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槟榔黄化病防控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1
作者 何玉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4,共7页
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省槟榔树极易感染、蔓延迅速、极具毁灭性的头号病害,综合性的物理、化学和生态防控措施仍然难以控制其蔓延。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土壤-植株系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为研究内容,可能赋予槟榔树自身内在的黄化病... 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省槟榔树极易感染、蔓延迅速、极具毁灭性的头号病害,综合性的物理、化学和生态防控措施仍然难以控制其蔓延。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土壤-植株系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为研究内容,可能赋予槟榔树自身内在的黄化病抑制能力,从而达到防控黄化病的目的。文章对万宁市槟榔园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分别配套采集了感染黄化病和未感染黄化病的槟榔树根系土、根系和叶片地球化学样品各30套,分析测试了Se、Cu、Pb、Zn、Cd、Hg、As、Cr、Ni、Fe、Mn、B、Mo、Cl、F、I、N、P、K、Ca、Mg、S、Co、Na、Si、Al等元素质量分数。以槟榔树是否感染黄化病为因变量进行二项逻辑回归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介质样品的分类概率模型中,根系土的As元素,根系的As、N、Na元素,叶片的Zn、Hg、S元素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槟榔树相应部位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感染黄化病的概率越低,联系到含砷农药和药物用于植物病虫害防控和人体疾病治疗的事实,意谓着提高根系土As等元素质量分数可能提升槟榔树对黄化病的预防和抑制能力,从而为槟榔黄化病防控提供了可能而又简单易行的生态地球化学新途径。但As作为毒害元素,是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控制指标,因此,利用As元素防控槟榔黄化病,应开展针对槟榔树根系土和果实的系统性田间试验研究和评估,严防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树 黄化病 生态地球化学 防控 海南省万宁市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坚果品质性状评价
2
作者 邵慰忠 张成才 +4 位作者 任华东 常君 姚小华 王开良 张爱君 《福建林业》 2024年第3期33-36,共4页
对薄壳山核桃36个单株和10个品种的坚果及品质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实生单株在坚果形态和品质性状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实生单株坚果的形态表现均低于品种,但筛选出单果重1.8 g、仁重0.70 g和出仁率30.03%的极端种质... 对薄壳山核桃36个单株和10个品种的坚果及品质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实生单株在坚果形态和品质性状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实生单株坚果的形态表现均低于品种,但筛选出单果重1.8 g、仁重0.70 g和出仁率30.03%的极端种质,分别仅为品种中最低值的35.29%、31.53%和73.28%。在品质性状方面,筛选出亚油酸(37.80%)、缩合单宁(27.99 mg·g^(-1))、黄酮(56.1 g·kg-1)和鞣花酸(8111.11μg·g^(-1))含量较高的种质,分别达到最高含量品种的1.70、1.80、1.94和3.63倍。相关性分析显示,油酸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果重与仁重、果径、果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0个品种与36个单株明显分为两类,其中仁重、果径、单果重、出仁率、果高和缩合单宁含量是区分这两类样本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坚果 实生单株 品质性状
下载PDF
苏铁属植物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覃茜 许恬 +3 位作者 陆祖正 黄歆怡 毛立彦 丁丽琼 《现代园艺》 2024年第9期103-109,共7页
苏铁在我国有非常丰富的种类。苏铁类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缓慢,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记录,所以其对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苏铁类植物也为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线索。本研究综述目前已... 苏铁在我国有非常丰富的种类。苏铁类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缓慢,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记录,所以其对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苏铁类植物也为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线索。本研究综述目前已报道的苏铁属植物的病虫害,为全面了解苏铁病害提供信息参考,为苏铁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属 病虫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国槐尺蠖危害特点与防治技术措施
4
作者 王兆学 武峰 +2 位作者 刘涵宇 陈祥帅 陈占文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9期81-83,共3页
国槐尺蠖[Semiothisa cmerearia (Bremer et Grey)]是一种暴发性极强、危害性极大,又难以控制的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泰安市频繁发生,对造林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利于苗木调运和出圃,林农蒙受经济损失。通过对国槐尺蠖的生活史和为害特... 国槐尺蠖[Semiothisa cmerearia (Bremer et Grey)]是一种暴发性极强、危害性极大,又难以控制的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泰安市频繁发生,对造林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利于苗木调运和出圃,林农蒙受经济损失。通过对国槐尺蠖的生活史和为害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实施监测预报、做好虫情预测趋势分析,建议在防治中要采取综合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控制国槐尺蠖对树木的危害,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槐尺蠖 为害特点 虫情预测
