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杜新娟 刁大龙 张龙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2-17,共6页
沥青质是原油和渣油中缔合性最强的组分,沥青质容易通过电荷转移、氢键、偶极相互作用等聚集。当外界条件或成分改变时,沥青质可能会聚集和聚沉,造成设备堵塞和损坏,因此给石油产业带来了挑战。沥青质分散剂可以有效地抑制沥青质的聚沉... 沥青质是原油和渣油中缔合性最强的组分,沥青质容易通过电荷转移、氢键、偶极相互作用等聚集。当外界条件或成分改变时,沥青质可能会聚集和聚沉,造成设备堵塞和损坏,因此给石油产业带来了挑战。沥青质分散剂可以有效地抑制沥青质的聚沉。从沥青质的结构、分散剂的种类和分散机理等方面综述了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进展,并且对沥青质分散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聚沉 分散剂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劣质原油的电脱盐工艺优化
2
作者 彭艳 陈宏 +6 位作者 孔辰泽 林健 杨琬婷 谭伟红 程丽华 欧阳新平 范钦臻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6,38,共7页
以纳波-奥瑞特-拉帕混合原油为对象,考察了破乳剂类型、破乳剂用量、混合强度、电脱温度、电场强度和电脱级数对电脱盐脱水效率的影响,确定了静态试验评价阶段最佳工艺条件:40μg/g的破乳剂用量、1200 r/min的混合强度、120℃的电脱温度... 以纳波-奥瑞特-拉帕混合原油为对象,考察了破乳剂类型、破乳剂用量、混合强度、电脱温度、电场强度和电脱级数对电脱盐脱水效率的影响,确定了静态试验评价阶段最佳工艺条件:40μg/g的破乳剂用量、1200 r/min的混合强度、120℃的电脱温度、1200 V/cm的电场强度以及二级电脱级数。在小试确定工艺参数基础上,通过中试阶段现场设备的调试,使得脱后原油含盐(NaCl)的质量分数为2.87 mg/L,油中含水质量分数为0.15%,降至工业标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脱盐 破乳剂 工艺优化 劣质原油
下载PDF
提升管反应器油剂间传热传质及混合特性研究
3
作者 崔凌云 王松江 +1 位作者 李国智 刘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2-327,331,共7页
以某炼厂180万t/a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催化裂化初始原料油液雾(简称油雾)粒径对提升管反应器油剂间传热传质及混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5μm油雾与70μm油雾相比,在低高度段油雾温度更低,且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以某炼厂180万t/a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催化裂化初始原料油液雾(简称油雾)粒径对提升管反应器油剂间传热传质及混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5μm油雾与70μm油雾相比,在低高度段油雾温度更低,且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同一高度段油雾粒径越小油雾蒸发速度更快,35μm油雾达到98%蒸发量所需时间几乎是70μm油雾的一半;对于35μm油雾来说,催化剂在提升管中心的聚集效应较弱,在不同高度横截面上比70μm油雾的固含率低,且油气在横截面上分布的更加均匀,促使原料油与催化剂的均匀混合,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改善产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提升管 液雾粒径 传热传质 混合特性 反应器 喷嘴
下载PDF
加氢裂化装置分馏塔的建模与仿真
4
作者 李静 《全面腐蚀控制》 2024年第5期79-82,90,共5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人口的增加,全球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石油资源最为突出。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世界的关注,这就需要得到高质量的石油产品从而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加氢裂化工艺的生产方案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人口的增加,全球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石油资源最为突出。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世界的关注,这就需要得到高质量的石油产品从而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加氢裂化工艺的生产方案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来生产产品,该工艺在石油行业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加氢裂化装置分馏塔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机理建模与仿真分析工作,从而得出分馏塔在不同工况变化情形下的变量机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裂化 机理建模 物料衡算
下载PDF
塔河油田稠油黏度预测模型研究与修正 被引量:2
5
作者 钟海全 郑传根 +3 位作者 任呈祥 曾文广 赵成杰 付亚飞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49,56,共6页
针对现有稠油黏度预测模型大多是关于温度与原油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重度的函数,而没有考虑沥青质含量等对稠油黏度影响的问题,基于塔河油田37口井的稠油油样测试数据,对常用的8个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 针对现有稠油黏度预测模型大多是关于温度与原油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重度的函数,而没有考虑沥青质含量等对稠油黏度影响的问题,基于塔河油田37口井的稠油油样测试数据,对常用的8个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8个模型的预测效果均较差,国内、外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约30%、95%以上,准确率极低,难以满足稠油井筒黏度预测及摩阻压降梯度预测需要。利用中国塔河油田油样测试数据,考虑沥青质含量的影响,引入变量_(μ50)(50℃时的脱气原油黏度),建立了新的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运用新模型对新油样进行黏度预测并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黏度预测总平均误差为9.11%,远小于其他模型,满足实际工程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稠油 黏度 沥青质含量 新模型 误差
下载PDF
含涡流管的加氢预冷系统实验设计
6
作者 许伟伟 禹志鸿 +1 位作者 穆庆凯 彭炳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46,共5页
