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叉排管束模型的刷式密封刷丝束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鹏飞 屈杰 +2 位作者 高庆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61,共14页
采用刷式密封三维叉排管束泄漏流动数值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刷丝束在气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性。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和SSTk-ω湍流模型,获得了刷丝束气动载荷,刷丝束有限... 采用刷式密封三维叉排管束泄漏流动数值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刷丝束在气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性。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和SSTk-ω湍流模型,获得了刷丝束气动载荷,刷丝束有限元接触模型综合考虑了刷丝束内部存在的摩擦接触力。研究表明:随着压比的增大(1.5~3.0),刷式密封泄漏流量系数增大的趋势逐渐减缓,第5~9排刷丝承受压差占比从60%增长至70%,转速对刷式密封泄漏流场影响微弱。刷丝所受周向和径向气流力大小相当,二者合力方向与刷丝垂直,轴向气流力则是周向、径向气流力的13.6~18倍。较大轴向气流力使刷丝在围栏高度区域向下游发生轴向弯曲,压比为1.5、2.0、2.5和3.0时,刷丝束最大轴向变形量分别为0.077、0.096、0.114和0.130mm。较小周向、径向力以及后排刷丝与后夹板之间较大摩擦接触力,使刷丝周向和径向变形量很小。刷丝束所受轴向气流力与法向气流力的比值可用于分析刷丝周向变形滑移。所建立的基于刷式密封叉排管束模型的流固耦合方法为分析刷丝束变形特性提供了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刷丝束 三维叉排管束 变形
下载PDF
等离子体激励下的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柯文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3,共12页
通过将等离子体激励力耦合至雷诺时均NS方程组的动量方程中,数值研究了等离子体控制下的燃气透平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性能,分析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激励频率对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和总压损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善凹槽底部冷却气膜覆盖... 通过将等离子体激励力耦合至雷诺时均NS方程组的动量方程中,数值研究了等离子体控制下的燃气透平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性能,分析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激励频率对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和总压损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善凹槽底部冷却气膜覆盖的非均匀等离子体控制策略,阐明了等离子体激励对叶顶间隙内冷热气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凹槽下游等离子体激励可有效抑制上游冷气对下游冷气的卷吸,且抑制作用随着激励强度、激励频率的增加而增强。激励强度较小时,上游冷气未对下游冷气造成卷吸,尾缘处气膜冷却性能较好;随着激励强度增大,尾缘冷气被上游冷气吹离凹槽底部,但中部气膜冷却性能较好。激励强度Ds为204时,凹槽底部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无激励时提升了25.11%。激励频率与激励强度对叶顶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类似。当激励强度Ds为156,激励频率Dθ为6.25和Dθ为8.75时,凹槽底部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于无激励时分别提升了28.71%和29.27%。施加非均匀等离子体控制时,凹槽底部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比无激励时提升了39.12%。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叶栅总压损失几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凹槽叶顶 等离子体激励 气膜冷却
下载PDF
涡轮动叶肋条布局的凹槽状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和气热性能研究
3
作者 周祚弘 程国强 +3 位作者 许承天 孔祥林 李志刚 李军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6-1458,共13页
