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0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系统模拟运行研究
1
作者 冯国会 贾敏 +2 位作者 张磊 李旭林 赫娜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29,共8页
目的 为了促进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在严寒地区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以沈阳地区某住宅建筑为例,应用Trnsys软件建立了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并用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深入... 目的 为了促进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在严寒地区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以沈阳地区某住宅建筑为例,应用Trnsys软件建立了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并用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深入探讨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在供热期的运行特点,并与空气源热泵和电磁能供热系统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模型可靠,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15%以内;在供热期,室内平均温度可保持在17.97~21.84℃;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比电磁能供热系统的COP提高了59.17%,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CO_(2)减排量比空气源热泵和电磁能供热系统分别提高1.47%和59.50%。结论 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运行和COP变化更为稳定,系统环境效益更佳,室内热舒适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电磁能系统 COP 严寒地区 耦合系统
下载PDF
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中大肠杆菌阻塞试验研究
2
作者 赵军 田嘉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5,共6页
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大肠杆菌堵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的砂层颗粒迁移-沉积试验系统观察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孔隙孔道内的运移、沉积。分别以石英石、玻璃珠作为多孔介质做对比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石英石颗粒不均匀,级配不良... 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大肠杆菌堵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的砂层颗粒迁移-沉积试验系统观察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孔隙孔道内的运移、沉积。分别以石英石、玻璃珠作为多孔介质做对比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石英石颗粒不均匀,级配不良,颗粒间的咬合力为大肠杆菌的沉积提供了“温床”,进而孔隙水压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稳定的状态;但玻璃珠颗粒粒径均匀,同时颗粒之间光滑,咬合力小,不利于大肠杆菌的沉积,孔隙水压力呈现陡减的现象。建立大肠杆菌渗透率衰减数学模型,将理论值和室内试验值进行数据拟合,从验证的结果看,所提渗透率衰减模型对预见微生物的迁移和沉积所引起的孔隙率减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大肠杆菌 堵塞 回灌系统 绿色节能
下载PDF
大型地埋管群地源热泵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拟
3
作者 王洋 张丰收 +1 位作者 鲁克文 孙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2-310,共9页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大尺度、多分支埋管集群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区温度场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天文馆880个地埋管地源热泵场地,建立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地质分层的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型,并利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大尺度、多分支埋管集群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区温度场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天文馆880个地埋管地源热泵场地,建立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地质分层的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型,并利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渗流作用引起管群内和支管群之间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温度干扰,89.5~120.3 m埋深范围内的温度干扰现象相对明显;地下水渗流有利于提高管群的换热总量,缩小夏季和冬季工况的换热量差距;换热量增加百分比随水力梯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对数函数关系,当水力梯度大于0.005时,换热量增加百分比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大型管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优化
4
作者 张俊峰 徐继军 +2 位作者 徐建伟 信敏 张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1-317,共7页
构建变工况运行且包含蓄热装置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分别以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目标函数优化后的运行费用、系统COP和... 构建变工况运行且包含蓄热装置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分别以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目标函数优化后的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分别为279.27元、6.4420和0.8527。以系统COP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效果与运行费用相反,而与地热能利用系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粒子群算法 地热能 地埋管 改进优化
下载PDF
深层埋管换热技术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5
作者 赵嵩颖 魏任锋 《市政技术》 2024年第4期220-227,244,共9页
