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期刊

作者

机构

共找到81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琵琶柴的防风固沙作用数值模拟
1
作者 刘洋 尹忠东 +1 位作者 闫晴 张彩荣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87-1897,共11页
植物固沙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防治风沙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为荒漠区分布最广泛的半灌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计算平台Fluent对琵琶柴植株附近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速特征和积沙特征。... 植物固沙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防治风沙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为荒漠区分布最广泛的半灌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计算平台Fluent对琵琶柴植株附近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速特征和积沙特征。结果表明:(1)在10 m·s^(-1)初始风速下,植株前后皆会形成涡流,其高度和强度与距植株远近有关,整体低于0.25 m。(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水平方向速度的变化多呈“N”和“W”型曲线,而垂直方向的气流速度变化则为“V”型曲线。(3)在较低风速下,非生长季琵琶柴的阻风效能要优于生长季,株后防护距离4 m;当风速大于6 m·s^(-1)时,双排生长季琵琶柴株后风速降低幅度可大于94.45%。(4)琵琶柴具有良好的阻沙效果,在初始风速为6 m·s^(-1)时,大部分沙粒堆积在植株前后底部;当风速增至10 m·s^(-1)时,生长季琵琶柴阻沙良好,沙粒主要沉积在株后1.5~3 H,沙粒堆积高度小于0.1 m;当初始风速为15 m·s^(-1)时,生长季琵琶柴株后积沙主要分布在株后2~3.5 H,而非生长季琵琶柴沙粒堆积范围则在株后1~10 H。无论何种生长季琵琶柴均能有效降低风场内气流速度,并对气流所携带的沙粒具有良好的沉降作用,在植物治沙工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阻沙 琵琶柴 风速变化 积沙分布 Fluent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木麻黄基干林带对台风“杜苏芮”的防风效应
2
作者 朱炜 林捷 +1 位作者 施能深 吴国伟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3期1-6,14,共7页
为了解海防林对台风的防护效应,以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监测站收集的“杜苏芮”台风登陆前后的气象数据为材料,分析了台风登陆前后近地层的风速、风向、湍流强度、防风效能和气流加速率等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前后的平均风... 为了解海防林对台风的防护效应,以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监测站收集的“杜苏芮”台风登陆前后的气象数据为材料,分析了台风登陆前后近地层的风速、风向、湍流强度、防风效能和气流加速率等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前后的平均风速和风向时程变化特征满足了台风眼区经过的条件,平均风速曲线呈“M”形双峰分布,通过采集到的台风眼区、眼壁和外围强风的完整风况数据,完整展示了台风经过林带前后风速、风向的演变过程。(2)湍流强度的时程整体变化趋势随着台风靠近和离去呈现增大-减小-剧增-回落的过程,尤其台风后风圈影响的区域,湍流强度剧烈增大,强度可增大2倍以上。(3)向岸风在垂直方向上,弱风或强风的防风效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相同,林带后弱风的防风效能小于强风;水平方向上,林内及林带后1H和5H处防风效能最好,在高度3 m平均防风效能为49.57%~93.93%,在高度9 m平均防风效能为44.04%~90.10%。离岸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气流靠近林带,弱风或强风的气流加速率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林带后1H高度3 m气流加速率平均为0.2193,高度9 m气流加速率平均为0.3242,林内气流加速率达到最低值;而风越过林带后,弱风风速恢复到88%左右,强风的气流则有个加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基干林带 台风 杜苏芮 防风效应
下载PDF
乌兰布和荒漠绿洲风沙特性及防护林防护效应
3
作者 蔡俊顺 王京学 +3 位作者 肖辉杰 辛智鸣 王百田 李俊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5,共10页
农田防护林在保持水土及土壤风蚀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真实大气环境下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阻沙效益,以乌兰布和荒漠绿洲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位于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的近地面沙尘观测塔监测的2019—2020年不同高度处的... 农田防护林在保持水土及土壤风蚀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真实大气环境下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阻沙效益,以乌兰布和荒漠绿洲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位于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的近地面沙尘观测塔监测的2019—2020年不同高度处的风速、风向和沙尘数据,分析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的风沙分布统计特性。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主导风向为东北和西南方向,2区域内平均风速均随观测高度增加逐渐增大;从荒漠绿洲过渡带至绿洲,受防护林体系的影响,平均风速整体减弱,≥4~8 m/s的中风速和≥8 m/s的高风速样本比例平均减少约8.8%和7.8%;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月最大平均风速多出现在夏秋2季以及春季末,且月最大平均风速与平均风速均值呈线性关系;2区域沙通量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受防护林带影响同观测高度水平沙通量和垂直沙通量分别减少65%和36%;输沙方向整体朝东和东南偏东方向,该方向在绿洲受观测高度影响较小,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高度输沙方向会产生差异,输沙势从荒漠绿洲过渡带至绿洲总体降低。防护林体系对区域范围内的风沙活动影响明显,能够减轻风蚀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对绿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风沙运动 统计特性 防风阻沙 乌兰布和荒漠绿洲
下载PDF
生境土壤水分变化下梭梭幼苗的生长特征
4
作者 王潇曼 王泽 +5 位作者 任财 郑晗晗 师雅鑫 吴明哲 唐玲 李姝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42-46,共5页