针对涡轮动叶凹槽状叶顶近压力侧气膜冷却设计的结构,设计了2条全肋条、1条全肋条和1条压力侧尾缘半肋条与1条吸力侧尾缘半肋条的3种凹槽状叶顶肋条布局设计。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标准k-ω湍... 针对涡轮动叶凹槽状叶顶近压力侧气膜冷却设计的结构,设计了2条全肋条、1条全肋条和1条压力侧尾缘半肋条与1条吸力侧尾缘半肋条的3种凹槽状叶顶肋条布局设计。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标准k-ω湍流模型研究了肋条布局的凹槽状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和气热性能,研究了4种吹风比下2条全肋条布局的凹槽状叶顶的传热冷却性能。在吹风比为1.0时,对比分析了典型凹槽状叶顶和3种肋条布局凹槽状叶顶的气动传热特性和气膜冷却效率。结果表明:数值预测的叶顶传热系数分布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吹风比1.0时,全肋条凹槽状叶顶具有最高的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全肋条布局凹槽状叶顶具有最高的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于典型凹槽状叶顶,全肋条布局凹槽状叶顶能够使气膜冷却效率提高2.2%;压力侧半肋条布局的凹槽状叶顶具有最低的平均传热系数和总压损失系数;肋条布局通过调控叶顶涡系与冷气的迁移路径而显著改变了凹槽状叶顶的流场结构,进而影响气热性能和气膜冷却效率;全肋条布局的动叶凹槽状叶顶具有最佳的综合气热性能和气膜冷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动叶 凹槽状叶顶 肋条布局 气热性能 气膜冷却效率
下载PDF
湿空气含湿量对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复合冷却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4
作者 李健武 吴昕 +3 位作者 谢昌亚 庞春凤 刘双白 李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144,共12页
为了探究以湿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时透平叶片冷却的复合冷却性能,结合实验和数值方法探究了湿空气含湿量对透平叶片湿空气冷却性能的影响。以GE-E 3叶型为基础,建立了带有冲击冷却、U型带肋通道冷却、柱肋冷却、尾缘劈缝以及气膜冷却结构... 为了探究以湿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时透平叶片冷却的复合冷却性能,结合实验和数值方法探究了湿空气含湿量对透平叶片湿空气冷却性能的影响。以GE-E 3叶型为基础,建立了带有冲击冷却、U型带肋通道冷却、柱肋冷却、尾缘劈缝以及气膜冷却结构的复合冷却透平叶片。测量了不同冷气与主流质量流量比条件下,采用不同湿空气含湿量的湿空气作为冷却工质时50%叶高处叶片表面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主流温度下,增加湿空气含湿量均能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在主流进口温度分别为473、873 K条件下,采用含湿量分别为163.0、173.8 g/kg的湿空气作为冷却工质时,相较于17 g/kg的湿空气冷却工况,叶片表面冷却效率分别提高了9%~11%和7%~9%,叶片表面温度分别降低了4.1~5.2 K和19.0~21.3 K。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带γ-θ转捩模型的SST k-ω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湿空气冷却时的叶片表面的温度分布;湿空气含湿量的增加能够整体提高叶片表面冷却效率,叶片表面冷却效率的变化在气膜覆盖区域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叶片 湿空气冷却 含湿量 复合冷却
下载PDF
环形电极等离子体激励控制透平叶顶间隙泄漏流动研究
5
作者 周祚弘 黄明 +2 位作者 晏鑫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8,共11页
为探究等离子体激励对叶顶泄漏流动的影响,基于非对称阻挡介质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的数值模型,提出了环形电极的阻挡介质放电等离子体激励模型。将等离子体激励产生的体积力耦合至雷诺平均Navier-Stokes (RANS)方程组的动量方程中,数值研究... 为探究等离子体激励对叶顶泄漏流动的影响,基于非对称阻挡介质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的数值模型,提出了环形电极的阻挡介质放电等离子体激励模型。将等离子体激励产生的体积力耦合至雷诺平均Navier-Stokes (RANS)方程组的动量方程中,数值研究了3种等离子体激励电压(9、13、17 kV)和3种激励频率(8、10、12 kHz)的透平叶顶泄漏流动特征。结果表明:环形电极等离子体激励显著改变了叶顶间隙的压力分布,在叶顶间隙内部和叶顶的两侧诱导形成大尺寸涡系结构,阻碍压力侧的主流进入叶顶间隙,有效抑制了动叶叶顶泄漏流动;在激励频率一定时,随着激励电压的增加,叶顶泄漏流动引起的总压损失减弱,但过高的激励电压会造成额外的诱导涡损失;激励电压保持不变,激励频率的增大对叶顶间隙的高压区域无明显影响,而叶顶两侧的诱导涡得到增强并挤压相邻的通道涡,叶栅通道120%轴向弦长处截面的总压损失进一步降低,13 kV激励电压、12 kHz激励频率工况具有最低的总压损失系数,相比无等离子体激励降低了16.12%。研究阐明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与激励频率对透平叶顶区域流场以及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动叶 等离子体激励 叶顶泄漏流 气动性能
下载PDF
