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2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油藏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特征分析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士宝 任梓寒 +3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宋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合火驱协同增效作用,并对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提产增效的主要机理是湿蒸汽吸收已燃区中滞留的热量变为过热蒸汽,并被高速流动的空气携带穿过燃烧前缘,使冷油区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在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增大了蒸汽冷凝带的宽度、燃烧波及体积和火线推进速度;注入参数的优化能提高复合火驱的开发效果,水气比越大,产能越高,而采用段塞注入会降低产能,为满足经济效益开发,最佳水气比应为3.0×10^(-3)m^(3)/m^(3)左右,最佳注汽段塞间隔应为90~120 d。该研究成果对火驱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湿式燃烧 燃烧特征 驱油机理
下载PDF
不同储层渗透率下稠油油藏火驱开发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帅 蒲万芬 +2 位作者 蒋琪 李一波 袁成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
储层渗透率直接影响火驱过程中的驱替压差、油墙的形成与聚集速度,明确渗透率对稠油火驱开发的影响规律十分必要。采用自主开发的燃烧管装置和多孔介质热效应监测装置,开展了火驱实验,分析不同渗透率下辽河稠油油藏火驱特征。结果表明:... 储层渗透率直接影响火驱过程中的驱替压差、油墙的形成与聚集速度,明确渗透率对稠油火驱开发的影响规律十分必要。采用自主开发的燃烧管装置和多孔介质热效应监测装置,开展了火驱实验,分析不同渗透率下辽河稠油油藏火驱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为650×10^(-3)μm^(2)时,火驱过程中各热电偶峰值温度达到550℃,燃烧前缘推进中温度没有下降,说明该渗透率下燃烧过程放热效率高,能够解除燃烧初期的油墙封堵;热效应监测装置能够高效快速地监测由于原油氧化燃烧反应所导致的温度变化,储层渗透率为480×10^(-3)μm^(2)时庙5区稠油燃烧峰值温度比储层渗透率为300×10^(-3)μm^(2)时高107℃,说明渗透率的提高增强了燃烧初期的放热,从而缓解了油墙的封堵效应。研究结果对不同渗透率稠油油藏火驱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稠油 火驱 燃烧管 多孔介质热效应监测装置 燃烧特征
下载PDF
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在稠油火驱室内实验中的指示作用
3
作者 闫红星 韩煦 +3 位作者 姜文瑞 陶硕 张艳芳 于帅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5-20,共6页
稠油油藏开发中,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已经成为评价开发效果的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后原油性质的微观变化特征,借助室内物理模型开展稠油火驱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火驱前后的原油开展饱和烃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火... 稠油油藏开发中,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已经成为评价开发效果的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后原油性质的微观变化特征,借助室内物理模型开展稠油火驱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火驱前后的原油开展饱和烃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火驱后由于原油中饱和烃组分含量增加,造成轻重比(ΣnC_(21-)/ΣnC_(22+))变大,而Pr/nC17、Ph/nC18降低,Pr/Ph比值和OEP值基本不变;甾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是判断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热稳定性较好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增加明显,甾烷异构化参数C_(29)(ββ)/(αα+ββ)和C_(29)(20S)/(20S+20R)基本保持不变;萜烷系列的三环萜烷/藿烷比值在火驱后增加了近2倍,反映热演化程度的C_(31)(22S)/(22S+22R)比值变化不大;β-胡萝卜烷与γ-胡萝卜烷是判断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火驱后胡萝卜烷含量大幅降低。因此,通过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含量变化可有效进行火驱高温氧化的评判,可为稠油火驱开发高温氧化燃烧状态的识别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燃烧状态 高温氧化 饱和烃
下载PDF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应用实践及发展对策
4
作者 陈欢庆 吴洪彪 +3 位作者 黄志佳 李云鹏 芦凤明 李浩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石油制定的企业标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对于精细油藏描述标准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详细介绍技术规范制修订背景,分析目前该技术规范还存在未被全面应用、... 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石油制定的企业标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对于精细油藏描述标准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详细介绍技术规范制修订背景,分析目前该技术规范还存在未被全面应用、内容要求执行不彻底、不同研究内容之间缺乏成因联系、研究成果提交不规范、精细油藏描述专项评价以定性为主、与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结合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宣贯力度,严格按照规范各项要求开展工作,精细油藏描述坚持地质成因机制控制,严格规范提交各种成果数据体、数据表和成果图件,创建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过程及成果定量评价体系,加强与国家、行业和企业相关标准结合使用,不断提高精细油藏描述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油藏描述 技术规范 油田开发 企业标准 应用实践
下载PDF
近井地带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5
作者 李鑫 赵仁保 +4 位作者 孙梓齐 门子阳 何金堂 朱智辉 袁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7,共9页