为了推进氢能源汽车的发展,降低加氢预冷成本,提出一种含涡流管的加氢预冷系统。通过搭建涡流管制冷实验台,探究不同冷流率下涡流管制冷变化规律。结合工程热力学相关知识对含涡流管的加氢预冷系统的制冷循环和氢气变化过程进行热力学分... 为了推进氢能源汽车的发展,降低加氢预冷成本,提出一种含涡流管的加氢预冷系统。通过搭建涡流管制冷实验台,探究不同冷流率下涡流管制冷变化规律。结合工程热力学相关知识对含涡流管的加氢预冷系统的制冷循环和氢气变化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推导加氢预冷系统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存在最佳冷流率使涡流管制冷效应达到最大,将涡流管应用于新型加氢预冷系统中能使系统功耗和系统制冷功耗比减小。通过涡流管制冷实验台的搭建,使学生全面了解涡流管的工作原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管 氢气 加氢预冷系统 热力学分析 实验设计
下载PDF
沥青质分子缔合作用机制、表征、理论计算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惠敏 田莹 +5 位作者 刘思亿 邹佳航 张润泽 贺常晴 何林 隋红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95-4019,共25页
石油中沥青质分子的缔合聚集现象对于石油(尤其是重质油或致密油藏等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储运、加工等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决定了原油的体相和界面性质,是矿物或管道器壁表面石油组分吸附沉积、油水(固)乳化、原油高黏等现象的主要成因。... 石油中沥青质分子的缔合聚集现象对于石油(尤其是重质油或致密油藏等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储运、加工等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决定了原油的体相和界面性质,是矿物或管道器壁表面石油组分吸附沉积、油水(固)乳化、原油高黏等现象的主要成因。系统地综述了沥青质分子间缔合现象及理论发展,从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角度探究了沥青质分子缔合聚集的作用机制,阐述了静电与色散作用主导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对于沥青质缔合聚集的决定性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分子模拟等理论计算与界面表征技术在沥青质界面现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最后,基于沥青质分子缔合现象与理论,探讨了其在固体表面吸脱附、沉积、分散、破乳技术开发、降黏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应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分子缔合聚集 分子模拟 界面表征 非共价相互作用 氢键 π-π堆叠
下载PDF
地沟油对页岩油碱性氮化物的抑制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安浩 石剑 王车礼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197,共6页
为了提高地沟油的有效再生利用率,同时抑制页岩油中碱性氮化物在加工过程中对催化剂的毒害作用,采用向页岩油中添加地沟油的方法,使得碱性氮化物与地沟油中的高级脂肪酸结合形成中性络合物。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地沟油质量分数、反应温... 为了提高地沟油的有效再生利用率,同时抑制页岩油中碱性氮化物在加工过程中对催化剂的毒害作用,采用向页岩油中添加地沟油的方法,使得碱性氮化物与地沟油中的高级脂肪酸结合形成中性络合物。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地沟油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碱性氮化物抑制率和转化率的影响,并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地沟油质量分数为40%、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0 min时,抑制率及转化率达到最高,分别为74.06%、56.77%。添加地沟油能够有效降低页岩油中的氮自由基含量,对碱性氮化物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为地沟油制备液体燃料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沟油 页岩油 碱性氮化物 抑制率 转化率 电子顺磁共振
下载PDF
多级错流萃取分离糠醛抽出油中烃类组分 被引量:2
9
作者 崔华松 彭东岳 +2 位作者 贾书坤 倪清 管翠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6-426,共11页
针对烃类组成复杂多样的糠醛抽出油(FEO),分别选取糠醛、二甲基亚砜(DMSO)、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研究三级错流萃取分离FEO中不同烃组分的分离规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手段分析了萃取抽出油、... 针对烃类组成复杂多样的糠醛抽出油(FEO),分别选取糠醛、二甲基亚砜(DMSO)、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研究三级错流萃取分离FEO中不同烃组分的分离规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手段分析了萃取抽出油、抽余油的组成信息,并计算萃取平衡分配系数、萃取选择性与抽余油收率。结果表明:DMSO萃取后抽余油中多环芳烃含量显著降低,糠醛与烃组分形成的“连续体”被破坏,促使糠醛对芳烃的萃取选择性显著增大;多种溶剂组合的三级错流萃取能有效分离FEO中的烃类组分,可将不同环数的芳烃分别富集在不同萃取级;相同的芳核结构,短侧链的芳烃更易溶解于极性溶剂中;三级萃取对杂环化合物的选择性明显高于纯碳氢芳烃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抽出油 多级萃取 烃组分 芳烃 分布规律
下载PDF
Crude oil cracking in deep reservoirs:A review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被引量:1
10
作者 Yu Qi Chun-Fang Cai +2 位作者 Peng Sun Dao-Wei Wang Hong-Jian Zh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978-1997,共20页
