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2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发生与环境因子、机体免疫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相关性
1
作者 王印庚 于永翔 +7 位作者 蔡欣欣 张正 王春元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朱洪洋 戴岩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为系统解析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宿主免疫力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实验利用水体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对虾机体免疫酶活性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检测技术对健康与患WFS的... 为系统解析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宿主免疫力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实验利用水体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对虾机体免疫酶活性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检测技术对健康与患WFS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组相比,患病池塘的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等水质理化因子波动趋势相似,波动范围分别为26.1~29.0℃、4.26~6.08 mg/L、8.39~8.73和40~49,患病组DO和盐度比健康组高;健康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含量为1.19×10^(5)~7.70×10^(5)和8.8×10^(3)~1.96×10^(4) CFU/g,弧菌占比为2%~16%,患病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含量在3.80×10^(5)~2.51×10^(6)和2.02×10^(5)~1.49×10^(6) CFU/g范围内,比健康组高15~113倍,弧菌占比在55%~70%。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在健康组内为1.21~5.64、9.17~15.25、3.56~7.43、4.83~6.70及3.10~4.55 U/mg,在患病组内为2.12~5.39、19.22~26.96、19.73~26.85、3.00~4.14及7.76~9.21 U/mg。比较分析表明,WFS的发生与可培养细菌含量、弧菌占比、ACP、LZM、PO的相关性较强。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患病组水体菌群结构的Ace和Chao指数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PCoA指数偏离度较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蓝藻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RDA关联分析表明,盐度、溶解氧、虾体细菌、虾体弧菌、水体细菌是影响患病对虾水体菌群结构组成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养殖生产中对虾WFS发生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WFS的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便综合征 水质理化因子 可培养细菌 机体免疫力 菌群结构
下载PDF
一例寒地小龙虾水霉病预防与治疗措施
2
作者 刘双凤 董宏伟 张希 《科学养鱼》 2024年第8期61-62,共2页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产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2022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800万亩,产业综合产值达4580亿元。目前,小龙虾的养殖范围也已从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移殖繁养至全国,东至山东,西至新疆、青海,南至海...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产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2022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800万亩,产业综合产值达4580亿元。目前,小龙虾的养殖范围也已从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移殖繁养至全国,东至山东,西至新疆、青海,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均有小龙虾的足迹。2018-2023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潜心研究的高寒地小龙虾养殖也已示范成功,率先建立了适宜寒地的小龙虾长距离引种技术、池塘养殖和虾稻共作模式。截至2023年,寒地小龙虾虾稻共作示范推广面积已辐射黑龙江11个地市(除大兴安岭和黑河市外)及吉林省、青海省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产值 小龙虾 克氏原螯虾 水霉病 池塘养殖 高寒地 养殖面积 虾稻共作
下载PDF
环境因子和污染物对凡纳滨对虾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孟泳岐 鲁耀鹏 +5 位作者 郑佩华 张秀霞 李军涛 张泽龙 顾志峰 冼健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0,共8页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虾类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2021年,我国凡纳滨对虾产量已达127万t,超过全国对虾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1].但近年来,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模扩大,其养殖业也出现诸多问题,比...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虾类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2021年,我国凡纳滨对虾产量已达127万t,超过全国对虾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1].但近年来,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模扩大,其养殖业也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养殖环境恶化、种质退化、虾病泛滥和病菌耐药性增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环境因子 毒性污染物 生长性能 免疫
下载PDF
2021—2022年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流行情况调查
4
作者 赵文秀 万晓媛 +5 位作者 夏继涛 姚亮 徐瑞东 王伟 余星潼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3,共9页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CMNV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期间,从天津、山东、江苏、海南、湖北及新疆等地共采集1299份样品,样品种类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对虾(P.japonicus)、中国对虾(P.chinensi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中的共生生物。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CMNV检测,结果表明,凡纳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阳性样品采集地包括山东、江苏、海南、新疆、广西和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以及虾类养殖池塘共生生物包括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和卤虫(Artemia sinica)中也可检测到CMNV阳性。