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含量对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组织及电接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尹恒虎 聂宝鑫 +3 位作者 周细应 张国全 王塞北 顾文秀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2,共11页
采用合金内氧化法制备了不同Te含量的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了Ag/SnO_(2)In_(2)O_(3)微观组织,利用JF04C触点测试系统测试了铆钉型触点的电接触性能,分析了Ag/... 采用合金内氧化法制备了不同Te含量的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了Ag/SnO_(2)In_(2)O_(3)微观组织,利用JF04C触点测试系统测试了铆钉型触点的电接触性能,分析了Ag/SnO_(2)In_(2)O_(3)电接触材料的转移损耗情况,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电接触材料动静触点电弧侵蚀形貌进行了分析,分析Te的添加对材料性能和燃弧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Te的添加有助于细化晶粒,并且随着Te含量增加,Ag/SnO_(2)In_(2)O_(3)材料形成了波浪状组织,Te的加入未对Ag、SnO_(2)和In_(2)O_(3)的存在形式造成影响,材料的相组成包括Ag、SnO_(2)、In_(2)O_(3)、TeO_(2)和单质Te。随着Te含量增加,材料的接触电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当Te的添加量为0.75%时,接触电阻最低且最稳定,熔焊力平均值为26.6 cN,低于常规模拟继电器30.6 cN的分断力。Te的添加改变了材料转移模式,减少了电弧侵蚀表面喷溅状侵蚀形貌的出现,当Te的添加量为0.75%时,电弧侵蚀表面产生的“猪网油”状的网状结构和“桑葚”状结构,对Ag/SnO_(2)In_(2)O_(3)材料在持续高频直流场合抗材料定向转移及抗熔焊性能方面改善显著,过量添加则会恶化触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In_(2)O_(3) 碲元素 电接触性能 电弧侵蚀 网状结构
下载PDF
Ag/LaNi_(x)Co_(1-x)O_(3)触点材料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研究
2
作者 邵紫阳 杨芳儿 +4 位作者 王大帅 刘振武 沈涛 李跃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寿命服役能力的影响,对其电弧侵蚀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SnO2粉体增强Ag基触点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LNCO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电学性能和电寿命都优于Ag/SnO_(2)触点材料,其电阻率低至2.10μΩ∙cm,电寿命性能达到51287次。表明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性能较佳,是一种可以取代Ag/CdO的新型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材料 力学性能 电弧侵蚀 电寿命 La_(2)Ni_(1-x)Co_(x)O_(3)
下载PDF
Cu/La_(2)NiO_(4)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电弧烧蚀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博文 陈瑞华 +3 位作者 常凯歌 董文琪 郭永利 童童 《物理与工程》 2024年第2期146-152,共7页
解决铜基触点材料因易氧化而生成不导电物质导致触点失效的关键在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基于导电陶瓷La_(2)NiO_(4)因其具有导电性能,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获得了导电陶瓷La_(2)NiO_(4)粉体,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出致密Cu/La_(2)NiO_(4)... 解决铜基触点材料因易氧化而生成不导电物质导致触点失效的关键在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基于导电陶瓷La_(2)NiO_(4)因其具有导电性能,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获得了导电陶瓷La_(2)NiO_(4)粉体,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出致密Cu/La_(2)NiO_(4)复合材料并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物相分析。经过电弧烧蚀后,观察表面烧蚀形貌,探讨氧化层的微观组织,并进行温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电弧烧蚀后的Cu/La_(2)NiO_(4)复合材料表面有裂纹并且触点表面有多种侵蚀形貌特征并存,氧化层可能因接触力的作用而脱落以提高导电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表明,采用铜掺杂导电陶瓷La_(2)NiO_(4)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电触点材料电弧烧蚀后的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烧蚀 温升 导电陶瓷La_(2)NiO_(4) 复合材料
下载PDF
NiO添加剂对高致密Ag-SnO_(2)材料力学和电接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范玉卓 梁滢雪 +2 位作者 陈良玉 彭一洋 李桂景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为提高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综合性能,采用真空热复压技术实现了高效致密化,研究了纳米和亚微米NiO添加剂对力学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电弧侵蚀形貌... 为提高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综合性能,采用真空热复压技术实现了高效致密化,研究了纳米和亚微米NiO添加剂对力学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电弧侵蚀形貌。结果表明:含纳米NiO添加剂的Ag-SnO_(2)材料的相对密度显著增加,高达99.78%,电导率超过72%IACS。纳米NiO添加剂能够增加材料的抗压强度,而亚微米NiO导致材料的极限应变出现下降趋势。NiO添加剂可显著改善Ag-SnO_(2)材料的耐电弧侵蚀性能,抑制电极表面高温蒸发和孔洞产生。由于燃弧能量明显下降和熔池粘度增加,材料的质量损失明显减少。与无NiO的材料相比,含有亚微米NiO材料的晶粒得到细化,质量损失最低,阳极和阴极分别下降36.5%和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材料 NiO添加剂 致密化 力学性能 电接触性能