设置不同水分梯度,分析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幼苗根区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以及梭梭幼苗生长的变化,探究梭梭幼苗在不同时期、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梭梭幼苗根区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 设置不同水分梯度,分析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幼苗根区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以及梭梭幼苗生长的变化,探究梭梭幼苗在不同时期、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梭梭幼苗根区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于20~40 cm土层,各时期土壤水分含量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梭梭幼苗生长期(6月、8月、10月)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在0.05的检验水平下符合正态分布。在不同干旱胁迫下,梭梭幼苗植株各形态指标(株高、冠幅面积、基径)的增幅随时间延长均呈递减趋势,6—8月,梭梭幼苗株高增幅表现为轻度干旱处理>中度干旱处理>重度干旱处理>CK,冠幅面积增幅表现为轻度干旱处理>CK>中度干旱处理>重度干旱处理,基径增幅表现为CK>轻度干旱处理>中度干旱处理>重度干旱处理;8—10月,梭梭幼苗株高、冠幅面积、基径增幅均表现为CK>轻度干旱处理>中度干旱处理>重度干旱处理。生长期梭梭幼苗生境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与植物的株高、冠幅和基径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8、-0.506和-0.711,其中与基径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幼苗 生长 生境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机械沙障与治沙植物不同配置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5
作者 闫鑫苒 张倪斌 +5 位作者 宋政梅 孙桂丽 郑旭 王璞 各文婷 吉小敏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4期1-6,27,共7页
机械沙障与植物治沙对治理荒漠化土地、固定活化沙丘、降低荒漠化危害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机械沙障与治沙植物不同配置防风固沙效益,以吐鲁番市高昌区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设置4种不同的治理模式,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 机械沙障与植物治沙对治理荒漠化土地、固定活化沙丘、降低荒漠化危害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机械沙障与治沙植物不同配置防风固沙效益,以吐鲁番市高昌区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设置4种不同的治理模式,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的植物保存率、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风速廓线、输沙量和地表蚀积深度等防风固沙效益指标,对比不同配置模式活化沙丘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1)机械沙障对治沙植物的生长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植物存活率大于80%;草方格沙障在初期对植物的保护作用大于高立式沙障,梭梭初期的生长情况弱于同等沙障保护下的柽柳。(2)4种治理模式均具有良好的防风效益,草方格沙障在0.4 m以下的防风效能优于高立式沙障,在0.4 m以上,高立式沙障的防风效能更好,同等保护条件下的柽柳防风效能优于梭梭;草方格沙障的地表粗糙度大于高立式沙障,柽柳的防风效能优于梭梭。(3)草方格沙障在0.4 m以下的阻沙效益优于高立式沙障,但总体阻沙效益弱于高立式沙障,在相同沙障中,柽柳的阻沙效益优于梭梭;4种治理模式对地表均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草方格沙障优于高立式沙障,沙面形态更加平稳,柽柳对土壤的固定作用优于梭梭。草方格沙障+柽柳的治理模式防风固沙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沙障 治沙植物 防风效能 治理效益
下载PDF
半隐蔽格状沙障的综合防护效益观测研究 被引量:101
6
作者 屈建军 凌裕泉 +1 位作者 俎瑞平 张克存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半隐蔽格状沙障,特别是麦草和碾压芦苇方格沙障,是近地风沙流边界层防止风沙危害的一种经济实用、功能独特、效果显著而应用最为广泛的固沙措施。它增大了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底层风速,进而减弱了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 半隐蔽格状沙障,特别是麦草和碾压芦苇方格沙障,是近地风沙流边界层防止风沙危害的一种经济实用、功能独特、效果显著而应用最为广泛的固沙措施。它增大了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底层风速,进而减弱了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在格状边框内,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使格内原始沙面充分蚀积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即稳定的凹曲面形成。这种有规则排列的凹曲面,对不饱和风沙流具一种升力效应,而形成沙物质的非堆积搬运条件,这是格状沙障作用的关键。试验证明1m×1m,1.5m×1.5m和2m×2m草方格防沙效果都是显著的,0.5m×0.5m的方格不仅费工费料,而且防风固沙效果很不理想,并很快地被沙堤失去防护功能。同一规格的格状沙障往往由于设置的地形部位不同,其防护作用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一个地区的风沙流场性质和沙障功能综合评价半隐蔽沙障防护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隐蔽格状沙障 稳定凹曲面 防护效益 风沙 固沙措施 沙漠化 植树种草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海岸带风口沙地提高木麻黄造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张水松 林武星 +2 位作者 叶功富 徐俊森 谭芳林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46,共8页