2021年和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CMN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4%(69/687)和11.44%(70/61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室外池塘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累计死亡,室内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主要引起对虾甲壳软化和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导致其大量死亡。对TaqMan 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患病虾肝胰腺和前中肠盲囊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病毒包涵体,附肢神经可见空泡化病理损伤,这些发生病理损伤的组织中均有明显CMNV RNA探针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多地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共生生物中仍存在较高的CMNV阳性检出率,该病毒的流行危害风险仍然较高。建议在甲壳类养殖过程中加强CMNV检测与监测预警,进一步降低其扩散和流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CMD)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盐度对青虾幼虾生长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王泽飞 王文超 +3 位作者 周子琦 谢楠 陶贤继 冯建彬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探讨盐度对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生长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将1月龄青虾幼虾分别养殖在盐度0、7和14的水体中,每隔15 d分别随机抽样90尾并测定个体的体长、体质量等形态性状,计算并比较不同盐度中青虾幼虾生长速度... 为探讨盐度对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生长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将1月龄青虾幼虾分别养殖在盐度0、7和14的水体中,每隔15 d分别随机抽样90尾并测定个体的体长、体质量等形态性状,计算并比较不同盐度中青虾幼虾生长速度。结果显示:在60 d的养殖过程中,青虾幼虾在盐度0中的平均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盐度7、14;第15、60天时,青虾幼虾在盐度0中的体长、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盐度7、14;不同盐度梯度下青虾幼虾个体生长速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体长、体质量的差异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加大,其中盐度0中个体间异速生长差异程度最大,盐度14中个体间异速生长差异程度较小。综上所述,青虾幼虾在不同盐度中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青虾幼虾在盐度14中个体间异速生长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幼虾 盐度 生长 异速生长
下载PDF
基于溶藻弧菌感染的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VS)及其防控中药筛选和药效学评价
6
作者 赵伟志 王印庚 +4 位作者 于永翔 张正 朱洪洋 庞明海 王春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6,共12页
为了筛选可用于防治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的中药复方,本研究首先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从50种中药中筛选出对BVS致病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 为了筛选可用于防治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的中药复方,本研究首先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从50种中药中筛选出对BVS致病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中药。然后,以不同浓度的溶藻弧菌浸浴感染虾苗,建立BVS病理模型;再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从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病理学角度比较不同中药复方对于患BVS虾苗的防治效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五味子(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马鞭草(Verbenae herba)、乌梅(Mume fructus)等中药对溶藻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2 mm以上;诃子(Chebulae fructus)、五味子、牡丹皮(Moutan cortex)等中药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3mm以上。五倍子(Gallachinensis)、诃子、五味子、丁香(Caryophylliflos)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均≤50 mg/mL。结合香附(Cyperi rhizoma)、栀子(Gardeniae fructus)2味中药组成3种中药复方,处方1、处方2和处方3;以5×10^(4) CFU/mL的溶藻弧菌感染虾苗成功建立BVS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患病虾苗7d,各组死亡率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处方1组、20%氟苯尼考粉对照组、处方3组、处方2组和阳性对照组。处方1组虾苗死亡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处方2组、处方3组和20%氟苯尼考对照组虾苗死亡率低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处方1可显著降低患病虾苗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感染组,处方1组虾苗肝胰腺病变程度明显较轻,肠道结构较为完整;虾苗肝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正常,线粒体、内质网丰富且基本正常。表明口服处方1可对患病虾苗的肝胰腺和肠道组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优于处方2、处方3和20%氟苯尼考粉。综上所述,处方1(诃子30 g、五味子20 g、香附20 g)对溶藻弧菌感染的虾苗保护和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防控虾苗BVS专用中药提供依据,助力对虾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细菌性玻化症(BVS) 病理模型 中药复方 药效学
下载PDF
蒲公英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常见致病弧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7
作者 陈政思 李慰欣 +2 位作者 蔡哲 鲁义善 黄瑜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7-101,共5页
为探索蒲公英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常见弧菌病原的抑制效果,分别以蒸馏水、氧氟沙星药敏纸片作为阴性和阳性参考,采取K-B纸片扩散法和2倍稀释法,检测蒲公英提取液对凡纳滨对虾五种不同弧菌病原体的体外抑菌活性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和... 为探索蒲公英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常见弧菌病原的抑制效果,分别以蒸馏水、氧氟沙星药敏纸片作为阴性和阳性参考,采取K-B纸片扩散法和2倍稀释法,检测蒲公英提取液对凡纳滨对虾五种不同弧菌病原体的体外抑菌活性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0.167 g/mL蒲公英提取液对地中海弧菌、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巴西弧菌、副溶血弧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对地中海弧菌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弧菌,对哈维弧菌、巴西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抑菌效果均显著低于其他菌种(P<0.05),且两两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浓度的蒲公英提取液对地中海弧菌、哈维弧菌、副溶血弧菌的MIC分别为21、42、84 mg/m L,MBC分别为21、84、84 mg/mL;对溶藻弧菌和巴西弧菌的MIC均为21 mg/mL,MBC为42 mg/mL。其中,蒲公英提取物对地中海弧菌的抑菌与杀菌效果最佳。可见,蒲公英提取物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的常见弧菌病原存在着良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提取物 凡纳滨对虾 弧菌 氧氟沙星
