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4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室栽培‘金牡丹’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
1
作者 孙君 朱留刚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 【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温室内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中开面第1至3叶和小开面第2至4叶)的净光合速率(P_(n))为2.63~4.74μmol·m^(-2)·s^(-1),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3叶最大;蒸腾速率(T_(r))在2.31~5.97 mmol·m^(-2)·s^(-1)之间,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2叶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饱和光强(LSP)以中开面第3叶最大(7.40μmol·m^(-2)·s^(-1)、1 208.10μmol·m^(-2)·s^(-1)),第1叶最小(3.20μmol·m^(-2)·s^(-1)、867.03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中开面第1叶(32.95μmol·m^(-2)·s^(-1))>第2叶(25.93μmol·m^(-2)·s^(-1))>第3叶(20.53μmol·m^(-2)·s^(-1))。【结论】中开面茶树叶片整体净光合速率高于小开面;中开面茶梢利用强光、弱光以及整体叶片的光合潜能以中开面第3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茶树 光响应 叶位 净光合速率
下载PDF
“和茶”主题茶艺创编实践
2
作者 王丽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10,共4页
创编茶艺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再创造,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能够展现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中华茶奥会茶艺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和茶”以茶和天下为视角,将地域文化、社会热点等要素融入到茶艺表演中,主题突出、立意高远,引得好评和认可... 创编茶艺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再创造,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能够展现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中华茶奥会茶艺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和茶”以茶和天下为视角,将地域文化、社会热点等要素融入到茶艺表演中,主题突出、立意高远,引得好评和认可。以“和茶”创新茶艺为例,从主题的构思、茶艺各要素的设计、意境的营造、程序的编排和解说等方面解析了主题茶艺的编排实践,以期对主题茶艺的编创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 和茶 茶艺创编 创新设计
下载PDF
六堡茶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3
作者 冯茂林 徐平 龚淑英 《茶叶》 2024年第2期71-76,共6页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六堡茶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品质演变,旨在科学地评价六堡茶的品质特征,理解和调控其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六堡茶作为传统名茶的吸引力,推动其在全球茶叶市场中的发展。
关键词 六堡茶 加工工艺 滋味成分 香气成分 贮藏条件
下载PDF
杜仲茶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昀菲 王雁 +5 位作者 王璐 杜庆鑫 杜兰英 刘攀峰 杜红岩 孙志强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80-89,共10页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杜仲叶富含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类目录。杜仲茶是以杜仲叶...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杜仲叶富含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已被列入药食同源类目录。杜仲茶是以杜仲叶片或雄花经杀青、揉捻、日晒、发酵、干燥制成的保健型茶饮品。杜仲茶中黄酮类、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减肥等功效。总结和比较了杜仲绿茶、杜仲红茶、杜仲黑茶、杜仲烤茶等类型杜仲茶的制作工艺及成分特点,分析了杜仲茶的药理作用机制、香气组分及感官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茶 活性成分 制作工艺 感官品质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碎绿茶制备速溶茶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工艺优化
5
作者 吴俊灵 吴远杰 +3 位作者 彭玉媛 吴浩人 廖卢艳 石萌 《茶叶》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以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碎绿茶为原料,经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后,采用单罐热浸提法制备速溶绿茶。论文重点在考察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加水量、茶粉喂料量)分别对速溶绿茶品质指标(速溶茶的得率、茶多酚得率、茶... 本文以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碎绿茶为原料,经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后,采用单罐热浸提法制备速溶绿茶。论文重点在考察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加水量、茶粉喂料量)分别对速溶绿茶品质指标(速溶茶的得率、茶多酚得率、茶多酚含量)影响的基础上,以速溶绿茶的茶多酚得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制备速溶绿茶挤压预处理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水分添加量、茶粉喂料量)对速溶绿茶品质指标(速溶茶得率、茶多酚得率、茶多酚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优化的最佳双螺杆挤压操作参数为水分添加量50%、螺杆转速210 r/min、机筒温度95℃、茶粉喂料量11 kg/h,在该条件下生产的速溶绿茶茶多酚得率4.81%,相比未经双螺杆挤压预处理制备的速溶绿茶对照样品得率(2.88%),茶多酚得率提高了1.67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螺杆挤压预处理技术制备速溶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绿茶 速溶茶 双螺杆挤压 茶多酚
