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作者

共找到1,945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壳微晶纤维素改性聚乳酸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宫贵贞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2,124,共6页
花生壳采用碱解、酸解、脱色等处理后制得微晶纤维素(MCC),将其作为填料加入到聚乳酸(PLA)中,通过溶液流涎成膜的方法制得不同MCC含量的MCC/PLA复合膜。分析了碱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浓度对MCC收率的影响、MCC含量对MCC/PLA复合膜性能的影... 花生壳采用碱解、酸解、脱色等处理后制得微晶纤维素(MCC),将其作为填料加入到聚乳酸(PLA)中,通过溶液流涎成膜的方法制得不同MCC含量的MCC/PLA复合膜。分析了碱解过程中氢氧化钠浓度对MCC收率的影响、MCC含量对MCC/PLA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万能力学试验机等对MCC及MCC/PLA复合膜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壳通过碱解、酸解、脱色等处理,将木质素等物质大量去除,制得MCC;MCC的加入,影响了PLA结晶结构的规整度及完善程度,降低了复合膜的熔融温度;随着MCC含量的增加,MCC/PLA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大于纯PLA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MCC的含量为5.6%时,MCC/PLA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36.5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1.7%,与纯PLA相比,分别提高了52.1%和30.8%;SEM结果表明,该含量的MCC在PLA中分散均匀,复合膜光滑平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花生壳 微晶纤维素 复合膜 性能
下载PDF
长碳链尼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双俊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介绍了长碳链尼龙熔融缩聚法和溶液缩聚法工艺技术的研究状况,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思路和工艺路线。概述了近年来长碳链尼龙在增强、增韧及阻燃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长碳链尼龙的市场现况,涵盖了国内外主要的生产厂家,并对长碳链... 介绍了长碳链尼龙熔融缩聚法和溶液缩聚法工艺技术的研究状况,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思路和工艺路线。概述了近年来长碳链尼龙在增强、增韧及阻燃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长碳链尼龙的市场现况,涵盖了国内外主要的生产厂家,并对长碳链尼龙的改性研究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碳链尼龙 聚合工艺 改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截面类型玻纤增强PA6的性能
3
作者 孟凡地 吴承然 +3 位作者 易琪伟 王彩 孙照亮 邓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48,共6页
对比研究了扁平玻纤及圆形玻纤增强尼龙6 (PA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收缩翘曲情况、摩擦性能及线膨胀系数(CLTE)。结果表明,随着玻纤含量增加,扁平玻纤及圆形玻纤增强PA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均增加,但熔体流动速率(MFR)降低;相... 对比研究了扁平玻纤及圆形玻纤增强尼龙6 (PA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收缩翘曲情况、摩擦性能及线膨胀系数(CLTE)。结果表明,随着玻纤含量增加,扁平玻纤及圆形玻纤增强PA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均增加,但熔体流动速率(MFR)降低;相同玻纤含量下,与圆形玻纤相比,扁平玻纤增强PA6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弯曲弹性模量较低,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及MFR较高。在玻纤含量30%的条件下,不同扁平玻纤及圆形玻纤增强PA6复合材料性能存在差异,通过收缩率测试分析,扁平玻纤复合材料比圆形玻纤具有更低的收缩率及横纵收缩比,扁平比越高,横纵收缩比越低,翘曲度越小;通过MFR及注塑螺旋线测试,发现扁平玻纤复合材料具有更好流动性、更高流长比,扁平比越高优势越明显,有利于成型加工;通过滑动摩擦测试结果看出,扁平玻纤复合材料具有更低摩擦系数,随着扁平比增大,摩擦系数越低;通过热机械分析检测,扁平玻纤复合材料在垂直流动方向CLTE低于圆形玻纤,且流动方向和垂直流动方向CLTE差异也较小。扁平玻纤增强材料能改善传统圆形玻纤增强体系的一些不足,优化产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扁平玻纤 收缩率 流长比 线膨胀系数
下载PDF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和碳微球对PC/ABS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小忠 徐娟 李湘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166,185,共6页