下载PDF
餐厨垃圾相变液制备小球藻饲料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8
作者 姚晓红 孙宏 +6 位作者 赵志伟 吴逸飞 周航海 沈琦 王新 付源 汤江武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57-1262,共6页
为探究餐厨垃圾耦合培养的小球藻饲料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基础营养成分和品质的影响,以大塘养殖罗氏沼虾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小球藻饲料,进行30 d的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基础体成分和肌肉营养成分。试验结果显示,添加... 为探究餐厨垃圾耦合培养的小球藻饲料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基础营养成分和品质的影响,以大塘养殖罗氏沼虾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小球藻饲料,进行30 d的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基础体成分和肌肉营养成分。试验结果显示,添加0.1%小球藻饲料能够提高罗氏沼虾的终末平均体重、终末平均体长、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小球藻饲料有助于提高虾体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Ca、P等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添加小球藻饲料能提高虾体的部分必需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对照组的2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5.6%,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达1 131.10、24.87和768.91μ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相变液 小球藻饲料 罗氏沼虾 生长性能
下载PDF
小龙虾prx6基因在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9
作者 金博阳 秦仕宇 +4 位作者 张明达 李倩倩 文静 沈秀丽 杜志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322,共9页
【目的】旨在研究prx 6基因在小龙虾先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探索小龙虾prx 6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后发挥免疫调控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选取prx 6基因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正常小龙虾各组织的总RNA,... 【目的】旨在研究prx 6基因在小龙虾先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探索小龙虾prx 6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后发挥免疫调控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选取prx 6基因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正常小龙虾各组织的总RNA,利用RT-qPCR分析目的基因在小龙虾各组织中的分布,并检测S.aureus免疫刺激后,prx 6基因在小龙虾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模式。通过RNA干扰技术(RNAi)敲低prx 6基因表达量,在感染S.aureus后,测定小龙虾肝胰腺中Pc-crustin 3、Pc-crustin 4、Pc-ALF 9和Pc-lectin 1免疫效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时,进一步对小龙虾血淋巴中的细菌载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prx 6基因在小龙虾各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观察到该基因在肝胰腺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S.aureus感染后,小龙虾肝胰腺、血细胞和肠组织中prx 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在鳃组织仅有早期表达量有所增加。小龙虾存活率的检测结果表明RNAi下调prx 6基因表达量之后,其生存率显著低于dsGFP+S.aureus对照组。为了进一步探索死亡率升高的原因,研究了抗菌肽基因在抗细菌防御中的表达水平。RNAi实验结果显示,在prx 6基因表达量降低的情况下,小龙虾肝胰腺Pc-crustin 3、Pc-crustin 4、Pc-ALF 9以及Pc-lectin 1基因表达水平都出现了显著下降。此外,小龙虾血淋巴中的细菌载量检测结果显示,prx 6基因RNAi组的细菌载量显著高于dsGFP+S.aureus对照组。【结论】小龙虾prx 6基因通过影响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淋巴细菌清除能力来参与抗细菌先天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免疫 过氧化物还原酶6 RNA干扰 抗菌肽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一株克氏原螯虾病原——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
10
作者 鹿豪洁 李凯 +2 位作者 吕锦贤 王永杰 杨明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41-449,共9页
从尾扇边缘溃烂的克氏原螯虾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LK-18,并对该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致病性分析。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RNA测序、血清型分析及基因特性鉴定对细菌的类别进行初步判断,并采用浸泡感染、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等方式进行人工... 从尾扇边缘溃烂的克氏原螯虾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LK-18,并对该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致病性分析。通过菌落形态观察、16S rRNA测序、血清型分析及基因特性鉴定对细菌的类别进行初步判断,并采用浸泡感染、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等方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对细菌的致病性进行评估。经16S rRNA测序分析和4个管家基因(atp A、pyr H、rec A、gyr B)串联分析,该菌株最终被鉴定并命名为VibriocholeraeLK-18。V. choleraeLK-18经PCR鉴定不属于O1和O139血清型,但含hly毒力基因和几丁质分解相关的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基因。人工感染实验虽未能重现烂尾症状,但从克氏原螯虾烂尾组织中分离的V. choleraeLK-18具有致病性,能够引起克氏原螯虾的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霍乱弧菌LK-18是一种致病菌,不仅扩大了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感染宿主范围,同时预警霍乱弧菌有导致克氏原螯虾养殖业暴发疾病的可能,因此要提前做好该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避免霍乱弧菌感染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致病菌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分离鉴定