下载PDF
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兆威 牛晓庆 +3 位作者 唐庆华 王晔楠 孟秀利 宋薇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4-871,共8页
2022年8月在海南省文昌市一个槟榔黄化病园内,分别发现叶片黄化和丛枝症状的叶下珠,前期检测均为植原体感染。为了明确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类鉴定,本研究通过克隆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一致性... 2022年8月在海南省文昌市一个槟榔黄化病园内,分别发现叶片黄化和丛枝症状的叶下珠,前期检测均为植原体感染。为了明确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分类鉴定,本研究通过克隆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一致性、系统发育树及虚拟RFLP等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叶下珠黄化植原体16S rDNA片段1246 bp,rp基因1212 bp;叶下珠丛枝植原体16S rDNA片段1827 bp,rp基因1240 bp。基因序列一致性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与丛枝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均与16SrⅠ组的植原体一致性高达98%以上,与槟榔黄化植原体海南株系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达100%;而二者的rp基因序列均与rpⅠ组的植原体一致性高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16S rDNA基因均与翠菊黄化组(16SrⅠ)植原体聚于一个大分支,且与16SrⅠ-B亚组的槟榔黄化植原体聚于同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接近;而rp基因均与翠菊黄化组(rpⅠ)植原体集聚于一个大分支,且与rpⅠ-B亚组的翠菊黄化植原体聚于同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接近。虚拟RFLP分析显示,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虚拟RFLP图谱与16SrⅠ-B的洋葱黄化植原体的参考图谱相同,且相似系数为1.00。综上表明,叶下珠黄化植原体和丛枝植原体均属于16SrⅠ-B亚组成员。研究结果可对采用铲除槟榔黄化病中间寄主的防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下珠 黄化 丛枝 植原体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槟榔黄化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兆威 孟秀利 +2 位作者 唐庆华 牛晓庆 宋薇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1126,共7页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AMf/AMr和探针AM-Prode,使用该方法进行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测试,并在其他植物的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阳性样品,健康样品无扩增曲线;在敏感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能检测到1.16×10^(1) copies/μL样本浓度水平,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185x+43.624,扩增效率为96.12%,相关系数R^(2)=0.9833;在特异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YLD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槟榔、槟榔其他病害病原及其内生菌的基因组对本方法未造成干扰;在重复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槟榔黄化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且该检测方法可对苦楝黄化病、细圆藤丛枝病及辣椒黄化病等8种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对植原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检测方法的建立,有利于为槟榔黄化病的精准诊断、病原监测及媒介昆虫的检测等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害检测
下载PDF
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适生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秀芸 伍文慧 梁英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27-3037,共11页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落叶松枯梢病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利用ENMTools、R和刀切法(Jack knife test)筛选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通过MaxEnt、ArcGIS、SDMTools等技术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划分病害适生等级并计算各适生等级面积占比,绘制质心转移轨迹。结果表明:(1)建立的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模型具有高精确性和可信度(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模式下的AUC值均大于0.9);(2)影响落叶松枯梢病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暖季度平均温度;(3)当前气候模式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8.02%,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中国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东北部;(4)在三种不同气候条件下(ssp126、ssp245、ssp585),未来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与现代气候条件相比均有所减少,其质心由东北向华北、西南地区转移。