气膜孔堵塞对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徐柯文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52,共14页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燃气透平叶片气膜孔堵塞条件下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获得了3种吹风比M=0.5, 1.0, 1.5和不同堵塞比B=0, 0.2, 0.4, 0.6, 0.8条件下的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效率和传热系数分布。研究表明:气膜孔堵塞会导致凹槽叶顶气...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燃气透平叶片气膜孔堵塞条件下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获得了3种吹风比M=0.5, 1.0, 1.5和不同堵塞比B=0, 0.2, 0.4, 0.6, 0.8条件下的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效率和传热系数分布。研究表明:气膜孔堵塞会导致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性能下降、热负荷升高,堵塞比越大,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越差。气膜孔堵塞显著改变了叶顶区域的流场结构,加剧冷气的抬升效应,导致冷气过早离开凹槽。吹风比是影响堵塞工况下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吹风比为1.0、堵塞比为0.8时,凹槽叶顶的面积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于未堵塞时下降了64.88%、传热系数上升了13.01%。减小吹风比可以改善小堵塞比工况下的叶顶气膜冷却性能,吹风比为0.5、堵塞比为0.4时,叶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仅下降了6.82%,但小吹风比会导致大堵塞比工况下的气膜冷却性能恶化严重,吹风比为0.5、堵塞比为0.8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下降了82.09%。增大吹风比,可改善大堵塞比工况下的叶顶气膜冷却性能,吹风比为1.5、堵塞比为0.8条件下叶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下降了51.34%、传热系数上升了1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凹槽叶顶 气膜孔堵塞 气膜冷却 传热 吹风比
下载PDF
燃烧室百叶与双排孔冷气对透平端壁冷却性能影响研究
7
作者 张垲垣 栗智宇 +1 位作者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6,共12页
针对燃烧室与透平冷气掺混导致实际二次流发展及端壁冷却性能偏离设计值的问题,综合考虑燃烧室百叶冷气尾迹与双排孔射流,数值研究了多源冷气射流在燃烧室与透平交界区的掺混机制,分析了其对透平静叶端壁气膜冷却与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针对燃烧室与透平冷气掺混导致实际二次流发展及端壁冷却性能偏离设计值的问题,综合考虑燃烧室百叶冷气尾迹与双排孔射流,数值研究了多源冷气射流在燃烧室与透平交界区的掺混机制,分析了其对透平静叶端壁气膜冷却与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空腔涡卷吸大部分百叶冷气,并跨越双排孔冷气向下游发展,马蹄涡卷吸限制大部分双排孔冷气,并向空腔涡外侧发展;当双排孔冷气吹风比M_h=0.5,1.0较小时,马蹄涡导致冷气形成楔形高冷效区域,空腔涡的附着侧和分离侧分别产生了高、低冷效区,随着百叶冷气吹风比M_l的增加,空腔涡强度显著降低,导致位于楔形中心的分离侧冷却效率有所提升;当双排孔冷气吹风比M_h为1.5时,双排孔冷气部分跨越马蹄涡,静叶端壁可实现完全冷气覆盖,此时百叶冷气吹风比M_l从0.5增加到1.5,静叶端壁平均冷却效率可从0.4提升到0.63。该研究为考虑燃烧室与透平交界区实际流动掺混情况的静叶端壁冷却结构与布局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静叶 端壁 燃烧室百叶冷气 双排孔射流 气膜冷却
下载PDF
透平双重径向轮缘密封非定常燃气入侵特性研究
8
作者 郭粲 白波 +2 位作者 雷隆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107,共13页
针对燃气入侵导致部件热疲劳和涡轮气热性能降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重径向轮缘密封结构。采用数值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湍流模型(URANS)和SST k-ω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4种封严冷气量下双重径向轮缘密封的时均封严效率和非定常流动特... 针对燃气入侵导致部件热疲劳和涡轮气热性能降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重径向轮缘密封结构。采用数值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湍流模型(URANS)和SST k-ω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4种封严冷气量下双重径向轮缘密封的时均封严效率和非定常流动特性,对燃气入侵和冷气出流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所提结构的内腔可以达到封严状态,外腔时均封严效率随封严冷气量的增加而增加;密封间隙内的非定常流动特性受较大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旋涡影响,高温燃气直接冲击转盘壁面的过渡圆弧结构,并在该位置与冷气掺混形成顺时针旋涡阻止冷气出流,呈现左侧封严效率的高封严效率区和右侧的低封严效率区;受高动量封严冷气作用,入侵燃气向静盘侧偏移形成大尺度逆时针旋涡,进一步阻止燃气入侵。封严冷气流出后沿动叶端壁向下游流动,同时受叶栅通道旋涡卷吸作用逐渐脱离壁面,使得对端壁的冷却效果降低,在动叶尾缘处冷却效率降低至0.03以下。该研究为燃气透平双重径向轮缘密封的非定常燃气入侵和封严机理,以及封严冷气对下游端壁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双重径向轮缘密封 非定常流动 燃气入侵 冷却效率
下载PDF
燃气透平轮缘密封流动特性和气动性能
9
作者 赵欣悦 雷隆 +1 位作者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3,共13页
