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素一步法制备乙醇酸工艺优化
1
作者 李秀峥 白富栋 +3 位作者 孙启梅 张雷 白毓黎 王鹏翔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0-283,共4页
采用纤维素一步法制备了乙醇酸,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O_(2)压力对纤维素制备乙醇酸反应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法对产物中乙醇酸含量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当微晶纤维素用量为0.5 g、磷钼酸水合物... 采用纤维素一步法制备了乙醇酸,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O_(2)压力对纤维素制备乙醇酸反应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法对产物中乙醇酸含量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当微晶纤维素用量为0.5 g、磷钼酸水合物催化剂用量为1.05 mmol、H2O用量为50 mL、初始O_(2)压力为0.2 MPa、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 h时,乙醇酸收率最高,达到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酸 纤维素 磷钼酸水合物 可降解 单体 合成工艺
下载PDF
Cu,N codoped carbon nanosheets encapsulating ultrasmall Cu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ing selective 1,2-propanediol oxidation
2
作者 Yonghai Feng Min Yu +2 位作者 Minjia Meng Lei Liu Dewei Ra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7-35,共9页
In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iomass-based 1,2-propanediol(PDO)with oxygen as the terminal oxidant,it is challenging to improve the lactic acid(LA)selectivity for non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NPs)due to their limited... In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iomass-based 1,2-propanediol(PDO)with oxygen as the terminal oxidant,it is challenging to improve the lactic acid(LA)selectivity for non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NPs)due to their limited oxygen reduction rate and easy C-C cleavage.Given the high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nonnoble metals,i.e.,Cu,in this work,copper and nitrogen codop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encapsulating ultrafine Cu nanoparticles(Cu@Cu-N-C)were developed to realize highly selective of PDO oxidation to LA.The carbon-encapsulated ultrasmall Cu^(0)NPs in Cu@Cu-N-C have high PDO dehydrogenation activity while N-coordinated Cu(Cu-N)sit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oxygen reduction efficacy.Therefore,the performance of catalytic PDO conversion to LA is optimized by a proposed pathway of PDO→hydroxylacetone→lactaldehyde→LA.Specifically,the enhanced LA selectivity is 88.5%,and the PDO conversion is up to 75.1%in an O_(2)-pressurized reaction system(1.0 MPa O_(2)),superior to other Cu-based catalysts,while in a milder nonpressurized system(O_(2)flow rate of 100 mL min-1),a remarkable LA selectivity(94.2%)is obtained with 39.8%PDO conversion,2.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upported Au nanoparticles(1%Au/C).Moreover,carbon encapsulation offers Cu@Cu-N-C with strong leaching resistance for better re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oxidation Copper and nitrogen doped carbon 1 2-PROPANEDIOL Ultrasmall Cu nanoparticles Lactic acid
下载PDF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Hydration of Acrylic Acid over Ion-exchanged Resin: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and DFT Calculation
3
作者 Yang Fengjing Luo Nianjun +11 位作者 Chen Yuxiang Liu Chuanlei Wang Hao Gao Weikang Guo Guanchu Jiang Hao Zhao Qiyue Zhou Yousheng Wang Yifan Li Peicheng Shen Benxian Sun Hu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Liquid-phase acrylic acid hydration over solid-phase catalysts is a key reaction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Howe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aspects ... Liquid-phase acrylic acid hydration over solid-phase catalysts is a key reaction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Howe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aspects of catalystscreening and exploring reaction conditions, with few accurate descriptions of the reaction kinetics and determination ofthe