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 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性能和物理性能。结果表明,TBP可以提高PC/ABS的阻燃性能,但会降低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PC/ABS中加入质量分数12%的TBP,PC/ABS/TB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1%,垂直燃烧测试(UL 94)等级达到V-0级(3 mm),相比于PC/ABS,PC/ABS/TB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下降19.5%,16.6%,17.5%和56.1%,水平方向模后收缩率(PMSH)、垂直方向模后收缩率(PMSv)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提升68.9%,58.1%和196.1%;随着CMS加入量的增加,PC/ABS/TBP/CMS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先升高后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热性能、刚性和尺寸稳定性逐渐提高;PC/ABS/TBP/5CMS的LOI为33.2%,UL 94等级达到V-0级(2 mm),相比于PC/ABS/TBP,其最大失重温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7.5℃,11.7%,12.2%,14.1%和26.3%,PMSP,PMSH和MFR分别降低32.0%,26.5%和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 碳微球 阻燃性能 尺寸稳定性
下载PDF
高刚性聚甲醛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军 王启 +2 位作者 陈海华 许瑞 周涛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1-3,共3页
通过与通用级聚甲醛对比,研究了高刚性聚甲醛的各项性能。首先利用偏光显微镜照片对比,分析了聚甲醛MC90-H的球晶大小;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聚甲醛MC90-H的强度、模量均高于MC90,属于高刚性聚甲醛;在DSC曲线中,研究了聚甲醛的结晶温度和熔... 通过与通用级聚甲醛对比,研究了高刚性聚甲醛的各项性能。首先利用偏光显微镜照片对比,分析了聚甲醛MC90-H的球晶大小;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聚甲醛MC90-H的强度、模量均高于MC90,属于高刚性聚甲醛;在DSC曲线中,研究了聚甲醛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以及结晶速率;MC90-H在热稳定性、游离甲醛含量、不稳定端基含量以及b值分析测试中均有较好的表现;然而,MC90-H的熔融指数稍有下降。通过研究高刚性聚甲醛的各项性能,可以得知开发高刚性与热稳定性聚甲醛兼顾的聚甲醛产品的重要性,让聚甲醛在高端应用场景中获得更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高刚性 热稳定性
下载PDF
杂萘联苯聚芳醚酮表面水凝胶涂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柳承德 张阿利 +1 位作者 刘文韬 蹇锡高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在杂萘联苯聚芳醚酮(PPEK)与银粉掺杂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造孔后,采用银离子催化表面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凝胶涂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水凝胶涂层的结构与性能进... 在杂萘联苯聚芳醚酮(PPEK)与银粉掺杂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造孔后,采用银离子催化表面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凝胶涂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水凝胶涂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水凝胶涂层改性PPEK的抑菌作用及其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PPEK表面造孔后,涂层与基体材料的结合能从185.83 J/m^(2)提高到926.26 J/m^(2);该水凝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5%以上,且无细胞毒性,扩大了PPEK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萘联苯聚芳醚酮 水凝胶涂层 自由基聚合 抗菌活性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生物基耐高温PA5T/56的高效制备及表征
7
作者 雪冰峰 张烨 +8 位作者 张斌 付鹏 崔喆 张袁铖 李鑫 庞新厂 赵蔚 张晓朦 刘民英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8,69,共8页
目前,耐高温尼龙(PA)的生产主要采用“预聚合+固相后聚合”法,然而固相后聚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备周期长、副反应多等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以生物基戊二胺(PDA)、对苯二甲酸(TPA)和己二酸(AA)为原料,通过在固相后聚合过程前期... 目前,耐高温尼龙(PA)的生产主要采用“预聚合+固相后聚合”法,然而固相后聚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备周期长、副反应多等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以生物基戊二胺(PDA)、对苯二甲酸(TPA)和己二酸(AA)为原料,通过在固相后聚合过程前期加入适量水,高效制备了生物基耐高温PA5T/56。研究了TPA与AA的物质的量比对产物熔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物质的量比为6∶4时,产物(P64)的熔点为309℃,可以作为耐高温工程塑料使用。考察了固相后聚合阶段用水量、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预聚物粒径对固相后聚合产物相对黏度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用水量与设备的体积比为1∶300、反应温度为260℃、保温时间为6h、预聚物粒径<0.1mm。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认了产物的分子结构。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64的熔点为309℃,起始热分解温度为375℃,即样品具有很宽的温度加工区间和良好的熔融加工温度窗口。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64拉伸强度为85.7 MPa、断裂伸长率15.4%、缺口冲击强度为5.56kJ/m^(2),这与商品化PA6T共聚物的性能相近,表明该样品可以部分代替PA6T共聚物使用,拓宽了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尼龙 生物基尼龙5T/56 聚合工艺 预聚合+固相后聚合 结构与性能
