleocharis dulcis)生产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荸荠栽培的主要模式、产地环境质量、产区选择、品种选择、种苗准备、大田准备、大田定植、肥料施用、荸荠母株割除与生长调节剂施用、水深调节、采收与贮藏及产品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荸荠传统育苗和现代育苗技术、大田定植时期确定依据和定植方法、肥料施用基本原则、氮磷钾三要素施用现状及荸荠肥料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栽培模式 种苗准备 大田定植 肥料施用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酸酶法制备荸荠抗性淀粉工艺
6
作者 傅新征 林思琦 罗培轩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51-558,共8页
为提高荸荠淀粉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酸酶法制备荸荠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以荸荠抗性淀粉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超声波功率、盐酸摩尔浓度、酸解时间、酶添加量、酶解时间5个因素。结果... 为提高荸荠淀粉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酸酶法制备荸荠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以荸荠抗性淀粉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超声波功率、盐酸摩尔浓度、酸解时间、酶添加量、酶解时间5个因素。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功率为400 W、盐酸摩尔浓度为0.65 mol/L、酸解时间为4.0 h、酶添加量为10.88 U/g、酶解时间为6.74 h的最佳工艺参数下,荸荠抗性淀粉的得率最高,达到12.7862%。其中,盐酸摩尔浓度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最显著,酶解时间次之,酶添加量影响最小,这与回归分析结果相吻合。该研究可为开发新型抗性淀粉食品、营养补充剂提供实验数据,在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抗性淀粉 超声波 酸酶法 单因素法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荸荠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高美萍 陶运荣 +5 位作者 蒋慧萍 胡一凤 林志城 方彦蓉 欧阳秀 江文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157,共5页
为实现荸荠生产中肥料的高效利用,以全国荸荠主栽品种桂蹄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氮梯度,不施氮处理(CK)、120 kg·hm^(-2)(N1)、240 kg·hm^(-2)(N2)和360 kg·hm^(-2)(N3),测定其生长指标、产量和氮素含量,并进行综合分... 为实现荸荠生产中肥料的高效利用,以全国荸荠主栽品种桂蹄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氮梯度,不施氮处理(CK)、120 kg·hm^(-2)(N1)、240 kg·hm^(-2)(N2)和360 kg·hm^(-2)(N3),测定其生长指标、产量和氮素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相比,增施氮肥能显著促进荸荠的生长发育。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荸荠株高、分蘖数、匍匐茎等生长指标均显著增加;而总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在N2水平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总氮素积累量达最大值。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下降,而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在N2处理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240 kg·hm^(-2)(N2)水平最有利于荸荠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施氮量 产量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壳聚糖被膜对鲜切荸荠褐变的抑制 被引量:34
8
作者 彭丽桃 蒋跃明 +3 位作者 杨书珍 李月标 屈红霞 林文彬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4-556,共3页
壳聚糖被膜抑制鲜切荸荠切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延缓切片的褐变 ,保持荸荠的食用品质 ,减少腐烂。在 0 .5 %~ 2 %范围内 ,壳聚糖被膜对荸荠褐变的抑制效应随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关键词 可食性被膜 保鲜 壳聚糖被膜 鲜切荸荠 褐变 抑制
下载PDF
荸荠新品种桂蹄2号的选育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丽娟 蔡炳华 +5 位作者 江文 桂杰 韦绍龙 严华兵 苏宾 苏国秀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96-98,共3页
桂蹄2号是以广州番禺地方荸荠品种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变异群体中筛选优良变异单株,采用组培技术培育而成的荸荠新品种。以组培苗作为生产种苗,4月中下旬~5月初育苗,育苗期25~30d(天),大田繁苗期约50d(天),繁... 桂蹄2号是以广州番禺地方荸荠品种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变异群体中筛选优良变异单株,采用组培技术培育而成的荸荠新品种。以组培苗作为生产种苗,4月中下旬~5月初育苗,育苗期25~30d(天),大田繁苗期约50d(天),繁殖系数可达20倍;大田生育期约140d(天),株高95~105cm,球茎扁圆形,脐微凹,横径3.5~5.5cm,纵径2.5~3.0cm,平均单球茎质量26g,最大可达50g,芽粗,皮稍厚,深红色,较耐贮运,每667m2球茎产量2500~3500kg,适宜在广西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桂蹄2号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球茎 品种选育
