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
1
作者 崔茂欢 李亚楠 +1 位作者 杨勋 马俊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0个群系和18个群丛,植被类型多样。除尼泊尔桤木—紫茎泽兰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最低外... 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0个群系和18个群丛,植被类型多样。除尼泊尔桤木—紫茎泽兰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最低外,相同群落灌木层S值明显高于乔木层。Sorenson相似性分析结果,两个群落物种间相似性灌木层高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Simpson指数(D)分析结果,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多样性较高,暖性落叶阔叶林多样性最低,同一群落灌木层D指数明显高于乔木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D、H、J指数与物种丰富度相关性不高;乔木层D指数与H指数、D指数与J指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灌木层D指数与H指数、D指数与J指数、H指数与J指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针对保护区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等特征,提出加强对原生植被的保护、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治理和开展生态修复等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多样性 植被类型 植被分布 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麻栎不同群落类型乔木种群结构及演替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维伟 尹代皓 +3 位作者 雷雨婷 韩晓婷 彭潔莹 赵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72-2581,共10页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 由于对黄土高原南部麻栎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稳定机制缺乏了解,以不同群落类型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监测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中重要乔木的种群结构动态,并根据不同群落类型重要乔木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20、30、40和50年的种群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生存能力均较好,但松栎混交林中的槲栎种群及麻栎纯林中的茶条槭种群生存能力欠佳;(2)除麻栎纯林中杜梨种群及栎阔混交林中槲栎种群,其余乔木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3)不同麻栎群落类型中各个重要值较高的乔木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30、40和50年中,不同群落类型中各重要乔木种群均可持续发育,并未出现衰退迹象。同时麻栎纯林具有向混交林演替的趋势,说明未来对不同类型麻栎林经营均应以顺应自然演替规律的近自然经营方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次生林持续经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重要值 种群数量动态 时间序列预测 种群稳定性
下载PDF
闽楠-木荷混交林空间结构及其养分利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铁华 李阳宁 +1 位作者 闫旭 张心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7,共10页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与林分空间结构特性来探讨闽楠-木荷混交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种间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下3种林分的闽楠与木荷叶片养分的动态规律来阐明闽楠与木荷之间的养分利用关系。【结果】1)在16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在闽楠周围1.5 m内闽楠和木荷的根系分布虽有部分重叠,但闽楠仍占据优势地位,闽楠和木荷在地下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竞争但竞争不激烈;2)整体林分空间结构上,闽楠、木荷纯林略优于闽楠-木荷混交林,说明混交林的树种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特性不一样,林分的均一性会差一些,对其调整结构的难度要大于纯林。混交林中,木荷已对闽楠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3)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对养分吸收利用在物候期上部分不同步,存在相对有利的互补关系;从所有的物候期来看,闽楠叶片的N、P、K含量在大部分时期都高于木荷,表明闽楠-木荷混交更有利于闽楠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木荷对养分的需求更低;4)16年生混交林中闽楠、木荷的生长速度要优于相应的纯林,表明前期竞争促进了林分的生长。【结论】闽楠与木荷混交有利于闽楠获得更多的养分,适度竞争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木荷是闽楠较好的伴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木荷混交林 根系 林分空间结构 养分含量 伴生树种
下载PDF
深圳双扇蕨依存环境的植物群落学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钰琦 李宇惠 +3 位作者 林琳 沈悦 顾钰峰 王发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memecylifolia)、竹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neglecta)、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植株个体随着树木高度增加而减少,呈现“倒J”型分布,是亚热带地区明显特点;各生活型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对相同地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T检验,证明不同群落之间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同属生态演替的稳定阶段;生态位分析揭示了深圳双扇蕨在群落中的生存状态,说明该种并非广布种,对环境要求苛刻且对资源竞争力差,在群落演替中存在灭绝风险;种间联结分析揭示了该物种与其他优势草本的种间关系,找到了可能的互补与竞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双扇蕨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生态位
下载PDF
江苏宝华山宝华玉兰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
5
作者 李乃伟 吴宝成 +3 位作者 庄维兵 袁帅 王奇 王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5,共8页
