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湍流燃烧二阶矩模型DNS检验研究进展的回顾
1
作者 王方 周力行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现有的湍流燃烧模型中,有的缺乏普适性,也有的用于大涡模拟的计算量太大.一种基于湍流流动模拟思路的统计矩方法被提出来,称为二阶矩(second-order moment,SOM)燃烧模型,用于非预混射流火焰和旋流火焰的雷诺平均模拟(Reynolds-averaged ... 现有的湍流燃烧模型中,有的缺乏普适性,也有的用于大涡模拟的计算量太大.一种基于湍流流动模拟思路的统计矩方法被提出来,称为二阶矩(second-order moment,SOM)燃烧模型,用于非预混射流火焰和旋流火焰的雷诺平均模拟(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modeling,RANS)和大涡模拟(large-eddy simulation,LES),以及钝体后方预混火焰的大涡模拟,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良好检验.进一步的研究是该模型的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检验.本文对作者以及文献中报导的SOM模型DNS检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燃烧 二阶矩燃烧模型 直接数值模拟检验
下载PDF
热工学基础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探讨
2
作者 付建勤 唐琦军 张全长 《农业工程与装备》 2024年第2期28-30,共3页
热工学基础是高等教育机械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学生提高知识层次和科技素质的基础。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热工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法,可有效调动学生学... 热工学基础是高等教育机械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学生提高知识层次和科技素质的基础。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热工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法,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将科研项目成果适时融入课堂,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课程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基础课程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下载PDF
CO_(2)跨临界高温热泵干燥系统优化设计
3
作者 颜利波 王志朋 +4 位作者 张晧 张宁 曾海源 李敏霞 田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1,共6页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耗能巨大,通过CO_(2)热泵干燥技术有望降低其能耗并减缓环境问题。文中在CO_(2)跨临界基本热泵干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CO_(2)跨临界复叠式热泵干燥系统和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并联加热热泵干燥系统...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耗能巨大,通过CO_(2)热泵干燥技术有望降低其能耗并减缓环境问题。文中在CO_(2)跨临界基本热泵干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CO_(2)跨临界复叠式热泵干燥系统和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并联加热热泵干燥系统。并且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将其最优性能系数C_(OPh)和单位能耗除湿率R_(SME)与R134a双循环热泵干燥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相较于CO_(2)基础系统性能均有提升,尤其是双级并联加热系统,其C_(OPh)与R_(SME)均超过R134a系统。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增加蒸发温度、降低气冷器出口温度对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系统的性能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文中也探究了补气系数和干燥出风温度对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改进的CO_(2)跨临界热泵干燥在高效节能方面表现出色,展现了替代R134a热泵干燥系统的潜力,同时也为解决干燥工艺高能耗的问题提供了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临界循环 热力学分析 最优性能 热泵干燥
下载PDF
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性能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4
作者 李子扬 郑楠 +1 位作者 方嘉宾 魏进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3-2156,共14页
结合储热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输出稳定、调峰能力强,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可进一步提升热电转换效率。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对S-CO_(2)循环进行性能评估,结果相对片面,因而有必要开展多指标综合性能评价以客观反... 结合储热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输出稳定、调峰能力强,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可进一步提升热电转换效率。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对S-CO_(2)循环进行性能评估,结果相对片面,因而有必要开展多指标综合性能评价以客观反映循环性能状况。建立了35 MW再压缩式S-CO_(2)循环的热力学和经济性模型,考察了关键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BP-GA),对循环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回热器总热导率的增加可提升循环效率,但存在上限;透平入口温度、循环最低和最高压力、分流比与循环性能分别存在显著的非单调作用关系,优化后的设计值依次为639.14℃、8.10 MPa、29.74 MPa和0.70。与初始设计值下的循环性能相比,优化后的循环系统度电成本降低了11.1%,循环热效率和比功分别提高了5.1%和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遗传算法 整体优化 热力学
下载PDF
风冷IGBT散热器正交设计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恽强龙 陈宇曦 +2 位作者 姜波 陈武 邵昌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2期270-274,278,共6页
基于某工程功率器件的散热需求及散热器尺寸限制要求,拟寻求一种性能较优的散热设计方案。结合散热基本理论,采用自下而上、紧凑型设计为原则,通过正交分析的方式设计并对比了不同结构方案下散热器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散热性... 基于某工程功率器件的散热需求及散热器尺寸限制要求,拟寻求一种性能较优的散热设计方案。结合散热基本理论,采用自下而上、紧凑型设计为原则,通过正交分析的方式设计并对比了不同结构方案下散热器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散热性能及风机选型风压限制等因素,外形结构尺寸中,散热器长度对散热器风阻及热阻性能的影响最大;散热基板及翅片尺寸也存在优选范围,综合生产制造工艺,散热翅片厚度优选推荐值为2~4 mm;散热器采用引风方式更有利于散热设计,IGBT到出风侧的距离与其相邻间距比值在1~2时散热性能相对较优。优化后的散热器方案对比设计限值,散热性能提升16%且占用体积下降64.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风冷 IGBT散热器 正交设计 参数优化