为动态分析深层埋管换热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发展趋势,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将近23年CNKI和WOS数据库中与深层埋管研究相关的学术性文献作为数据源,分别从发文量、国际核心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解析该领域的研... 为动态分析深层埋管换热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发展趋势,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将近23年CNKI和WOS数据库中与深层埋管研究相关的学术性文献作为数据源,分别从发文量、国际核心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解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深层埋管研究领域的文献发文量逐步上升,核心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仅为单线或团队内部之间,跨机构之间较少;研究热点和趋势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不同。随着地热能+、“双碳”目标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及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理念的提出,深层埋管换热领域的研究热点更聚焦于交叉学科的渗透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国内深层埋管换热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开采技术突破、换热器类型及材质方面的创新与探索、研究方法优化和外扩中深层地热、综合效益评价等新的研究方向,国外则侧重于换热性能、热泵系统、深层埋管换热器和数值模拟等方向。相关数据可为深层埋管换热技术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埋管 换热技术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参数化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露茜 廖全 +1 位作者 刘贤燕 彭清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热阻的影响规律,揭示导致钻孔内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本质原因,对钻孔内热阻传热模型的工程实践应用给出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阻 负热阻现象 Multipole法
下载PDF
西藏谷露地热田ZK401高温地热井钻井工艺技术
7
作者 吴儒杰 郑冉 +4 位作者 张松 万汉平 郝伟林 唐伟军 张健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谷露地热田是西藏那曲—尼木地热带上的典型水热型高温地热田,安全、经济和高效的钻井工艺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高温地热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潜力。ZK401井是在谷露地热田实施的一口优质高产探采结合井,地层以花岗岩类为主,其岩石硬度大... 谷露地热田是西藏那曲—尼木地热带上的典型水热型高温地热田,安全、经济和高效的钻井工艺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高温地热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潜力。ZK401井是在谷露地热田实施的一口优质高产探采结合井,地层以花岗岩类为主,其岩石硬度大,机械钻速低,钻头使用寿命短。自上而下揭露多层热储,其35~41m即可揭露124.8℃中温地热流体,汽水总量约40 t·h^(-1);50~320 m揭露超过120℃的中温热储,汽水总量约30~35 t·h^(-1);320~1320 m揭露186.9℃高温热储,汽水总量高达348 t·h^(-1),具有热储埋深浅、温度高,断裂构造发育,地层出水量大的特点,高温及水侵作用致使钻井液极易失效,井喷风险大,安全钻井难。为解决上述钻井施工难点,进行了高温地热钻井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采用异形齿PDC钻头和岩石热裂提速技术,使单只异形齿PDC钻头进尺较同规格牙轮钻头提高了23%~48%,使三开井段花岗岩类地层的平均机械钻速提升至3.18 m·h^(-1)。通过优化井身结构,采用简易控压钻井技术,利用低温清水作为二开及三开钻进循环钻井液,达到了及时发现并有效保护热储层和控制井喷风险的目的;实现了ZK401井在520 m揭露186.9℃高温热储且汽水总量达348 t·h^(-1)苛刻条件下的安全、持续钻进,且非生产时间较采用常规钻井技术的邻井缩短了37%,极大地降低了钻井成本,提高了高温地热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潜力。为后续该区域乃至其他地区解决高温地热井钻井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露地热田 钻井工艺 简易控压钻井 高温地热井 井喷
下载PDF
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采热特性研究
8
作者 郭志远 付必伟 张思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7-1046,共10页
为提高井底高温区地热能开采效率,文章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平地热井开采的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平段近井底区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比分析外进内出型(Outside-in and Inside-out type,OI)、内进外出型(Inside-in and O... 为提高井底高温区地热能开采效率,文章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平地热井开采的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平段近井底区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比分析外进内出型(Outside-in and Inside-out type,OI)、内进外出型(Inside-in and Outside-out type,IO)和喷射式(Jet Inlet,IOI)同轴套管换热器的流场和温度场,揭示了喷射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IOI型换热器内流体的湍动能增加,并形成涡旋,提高了地热开采效率。通过对比采热性能发现,努塞尔数随质量流量增加而增加,IOI型的努塞尔数比其他两者分别高18.33%~32.48%和5.33%~18.84%;摩擦系数随质量流量增加而降低;相同质量流量下,IOI型换热器热增强系数比其他两者分别高9.13%~13.58%和3.61%~10.24%;IOI型的平均采出温度和平均延米换热量始终在三者中最高。研究结果为提高水平地热井同轴套管式换热器开采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地热井 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采热性能 热增强系数
下载PDF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热提取性能和注入优化数值模拟
9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9 位作者 袁利娟 刘玲 董俊领 王旭 詹涛 何兰 刘新 刘艳 李昌 雷宏武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2-1312,共11页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典型东北地区1500 m长度的地热井在平均注入温度7℃,注入流量7.7 m^(3)/h条件下,换热孔出口平均功率为65.2 kW,一个供暖期出口与入口平均温差为4.9℃,地层温度降低影响最大范围约7 m,地层中的降温程度最大为23℃,并可以在非供暖期得到较好的恢复。在不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注入温度越低、流量越大,获得的换热功率也越大。在调整注入温度为5℃和流量为6.3m^(3)/h的情况下,可获得同样的换热功率,此时的运行成本最低,比现有方案成本降低20%。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优化设计对单井闭循环地热供暖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供暖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 性能评价 注入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岩石热损伤实时监测试验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10