下载PDF
芪参复方补气健脾袋泡茶的研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颖媛 张文龙 吕瑞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以黄芪、党参、黄精和山药配伍做成芪参复方剂来构建一种具有补气健脾功效的药茶。方法:考察不同药材配方、泡制时间、泡制用水量、泡制次数构建的药茶产品的香气、滋味及汤色,对药茶配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构建出一系列具有不同... 目的:以黄芪、党参、黄精和山药配伍做成芪参复方剂来构建一种具有补气健脾功效的药茶。方法:考察不同药材配方、泡制时间、泡制用水量、泡制次数构建的药茶产品的香气、滋味及汤色,对药茶配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构建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口味药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原味、甘草味、陈皮味、山楂味、红枣味复方袋泡茶。泡制时最佳用水量为80 ml,最佳次数为3次,最佳泡制时间为15min。结论:进行了不同泡制用水量、泡制次数时芪参复方袋泡茶的感官评定,为复方袋泡茶的使用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党参 黄精 山药 复方袋泡茶
下载PDF
The modulatory effect of oolong tea polyphenols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hypothalamus gene expression in a circadian rhythm disturbance mouse model
7
作者 Ruonan Yan Chi-Tang Ho +3 位作者 Yanan Liu Shengnan Zhan Zufang Wu Xin Zh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748-764,共17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ost circadian rhythm and gut microbes through the gut-brain axis provides new clues for tea polyphenols to improve host health.Our present research showed that oolong tea polyphenols(OTP)impr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ost circadian rhythm and gut microbes through the gut-brain axis provides new clues for tea polyphenols to improve host health.Our present research showed that oolong tea polyphenols(OTP)improved the structural disorder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caused by continuous darkness,thereby modulating the production of metabolites related to pyruvate metabolism,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and tryptophan metabolism to alleviate the steady-state imbalance.Afte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m the OTP group,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T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hypothalamus cell clusters,up-regulated the number of astrocytes and fibroblasts,and enhanced the expression of circadian rhythm genes Cry2,Per3,Bhlhe41,Nr1d1,Nr1d2,Dbp and Rorb in hypothalamic cells.Our results confirmed that OTP can actively improve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al state as well as internal/peripheral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s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with potential prebiotic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notably contribute to host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 microbiota Circadian rhythm Oolong tea polyphenols Single-cell sequencing Metabolism
下载PDF
不同品种乌龙茶烘焙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及体外活性
8
作者 侯粲 林佺 +5 位作者 郝彬秀 祁敬杰 陈志雄 郑斌 李颂 应剑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0,共9页
为研究不同乌龙茶原料经烘焙处理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及活性差异,分析了不同乌龙茶原料烘焙前后中的总多酚、总黄酮茶多糖、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含量差异,采用体外酶生化反应手段,考察不同乌龙茶原料及成品对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和黄嘌... 为研究不同乌龙茶原料经烘焙处理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及活性差异,分析了不同乌龙茶原料烘焙前后中的总多酚、总黄酮茶多糖、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含量差异,采用体外酶生化反应手段,考察不同乌龙茶原料及成品对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多酚含量(质量分数)由原料中的13.75%~15.59%下降至成品的12.41%~14.14%,铁观音、肉桂高于老枞水仙、三印水仙和大红袍(P<0.05);原料中总黄酮含量(质量分数)在0.71%~1.00%之间,铁观音原料总黄酮含量最低,与其他原料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除铁观音外,其余乌龙茶样品总黄酮含量在烘焙处理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原料中茶多糖含量(质量分数)为1.14%~1.82%,烘焙后上升到成品的1.64%~2.12%。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对于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且烘焙后的成品对于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的抑制能力减弱,肉桂表现出较高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及脂肪酶活性的能力。乌龙茶烘焙后对于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能力增强,IC50值由13.21~17.42 mg/mL降低为成品的10.26~14.38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烘焙 物质基础 Α-葡萄糖苷酶 脂肪酶 黄嘌呤氧化酶
