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品种对水酶法制油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分布的影响
1
作者 郭倩倩 郭兴凤 +4 位作者 朱婷伟 田亚东 陈复生 张明 万昕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119,149,共6页
为了明确花生品种对水酶法制油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品种花生(豫花23、豫花37、豫花9326)的基本成分,并研究了水酶法制油工艺条件对不同品种花生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花生品种中,豫花37的油脂、水分、灰分、可... 为了明确花生品种对水酶法制油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品种花生(豫花23、豫花37、豫花9326)的基本成分,并研究了水酶法制油工艺条件对不同品种花生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花生品种中,豫花37的油脂、水分、灰分、可溶性糖、可溶性总酚含量均最高,豫花23的蛋白质含量最高(25.36%),豫花9326的粗纤维含量最高(6.59%);花生品种对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以水相体系中低油脂和高蛋白质分布为准则得到水酶法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豫花37的粉碎时间90 s、豫花23和豫花9326的粉碎时间120 s,酶用量1.0%,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50℃,此时豫花23、豫花37、豫花9326在水相体系中油脂分布分别为6.21%、4.19%、4.19%,蛋白质分布分别为50.99%、75.68%、63.84%。综上,豫花37能在更短的粉碎时间内使水酶法制油过程中花生水相体系中的油脂分布少,蛋白质分布多,更适用于水酶法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 水酶法水相体系 油脂分布 蛋白质分布
下载PDF
基于LF-2D-NMR的文冠果含水含油率检测方法
2
作者 张宇 张明楠 +2 位作者 孟繁祎 齐浩明 宋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95-304,共10页
文冠果的含水、含油率的高低影响其育种及加工储藏结果。为探求一种无损、快速、准确的文冠果含水含油率检测方法,该研究分别采用干取样法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低场二维核磁共振技术(lo... 文冠果的含水、含油率的高低影响其育种及加工储藏结果。为探求一种无损、快速、准确的文冠果含水含油率检测方法,该研究分别采用干取样法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低场二维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2D-NMR)两种试验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系列试验确定两种技术在检测文冠果含水含油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国标法测试结果相比,LF-NMR结合干取样法采集获取的数据异常,并且由于LF-NMR无法区分重叠峰信号,无法解释产生异常变化的原因,故该方法不适用于文冠果含油含水率的检测;LF-2D-NMR能够定性分析一维波谱中信号重叠无法区分组分的问题,成功解释了干取样法结合LF-NMR数据异常的原因。同时,LF-2D-NMR测得的文冠果T_(1)-T_(2)谱峰面积与烘箱干燥法及索氏提取法获取的水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经与真值验证过后的决定系数R_2分别为0.920 9和0.942 4,可以用于文冠果含水含油率的定量分析。该研究拓展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理论认知深度,提高检测精度及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水分测定 油籽 低场二维核磁共振 文冠果 油分测定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黑芝麻乳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陈春艳 孙好翯 +4 位作者 李升 禹晓 李冰心 钱彩虹 拓妮妮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以黑芝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波预处理时间(0~12 min)对黑芝麻物性特征和全籽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会诱导黑芝麻体积膨胀,外种皮呈凹凸不平状,其中微波预处理12 min时,外种皮发生破裂;微波预处理显著降低了黑芝麻的硬度... 以黑芝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波预处理时间(0~12 min)对黑芝麻物性特征和全籽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会诱导黑芝麻体积膨胀,外种皮呈凹凸不平状,其中微波预处理12 min时,外种皮发生破裂;微波预处理显著降低了黑芝麻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回弹性(P<0.05),其中微波预处理9 min时,均达到最小值;随着微波预处理时间的延长,黑芝麻乳的平均粒径从1.21μm增加至1.52μm(P<0.05),Zeta-电位从-26.90 mV降低至-31.91 mV(P<0.05),并伴随着物理稳定性的明显提升,以微波预处理9 min时效果最佳,表现为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SI)曲线斜率明显降低,以及背散射(ΔBS)曲线底部和顶部的轻微变化;微波预处理使黑芝麻乳静态体系的弹性行为增强、流动性减弱,表观黏度逐渐降低,动态黏弹性增加,其中微波预处理9 min时最为明显;微波预处理使黑芝麻乳中脂滴数量和粒径明显增加,连续相中贮藏蛋白构成的多孔片层结构减少,提示优先参与乳体系中脂滴重构。因此,适宜时长微波预处理能够改善黑芝麻物性特征和全籽乳稳定性,拓宽黑芝麻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黑芝麻 物性特征 物理稳定性 乳液体系重构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脱酸对茶叶籽油功能性伴随物的影响
4
作者 董大鹏 宋其斌 +1 位作者 支艺明 黄进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81-887,共7页