轮缘密封是二次空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抑制燃气入侵盘腔,但过量的封严冷气进入主流会显著影响透平气动性能。采用数值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URANS)方程组和剪切应力传输(SST)k-ω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燃气透平轮... 轮缘密封是二次空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抑制燃气入侵盘腔,但过量的封严冷气进入主流会显著影响透平气动性能。采用数值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URANS)方程组和剪切应力传输(SST)k-ω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燃气透平轮缘密封流动特性和气动性能。数值模拟得到的轮缘密封封严效率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了3种封严冷气量下的透平轮缘密封的封严效率和气动性能,分析了透平静动盘腔的流场结构和燃气入侵与冷气出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3种封严冷气流量下,轮缘密封内腔完全封严,较小的封严冷气流量能使末级透平轮缘密封达到较高封严效率;在最小冷气流量时外腔动盘面平均封严效率比静盘面高4.4%。对于末级透平,主流周向压力不均匀分布导致的外环诱导入侵占主导,且动叶前缘附近压力场对燃气入侵的影响大于静叶尾迹压力场。封严冷气质量流量比每增大1.0%,透平级总总效率降低约1.0%,相对动盘壁面封严效率的影响,封严冷气流量对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更大;出流冷气的流动方向相对主流在切向上滞后,使掺混气流以负攻角冲击动叶吸力面前缘,吸力面前缘压力增大。该工作可为轮缘密封流动特性及其对透平级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轮缘密封 燃气入侵 气动性能
下载PDF
复杂载荷下燃气轮机轮盘Hirth齿多尺度接触界面结构强度特性研究
10
作者 朱光亚 王崇宇 +1 位作者 谢永慧 张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6-1472,1481,共8页
中心拉杆转子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但转子运行工况恶劣、事故频发,需要开展复杂接触状态下多尺度、多载荷作用的强度研究,以保障叶盘结构运行安全。基于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考虑微观界面尺寸和粗糙度的燃气轮机轮... 中心拉杆转子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但转子运行工况恶劣、事故频发,需要开展复杂接触状态下多尺度、多载荷作用的强度研究,以保障叶盘结构运行安全。基于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考虑微观界面尺寸和粗糙度的燃气轮机轮盘Hirth齿接触界面热固耦合特性分析模型,探究了接触面微观尺度参数以及端面齿宏观尺度几何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端面齿的最大等效应力随齿根圆角半径的增大、压力角的减小而减小;端面齿的最大等效应力和平均接触压力均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轮盘 拉杆转子 多尺度接触界面 轮盘Hirth齿 结构强度
下载PDF
应用不同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灯笼型扰流柱通道换热性能分布预测方法比较
11
作者 高尚鸿 张韦馨 +2 位作者 杨克峰 汪翔宇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2,共12页
为提高对灯笼型扰流柱通道端壁面的换热分布预测能力,构建并比较了几种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预测性能。应用数据驱动的思想,建立了多项式响应面模型(RSM)、径向基函数模型(RBF)、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NN)、Kriging模型和总体平均近似模... 为提高对灯笼型扰流柱通道端壁面的换热分布预测能力,构建并比较了几种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预测性能。应用数据驱动的思想,建立了多项式响应面模型(RSM)、径向基函数模型(RBF)、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NN)、Kriging模型和总体平均近似模型(Ensemble)共5种传统代理模型以及5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深度学习代理模型,包括有残差网络的pix2pix模型、pix2pixHD模型、CycleGAN模型、StarGAN模型以及单一无残差网络的pix2pix模型,以扰流柱截面参数为设计变量,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分别得到了样本数为50、25、12、6和3的训练集,并根据扰流柱尾迹高换热区分布特点,将训练样本数为50的数据集分为宽样本数据集和窄样本数据集,比较了不同代理模型对端壁面换热性能的预测精度、计算成本和泛化能力。结果表明:有残差网络的pix2pix模型相比于无残差网络的pix2pix模型,预测精度得到有效提高,在样本数为50的情况下,面平均值预测误差从0.68%降低到0.32%,平均相对误差从6.89%降低到6.41%,而且当训练样本数减少时,有残差网络的模型预测能力更加突出;传统代理模型的时间成本可忽略不计,但深度学习模型的单卡训练时间较长,且增加残差网络后的模型计算成本更高;当训练样本数为50时,传统代理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之间预测精度差异不大;当训练样本数逐渐减少时,深度学习代理模型展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Kriging模型虽然泛化能力强,但是预测结果趋同;RSM模型、RBF模型和Ensemble模型泛化能力最差,训练样本数较少时,预测结果严重失真。可见在换热性能预测方面,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精度与泛化能力上均有显著优势,尤其适合于小样本问题,对提高灯笼型扰流柱截面设计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代理模型 深度学习 扰流柱 换热性能预测