作者 李沐子 孟凡震 +4 位作者 崔广昊 修占国 岳祝凤 蔡其金 李致远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4期120-126,146,共8页
为模拟地下岩层高温赋存环境,研究岩石在热作用过程中的渐进热破裂特征,研制了岩石热损伤实时监测试验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箱式加热炉、导波杆、变形标定杆、变形监测系统和声发射测试系统,可以在实时高温作用下同步监测岩样因温度变... 为模拟地下岩层高温赋存环境,研究岩石在热作用过程中的渐进热破裂特征,研制了岩石热损伤实时监测试验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箱式加热炉、导波杆、变形标定杆、变形监测系统和声发射测试系统,可以在实时高温作用下同步监测岩样因温度变化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和变形,从而量化岩石的热损伤。实测结果表明:随着目标温度的升高,累计声发射撞击数和声发射能量量级显著增加,即目标温度越高形成的热损伤越多,且目标温度时的热变形越大。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岩石起裂时对应的表面温度增加。采用室内冷却方式时,累计声发射撞击存在突增,冷却阶段变形表现为极速变形恢复段与平稳恢复段。不同加热速率和冷却方式没有造成明显的声发射结果和热变形大小差异,目标温度大小对岩石热破裂特征的影响占主导。通过对岩样进行高温作用的多种加热冷却路径试验,验证了该岩石热损伤监测试验装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热损伤 声发射 热变形 高温 花岗岩
下载PD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被引量:1
11
作者 Ying-nan Zhang Yan-guang Liu +3 位作者 Kai Bian Guo-qiang Zhou Xin Wang Mei-hua We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1期92-108,共17页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UTES)store unstable and non-continuous energy underground,releasing stable heat energy on demand.This effectively improve energy utilization and optimize energy allocation.As UTES te...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UTES)store unstable and non-continuous energy underground,releasing stable heat energy on demand.This effectively improve energy utilization and optimize energy allocation.As UTES technology advances,accommodating greater depth,higher temperature and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ity,new research challenges emerge.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provides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UTES.It categorized different types of UTES systems,analyzes the applicability of key technologies of UTES,and evaluate thei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Moreover,this paper identifies existing issues with UTES,such as injection blockage,wellbore scaling and corrosion,seepage and heat transfer in cracks,etc.It suggests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blockag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lugging prevention technology,improving the study of anticorrosive materials and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and enhanc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ervoir fracture network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y and seepage heat transfer.These recommendations serve a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Borehol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aver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Benefit evaluation
下载PDF
CO_(2)羽流地热系统热提取率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12
作者 魏菊艳 付美龙 +1 位作者 李国俊 黄奕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679-11685,共7页
为获得CO_(2)羽流地热系统采热特性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深入探讨井筒直径、注采井距、储层渗透率、初始孔隙率以及天然裂缝缝长等因素对CO_(2)羽流地热系统采... 为获得CO_(2)羽流地热系统采热特性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深入探讨井筒直径、注采井距、储层渗透率、初始孔隙率以及天然裂缝缝长等因素对CO_(2)羽流地热系统采热特性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变量法下,羽流地热系统热提取率随井筒直径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热提取率随着热储渗透率和注采井距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孔隙率增加,热储渗透性能变好,热提取率提高;由于天然裂缝的存在,增大流体流动性,降低生产温度,热突破程度更明显,系统采热效率降低。可见研究结果为优化CO_(2)羽流地热系统的采热性能提供依据,同时指导深部地热能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流地热 井筒直径 井间距 储层渗透率 初始孔隙率 天然裂缝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ntribu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and practice in China
13
作者 Liang Wang Li-qiong Jia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1-164,共4页