为了提高茶叶籽精炼油中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等多种功能性伴随物的保留率,首先考察了化学精炼工艺对该油脂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水蒸气蒸馏脱酸条件,以减少精炼过程中功能性物质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化学精炼工艺对茶... 为了提高茶叶籽精炼油中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等多种功能性伴随物的保留率,首先考察了化学精炼工艺对该油脂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水蒸气蒸馏脱酸条件,以减少精炼过程中功能性物质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化学精炼工艺对茶叶籽油功能性伴随物影响最大的工序为碱炼脱酸,该工序中总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较脱胶步骤分别显著下降了37.98%、32.50%和24.11%。水蒸气蒸馏脱酸优化条件为蒸馏温度120℃,蒸馏时间90 min。经优化后,各功能性伴随物的保留率均有明显提高,总多酚、角鲨烯和生育酚的保留率分别达到62.04%、85.35%和82.30%。项目研究成果可为高品质茶叶籽油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食用油 油脂精炼 物理脱酸 生物活性物质 保留率
下载PDF
利用NMR技术测定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
5
作者 陈德慰 莫雪莹 +4 位作者 张皓然 胡小双 肖金珊 周夏陶 赵子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26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5种溶血性磷脂,以及非脂质含磷化合物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磷脂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酰胆碱(PC),其摩尔浓度为0.42μmol/g,摩尔分数为28.50%,质量浓度为0.31 mg/g,质量分数为30.20%;^(1)H NMR测定小麦胚芽中的多种中性脂质组成及含量,包括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甘油单酯(MG)和游离脂肪酸(FA),其中含量最高的甘油酯是TG,占比为77.25%,含量最低的是2-甘油单酯(2-MG),占比为0.03%;小麦胚芽的甘油三酯和磷脂中检测出亚油酸(L)、油酸(O)和亚麻酸(Ln)等6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在甘油三酯中占比56.26%,在磷脂中占比45.37%。溶血性磷脂和GPC是磷脂的水解产物,DG、MG和FA是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这些物质可以反映样品中脂质的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MR不仅能够对小麦胚芽脂质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可以监测小麦胚芽脂质水解程度的变化。NMR技术在小麦胚芽相关产品的脂质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磷脂 小麦胚芽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下载PDF
青花椒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水分迁移与能量特性
6
作者 薛韩玲 万学宁 +1 位作者 廖帮海 石建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7,共7页
为优化青花椒干燥工艺,降低能耗,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热风温度(55℃、65℃、75℃)和微波功率(280 W、462 W、595 W)干燥工况的花椒薄层失水特性;基于水分比随时间的变化,应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确定花椒薄层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动力学模型和有... 为优化青花椒干燥工艺,降低能耗,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热风温度(55℃、65℃、75℃)和微波功率(280 W、462 W、595 W)干燥工况的花椒薄层失水特性;基于水分比随时间的变化,应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确定花椒薄层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动力学模型和有效水分扩散率(D_(eff));对比分析热风-微波耦合干燥与热风干燥的能耗以及干制花椒外表皮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升高热风温度或增加微波功率,均有利于提高干燥速率,且高微波功率促进花椒内部失水的作用远大于升高热风温度增加花椒表面水分强制对流的作用;在干燥降速期,随着极性水分子吸收微波辐射能量减少,水分扩散率降低,D_(eff)的变化范围为(1.650 26~4.510 93)×10^(-8) m^2/s;Logarithmic模型为青花椒薄层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失水动力学最优模型;相比于热风干燥,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的比能耗减小1/9~1/5,能效增大4~5倍;花椒经热风微波耦合干燥后的外表皮气孔器张开程度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实际花椒干燥应用工艺优化、参数设计与节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 微波 干燥动力学 能耗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不同温湿度大红袍花椒对流辐射干燥试验研究
7
