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年)
1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4期84-96,共13页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中国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中国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对现代空间原理、流动空间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论融合与建构,阐述其在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文人园林的价值思考及其创新价值,以及对中国营造学社思想的反思,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现代中国建筑 建筑空间 文人建筑 台湾地区建筑 中国园林 中国营造学社 汉宝德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建军 刘思睿 +1 位作者 马铭岐 刁小明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7,共10页
以8批共计7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从发生学角度出发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省域层面总体呈现“一极多核、东密... 以8批共计7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从发生学角度出发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省域层面总体呈现“一极多核、东密西疏”的高度集聚分布,市域层面遗产数量呈现“金字塔式”分布,且城市间遗产数量呈现“断崖式”差异,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2)纪念建筑、教育建筑、工业建筑等遗产类别形成了4个主要聚集区和2条聚集带,此外,集聚、离散和随机的总体分布模式在不同类型中出现。(3)时间分布呈现跨度长、历史延续性强且阶段性显著,各时期分布较均衡,遗产总数上表现为增长→波动→减少,且分布中心呈现出西南→西北→东南方向的迁移。主要类型演变过程分为减少→增加、波动增加、持续减少等6种情况。(4)地形地势、人口密度、历史事件等因素与遗产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且历史事件对主要聚集区带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构建叙事性遗产区系和廊道的思路,并整合形成“20世纪中国发展史”主题文旅教育参观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聚集区 聚集带
下载PDF
国际化与国族化:20世纪早期西方国族建筑中的现代主义
3
作者 潘曦 朱安琪 朱逸云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20世纪,强调“国际化”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强调“国族化”的国族主义产生深刻交集,在现代民族国家国族身份认同的塑造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这分别带有排他性和包容性、看似矛盾的两者形成交集之成因,丰富了建筑作为一种政治文化... 20世纪,强调“国际化”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强调“国族化”的国族主义产生深刻交集,在现代民族国家国族身份认同的塑造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这分别带有排他性和包容性、看似矛盾的两者形成交集之成因,丰富了建筑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这一议题的讨论: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与部分新生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达成一致,参与到后者对其国族身份认同的塑造中;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逐渐国际化,这一国际式风格成为主流话语的一种体现,使西方世界中的“边缘”国家效仿跟进,成为其国族建筑风格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族建筑 现代主义 国际主义 国族主义
下载PDF
“数字发现”——长城防御体系20年研究部分成果展
4
作者 李哲 衣保锦 +2 位作者 施雯馨 张玉坤 李严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110-115,共6页
自2003年从北方堡寨聚落转到长城堡寨研究后的20年中,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先从宏观层面钩沉明长城堡寨的层级性组织,扩展到烽传、驿传等各类子系统的层级组织、间距线路,从建筑学科视角重构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规划策略、体系格局,修正“长城... 自2003年从北方堡寨聚落转到长城堡寨研究后的20年中,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先从宏观层面钩沉明长城堡寨的层级性组织,扩展到烽传、驿传等各类子系统的层级组织、间距线路,从建筑学科视角重构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规划策略、体系格局,修正“长城就是一道墙”的固有观念。再深入微观层面,以全线连续采集实景三维数据为基础,揭示众多未知设施、构件,跨地域统计潜在形制规律,发现微观设施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恰逢中国民居展这一难得机遇,遂综合运用图示、多媒体、实物展品将复杂的巨系统和部分新发现以鲜活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是线性遗产体系化展示的一次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防御体系 线性遗产 展示策略 展品开发 建筑遗产传播
下载PDF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女性建筑师群体之崛起:兼记林徽因的建筑设计与研究事业
5
作者 刘亦师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3期4-15,共12页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女性运动和女性建筑师群体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下重新考察林徽因的建筑设计和研究事业,缕述外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辨析林徽因建筑事业的特质及其原因。
关键词 女性建筑师 女性运动 林徽因 建筑设计 建筑研究
下载PDF
回眸一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 被引量:7
6
