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池塘丝状藻发生关键因子调查
1
作者 唐永涛 汪晨 +4 位作者 成永旭 孙云飞 赵良杰 钱晨 杨颖飞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1-240,共10页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丝状藻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丝状藻发生的关键因子,实验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丝状藻池塘和无丝状藻池塘,重点对...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丝状藻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丝状藻发生的关键因子,实验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丝状藻池塘和无丝状藻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丝状藻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5组有丝状藻塘、无丝状藻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而有4组无丝状藻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丝状藻塘。5组有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3.60)mg/kg,而无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1.97)mg/kg,较前者低2.50 mg/kg。5组有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10.57)mg/kg,无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12.62)mg/kg,较前者低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5组中均小于0.5,而无丝状藻塘平均较有丝状藻塘高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丝状藻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丝状藻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丝状藻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丝状藻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丝状藻塘、无丝状藻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丝状藻繁殖体的数量。研究表明,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丝状藻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丝状藻防控方向。本实验结果对养殖池塘的丝状藻防控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藻 生境调查 水质 底泥氮磷 繁殖体
下载PDF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中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差异
2
作者 潘海斌 唐欣怡 +4 位作者 陈海敏 杨锐 张鹏 骆其君 陈娟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107,共11页
类胡萝卜素是重要的光合色素和抗氧化剂,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等功能。为了深入了解坛紫菜中类胡萝卜素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合成代谢过程,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坛紫菜丝状体和不同采收期叶状... 类胡萝卜素是重要的光合色素和抗氧化剂,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等功能。为了深入了解坛紫菜中类胡萝卜素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合成代谢过程,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坛紫菜丝状体和不同采收期叶状体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差异。结果显示,甲醇-二氯甲烷(1∶1,体积比)为提取溶剂,液料比1∶10,超声时间30 min是坛紫菜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优化色谱条件,16种类胡萝卜素标准品的分离度达到1.5,最低检测限为1.57~4.96 ng/mL。在坛紫菜两种世代体中共检测到8种类胡萝卜素,分别属于α-胡萝卜素合成途径(α-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α-隐黄质和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环氧玉米黄质)。叶状体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是丝状体1.4和1.5倍。其中,丝状体中仅β-隐黄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状体(3.7倍),而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叶黄质和α-隐黄质的含量却是一水叶状体的22.7%~67.0%。在叶状体阶段中,玉米黄质和叶黄质是其主要的类胡萝卜素,除β-胡萝卜素外,其余7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坛紫菜生长阶段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强光、高温等复杂环境因素促进叶状体中类胡萝卜素大量合成,参与胁迫防御,维持藻体快速生长,而耐高温的丝状体和低温弱光环境下叶状体因氧化损伤减弱,降低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本研究为坛紫菜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丝状体 叶状体 类胡萝卜素 液相色谱-质谱技术
下载PDF
广东10个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调查
3
作者 薛姣 李婷 +3 位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张博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 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经济海藻55种,其中绿藻门14种,红藻门30种,褐藻门11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大部分海岛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半叶马尾藻最高生物量达40.72~55.25 kg·m^(-2),小珊瑚藻最高生物量达4.32 kg·m^(-2)。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enax)的生物量大幅减少,已非优势种类。研究表明广东海岛大型经济海藻优势种资源状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大型海藻经济种类,有必要进行增殖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经济海藻 潮间带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物量 广东省海岛
下载PDF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4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3 位作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下载PDF
温度、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铜藻有机碳释放速率的影响
5