落叶松枯梢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对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对合理区划落叶松枯梢病潜在入侵风险地、加强重点地区的检疫监测、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及对于发生区的监测和防治与未发生区的早期预警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枯梢病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八达岭林场黄栌枯萎病防效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瑞峰 沈冲 +5 位作者 李必萌 杜辰明 李奇岩 王奥 崔轻舟 王永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药剂组合和施药技术对八达岭林场黄栌枯萎病林间控制效果,探讨黄栌枯萎病有效防控措施,旨在保障北京地区黄栌健康和红叶景观安全。【方法】选择枯草芽孢杆菌、50%嘧菌酯、156 g/L丙环唑、50%多菌灵和45%咪鲜胺等5种药剂... 【目的】研究不同药剂组合和施药技术对八达岭林场黄栌枯萎病林间控制效果,探讨黄栌枯萎病有效防控措施,旨在保障北京地区黄栌健康和红叶景观安全。【方法】选择枯草芽孢杆菌、50%嘧菌酯、156 g/L丙环唑、50%多菌灵和45%咪鲜胺等5种药剂,采用灌根、树干注射和两者相结合的施药方式,共设置12个处理,对八达岭林场黄栌枯萎病开展林间防治试验。【结果】通过比较各处理在2021—2022年间黄栌枯萎病病情指数,得出当年防治效果最好的施药组合是灌根丙环唑结合树干注射多菌灵与嘧菌酯复配,校正病情指数为5,防治效果达到88%。并且,该组合中有26.67%植株保持健康,健康植株数量最多。第2年5月病情指数最低的施药组合是灌根枯草芽孢杆菌结合树干注射多菌灵与嘧菌酯复配,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健康植株数量最多,且往年重度发病样树均转为无病或轻度发病,病情指数仅有3.33。其他施药方式和药剂组合均在不同程度上缓解黄栌枯萎病的发生,但是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灌根丙环唑和树干注射多菌灵与嘧菌酯复配组合防治效果最佳,灌根枯草芽孢杆菌结合树干注射多菌灵与嘧菌酯复配组合在感病治疗及防治效果方面均表现良好,两者均可作为黄栌枯萎病的防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根 树干注射 化学防治 黄栌枯萎病
下载PDF
红脉穗螟雌成虫生殖系统形态特征与卵巢发育分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都梓萌 崔广超 +2 位作者 李志东 周祥 郭技星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预测预报其发生期以推断防治适期是有效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我们采集红脉穗螟幼虫饲养后,解剖其雌成虫生殖系统,观察分析其生殖系统结构,进行卵巢发育分级,可为红脉穗螟...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预测预报其发生期以推断防治适期是有效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我们采集红脉穗螟幼虫饲养后,解剖其雌成虫生殖系统,观察分析其生殖系统结构,进行卵巢发育分级,可为红脉穗螟的生物学研究和田间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红脉穗螟雌成虫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相似,外生殖器主要由产卵器、导精管、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组成,内生殖器包含卵巢1对、侧输卵管2根、中输卵管1根、受精囊、附腺和生殖腔。红脉穗螟卵巢发育可分为5个级别,即Ⅰ级.乳白透明期,Ⅱ级.卵黄沉积期,Ⅲ级.成熟待产期,Ⅳ级.产卵盛期,Ⅴ级.产卵末期。红脉穗螟3日龄雌成虫卵巢普遍为Ⅳ级卵巢,进入产卵盛期;4日龄时日均产卵量达到最高,为42粒/头。本研究明确红脉穗螟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建立了红脉穗螟卵巢发育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脉穗螟 雌成虫 生殖系统 卵巢等级 卵巢结构
下载PDF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游秋艳 许强 +1 位作者 李含笑 刘军侠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
为明确植物群落和昆虫群落组成及相互关系、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有害生物防控效率,选取雄安新区5种植物配置类型(Ⅰ-生态基础林、Ⅱ-多彩花林、Ⅲ-森林草地、Ⅳ-森林果园和Ⅴ-近自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方法,应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明... 为明确植物群落和昆虫群落组成及相互关系、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有害生物防控效率,选取雄安新区5种植物配置类型(Ⅰ-生态基础林、Ⅱ-多彩花林、Ⅲ-森林草地、Ⅳ-森林果园和Ⅴ-近自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调查方法,应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明确了植物群落和昆虫群落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5种植物配置共调查林木20科35属48种,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稳定性较好,仅与Ⅳ-森林果园差异显著,Ⅱ、Ⅲ、Ⅴ除均匀度指数外,其余指数均差异不显著;昆虫共计12目100科336种,从昆虫群落特征指数来看,Ⅰ反映出群落结构相对较为稳定,与Ⅳ差异显著,且均与其他配置差异不显著,Ⅱ、Ⅲ和Ⅴ间差异不显著,昆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特征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典型相关性分析表明,Ⅰ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相关性极显著,其余4种配置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植物配置的植物群落、昆虫群落结构均稳定,配置植物群落与昆虫群落存在显著相关性,群落稳定植物配置的不同导致昆虫群落差异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植物群落 昆虫群落 相关性
下载PDF
