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浮游动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5 位作者 宋锐 彭治桃 李金龙 高峰 谢敏 程小飞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龄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密度分别为1 200 kg·hm^(-2)、600 kg·hm^(-2)、120 kg·hm^(-2)和480 kg·hm^(-2)。在水槽中设9个采样点:推水设施区、养殖水槽中和水槽下游区各3个,调查分析循环水养殖模式刚投入使用和养殖一年后水质理化因子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浮游动植物种类与功能群数量变化较小,各功能群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化剧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E(锥囊藻)、D(针杆藻)变化为功能群TD(丝状绿藻)、J(盘星藻、栅藻),演替原因为水流频繁紊动引起水层混合的空间差异;浮游动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PSF(浮游小型滤食者)、PMF(浮游微型滤食者)变化为功能群PMF、PLF(浮游大型滤食者)及PSP(浮游小型捕食者),表现出更具生态稳定性的浮游动物大型化趋势,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低是其重要原因;小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主要受耐富营养、带鞭毛、较小体型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大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还受到附着绿藻及适应中营养生境的硅藻等促进作用;浮游植物功能群G(空球藻)、W_(1)(尖尾、梭形裸藻)和X(球粒藻、衣藻、小球藻)对捕食类浮游动物的促进作用既包括上行效应直接传导,也包括以小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为食物链环节的间接传导;循环水养殖一年后,各点位水质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加大,但该池塘仍处于轻-中污染状态,符合养殖水质标准且整体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功能群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
作者 姜月 张云雷 +5 位作者 逄志伟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624,共8页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 ... 研究根据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交叉验证,结合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评判指标,构建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空间分布模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旨在探究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深对金乌贼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底层盐度次之,其次是底层水温和离岸距离。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随水深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减小。在海州湾水深约27 m,离岸距离约40 km的海域,金乌贼的相对资源密度较高,其分布格局呈现出在东部和中北部海域丰度高,而西南部近岸海域丰度低的特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金乌贼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支持向量机模型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金乌贼
下载PDF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9,共14页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气候变化事件 渔业生物学 繁殖 年龄生长 早期生活史 影响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长江江豚种群遗传差异分析
4
作者 李福贵 孙艺文 +6 位作者 陈凯 余进祥 阮记明 隗黎丽 梁惜梅 王义华 戴银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8-1307,共10页
【目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长江中现存的唯一鲸类动物,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2022年国家长江江豚科考结果显示现存数量为1 249头,其... 【目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长江中现存的唯一鲸类动物,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2022年国家长江江豚科考结果显示现存数量为1 249头,其中鄱阳湖492头,约占40%。当前,在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虽然长江江豚的生境得到改善,但影响其生存的因子依然存在,如鄱阳湖低枯水位呈常态化趋势,使得长江江豚种群向五河干流扩散性分布甚至季节性被隔离,对长江江豚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其种群遗传差异特征,为鄱阳湖流域长江江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数据,为维护江豚物种的遗传完整性和适应潜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重测序技术对获得3例鄱阳湖长江江豚(PY)肌肉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数据,结合下载3例来源于安徽铜陵(TL)和3例来源于浙江宁波(NB)的窄脊江豚全基因组数据,对比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探究鄱阳湖长江江豚群体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遗传分化。【结果】(1)相比TL和NB群体,PY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Pi value=2.65×10^(-5)),且与TL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化(Fst=0.32);(2)PY群体有较低的近交程度(inbreed coefficient=0.21);(3)进化树表明PY群体为独立的一支;(4)Structure和PCA结果表明PY群体与TL群体在遗传距离上较近,并远离NB群体。【结论】鄱阳湖长江江豚(PY)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与安徽铜陵(TL)和浙江宁波(NB)2个群体分开。不同江豚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遗传分化,建议强化促进鄱阳湖流域长江江豚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措施,以提高长江江豚种群适应性,促进其物种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全基因组重测序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濒危动物保护
下载PDF
乌江下游梯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分析
5