作者 常青 《建筑遗产》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文章以历时性叙事为主,穿插共时性分析,回望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形式脉络。由于现代性观念和工业化起步均滞后西方达百年以上,加之西方文化移入初期的需要,以及中国上层社会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象征的尊崇,使中式的新... 文章以历时性叙事为主,穿插共时性分析,回望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形式脉络。由于现代性观念和工业化起步均滞后西方达百年以上,加之西方文化移入初期的需要,以及中国上层社会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象征的尊崇,使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始终在20世纪的建筑遗产中占有首要地位。而在上海等中国开埠城市的租界地段,西方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各种建筑流派及其舶来品,也大多成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至20世纪中,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现代建筑遗产为代表,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在新中国的建筑遗产典范中更加清晰可辨。相比之下,早期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形态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不过是凤毛麟角。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向世界打开了大门,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各种建筑思潮蜂拥而至,中国20世纪末的建筑形式才走出了新古典的范型,现代古典、晚期现代、后现代等西方建筑的影响以中国的在地形式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范型 伪形 中国固有式 民族形式 新中式 多元化
下载PDF
中国建筑教育改革30年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文一 王辉 《建筑创作》 2008年第12期78-82,共5页
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建筑教育改革主要事件的回溯,梳理出3个10年来中国建筑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关键词 中国建筑 教育改革 建筑教育 改革开放
下载PDF
建筑师群体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以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戴春 支文军 《时代建筑》 2012年第4期10-15,共6页
文章对"20世纪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讨论,这种观察视角的选择是开放的,是带有我们所处时代语境特点的,是可以发展和演进的。同时,针对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特征分析了多个观察视角的逻辑,包... 文章对"20世纪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讨论,这种观察视角的选择是开放的,是带有我们所处时代语境特点的,是可以发展和演进的。同时,针对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特征分析了多个观察视角的逻辑,包括对话互动与自我审视、时代语境与历史意识、教育变革与知识结构、时间观念与范式转换、前辈影响与思考路径、实践策略与关注方向和职业环境与执业特征等,以期未必完整却能深刻地体现这批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所为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 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 对话 视角 时代语境 知识结构 范式转换 思想变迁
下载PDF
三代人的十年 2000年以来建筑专业杂志话语回顾与图解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凯 曾巧巧 武卿 《时代建筑》 2014年第1期160-165,共6页
文章是研究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作品"当代中国建筑建筑期刊杂志报道专题研究"的说明和自我解读。文章通过对作品中系列图解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一种基于关键词频率统计的对2000年以来专业媒体中建筑言论和建筑... 文章是研究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作品"当代中国建筑建筑期刊杂志报道专题研究"的说明和自我解读。文章通过对作品中系列图解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一种基于关键词频率统计的对2000年以来专业媒体中建筑言论和建筑现象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专业杂志 关键词 频率统计 媒体研究
下载PDF
树人才 立思想 建团队 创品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40周年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镜堂 《南方建筑》 2019年第5期1-3,124,共3页
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40周年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提出了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树人才、立思想、建团队、创品牌,并对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才 思想 团队 品牌
下载PDF
当代中国建筑的文化价值认同分析(1978-2008) 被引量:8
11
作者 章明 张姿 《时代建筑》 2009年第3期18-23,共6页
基于对现状的深层梳理,文章将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价值认同的分析与文化价值取向的三个层面——传统价值认同、地域价值认同、创新价值认同——相联系,以确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并对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国当代建筑文... 基于对现状的深层梳理,文章将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价值认同的分析与文化价值取向的三个层面——传统价值认同、地域价值认同、创新价值认同——相联系,以确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并对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做出及时回应与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价值认同 地域价值认同 创新价值认同
下载PDF
倾听21世纪的声音──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学术论文浏览 被引量:4
12
作者 毛其智 《世界建筑》 1999年第6期18-20,共3页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学术论文集共收录了39个国家的100多篇学术论文。追忆历史,展望未来,来自全世界的作者们对对世纪建筑学的积极思考都聚焦在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文化,建筑学与职业精神,以及建筑教育与青...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学术论文集共收录了39个国家的100多篇学术论文。追忆历史,展望未来,来自全世界的作者们对对世纪建筑学的积极思考都聚焦在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文化,建筑学与职业精神,以及建筑教育与青年建筑师这6个分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建协 21世纪 建筑学
下载PDF
老树新枝,繁花似锦——母校建筑学办学80年致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保峰 《南方建筑》 2012年第5期42-43,共2页
2012年喜迎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建筑学科80周年华诞,为纪念此盛典,本刊特策划此校友笔谈专栏,邀请校友们赐稿,围绕"60周年校庆、80周年建筑学科庆典、建筑教育、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文化、建筑创作"等主题各抒己见。