作者 孙威 吴文广 +3 位作者 刘毅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μmol/(m^(2)·s)]和光照周期(L∶...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净初级生产力 溶解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海带配子体细胞核及胞质分裂的显微观察
6
作者 郑倩 乔亚明 +1 位作者 毕燕会 周志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6,共9页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以形成无性繁殖系(克隆)。为分析海带配子体克隆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特征。本实验首先制备海带配子体石蜡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DAPI染色,获得其核分裂各期的细胞结构变化图像。结果显示...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以形成无性繁殖系(克隆)。为分析海带配子体克隆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特征。本实验首先制备海带配子体石蜡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DAPI染色,获得其核分裂各期的细胞结构变化图像。结果显示,通过DAPI染色,清晰展示出不同分裂期核大小及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成功观察到由中心体发射出的纺锤丝及“钟罩”状纺锤体。随后,制备海带配子体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于细胞板的形成位置观察到由质膜内陷产生的向内生长的分裂沟。分裂沟的最前端呈现封闭的弯曲状,其中无或仅少量细胞壁成分,以促成向心式生长,直至最后接触、融合和形成新的细胞壁,完成胞质分裂。最后通过压片法制备染色体,苏木素染色后利用DAPI进行复染,获得配子体完整细胞的染色体图像,从而进一步明确海带配子体具有31条染色体。研究表明,本实验首次获得海带配子体有丝分裂完整过程(核分裂和胞质分裂)的图像和结构特征,同时完成海带配子体完整细胞的核型分析。实验结果为海带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准确数据,也为褐藻胞质分裂方式及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配子体 核分裂 胞质分裂 石蜡切片 苏木素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的海南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李智杰 费小雯 +4 位作者 田冶 张秀霞 何丽敏 伍丽娴 邓晓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98-2812,共15页
【目的】调查研究海南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探索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原因,为预测赤潮发生及改善水体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陵水湾、海尾湾、清澜湾和三亚湾各设4个采样站位采集水环境样本,PCR扩增18S r... 【目的】调查研究海南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探索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原因,为预测赤潮发生及改善水体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陵水湾、海尾湾、清澜湾和三亚湾各设4个采样站位采集水环境样本,PCR扩增18S rRNA序列V4可变区,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4个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并通过典型对应分析(CCA)、Mantel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测序获得的542个浮游植物OTUs共注释到8门24纲147个属246种,角毛藻属、菱形藻属、近囊胞藻属、Ciliophrys、骨条藻属、海链藻属、斜纹藻属、原多甲藻属等为优势浮游植物属。硅藻门为陵水湾和三亚湾的优势物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的属均为角毛藻属;清澜湾的优势物种为绿藻门,优势多样性最高的属为菱形藻属;海尾湾的优势物种为褐藻门,优势多样性最高的属为近囊胞藻属。陵水湾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其他3个海湾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而海尾湾、清澜湾与三亚湾间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个海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均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总氮、总磷、电导率、盐度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海南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中硅藻门物种丰度最高,三亚湾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陵水湾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最低且存在赤潮发生的风险。总氮、总磷、电导率、盐度和水温是影响海南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实时监控水质污染及环境因子的变化,确保浮游植物等关键生态组分的健康与多样性,避免浮游植物群落失衡和赤潮等生态灾害发生,以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Illumina MiSeq 海南近岸海湾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元素交换通量的研究
8
作者 杜彦秋 吴文广 +3 位作者 张子军 吴桃 冯旭 张继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3-1192,共10页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中氮元素的转化规律,于2019年5—7月测定了山东省滨州市3个不同盐度(28、45和55)的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池塘沉积物...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中氮元素的转化规律,于2019年5—7月测定了山东省滨州市3个不同盐度(28、45和55)的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元素交换通量,分析了环境因素与交换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DIN、DON、TN由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即沉积物为DIN、DON和TN的源;NO_(3)^(-)-由水体向沉积物扩散,沉积物为NO_(3)^(-)的汇。在养殖期间,盐度28、45和55组,DI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1.69、23.07和19.36 mg/m^(2),DO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36.60、27.90和19.98 mg/m^(2),T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38.09、43.66和32.56 mg/m^(2)。