下载PDF
电磁发射中铝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特性 被引量:51
5
作者 陈允 徐伟东 +3 位作者 袁伟群 赵莹 严萍 兰国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7-942,共6页
电磁轨道发射中,电枢与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状况直接影响发射效果和身管寿命。为此对发射过程中滑动电接触特性开展了研究,探寻改善电枢与导轨接触界面接触状态的方法。在充电电压和放电时序相同的条件下,将铝电枢分别在T2紫铜、H62黄铜... 电磁轨道发射中,电枢与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状况直接影响发射效果和身管寿命。为此对发射过程中滑动电接触特性开展了研究,探寻改善电枢与导轨接触界面接触状态的方法。在充电电压和放电时序相同的条件下,将铝电枢分别在T2紫铜、H62黄铜、6061铝合金3种材料导轨上进行发射试验,测量炮口电压和电枢电流并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接触材料间的接触电阻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曲线,得到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接触状况及转捩规律。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试验条件下,所有接触电阻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和转捩特点,而且铝电枢与铝导轨间的电接触性能最佳,接触电阻最小且发射后的导轨表面状态最好。根据转捩经常发生于电流下降至峰值电流80%~90%的时刻的特点,采用提高驱动电流的大小,使电枢在此之前出膛的方法,能有效避免转捩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发射 接触电阻 滑动电接触 转捩 电枢 导轨
下载PDF
弓网系统滑动电接触最优压力载荷的确定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忠华 王铁军 +2 位作者 回立川 郭凤仪 石英龙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92,共7页
弓网系统中,接触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列车的受流稳定性和滑板、接触网导线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浸金属碳滑板与铜导线的对磨实验,分析了不同载流、速度以及变化压力情况下的滑板受流和磨损情况,通过数据拟合建立电流相对稳定系数、磨损... 弓网系统中,接触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列车的受流稳定性和滑板、接触网导线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浸金属碳滑板与铜导线的对磨实验,分析了不同载流、速度以及变化压力情况下的滑板受流和磨损情况,通过数据拟合建立电流相对稳定系数、磨损率与电流、速度和压力的预测模型,由于磨损率与电流相对稳定系数存在彼此冲突的矛盾关系,因此应用设计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电流相对稳定系数和磨损率的Pareto最优前沿解,最后通过基于信噪比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基于电流稳定性相对最好、磨损率相对最小情况下的最优压力载荷,为电力机车的实际运行调整压力载荷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电接触 电流相对稳定系数 磨损率 PARETO解 粒子群算法 信噪比 最优压力载荷
下载PDF
灰色模型在触点电器电接触失效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伯颖 孙训俊 +2 位作者 李玲玲 王国玲 韩俊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18-423,共6页
为了对触点电器的电接触可靠性进行准确预测,本文以继电器产品为例,基于两种灰色预测模型(即单变量和多变量预测模型)对继电器的性能退化数据进行处理。预测结果表明:单变量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0786%,而多变量预测模型的平均相... 为了对触点电器的电接触可靠性进行准确预测,本文以继电器产品为例,基于两种灰色预测模型(即单变量和多变量预测模型)对继电器的性能退化数据进行处理。预测结果表明:单变量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0786%,而多变量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143%。因此,在所要求的预测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单变量预测模型和多变量预测模型均适用于对触点电器的电接触性能进行预测,而在预测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应采用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电器 继电器 灰色预测模型 电接触失效
下载PDF