作者 郑鑫 胡菊香 +2 位作者 黄海洲 吕克强 李嗣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2021年9月,结合水文情势、生物分布特征及生境等实际情况,设置8个监测断面,调查乌江下游彭水和银盘2个梯级水电站影响区域内的浮游植物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探讨乌江下游梯级电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次调查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37... 2021年9月,结合水文情势、生物分布特征及生境等实际情况,设置8个监测断面,调查乌江下游彭水和银盘2个梯级水电站影响区域内的浮游植物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探讨乌江下游梯级电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次调查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37属51种,硅藻门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60.8%,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1×106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792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2.84,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为3.08~5.41。乌江下游银盘和彭水电站影响区域主要以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库尾及以上急流区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比库区缓流段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蓄水后适应流水环境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少。与蓄水前对比发现,蓄水后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生物多样性均有所降低,梯级电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库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水库 乌江
下载PDF
黑星宝螺保护现状调查
6
作者 李婷瑶 刘佳英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9期44-46,共3页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星宝螺的保护现状,本研究以厦门为例,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地区存在违规售卖黑星宝螺的情况,违规售卖行为主要集中在鼓浪屿、...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星宝螺的保护现状,本研究以厦门为例,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地区存在违规售卖黑星宝螺的情况,违规售卖行为主要集中在鼓浪屿、曾厝垵与中山路,违规售卖店铺以工艺品店和杂货铺为主。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存在违规售卖黑星宝螺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的组成 鼓浪屿 野生动物 宝螺 现状调查 厦门地区 保护现状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生态容量的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雯静 张漫瑶 赵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包含17个生态功能组的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分析研究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系统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各个功能组的有效营养级在1-4.648之间。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包含17个生态功能组的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分析研究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系统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各个功能组的有效营养级在1-4.648之间。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营养级为3.562,属于中等营养级。中街山列岛海域功能组的营养转换效率在0.013-0.991之间。结合相关参数评估计算,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容量为30.8 t,可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约224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街山列岛海域 曼氏无针乌贼 生态容量 ECOPATH 增殖放流
下载PDF
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位
8
作者 吴天 梁君 +4 位作者 周永东 胡扬杰 徐开达 张亚洲 李雪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3,共10页
为了探究曼氏无针乌贼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验根据2020—2021年中街山列岛海域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 为了探究曼氏无针乌贼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验根据2020—2021年中街山列岛海域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春季主要游泳动物共21种,秋季共14种,不同季节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春季曼氏无针乌贼属于广生态位,秋季属于中生态位。春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O_(ik)≥0.5的种对仅占总数的14.29%。秋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O_(ik)≥0.5的种对占总数的50%。AC分析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呈正联结(AC≥0)的种对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春季21个种对中,19.05%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秋季14个种对中,35.71%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研究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利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度均有所不同。本研究基于生态位视角进一步探究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机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提供生态学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生境保护 中街山列岛
下载PDF
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9
作者 穆文丹 裴丽伊 +3 位作者 朱祖浩 张丽 贾仁明 张秋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目的】探明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北部湾北部海域生态监测、环境评价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北部湾北部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探明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北部湾北部海域生态监测、环境评价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北部湾北部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10—11月(秋季)和2021年4—5月(春季)对北部湾北部海域共20个调查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统计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优势度(Y)和种类更替率,并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确定划分群落时的主要物种,以ABC曲线(丰度/生物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情况,并利用SPSS 24.0分析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H'、J'和D)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春季调查共鉴定出50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9个门类,优势种有12种;秋季调查共鉴定出40种,隶属于5个门类,优势种有10种;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共有优势种为光亮倍棘蛇尾、疣吻沙蚕和日本文昌鱼。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43.11 ind/m^(2),秋季为186.38 ind/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92 g/m^(2),秋季为24.15 g/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秋季,具体表现为:春季H'(1.566)>秋季H'(1.126),春季J'(0.780)>秋季J'(0.613),春季D(0.694)>秋季D(0.548)。