下载PDF
2022年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胜威 王雯琼 +2 位作者 葛明峰 付志明 江维洁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 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物中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样本中,WSSV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检出,Vp AHPND阳性率最高,为14.6%,其次是EHP和DIV1,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9%;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病原检出率最高,为61.3%,其次为小棚模式和帆布池模式,病原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2.2%,大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未检出病原;水样中检出WSSV、EHP、Vp AHPND、DIV1阳性批次数分别为1、14、8、6;底泥样品中未检出病原;周边环境生物中,仅1个批次的脊尾白虾检出EHP阳性。结果表明:4种病原在夏季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大棚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要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质相对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病原在底泥和周边环境生物中检出率较低,而在养殖水体中检出率较高,养殖水体可能在南美白对虾感染病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媒介作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体调控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病原 白斑综合征病毒 虾肝肠胞虫 十足目虹彩病毒1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抗病品系选育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秋艳 臧国莲 +3 位作者 石英 王加才 王慧 于兰萍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第7期102-104,共3页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之一。本文综述了白斑综合征病原体、诊断技术、传播途径、抗病品系选育研究进展,以便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抗病品系的选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抗病品系 选育
下载PDF
防控对虾源副溶血弧菌病的中草药药物筛选
13
作者 王鑫 张亦琨 +4 位作者 徐一凡 胡豪杰 黄文莲 钱冬 马荣荣 《科学养鱼》 2024年第7期61-63,共3页
2023年宁波某养殖基地出现对虾大批量死亡现象,经病原分离鉴定后为副溶血弧菌,利用药敏实验以及中草药筛选技术进行了致病菌的防控策略探索。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的弧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及病原分离鉴... 2023年宁波某养殖基地出现对虾大批量死亡现象,经病原分离鉴定后为副溶血弧菌,利用药敏实验以及中草药筛选技术进行了致病菌的防控策略探索。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的弧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及病原分离鉴定某养殖场基地对虾出现大量死亡,取患病对虾解剖,可见其肝胰脏、肠道出现异常,对其肝胰腺、消化道等病变组织进行划线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病原分离鉴定 死亡现象 药物筛选 药敏实验 中草药 弧菌病 肝胰脏
下载PDF
等温扩增技术应用于虾肝肠孢虫检测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谭念秋 魏春梅 +1 位作者 文钰淞 范晓东 《渔业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大面积的暴发使对虾养殖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且目前尚未发现有效治疗EHP感染的特效药。EHP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其中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 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大面积的暴发使对虾养殖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且目前尚未发现有效治疗EHP感染的特效药。EHP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其中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等温扩增技术因具有简便性、低成本、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特点而成为潜在的田间检测方法。本文对EHP的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重组酶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EHP检测中的应用进行重点介绍,以期为EHP感染的早期检测及高效防控提供参考,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肝肠孢虫 等温扩增 检测 环介导等温扩增 重组酶等温扩增
下载PDF
Isolation,identification,and virulence gene analysis of pathogenic Aeromonas dhakensis i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and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15
作者 Xin PENG Haihui TU +7 位作者 Xinyi YAO Xuan LAN Zhenxiao ZHONG Jinping LUO Qiongying TANG Shaokui YI Zhenglong XIA Guoliang Y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64-675,共12页
To identify the cause of mass mortality of adult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in a farm in Gaoy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a dominant strain named DKQ-1 was isolated from the hepatopancreas of dying M.rosenbergii and ... To identify the cause of mass mortality of adult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in a farm in Gaoy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a dominant strain named DKQ-1 was isolated from the hepatopancreas of dying M.rosenbergii and identified as Aeromonas dhakensis by purification culture,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and 16S rRNA and gyrB gene sequence analysis.The results of the challenge test revealed that the strain was highly pathogenic and the 50%lethal dose(LD_(50))in 72 h to M.rosenbergii was 1.54×10^(5)CFU/mL.The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virulence genes show that strain DKQ-1 carried 9 virulence genes,including ascV,aexT,aer,act,lip,ompAI,gcaT,acg,and exu,supporting the strong virulence of strain DKQ-1 to M.rosenbergii.