杨树溃疡病拮抗菌防治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一凡 谢可欣 +5 位作者 樊雪琦 刘西子 张平冬 丁昌俊 国辉 耿兵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随着杨树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杨树溃疡病发生趋重,对树木造成严重损害。杨树溃疡病主要防治手段为化学药剂,但环境污染和病原菌耐药性等问题越发严重,需开发无污染且防治有效的技术或策略。以植物根际微生态组学为研究手段,可获得提升植... 随着杨树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杨树溃疡病发生趋重,对树木造成严重损害。杨树溃疡病主要防治手段为化学药剂,但环境污染和病原菌耐药性等问题越发严重,需开发无污染且防治有效的技术或策略。以植物根际微生态组学为研究手段,可获得提升植物抗病能力的有益微生物。这些拮抗菌能够抑制溃疡病原菌的生长且无环境污染,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潜力。鉴于此,本综述主要探讨拮抗菌对防治杨树溃疡病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养分水分竞争和分泌抑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提高植物抗病性抵御病原菌侵染,以及提高宿主自身的活性氧耐受性等机制。未来利用多组学手段,将微生物培养与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充分结合,进一步探究拮抗菌的协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开发高效、稳定、环保的微生物菌剂;同时,寻找合适的纳米材料作为载体,构建能最大限度发挥拮抗菌功能的菌剂体系,也是未来生物控制剂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杨树溃疡病 生物防治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马尾松不同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王维招 常明山 +3 位作者 赵鹏飞 吴耀军 向清东 杨振德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马尾松松针、1 cm枝条、5 cm枝条、20 cm树干、30 cm树干、松油脂6个部位的挥发物,并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进行触角电位测定和行为反应观测。【结果】6个部位的挥发物提取物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各部位挥发物种类相近,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但其主要挥发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主要包括月桂烯、蒎烯、左旋-beta-蒎烯、莰烯等。在触角电位试验中,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在行为反应试验中,各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雌成虫对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雄成虫对30 cm树干和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结论】健康状态下,马尾松5 cm枝条及30 cm树干和松油脂中萜烯类挥发物制成的植物源引诱剂对松墨天牛两性成虫具有更好的引诱作用,这将为提高现有的诱捕剂效果提供参考,同时为松墨天牛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墨天牛 挥发物 触角电位 行为选择
下载PDF
松墨天牛对小蠹危害后马尾松挥发物的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反应
13
作者 杨梦君 鲁进韬 +4 位作者 许原 陈晓 杨振德 熊运凡 胡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6,共6页
为探究松树材小蠹(Xyleborus festivus Eichhoff)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之间协同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机制,防控松墨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采用动态顶空吸附的方法,收集了受松材线虫感染和松树材小... 为探究松树材小蠹(Xyleborus festivus Eichhoff)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之间协同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机制,防控松墨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采用动态顶空吸附的方法,收集了受松材线虫感染和松树材小蠹蛀干危害后的马尾松侧枝、以及其生长端上的1年生松梢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鉴定和筛选了能引起未交配松墨天牛在营养补充时期成虫触角电位反应的组分。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24种化合物中有8种为活性物质,分别是α-蒎烯、莰烯、左旋-β-蒎烯、右旋萜二烯、长叶烯、假柠檬烯、萜品油烯和β-石竹烯。结合文献分析,推测α-蒎烯、左旋-β-蒎烯、莰烯、右旋萜二烯和β-石竹烯在吸引天牛取食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且假柠檬烯与右旋萜二烯两组分可能与小蠹危害有关。后续将通过室内行为试验进一步筛选能吸引未交配松墨天牛成虫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马尾松 松树材小蠹 植物挥发物 触角电位反应
下载PDF
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
14
作者 刘佳奇 赵立娟 +5 位作者 刘磊 黄瑞芬 韩有志 张志伟 崔绍朋 高瑞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3,共10页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为松墨天牛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3月中旬于江西省德兴市采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设置25℃(对照)、4、0、-5、-10、-15和-20℃7个温度梯度和30 min、1 ...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为松墨天牛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3月中旬于江西省德兴市采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设置25℃(对照)、4、0、-5、-10、-15和-20℃7个温度梯度和30 min、1 h和3 h共3个时间梯度,分别测定虫体耐寒能力、耐寒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低温胁迫对中肠损伤情况。【结果】(1)在过冷却点((-9.27±0.90)℃)附近,50%致死时间约为1.9 h(114.97 min),99%致死时间约为2.8 d(4061.86 min),在低于过冷却点(-15℃)的低温胁迫下,50%和99%致死时间约为-10℃低温处理下的1/4。