关键词 建筑学 老树 办学 再教育 大学
下载PDF
第三条路 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中隐喻的运用带来的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范文兵 《时代建筑》 2011年第1期24-29,共6页
文章以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中隐喻的多样化运用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建筑本体逻辑表达与隐喻再现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希望对"中而新建筑"的探索有所帮助。
关键词 隐喻 移情 叙事设计 建筑本体逻辑 表达 再现
下载PDF
言说与建造 20世纪初的公共媒体与现代中国建筑师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凯 《时代建筑》 201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学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的新的建筑学科从此诞生,其中公共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参与,使新的建筑行业具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属性。以往近代建筑史研究中以建成实物为核心,有关公共媒体的讨论往往将其作为&... 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学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的新的建筑学科从此诞生,其中公共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参与,使新的建筑行业具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属性。以往近代建筑史研究中以建成实物为核心,有关公共媒体的讨论往往将其作为"证史"的材料,而没有对媒体"言说"行为本身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做出充分的专门讨论。文章从媒介研究和建筑史的交叉视角入手,以报刊史料为基础讨论"建筑师"这一现代职业社会身份的建立与媒体运作之间的关系。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媒体对建筑师职业的传播与普及,建筑师通过介入媒体运作建立社会身份认同,建筑师言论背后体现出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媒体 现代中国建筑师 言说 建造 职业形象 文化身份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实验建筑师存在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勇 《华中建筑》 2007年第8期202-205,共4页
20世纪中国实验建筑因实验的超前意识而不成为主流,但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几位富有代表性的实验建筑师的思想及其作品的分析,彰显他们及其作品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 实验建筑师 价值意义
下载PDF
建筑中国60年:建筑创作发展历程分析(一)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娜 《建筑创作》 2009年第6期152-160,共9页
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中国建筑创作之路凝结了几代建筑师的心血与努力。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建筑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开始,到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建筑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建筑的短暂自发延续到民族形式的主... 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中国建筑创作之路凝结了几代建筑师的心血与努力。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建筑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开始,到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建筑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建筑的短暂自发延续到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建筑技术的革新与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探索、改革开放与繁荣建筑创作、空前高速发展与奥运建筑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七个阶段中,分别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虽已时过境迁,值此60周年之际,对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建筑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旨在记录下那些曾经的辉煌,为今后建筑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建筑师今后的创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创作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筑发展 建筑作品 奥运建筑 改革开放 建筑技术
下载PDF
网络化(network)城市建筑研究初探——从“十次小组”(Team 10)谈起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渊 《建筑师》 2008年第5期51-59,共9页
本文通过对"十次小组"相关网络化城市理论实践的研究,对现代城市的网络化趋势进行多维、编织、流动.建筑城市化、城市网络化、"迷宫式的清晰",以及形态构成等相关概念多方位的剖析.强调多层级的关联与空间实践的整... 本文通过对"十次小组"相关网络化城市理论实践的研究,对现代城市的网络化趋势进行多维、编织、流动.建筑城市化、城市网络化、"迷宫式的清晰",以及形态构成等相关概念多方位的剖析.强调多层级的关联与空间实践的整合。旨在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起到借鉴与引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 城市建筑 “十次小组” 编织构型
下载PDF
回眸世纪之交的宣言——重读国际建协(UIA)北京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论文有感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中 《广东科技》 2008年第8期80-82,共3页
通过重读北京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论文集的方式,在可持续道路、生态环境、建筑与城市一体化、创造地域建筑文化、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相结合等领域,针对主题报告和分题报告的观点阐述和设计实践作出归纳。
关键词 世界建筑师大会 21世纪的建筑学 发展趋势 论文观点
下载PDF
传承中的裂变 老一辈中国建筑师与50年代生建筑师的联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裴钊 《时代建筑》 2012年第4期32-35,共4页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年代生建筑师 老一辈中国建筑师 中国现代化进程 传承 裂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