为了揭示极危(CR)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 zenii(W.C.Cheng)D.L.Fu〕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宝华玉兰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宝华玉兰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 为了揭示极危(CR)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 zenii(W.C.Cheng)D.L.Fu〕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宝华玉兰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宝华玉兰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宝华山全境现存宝华玉兰野生开花植株115株,主要分布于宝华山北坡中部。宝华玉兰种群以中树和大树〔10 cm≤胸径(DBH)<25 cm〕为主,占比达66.1%,属于衰退型种群。从静态生命表看,宝华玉兰种群的生命期望随着径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宝华玉兰种群趋势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宝华玉兰种群动态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极为缓慢。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采取人工播种、补植实生苗等方式加强对宝华玉兰种群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其种群的更新和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华玉兰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下载PDF
磨盘山落叶阔叶林乔木结构动态
6
作者 许艳红 陈宇 +4 位作者 汪钰涵 高毓阳 范春楠 郭忠玲 杨哲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727-732,共6页
按照CTFS标准和技术规范,于2005年设置5.76 hm^(2)森林动态定位监测大样地,以20 m×20 m样方为单位,利用网格法将其划分为5 m×5 m小样方,调查样方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种类、相对位置、胸径、树高、枝下高等,2009、2016、202... 按照CTFS标准和技术规范,于2005年设置5.76 hm^(2)森林动态定位监测大样地,以20 m×20 m样方为单位,利用网格法将其划分为5 m×5 m小样方,调查样方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种类、相对位置、胸径、树高、枝下高等,2009、2016、2021年采用同样方法复测调查。基于大样地内木本植物相关数据,研究次生落叶阔叶林乔木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该样地共记录到乔木层植物16科23属33种,共241887株,大多属东亚和北亚温带分布区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常见树种;2)历次调查树种径级组成均以小径级为主,树种个体主要集中在10 cm径级以下,幼龄树种占绝大多数;3)全林分、主要树种单位面积蓄积量随林龄增加林分蓄积量先减小后增大。主要树种年蓄积量大致分为4类:年蓄积量明显下降;年蓄积量增加幅度逐渐下降;在调查时间内年蓄积量变化不明显;年蓄积量逐年增加。各阶段蓄积量差异较大,主要是由幼苗更新量变化和群落发育阶段各树种生长特性不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结构 重要值 平均胸径 单位面积蓄积量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支流哈巴河河谷林植物多样性特征
7
作者 刘小龙 张子东 +2 位作者 薛志方 曾誓杰 刘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对额尔齐斯河支流哈巴河河谷林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进行调查,并基于龄级结构评价了乔木物种的生存现状。结果表明:哈巴河河谷林共有维管植物30科70属86种,包括蕨类植物1科1属4种,被子植物29科69属8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对额尔齐斯河支流哈巴河河谷林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进行调查,并基于龄级结构评价了乔木物种的生存现状。结果表明:哈巴河河谷林共有维管植物30科70属86种,包括蕨类植物1科1属4种,被子植物29科69属8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濒危种1种,渐危种1种,新疆特有种5种;菊科(Asteraceae)属数和种数均最多,为第1大科,其次是豆科(Fabaceae)和杨柳科(Salicaceae)。乔木优势种为垂枝桦(Betula pendula Roth.),灌木优势种为疏花蔷薇(Rosa laxa Retz.),草本优势种为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inn.)。草本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大于灌木和乔木;草本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海拔389~435 m间总体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海拔435~585 m间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枝桦的幼苗〔Ⅰ级,胸径(DBH)≤5.0 cm〕、幼树(Ⅱ级,5.0 cm<DBH≤10.0 cm)和小树(Ⅲ级,10.0 cm<DBH≤15.0 cm)数量远少于壮树(Ⅳ级至Ⅵ级,15.0 cm<DBH≤30.0 cm)和老树(Ⅶ级至Ⅹ级,DBH>30.0 cm);苦杨(Populus laurifolia Ledeb.)和银白杨(Populus alba Linn.)的幼苗数量虽然较多,但各径级分布不均匀且壮树和老树较少;白柳(Salix alba Linn.)、黑杨(Populus nigra Linn.)、额河杨〔Populus×berolinensis var.jrtyschensis(C.Y.Yang)C.Shang〕、银灰杨〔Populus canescens(Ait.)Smith.〕和柔毛杨(Populus pilosa Rehd.)数量较少且各径级分布不均匀。总体上看,哈巴河河谷林植物资源丰富,草本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分布相对均匀,对稳定哈巴河河谷林植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哈巴河河谷林各乔木种群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风险,可从调整河流水量和放牧等方面加强哈巴河河谷林区域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包含较多珍稀物种和新疆特有种的杨柳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巴河河谷林 物种组成 植物多样性 分布特征 龄级结构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
8
作者 刘雄 喻理飞 +3 位作者 陈进 张慧敏 严令斌 王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由草灌群落—灌木群落—乔灌群落阶段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适应性状变化过程,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18个群落优势种进行光、温、水适应性评价;通过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值(D)变化,阐明其资源策略,并采用K-means法划分适应功能群,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功能群结构变化规律及对策。【结果】群落优势种对光适应性状中,叶绿素a含量(1.213~1.851 mg/g)和叶绿素a/b(2.321~2.994)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比叶面积(125.491~215.580 cm^(2)/g)随植被恢复逐渐降低;对水适应性状中,叶干物质含量(0.272~0.386)和叶组织密度(0.060~0.151 g/cm^(3))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0.671%~0.840%)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对温适应性状中,丙二醛含量(39.116~63.162 nmol/g)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117.555~1618.869nmol/(g·min)]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D_(光)反映优势种光波长吸收的范围与光资源转换速率,D_(温)反映优势种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程度,D_(水)反映优势种在干旱环境下维持正常生长的能力;随植被恢复进行,群落优势种D_(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D_(水)由0.428逐渐升至0.612,D_(温)在各恢复阶段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种由开放型光资源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型水资源竞争策略。