下载PDF
重金属镉、汞、铜和铅在荸荠体内的累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丽萍 李焘 +5 位作者 蒋翠文 王彦力 牙禹 韦宇宁 何洁 闫飞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12-1716,共5页
【目的】探索土壤环境中不同污染浓度的重金属镉(Cd)、汞(Hg)、铜(Cu)和铅(Pb)对荸荠生长的影响及空间分布规律,为荸荠的安全种植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广西主要荸荠品种桂蹄2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污染浓度的镉、汞... 【目的】探索土壤环境中不同污染浓度的重金属镉(Cd)、汞(Hg)、铜(Cu)和铅(Pb)对荸荠生长的影响及空间分布规律,为荸荠的安全种植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广西主要荸荠品种桂蹄2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污染浓度的镉、汞、铜和铅的盆栽试验,设0、0.25、1、1.75、2.5 T(T为每个重金属土壤环境限量值)5个添加量浓度,土壤中重金属浓度为添加量浓度+试验土壤本底浓度。在荸荠成熟后,分析荸荠果肉、皮和茎叶中各元素分布及富集积累规律。【结果】荸荠在不同浓度的各重金属处理下均能正常生长,吸收重金属元素特征分别为:铜、铅和镉在不同部位含量分布为:茎叶>皮>果肉;汞分布为:皮>果>茎叶。荸荠中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含量随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25 T汞处理下和2.5 T铅处理下,荸荠果肉中汞和铅的含量分别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中新鲜蔬菜水果的限量值。【结论】低浓度重金属的处理会促进荸荠产量的提高,荸荠各部位对重金属吸收累积具有显著的分布规律:镉、铅和铜元素地上茎叶植株吸收多,块茎吸收少,汞则相反;荸荠对铅和镉耐受性强,在土壤达到环境限量值时,荸荠果肉中铅和镉含量符合标准要求;汞容易被荸荠吸收,在有汞污染风险的区域建议不要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重金属 富集 质量安全
下载PDF
淀粉型荸荠新品种桂粉蹄1号选育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丽娟 江文 +8 位作者 蔡炳华 蒙平 闭志强 翟品球 桂杰 苏宾 苏国秀 张露 赵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桂粉蹄1号是采用单株选择与生物技术——茎尖组培脱毒技术结合培育而成的荸荠新品种,是目前国内外首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专用于加工荸荠粉的品种。其特点:每年以组培苗作为种苗,生长势旺、分蘖强、球茎大而均匀,在20个大球茎中横径>... 桂粉蹄1号是采用单株选择与生物技术——茎尖组培脱毒技术结合培育而成的荸荠新品种,是目前国内外首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专用于加工荸荠粉的品种。其特点:每年以组培苗作为种苗,生长势旺、分蘖强、球茎大而均匀,在20个大球茎中横径>3.00cm的占90%,纵径>1.90cm的占100%,而对照广州番禺水蹄(原种)分别占40%、45%,每667m2产球茎约1900kg,比对照提高幅度为5.2%~27.0%,淀粉含量为1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粉蹄1号 荸荠 球茎 淀粉含量 组培苗 选育
下载PDF
荸荠‘店头三王’高效组培快繁及驯化移栽技术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赖小芳 陈银龙 +3 位作者 王伯诚 杨昌亮 刘守坎 林海忠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3-1128,共6页
以台州本地荸荠‘店头三王’球茎顶芽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NAA,AC,PVP等诱导剂,结果显示: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BA 1.5 mg.L-1;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 mg.L-1+NAA 0.01 mg.L-1,增殖系数为11.2,适宜的生... 以台州本地荸荠‘店头三王’球茎顶芽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NAA,AC,PVP等诱导剂,结果显示: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BA 1.5 mg.L-1;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 mg.L-1+NAA 0.01 mg.L-1,增殖系数为11.2,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05 mg.L-1+AC 1000 mg.L-1或者MS+NAA 0.05 mg.L-1+AC 1 000 mg.L-1,生根率达100%。并且提出了荸荠继代培养中以添加400 mg.L-1PVP防治褐化现象效果较好,株褐化率从89.6%下降到2.0%,增殖系数从11.20提高到13.85。采用本项目荸荠组培苗的驯化、移栽技术,假植秧田移栽成活率高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店头三王’ 组培 褐化 驯化 移栽技术
下载PDF