The natural cracking of crude oils in deep reservoirs has gain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dept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Complex oil compositions and surroundings as well as compl... The natural cracking of crude oils in deep reservoirs has gain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dept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Complex oil compositions and surroundings as well as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s make oil cracking in natur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ndustrial pyrolysis.So far,numerous studies,focused on this topic,have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lthough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rawbacks.However,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rude oil cracking is yet to be conducted.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oil cracking from six aspects,namely,oil compositions,temperature and time,pressure,water,minerals and solid organic matter.We compare previous experimental and modelling results and present new field cases.In the following,we evaluate the prevailing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he extent of oil cracking,and elucidate other factors tha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estimation methods.This review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crude oil cracking and provides a guide for estimation of the cracking extent of crude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cracking Deep 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 Gas to oil ratio Diamondoid
下载PDF
Pre-heating temperature induced flowability and wax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 adding wax inhibitors 被引量:1
11
作者 Bo Yao Hao-Ran Zhu +4 位作者 Bao-Dong Yan Chuan-Xian Li Fei Yang Guang-Yu Sun Hong-Bo Z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468-2478,共11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pre-heating treatment temperatures(T_(pre))on the flowability and wax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waxy crude oil after adding wax inhibitors.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pre-heating treatment temperatures(T_(pre))on the flowability and wax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waxy crude oil after adding wax inhibitors.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wax precipitation exothermic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at different T_(pre),as well as the wax crystal solubility coefficien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5-30℃.For the undoped crude oil,the flowability after wax precipitation gets much improved and the wax deposition is alleviated as T_(pre)increasing.At T_(pre)=50℃,the viscosity and wax deposition rate of crude oil adding wax inhibitor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undoped crude oil.When the T_(pre)increases to 60,70,and 80℃,the flowability of the doped crude oil are largely improved and the wax deposition is suppressed with the T_(pre)increase,but the wax content of wax deposit increases gradually.It is speculated that,on the one hand,the T_(pre)increase helps the dispersion of asphaltenes into smaller sizes,which facilitates the co-crystallization with paraffin waxes and generates more aggregated wax crystal flocs.This weakens the low-temperature gel structure and increases the solid concentration required for the crosslink to form the wax deposit.On the other hand,the decrease in viscosity increases the diffusion rate of wax molecules and accelerates the aging of wax deposi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of doped crude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heating treatment Wax inhibitor FLOWABILITY Wax deposition Waxy crude oil
下载PDF
Rapid accuracy determining DNA purity and concentration in heavy oils by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s
12
作者 YunYang Wan HongMei Mu +4 位作者 Na Luo JianPing Yang Yan Tian Ning Hong HaiLiang D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394-3399,共6页