(2)从季节变化来看,DIN、DON、TN在养殖初期(5月)的交换通量显著高于养殖末期(7月);从盐度组来看,在5月,盐度28、45和55组,DIN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2.08、6.37和12.47 mg/(m^(2)·d),7月分别为-0.48、0.06和1.47 mg/(m^(2)·d),盐度55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DON交换通量5月分别为13.91、5.32和6.79 mg/(m^(2)·d),盐度28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7月分别为5.82、10.94和5 mg/(m^(2)·d),盐度45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5月TN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15.9、8.79和19.16 mg/(m^(2)·d),盐度45组显著小于其他两组(P<0.05),7月分别为5.31、9.1和3.28 mg/(m^(2)·d),盐度45组显著大于盐度55组(P<0.05)。(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盐度与NO_(2)^(-)-N、NO_(3)^(-)-N、NH_(4)^(+)-N交换通量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NH_(4)^(+)、TN通量显著正相关;温度与NH_(4)^(+)交换通量显著负相关;含水率、孔隙度与NO_(3)^(-)-N、DON交换通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沉积物是氮的潜在污染源,此污染潜力在养殖末期显著小于养殖初期;高盐度组有利于释放DIN,中低盐度组有利于释放DON。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盐碱水养殖池塘的氮交换通量,为该种养殖模式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水池塘 沉积物-水界面 凡纳滨对虾
下载PDF
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污染杂藻的形态学分析与鉴定
9
作者 田翠翠 周伟 +2 位作者 邓银银 许广平 魏良迪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11-218,共8页
紫菜种质库为种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常会受到杂藻(蓝藻、绿藻、硅藻)的污染。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污染蓝藻隶属3个属: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JBCY01、JBCY02)、结丝藻属(... 紫菜种质库为种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常会受到杂藻(蓝藻、绿藻、硅藻)的污染。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污染蓝藻隶属3个属: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JBCY01、JBCY02)、结丝藻属(Nodosilinea)(JBCY03)、异球藻属(Xenococcus)(JBCY04),其中JBCY01、JBCY02和JBCY03三者具有相同的无性繁殖方式,均通过藻体的断裂及藻殖段形成,在紫菜种质中可大量繁殖。形态学观察显示,污染绿藻隶属3个属:小球藻属(Chlorella)(JBCH01)、裂丝藻属(Stichococcus)(JBCH02)、石莼属(Ulva)曲浒苔(Ulva flexuosa)(JBCH03),其中JBCH01和JBCH02的繁殖方式分别是无性生殖产生似亲孢子和藻丝体断裂,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增殖。污染硅藻隶属5个属:分别为舟形藻属(Navicula)(JBBA01)、针杆藻属(Synedra)(JBBA02)、直链藻属(Melosira)(JBBA03)、楔形藻属(Licmophora)(JBBA04)、曲壳藻属(Achnanthes)(JBBA05),这5个属藻体具有相似的生态特点,均为固着类型硅藻。文章通过对杂藻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并进一步分析其繁殖方式和生态特性,为紫菜种质保存和扩增中污染杂藻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菜 种质 形态学观察 16S rRNA
下载PDF
蓝藻水华防控治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正泓 徐民俊 付京花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近年来,多地蓝藻水华暴发频繁,破坏水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控蓝藻水华技术研究也进展迅速。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尤其近5年,国内外对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水华的危害及暴发机制,分析了营养盐控制、湖... 近年来,多地蓝藻水华暴发频繁,破坏水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控蓝藻水华技术研究也进展迅速。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尤其近5年,国内外对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水华的危害及暴发机制,分析了营养盐控制、湖泊稳态转化、生物调控等防控理论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应急治理方法等,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蓝藻水华的防控与治理提供思路,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尽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富营养化 防控 治理方法
下载PDF
切段部位、长度和培养温度对琼枝藻繁殖的影响
11
作者 童立豪 黄良夫 +2 位作者 吴翔宇 石耀华 唐贤明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361-367,共7页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达100%。不同切段部位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主干、分枝中部和茎尖;茎尖以伸长生长为主,主干和分枝中部则以上端切面膨大发芽为主;芽体形成于上端切面皮层,下端切面无芽体生成,表现出明显的极性。不同切段长度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5 mm组、10 mm组和5 mm组,15 mm组的个体出芽数分别为茎尖(5.90±0.67)个、分枝中部(10.16±1.14)个、主干(11.90±0.88)个;5 mm组出芽密度最高。琼枝藻切段培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1~27)℃,在此范围内,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为100%,且出芽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7℃,藻体切段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琼枝藻最适组织切段培养部位为主干,长度为15 mm,培养温度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藻 外植体 组织培养 出芽增殖 温度
下载PD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of Ulva prolifera is involved in the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stress
12
作者 Hongyan HE Juanjuan YANG +7 位作者 Yuan HE Xiuwen YANG Caiwei FU Dongren ZHANG Jingwei DONG Aurang ZEB Jing QU Songdong SHE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27-1241,共15页