reaction mechanism. Here, we combined kinetics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to elucidate the kinetics andmechanism of acrylic acid hydration on a resin catalyst. The pseudo-homogeneous model, and Langmuir-Hinshelwood-Haugen-Watson and Elie-Riedel (ER) heterogeneous models were used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kinetics data. TheER model can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data very well, suggesting strong adsorption of acrylic acid on the surface of theresin catalyst. Furthermor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hydration follows a stepwise, rather than aconcerted, reaction pathway.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s, fillingthe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ction on a fundament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ylic acid KINETICS resin catalyst DFT method
下载PDF
Effect of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hollow fiber microstructure on formaldehyde carbonylation performance in membrane contactor
4
作者 Zhihao Zhu Ying Sun +4 位作者 Haijun Yu Meng Li Xingming Jie Guodong Kang Yiming C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48-155,共8页
Membrane contactor is regard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reaction and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formaldehyde carbonylation to synthesize glycolic acid using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membrane cont... Membrane contactor is regard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reaction and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formaldehyde carbonylation to synthesize glycolic acid using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membrane contactor has been proved in our previous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membrane microstructure on process performance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Three porous PTFE hollow fibers with different pore sizes and one polydimethylsiloxane(PDMS)/PTFE composite membrane with dense layer were fabricated for comparis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our membranes, includ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morphology, contact angle, liquid entry pressur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gas permeability, were systemically characterized. Experiments of formaldehyde carbonylation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yield of glycolic acid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pore size for porous membranes, which was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wetting behavior. The dense layer of PDMS in composite hollow fiber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solvent from entering membrane pores, thus the membrane exhibited the best performance. At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20℃ and operation pressure of 3.0 MPa, the yield of glycolic acid was always higher than 90% as the mass ratio of trioxane and phosphotungstic acid increased from 0.2:1 to 0.8:1. The highest turnover frequency was up to 26.37 mol·g^(-1)·h^(-1). This study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membrane contactors for the synthesis of glycolic acid using solvent with low surface 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E hollow fiber MICROSTRUCTURE Membrane contactor Membrane wetting Carbonylation of formaldehyde
下载PDF
连续流反应器中油酸无溶剂合成9,10-二羟基硬脂酸
5
作者 张铭远 邓林江 +1 位作者 陈治家 钮腾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114,共5页