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hepatopancreas,gills,and intestines indicated that DKQ-1 injection into M.rosenbergii could cause serious tissue damage,which further supported the strong virulence of this strain.In addition,a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revealed that strain DKQ-1 was sensitive to 16 kinds of antibiotics,resistant to 9 kinds of antibiotics,and had intermediate resistance to spectinomycin and kanamycin.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dhakensis isolated from M.rosenbergii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diseases in M.rosenbergii,an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aused by A.dhak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dhakensis HISTOPATHOLOGY virulence gene GYRB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下载PDF
Updated rol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exploring shrimp etiology, polymicrobial pathogens, and disease incidence
16
作者 Jin-Bo Xiong Hao-Nan Sha Jiong Chen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910-923,共14页
Litopenaeus vannamei is the most extensively cultured shrimp species globally,recognized for its scale,production,and economic value.However,its aquaculture is plagued by frequent disease outbreaks,resulting in rapid ... Litopenaeus vannamei is the most extensively cultured shrimp species globally,recognized for its scale,production,and economic value.However,its aquaculture is plagued by frequent disease outbreaks,resulting in rapid and massive mortality.etiological research often lags behind the emergence of new diseases,leaving the causal agents of some shrimp diseases unidentified and leading to nomenclature based on symptomatic presentations,especially in cases involving co-and polymicrobial pathogens.Comprehensive data on shrimp disease statuses remain limited.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current knowledge on shrimp disea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gut microbiome.Furthermore,we also propose a workflow integrating primary colonizers,“driver”taxa in gut networks from healthy to diseased states,disease-discriminatory taxa,and virulence gen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polymicrobial pathogens.We examine both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e.g.,external and internal sources and specific-disease effects)that influence shrimp gut microbiota,with an emphasis on the“holobiome”concept and common features of gut microbiota response to diverse diseases.After excluding the effects of confounding factors,we provide a diagnosis model for quantitatively predicting shrimp disease incidence using disease common-discriminatory taxa,irrespective of the causal agents.Du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functional genes used in designing specific primers,we propose a practical strategy applying qPCR-assayed abundances of disease common-discriminatory functional genes.This review updates the rol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exploring shrimp etiology,polymicrobial pathogens,and disease incidence,offering a refined perspective for advancing shrimp aquaculture health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disease Gut microbiota Polymicrobial pathogens Diagnosis model Disease common-discriminatory taxa Disease prediction
下载PDF
Summer gregarine infection in Antarctic krill Euphausia superba in the Dumont D’Urville Sea,East Antarctic
17
作者 Yi XIONG Sijie ZHAO Guoping ZH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51-1658,共8页
Antarctic krill Euphausia superba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Antarctic food web.The trophic linkage between krill and other macro-organisms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past decades,but the variability of parasites in krill i... Antarctic krill Euphausia superba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Antarctic food web.The trophic linkage between krill and other macro-organisms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past decades,but the variability of parasites in krill is less studied and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bundance and infection of parasites in krill.Moreo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ection intensity of parasite and krill diet needs to be clarified,which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parasite in the food