依据D划分出3个功能群,即FG1(低光—低温—低水适应功能群)、FG2(高光—高温—高水适应功能群)和FG3(低光—低温—高水适应功能群);随植被恢复进行,FG1的重要值占比逐渐降低,在草灌群落阶段达最高值(49.275%),在灌木群落阶段为36.931%,而乔灌群落阶段不存在该资源类型物种;FG2物种仅在草灌和乔灌群落阶段存在且重要值占比较小;FG3的重要值占比逐渐升高。【结论】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水热胁迫的物种在恢复早期占据优势地位;自灌木群落阶段起,逐渐被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极端温度、耐旱的物种替代。喀斯特区域植被抚育应在恢复早期保留光资源获取策略物种,且多种资源策略物种共存,恢复中后期主要保留水资源竞争策略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功能性状 适应评价 功能群 资源策略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基于色彩要素量化分析的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9
作者 杨爽 张旭光 +2 位作者 刘洋 郭楠 李永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89-97,119,共10页
色彩丰富的季相植物景观能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以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季节性色彩量化分析,采用AHP法与SBE法对选定的20个植物群落进行植物景观色彩评价,分析影响植物景观色彩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 色彩丰富的季相植物景观能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以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季节性色彩量化分析,采用AHP法与SBE法对选定的20个植物群落进行植物景观色彩评价,分析影响植物景观色彩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样地植物种类多样,色彩丰富度较高,对比度较低,景观整体色相值偏低,饱和度及明度适中,色彩特征鲜明;AHP法与SBE法虽侧重点不同但二者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可共同应用于景观评价中;根据评价模型可知色彩数量C_(1)、明度指数C_(8)是影响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及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子湖城市滨水公园 植物群落 季节性 色彩量化 色彩评价 郑州市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
10
作者 范敦锦 洪子辰 +4 位作者 曹祖宁 周建广 高亮 陈世品 林文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旨在保护脊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从重要值(important value,IV)、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 【目的】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旨在保护脊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森林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从重要值(important value,IV)、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种间相遇概率(probability of interspecific encounter,PIE)、Gleason丰富度指数(G)、Pielou均匀度指数(J)、生物量和坡向等方面分析了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种群特征。【结果】与2018年相比,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样地乔木层的物种减少1个属[珍珠花属(Lyonia)],增加1个新属[厚皮香属(Ternstroemia)],种数保持不变(17科31属52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总生物量呈上升趋势;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东南坡与西北坡乔木层的J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武夷山国家公园脊线群落内乔木层更新速率较快,胸径较小的乔木层植物死亡率高。样地内优势物种均为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马银花(R.ovatum)、疏齿木荷(Schima remotiserrat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脊线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滇中磨盘山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11
作者 欧阳田甜 赵洋毅 +3 位作者 涂晓云 和娴越 王帅兵 段旭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6,共10页
为探明中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以滇中磨盘山处于演替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林分为对象,量化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多个指标变化规律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差... 为探明中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以滇中磨盘山处于演替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林分为对象,量化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多个指标变化规律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借助冗余分析探究二者间相互作用关系;再利用多元分布对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在不同演替阶段林分中差异显著,群落演替对树种混交度、林层差异度的影响最大,均在演替后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703、0.511;综合比较多元分布结果发现,3种林分类型中,以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相对最为合理;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演替进展而上升,并在常绿阔叶林中各指数最高;树种隔离程度是影响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是胸径结构及林分密度。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林分结构调整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结构 物种多样性 多元分布 群落演替 磨盘山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山铜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12