为改善现有9,10-二羟基硬脂酸合成存在的反应不连续、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以油酸为原料,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连续流反应器中合成9,10-二羟基硬脂酸,对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并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表明,9,10-二羟基硬脂酸... 为改善现有9,10-二羟基硬脂酸合成存在的反应不连续、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以油酸为原料,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连续流反应器中合成9,10-二羟基硬脂酸,对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并对合成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表明,9,10-二羟基硬脂酸,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磷钨酸为催化剂、不使用溶剂、30%过氧化氢与油酸物质的量比3∶1、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10%(以油酸质量计)、反应时间23.6 min,在此条件下油酸转化率为91.2%,9,10-二羟基硬脂酸选择性为82.6%。该方法解决了传统间歇釜式反应器中制备9,10-二羟基硬脂酸时反应时间长、工艺烦琐等问题,且绿色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连续流反应器 9 10-二羟基硬脂酸 无溶剂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减少重整催化剂粉尘的研究
6
作者 潘冠宇 马技 池亮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9期99-102,共4页
本文以连续重整催化剂粉尘量为评价指数,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探究提升气量和淘析气量的配比,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淘析气量和提升气量分别为1 340 m^(3)/h和211 m^(3)/h时,催化剂粉尘量由12.5 kg降至7.7 kg。同时模... 本文以连续重整催化剂粉尘量为评价指数,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探究提升气量和淘析气量的配比,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淘析气量和提升气量分别为1 340 m^(3)/h和211 m^(3)/h时,催化剂粉尘量由12.5 kg降至7.7 kg。同时模型的预测与生产实际相吻合,说明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粉尘 催化剂 响应面分析法
下载PDF
聚环氧琥珀酸在阻垢与缓蚀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柳鑫华 律文智 +1 位作者 孔毅超 王庆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86,共4页
从聚环氧琥珀酸结构分析了在阻垢与缓蚀方面的机理;系统阐述了聚环氧琥珀酸在阻垢与缓蚀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聚环氧琥珀酸作为缓蚀阻垢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聚环氧琥珀酸 阻垢剂 缓蚀剂 生物降解性
下载PDF
紫胶桐酸对映体的HPLC-ELSD法分离及其手性拆分热力学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坤 张雯雯 +4 位作者 刘兰香 郑华 李凯 徐涓 张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07,共8页
建立紫胶桐酸对映体的色谱学拆分方法并探索其手性拆分的热力学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通过研究流动相组成、流动相比例、柱温等因素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分离条件:DAICEL CHIRAL PAK IF色谱柱(25 cm×0.4... 建立紫胶桐酸对映体的色谱学拆分方法并探索其手性拆分的热力学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通过研究流动相组成、流动相比例、柱温等因素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分离条件:DAICEL CHIRAL PAK IF色谱柱(25 cm×0.46 cm i.d.,5μm),流速0.5 mL/min,流动相组成为0.1%甲酸-乙腈(40∶60,V/V),柱温3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条件:蒸发室温度70℃,漂移管温度60℃,载气流速1.6 L/min。拆分及表征结果表明,强碱皂化法提取所得紫胶桐酸为苏式结构的混旋体,其对映体相对含量分别为65.5%和34.5%,ee值为31%。拆分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lnα与1/T以及lnk与1/T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7 2、0.995 1和0.998 0;2个对映体焓变与熵变之差ΔΔH为-3 453.0 J/mol和ΔΔS为-7.677 6 J/mol,均为负值,紫胶桐酸的对映体拆分过程受热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胶桐酸 对映体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手性拆分 热力学
下载PDF
环状碳酸酯共聚改性聚乳酸性能 被引量:5
9
作者 饶炬 龚飞荣 +1 位作者 陈建定 程树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18,共6页
将5-甲基-5-苄氧羰基-三亚甲基碳酸酯(MBC)与左旋丙交酯(LLA)开环共聚制备了乳酸-功能化碳酸酯共聚物(P(LLA-MBC)),研究了共聚物的力学性能、体外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与聚左旋丙交酯(PLLA)相比,共聚物的拉伸强度由原来的54.... 将5-甲基-5-苄氧羰基-三亚甲基碳酸酯(MBC)与左旋丙交酯(LLA)开环共聚制备了乳酸-功能化碳酸酯共聚物(P(LLA-MBC)),研究了共聚物的力学性能、体外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与聚左旋丙交酯(PLLA)相比,共聚物的拉伸强度由原来的54.3 MPa(PLLA)下降到27.2 MPa(n(MBC)∶n(LLA)=34∶66),断裂伸长率由36%提高到350%,力学性能得到较好的平衡;共聚物结晶度有所下降,体外降解速率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未见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左旋丙交酯 碳酸酯 共聚 改性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中二氯丙醇环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跃 李津石 +2 位作者 严生虎 刘建武 沈介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4,86,共4页