(2)在低温胁迫处理后,4龄越冬幼虫虫体含水率变化不显著,脂肪含量和糖原质量浓度在0℃处理3 h后显著下降(P<0.05),山梨醇质量浓度在-5℃处理1 h后显著上升(P<0.05),在-20℃处理1 h后显著下降(P<0.05)。(3)低温胁迫处理后,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4)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中肠在-15℃处理3 h后中肠内壁分解,细胞之间出现空泡,-20℃处理3 h后中肠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逸散并充满整个肠腔,空泡消失。【结论】本文明确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氧化应激生理反应,可丰富、完善松墨天牛耐寒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越冬幼虫 耐寒物质 抗氧化酶系
下载PDF
国槐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5
作者 罗芷涵 刘朋飞 +3 位作者 于军 齐鹤 陈小光 楼兵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PDA培养基(pH值5.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PDA培养基(pH值7.0~9.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分生孢子的形成。较低的相对湿度更有利于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甘露糖为碳源最有利于该菌的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宜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以木糖、山梨糖为碳源,硝态氮、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及产孢速率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槐枝枯病 病原鉴定 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槐豆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6
作者 梁静 伍兴隆 +6 位作者 杨晓东 孙雨 赵宇 杨清川 任洁 肖海兵 杨明禄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12-118,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豆木虱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若虫蜕皮情况确定其龄期,观察并记录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生活习性,利用体视显微镜拍照并测量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槐豆木虱... 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豆木虱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若虫蜕皮情况确定其龄期,观察并记录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生活习性,利用体视显微镜拍照并测量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槐豆木虱卵呈纺锤形,长(362.13±3.53)μm、宽(152.06±1.61)μm,初产时呈白色,后逐渐变为橘黄色,透过卵壳可见2个红色小点;卵期(3.81±0.03)d。若虫共5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1龄若虫头比腹宽,无翅芽;2龄若虫翅芽初显、较小,前后翅分离;3龄若虫翅芽明显,前后翅芽前期相接不重叠,后期重叠小部分;4龄若虫后翅被前翅重叠一半;5龄若虫前后翅大部分重叠。1~5龄若虫触角节数分别为3、4、6、8、10节,体长分别为(371.82±4.31)μm、(728.15±36.2)μm、(996.9±34.03)μm、(1271.06±24.65)μm和(2083.33±22.89)μm,发育历期分别为(3.81±0.03)d、(3.47±0.06)d、(2.13±0.06)d、(2.03±0.07)d、(2.46±0.06)d和(4.81±0.06)d。成虫触角均为10节,雌成虫尾部呈尖锥状,雄成虫尾部生殖板上翘,夏型雌成虫与雄成虫发育历期分别为(20.88±0.92)d和(28.29±1.67)d。冬型成虫稍大于夏型成虫,冬型与夏型雌成虫体长分别为(4.04±0.12)mm和(3.85±0.24)mm,雄成虫体长分别为(4.02±0.24)mm和(3.31±0.16)mm。夏型雌成虫产卵前期为(5.60±0.24)d,单雌产卵量为(647.75±52.94)粒,雌成虫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的第7~14 d,占总产卵量71.2%。综上所述,槐豆木虱若虫共5龄,各龄期间翅芽的发育、触角节数及体长均有显著变化。成虫寿命及产卵期较长,世代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其生命周期和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豆木虱 形态特征 发育历期 生物学特性 繁殖力 园林害虫
下载PDF
武汉新洲区松材线虫病“绩效承包管理”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志平 王菊香 +6 位作者 谢新国 张汉平 李金梅 张辉 洪承昊 袁杰 张保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松材线虫病是中国首要林业有害生物,武汉市新洲区于2019年确认为松材线虫疫区,通过多年的防治工作,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暴发态势取得了一定抑制作用,但依然不能得到全面控制,各防疫主体和防治企业在执... 松材线虫病是中国首要林业有害生物,武汉市新洲区于2019年确认为松材线虫疫区,通过多年的防治工作,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暴发态势取得了一定抑制作用,但依然不能得到全面控制,各防疫主体和防治企业在执行疫情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漏,导致发生二次传播和人为扩散。为有效除治和预防松材线虫病疫情的扩散,自2022年开始,武汉市新洲区实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绩效承包管理模式,通过绩效的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疫情防控 绩效承包管理
下载PDF
国内橡胶树病虫害文献计量分析
18