Ulva prolifera is the most common specie causative to green tide,and its growth i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stress.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U.prolifera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stress remain elusive.In this study,high... Ulva prolifera is the most common specie causative to green tide,and its growth i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stress.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U.prolifera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stress remain elusive.In this study,high temperature(36℃)stimulus promoted the death of unformed cell wall protoplasts and delayed the division of formed cell wall protoplasts,while low-temperature(4℃)stimulus did not,suggesting that the mechanisms of the response of U.prolifera to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stresses are different.Transcriptome results show that proliferation-related gene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under high and low-temperature stresses,especially the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and cyclins(CYCs).Subsequentl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CNA and Cyclin A was confirmed by Co-immunoprecipitation,yeast two-hybrid,and so on.Furthermore,high-and low temperature stresses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PCNA and Cyclin A in varying of degrees,and activ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signal pathway.These results suggest,PCNA,Cyclin A,and ERK signal pathway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sistance of U.prolifera to temperature stress.Interestingly,high-temperature stress induced an increase of miR-2916 in abundance,and exhibiting reverse expression of PCNA;and PCNA was target gene of miR-2916,suggesting that miR-2916 protected U.prolifera from high-temperature stress via post-transcriptionally regulation of PCNA.Thi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of PCNA and Cyclin A,moreover,it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the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stress from proliferation-related genes regulatory networks in U.prolif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va prolifer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Cyclin A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MICRORNA temperature stress
下载PDF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ABA Transaminase and Succinate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 Genes in the Microalga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in Response to Abiotic Stresses
13
作者 TIAN Jiaojiao ZHANG Lin +7 位作者 LU Xinyue YE Lingzhi WU Yuanyuan CHEN Deshui CAO Jiayi JIANG Jiaxin XU Jilin YAN Xiaoj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75-785,共11页
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widely existing in different organisms,is rapidly accumulated in plant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The main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GABA constitute the GABA sh... 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widely existing in different organisms,is rapidly accumulated in plant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The main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GABA constitute the GABA shunt,which is tied to the tricarboxylic acid(TCA)cycle.GABA transaminase(GABA-T)and succinate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SSADH)are two essential enzymes for the GABA degradation pathway.While there are abundant studies on GABA shunt in higher plants at the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levels,research on its role in microalgae remains limited.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function of GABA-T and SSADH genes in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an important diet microalga,under different stresses.We cloned two GABA-T genes,IzGABA-T1 and IzGABA-T2,and one SSADH gene IzSSADH from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and conducte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expression of IzGABA-T1 or IzGABA-T2 enhanced the survival rates of yeast transformants under heat or NaCl stress,while the overexpression of IzSSADH improved yeast tolerance to NaCl stress but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heat stress.Additionally,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showed that IzGABA-T1 transcription increased in the HT(salinity 25,35℃)and LS(salinity 15,25℃)groups.At 24 h,the IzGABA-T2 transcriptions increased in the HT,LS,and HS(salinity 35,25℃)groups,but their transcription levels decreased in all groups at 48 h.IzSSADH transcription increased in the LS group.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zGABA-T1,IzGABA-T2,and IzSSADH are associ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stresses and possess a certain preference for different str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stress GABA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TRANSCRIPTION