web.We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of the highly prevalent gregarine parasite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krill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regarine infection to krill in the East Antarctic.The infection rate of Cephaloidophora pacifica Avdeev,1985 to krill(n=50 individuals)was 94%.The results of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show the infection intensity of C.pacifica to the host was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station,krill size,and maturity stage,but not the food species and abundance in the stomach of krill.Abundance of C.pacifica in krill differed among stations,and the lowest abundance occurred in the station nearest to the coast.Gregarines abundance varied among sexual maturity stages of krill and increased with krill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haloidophora pacifica Euphausiids PARASITE DIET DINOFLAGELLATE
下载PDF
抗副溶血弧菌卵黄抗体制备及其与不同血清型菌株交叉反应研究
18
作者 陈静妮 仲颖 +4 位作者 黄春萍 李硕 黄锦炉 王贵平 赵立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5,共10页
为探索卵黄抗体对防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病的潜在作用,将2种血清型(O1:KUT和OUT:KUT)的3株副溶血弧菌制备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产蛋鸡制备卵黄抗体。通过ELISA实验和试管凝集实... 为探索卵黄抗体对防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病的潜在作用,将2种血清型(O1:KUT和OUT:KUT)的3株副溶血弧菌制备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产蛋鸡制备卵黄抗体。通过ELISA实验和试管凝集实验,评估了卵黄抗体的效价消长规律、抑菌效果和交叉反应情况。结果显示:3株副溶血弧菌均能诱导高特异性水平的卵黄抗体,抗体凝集效价和ELISA效价的消长趋势相近,均在4免后10~60 d达到卵黄抗体的效价平台期,凝集效价在1∶8以上,ELISA效价在1∶6400以上;卵黄抗体与血清型相同的其他副溶血弧菌发生强烈的交叉ELISA和交叉凝集反应,但与血清型不同的副溶血弧菌有较低的交叉ELISA反应,无交叉凝集反应。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能刺激蛋鸡产生高特异性水平的卵黄抗体,对不同血清型菌株不具有交叉保护效果,可为抗副溶血弧菌卵黄抗体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凡纳滨对虾 高特异性卵黄抗体 ELISA 凝集
下载PDF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抗白斑综合征感染研究
19
作者 田海军 任胜杰 +1 位作者 杨治国 顾夕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大黄、黄芩、茵陈、地锦草、白术、板蓝根制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免疫、抗氧化能力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效果,在空白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1.5%和2.0%的复方中草药连续投喂克氏原螯虾14 d,分...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大黄、黄芩、茵陈、地锦草、白术、板蓝根制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免疫、抗氧化能力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效果,在空白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1.5%和2.0%的复方中草药连续投喂克氏原螯虾14 d,分析克氏原螯虾血清非特异免疫酶活、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及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抗感染能力。试验结果显示,以摄食空白饲料的克氏原螯虾为对照,摄食复方中草药制剂的克氏原螯虾血清溶菌酶、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4.07%~16.20%(P<0.05)、12.96%~31.94%(P<0.05)、32.36%~39.87%(P<0.05)、36.50%~71.94%(P<0.05),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升了4.39%~25.76%(P<0.05)、32.85%~93.43%(P<0.05)、21.52%~55.10%(P<0.05),肝胰腺丙二醛含量降低了26.22%~45.05%(P<0.05)。此外,复方中草药制剂处理的克氏原螯虾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5 d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提高了13.33%~31.67%(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制剂具有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非特异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能力,且1.0%添加量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草药制剂 非特异免疫 抗氧化能力 白斑综合征 克氏原螯虾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黄颡鱼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田海军 姜汉军 +1 位作者 杨铁柱 刘加慧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为评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毒性效应,在水温(24.5±0.3)℃下,将体质量(101.4±16.5)g的黄颡鱼饲养在流水充气的水泥池中,暴露于0.0 mg/L、0.2 mg/L、0.4 mg/L、0.6 mg/L和0.8 mg/L质量... 为评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毒性效应,在水温(24.5±0.3)℃下,将体质量(101.4±16.5)g的黄颡鱼饲养在流水充气的水泥池中,暴露于0.0 mg/L、0.2 mg/L、0.4 mg/L、0.6 mg/L和0.8 mg/L质量浓度的SDBS中10 d后,测定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免疫球蛋白M(Ig M)和补体C3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并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脾脏补体C3和CAT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SDBS暴露后黄颡鱼血清中的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肝胰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升高。SDBS暴露后黄颡鱼脾脏中补体C3、CAT基因m RNA转录水平下调,在高浓度暴露组(0.8 mg/L)中补体C3基因m RNA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5),在0.4~0.8 mg/L浓度暴露组中CAT基因m RNA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0.4~0.8 mg/L的SDBS暴露浓度降低了黄颡鱼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暴露 黄颡鱼 免疫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