As a kind of natural energy from the earth’s interior,geothermal energy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reserve,wide distribution,good stability,high utilization coefficient,and positive effects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 As a kind of natural energy from the earth’s interior,geothermal energy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reserve,wide distribution,good stability,high utilization coefficient,and positive effects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and achieving global climate goal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Hence,it has been highly recognized and valued by lots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ean energy sources that countries are accelerating to develop and utilize.The potential of the global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 is estimated to be 1.25×1027 J,equivalent to 4.27×10^(16) t of standard coal,among which the geothermal resource between 0 km and 5 km is 1.45×10^(26) J,equivalent to 4.95×1015 t of standard coal(China Geological Survey,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utilize INTERIOR
下载PDF
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系统测试研究
14
作者 杨海鸿 马坤 +3 位作者 李学娟 邵继新 管东海 王翠萍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地热能被誉为面向未来的能源,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其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技术具有“封闭换热、对地上地下环境无干扰、自主供热”等特点,近年来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应用。进一步探究该技术在不同地... 地热能被誉为面向未来的能源,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其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技术具有“封闭换热、对地上地下环境无干扰、自主供热”等特点,近年来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应用。进一步探究该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特点,对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技术在宁夏地区的首个应用案例进行测试研究。经测试单口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换热孔平均输出功率为547.9 kW,连续测试四个月期间热源侧平均供水温度变化范围为33.622.7℃,没有明显的下降;经测试数据分析计算,应用案例年运行成本135662.6元,平均运行单价为1.71元/m^(2)·月;相比于燃煤锅炉供暖方式,年可节约费用517937.4万元,运行单价降低6.53元/m^(2)月,降低幅度达79%;同时年可替代标煤116.3 t,年可减少CO_(2)排放量为288.1 t,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 供暖系统 运行测试 效益分析
下载PDF
LNG冷能与中深层地热能驱动的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15
作者 李晚君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结合LNG冷能和中深层地热能特点,根据梯级用能理论,构建LNG冷能与中深层地热能驱动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系统主要由LNG直接膨胀部分、地热单级闪蒸循环及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三部分组成。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选用模拟软件HYSYS,对... 结合LNG冷能和中深层地热能特点,根据梯级用能理论,构建LNG冷能与中深层地热能驱动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系统主要由LNG直接膨胀部分、地热单级闪蒸循环及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三部分组成。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选用模拟软件HYSYS,对发电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关键参数对系统热效率、?效率和平均能源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热水蒸发压力的增大,循环热效率提升13.99%,?效率提升7.58%,平均能源成本减小2.81%;LNG气化压力的增大使得循环热效率提升9.39%,?效率提升3.13%,平均能源成本减小8.01%;天然气外输压力的增大使得热效率降低20.93%,?效率提升38.44%,平均能源成本增加25.21%。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单目标优化,结果显示系统最大热效率为37.37%,最大?效率为53.92%,最低总成本率为0.782百万美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冷能 中深层地热能 联合循环发电 热效率 ?效率 平均能源成本
下载PDF
廊固凹陷JZ02井地热特征分析
16
作者 张俊超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3期33-37,32,共6页
廊固凹陷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对其热储层特征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可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JZ02地热井热储层的地热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抽水回灌试验研究分析,确定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分析了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 廊固凹陷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对其热储层特征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可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JZ02地热井热储层的地热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抽水回灌试验研究分析,确定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分析了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地热井碳酸盐岩热储层岩溶裂隙不发育,表现为低渗透率高热导率的特征,热储层地温梯度较低,仅为1.00℃/100m。同时,大地热流值也呈现出凹陷区低值的特点,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太行山和燕山的大气降水经补给径流后,经大兴断裂带渗入深部地层,受到深部地热和岩石放射性生热的热量不断加热,断裂带为深部热源向上循环提供了通道,碳酸盐岩热储其上覆盖的新生界砂岩和泥岩地层形成良好的保温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热储 成藏机制 廊固凹陷