下载PDF
含氟阻燃透明聚碳酸酯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王玉刚 张淇 +2 位作者 吴笑 杨瑞程 钱立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4,共6页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阻燃性、透明性及热老化稳定性的聚碳酸酯(PC)材料,将聚四氟乙烯(PTFE)和八苯基倍半硅氧烷(OPS)分别加入含全氟丁基磺酸钾(PPFBS)的PC中制备了含氟阻燃透明PC复合材料,研究了PTFE/PPFBS和OPS/PPFBS对PC阻燃和物理力学...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阻燃性、透明性及热老化稳定性的聚碳酸酯(PC)材料,将聚四氟乙烯(PTFE)和八苯基倍半硅氧烷(OPS)分别加入含全氟丁基磺酸钾(PPFBS)的PC中制备了含氟阻燃透明PC复合材料,研究了PTFE/PPFBS和OPS/PPFBS对PC阻燃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量效关系,探究了热老化处理对PC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TFE和OPS的引入提高了PC材料的阻燃性能,添加质量分数0.1%PTFE和OPS的PC复合材料均可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达到UL 94 V-0级,添加质量分数0.2%的PTFE和OPS后,PC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分别达到了40.6%和42.2%。与PTFE相比,添加OPS的PC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透明性。PTFE和OPS的引入对PC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较小;当PTFE和OPS质量分数分别为0.2%和0.1%时,PC复合材料可以保持较好的韧性。热老化处理后添加PTFE和OPS的PC复合材料在垂直燃烧测试中均可达到UL 94 V-0级;热老化处理后的锥形量热法测试结果表明OPS与PPFBS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阻燃作用,有效抑制PC材料的热释放,提高残炭率。具有优异阻燃性和热老化稳定性的含氟透明PC复合材料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苯基倍半硅氧烷 全氟丁基磺酸钾 阻燃 热老化 聚碳酸酯
下载PDF
尼龙66材料热空气老化下的力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陈必玉 卢静 +1 位作者 余协正 朱晨光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12期136-142,共7页
目的研究获得尼龙66树脂在热空气老化下的力学特性。方法对尼龙66树脂采取110℃、1000 h的热空气老化方式进行试验,并对老化前后的样品进行表面观察,以及拉伸强度、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测试,进而获得尼龙66树脂在相... 目的研究获得尼龙66树脂在热空气老化下的力学特性。方法对尼龙66树脂采取110℃、1000 h的热空气老化方式进行试验,并对老化前后的样品进行表面观察,以及拉伸强度、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测试,进而获得尼龙66树脂在相应热空气老化下的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老化后,试样的颜色从乳白色变成姜黄色,试样表面完好,无龟裂、粉化;拉伸强度有所上升,平均强度保持率为105.1%;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略有下降,平均强度保持率为94.7%;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略有下降,平均强度保持率为93.9%。结论尼龙66树脂在相应热空气条件下会发生老化,但短时间内不会引起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尼龙66 聚酰胺 热空气老化 拉伸强度 冲击强度
下载PDF
PET/PEI合金的相结构模拟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修浩博 郭承鑫 +3 位作者 彭志宏 王朝生 吉鹏 江振林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4年第5期20-24,共5页
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本征阻燃材料聚醚酰亚胺(PEI)共混、熔融制备PET/PEI合金,基于Materials Studio 7.0软件构建PET/PEI分子模型,进行相结构模拟,研究PET/PEI合金的相容性,并探讨PEI含量对PET/PEI合金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 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本征阻燃材料聚醚酰亚胺(PEI)共混、熔融制备PET/PEI合金,基于Materials Studio 7.0软件构建PET/PEI分子模型,进行相结构模拟,研究PET/PEI合金的相容性,并探讨PEI含量对PET/PEI合金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意共混比下PET/PEI合金为互不相容体系,当PEI质量分数为10%时,PET-PEI分子间C—C原子对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值为4.09,大于PEI-PEI分子间C—C原子对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值,PET/PEI合金相容性相对较好;当PEI质量分数为10%时,PET/PEI合金拉伸强度最高,为47.2 MPa;PET/PEI合金的极限氧指数(LOI)随PE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EI质量分数为10%时合金的LOI为24.3%,PEI质量分数为15%时合金的LOI为27.0%;PET与PEI相容性不佳,但加入PEI仍能有效改善PET/PEI合金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PEI质量分数为10%时PET/PEI合金相容性较好,力学性能好,同时阻燃性能也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醚酰亚胺 合金 分子动力学模拟 相结构 阻燃性能