下载PDF
冲泡方式对白牡丹茶汤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陈凌芝 孔亚帅 +5 位作者 史猛 王晶晶 张向娜 陈义 孙慕芳 尹鹏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22,共7页
以白牡丹茶为对象,探究不同冲泡方式下白牡丹茶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规律,并对滋味和汤色进行感官评价。从日常品饮角度,选取冲泡方式(盖碗泡、闷泡、煮泡)和冲泡时间(1、2、3、4、5、6 min)2个因素,研究其对白牡丹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 以白牡丹茶为对象,探究不同冲泡方式下白牡丹茶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规律,并对滋味和汤色进行感官评价。从日常品饮角度,选取冲泡方式(盖碗泡、闷泡、煮泡)和冲泡时间(1、2、3、4、5、6 min)2个因素,研究其对白牡丹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物质等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冲泡方式下白牡丹茶的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品质成分的浸出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其浸出速率趋缓。综合感官品质和品质成分含量来看,茶水比为1∶50(g/mL)时,盖碗冲泡4~6 min品质为佳,闷泡3~5 min为佳,煮泡方式应在1 min左右。煮泡可通过减少投茶量等方法,降低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物质的过量浸出以提升茶汤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白牡丹茶的科学泡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牡丹茶 冲泡方式 品质成分 滋味 汤色
下载PDF
植物基鹰嘴豆茶乳饮料的研制及其稳定性分析
10
作者 高雪梅 金娜 +1 位作者 黄凯俊 聂龙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以鹰嘴豆和乌龙茶为主要原料制作植物基茶乳饮料,以静置分层率和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茶乳饮料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乳饮料的最优配方为以茶乳饮料质量为基准,茶汤添加量14.90%、豆乳... 以鹰嘴豆和乌龙茶为主要原料制作植物基茶乳饮料,以静置分层率和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茶乳饮料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乳饮料的最优配方为以茶乳饮料质量为基准,茶汤添加量14.90%、豆乳添加量55.30%、赤藓糖醇添加量7.20%、单甘酯添加量0.0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茶乳饮料的感官评分为84.50、静置分层率为25.79%,茶乳饮料的口感细腻,带有豆乳味和茶香味,色泽均匀无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乳饮料 鹰嘴豆 乌龙茶 稳定性
下载PDF
超微茶粉理化分析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余凡 刘辰 +2 位作者 陈姗 王昕 王婷婷 《茶叶》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茶产业逐渐由产茶的单一产业结构向综合利用、精加工、高附加值和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发展。超微茶粉作为茶叶深加工的重要产品之一,对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进一步发展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超微茶粉的理化性质,功能作用、加工技术、在... 茶产业逐渐由产茶的单一产业结构向综合利用、精加工、高附加值和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发展。超微茶粉作为茶叶深加工的重要产品之一,对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进一步发展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超微茶粉的理化性质,功能作用、加工技术、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超微茶粉发展进行展望,期望为后期超微茶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茶粉 理化分析 加工技术 深加工产品
下载PDF
做青环境温度对武夷肉桂品质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李佐越 张芳婷 江丽萍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0期32-36,共5页
为探究不同做青环境温度对肉桂茶品质的影响,以乌龙茶品种肉桂鲜叶为原料,按照武夷岩茶加工工艺加工,设置18、24、30℃做青环境温度处理,对不同处理加工的肉桂茶进行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做青环境温度24℃加工的肉桂... 为探究不同做青环境温度对肉桂茶品质的影响,以乌龙茶品种肉桂鲜叶为原料,按照武夷岩茶加工工艺加工,设置18、24、30℃做青环境温度处理,对不同处理加工的肉桂茶进行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做青环境温度24℃加工的肉桂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高于18、30℃处理,其香气呈明显花香,滋味醇厚。不同做青环境温度加工的肉桂毛茶水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做青环境温度30℃加工的肉桂毛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18、24℃加工的毛茶(P<0.05),做青环境温度18℃加工的肉桂毛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24、30℃处理,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和茶多酚含量会增强茶汤的苦涩感,这与18、30℃做青环境温度加工的毛茶滋味苦涩的感官审评结果一致;做青环境温度24℃加工的肉桂毛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18、30℃加工的毛茶,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使得毛茶的滋味更加丰富,与采用24℃做青环境温度加工的毛茶滋味醇厚的感官审评结果一致。由此可得,做青环境温度为24℃时加工的肉桂毛茶品质优于18、30℃加工的毛茶,确定肉桂茶做青工序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4℃,试验结果能够为武夷肉桂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环境温度 肉桂 生化成分 品质分析