下载PDF
气膜抽吸作用下透平叶片冲击冷却的一维管网计算方法研究
12
作者 包林焌 刘钊 +1 位作者 张韦馨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77,共13页
为了研究透平叶片冲击冷却结构的一维管网计算方法,利用Python自主编制了一维管网程序。分别选取平板冲击冷却、有无靶面气膜抽吸的前缘冲击冷却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冲击冷却的内部流动换热特性,提出了局部阻力修正方法,并考虑了气... 为了研究透平叶片冲击冷却结构的一维管网计算方法,利用Python自主编制了一维管网程序。分别选取平板冲击冷却、有无靶面气膜抽吸的前缘冲击冷却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冲击冷却的内部流动换热特性,提出了局部阻力修正方法,并考虑了气膜抽吸的作用,提出了靶面气膜抽吸的前缘冲击冷却的换热修正方法。将管网计算结果分别与实验数据以及经湍流模型验证和网格无关性考核后的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所编制的一维管网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编制的一维管网程序在计算平板冲击冷却时计算精度较高,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相对误差不超过12.4%。对于前缘冲击冷却,经局部阻力修正后的一维管网程序流动计算结果误差较小,与三维CFD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气膜抽吸的作用,靶面气膜抽吸的前缘冲击冷却的计算精度有待进一步改进。综合考虑了气膜孔结构参数以及气膜孔出流比的影响后,提出了换热修正因子,并设计了管网模型的修正方案,经修正后靶面气膜抽吸的前缘冲击冷却的管网计算精度显著提高,相对误差基本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冷却 管网计算 气膜抽吸 修正方法
下载PDF
燃气透平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管网耦合方法研究
13
作者 包林焌 刘钊 +1 位作者 张韦馨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7,共14页
为方便燃气透平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设计与研发,提出了一种管网耦合计算方法。利用Python编制了叶片冷却结构设计的一维管网程序,并采用冲击冷却的实验结果对管网程序进行了验证;结合ANSYS CFX三维数值计算软件,搭建了用于... 为方便燃气透平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设计与研发,提出了一种管网耦合计算方法。利用Python编制了叶片冷却结构设计的一维管网程序,并采用冲击冷却的实验结果对管网程序进行了验证;结合ANSYS CFX三维数值计算软件,搭建了用于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管网耦合设计计算平台,设计了用于计算内部流场的管网模型,并提出了管网耦合计算中的外部气膜冷却修正方法;通过与经湍流模型验证和网格无关性考核后的三维气热耦合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管网耦合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管网模型对叶片内部冷却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可用于管网耦合过程中内部流场的计算;与三维气动计算相比,采用气膜冷却修正方法得到的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的相对误差在2.18%~12.2%之间,验证了气膜冷却修正方法的可靠性;管网耦合计算结果与三维气热耦合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两种方法计算的叶片壁面温度分布一致,但采用管网耦合方法可以大大节约计算时间,耗时为三维气热耦合计算的1/18。管网耦合计算方法可应用于叶片前缘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设计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气膜复合冷却 管网计算 管网耦合 气膜冷却修正
下载PDF
燃气透平榫头/榫槽装配间隙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14
作者 刘钊 孙睿 +1 位作者 樊远航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共11页