作者 薛韩玲 廖帮海 +2 位作者 万学宁 拓雯 闫钰亭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对比大红袍花椒热风干燥、热风-红外与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特性和品质,揭示对流辐射联合干燥大红袍花椒的干燥过程,指导大红袍花椒生产实践。通过薄层干燥试验,研究三种干燥方式在不同温度(50℃、60℃、70℃)和相对湿度(10%、30%、50%... 为对比大红袍花椒热风干燥、热风-红外与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特性和品质,揭示对流辐射联合干燥大红袍花椒的干燥过程,指导大红袍花椒生产实践。通过薄层干燥试验,研究三种干燥方式在不同温度(50℃、60℃、70℃)和相对湿度(10%、30%、50%)条件下的干燥曲线和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结合Weibull函数的尺度参数α、形状参数β及估算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进行干燥动力学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干制花椒油苞结构,提取挥发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干燥时间最长,升温降湿有利于提高热风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但对热风-红外和热风-微波干燥影响较小;Weibull函数能很好地模拟三种干燥方式,α随干燥条件变化明显,β>1,水分迁移是由物料表面和内部共同控制,估算水分扩散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303×10^(-7)~2.815×10^(-7)m^(2)/min、7.646×10^(-7)~9.628×10^(-7)m^(2)/min、2.200×10^(-6)~2.778×10^(-6)m^(2)/min,且与温湿度变化相关;热风干燥和热风-红外干燥能较好地保留花椒油苞,热风-微波干燥花椒油苞更为饱满;热风-微波干燥后花椒挥发油提取量最高(7.5%),烯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热风干燥花椒提取挥发油含量最低,但挥发油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热风-红外联合干燥在缩短干燥时间和保持品质方面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袍花椒 干燥动力学 Weibull函数 微观结构 挥发油
下载PDF
世界芝麻生产现状与我国芝麻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秦灵灵 苗红梅 +2 位作者 张战有 段迎辉 张海洋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特色油料作物,其在国际油料产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国既是芝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综述了世界芝麻生产与贸易现状、主产国及其芝麻种植区域分布,栽培品种现状,分析了世界...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特色油料作物,其在国际油料产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国既是芝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综述了世界芝麻生产与贸易现状、主产国及其芝麻种植区域分布,栽培品种现状,分析了世界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芝麻生产发展趋势。芝麻市场刚性需求、政策支持和生产技术进步及农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芝麻产业发展并提升其在国际芝麻贸易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生产现状 种植技术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HS-GC-IMS分析陇南主栽品种初榨橄榄油的风味特征成分 被引量:2
9
作者 白万明 王菊花 +4 位作者 马赛买 白小勇 孔维宝 马君义 张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风味特征成分 HS-GC-IMS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花椒油和藤椒油加速氧化过程中风味品质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宇 彭子芯 +6 位作者 严雨寒 向凤涛 王劲松 李建龙 张志清 申光辉 侯晓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旨在为提高花椒油和藤椒油品质稳定性和预测其货架期提供参考,研究储存过程中花椒油和藤椒油风味品质变化。采用Schaal烘箱法探讨加速氧化过程中(0~35 d)花椒油和藤椒油的酸值、过氧化值、麻味物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加... 旨在为提高花椒油和藤椒油品质稳定性和预测其货架期提供参考,研究储存过程中花椒油和藤椒油风味品质变化。采用Schaal烘箱法探讨加速氧化过程中(0~35 d)花椒油和藤椒油的酸值、过氧化值、麻味物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加速氧化过程中花椒油和藤椒油的酸值(KOH)均满足国家限量标准(≤3 mg/g),而过氧化值分别在15 d和20 d时超出国家限量标准(≤0.25 g/100 g)。花椒油和藤椒油分别加速氧化10 d和15 d时麻味物质总量损失率分别为5.86%和10.42%,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损失率分别为35.07%和70.01%;加速氧化结束时,花椒油和藤椒油中麻味物质总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大幅减少,麻味物质总量损失率分别为37.15%和37.30%,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损失率分别为82.03%和89.08%;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未加速氧化的油与加速氧化后的油区分明显。花椒油和藤椒油在储存过程中麻味物质和香气成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失,且长时间储存易氧化酸败,对产品风味品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藤椒油 加速氧化 麻味物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花椒油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晴文 彭郁 +2 位作者 李茉 温馨 倪元颖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34,共12页