下载PDF
低参数条件下并联多通道间汽-水两相流密度波不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刘佳伦 张永海 陈勇强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4,共10页
建立了适用于并联任意多通道间汽液两相流密度波不稳定性分析的时域法计算模型,将并联通道内流动区域划分为一系列网格,建立质量、动量、能量守恒离散方程,考虑沿程两相工质物性变化。参考深度调峰低负荷条件下锅炉水冷壁相关参数,对低... 建立了适用于并联任意多通道间汽液两相流密度波不稳定性分析的时域法计算模型,将并联通道内流动区域划分为一系列网格,建立质量、动量、能量守恒离散方程,考虑沿程两相工质物性变化。参考深度调峰低负荷条件下锅炉水冷壁相关参数,对低压力(p=8~10 MPa)、低质量流速(G=300~500 kg/(m^(2)·s))下并联多通道间密度波脉动特性开展计算分析。采用先增大后减小的线性分布规律近似模拟水冷壁管道壁面的轴向热流密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系统压力、入口工质质量流量的降低,系统稳定性逐渐降低;随着轴向热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度的增大,系统密度波脉动趋于发散,系统临界热负荷逐渐降低,系统趋于不稳定;系统临界热负荷随轴向热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度的变化趋势是非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调峰 低负荷 不均匀热负荷分布 并联多通道 密度波不稳定性 时域法计算模型
下载PDF
基于模糊规则的热工过程非线性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吕剑虹 陈建勤 +2 位作者 刘志远 沈炯 陈来九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2-137,共6页
建立精确的热工过程整体模型是对热工过程进行全 局优化控制的基础,而热工过程往往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 性,传统的描述热工过程动态数学模型的方法(如传递函 数等)难以建立非线性模型,从而难于精确表达热工过程 及实施整体优化控制。该... 建立精确的热工过程整体模型是对热工过程进行全 局优化控制的基础,而热工过程往往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 性,传统的描述热工过程动态数学模型的方法(如传递函 数等)难以建立非线性模型,从而难于精确表达热工过程 及实施整体优化控制。该文提出了一类实用的基于模糊规 则的热工过程非线性建模方法,具体为:首先通过聚类和 竞争学习算法,对热工过程的输入数据空间进行分区,然 后在每个局部的数据子空间上,利用递推的最小二乘辨识 算法(RLS)建立一个基于模糊规则的局部线性动态模型, 这样,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热工过程可以通过一组基于模糊 规则的线性模型来表示。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模糊规则的 非线性模糊模型,不仅能精确地描述过程的非线性,而且 算法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规则 热工过程 非线性模型 数学模型 神经网络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再热火力发电系统关键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70
8
作者 张一帆 王生鹏 +3 位作者 刘文娟 陈渝楠 王月明 李红智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27-833,852,共8页
针对含分流再压缩和一次再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火力发电系统,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详细计算,深入分析了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压力、主压缩机入口压力、透平入口温度等关键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 针对含分流再压缩和一次再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火力发电系统,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详细计算,深入分析了分流系数、主压缩机出口压力、主压缩机入口压力、透平入口温度等关键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一次工质温度或二次工质温度的升高,循环效率线性升高;但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的特点以及高、低温回热器最小换热温差的约束,主压缩机出、入口压力和分流系数等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均非单调变化,这与传统的蒸汽朗肯动力循环完全不同;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存在最优的压缩机出、入口压力和分流系数的耦合关系,使得该系统的循环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一次再热 分流再压缩 分流系数
下载PDF
300MW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气动力特性及壁温分布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一帆 王安 +4 位作者 白文刚 杨玉 李红智 姚明宇 王月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00-1706,共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有着全流量回热、回热量大的特点,使得其进入热源的工质温度远高于同参数的蒸汽朗肯循环。与以水为工质的传统超临界锅炉相比,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具备入口工质温度高,再热气吸热比例较高,锅侧流体远离大比热区...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有着全流量回热、回热量大的特点,使得其进入热源的工质温度远高于同参数的蒸汽朗肯循环。与以水为工质的传统超临界锅炉相比,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具备入口工质温度高,再热气吸热比例较高,锅侧流体远离大比热区等特点。因此,深入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气动力特性(对应水工质锅炉的水动力特性)对煤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以300MW,600℃等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气动力建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垂直管圈气冷壁和再热气冷壁的气动力特性进行了详细计算和分析,获得了相应的流量分配规律以及气温和壁温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锅炉 水动力 壁温分布
下载PDF