添加物Bi对AgSnO_2触头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景芹 朱艳彩 +1 位作者 王海涛 赵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新型材料,在其制备方法中,合金内氧化法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制备过程中合金粉末氧化速度较慢且不能完全内氧化,添加金属元素促进合金内氧化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Bi与Ag、Sn粉经机械合金化得到AgSnBi...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新型材料,在其制备方法中,合金内氧化法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制备过程中合金粉末氧化速度较慢且不能完全内氧化,添加金属元素促进合金内氧化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Bi与Ag、Sn粉经机械合金化得到AgSnBi合金粉末,将合金粉末压制成型、烧结、致密化加工后置于电阻炉中在大气气氛中进行粉末内氧化。采用内氧化物增重法分析Bi对AgSn合金内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PhilipsXL30W/TMP型扫描电镜观察试样AgSnO2-Bi2O3的显微组织及形貌,并用其能谱仪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i元素大大地提高了AgSn合金的内氧化速度,并且氧化得到的AgSnO2-Bi2O3材料组织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2 触头材料 内氧化 显微组织
下载PDF
掺杂微量CuO对AgSnO_2电接触材料加工变形行为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松 郑婷婷 +3 位作者 刘满门 陈家林 李爱坤 谢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7 63,63,共5页
为改善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加工变形能力和耐电弧侵蚀性能,采用化学包覆-冷等静压-热挤压集成新工艺,掺杂微量CuO,制备了AgSnO2电接触丝材。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触点材料测试系统以及扫描电镜,研究了AgSnO2材料的室温变形行为和电弧侵... 为改善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加工变形能力和耐电弧侵蚀性能,采用化学包覆-冷等静压-热挤压集成新工艺,掺杂微量CuO,制备了AgSnO2电接触丝材。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触点材料测试系统以及扫描电镜,研究了AgSnO2材料的室温变形行为和电弧侵蚀特征。结果表明:掺杂微量CuO改善了Ag基体与SnO2颗粒的浸润性,提高了AgSnO2丝材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在25V/10A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AgSnO2(CuO)触头的燃弧能量、燃弧时间和断开熔焊力均较AgSnO2触头的低,且其电弧侵蚀斑点表面更为光滑,但接触电阻小幅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AGSNO2 CuO掺杂 加工变形 电弧侵蚀
下载PDF
添加稀土氧化物对Ag/SnO_2电接触材料抗熔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艳彩 王景芹 +1 位作者 安立强 王海涛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20,共5页
在交流接触器接通和分断试验条件下,以百利TJ40系列交流接触器为载体,对同一种工艺方法、稀土氧化物La2O3和Ce2O3作为添加剂制备的纳米Ag/SnO2电触头材料进行了相同操作次数的接通和分断试验.试验结束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头在接通和... 在交流接触器接通和分断试验条件下,以百利TJ40系列交流接触器为载体,对同一种工艺方法、稀土氧化物La2O3和Ce2O3作为添加剂制备的纳米Ag/SnO2电触头材料进行了相同操作次数的接通和分断试验.试验结束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头在接通和分断后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组织,并对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JF04C电接触触点材料测试仪对影响触头材料抗熔焊性能的电弧参数进行了测试.对比各组试验结果表明,稀土氧化物La2O3和Ce2O3的加入有效降低了电触头材料的电弧参数,提高了Ag/SnO2电接触材料的抗熔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氧化物 AG SNO2 扫描电镜 微观组织 抗熔焊性能
下载PDF
复合镀电触点耐电蚀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素薇 郭鹤桐 +1 位作者 曹立礼 宋惠敏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93-97,共5页
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对Ag-La_2O_3复合镀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粒在镀层中不是简单的机械夹杂,而是在接触界面处与周围的Ag原子发生化学作用,形成Ag、La、O非计量界面扩散反应层。文中讨论了荷负电徽粒的复合电沉积机理,以“微粒效应... 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对Ag-La_2O_3复合镀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粒在镀层中不是简单的机械夹杂,而是在接触界面处与周围的Ag原子发生化学作用,形成Ag、La、O非计量界面扩散反应层。文中讨论了荷负电徽粒的复合电沉积机理,以“微粒效应”和“电蚀中心”的观点解释Ag-La_2O_3复合镀电触点耐电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 电触点 耐电蚀 AG LA2O3
下载PDF
含膜触头静态接触下接触电阻有限元模型及其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奎 张冠生 陆俭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7-31,共5页
对触头静态接触电阻计算进行了分析,并首次提出含膜触头接触电阻有限元计算模型。在触头无膜时的接触电阻有限元计算中,接触头边界条件是齐次第二类条件,自动满足,而触头含膜后,其接触头的膜边界条件不能自动满足。通过分析,对有... 对触头静态接触电阻计算进行了分析,并首次提出含膜触头接触电阻有限元计算模型。在触头无膜时的接触电阻有限元计算中,接触头边界条件是齐次第二类条件,自动满足,而触头含膜后,其接触头的膜边界条件不能自动满足。通过分析,对有限元计算中的含膜边界进行了变分计算,并编制出含膜触头接触电阻的有限元计算程序,计算了单斑点下含膜触头的静态接触电阻,计算结果与理论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电阻 含膜触头 有限元法 触头