为精确设计燃气轮机二次空气系统,针对燃气透平动叶榫头/榫槽间隙内的流动与换热问题开展研究。以燃气透平动叶榫头/榫槽配合面S形间隙结构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榫头/榫槽装配间隙内的流阻与换热特性,并数值分析了其详细流动结构。首先... 为精确设计燃气轮机二次空气系统,针对燃气透平动叶榫头/榫槽间隙内的流动与换热问题开展研究。以燃气透平动叶榫头/榫槽配合面S形间隙结构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榫头/榫槽装配间隙内的流阻与换热特性,并数值分析了其详细流动结构。首先,采用压力扫描阀和热色液晶测温技术测量了榫头/榫槽内的流阻和努塞尔数分布。然后,利用试验结果对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考核,并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最后,详细分析了5种雷诺数、5种结构参数榫头/榫槽高度及5种间隙宽度下榫头/榫槽装配间隙结构内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测量范围内,左侧壁面的平均努塞尔数始终比右侧高10%左右;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榫头/榫槽装配间隙的阻力损失系数和换热强度均逐渐增大,当雷诺数从15000增大到35000时,平均阻力系数增大了2倍,两侧面整体平均努塞尔数均增大了1.1倍;随着榫头/榫槽装配间隙相对高度的增大,阻力损失系数及壁面努塞尔数均逐渐减小;随着榫头/榫槽装配间隙宽度的增大,试验范围内平均阻力系数增大了30.7%,左右两侧面平均努塞尔数分别增大了95.5%和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榫头/榫槽装配间隙 流动特性 换热特性
下载PDF
梳齿角对“迷宫+蜂窝”复合密封泄漏及动力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谢岸杭 赖喜德 +3 位作者 陈小明 刘升波 唐乾皓 谭兴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1-265,274,共6页
近年来,一类在传统迷宫密封梳齿间增添蜂窝的复合密封结构逐步应用于叶片式压缩机等高速透平机械。为探究梳齿角对复合密封的泄漏及动力特性的影响,结合某叶片式压缩机优化设计实际需求,建立了静子齿复合密封(TOS CS)、转子齿复合密封(T... 近年来,一类在传统迷宫密封梳齿间增添蜂窝的复合密封结构逐步应用于叶片式压缩机等高速透平机械。为探究梳齿角对复合密封的泄漏及动力特性的影响,结合某叶片式压缩机优化设计实际需求,建立了静子齿复合密封(TOS CS)、转子齿复合密封(TOR CS)两种复合密封的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在半频涡动下梳齿角对两种复合密封的泄漏及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OR CS的泄漏量随着梳齿角的增大而减小,而TOS CS存在一个临界角度θ_(cr),梳齿角低于θ_(cr)时,泄漏量随着梳齿角的增大而减小,梳齿角高于θ_(cr)时,泄漏量随着梳齿角的增大而增大。两种复合密封的泄漏量随压缩机的压比的增大而升高,压比的增大对小梳齿角TOS CS、大梳齿角TOR CS泄漏量影响较大。在半频涡动下,相同梳齿角的TOS CS有效阻尼比TOR CS高56.4%~61.2%,随着梳齿角的增大,TOS CS与TOR CS直接刚度、交叉刚度降低,直接阻尼增大,TOS CS与TOR CS的有效阻尼分别提升了89.5%、83.2%,转子稳定性可得到提升。研究结论为高转速透平机械的复合密封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齿角 复合密封 数值模拟 泄漏量 密封动力特性
下载PDF
倒车涡轮叶片反转鼓风损失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李宗全 牛夕莹 +1 位作者 王林 安仲玉 《应用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98-104,129,共8页
为探究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的鼓风损失影响因素,本文以某型可倒车涡轮双层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正车运行工况下,使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分析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鼓风损失产生机制,并且在不同转速、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气体... 为探究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的鼓风损失影响因素,本文以某型可倒车涡轮双层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正车运行工况下,使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分析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鼓风损失产生机制,并且在不同转速、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气体温度、不同叶片高度、不同挡板参数下,开展了倒车涡轮叶片反转鼓风损失计算,掌握鼓风损失影响因素,提炼了关键参数与鼓风损失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倒车涡轮叶片反转产生的鼓风损失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叶片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叶片附近增加挡板后,鼓风损失明显降低,并且随着叶片与挡板之间距离的减小而降低,随挡板与内通流壁板之间间隙的增加,鼓风损失先减小后增加。结论可用于指导倒车涡轮鼓风损失控制装置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车涡轮 双层涡轮叶片 倒车叶片 反向转动 鼓风损失 影响因素 挡板 关系式
下载PDF
轮缘密封单级全环模型的数值研究
17
作者 程舒娴 《装备制造技术》 2024年第6期51-52,68,共3页