在春季,北部湾北部海域各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划分为五大类群,在秋季可划分为四大类群,两季均存在的特征种为光亮倍棘蛇尾和日本文昌鱼。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H'、J'和D与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合ABC曲线分析可知北部湾北部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的干扰较小;在秋季,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水温、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J'与溶解氧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盐、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显著负相关;D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磷酸盐、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北部湾北部海域可能存在中度污染或干扰,尤其是秋季的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水温、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及溶解态无机氮等环境因子是影响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即控制氮、磷输入是维持北部湾海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北部湾北部海域
下载PDF
稀有种和常见种对鳌江口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贡献
10
作者 方学河 陈威 +4 位作者 胡成业 章凯 周泽宇 张丽源 水柏年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148,共12页
为了探究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本实验以鳌江口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范围指数(gri)、生境特异性指数(hsi)和种群规模指数(psi)识别群落稀有种;根据稀有度大小对物种进行排序,形成稀有种-常见种和常... 为了探究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本实验以鳌江口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范围指数(gri)、生境特异性指数(hsi)和种群规模指数(psi)识别群落稀有种;根据稀有度大小对物种进行排序,形成稀有种-常见种和常见种-稀有种2个物种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逐一添加物种,比较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变化,确定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α多样性在稀有种-常见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加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均匀度指数仅在2020年先上升后下降,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在常见种-稀有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的加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在稀有种-常见种物种序列中,随着物种的加入群落异质性(βSOR)和嵌套组分(βNES)呈上升趋势,周转组分(βSIM)呈下降趋势;在常见种-稀有种物种序列,随着物种的加入βSOR、βSIM和βNES均呈上升趋势。综上,稀有种对群落α多样性贡献更大,并影响群落β多样性的周转组分,而常见种对嵌套组分影响更大。因此,对不同类型物种应采取不同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结果为鳌江口红树林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以期更好地保护该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稀有度指数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下载PDF
木里矿区河流浮游生物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11
作者 岳哿丞 刘艳芳 罗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66-71,共6页
[目的]了解木里矿区河流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为矿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依据。[方法]对环绕木里露天矿区的典型河流多索河、莫日河进行水体环境和浮游生物采样分析。[结果]多索河与莫日河分别... [目的]了解木里矿区河流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为矿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依据。[方法]对环绕木里露天矿区的典型河流多索河、莫日河进行水体环境和浮游生物采样分析。[结果]多索河与莫日河分别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21种与6门19种,浮游动物2门15种与2门9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原生动物均为2条河流中优势种类,2条河流的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上均呈现上游多、下游少的特点。多索河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分别为1.64和0.58、0.86和0.33、0.69和0.42;莫日河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分别为1.86和0.21、0.87和0.24、0.79和0.36。冗余分析(RDA)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温、pH、氮营养物质是影响多索河和莫日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木里矿区水生态保护应着重关注营养盐污染,加强治理过度放牧所导致的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生态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巴河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初探——以巴州区段为例
12
作者 刘欣 刘良 +3 位作者 刘镇豪 秦强 张绍斌 张富斌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
为探究巴河巴州区段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0年3月在巴河巴州区段设置7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水质和浮游动物样品。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江段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浮游动物共采集到40种,桡足类(Copepoda)和轮虫(R... 为探究巴河巴州区段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0年3月在巴河巴州区段设置7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水质和浮游动物样品。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江段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浮游动物共采集到40种,桡足类(Copepoda)和轮虫(Rotifera)为优势类群,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170.1 ind.·L^(-1),平均生物量为38.36 mg·L^(-1)。聚类分析和NMDS表明,在40%的相似度上可将所有采样点分为3组。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R=0.593,P=0.029)。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TN、NO_(3)-N,TP,Chl-α、N∶P是影响巴河巴州区段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各采样点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82~2.29,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为0.36~1.24,Pielou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32~0.96。基于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巴河巴州区段水体整体呈中污染至重污染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巴河巴州区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人为活动强弱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为巴河巴州区段水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多样性指数 水质评价 巴河 水利工程