花椒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药用和食用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辛香和刺激的麻感,花椒长时间以来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开发利用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例如干花椒粒、花椒粉、复合调味料和花椒油等;其... 花椒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药用和食用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辛香和刺激的麻感,花椒长时间以来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开发利用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例如干花椒粒、花椒粉、复合调味料和花椒油等;其活性成分入药较少,在生物活性领域的研究以花椒油为主,且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总结花椒油活性成分的基础上,综述了花椒油的抑菌、抗氧化、抗炎镇痛、抗癌、治疗神经疾病等生物活性及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花椒精深加工及其在药用领域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抑菌 抗氧化 生物活性 应用推广
下载PDF
亚麻籽主要功能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仙果 关晓倩 +4 位作者 郑淼 曹宇钦 邓泽元 杨开 能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3,共8页
亚麻籽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功能食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亚麻籽胶、木酚素和环肽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高血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该文综述了亚麻籽的主要功能成分及其近年来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着重... 亚麻籽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功能食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亚麻籽胶、木酚素和环肽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高血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该文综述了亚麻籽的主要功能成分及其近年来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着重介绍了环肽在结构、提取分离方法、活性功效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基于现有研究提出值得进一步挖掘的方向,以期为亚麻籽在功能食品领域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 脂肪酸 木酚素 环肽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SPME-GC-MS和HS-GC-IMS评价不同制油工艺对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思雨 谢萱 +2 位作者 刘雨雯 孙树坤 陈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法鉴定3种豆油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借助聚类热图、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3种豆油的挥发性化合物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型豆油的水分含量最低,浸出型豆油过氧化值显著偏高且油脂色泽最深;浓香型豆油中亚油酸含量最多,营养价值更高;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醇类、醛类以及吡嗪类化合物为豆油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45种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可靠的用以鉴别浓香型豆油的模型。此外,发现豆油的品质与风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理化性质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香榧油-薯蓣皂素油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鹏浩 谢润华 +4 位作者 李佳玲 余宁翔 聂小华 孟祥河 陆元超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3,117,共8页
以香榧油(Torreya grandis oil, TGO)为油相、薯蓣皂素(Diosgenin, DSG)为凝胶剂制备TGO-DSG油凝胶(TDOG油凝胶),研究其微观结构、流变特性、质构特性、晶体结构等,以及其凝胶形成原理及凝胶化对其消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DOG油... 以香榧油(Torreya grandis oil, TGO)为油相、薯蓣皂素(Diosgenin, DSG)为凝胶剂制备TGO-DSG油凝胶(TDOG油凝胶),研究其微观结构、流变特性、质构特性、晶体结构等,以及其凝胶形成原理及凝胶化对其消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DOG油凝胶是由小而密和大而松散的两种球状DSG结晶通过纤维交联的三维网络构建而成。TDOG油凝胶的储能模量(G′)大于损耗模量(G″),呈现剪切稀化特征,相转变温度约为86.8℃。当消化时间为120 min时,TDOG油凝胶的消化率为40.7%,显著低于TGO(50.9%),即凝胶化能降低TDOG中TGO的消化率;另外,TDOG油凝胶消化上清液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即凝胶化会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消化难度,且不饱和度越高其消化难度越大。因此,TDOG油凝胶可作为固体脂肪的替代品,应用于健康功能食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油-薯蓣皂素油凝胶(TDOG油凝胶) 流变特性 晶体结构 范德华力 消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植物油脂体提取及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
15