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内二氯丙醇的环化制备环氧氯丙烷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停留时间等单因素对环氧氯丙烷收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了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环化反应温度50℃,二氯丙醇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1∶1.2,停留时间45 s,NaO... 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内二氯丙醇的环化制备环氧氯丙烷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停留时间等单因素对环氧氯丙烷收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了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环化反应温度50℃,二氯丙醇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1∶1.2,停留时间45 s,NaOH质量分数20%时,ECH的收率达到95.2%。在微通道反应的时空转化率要比常规反应高出2个数量级。与传统的工艺方法相比,微通道反应中环氧氯丙烷的收率提高了10%,降低了过程的能耗,废水排放量减少了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丙醇 环化反应 环氧氯丙烷 微通道反应器
下载PDF
3-羟基丁酸的化学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文玲 马沛生 +2 位作者 王加宁 王春芳 李海霞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4-78,共5页
探讨了降解聚合物PHB的化学生产方法 ,重点研究了单体 3 羟基丁酸的化学合成工艺。以乙醛为原料 ,经羟醛缩合制备 3 羟基丁醛 ,再通过 3 羟基丁醛的液相氧化合成 3 羟基丁酸。利用压力反应装置 ,通过催化剂选择实验和正交试验 ,确定了 3... 探讨了降解聚合物PHB的化学生产方法 ,重点研究了单体 3 羟基丁酸的化学合成工艺。以乙醛为原料 ,经羟醛缩合制备 3 羟基丁醛 ,再通过 3 羟基丁醛的液相氧化合成 3 羟基丁酸。利用压力反应装置 ,通过催化剂选择实验和正交试验 ,确定了 3 羟基丁醛氧化反应的合适催化剂和最佳反应条件。最佳反应条件为 :催化剂为钴醋酸盐 ,催化剂用量 0 .5 % (质量 ) ,溶剂为有机酸酯 ,溶剂用量 80 % (质量 ) ,反应时间30h ,反应温度 6 0℃ ,反应压力 0 .8MPa。在最佳反应条件下 ,3-羟基丁酸的平均收率达 81.7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 化学合成 工艺 研究 3-羟基丁醛 液相氧化
下载PDF
酸性膨润土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志勇 何奕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197,221,共4页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在自制酸性膨润土催化下合成了乙酰水杨酸;探讨了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及最佳合成条件.结果表明:酸性膨润土对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在水杨酸与乙酸酐投料比为1∶ 3.6,酸性膨润土加入量等于5%水杨酸投料...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在自制酸性膨润土催化下合成了乙酰水杨酸;探讨了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及最佳合成条件.结果表明:酸性膨润土对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在水杨酸与乙酸酐投料比为1∶ 3.6,酸性膨润土加入量等于5%水杨酸投料量(质量)和85~90 ℃下,催化反应0.5~1.0 h,产物收率可达9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乙酸酐 乙酰水杨酸 酸性膨润土
下载PDF
3-甲氧基丙酸甲酯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秦丙昌 陈静 +1 位作者 廖新成 屈凌波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96-598,共3页
以甲醇和丙烯酸甲酯(MA)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合成了3-甲氧基丙酸甲酯(MMP)。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n(甲醇)∶n(丙烯酸甲酯)=1.2∶1,n(甲醇钠)∶n(丙烯酸甲酯)=0.0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5 h时,MMP的产率可达... 以甲醇和丙烯酸甲酯(MA)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合成了3-甲氧基丙酸甲酯(MMP)。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n(甲醇)∶n(丙烯酸甲酯)=1.2∶1,n(甲醇钠)∶n(丙烯酸甲酯)=0.0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5 h时,MMP的产率可达97%以上。将分馏时所得前馏分进行套用后,MMP的产率可达98.9%。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产品纯度在9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甲氧基丙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甲醇 甲醇钠 加成反应
下载PDF
固体酸法合成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旭 孙晋蒙 +3 位作者 刚勇 郭宏垚 李冬 李稳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339,共7页
以1,4-丁二醇和丙烯酸为原料,采用制备的SO^2-4/TiO2-SnO2作为固体酸催化剂合成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考察了酸醇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1,4-丁二醇转化率和BDDA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 以1,4-丁二醇和丙烯酸为原料,采用制备的SO^2-4/TiO2-SnO2作为固体酸催化剂合成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考察了酸醇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1,4-丁二醇转化率和BDDA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BDDA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的工艺条件为:酸醇物质的量比2.62∶1.00,催化剂用量为1,4-丁二醇和丙烯酸总质量的8.88%,反应温度136.24℃,反应时间4.68h。考虑实际情况微调反应温度为136℃左右,进行5组重复性验证实验,得到BDDA的平均产率为88.1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确认产品为BDDA,其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液相色谱纯度为95%~98%,酸值为0.133 mg KOH/g,明显优于标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酸催化剂 1 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 响应面分析法 检测与表征 丙烯酸系列化学品
下载PDF
手性拆分剂L-二苯甲酰酒石酸和L-二乙酰酒石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吕秀娟 梅璐璐 施小新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05年第4期12-14,共3页