火驱技术是注蒸汽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技术,然而注蒸汽后近井地带储层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和开采效果的影响尚未明确。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高含水饱和度的油砂填充到注气端附近,以模拟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 火驱技术是注蒸汽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技术,然而注蒸汽后近井地带储层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和开采效果的影响尚未明确。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高含水饱和度的油砂填充到注气端附近,以模拟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并研究了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特征及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井地带储层的含水饱和度高达91.7%时,依然可以实现成功点火,形成有效驱替。近井地带储层的水能起到蒸汽驱油作用,加快火线的推进速度,缩短油墙的形成时间,从而导致火驱受效时间提前,但也会降低火驱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量和氧气利用率,导致火线前缘的燃烧效果变差和原油采收率的降低。研究成果可为蒸汽吞吐后转火驱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技术 蒸汽吞吐 含水饱和度 燃烧效果 火线前缘 近井地带
下载PDF
海上特超稠油油藏小井距蒸汽吞吐汽窜堵调工艺
6
作者 张建亮 宋宏志 +3 位作者 张卫行 戎凯旋 李毓 潘玉萍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7,共9页
渤海某大规模热采开发的特超稠油油藏在一轮次注热期间井间汽窜率超70%,严重影响油田产能。针对该情况,基于探井、测井认识,先后开展药剂性能评价、单/双管驱替实验及现场堵调应用,对高含水层物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开展泡沫调剖、... 渤海某大规模热采开发的特超稠油油藏在一轮次注热期间井间汽窜率超70%,严重影响油田产能。针对该情况,基于探井、测井认识,先后开展药剂性能评价、单/双管驱替实验及现场堵调应用,对高含水层物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开展泡沫调剖、井组同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井间汽窜得到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局部高含水低渗储层经蒸汽冲刷后平均渗透率或高于探井阶段测量值,对于已汽窜井开展井组同注措施,对于未汽窜井及井组边部井采用强化泡沫调剖,该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汽窜,同时可均匀动用储层,优势层段吸汽剖面级差降低46.8%。泡沫调剖辅助井组同注的工艺策略实施后单井产能提高12%~33%,对海上特超稠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特超稠油 蒸汽吞吐 井间汽窜 井组同注 泡沫调剖
下载PDF
次生水体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7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3 位作者 王田田 龙海庆 黄田 陈昌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于提高火线的推进速度,但会降低火线的燃烧稳定性。当次生水体的含水饱和度高于75.4%时,火线穿过次生水体后难以稳定地推进至生产井,导致开发效果较差;含水饱和度低于50.0%且有一定含油量的次生水体对火驱的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火线可以穿过次生水体并稳定推进。研究结果对认识储层中次生水体对火线的稳定推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注蒸汽开发油藏火驱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烧油层 次生水体 燃烧稳定性 火线推进速度
下载PDF
火驱稠油开发对油田“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及分析
8
作者 张继周 郑强 +4 位作者 亓树成 东方 彭小强 左鹏 李凌铎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稠油热采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火驱生产开发现状,通过将火驱烟道气理论计算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研究了不同稠油开发方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稠油开发方式中,... 稠油热采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针对火驱生产开发现状,通过将火驱烟道气理论计算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研究了不同稠油开发方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稠油开发方式中,同一空气消耗量下,火驱产生的CO_(2)的排放量最大,燃气锅炉产生的CO_(2)的排放量最小;根据实际生产状况,在同一原油产量下,火驱产生的CO_(2)的排放量最小。依靠火驱烟道气回注地面配套工艺能显著降低碳排放量,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持续研究完善火驱烟道气回注工艺,有利于火驱开发方式的推广运用,为油田开发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开发 碳排放 节能减排
下载PDF
The mechanisms of thermal solidification agent promoting steam diversion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9
作者 Zhan-Xi Pang Qian-Hui Wang +2 位作者 Qiang Meng Bo Wang Dong Li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902-1914,共13页