燃气轮机轮缘密封处燃气入侵量主要受主流压力场和盘腔内流动结构的影响。与以往使用的单通道简化模型相比,全环模型的数值计算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主流压力分布。该文通过数值求解三维Unsteady Reynods-Averaged Navier-Stokes(URANS)方... 燃气轮机轮缘密封处燃气入侵量主要受主流压力场和盘腔内流动结构的影响。与以往使用的单通道简化模型相比,全环模型的数值计算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主流压力分布。该文通过数值求解三维Unsteady Reynods-Averaged Navier-Stokes(URANS)方程组和k-ωSST紊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质量流量比下单级全环轮缘密封模型的流动特性和封严性能。数值结果表明,随着冷气量的增加盘腔封严效率不断增大,当冷气质量流量比MFR=1%时,盘腔达到封严;盘腔内封严效率周向波动剧烈,不存在稳定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冷气量的增加,封严效率周向波动减小;盘腔内压力受主流压力场影响呈周期性变化,呈现出45个小高压区(与动叶数相同),以及15个大高压区(与动静叶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盘腔底部压力波动小于盘腔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轮缘密封 燃气入侵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燃气轮机转子分布式拉杆螺栓螺纹受载和松动特性
18
作者 余沛坰 邓喆 +2 位作者 魏佳明 詹长庚 祝华云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4年第3期13-17,61,共6页
针对燃气轮机转子分布式拉杆螺栓螺纹载荷分布不均匀以及松动特性,研究公制螺纹、内锥螺纹、带卸荷槽公制螺纹和带卸荷槽内锥螺纹等4种形式的拉杆螺栓的螺纹载荷分布,分析各螺纹牙载荷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带卸荷槽的内锥螺纹牙载荷分布最... 针对燃气轮机转子分布式拉杆螺栓螺纹载荷分布不均匀以及松动特性,研究公制螺纹、内锥螺纹、带卸荷槽公制螺纹和带卸荷槽内锥螺纹等4种形式的拉杆螺栓的螺纹载荷分布,分析各螺纹牙载荷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带卸荷槽的内锥螺纹牙载荷分布最均匀。针对燃机转子运行时的载荷特点,采用有限元准静态方法模拟多种载荷因素作用下拉杆螺母的松动过程,研究预紧力和第一扣螺纹最大滑移量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子弯矩不会导致螺母松动,多次短路扭矩累积导致预紧力大幅减少,横向载荷持续作用下预紧力缓慢减小,拉杆螺母发生松动;在3种载荷分别作用下,带卸荷槽的内锥螺纹预紧力减小幅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杆螺栓 载荷分布 松动 预紧力 有限元
下载PDF
燃气轮机刷式密封泄漏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夏雪毛 《发电设备》 2024年第2期86-89,共4页
刷式密封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开展燃气轮机刷式密封泄漏特性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间隙条件下刷式密封的密封效果。结果表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刷式密封流量系数随压比的增大略有下降,随转速的升高... 刷式密封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开展燃气轮机刷式密封泄漏特性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间隙条件下刷式密封的密封效果。结果表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刷式密封流量系数随压比的增大略有下降,随转速的升高略有下降,随密封间隙的减小而降低,并且当密封间隙小于临界密封间隙时,刷式密封比迷宫密封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试验结果可以为刷式密封在燃气轮机上的设计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刷式密封 泄漏
下载PDF
微通道内稀乳液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子涛 吴越 +1 位作者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70,共11页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水力直径、2种工质(去离子水,连续相为去离子水、分散相体积分数为1%的FC-72/水乳液)、3种质量流量、不同壁面有效热流密度条件下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和压降特性,获得了不同条件下微通道内的归一化流动传热性...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水力直径、2种工质(去离子水,连续相为去离子水、分散相体积分数为1%的FC-72/水乳液)、3种质量流量、不同壁面有效热流密度条件下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和压降特性,获得了不同条件下微通道内的归一化流动传热性能因子,并对典型流动沸腾工况下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测量。结果表明:向微通道内添加FC-72乳液分散相后,分散相的沸腾扰动使得气泡更容易脱离壁面,导致核态沸腾提前、换热强化,但换热强化效果随着壁温的增加而减弱。当微通道高度分别为217、433μm时,相对于去离子水工质,添加FC-72乳液分散相,可使微通道内的换热系数分别增加63.8%、103.5%,但微通道内压降略有增加。随着壁温的增加,压降先减后增、换热因子先增后减。当微通道内连续相产生核态沸腾时,换热因子达到极大值,微通道高度分别为217、433μm时,其流动换热因子极值分别为1.41和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换热 流动沸腾 稀乳液 流动可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