600MW煤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回热器和预冷器的概念设计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一帆 李红智 +1 位作者 姚明宇 王月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7223-7229,共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通常采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作为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和预冷器。为了更好地研究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和预冷器,并进行相应的概念设计,该文基于FORTRAN平台,从换热器的热力计算模型入手,建立了通用的印刷电...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通常采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作为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和预冷器。为了更好地研究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和预冷器,并进行相应的概念设计,该文基于FORTRAN平台,从换热器的热力计算模型入手,建立了通用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计算模型和程序。基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该模型中换热系数计算关联式的选取进行了论证,进而确保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计算模型,该文完成了600MW煤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中的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和预冷器的概念设计,并对各换热器中温度沿程分布及是否有夹点现象进行了校核计算。文中研究结果对未来建设煤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模型 超临界二氧化碳 600MW 煤基 发电 概念设计 回热器 预冷器
下载PDF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太空辐射热变形计算 被引量:25
11
作者 朱敏波 曹峰云 +1 位作者 刘明治 何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1,共4页
热分析技术是星载天线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文中采用有限元法计算某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结构辐射温度分布和热变形,研究了基本结构参数对天线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对星载天线的结构设计和热控制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热分析 有限元方法 星载天线 太空辐射 热变形
下载PDF
基于现场数据与神经网络的热工对象动态建模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小桃 倪维斗 +1 位作者 李政 郑松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7,共4页
基于神经网络可以建立热工对象的线性或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 ,在论述神经网络辨识与建模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对电厂现场数据的分析 ,分别建立了汽包水位相对于给水流量的线性数学模型和过热汽温相对于比值 β的非线性模型。基于神经网络... 基于神经网络可以建立热工对象的线性或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 ,在论述神经网络辨识与建模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对电厂现场数据的分析 ,分别建立了汽包水位相对于给水流量的线性数学模型和过热汽温相对于比值 β的非线性模型。基于神经网络建模计算速度快及模型精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对象 神经网络 现场数据 动态建模 仿真
下载PDF
燃煤锅炉炉膛灰污染监测的炉膛出口烟温增量方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啸虎 周克毅 +1 位作者 韦红旗 胥建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21-26,共6页
应用非线性化的增量分析方法,将锅炉运行状态与设计状态下的炉膛出口烟温(furnance exit gas temperature,FEGT)增量作为表征炉膛灰污染程度的参数,建立了I-FEGT的计算模型;在经过仿真计算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结合某台600MW机组燃... 应用非线性化的增量分析方法,将锅炉运行状态与设计状态下的炉膛出口烟温(furnance exit gas temperature,FEGT)增量作为表征炉膛灰污染程度的参数,建立了I-FEGT的计算模型;在经过仿真计算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结合某台600MW机组燃煤锅炉实时采集的数据,利用所建模型对炉膛灰污染状况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I-FEGT能正确反映炉膛灰污染程度及其变化。可用于电站锅炉炉膛受热面灰污染实时监测、实时指导吹灰或检验吹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渣积灰 在线监测 炉膛 数学模型 电站锅炉
下载PDF
带回热器的高效跨临界CO_2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1 位作者 刘和成 张鹏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8-302,共5页
为提高跨临界CO2水-水热泵系统的效率,在原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套管式换热器,建立了新的水-水热泵系统.对带有回热器(IHX)和不带回热器的两种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下,当获得中高温热水(45... 为提高跨临界CO2水-水热泵系统的效率,在原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套管式换热器,建立了新的水-水热泵系统.对带有回热器(IHX)和不带回热器的两种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下,当获得中高温热水(45~70.℃)时,随着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的升高,制热系数(COPh)降低;带回热器循环的制热系数略高于不带回热器的循环,高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换热器 二氧化碳 热泵热水器 回热器(IHX)
下载PDF
超级计算机机箱的热流场特性研究和优化设计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高卫 薛建顺 +2 位作者 程迎军 朱文杰 罗乐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1,共5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机箱在强制对流条件下的流场和热场特性。对影响机箱温度的元件布局、平板散热器结构、气流通道净空间距、环境温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获得了芯片温度对翅间距、翅厚、风道净空间距、环境温度的量化...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机箱在强制对流条件下的流场和热场特性。对影响机箱温度的元件布局、平板散热器结构、气流通道净空间距、环境温度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获得了芯片温度对翅间距、翅厚、风道净空间距、环境温度的量化依赖关系;总结出了以上参数的优化值以及平板散热器翅间距和翅厚设计的经验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 CFD 超级计算机 机箱 传导和对流 优化
下载PDF