At high cycles of steam huff&puff,oil distribution in reservoirs becomes stronger heterogeneity due to steam channeling.Thermal solidification agent can be u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Its solution is a lowviscosity... At high cycles of steam huff&puff,oil distribution in reservoirs becomes stronger heterogeneity due to steam channeling.Thermal solidification agent can be u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Its solution is a lowviscosity liquid at normal temperature,but it can be solidified above 80℃.The plugging degree is up to 99%at 250℃.The sweep efficiency reaches 59.2%,which is 7.3%higher than pure steam injection.In addition,simultaneous injection of viscosity reducer and/or nitrogen foams can further enhance oil recovery.The mechanism of this technology depends on its strong plugging ability,which changes the flowing pattern of steam to effectively mobilize remaining oil.Viscosity reducer and nitrogen foams further expand the sweep range and extends the effective period.Therefore,thermal solidification agent can plug steam channeling paths and adjust steam flowing direction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oil recovery at high cycles of steam huff&pu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reservoir Steam huff&puff Steam channeling Steam diversion Plugging performance Mechanism analysis
下载PDF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oil detachment from hydrophobic quartz surfaces in clay-hosted nanopores during steam-surfactant co-injection
10
作者 Ben-Jie-Ming Liu Xuan-Tong Lei +1 位作者 Mohammadali Ahmadi Zhangxin Ch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457-2468,共12页
Thermal recovery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oil sands have substa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Surfactants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rmal bitumen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required amount of steam.Such a technique requires... Thermal recovery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oil sands have substa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Surfactants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rmal bitumen recovery and reduce the required amount of steam.Such a technique requires solid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urfactants,bitumen,water,and rock at the nanoscale level.In particular,oil sands ores have extremely complex mineralogy as they contain many clay minerals(montmorillonite,illite,kaolinite).In this study,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to elucidate the unclear mechanisms of clay minerals contributing to the bitumen recovery under a steam-anionic surfactant co-injection process.We found that the clay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an oil detachment process from hydrophobic quartz surfaces.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resence of montmorillonite,illite,and the siloxane surface of kaolinite in nanopores can enhance the oil detachment process from the hydrophobic surfaces because surfactant molecules have a stronger tendency to interact with bitumen and quartz.Conversely,the gibbsite surfaces of kaolinite curb the oil detachment process.Through interaction energy analysis,the siloxane surfaces of kaolinite result in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oil detachment process.In addition,we found that the clay type presented in nanopores affected the wettability of the quartz surfaces.The quartz surfaces associated with the gibbsite surfaces of kaolinite show the strongest hydrophilicity.By comparing previous experimental findings with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s,we observed consistent wetting characteristics.This alignment serves to valid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outcomes.The outcome of this paper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a surfactant-assisted bitumen recovery process and provides insights for further in-situ bitumen prod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BITUMEN Contact angle Interaction energy SURFACTANT Molecular dynamics
下载PDF
稠油蒸汽驱强化泡沫调驱技术初步见效
11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62-62,共1页