自 1 998年 5月以来 ,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和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基干林带前沿风口干旱沙地 ,进行提高木麻黄造林效果配套技术研究。经 2年试验研究 ,在分析风口困难立地造林失败主要原因基础上 ,从木麻黄抗逆品系选择应用 ,因地制... 自 1 998年 5月以来 ,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和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基干林带前沿风口干旱沙地 ,进行提高木麻黄造林效果配套技术研究。经 2年试验研究 ,在分析风口困难立地造林失败主要原因基础上 ,从木麻黄抗逆品系选择应用 ,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方式 ,采用深挖整地、放客土、拌泥浆、提早造林季节、选择大雨天冒雨造林、大苗深栽等抗旱造林配套技术以及旱季培土抚育保墒、浇水保苗和筑沙堤设风障防潮防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造林方法 ,在造林屡次失败的风口沙地木麻黄造林保存率提高到 80 %~ 90 %。在造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防护林 木麻黄 风口造林 成活率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沙米群落生物量特征及其防风固沙作用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2 位作者 崔建垣 李玉霖 杨甲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沙米(Agriophyllumsquarrosum)是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群落,沙米群落的建立是群落演替和植被恢复的起点。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上沙米群落的研究表明,初次建立的沙米群落具有较高的生物量47.5g/m2,以及较高的空间变异程度,变异系数为1.2... 沙米(Agriophyllumsquarrosum)是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群落,沙米群落的建立是群落演替和植被恢复的起点。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上沙米群落的研究表明,初次建立的沙米群落具有较高的生物量47.5g/m2,以及较高的空间变异程度,变异系数为1.201,反映出群落在空间分布上的斑块化程度较高。在随后的演替中,群落的活生物量迅速下降,而先前沙米群落生物量则以立枯的形式存在,沙米立枯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54.93%。沙米茎杆粗硬,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抗风蚀能力,其立枯生物量可以存留2~3个生长季。保护沙米群落及其立枯生物量不受人畜破坏,对维持群落演替早期沙面环境的稳定,促进其它物种侵入和定居,从而促进群落演替并加速植被发育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流动沙丘 沙米群落 生物量 防风固沙作用 变异系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沙蒿群丛的水平配置结构与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杨文斌 赵爱国 +4 位作者 王晶莹 姚建成 田永桢 胡小龙 杨红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针对覆盖度小于28%的沙蒿群丛,通过野外测试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行带式、等株行距和随机不均匀等3种水平配置格局的防风固沙效果及其流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行带式配置格局具有非常显著的阻碍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流场结构稳定规则;等株... 针对覆盖度小于28%的沙蒿群丛,通过野外测试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行带式、等株行距和随机不均匀等3种水平配置格局的防风固沙效果及其流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行带式配置格局具有非常显著的阻碍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流场结构稳定规则;等株行距次之;随机不均匀配置格局内局部有风速抬升现象流场结构复杂多变。②行带式配置格局带间形成“凹月”形稳定沙面并能出现结皮,流沙被完全固定,而随机不均匀分布的沙蒿群丛内有明显的风蚀现象。③行带式配置格局在带的背风侧和迎风侧分别形成4.0m和0.5m的一个风速显著降低区,成为提高防风固沙效果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灌丛 低覆盖度 风速流场 防风固沙效果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覆盖度灌木防风固沙功能野外观测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程皓 李霞 +1 位作者 侯平 裴玉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2-1026,共5页
对塔里木河下游50%、25%、10%三种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观测结果表明:50%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最明显,防风效能为49.21%;25%的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较明显,防风效能为24.44%;10%的覆盖度灌木对风速降低有一定作用,防风效能为9.15%。在7.7m... 对塔里木河下游50%、25%、10%三种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观测结果表明:50%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最明显,防风效能为49.21%;25%的覆盖度灌木降低风速较明显,防风效能为24.44%;10%的覆盖度灌木对风速降低有一定作用,防风效能为9.15%。在7.7m·s^-1风速下,植被覆盖度为10%、25%的沙地输沙率分别是无植被覆盖沙地的62.44%和8.37%;在10m·s^-1风速下,植被覆盖度50%的沙地仅有轻微的风蚀。根据塔里木河下游不同覆盖度植被与降低风速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不同风速条件下的有效植被覆盖率,在研究区常见10~15m·s^-1风速条件下,要达到有效阻沙效果,植被覆盖率应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有效植被覆盖度 防风效应 塔里木河下游 模型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杨树固沙林密度、配置与林分生长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2 位作者 王晓江 刘立城 魏永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8,共6页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215株hm2(35.18m3hm2).密度在400~1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密度 配置 生长过程
下载PDF
赤霉素对不同温度下沙芥种子萌发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鹏 白晓雷 +4 位作者 韩海霞 霍宏竹 张凤兰 杨忠仁 郝丽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以筛选出不同温度下促进沙芥种子萌发的最适赤霉素(GA3)浓度为目的,为其在自然环境下种子萌发及播前处理提供指导。以沙芥种子为材料,在15,25,35℃条件下,研究赤霉素(GA3)对沙芥种子萌发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温25℃... 以筛选出不同温度下促进沙芥种子萌发的最适赤霉素(GA3)浓度为目的,为其在自然环境下种子萌发及播前处理提供指导。以沙芥种子为材料,在15,25,35℃条件下,研究赤霉素(GA3)对沙芥种子萌发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温25℃下,外源GA3浓度超过20 mg/L,均抑制种子萌发;在15℃和35℃条件下,浓度为50mg/L的GA3处理均显著、极显著提高沙芥种子的萌发指标。浓度为50 mg/L的GA3处理可明显提高沙芥种子萌发初期的α-淀粉酶活性。综上得出在15℃和35℃温度条件下,促进沙芥种子萌发的最佳GA3浓度为5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素 沙芥 种子 萌发特性 Α-淀粉酶