下载PDF
高端再生聚碳酸酯与原生聚碳酸酯材料性能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强 席莺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69,共7页
高附加值利用废弃塑料要求再生塑料具有良好的性能,为此对比研究了高端再生聚碳酸酯(R-PC)材料(含有质量分数为50%的消费后物理回收的聚碳酸酯原材料)和原生聚碳酸酯(V-PC)材料化学结构、杂质元素、流变性能和介电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了... 高附加值利用废弃塑料要求再生塑料具有良好的性能,为此对比研究了高端再生聚碳酸酯(R-PC)材料(含有质量分数为50%的消费后物理回收的聚碳酸酯原材料)和原生聚碳酸酯(V-PC)材料化学结构、杂质元素、流变性能和介电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了热老化(120℃)和湿热老化(80℃,80%湿度)对材料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PC材料化学结构保持良好,未发现明显的降解。R-PC材料中含有少量氯、铁、钙等杂质,质量分数分别为0.0009%,0.0007%和0.0011%。R-PC材料与V-PC材料流变性能相近,没有明显的支化和交联现象,可采用类似的加工设备和相近的工艺条件对R-PC材料进行加工。R-PC材料热老化和湿热老化的性能变化趋势与V-PC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老化后两种材料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整体相差不大,R-PC的断裂伸长率更容易受热老化和湿热老化的影响。整体来讲,高端R-PC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热老化和湿热老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后再生 聚碳酸酯 热老化 湿热老化 力学性能 光学性能
下载PDF
液晶高分子薄膜的热处理及结晶行为
12
作者 柯霆 韩瑞 +1 位作者 朱文祥 姚玉元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9,135,共8页
为探究液晶高分子(LCP)薄膜在热处理过程中结晶行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对LCP薄膜进行热处理,考察了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LCP薄膜熔点和熔融焓的变化,并分析其结晶转变。非等温结晶实验结果表明LCP薄膜熔融后的再结晶快过程难以避免... 为探究液晶高分子(LCP)薄膜在热处理过程中结晶行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对LCP薄膜进行热处理,考察了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LCP薄膜熔点和熔融焓的变化,并分析其结晶转变。非等温结晶实验结果表明LCP薄膜熔融后的再结晶快过程难以避免,且形成新晶体的熔融特征与降温速率无关。等温结晶实验结果表明慢过程无法完全抑制快过程,且LCP薄膜经慢过程形成新晶体的温度上限为270℃。不同条件的等温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段热处理有利于提高熔融焓,熔程上限以下的高温段热处理则更有利于提高熔点,在240℃等温热处理60 min得到最大熔融焓为3.87 J/g,在290℃等温热处理60 min得到最高熔点为306.8℃。通过分峰定性LCP薄膜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结晶趋势,分析得到慢过程中形成新晶体、原晶体生长(包括熔融-再结晶的晶体)与冷却快过程形成新晶体的最佳温度分别为LCP薄膜的结晶温度、熔程下限温度与熔程上限温度。最终,结合LCP薄膜热处理前后的晶体结构模型,总结LCP薄膜在热处理中的结晶转变,为规模化制备高性能LCP薄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高分子薄膜 差示扫描量热 等温热处理 多重熔融行为 结晶行为
下载PDF
梯形倍半硅氧烷/海泡石/PC/AB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3
作者 刘海路 刘小忠 +1 位作者 徐娟 李湘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6,共6页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制备无卤阻燃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C/ABS)复合材料,分析梯形倍半硅氧烷(TSQ)和海泡石(SEP)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失重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SQ可以提高PC/ABS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制备无卤阻燃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PC/ABS)复合材料,分析梯形倍半硅氧烷(TSQ)和海泡石(SEP)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失重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SQ可以提高PC/ABS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低温韧性,在PC/ABS中加入质量分数1%的TSQ,复合材料的阻燃等级达到UL 94 V-0级(3.0 mm)和UL 94 V-1级(2.0 mm),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9.1%,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总热释放量(THR)和总烟释放量(TSR)相对PC/ABS分别降低27.4%,21.0%和12.4%,点燃时间(TTI)、火灾性能指数(FPI)和-40℃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5.8%,45.5%和51.8%,失重速率最大时温度(Tmax)和750℃残炭率(CRC)分别提高5.2℃和3.0%;在添加了质量分数1%TSQ的PC/ABS中加入SEP,随着SEP添加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初始失重温度(T5%)、Tmax和刚性逐渐增大,韧性逐渐降低,强度和阻燃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当SEP的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阻燃达到UL 94 V-0级(1.5 mm),LOI为34.5%,与未加SEP的TSQ/PC/ABS复合材料相比,PHRR,THR和TSR分别降低17.1%,22.1%和16.3%,TTI和FPI分别提高5.5%和25.0%,Tmax和CRC分别提高8.5℃和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梯形倍半硅氧烷 海泡石 阻燃性能 低温冲击强度