作者 张顺卫 李婧涵 +4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黄耀 杜春雁 商乃演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山铜材的种群现状及分布格局对其种群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内的山铜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径级结... 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山铜材的种群现状及分布格局对其种群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内的山铜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将山铜材划分为4个龄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运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山铜材种群及其各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山铜材种群存在假性稳定增长的现象,只能在该生境中繁衍,很难扩大其种群规模;2)山铜材种群在小尺度下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大部分种群向均匀分布发展,少部分种群呈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趋势;3)不同龄级的个体皆在小尺度下为聚集分布,其中Ⅰ级和Ⅱ级个体聚集程度较大,随着尺度的增加,部分龄级存在均匀分布,最终皆演变为随机分布;4)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表明了山铜材主要靠Ⅲ级和Ⅳ级个体扩萌更新,其萌生个体对母树的依赖性强弱为Ⅱ级>Ⅰ级>Ⅲ级>Ⅳ级。因此,未来在山铜材种群的保护中,应以保护母树为主,适当间伐母树周边的萌生苗和清除倒伏枝条萌生苗附近的小型植物,将实生苗进行迁地保护,以此来扩大和保护山铜材野生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铜材 萌生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新疆林业生态环境中的木垒胡杨林群落特征研究
13
作者 张琴 李倩 单奇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02-107,共6页
对新疆林业生态环境中木垒胡杨林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胡杨林群落的相似度变化趋势,通过个体数对数和失稳率研究胡杨林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样性特征中,中、下游区域临界点的胡杨林群落丰富度最高,中游区域的丰富... 对新疆林业生态环境中木垒胡杨林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胡杨林群落的相似度变化趋势,通过个体数对数和失稳率研究胡杨林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样性特征中,中、下游区域临界点的胡杨林群落丰富度最高,中游区域的丰富度最小;生态输水前,下游区域的胡杨林群落均匀度指数最小,中游区域的均匀度指数最大,生态输水后,中、下游区域临界点处的均匀度指数最大,下游区域的均匀度指数最小;生态输水后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生态输水前的物种多样性,下游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受生态输水的影响较小;在相似性特征中,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在不同区域内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胡杨林结构与动态特征中,胡杨林种群在上游区域中的数量较多,种群的个体数与高度级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环境 木垒胡杨林群落 Sorenson指数 Jaccard指数 失稳率
下载PDF
保山市隆阳区观赏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
14
作者 吴富勤 秦燕 +1 位作者 王勇 习白羽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154-158,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查阅,整理得出保山市隆阳区观赏种子植物名录。结果表明,隆阳区观赏种子植物81科185属286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被子植物75科176属276种,优势科为兰科、蔷薇科、木犀科、鸢尾科;按照生活型划分为乔木类33种、灌... 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查阅,整理得出保山市隆阳区观赏种子植物名录。结果表明,隆阳区观赏种子植物81科185属286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被子植物75科176属276种,优势科为兰科、蔷薇科、木犀科、鸢尾科;按照生活型划分为乔木类33种、灌木类114种、草本类133种、藤本类6种;按观赏类型可分为观花类植物174种、观植株类植物130种、观果类植物32种、观叶类植物19种。旨在掌握隆阳区观赏种子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并对观赏种子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种子植物 种质资源 保山市隆阳区
下载PDF
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15
作者 骆秀琼 何吉安 李远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组分将树木划分为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用负指数函数分析了径阶与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数量关系,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林分上层、林分下层以及它们各自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用标记相关函数kmm(r)分析树种和树木大小的空间分布。[结果](1)林分、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的径阶分布均呈倒J型,林分和林分下层的物种丰富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减小,而林分上层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林分上层在多数尺度上呈规则或随机分布,仅在小尺度(r=0~1 m、4~6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下层的聚集强度和尺度皆大于林分上层;(3)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种群之间均以随机关联为主,只有个别种间对在小尺度(r=0~2 m)上呈正关联或负关联;(4)林分和林分下层在所有观测尺度上表现为同种聚集,强度明显大于林分上层;林分和林分上层的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小径木聚集。林分下层的个体大小相近,在多数尺度上混生。[结论]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上层、林分下层的物种组分、多度、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在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老龄林 垂直分层 大小分化 分布格局
下载PDF
千岛湖区马尾松林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16
作者 周秀斌 徐玉华 +3 位作者 刘敏 罗超 潘雯 李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5,共11页
[目的]马尾松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林下植被的更新和演替也有着重要影响。分析林分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可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淳安县千岛湖林区马尾松不同改造林分(... [目的]马尾松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林下植被的更新和演替也有着重要影响。分析林分改造后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可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淳安县千岛湖林区马尾松不同改造林分(Ⅰ疏伐促新、Ⅱ疏伐补阔、Ⅲ皆伐促新、Ⅳ皆伐补阔)为对象,周边无改造措施林分(Ⅴ)为对照,进行植被调查、土壤采样与测定,分析了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与林地特征因子的关系,并探究了林下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样地间的林下灌木层优势种的差异低于草本层,Ⅴ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改造后林地(p <0.05),Ⅳ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它林地(p <0.05)。林地特征因子能解释林下植物种变化的40%,且对草本层的影响程度高于灌木层,其中郁闭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马尾松林分改造初期,林下植物群落稳定性Ⅴ>Ⅰ>Ⅱ>Ⅲ>Ⅳ,林下灌木层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程度较低,而草本层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千岛湖区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初期,主要通过降低郁闭度显著提高了林下草本层多样性,但皆伐措施的林下植物群落稳定性较低。因此,综合考虑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对马尾松林采取适当间伐等抚育措施能促进其林下植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化改造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马尾松次生林