下载PDF
动态接触电阻测量及触点失效预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鹏 陆俭国 +1 位作者 姚芳 李新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0,共4页
用动态接触电阻测量系统进行了电磁继电器失效检测试验,监测了其触点闭合过程的接触压降。试验发现闭合过程的触点接触压降为随时间复杂变化的衰减波形,经历了由动态的弹跳、微振动再到静态的过程。数据分析表明:继电器接触失效与闭合... 用动态接触电阻测量系统进行了电磁继电器失效检测试验,监测了其触点闭合过程的接触压降。试验发现闭合过程的触点接触压降为随时间复杂变化的衰减波形,经历了由动态的弹跳、微振动再到静态的过程。数据分析表明:继电器接触失效与闭合过程的弹跳时间及接触电阻峰值有一定关系,可综合考虑弹跳时间操作次数曲线及接触电阻峰值-操作次数曲线的变化规律对继电器触点进行失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继电器 触点 失效预测
下载PDF
W-30Cu电接触材料直流电接触行为 被引量:5
14
作者 万成 李继文 +5 位作者 王展 马窦琴 张会杰 魏世忠 张国赏 徐流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采用水热-共还原法制备W-30Cu(质量分数,%)纳米复合粉末,并通过冷压制坯、真空烧结和包覆热挤压的工艺制备出纳米W-30Cu电接触材料,经挤压后致密度达到98.82%,硬度和导电率分别为224HB和44%IACS。利用JF04C型电接触试验机对其进行不同... 采用水热-共还原法制备W-30Cu(质量分数,%)纳米复合粉末,并通过冷压制坯、真空烧结和包覆热挤压的工艺制备出纳米W-30Cu电接触材料,经挤压后致密度达到98.82%,硬度和导电率分别为224HB和44%IACS。利用JF04C型电接触试验机对其进行不同操作次数的电接触性能测试实验,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等方法分析电弧侵蚀后触头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探讨材料在直流电弧下的转移机理。结果表明:直流电弧引起阳极材料转移,Cu相向阴极转移并在阴极沉积;材料转移引起富Cu区和富W区的存在,同时产生孔洞、裂纹、珊瑚状结构等多种电弧侵蚀形貌。接触电阻介于0.60~0.73 m?,W-30Cu电接触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W-Cu电接触材料 直流电弧 电弧侵蚀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lloy components on arc erosion morphology of Ag/MeO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春萍 易丹青 +2 位作者 翁桅 李素华 周孑民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85-195,共11页
Arc erosion morphologies of Ag/MeO(10)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after 50000 operations under direct current of 19 V and 20 A and resistive load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 Arc erosion morphologies of Ag/MeO(10)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after 50000 operations under direct current of 19 V and 20 A and resistive load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and a 3D optical profiler(3DO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DOP could supply clearer and more detailed arc erosion morphology information. Arc erosion resistance of Ag/SnO_2(10)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was the best and that of Ag/CuO(10) was the worst. Arc erosion morphology of Ag/MeO(10)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d three different types. Arc erosion morphologies of Ag/ZnO(10) and Ag/SnO_2(10)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were mainly liquid splash and evaporation, and those of Ag/CuO(10) and Ag/CdO(10) were mainly material transfer from anode to cathode. Arc erosion morphology of Ag/SnO_2(6)In_2O_3(4)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included both liquid splash, evaporation and material transfer.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n arc erosion morphology of Ag/MeO(10)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MeO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 alloy component arc erosion morphology three-dimensional optical profiler
下载PDF
电磁继电器触点动熔焊机理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震彪 徐金玲 +1 位作者 黄良 徐坚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28,共4页
熔焊现象是继电器最为严重的故障形式之一。分析了产生动熔焊的3种时刻,分别为动、静触点闭合接触瞬间,接触短弹跳分离瞬间和触点弹跳后的闭合接触瞬间。实验表明,第2种是最为重要的。提出了两种熔焊机理——液桥熔焊和熔池熔焊。由于... 熔焊现象是继电器最为严重的故障形式之一。分析了产生动熔焊的3种时刻,分别为动、静触点闭合接触瞬间,接触短弹跳分离瞬间和触点弹跳后的闭合接触瞬间。实验表明,第2种是最为重要的。提出了两种熔焊机理——液桥熔焊和熔池熔焊。由于熔焊依赖于触点冷却阶段而不是加热过程中的侵蚀,故侵蚀多的材料未必一定容易发生熔焊。要提高继电器触点的抗熔焊能力,一要降低触点弹跳;二要选用合适的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继电器 熔焊 液桥 短弧 冷却