DNA analysis is the core of biotechnology applied in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engineering. Traditionally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DNA purity and concentration by spectrometer is the first and critical step for downstr... DNA analysis is the core of biotechnology applied in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engineering. Traditionally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DNA purity and concentration by spectrometer is the first and critical step for downstream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In this study, three different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s, BPM, NDTT and NPMTTZ were compared for their performance in determining DNA concentration and purity in 32 oil samples, and molecule methods like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e were also performed to help assess the accuracy of the three methods in determining DNA concentration and purity. For ordinary heavy oil (OHO), extra heavy oil (EHO) and super heavy oil (SH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iscosity (η), density (ρ) and resin plus asphaltene content will affect the DNA extraction and UV determination. The DNA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as density increased: OHO (11.46 ± 18.34 ng/μL), EHO (6.68 ± 9.67 ng/μL) and SHO (6.20 ± 7.83 ng/μL), and the DNA purity was on the reverse: OHO (1.31 ± 0.27), EHO (1.54 ± 0.20), and SHO (1.83 ± 0.32).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ctrophotometry such as BPM and NPMTTZ are qualitatively favorite methods as the quick non-consumable methods in determining DNA concentration and purity of medium oil and heavy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DNA concentration DNA purity SPECTROPHOTOMETRY qPCR
下载PDF
分子模拟应用于中间相沥青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范曦 倪清 +3 位作者 罗洋 任强 申海平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3-962,共10页
中间相沥青成相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于生产合格的中间相沥青及碳纤维、碳微球、针状焦、泡沫碳等高性能碳材料具有指导意义。由于中间相沥青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现有的分析表征手段尚不能充分认识其分子及晶体结构。分子模拟... 中间相沥青成相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于生产合格的中间相沥青及碳纤维、碳微球、针状焦、泡沫碳等高性能碳材料具有指导意义。由于中间相沥青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现有的分析表征手段尚不能充分认识其分子及晶体结构。分子模拟方法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具有高效性、准确性和经济性等优点。随着分子模拟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将其应用于中间相沥青的研究过程。系统总结了分子模拟方法应用于中间相沥青分子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沥青质分子间通过π-π相互作用形成堆积体的过程,归纳了沥青分子结构与石墨化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分子模拟方法应用于中间相沥青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分子模拟 反应机理 分子间相互作用 构效关系
下载PDF
正丁烷芳构化九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14
作者 陈永浩 董晨 +1 位作者 王杰广 王子健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100,共5页
以正丁烷为模型化合物进行芳构化,考察其在不同条件下芳构化的产物分布规律;根据其芳构化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特点,建立了包括8个虚拟反应路径的九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方程组,进而基于Python平台求解模型方程组,计算获得了正丁烷芳构化反... 以正丁烷为模型化合物进行芳构化,考察其在不同条件下芳构化的产物分布规律;根据其芳构化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特点,建立了包括8个虚拟反应路径的九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方程组,进而基于Python平台求解模型方程组,计算获得了正丁烷芳构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九集总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产物分布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间的最大绝对误差小于5.0%,表明该模型准确可靠,能较好地反映轻烃芳构化的反应规律,可用于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正丁烷芳构化 动力学模型 集总
下载PDF
柴油深度加氢脱硫集总-反应机理动力学
15
作者 李艳明 王坤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3年第4期256-260,共5页
将硫化物按照脱硫难易程度分为二集总,再根据二集总硫化物的反应路径建立了加氢脱硫集总-反应机理动力学模型,以镇海混合油为原料,利用中试装置的实验数据,拟合出该模型的各项参数,并验证了模型的精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形式简单,可以... 将硫化物按照脱硫难易程度分为二集总,再根据二集总硫化物的反应路径建立了加氢脱硫集总-反应机理动力学模型,以镇海混合油为原料,利用中试装置的实验数据,拟合出该模型的各项参数,并验证了模型的精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形式简单,可以描述柴油硫化物脱硫的反应规律;利用其计算出的含硫量和实验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15组对比数据残差平方和为0.7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深度脱硫 集总-反应机理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纳米分子筛在炼油和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6