荸荠组培苗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中的高效增殖技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美萍 林志城 +7 位作者 张驰 江文 董伟清 欧昆鹏 桂杰 闭志强 何芳练 陈丽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对荸荠(Eleocharis dulcis)组培苗快速繁殖的效果,为提高荸荠组培苗繁殖效率及其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初代诱导培养获得的桂蹄2号荸荠组培苗为外植体,利用TIBs系统进行组培快繁,... 【目的】探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对荸荠(Eleocharis dulcis)组培苗快速繁殖的效果,为提高荸荠组培苗繁殖效率及其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初代诱导培养获得的桂蹄2号荸荠组培苗为外植体,利用TIBs系统进行组培快繁,研究荸荠组培苗不同继代代数、接种密度、激素组合及反应器间歇浸没频率等因子对荸荠组培增殖的影响。【结果】经初代诱导培养的第4、5、6代继代材料增殖倍数较高,其中第6代继代苗增殖倍数最高,达31.1倍,到第7代后随继代代数的增加增殖倍数逐渐降低。当接种密度大于15丛/瓶时,外植体污染率达16.0%;当接种密度低于10丛/瓶时,外植体的污染率为0。低于10 min/6 h的间歇浸没频率有利于降低污染率,在6 h内低于15 min的浸没时间有利于降低玻璃化苗率;当激素组合为3.0 mg/L 6-BA+0.01 mg/L NAA时,组培苗增殖倍数达38.5倍,且组培苗生长正常。【结论】在TIBs系统中,采用经初代诱导培养的第5代荸荠继代组培苗,增殖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01 mg/L NAA+30.0 g/L蔗糖,pH 6.0,接种密度10丛/瓶,反应器间歇浸没频率为10min/6 h,可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组培苗 TIBs 高效增殖
下载PDF
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荸荠试管球茎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曹碚生 蔡汉 +1 位作者 李良俊 丁存明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45-48,共4页
“桂林马蹄”和“余杭大红袍”的荸荠茎尖接种在 MS+KT0 .1 mg.L-1的培养基上 1 5d后 ,诱导出的试管苗在 MS+6BA2 .0 mg.L-1+NAA1 .0 mg.L-1的培养基上增殖培养 2 5d后 ,再经 60 d培养可诱导出试管球茎 .供试两品种试管球茎形成的最适... “桂林马蹄”和“余杭大红袍”的荸荠茎尖接种在 MS+KT0 .1 mg.L-1的培养基上 1 5d后 ,诱导出的试管苗在 MS+6BA2 .0 mg.L-1+NAA1 .0 mg.L-1的培养基上增殖培养 2 5d后 ,再经 60 d培养可诱导出试管球茎 .供试两品种试管球茎形成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 MS+6BA1 .0 mg.L-1+蔗糖 90 g.L-1和 MS+6BA0 .8mg.L-1+蔗糖 90 g.L-1,最适培养条件为 1 8℃、光照 8h.d-1.要达到 85%左右的发芽率 ,两品种只需鲜重为 0 .3或 0 .2 g以上的试管球茎 .球茎风干至鲜重的 90 %后贮藏在玻璃瓶内 ,0~ 1 5℃黑暗条件下保存 6个月后发芽率可达 9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试管球茎 诱导 温度 光照 保存 试管苗
下载PDF
24个荸荠品种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江文 蔡炳华 +4 位作者 陈丽娟 欧昆鹏 郭畅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5-900,共6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荸荠品种资源研究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从100条RAPD引物筛选出...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荸荠品种资源研究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从100条RAPD引物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理想的引物15条,共扩增出83条清晰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1条,多态性比例为73.5%。24个荸荠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976~0.6757,平均为0.3048;UPGMA聚类分析可将24份荸荠品种分为5组,其中第4组又可分为两个亚组,野生荸荠单独归为一亚组。【结论】24份荸荠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亲缘关系较近,但部分不同地区栽培品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荸荠功能组分在马蹄糕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力超 刘欣 陈永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22-424,共3页
用滤纸片法考察了荸荠功能组分BQ的抑菌谱,通过测定马蹄糕中菌落总数的变化,研究BQ在马蹄糕中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BQ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对细菌的抑制能力大于霉菌和酵母菌。在马蹄糕中,BQ添加量大于0.1%的时候其防腐保鲜效果已经可以... 用滤纸片法考察了荸荠功能组分BQ的抑菌谱,通过测定马蹄糕中菌落总数的变化,研究BQ在马蹄糕中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BQ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对细菌的抑制能力大于霉菌和酵母菌。在马蹄糕中,BQ添加量大于0.1%的时候其防腐保鲜效果已经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当添加量为0.5%时,已经和0.1%的山梨酸钾的防腐保鲜能力相当,能将马蹄糕的保质期延长至7d。并且对马蹄糕常出现的腐斑、胀气及出水等品质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添加浓度与品质有着较好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功能因子 马蹄糕 抑菌效果 防腐保鲜
下载PDF
荸荠球茎主要性状观察及营养品质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江文 李杨瑞 +2 位作者 杨丽涛 陈丽娟 蒙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4,共4页