下载PDF
基于统计分析的继电器贮存寿命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文华 周露露 +1 位作者 王立国 蔡亚楠 《航天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84,共6页
航天继电器长期处于贮存环境,为保证其各阶段始终保持在备用激活状态,必须对继电器的贮存寿命进行预测。本文将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引入到表征触点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参数——接触电阻的转换中,将25台继电器样品的200对触点在125℃... 航天继电器长期处于贮存环境,为保证其各阶段始终保持在备用激活状态,必须对继电器的贮存寿命进行预测。本文将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引入到表征触点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参数——接触电阻的转换中,将25台继电器样品的200对触点在125℃下的接触压降和释放电压双参数数据交叉分为4组进行处理,分析两者与接触电阻的关系,建立函数链神经网络,对接触电阻进行动态预测,进而得到继电器的贮存寿命。分析神经网络预测的整体误差,用92℃的数据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得出神经网络的预测误差低于3.5%,证实了统计方法和函数链神经网络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继电器 统计分析 神经网络预测 接触电阻 贮存寿命
下载PDF
高速载流摩擦接触面温度的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玉燕 程洁冰 +1 位作者 王振春 孙莎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0-647,共8页
高速载流摩擦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摩擦副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接触面的温度特性,通过对接触面温度进行瞬态热分析,建立了高速载流摩擦试验机温度场计算模型,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接触面温升变化规律,并采用红外测温方法进行实... 高速载流摩擦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摩擦副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接触面的温度特性,通过对接触面温度进行瞬态热分析,建立了高速载流摩擦试验机温度场计算模型,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接触面温升变化规律,并采用红外测温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高速载流摩擦过程中,加载电流在200~300 k A条件下,电弧热量是影响接触面瞬态高温的主要因素。在固定摩擦件同一位置处,加载电流越大,温度越高,但接触面最高温度值增加幅度并不明显。根据所建接触面温度模型和温度测量方法得出的高速载流摩擦过程中温度的分布情况,有利于表征摩擦副间接触状态,可为降低高速载流摩擦在高温下的磨损损伤程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载流摩擦 瞬态热分析 红外测温 电弧热 磨损
下载PDF
Ni含量对AgNi电接触材料性能和电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爱坤 陈永泰 +3 位作者 胡洁琼 王塞北 陈松 谢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46-3757,共12页
AgNi触头是一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接触材料。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Ni含量的AgNi电接触材料,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24 V,20 A,DC)测试触点电弧侵蚀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以及电接触测试系统研究Ni含量对AgNi... AgNi触头是一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接触材料。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Ni含量的AgNi电接触材料,在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24 V,20 A,DC)测试触点电弧侵蚀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以及电接触测试系统研究Ni含量对AgNi触头材料的微观组织、电弧侵蚀形貌、力学性能、电接触性能的影响,揭示AgNi触头的电弧侵蚀机理。结果表明:Ni在Ag基体中呈纤维状弥散分布,随着Ni含量增加AgNi材料的强度和电阻率都增大,但塑性下降;随着Ni含量增加,AgNi触点接触电阻显著增加,抗熔焊性能下降。AgNi触点燃弧时间随Ni含量增加波动增大,但平均燃弧时间和燃弧能量没有明显增大,AgNi30的最大燃弧能量随分断次数增加明显。除了AgNi10以外,AgNi触点材料转移方向为阳极向阴极转移,转移量随Ni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电弧侵蚀后触点形貌为阳极形成凹坑而阴极形成凸点,且随着Ni含量增加,凹坑和凸点大而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i电接触材料 电弧侵蚀 接触电阻 燃弧时间 材料转移
下载PDF
空气开关电弧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伟宗 吴翊 +2 位作者 荣命哲 杨飞 周庆庆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1,23,共6页
通过仿真技术研究了空气开关电器中空气电弧。建立了电弧磁流体动力学(MHD)模型,并求解模型控制方程,分析了电弧运动、触头打开、电弧转移等过程。该项研究可为开关电器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空气开关 电弧 仿真 磁流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