下载PDF
白刺灌丛沙包生物量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28
13
作者 贾宝全 蔡体久 +2 位作者 高志海 丁峰 张国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1期96-99,共4页
本文以甘肃省民勤绿洲外的唐古特白刺 ( Nitratria tangutorum)灌丛沙包为例 ,利用野外便于测定的灌丛沙包长 ( X1)、宽 ( X2 )、高 ( X3 )等指标 ,以线性回归方法 ,分别对白刺灌丛的总的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沙包内生物量和粘土内生物... 本文以甘肃省民勤绿洲外的唐古特白刺 ( Nitratria tangutorum)灌丛沙包为例 ,利用野外便于测定的灌丛沙包长 ( X1)、宽 ( X2 )、高 ( X3 )等指标 ,以线性回归方法 ,分别对白刺灌丛的总的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沙包内生物量和粘土内生物量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灌丛沙包 生物量 预测模型 民勤县 固沙灌木植物
下载PDF
杨树固沙林密度、配置与林木生长过程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文斌 卢琦 +4 位作者 吴波 王晶莹 王晓江 刘士和 李显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4-59,共6页
在科尔沁沙地证明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后,进一步对雨养条件下杨树(赤峰-36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及林木生长过程与林龄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5a林木的生长基本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材积量大;6... 在科尔沁沙地证明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后,进一步对雨养条件下杨树(赤峰-36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及林木生长过程与林龄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5a林木的生长基本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材积量大;6~11a是密度对林木生长的显著影响阶段,杨树固沙林的胸径、株高和材积量的增长率随林龄增大而逐年加快;大约在11a之后趋于稳定;单位活立木蓄积最大(153.39m3.hm-2)的固沙林密度是825株.hm-2,其他密度按蓄积大小排序依次为540株.hm-2、420株.hm-2和1215株.hm-2;2)边缘林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量分别比林内高20%~70%和90%~260%,且低密度林分的边缘林木的生长优势比高密度林分边缘林木的生长优势更加明显;3)同密度(500株.hm-2)13a的一行一带式固沙林,其胸径、树高和材积量分别比等株行距的片林高37.4%、17.4%和81%;而10a的两行一带式的胸径、树高和材积量分别比等株行距的片林高19.8%、16.2%和64.8%,说明行带式配置还具有生物生产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密度效应 配置模式 生长过程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典型人工固沙林群落中少花蒺藜草入侵地土壤特性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立业 张玉霞 +2 位作者 杨秀梅 田迅 姜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81-1384,共4页
对科尔沁沙地2个典型人工固沙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群落中优势种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生境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2生境地中土壤pH值在7.35~7.80之间,土壤有机... 对科尔沁沙地2个典型人工固沙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群落中优势种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生境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2生境地中土壤pH值在7.35~7.8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86~5.90 m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在21.4~59.07 m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范围为1.13~2.22 mg·kg-1,速效钾含量在78.24~173.20 mg·kg-1之间.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着少花蒺藜草生长期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侵地土壤沙化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少花蒺藜草 土壤养分 人工固沙林
下载PDF
不同分布格局低覆盖度油蒿群丛防风效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红艳 戴晟懋 +4 位作者 乐林 王林和 杨文斌 王晶莹 胡小龙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6,共6页
以低覆盖度(约20%)油蒿群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研究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1)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的防风效果大于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 以低覆盖度(约20%)油蒿群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研究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1)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的防风效果大于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局部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群丛内局部风速大于对照风速,致使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稀疏群丛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现象;3)除去两个极值后,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内平均地表粗糙度是随机配置的4倍,平均摩阻速度是随机配置的1.3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群丛 低盖度 分布格局 防风效果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沙地植被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文智 李森 +1 位作者 刘玉璋 申建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8-74,共7页