作者 慕旭宏 王殿中 +3 位作者 王永睿 林民 程时标 舒兴田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9,共11页
介绍了纳米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直馏汽油非临氢改质中的应用、纳米β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苯与乙烯液相烷基化中的应用、纳米空心钛硅分子筛(HTS)的合成及其在环己酮氨肟化过程中的应用以及纳米Silicalite-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环己酮... 介绍了纳米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直馏汽油非临氢改质中的应用、纳米β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苯与乙烯液相烷基化中的应用、纳米空心钛硅分子筛(HTS)的合成及其在环己酮氨肟化过程中的应用以及纳米Silicalite-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生产己内酰胺中的应用,并简要综述了上述纳米分子筛合成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果表明,对于炼油和石油化工中易结焦失活的催化反应过程,分子筛的纳米化可抑制催化剂快速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分子筛 ZSM-5 β 钛硅分子筛 SILICALITE-1 汽油改质 乙苯 己内酰胺
下载PDF
用Et_3NHCl-AlCl_3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丁烯的烷基化反应 被引量:59
17
作者 黄崇品 刘植昌 +1 位作者 徐春明 刘耀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13,共3页
用盐酸三乙基胺和无水AlCl_3构成的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与丁烯的烷基化反应。结果表明,该室温离子液体有着较好的催化活性,当参与合成的无水AlCl_3摩尔分数为0.67,烷基化反应温度为65℃时,丁烯转化率达100%,烷基化油收率达到转化的丁烯... 用盐酸三乙基胺和无水AlCl_3构成的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与丁烯的烷基化反应。结果表明,该室温离子液体有着较好的催化活性,当参与合成的无水AlCl_3摩尔分数为0.67,烷基化反应温度为65℃时,丁烯转化率达100%,烷基化油收率达到转化的丁烯体积的160%以上,对C_8的选择性为50%以上,并且离子液体可以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3NHCl-AlCl3 离子液体 催化 异丁烷 丁烯 烷基化反应 催化剂 催化反应
下载PDF
HY/MCM-41/γ-Al_2O_3负载的硫化态Ni-Mo-P催化剂上萘的加氢 被引量:16
18
作者 柳云骐 李望良 +2 位作者 刘春英 崔敏 刘晨光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37-541,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SiO2 /Al2 O3 比的MCM 4 1介孔分子筛 .并分别以HY/MCM 4 1 /γ Al2 O3 ,HY/γ Al2 O3 和γ Al2 O3 为载体 ,用浸渍法制备了Mo Ni P催化剂 .以萘为模型化合物 ,考察了硫化态Mo Ni P催化剂的加氢活性 .结果表明 ,不...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SiO2 /Al2 O3 比的MCM 4 1介孔分子筛 .并分别以HY/MCM 4 1 /γ Al2 O3 ,HY/γ Al2 O3 和γ Al2 O3 为载体 ,用浸渍法制备了Mo Ni P催化剂 .以萘为模型化合物 ,考察了硫化态Mo Ni P催化剂的加氢活性 .结果表明 ,不同载体负载的催化剂催化活性均随着活性组分负载量的增大而提高 ,其中掺杂大比表面MCM 4 1的HY/MCM 4 1 /γ Al2 O3所负载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提高幅度最大 .由于MCM 4 1与HY分子筛在酸性和孔结构上存在互补性 ,因而催化剂对萘加氢存在协同作用 .提出了萘加氢的反应机理 ,认为反应网络包括两个平行路径 :一是萘加氢生成四氢萘后发生异构化或开环反应 ;二是萘加氢生成四氢萘后进一步加氢生成十氢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反应 MCM-41分子筛 HY分子筛 水热法 钼-镍-磷催化剂 柴油加氢脱芳催化剂
下载PDF
醚化反应器和催化蒸馏塔腐蚀原因分析及预防
19
作者 高伟伟 吴冬敏 杨华 《清洗世界》 CAS 2023年第9期35-37,共3页
在催化裂化装置中,醚化反应器是重要工艺设备,其作用是将催化裂化原料中的轻质多环芳烃与醚化剂反应生成烷基苯、丁二烯和二甲醚等多种产品。在醚化反应器中,设备腐蚀是造成设备故障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对醚化反应... 在催化裂化装置中,醚化反应器是重要工艺设备,其作用是将催化裂化原料中的轻质多环芳烃与醚化剂反应生成烷基苯、丁二烯和二甲醚等多种产品。在醚化反应器中,设备腐蚀是造成设备故障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对醚化反应器及催化蒸馏塔的腐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设备选材、工艺操作、设备结构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保证装置安全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化反应器 催化蒸馏塔 腐蚀原因 分析 预防
下载PDF
汽油烷基化脱硫反应中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烷基化性能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泽凯 蒋晖 +2 位作者 刘盛林 王清遐 徐龙伢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研究了噻吩、2-甲基噻吩、3-甲基噻吩和2,5-二甲基噻吩等硫化物与己烯进行烷基化反应的性能.结果发现,它们进行一次烷基化反应的能力都比较强,在实验条件下转化率几乎都达到了100%.但噻吩衍生物与己烯进行二次以至多次烷基化反应的能力... 研究了噻吩、2-甲基噻吩、3-甲基噻吩和2,5-二甲基噻吩等硫化物与己烯进行烷基化反应的性能.结果发现,它们进行一次烷基化反应的能力都比较强,在实验条件下转化率几乎都达到了100%.但噻吩衍生物与己烯进行二次以至多次烷基化反应的能力则随着噻吩环上支链的增加逐渐减弱,原因可能来自噻吩衍生物继续进行烷基化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不利,以及环上已有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噻吩衍生物发生深度烷基化反应能力的减弱导致了另外两个并行竞争反应芳烃烷基化和烯烃烷基化(聚合)的反应程度增强,表现为芳烃转化率和己烯聚合量的升高,以及各自二次烷基化产物相对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 噻吩衍生物 烷基化 汽油 脱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