下载PDF
大叶藻生物特征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伟亚 王玉佩 +2 位作者 张世奎 凌涛 赵晓杰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4期89-91,共3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活动加剧了海草床退化,其种群密度和生态功能明显减弱。以大叶藻为代表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大叶藻生物特征、生存环境及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大叶藻...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活动加剧了海草床退化,其种群密度和生态功能明显减弱。以大叶藻为代表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大叶藻生物特征、生存环境及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大叶藻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生物特征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 海草床 种群密度 生存环境 生态功能
下载PDF
莱州湾日本蔓草分布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丁金强 张世奎 +2 位作者 凌涛 徐一文 赵晓杰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日本蔓草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海草种类之一,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莱州湾潍坊龙威底播型海洋牧场海域日本蔓草生态位进行调查,并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该海域内日本蔓草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检测到等... 日本蔓草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海草种类之一,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莱州湾潍坊龙威底播型海洋牧场海域日本蔓草生态位进行调查,并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该海域内日本蔓草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检测到等位基因共85个。其中单个标记的表观等位基因数(NA)分布为2~13,表观杂合度(HO)的分布为0.5319~0.9792,期望杂合度(HE)的分布为0.4806~0.8824,该数据表明莱州湾海域的日本蔓草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本项目将为以后开展海草场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莱州湾 微卫星分子标记 生态系统 数据表 期望杂合度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及外河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16
作者 潘璠 江敏 +4 位作者 吴昊 唐燕 习文双 叶军强 于忠利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8,共13页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周边水体的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实验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养殖池塘和外河道进行了采样检测,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养殖池塘及外河道的浮...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周边水体的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实验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养殖池塘和外河道进行了采样检测,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养殖池塘及外河道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池塘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共检测出了7门67属(绿藻门属数占51%),其中优势属有5门28属,硅藻门中的小环藻属为最常见优势属(F=1.0);总平均密度为1.09×10~7个/L,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的平均密度占47%、30%和11%;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呈极显著正相关。外河道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共检出7门56属(绿藻门属占46%),其中优势属有6门26属,隐藻属和小环藻属为主要优势属;总平均密度为1.18×10~5个/L,其中隐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平均密度占46%、27%和13%;外河道的浮游植物结构主要受菌落总数和轮虫的影响。相较于外河道,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大且属类多,并在9—10月大量暴发微囊藻属,对对虾养殖造成了威胁,因此应密切关注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人工干预下的对虾养殖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存在结构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的绿色生态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池塘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多元分析方法
下载PDF
海带PEPC功能区的原核重组表达及功能鉴定
17
作者 秦天明 金迷娜 +2 位作者 方佩佩 毕燕会 周志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0,共11页