下载PDF
MAM相对分子质量对PLA/PBAT/MAM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海峰 张桂鑫 +3 位作者 胡跃鑫 韩向艳 韩媛媛 赵桂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LA/PBAT/MAM)三元共混物,研究了MAM相对分子质量对PLA/PBAT/MAM三元共混物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AM...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LA/PBAT/MAM)三元共混物,研究了MAM相对分子质量对PLA/PBAT/MAM三元共混物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AM嵌段共聚物,能够有效改善PLA与PBAT的相容性,使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下降,结晶消失,使分散相粒子尺寸下降,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MAM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越大,分散相粒子尺寸越小,粒径分布越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嵌段共聚物 相容性 冲击强度 粒径分布
下载PDF
FDM型3D打印机螺杆挤出系统的发展研究
15
作者 江有利 陈继飞 《橡塑技术与装备》 CAS 2024年第8期12-17,共6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3D打印技术也发展迅速,其中FDM型技术使用广泛。螺杆挤出机构有对塑料颗粒进行输送、熔融、共混、剪切等优点,其与3D打印喷头的结合拓宽了材料范围。本文介绍了FDM型3D打印螺杆挤出系统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喷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3D打印技术也发展迅速,其中FDM型技术使用广泛。螺杆挤出机构有对塑料颗粒进行输送、熔融、共混、剪切等优点,其与3D打印喷头的结合拓宽了材料范围。本文介绍了FDM型3D打印螺杆挤出系统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喷头螺杆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螺杆的选择与设计给出建议,最后探讨了螺杆挤出系统目前存在问题和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挤出系统 螺杆结构 发展方向
下载PDF
工程塑料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席晓晖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84-86,共3页
工程塑料是一种合成树脂,是要求既能保持通用塑料材料的共有性质,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可以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同时还得具有耐高温、抗低温的性能,制备出来的成品尺寸稳定性要好,最终可以用作工程结构的塑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 工程塑料是一种合成树脂,是要求既能保持通用塑料材料的共有性质,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可以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同时还得具有耐高温、抗低温的性能,制备出来的成品尺寸稳定性要好,最终可以用作工程结构的塑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扩大,工程塑料也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本文将从工程塑料的特点、类型以及常见的几种工程塑料等方面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塑料 聚酰胺 聚碳酸酯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柔性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17
作者 花蕾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40,共7页
为了利用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技术构建热塑性聚氨酯(TPU)基柔性电路,采用工业级氧化石墨烯(GO)为导电填料、TPU为柔性基体制备适用于FDM 3D打印的柔性导电线材。为了提高GO的导电性能,采用高温对GO进行了热还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 为了利用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技术构建热塑性聚氨酯(TPU)基柔性电路,采用工业级氧化石墨烯(GO)为导电填料、TPU为柔性基体制备适用于FDM 3D打印的柔性导电线材。为了提高GO的导电性能,采用高温对GO进行了热还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RGO/TPU柔性导电复合材料,探讨了RGO掺入量对RGO/TPU柔性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力学性能、力敏性能以及热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RGO的质量分数为12%时,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显著提高,接近半导体材料电阻范围;同时,RGO的掺入能明显地提高TPU柔性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当RGO的质量分数达到12%时,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达到56.36 MPa,是纯TPU的近16倍,但随着RGO掺入量的增加,柔性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与拉伸断裂强度下降明显。应变为130%时,RGO质量分数为10%和12%的线材电阻变化率分别仅为53.5%和48.4%,灵敏度系数仅为0.41和0.38。在TPU基体中加入RGO,可以使TPU的结晶温度大幅度提升。然而当RGO质量分数达到8%后,TPU结晶温度出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聚氨酯 电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敏性能 热学性能