下载PDF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张家界野生大鲵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峰 向劲 +5 位作者 谢宜兴 邓智勇 陈家法 谢玉坤 欧东升 王崇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8.2%);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度的变化范围为70.37~8122.2 ind/m^(2)(均值1301.8 ind/m^(2)),生物量范围为0.92~73.61 g/m^(2)(均值14.3 g/m^(2));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与生物量趋势存在较大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是抑制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素,而悬浮物浓度是影响敏感种优势度的关键因子。综合不同类型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张家界大鲵栖息地生境整体良好,与2014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恶化。位于游客集中的黄龙洞和八眼泉等地生境受影响程度整体较轻,主要表现为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悬浮物浓度的干扰;位于非旅游区的骡子塔,由于采石挖沙,且防护措施不足,产生的高悬浮物浓度对大鲵生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它调查点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大鲵生境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生境 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生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浙江沿岸水域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占晖 周永东 +1 位作者 朱文斌 徐开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35,共12页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软体动物62种,隶属于3纲,10目,32科。腹足纲(螺类)出现种类30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48.39%;头足纲(头足类)出现种类19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32.63%;双壳纲(贝类)出现种类13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20.98%。软体动物群落优势种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i)和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04.94 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软体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分析,春冬季软体动物群落较夏秋季稳定;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软体动物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资源密度 生物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浙江沿岸 软体动物
下载PDF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呼兰河的生态健康状况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聃 都雪 +5 位作者 王乐 王慧博 窦乾明 金星 邵长浩 霍堂斌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11,共12页
本文于2018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和2019年春季(5月),根据呼兰河干支流等级和生态环境特征全流域设置28个采样点,采集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和水环境样品,构建呼兰河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和分析寒温带山区河流呼兰河的生态健康现状及... 本文于2018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和2019年春季(5月),根据呼兰河干支流等级和生态环境特征全流域设置28个采样点,采集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和水环境样品,构建呼兰河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和分析寒温带山区河流呼兰河的生态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威胁。结果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目32科57种,筛选毛翅目分类单元数、EPT(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分类单元数、EPT个体相对丰度、耐污类群分类单元数、生物指数、刮食者个体相对丰度6个参数作为呼兰河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核心指标,以比值法确定健康标准值为4.42,B-IBI评价结果表明:呼兰河整体健康水平“一般”,评价等级为“健康”的点位仅占调查点位总数的17.9%。水环境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表明,城镇化和农业生产是呼兰河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 土地利用 环境因子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下载PDF
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化杰 何静茹 +2 位作者 王洪浩 陈炫妤 陈新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7-835,共9页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不相同,两年间雌性个体日龄分别为97—263d和148—267d,优势日龄组分别为171—200d和231—260d,孵化日期分别为6—12月和5—10月,高峰期分别为8—9月和7—8月;雄性个体日龄分别为131—253d和133—221d,优势日龄组均为171—200d,孵化日期分别为8—12月和9—12月,高峰期为9—11月和10—11月。研究得出,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厄尔尼诺 西北印度洋 鸢乌贼
下载PDF