与其他大型海藻一样,海带同样具备无机碳浓缩机制(CCM),以实现高光合作用效率和生产力。胞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被认为是海带CCM的重要组件,但目前尚没有关于海带胞质PEPC相关研究报道。本... 与其他大型海藻一样,海带同样具备无机碳浓缩机制(CCM),以实现高光合作用效率和生产力。胞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被认为是海带CCM的重要组件,但目前尚没有关于海带胞质PEPC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自海带配子体全长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一条可能位于细胞质的PEPC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RT-PCR方法验证,获得SjPEPC基因的cDNA全长,为3503 bp,包含285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50 bp的5'-UTR和603 bp的3'-UTR。SjPEPC编码一个含94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04.91 ku,等电点为7.31。多序列比对显示PEPC的功能位点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系统演化及序列结构分析表明SjPEPC属于细菌型的PEPC。选取编码SjPEPC功能区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pET32a-SjPEPC原核表达载体,经过诱导和纯化,得到了分子质量大小为86.3 ku的重组蛋白(rSjPEPC),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SjPEPC具有催化PEP发生羧化的活性,比活力为(9.37±0.46)U/mg prot。研究表明,PEPC在海带无机碳储存中可能具有重要功能。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解析海带CCM提供了分子和生物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配子体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原核表达 酶活性测定
下载PDF
辽东湾叶绿素a与营养盐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梓宇 朱晓森 +1 位作者 王卓 张明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为探究辽东湾海域内叶绿素a与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数值模拟(Delft3D)方法构建了叶绿素a (Chl-a)、溶解氧(DO)、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等生态指标在辽东湾海域的... 为探究辽东湾海域内叶绿素a与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数值模拟(Delft3D)方法构建了叶绿素a (Chl-a)、溶解氧(DO)、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等生态指标在辽东湾海域的生态动力学模型(Delft3D-ECO),并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叶绿素a等生态指标浓度在辽东湾海域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季节变化上,叶绿素a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季(4.83μg/L)>夏季(4.13μg/L)>春季(3.39μg/L),DO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9.41 mg/L)>夏季(7.26 mg/L)>秋季(5.84 mg/L),NO_(3)^(-)-N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0.76 mg/L)>秋季(0.56 mg/L)>夏季(0.50 mg/L),NH_(4)^(+)-N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0.039 mg/L)>秋季(0.030 mg/L)>夏季(0.026 mg/L),PO_(4)^(3-)-P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季(0.025 mg/L)>夏季(0.020 mg/L)>春季(0.018 mg/L);在空间分布上,辽东湾海域中的叶绿素a、PO_(4)^(3-)-P(春、夏)、NO_(3)^(-)-N(春、夏)质量浓度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NH_(4)^(+)-N质量浓度呈研究区域湾顶与湾口高、中部低的特征。研究表明,辽东湾顶部的辽河、大辽河是影响辽东湾海域生态指标浓度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辽东湾海域的营养盐限制作用表现为磷相对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Delft3D 生态动力学模型 叶绿素A 营养盐时空分布
下载PDF
褐藻多糖调控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章瑾 王尚志 +1 位作者 杨明睿 闫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9-359,共11页
肠道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则易使机体出现代谢紊乱、免疫低下、炎症性肠病、病毒感染甚至组织癌变等情况。而褐藻来源的多糖可作为外源性益生元,通过保护肠道屏障、激活肠道免疫、调节肠道菌群... 肠道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则易使机体出现代谢紊乱、免疫低下、炎症性肠病、病毒感染甚至组织癌变等情况。而褐藻来源的多糖可作为外源性益生元,通过保护肠道屏障、激活肠道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变代谢产物构成等方式维持肠道稳态,从而维护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褐藻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表征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提高多糖得率和纯度、深入研究褐藻多糖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推进褐藻多糖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肠道屏障 肠道菌群 免疫 褐藻多糖
下载PDF
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赵素芬 邓婷婷 +3 位作者 邹永烽 梁启航 邱炬维 罗范兴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了探究温度(15~35℃)与光照强度(2000~10000 lx)对礁膜(Monostroma nitidum)配子体生长的影响,将礁膜营养生长期藻体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室内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5 d,观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均对礁膜配... 为了探究温度(15~35℃)与光照强度(2000~10000 lx)对礁膜(Monostroma nitidum)配子体生长的影响,将礁膜营养生长期藻体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室内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5 d,观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均对礁膜配子体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礁膜配子体在15~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35℃时培养3 d出现死亡现象;营养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15~20℃,最适温度为20℃;培养15 d,最大体长相对生长率(D_(GRL))和最大体质量的相对生长率(D_(GRW))分别为(2.29±0.05)%/d、(4.05±0.13)%/d。在试验光照强度范围内,礁膜配子体均能正常生长,适宜光照强度为4000~8000 lx,最适光照强度为4000 lx;培养15 d,最大D_(GBL)和D_(GBW)分别为(2.88±0.29)%/d、(4.65±0.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膜 配子体 温度 光照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