下载PDF
唐山市典型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
17
作者 周一文 单强 +3 位作者 赵德刚 蒲丛林 郝印博 陈业男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0期171-178,共8页
地热资源作为非碳基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等特点被广泛开发利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正加快勘查开发力度。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采灌试验、热物性统计与分析,获取研究区水文地质及热物性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唐山... 地热资源作为非碳基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等特点被广泛开发利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正加快勘查开发力度。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采灌试验、热物性统计与分析,获取研究区水文地质及热物性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唐山市典型区展开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评价,估算求得研究区地热能热容量、换热功率、资源潜力及生态环境效益。研究表明,唐山市典型区200 m以浅平均地层温度为14.71~16.09℃,平均导热率为1.56~1.88 W/(m·℃),研究区同时满足地下水及地埋管地源热泵开采方式,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占比分别为27.8%、55.7%、16.5%;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占比分别为82.56%、16.13%、1.31%;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夏季制冷换热功率为302.48万kW,制冷面积为56.1565×10^(6) m^(2);冬季制热换热功率为123.87万kW,供暖面积为24.774×10^(6) m^(2);据估算,通过地热能开发利用每年可节约煤炭3.4万t,减少废气排放8.2178万t,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约9057.94万元,生态环境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能 现场试验 层次分析法 适宜性分区 开采方式 唐山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区青山口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18
作者 杜先利 王泓博 +6 位作者 赵容生 季辉 朱焕来 代登亮 王颖 李迎九 肖红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5,共14页
位于长岭凹陷鞍部的大情字井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其中储层温度较高、岩性好、含水量高的青山口组是最佳热储层,因此,阐明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对于该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青山口组7口井地热水样的水化学测试,... 位于长岭凹陷鞍部的大情字井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其中储层温度较高、岩性好、含水量高的青山口组是最佳热储层,因此,阐明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对于该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青山口组7口井地热水样的水化学测试,结合收集的8组氢氧同位素数据,研究了目标区地热水的来源及混合过程,并分析了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青山口组地热水主要为部分平衡的Cl^(-)Na型流体,补给来源为长白山地区的大气降水和原生沉积水,补给高程为2347~2370 m;通过2210~3470 m的循环吸热过程形成现今温度为81.25~112.80℃的地热流体存储于半开放体系的青山口组碎屑岩储层中。另外,研究区NE、NW向2组断裂系统是地热流体循环的主要导水通道,地热流体在深循环过程中与围岩矿物发生水岩反应,碳酸盐岩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形成了以Na^(+)、Cl^(-)和HCO^(-)3离子为主的地热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大情字井地区 地热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模式 地热储层 碎屑岩储层
下载PDF
A公司科技园项目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方案研究
19
作者 杨延斌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5期33-36,39,共5页
项目供热面积约1.14×10^(5)m^(2),总热负荷7000 k W,采用中深层地热供热,平均热负荷为4859.09 kW,项目年耗热量为62959.68 GJ。热源为1口水热型地热井,按照“一采一灌、同层回灌、取热不耗水”的模式进行建设,配套回灌井1口。利用... 项目供热面积约1.14×10^(5)m^(2),总热负荷7000 k W,采用中深层地热供热,平均热负荷为4859.09 kW,项目年耗热量为62959.68 GJ。热源为1口水热型地热井,按照“一采一灌、同层回灌、取热不耗水”的模式进行建设,配套回灌井1口。利用中深层地热水作为供热热源,冬季提供45℃/40℃采暖循环水,采用“板换直供+热泵机组调峰”的方式为项目供热。按照30年运行期测算,中深层地热方案相比于天然气锅炉方案可节省费用1.127738×10^(8)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热负荷 中深层地热 取热不耗水 工艺原理 投资估算
下载PDF
地下热水资源评价的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何贤珍 梅鹏里 王倓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0期146-153,158,共9页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型能源,各行各业对它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豫北内黄凸起(卫辉—滑县段)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其地热资源的地温梯度进行研究,采用FEFLOW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与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研究发现全区新近系地热流体可采量...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型能源,各行各业对它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豫北内黄凸起(卫辉—滑县段)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其地热资源的地温梯度进行研究,采用FEFLOW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与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研究发现全区新近系地热流体可采量为8.39×10^(7) m^(3)/a,寒武—奥陶系热储层地热流体可采量为2.31×10^(6) m^(3)/a;全区地热流体产能总计303896.76 kW,属于大型地热田,调查区年可利用热能1.05×10^(16) J。研究为制定工作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资源 地温梯度 FEFLOW软件 地热流体可采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