近日,河南油田工程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稠油热采封窜技术人员,利用稠油蒸汽驱强化泡沫调驱技术,在楼3911井完成调驱第一段塞注入施工。该井首次采用新技术的首口试验井,目前已累计施工13天,完成总段塞注入量的62%,井组内一口采油井初步见... 近日,河南油田工程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稠油热采封窜技术人员,利用稠油蒸汽驱强化泡沫调驱技术,在楼3911井完成调驱第一段塞注入施工。该井首次采用新技术的首口试验井,目前已累计施工13天,完成总段塞注入量的62%,井组内一口采油井初步见效。楼3911井是井楼先导蒸汽驱区块的一口蒸汽注入井,为了促使蒸汽在地层中均衡驱替,扩大蒸汽驱波及体积,提高增产效果,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了“三相泡沫+氮气泡沫+降黏剂”组合调驱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油田化学 稠油热采 组合调驱 氮气泡沫 均衡驱替 波及体积 工程技术人员
下载PDF
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竣工投产
12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1期53-53,共1页
12月6日,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竣工投产。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储热规模15MW、年产蒸汽4.8万吨,替代天然气313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6768吨、数智化建设达到无人值守的新型绿色注汽试验站顺利落成,标志着... 12月6日,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竣工投产。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储热规模15MW、年产蒸汽4.8万吨,替代天然气313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6768吨、数智化建设达到无人值守的新型绿色注汽试验站顺利落成,标志着辽河油田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技术实现质的飞跃。辽河油田作为国内最大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连续37年保持油气千万吨规模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竣工投产 储能技术 无人值守 试验站 辽河油田 高凝油 质的飞跃
下载PDF
一种耐盐微乳液化学驱油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13
作者 黄昕茹 余依璐 +2 位作者 李月茹 姜选选 曹瀚曦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114-118,共5页
长庆油田部分区块经一次及二次采油后,仍有接近一半的剩余油未被采出,表面活性剂驱油目前是能够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结合低渗透油藏采出水矿化度高的情况,优选表面活性剂RYQ、RZ-1作为复配体系,测定了体系的油水界面张... 长庆油田部分区块经一次及二次采油后,仍有接近一半的剩余油未被采出,表面活性剂驱油目前是能够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结合低渗透油藏采出水矿化度高的情况,优选表面活性剂RYQ、RZ-1作为复配体系,测定了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配伍性、复配比例、最佳盐浓度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耐盐表面活性剂体系RYQ/RZ-1在质量分数为0.9%可实现数量级为10-3mN/m的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浓度为0.9%,复配比例为2∶1,最佳盐浓度为0.5%;洗油效率为25%左右,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驱油 微乳液 耐盐 性能评价
下载PDF
海上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开发特征及方案优化研究
14
作者 孔超杰 付蓉 +2 位作者 黄琴 王颍超 别梦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45-51,共7页
渤海海域稠油储量比较丰富,蒸汽吞吐是稠油热采的主要方式,LD油田是中国海上油田第一次开展蒸汽吞吐先导试验的稠油油田,探索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在350 mPa·s以上稠油油田的有效开发方式,2口热采试验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高峰日产油... 渤海海域稠油储量比较丰富,蒸汽吞吐是稠油热采的主要方式,LD油田是中国海上油田第一次开展蒸汽吞吐先导试验的稠油油田,探索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在350 mPa·s以上稠油油田的有效开发方式,2口热采试验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高峰日产油逐渐下降、地下存水量逐渐增加,见油前排液时间及累产液增加。由于海上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缺乏海上蒸汽吞吐开发特征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开展海上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开发特征和开发规律的研究。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2口热采试验井出现地层能量不足、低产低效、递减快的问题,主要原因是2口蒸汽吞吐井的加热半径仅40余米,而且加热范围外的原油因流度低、启动压力梯度大而导致有效动用半径小。因此,有必要开展蒸汽吞吐方案优化研究,扩大加热半径,改善热采开发效果,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渤海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因素分析 递减规律 方案优化 稠油
下载PDF
普通稠油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技术优化研究
15
作者 何立山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83-86,共4页
单83井区稠油于2001年开始试采开发,目前处于多轮次吞吐后期阶段,区块采出程度较高,地层压力较低,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蒸汽吞吐采收率偏低。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和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对井区的合理注采井网、转蒸汽驱时机、合理注采参数等进行... 单83井区稠油于2001年开始试采开发,目前处于多轮次吞吐后期阶段,区块采出程度较高,地层压力较低,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蒸汽吞吐采收率偏低。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和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对井区的合理注采井网、转蒸汽驱时机、合理注采参数等进行优化研究,为区块吞吐后期确定接替开发方式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类似稠油油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蒸汽驱 数值模拟 注采参数
下载PDF