作者 单子明 彭郁 +4 位作者 秦琛强 傅娆 李茉 倪元颖 温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51-262,共12页
油脂体是油料作物种子贮存油脂的细胞器,油脂体表面特殊的磷脂-蛋白质膜使其可以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呈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乳化性,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为提高油脂体的提取率和应用性,油脂体的提... 油脂体是油料作物种子贮存油脂的细胞器,油脂体表面特殊的磷脂-蛋白质膜使其可以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呈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乳化性,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为提高油脂体的提取率和应用性,油脂体的提取分离和稳定性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植物油脂体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具有多样性,可总结为水提取法、溶液提取法和酶辅助提取法3大类,不同植物来源和应用所适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植物油脂体稳定性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性3个方面,文章总结了常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期为油脂体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体 结构 提取 稳定性 稳定性评价 应用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16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下载PDF
预处理方法对盐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山桐子油的影响
17
作者 王小悦 胡晓 +3 位作者 罗国柳 钟金锋 刘雄 覃小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4,49,共8页
为了寻找一种高效提取山桐子油的方法,拓展山桐子油的应用范围,分别采用微波和高压对山桐子进行预处理后采用盐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其中的油脂。探究液固比、NaCl质量浓度、提取温度、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高压温度和高压时间对山桐子油... 为了寻找一种高效提取山桐子油的方法,拓展山桐子油的应用范围,分别采用微波和高压对山桐子进行预处理后采用盐效应辅助水剂法提取其中的油脂。探究液固比、NaCl质量浓度、提取温度、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高压温度和高压时间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以有机溶剂提取法作为参照,研究微波和高压预处理对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山桐子油提取率、理化性质、色泽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协同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在微波功率420 W、微波时间90 s、液固比1.2∶1、NaCl质量浓度0.15 g/mL和提取温度50℃时对山桐子油提取效果最好,山桐子油提取率为87.07%,比高压协同盐效应辅助水剂法(高压温度110℃和高压时间5 min)高2.86%;与高压预处理相比,微波预处理的山桐子油具有更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83.03%)和更低的酸值(KOH)(10.73 mg/g),但这两种方法提取的山桐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过氧化值均无显著差异;与有机溶剂提取法相比,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山桐子油提取率降低,但具有更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更低的硫代巴比妥酸值,且透明度更高,红色更浅。综上,微波协同盐效应辅助水剂法可以有效提取山桐子油,提取率较高且油脂品质良好,可用于高品质山桐子油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油 微波预处理 高压预处理 盐效应 水剂法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我国不同产地红仁核桃及其油脂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18
作者 朱振宝 张芳 +2 位作者 段屹帆 董兆斌 王根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49,共7页
为了促进红仁核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深加工产品研发,以我国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为原料,对其种仁的基本营养成分、矿质元素、V_(E),种皮酚类物质,及红仁核桃油的脂肪酸、甾醇、角鲨烯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7个产... 为了促进红仁核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深加工产品研发,以我国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为原料,对其种仁的基本营养成分、矿质元素、V_(E),种皮酚类物质,及红仁核桃油的脂肪酸、甾醇、角鲨烯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7个产地红仁核桃仁均含有大量的粗脂肪、粗蛋白质及总糖,含量分别为60.77~73.89、14.84~17.21、8.72~14.29 g/100 g;检测的8种矿质元素(K、Na、Ca、Mg、Fe、Cu、Zn、Se)中,含量最高的常量元素K和微量元素Fe均以山西省平顺县的红仁核桃仁最高;红仁核桃仁中平均总V_(E)含量为394.81 mg/kg,且均以γ-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为主;陕西省商洛市八一基地的红仁核桃种皮中总酚含量最高,为462.23 mg/g;陕西省商洛市石门基地的红仁核桃种皮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30.89 mg/g;山西省平顺县红仁核桃种皮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为0.65 mg/g;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油共检出10种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为主,其中云南省大理州、山西省平顺县的红仁核桃油中亚油酸含量较高;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油中平均总甾醇含量为231.94 mg/100 g,且均以谷甾醇为主,其中陕西省商洛市石门基地的红仁核桃油中谷甾醇含量最高,占比为72.08%;7个产地的红仁核桃油中平均角鲨烯含量为23.45 mg/kg,其中甘肃省成县红仁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最高,为37.34 mg/kg。