对不同地区24个荸荠品种(品系)球茎的主要性状进行观察,并对淀粉、蛋白质、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含量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以广东粉蹄(FT2)、广东粉蹄(FT3)等两个品种球茎大、单球茎质量最大;而球茎最小的为广西钟山粉蹄... 对不同地区24个荸荠品种(品系)球茎的主要性状进行观察,并对淀粉、蛋白质、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含量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以广东粉蹄(FT2)、广东粉蹄(FT3)等两个品种球茎大、单球茎质量最大;而球茎最小的为广西钟山粉蹄小果。淀粉含量以广东小马蹄(番禺)最高,达到220.61 g·kg-1(FW);而以广西贵港马蹄最低,仅为16.07 g·kg-1(FW)。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广西灵川马蹄最高,达到82.47 g·kg-1(FW);而以广西平乐粉蹄大果最低,仅为10.52 g·kg-1(FW)。蛋白质含量以广东小马蹄(番禺)最高,而以广西桂平马蹄最低。总氨基酸含量以广西北海马蹄、广西桂平马蹄最高,而以广西合浦马蹄最低。综合其球茎形态特征及其营养成分含量等因素,参试品种(品系)中以广东粉蹄(FT2)、广东粉蹄(FT3)、广西平乐粉蹄大果等作为淀粉加工用的潜力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球茎 主要性状 品质
下载PDF
荸荠种质资源品种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江文 陈丽娟 +3 位作者 欧昆鹏 蔡炳华 高美萍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1-756,共6页
为揭示不同荸荠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荸荠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荸荠种质分析的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6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条带,多态性为69条带,多态性比... 为揭示不同荸荠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荸荠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荸荠种质分析的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6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条带,多态性为69条带,多态性比例为80.3%。供试的24份荸荠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值在0.0909-0.6071之间,平均值为0.3493。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24个荸荠品种在遗传距离0.34处可分为五类。24个荸荠品种在ISSR分析中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但部分不同地区栽培品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I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荸荠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韦学丰 罗杨合 +2 位作者 邓年方 罗静 黄冬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9-951,共3页
研究了荸荠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乙醇浓度和固液比对微波提取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荸荠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结果的主次因素顺序为乙醇... 研究了荸荠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乙醇浓度和固液比对微波提取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荸荠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结果的主次因素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微波时间>固液比>微波功率。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200W,微波时间4min,乙醇体积分数为50%,固液比为1∶25(W/V,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荸荠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工艺
下载PDF
荸荠种质资源对秆枯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峰 柯卫东 +3 位作者 李双梅 彭静 李明华 孙亚林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X期82-85,共4页
利用相对抗性指数法对30份荸荠种质资源在大田荸荠秆枯病自然发病的情况下进行抗性鉴定评价。结果筛选出高抗荸荠秆枯病材料1份(益阳荸荠),中抗材料2份(宣州荠-2、江西九江荠);并且确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宜于10月初进行病情调查(7月中下旬... 利用相对抗性指数法对30份荸荠种质资源在大田荸荠秆枯病自然发病的情况下进行抗性鉴定评价。结果筛选出高抗荸荠秆枯病材料1份(益阳荸荠),中抗材料2份(宣州荠-2、江西九江荠);并且确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宜于10月初进行病情调查(7月中下旬荸荠大田定植)。利用相对抗性指数法进行荸荠秆枯病抗性鉴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不同调查时期对鉴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秆枯病 抗性鉴定 相对抗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