下载PDF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
13
作者 吴宗杰 欧晓西 +5 位作者 林宏政 余欣茹 程守悦 吴晴阳 李鑫磊 孙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100,共17页
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 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武夷肉桂加工过程GBVs和香气物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武夷肉桂11个不同加工阶段的276种香气物质,这些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杂环化合物类、酮类、醛类、萜类等多种组分,其中杂环化合物类、酯类、萜类和醇类香气组分含量较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武夷肉桂中30种特征香气物质变量重投影要性值和香气活度值均大于1,其中具有青味的(Z)-3-己烯醇和(E)-2-己烯醛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下降,呈花香或果香的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醛、香叶醇和β-罗勒烯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上升,脱氢芳樟醇和α-石竹烯具有辛香的特征,可能是肉桂品种特征香气桂皮辛香的主要贡献物。在武夷肉桂毛茶中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和(E,E)-3,5-辛二烯-2-酮等物质香气特征影响值大于1,说明这些物质是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中关键呈香物质。在武夷肉桂中鉴定到10种GBVs,在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樱草糖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GBVs总含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在做青后期,葡萄糖苷和樱草糖苷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苯甲基樱草糖苷、2-苯乙基樱草糖苷、香叶基樱草糖苷、芳樟基樱草糖苷和香叶基葡萄糖苷显著下降,结果表明GBVs参与了武夷肉桂花果香和甜香的形成。研究结果阐明武夷肉桂特征香气成分以及GBVs在武夷肉桂香气形成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武夷肉桂香气品质,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肉桂 代谢组学 加工过程 香气 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
下载PDF
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应根 宋振硕 +3 位作者 陈林 陈键 王丽丽 项丽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3-862,共10页
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茶树品种... 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茶树品种、芽叶嫩度和采摘季节对供试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均有影响。全部供试茶样可按茶树品种特性划分成乌龙茶与绿茶品种2大类群,且芽叶嫩度对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影响仅次于茶树品种特性引起的茶样组群差异。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成熟鲜叶、春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及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成熟鲜叶间存在客观的类群区分。不同鲜叶来源对供试茶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较高的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和较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是乌龙茶品种有别于绿茶品种春季鲜叶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相同采摘季节的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相较成熟鲜叶拥有更高的精氨酸含量,而不同芽叶嫩度的春季和秋季乌龙茶鲜叶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组分。因此,茶树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主导因子,乌龙茶特定的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化学模式为其加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绿茶 鲜叶 氨基酸 模式识别
下载PDF
传统工艺六堡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设备摊青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刘初生 张凌云 郭春雨 《福建茶叶》 2024年第7期42-45,共4页
开展传统工艺六堡茶连续化生产线常温摊青、鼓风机吹自然风摊青、鼓风机吹38℃热风摊青三种不同摊青方式工艺试验,研究不同摊青工艺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及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连续化生产线摊青以摊青时间8h-10h的传统工六堡茶... 开展传统工艺六堡茶连续化生产线常温摊青、鼓风机吹自然风摊青、鼓风机吹38℃热风摊青三种不同摊青方式工艺试验,研究不同摊青工艺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及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连续化生产线摊青以摊青时间8h-10h的传统工六堡茶感官品质最优。鼓风机吹自然风摊青以摊青时间6h-8h的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最优。鼓风机吹38℃热风摊青以摊青时间4h-6h的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最优。各处理样品中,随着摊青时间延长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常温连续化生产线摊青、鼓风机吹自然风摊青、鼓风机吹38℃热风摊青分别摊青8h、6h、4h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最高,综合生化指标最佳,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通过研究传统工艺六堡茶不同摊青工艺技术,研发传统工艺六堡茶加工设备,规范和提升传统工艺六堡茶加工装备和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开发传统工艺六堡茶机械化生产产品,促进广西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六堡茶 连续化生产线摊青 技术研究 应用