研究了手性拆分剂L-二苯甲酰酒石酸和L-二乙酰酒石酸的合成工艺及各种反应条件对收率和产物旋光纯度的影响。在路易斯酸催化下,L-酒石酸与苯甲酰氯及二氯亚砜作用生成L-二苯甲酰酒石酸酐,然后L-二苯甲酰酒石酸酐再水解成L-二苯甲酰酒石... 研究了手性拆分剂L-二苯甲酰酒石酸和L-二乙酰酒石酸的合成工艺及各种反应条件对收率和产物旋光纯度的影响。在路易斯酸催化下,L-酒石酸与苯甲酰氯及二氯亚砜作用生成L-二苯甲酰酒石酸酐,然后L-二苯甲酰酒石酸酐再水解成L-二苯甲酰酒石酸,二步总收率86%,旋光纯度大于99%;在硫酸催化下,L-酒石酸与乙酐作用生成L-二乙酰酒石酸酐,再水解成L-二乙酰酒石酸,二步总收率为75%,旋光纯度大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二苯甲酰酒石酸 L-二乙酰酒石酸 手性拆分剂 合成
下载PDF
螯合分散剂原料HEDPA的性能、合成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建明 吴爱莲 陈晓玉 《印染助剂》 CAS 2005年第5期36-39,共4页
对HEDPA的性能、合成机理、合成工艺、产品检测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确立了合成HEDPA的最佳工艺:量比n(PCl3)∶n(CH3COOH)为1∶4~1∶4.2,HEDPA的合成转化率可为89% ̄91%,w(亚磷酸)<1.5%.经试验,生产的HEDPA用于螯合分散剂有优... 对HEDPA的性能、合成机理、合成工艺、产品检测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确立了合成HEDPA的最佳工艺:量比n(PCl3)∶n(CH3COOH)为1∶4~1∶4.2,HEDPA的合成转化率可为89% ̄91%,w(亚磷酸)<1.5%.经试验,生产的HEDPA用于螯合分散剂有优异的效果.与其他合成工艺相比,产品质量高,成本相对较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DPA 螯合分散剂 性能 应用 原料 合成工艺 合成机理 产品检测 最佳工艺 产品质量 转化率 亚磷酸
下载PDF
手性酒石酸衍生物DMTA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昱 孙晓霞 +3 位作者 郭瑛 张秋兰 辛少岗 杨金诚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39,60,共3页
研究了手性酒石酸衍生物D-或L-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DMTA)的合成工艺。在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催化下,D-(或L-)酒石酸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和二氯亚砜作用生成D-(或L-)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酐,然后酸酐在丙酮-水体系中水解成D-(或L-)... 研究了手性酒石酸衍生物D-或L-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DMTA)的合成工艺。在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催化下,D-(或L-)酒石酸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和二氯亚砜作用生成D-(或L-)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酐,然后酸酐在丙酮-水体系中水解成D-(或L-)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两步总收率82.73%,光学纯度大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 手性拆分剂 合成
下载PDF
改性片麻岩催化合成羟基酯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建辉 刘在群 +3 位作者 林英杰 那崇武 李耀先 洪哲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1-353,共3页
以乳酸与醇的酯化反应、酒石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及羧酸与环氧氯丙烷得开环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 ,研究了改性片麻岩作为催化剂对上述反应的催化性能。在n (羧酸 )∶n(醇 ) =1 0∶5 2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 ,羧酸转化率不低于 90 % ,而且基... 以乳酸与醇的酯化反应、酒石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及羧酸与环氧氯丙烷得开环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 ,研究了改性片麻岩作为催化剂对上述反应的催化性能。在n (羧酸 )∶n(醇 ) =1 0∶5 2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 ,羧酸转化率不低于 90 % ,而且基本不发生羟基酸分子间的酯化反应。改性片麻岩对羧酸的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而且副反应少 ,易于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片麻岩 酯化反应 羟基酯 催化合成
下载PDF
葡萄糖酸钠水剂生产及在混凝土中代替其粉剂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均高 舒滔 +1 位作者 徐润秋 陈建初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2-14,共3页
多元金属作催化剂,用催化氧化工艺技术从葡萄糖制取了葡萄糖酸钠水剂;讨论了葡萄糖酸钠水剂在混凝土中代替其粉剂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水剂产品具有生产设备简单、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产品成本低廉、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
关键词 葡萄糖 催化氧化 葡萄糖酸钠水剂 混凝土 应用
下载PDF
α-羟基乙酸合成与分析方法综述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基埂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6-500,共5页
α-羟基乙酸是一种重要的大宗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黏合剂、金属清洗、生物降解材料、染色、纺织,而且是个人护理产品的重要组成成分。化学法生产羟基乙酸存在原料消耗大、产品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生物法合成羟基乙酸条件... α-羟基乙酸是一种重要的大宗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黏合剂、金属清洗、生物降解材料、染色、纺织,而且是个人护理产品的重要组成成分。化学法生产羟基乙酸存在原料消耗大、产品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生物法合成羟基乙酸条件温和、底物转化率高,为绿色合成羟基乙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比较了各种羟基乙酸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综述了羟基乙酸分离方法,特别是溶剂萃取和协同萃取效应。最后,分析了羟基乙酸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乙酸 腈水解酶 定量分析 协同萃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