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雪兰 范泽宇 +6 位作者 徐聚臣 林深 马帅兵 黄路全 李金能 侯杰 何绪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为阐明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库区水质现状,于2021年7月(夏)、11月(秋)、2022年1月(冬)和3月(春)调查了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5属129种,以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甲壳动... 为阐明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库区水质现状,于2021年7月(夏)、11月(秋)、2022年1月(冬)和3月(春)调查了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5属129种,以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23属31种,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的优势物种主要为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e)、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guga)、湖泊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limnetic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无节幼体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及其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1.656×10^(7)、1.75×10^(2)ind./L和6.32、1.92 mg/L。在空间分布上,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由上游河道型库区至下游敞水区大致呈逐渐降低的特点。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PO_(4)^(3-)-P、WT、pH值和DO均对洈水水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生态分布有重要影响,且NO_(3)^(-)-N和Cond仅对浮游植物影响较大。根据物种多样性评价,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库区水质处于中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洈水水库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安全 渔业资源评估 水生态环境评价
下载PDF
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镇 董建宇 +7 位作者 孙昕 张宇洋 詹启鹏 张宗航 申丰源 丁夏阳 张沛东 张秀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73,共14页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1)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和-25.39‰~-11.06‰;δ^(15)N值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和10.17‰~15.80‰。(2)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3)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Pl)、肉食者(C)、碎屑食者(D)和杂食者(O)等4类摄食功能群,在4类潜在食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物有机物(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3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31.40%)。(4)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为2.00~3.83、2.00~3.49和2.00~3.87;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营养关系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人工鱼礁 莱州湾
下载PDF
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保安湖沉水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孟梅 李艳 +7 位作者 李为 屈霄 申东方 刘佳豪 乔瑞婷 赵永晶 熊芳园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69-1777,I0001,I0002,共11页
为了解其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及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保安湖近40年来沉水植物、水质及渔业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1)1970s—1980s,常见沉水植物约10种,以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菹草为主,生物... 为了解其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及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保安湖近40年来沉水植物、水质及渔业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1)1970s—1980s,常见沉水植物约10种,以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菹草为主,生物量较高(年均值,1005—5954 g/m^(2));1990s常见沉水植物约7种,以微齿眼子菜和菹草为主,生物量有所下降(209—877 g/m^(2));2000s—2010s,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菹草演替为单优种群,生物量变化较大(1—1478 g/m^(2));2021年以来,沉水植物基本消失;(2)1980s至今保安湖氮磷营养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1980s—1990s水体总磷含量(TP)约0.03 mg/L,远低于浅水湖泊草藻稳态转换阈值(0.08—0.12 mg/L),此时富营养化对沉水植物的影响不大;2000s水体营养含量快速上升,2003年TP为0.07 mg/L,接近草藻稳态转换阈值,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是导致沉水植物群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3)1980s—1990s以放养草鱼和河蟹为主,鱼产量为(62—101)×10^(4)kg,草鱼放养量约1.5×10^(4)kg,河蟹产量约3.0×10^(4)kg,草鱼和河蟹对植物的摄食是导致这一时期沉水植物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00s鱼产量大增,最高达500×10^(4)kg,放养鱼类以滤食性的鲢鳙为主,还有大量河蟹,对沉水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仍存在不利影响;自2018年禁渔后,渔业资源量大幅降低,仅放养鲢鳙,对沉水植物的直接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表明近40年保安湖沉水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1980s—1990s,过度发展渔业(草鱼牧食)是影响沉水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2000s植物群落演替受富营养化和过度养殖的双重胁迫,近年来富营养化是影响植物群落的关键因素。研究以保安湖为例,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渔业生产对阻隔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可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浅水湖泊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隔湖泊 沉水植物 菹草 群落演替 保安湖
下载PDF
世界希斯藻属Sheathia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伟楠 王飞 +4 位作者 南芳茹 刘旭东 刘琪 冯佳 谢树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78-1786,共9页
文章以全球116组希斯藻属Sheathia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种类地理分布与纬度、经度、海拔高度、水温、流速和pH六种环境因子之间的... 文章以全球116组希斯藻属Sheathia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种类地理分布与纬度、经度、海拔高度、水温、流速和pH六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关系。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可知,Sheathia arcuata、S.boryana、S.confusa、S.dispersa、S.longipedicellata和Remainder的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有显著性差异。由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海拔高度、水温、流速和pH是影响希斯藻属Sheathia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文章从种水平上分析了影响希斯藻属Sheathia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为丰富淡水红藻的地理分布数据,进一步保护生境特殊的淡水红藻类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 环境因子 淡水红藻 希斯藻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