下载PDF
乌龙茶烘焙技术原理分析
16
作者 陈梅清 《蚕桑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5-37,共3页
烘焙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制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烘焙不仅能够使茶坯中的大部分水分蒸发,还能促使茶叶内部所含的糖类、氨基酸、多酚以及芳香类物质发生不同形式的物化反应,有效提升成品茶的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对乌龙茶烘焙... 烘焙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制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烘焙不仅能够使茶坯中的大部分水分蒸发,还能促使茶叶内部所含的糖类、氨基酸、多酚以及芳香类物质发生不同形式的物化反应,有效提升成品茶的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对乌龙茶烘焙工艺的作用和技术原理展开探讨,为更好地掌握乌龙茶烘焙技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烘焙工艺 技术原理
下载PDF
乌龙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17
作者 邵静娜 郑生宏 +3 位作者 周大云 吉庆勇 宁秋燕 何卫中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香气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等级的重要因素,乌龙茶香型丰富,香气成分复杂,不同茶叶的香气特征主要由多种成分的有机组合形成,文章总结了乌龙茶主要香气成分和常见检测方法,并就乌龙茶品种、工艺、产区、季节对乌龙茶香气组分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 组分
下载PDF
黄精速溶茶酶解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莹 李锋涛 +3 位作者 黄美子 陈毓 卢军锋 钱建中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5,共7页
为探究黄精速溶茶酶解最佳工艺参数,以黄精速溶茶得率为响应值,以液料比、加酶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精速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1∶1(mL/g)、加酶量1.4%、... 为探究黄精速溶茶酶解最佳工艺参数,以黄精速溶茶得率为响应值,以液料比、加酶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精速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1∶1(mL/g)、加酶量1.4%、酶解温度47℃、酶解时间37 min,在此条件下,黄精速溶茶得率为26.08%,与响应面预测值26.82%相近;超声复合酶法浸提的黄精速溶茶色泽呈黄色,黄精多糖含量为3.73%,黄酮含量为0.95%;抗氧化试验表明,黄精速溶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4.34 mg/mL和16.45 mg/mL,且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速溶茶 复合酶 多糖 工艺 抗氧化
下载PDF
白茶风味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林 陈键 +4 位作者 宋振硕 王丽丽 张应根 项丽慧 林清霞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22-35,共14页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特色小众茶类,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生产调控技术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白茶产品的主要种类与品质影响因素,并对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加工和贮藏过程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萎凋过程生化成分的...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特色小众茶类,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生产调控技术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白茶产品的主要种类与品质影响因素,并对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加工和贮藏过程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萎凋过程生化成分的代谢机理和基于鲜叶原料、萎凋工艺、干燥技术、压饼造型、创新工艺和仓贮陈化等方面的主要品质调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实现白茶产品的分类评价与风味品质的定向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产品分类 风味化学 品质调控
下载PDF
福鼎白茶制作的堆积工艺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珠稻 《福建茶叶》 2024年第4期34-36,共3页
福鼎白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包含萎凋和烘焙两道工序,很多制茶师忽视了萎凋过程中的堆积环节。堆积,即在半封闭的干燥环境中,将干度达到八成半或较高的茶青堆积起来,通过控制茶叶的水分、温度、氧气含量、微生物作用以及茶叶的发酵程度等因... 福鼎白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包含萎凋和烘焙两道工序,很多制茶师忽视了萎凋过程中的堆积环节。堆积,即在半封闭的干燥环境中,将干度达到八成半或较高的茶青堆积起来,通过控制茶叶的水分、温度、氧气含量、微生物作用以及茶叶的发酵程度等因素,促进茶叶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改善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如香气、口感的纯净度、甜度等,让白茶的品质更好地发挥作用[1]。本文针对福鼎白茶在堆积过程中涉及的具体操作和应注意事项进行探索,旨在为白茶制作工艺改进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堆积工艺 初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