综上,不同产地的红仁核桃及其油脂的营养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营养成分组成相同,其油脂中脂质伴随物的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仁核桃 产地 矿质元素 脂肪酸 V_(E) 甾醇
下载PDF
米糠油加工过程中组成及品质变化的研究
19
作者 祝振杰 陈小军 +3 位作者 高艳昌 陈竞男 张林尚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35,共9页
旨在为米糠油适度加工提供数据支撑,对来自国内3个工厂的不同加工阶段米糠油的理化指标、组成、色泽和微量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A、B、C 3个工厂的米糠油在精炼后酸值(KOH)分别由24.22、18.95、17.21 mg/g降至0.15 mg/g以下,脂肪... 旨在为米糠油适度加工提供数据支撑,对来自国内3个工厂的不同加工阶段米糠油的理化指标、组成、色泽和微量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A、B、C 3个工厂的米糠油在精炼后酸值(KOH)分别由24.22、18.95、17.21 mg/g降至0.15 mg/g以下,脂肪酸脱除率高达99%以上,过氧化值分别降至0.99、1.54、0.71 mmol/kg,精炼后米糠油酸值、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19112-2003中一级油标准;3个工厂的米糠油在加工过程中其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与酸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精炼后米糠油甘一酯含量降低了58.9%~84.9%,主要在物理脱酸和脱臭时脱除,甘二酯含量变化不大,甘三酯含量增加了12.8%~23.9%;3个工厂米糠油脂肪酸组成在加工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精炼后米糠油中叶绿素被有效脱除,色泽均达到国标一级油标准;米糠油的微量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变化极大,其中谷维素出现明显的损失,损失率高达80.8%~94.1%,主要在化学脱酸时损失,甾醇损失率为21.2%~42.6%,主要在化学脱酸时损失,维生素E含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A工厂维生素E含量增加30.2%,B、C工厂维生素E损失率分别为31.7%、55.6%;角鲨烯损失率为65.9%~96.3%,主要发生在脱臭工序。综上,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合理调整精炼工序,优化精炼工艺参数,生产出符合企业追求的米糠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油 精炼加工过程 理化指标 组成成分 微量成分
下载PDF
美国红仁核桃及其油脂营养品质评价
20
作者 朱振宝 张芳 +2 位作者 段屹帆 董兆斌 王根宪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174,共9页
为了系统评价美国红仁核桃及其油脂的营养品质及特性,以传统栽培品种“西洛3号”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两种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分析核桃油的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较脂质伴随物VE、植物甾醇和多酚含量,测定油... 为了系统评价美国红仁核桃及其油脂的营养品质及特性,以传统栽培品种“西洛3号”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两种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分析核桃油的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较脂质伴随物VE、植物甾醇和多酚含量,测定油脂质量指标。结果表明:美国红仁核桃的粗脂肪质量分数为(50.40±0.72)%和粗蛋白质量分数(19.60±0.56)%,均显著高于西洛核桃(P<0.05),前者谷氨酸、精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后者,分别为(166.24±0.26)、(94.10±2.91)、(86.26±1.94)mg/g,2种核桃矿质元素含量相近;美国红仁核桃内种皮总酚[(727.08±0.24)mg/g]、总黄酮[(57.67±0.02)mg/g]和花色苷[(1.21±0.55)mg/g]含量均显著高于西洛核桃种皮(P<0.05);美国红仁核桃油中亚油酸含量[(67.78±0.01)%]显著高于西洛核桃油,前者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76.74±0.20)%]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前者的总VE质量分数[(169.88±0.12)mg/kg]、总植物甾醇质量分数[(2095.06±2.26)mg/kg]和多酚质量分数[(30.93±0.01)mg/g]都略低于西洛核桃油。红仁核桃油皂化值(171.78 mg KOH/g)、过氧化值(3.94 mmol/kg)、酸价(0.91mg/g)、茴香胺值(1.95)和羰基价(0.83 mmol/kg)均比西洛核桃油的低。美国红仁核桃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种皮颜色鲜红,富含多酚、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其亚油酸含量高于其他常见核桃品种,ω-6和ω-3系脂肪酸的比值更为合理,为核桃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仁核桃 脂肪酸 氨基酸 生育酚 植物甾醇 品质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