作者 陈丽琼 阚应波 +2 位作者 许力丹 冯韵 李晓娜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7-14,共8页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和WOS数据库的国内橡胶树病虫害相关期刊文献的发文情况、作者、机构、出版物、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为今后国内橡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提供信息参考。结果表明,国内...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和WOS数据库的国内橡胶树病虫害相关期刊文献的发文情况、作者、机构、出版物、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为今后国内橡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提供信息参考。结果表明,国内橡胶树病虫害领域的研究机构、作者、出版物都较为集中。研究主要围绕病原菌致病机制、病害防治、病原物鉴定与多样性分析、橡胶树抗病机制与抗性筛选、胁迫应答、疫情监测与预防等多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病虫害 CNKI数据库 WOS数据库 文献计量
下载PDF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及CcCas5启动子诱饵载体的构建
19
作者 胡国豪 杨子平 +2 位作者 刘铜 张荣意 侯巨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12,共8页
为了筛选出与CcCas5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本研究构建了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酵母单杂交cDNA表达文库和CcCas5启动子诱饵载体,并对3-氨基-1,2,4-三唑(3-amino-1,2,4-triazole,3-AT)的最佳抑制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构建的酵母单杂... 为了筛选出与CcCas5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本研究构建了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酵母单杂交cDNA表达文库和CcCas5启动子诱饵载体,并对3-氨基-1,2,4-三唑(3-amino-1,2,4-triazole,3-AT)的最佳抑制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构建的酵母单杂交cDNA表达文库总容量为3.49×10^(6)cfu,插入片段主要分布于750~2000 bp之间,重组率为95.8%;克隆了CcCas 5基因2600 bp的启动子序列,预测获得真菌主要的10大类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165个;构建了分别携带1500 bp和1000 bp启动子序列的酵母单杂交启动子诱饵载体,10 mmol/L的3-AT能抑制pHis2.1-pCcCas5-1000和pHis2.1-pCcCas5-1500的背景表达。试验结果为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与CcCas5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和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对CcCas5表达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多主棒孢 CcCas5 启动子 酵母单杂交 CDNA文库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量化松材线虫入侵对寄主马尾松的影响
20
作者 徐清华 郭芷晴 +1 位作者 贾佳宇 苏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0-729,共10页
【目的】探究松材线虫入侵对寄主马尾松的影响。【方法】以4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试材,以皮接法接入5 000条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为处理组[PWN(+)组],以接入无菌水的马尾松为对照组[PWN(-)组],基于多组学(表型组学、转录组学、宏... 【目的】探究松材线虫入侵对寄主马尾松的影响。【方法】以4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试材,以皮接法接入5 000条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为处理组[PWN(+)组],以接入无菌水的马尾松为对照组[PWN(-)组],基于多组学(表型组学、转录组学、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量化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14 d后的变化。【结果】与PWN(-)组相比,PWN(+)组活性氧(ROS)含量和H_(2)O_(2)含量分别显著上升3.2倍和1.7倍(P<0.05);编码应激反应通路的c60547.graph_c0、 c82953.graph_c0在PWN(+)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WN(-)组(P<0.05),萜类生物合成途径通路的c64867.graph_c0、 c68789.graph_c0及合胞体形成通路的c81022.graph_c0在PWN(+)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WN(-)组(P<0.05);PWN(+)组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PWN(-)组(P<0.05),肉座菌目(Hypocreales)是其体内的优势微生物,在生物信息数据库KEGG的功能注释和丰度信息主要集中在复制修复通路、DNA复制通路(PATH:ko03030)、DNA复制蛋白通路(BR:ko03032);代谢组上、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有365个和351个,PWN(+)组中根皮素、熊去氧胆酸、羧苄青霉素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以抵御松材线虫的侵染,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显著富集于ABC转运蛋白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结论】当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时,寄主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防御反应。这些反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共同应对松材线虫的侵染。上述结果有助于从多组学角度阐明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的影响,并为松材线虫病害诱导的森林衰退和寄主植物马尾松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马尾松 活性氧 转录组 宏基因组 代谢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