下载PDF
滇南不同类型森林优势种幼树枝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7
作者 屠晶 张金艳 栗忠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滇南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含量为441.67~494.33 mg/g,N含量为6.26~12.47 mg/g,P含量为0.34~1.06 mg/g;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平均值总体上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C∶N的平均值在热带季节雨林最高、热带山地雨林最低;C∶P和N∶P平均值在热带山地雨林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最低;3种森林的N∶P平均值均介于10~20之间;上层优势种幼树枝C、N含量平均值低于下层优势种,P含量平均值上层高于下层,上层N∶P低于10,下层优势种接近于20;热带季节雨林中,C∶N与N∶P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热带山地雨林中,C∶N与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C∶N与C∶P、N∶P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3种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N和C∶P相对较低的分配格局特征。一方面反映出滇南森林植被C元素分解释放相对较快,植被生长受N、P元素共同限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滇南森林上层树种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略高于下层树种。滇南森林物种所处的群落层次对其枝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生态化学计量 海拔梯度 群落层次 枝条
下载PDF
树种组成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陈波兰 白一术 +3 位作者 唐岚 陈辉琴 魏俊德 郝建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3,共10页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的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90种,隶属于71科131属。林下记录到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多于灌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指数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Ⅲ>Ⅳ>Ⅰ>Ⅱ>Ⅴ,其中樟树纯林的H指数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指数和H指数、草本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指数和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Jsw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乔灌草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组成 路域人工林 林下植被 林分因子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和转化
19
作者 崔宇鸿 叶绍明 +2 位作者 卢志锋 燕羽 蒋晨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与转化特征,以期揭示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和转化过程的影响,进而为提高桉树生产力和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博白县博白林场第1、2、3代桉树人工林为... 【目的】探究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与转化特征,以期揭示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和转化过程的影响,进而为提高桉树生产力和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博白县博白林场第1、2、3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将收集的0~40 cm土壤分为>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粒径的团聚体以评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测量不同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包括活性有机碳、缓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利用冗余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和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1)连栽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储量。(2)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下降,而储量的分布规律则相反。(3)冗余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证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连栽抑制了惰性有机碳向活性有机碳的转化,导致土壤有机碳总体有效性下降。【结论】连栽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进而调控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和转化。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连栽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碳组分转化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孟多 马映栋 +2 位作者 蒋睿 李平英 包永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于2... [目的]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径—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结论]不同密度蒙古栎林树冠结构有差异,树冠结构特征与林木胸径有关,林分密度影响了蒙古栎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要实现蒙古栎林的可持续经营,不仅要考虑林木胸径大小,更要关注林木树冠结构特征,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优化树冠结构,改善林冠层挤压状况,以促进森林更新与增加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结构 密集度 林分密度 小陇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