浅薄层稠油蒸汽驱中后期过渡注汽方式优化——以春风油田排612区块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洪毅 尹小梅 +3 位作者 杜殿发 张耀祖 李苑 吴光焕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3,共7页
为解决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连续汽驱转间歇汽驱过渡期出现的热利用率不高、蒸汽带不饱满等问题,基于油藏工程理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蒸汽驱中后期的过渡注汽方式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脉冲注汽和变速注汽相较于连续注汽的热利用率... 为解决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连续汽驱转间歇汽驱过渡期出现的热利用率不高、蒸汽带不饱满等问题,基于油藏工程理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蒸汽驱中后期的过渡注汽方式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脉冲注汽和变速注汽相较于连续注汽的热利用率更高,可有效驱替残余油。根据新疆春风油田排612区块实际地质情况,建立数值模型,对蒸汽驱生产前期的部分高汽窜井进行控关调控,研究中后期2种过渡注汽方式的最佳注汽参数,得到脉冲注汽的周期为注汽5 d停注1 d、注汽速度100 m^(3)/d时开发效果最好,变速注汽的变速时间50 d、每个变速周期的注汽速度分别为50、80、110 m^(3)/d时区块开发效果最佳,对比后得出变速注汽为目标区块过渡注汽方式的最优选择。该方式不仅可有效改善储层动用程度,同时能有效恢复底层压力,为后续间歇注汽提供能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目标区块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过渡注汽方式 变速注汽 脉冲注汽 参数优化
下载PDF
稠油热采井选择性注汽工艺技术
17
作者 贾俊敏 郝瑞辉 姜雷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2期65-67,共3页
薄互层状稠油油藏层间差异较大、薄互层交替分布,多轮次笼统注汽后,高渗透率油层单层突进,而中、低渗透率油层由于达不到启动压力而无法有效启动,常规分层注汽工艺作业难度大、施工成本高、分注效果差。针对这些问题,研发了新型稠油热... 薄互层状稠油油藏层间差异较大、薄互层交替分布,多轮次笼统注汽后,高渗透率油层单层突进,而中、低渗透率油层由于达不到启动压力而无法有效启动,常规分层注汽工艺作业难度大、施工成本高、分注效果差。针对这些问题,研发了新型稠油热采井投球选择注汽工艺技术,创新研制了适应直井和侧钻井的投球器和收球器工具,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现场试验表明,该工艺技术简单实用、成本低,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投球 侧钻井 套变井 分层注汽
下载PDF
原油黏度对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4 位作者 石兰香 李秀峦 王田田 李鑫 龙海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9-166,共8页
火驱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稠油开采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油黏度对火驱采油效果的影响仍缺乏规律性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新疆、河南和辽河油田的3种稠油研究了原油黏度对火线推进、燃烧前缘的稳定性和火驱开采效果的... 火驱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稠油开采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油黏度对火驱采油效果的影响仍缺乏规律性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新疆、河南和辽河油田的3种稠油研究了原油黏度对火线推进、燃烧前缘的稳定性和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黏度大的原油在火驱过程中产出的CO_(x)浓度高,燃料消耗量大,驱替压差高,火线推进速度小,采油井的见效时间晚,油墙的有效厚度小,最终采收率低;依据不同黏度原油火驱过程中的累计产油量、产出气体浓度和驱替压差的变化规律,可将火驱开采过程划分为点火、可动油流动、油墙形成、快速产油和火驱结束5个阶段。研究成果可为火驱技术在不同原油黏度油藏中的现场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原油黏度 燃烧稳定性 火线推进 开采效果
下载PDF
海上深薄层稠油油藏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19
作者 李鑫 《世界石油工业》 2023年第4期73-79,共7页
针对渤海湾地区海上M油田井深、井斜大、油层分散及井网不规则,在常规生产和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下采收率受限等问题,通过建立非均质三维地质模型、三相(水、油、气三相)四组分(水、油、氮气、二氧化碳)非均质热采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 针对渤海湾地区海上M油田井深、井斜大、油层分散及井网不规则,在常规生产和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下采收率受限等问题,通过建立非均质三维地质模型、三相(水、油、气三相)四组分(水、油、氮气、二氧化碳)非均质热采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室内实验与油藏类比等方法相结合,确定蒸汽驱为最优开发方式,利用一套层系、大井距不规则井网、定向井注汽定向井采油的组合形式,优化单位体积注汽速率在1.8~2.0 t/(d·hm^(2)·m),井底干度达到40%以上,采注比0.8~1.2,继续吞吐2~3轮后转蒸汽驱,预计实验井组采收率可达43.5%,较蒸汽吞吐方式可提高14.2%,实现该油田经济有效开发,也为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油藏 深薄层 蒸汽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以胜利油田A区块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厚锋 胡旭辉 +5 位作者 庄永涛 刘鹏程 马雨宁 武威 韩昀 房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多种驱油机理,能较好地解决水驱开发困难的问题。针对胜利油田A区块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条件,基于原油组分信息和恒组成膨胀实验数据进行了PVT拟合并建立了具有7个拟组分的组分模型,得出初次混相压力为30.1 MPa,多次接触混相压力为26.6 MPa。首次提出了以气窜为限制条件的CO_(2)驱注气速度计算经验公式。基于均质组分模型针对A区块进行了CO_(2)驱油藏工程参数优化,确定了以五点法井网、井距为250 m、注气速度为20.0 t/d、生产压力为26.0 MPa的最佳注采参数;同时,以衰竭式开发、水驱、CO_(2)吞吐、连续注CO_(2)、气水交替(WAG)等不同开发方式进行了注采参数优化,将优化后不同开发方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注气具有一定优势;最后,选取A区块的西南方向优势物性区作为开发试验区,进行了基于优化结果的1个井组的连续注气开发方案预测,结果表明井组10 a采出程度为15.1%,20 a采出程度为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CO_(2)吞吐 气水交替 参数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