沙地植被主要有沙地高山松林、巨柏疏林、砂生槐群系和固沙草群系。砂生槐+多花亚菊群落是本区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高山松林疏林可能会成为本区人为演替顶极群落,风沙活动是影响本区植被演替的主导因子,半固定沙区仅生长砂生槐... 沙地植被主要有沙地高山松林、巨柏疏林、砂生槐群系和固沙草群系。砂生槐+多花亚菊群落是本区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高山松林疏林可能会成为本区人为演替顶极群落,风沙活动是影响本区植被演替的主导因子,半固定沙区仅生长砂生槐灌丛阶段是沙地植被正逆向演替的临界状态。砂生槐和高山松在沙地具有天然更新能力和生长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沙地植被 松林 沙生槐 西藏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与植被适宜度探讨 被引量:30
18
作者 阿拉木萨 裴铁璠 蒋德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6-431,共6页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树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及蒸散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人工固沙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随着树龄增大和栽植密度的加大而不断恶化,流动沙丘和天然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优于人工植被区...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树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及蒸散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人工固沙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随着树龄增大和栽植密度的加大而不断恶化,流动沙丘和天然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优于人工植被区;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m×1m密度4年生植被区和2m×2m密度成龄植被区土壤含水量高于凋萎湿度,生长末期土壤贮水量有较多节余,土壤水分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建议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幼年期采用1m×1m密植,其后通过间伐,成龄期保持2m×2m密度,为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工固沙林地 土壤水分 蒸散量 适宜度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不同灌溉模式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格局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慧卿 赵秀莲 +3 位作者 张景波 李慧勇 江泽平 张洪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8-162,共5页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灌区和井灌区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白刺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VerHoef等1989年修正的多规模排序法,Dale等提出的格局强度、格局一致性指标以及Noy Meir等移动的样方加权平均值,对比分析了两个群落的植被格局特点...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灌区和井灌区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白刺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VerHoef等1989年修正的多规模排序法,Dale等提出的格局强度、格局一致性指标以及Noy Meir等移动的样方加权平均值,对比分析了两个群落的植被格局特点,包括格局规模、不同格局规模上植物种的组合、植被沿样带的变化,格局强度以及格局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两个半固定白刺群落格局都是白刺单种群控制的灌木格局。相同的植物种在不同的格局规模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间联结关系会不一样。与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相比,黄灌区绿洲外围的半固定白刺群落平均格局规模数较多,格局规模相对较大,相应的格局强度较低,格局一致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群落 多规模排序 格局强度 格局一致性 贡献率
下载PDF
肉苁蓉寄生对寄主梭梭体内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郑国琦 宋玉霞 +2 位作者 郭生虎 马红爱 牛东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2-187,共6页
对寄生有肉苁蓉的梭梭(HA)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CK)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氮、磷、钾、钠、钙、镁、锰、铁等8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A与CK体内的氮、磷、钾、钙、钠以及微量元素铁、锰的含量变化均无显... 对寄生有肉苁蓉的梭梭(HA)与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CK)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氮、磷、钾、钠、钙、镁、锰、铁等8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HA与CK体内的氮、磷、钾、钙、钠以及微量元素铁、锰的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差异性,只有镁元素二者间差异显著;对于寄生植物肉苁蓉,其体内大量元素氮显著高于HA和CK,磷显著高于HA,而与CK差异不显著,钾、钠、钙、镁、锰、铁6种元素含量均显著性低于HA和CK,同时研究了肉苁蓉寄生后对梭梭体内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系数的影响,按吸收系数大小排列为N>P>Na>Mg>Ca>K>Mn>Fe。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肉苁蓉属于全寄生性植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梭梭 寄生 矿质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