锅炉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BLEVE)的小尺寸模拟试验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思凝 孙金华 +1 位作者 褚冠全 陈先锋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在锅炉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锅筒主体上形成细小裂缝,一旦出现设备材料的老化和故障运行工况,导致裂缝快速扩展,就有可能出现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BLEVE)的极端情况。BLEVE是一种物理爆炸,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为研究沸腾液体膨胀蒸... 在锅炉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锅筒主体上形成细小裂缝,一旦出现设备材料的老化和故障运行工况,导致裂缝快速扩展,就有可能出现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BLEVE)的极端情况。BLEVE是一种物理爆炸,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为研究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的发生机理,建立了小型实验装置进行模拟试验。通过测量爆炸瞬间容器内的温度及压力变化,分析容器内气液两相介质的运动,进而研究造成容器整体性破裂的原因。实验中发现,BLEVE过程中存在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两个压力峰;其中过热液体的剧烈沸腾,在液体表面形成高速膨胀的两相流层,挤压容器内气相与液相,导致出现第一个压力峰;第二个压力峰主要是由于“液体锤”现象对容器的冲击造成,其中壁面开口处受到的撞击最为猛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 爆炸压力 两相流
下载PDF
基于递阶G-K聚类的热工过程多模型建模方法 被引量:13
17
作者 林金星 沈炯 李益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3-28,共6页
针对热工过程分段线性化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递阶模糊聚类的热工过程多模型建模方法。首先基于递阶G-K模糊聚类对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空间进行快速聚类分解,避免了聚类数确定的盲目性;然后在每个子空间中利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相... 针对热工过程分段线性化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递阶模糊聚类的热工过程多模型建模方法。首先基于递阶G-K模糊聚类对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空间进行快速聚类分解,避免了聚类数确定的盲目性;然后在每个子空间中利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相应的线性子模型,再将各子模型通过模糊加权求和以得到精确的系统全局模型。同时,为保证各聚类子空间内样本的“线性化度”,采用新的综合聚类指标,并利用免疫遗传算法来求解该聚类问题,以克服迭代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小和对聚类初始化敏感的缺点。该方法能充分利用运行数据中所包涵的对象动态特性信息,以描述过程的全局非线性。最后通过几个典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型建模 递阶聚类 G-K模糊聚类 免疫遗传算法 热工过程
下载PDF
最小支持向量机在系统逆动力学辨识与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沈曙光 王广军 陈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89,共5页
为克服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线辨识过程需要较大的内存开销的问题,该文将递推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RLS)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回归相结合,利用RLS在线... 为克服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线辨识过程需要较大的内存开销的问题,该文将递推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RLS)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回归相结合,利用RLS在线调整支持向量机的权向量和偏移量,实现了系统逆动力学模型的在线辨识。在获得逆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逆动力学递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控制算法,利用RLS在线调整控制器参数。过热汽温辨识和控制的仿真结果表明,辨识出的逆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所设计的控制器能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递推最小二乘法 逆动力学 控制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轿车主减速齿轮可靠性灵敏度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明轩 王晓林 +1 位作者 袁惠群 于印鑫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559,共5页
为获得某轿车主减速齿轮尺寸参数对其传动可靠性的影响,提出采用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LHS)获取随机尺寸样本的方法;通过显式有限元仿真构建齿面最大接触应力完全二次响应面(RSM),研究了可靠度对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主减速齿轮可靠度... 为获得某轿车主减速齿轮尺寸参数对其传动可靠性的影响,提出采用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LHS)获取随机尺寸样本的方法;通过显式有限元仿真构建齿面最大接触应力完全二次响应面(RSM),研究了可靠度对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主减速齿轮可靠度对压力角和模数的均值与方差较为敏感,应合理控制其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减速齿轮 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 完全二次响应面 可靠性灵敏度
下载PDF
锅炉汽温对象逆动力学过程模糊辨识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广军 邓良才 +1 位作者 陈红 沈曙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76-80,共5页
建立热力系统逆动力学过程模型是热力系统逆动力学研究及应用的关键。该文报告了一种锅炉汽温对象逆动力学过程模型的模糊在线辨识方法与结果。通过聚类和竞争学习算法,对逆动力学模型输入数据空间进行分区,在每个局部的数据子空间上,... 建立热力系统逆动力学过程模型是热力系统逆动力学研究及应用的关键。该文报告了一种锅炉汽温对象逆动力学过程模型的模糊在线辨识方法与结果。通过聚类和竞争学习算法,对逆动力学模型输入数据空间进行分区,在每个局部的数据子空间上,利用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算法建立逆动力学过程模糊规则,并通过自适应模糊推理实现系统输入过程的反演。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逆动力学过程模型对时变汽温对象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和在线跟踪能力;通过汽温对象逆动力学过程在线辨识,能够获得恰当的控制过程,保证系统输出温度按照预定的轨迹达到设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系统 逆动力学 在线辨识 T-S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