下载PDF
工程塑料在智能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勇奇 罗文彬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6-177,共2页
智能家居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家居的功能愈发丰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在智能家居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智能家居对材料的需求不仅体现... 智能家居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家居的功能愈发丰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在智能家居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智能家居对材料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基本的物理性能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家居 人工智能 物联网 生活体验 工程塑料 设计中的应用 物理性能 个性化
下载PDF
我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9
作者 王晓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39,共6页
特种工程塑料属于国家经济先导性产业,对于新能源汽车、5G通讯、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特种聚酰胺[耐高温尼龙(PPA)/长碳链尼龙(LCPA)]、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CP)、... 特种工程塑料属于国家经济先导性产业,对于新能源汽车、5G通讯、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特种聚酰胺[耐高温尼龙(PPA)/长碳链尼龙(LCPA)]、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CP)、聚醚醚酮(PEEK)、聚砜(PSF)的市场及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特种工程塑料高端产品国产化瓶颈(单体制备、分离纯化技术、聚合工艺和关键装备)。针对国内发展特种工程塑料存在的技术壁垒高、原料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强化创新、促进市场融合、污染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工程塑料 聚酰胺 聚酰亚胺 聚苯硫醚 液晶高分子 聚醚醚酮 聚砜
下载PDF
原位聚合型阻燃抗菌聚酰胺66聚合机理及性能
20
作者 李相 骆子寅 +2 位作者 陈珺娴 冯新星 张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65,共8页
聚酰胺66(PA66)因其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能,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然而,PA66的阻燃和抗菌性能不足制约了其应用范围。因此,笔者通过原位聚合法,以PA66盐为基础,结合反应性阻燃剂[(6-氧代-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 聚酰胺66(PA66)因其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能,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然而,PA66的阻燃和抗菌性能不足制约了其应用范围。因此,笔者通过原位聚合法,以PA66盐为基础,结合反应性阻燃剂[(6-氧代-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基甲基)]丁二酸-己二胺盐(DPDA)和ZnO/Au@Cu_(2)O三元异质结抗菌剂,成功制备了阻燃抗菌改性PA66(FAPA66)。该方法通过一步聚合实现了多功能材料的制备,并详细研究了其聚合机理和性能表现。聚合机理的分析结果显示,FAPA66的活化能为372.95 kJ/mol,较纯PA66的活化能提升了97.56 kJ/mol;同时,FAPA66的表观速率常数为29.3 g/(mol·min),较纯PA66降低了16.2 g/(mol·min)。这表明,在合成FAPA66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加热补偿和延长聚合时间来为共聚反应提供更多的能量,以促进反应的顺利进行并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在性能测试方面,含有质量分数5%DPDA阻燃剂和0.12%ZnO/Au@Cu_(2)O异质结抗菌剂的PA66材料展现出了较好的阻燃和抗菌性能,极限氧指数达到了30%,并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达到了V-0级别。此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该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为93.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到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6 原位共聚 热力学 动力学 阻燃 抗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