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结构本体走向物质建构 UIA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综述
1
作者 余君望 王雨林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文章围绕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就历届得奖人的建筑实践和脉络关系展开研究,探寻奖项背后的历史价值。文章按历届得奖人所处的主要语言环境,分七节论述得奖建筑师的学缘关系、知识背景和实践项目,总结历届... 文章围绕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就历届得奖人的建筑实践和脉络关系展开研究,探寻奖项背后的历史价值。文章按历届得奖人所处的主要语言环境,分七节论述得奖建筑师的学缘关系、知识背景和实践项目,总结历届得奖建筑师在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不同倾向,剖析得奖人的获奖缘由,并归纳出一条由结构本体走向物质构成的现当代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一历史脉络将为现当代世界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当下的建筑实践提供来自历史层面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技术奖 得奖人 历史脉络 结构本体 物质建构
下载PDF
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谱系——海洋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及其近代化
2
作者 金子晋也 平辉 雷蕙玮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聚焦日本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历史与环境变迁的交叠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并梳理其谱系。以18个鲱鱼渔场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研究将代表性建筑形式分为5类:19世纪的“运上屋”和“渔家”,以及20世纪前后的“番屋建... 聚焦日本北海道鲱鱼渔场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历史与环境变迁的交叠对其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并梳理其谱系。以18个鲱鱼渔场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研究将代表性建筑形式分为5类:19世纪的“运上屋”和“渔家”,以及20世纪前后的“番屋建筑”“积丹式民家”和“仕込屋”。通过各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总结出两条谱系——从运上屋到仕込屋的谱系,以及从渔家到番屋建筑的谱系——由此论证鲱鱼渔场建筑在19世纪上半叶从日本传统民居派生形成,并在20世纪向渔业生产的功能空间转变的发展脉络;此外,从木构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看,南部硕大粗犷的梁柱结构以及北部屋架的抗风雪性能和顶梁柱形式是其突出特征。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渔场建筑群整体的产业空间特征,以及日本东北与北海道地区的木构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道 渔场建筑 木构建筑 谱系 架构
下载PDF
从奥古斯特·佩雷到建筑智能建造 袁烽与马里奥·卡尔波的对谈
3
作者 马里奥·卡尔波 袁烽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74-79,共6页
文章通过奥古斯特·佩雷奖获得者袁烽与建筑理论学家马里奥·卡波尔的对谈,探讨了从奥古斯特·佩雷开始,建筑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建造模式的影响,并延伸到关于当代建筑智能技术的对话,包括建筑智能技... 文章通过奥古斯特·佩雷奖获得者袁烽与建筑理论学家马里奥·卡波尔的对谈,探讨了从奥古斯特·佩雷开始,建筑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建造模式的影响,并延伸到关于当代建筑智能技术的对话,包括建筑智能技术发展、可持续与低碳材料、人工智能等议题,展现了由新技术探索带来的建筑实践范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古斯特·佩雷 预制与现场 批量订制化 可持续与低碳材料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分裂的领域:读《什么是建筑史》
4
作者 王为 《建筑师》 CSSCI 2023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安德鲁·里奇2010年的著作《什么是建筑史》探讨了建筑历史编纂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当代境况。本文对书中涉及的建筑史的起源、框架、材料、应用等主题进行梳理并解释,并由此聚焦于其中关于“学科性”的讨论;再结合文化史等... 安德鲁·里奇2010年的著作《什么是建筑史》探讨了建筑历史编纂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当代境况。本文对书中涉及的建筑史的起源、框架、材料、应用等主题进行梳理并解释,并由此聚焦于其中关于“学科性”的讨论;再结合文化史等其他历史学分支的跨学科趋势,进一步指出“内部史”与“外部史”两种范式之间的深刻分歧正带给建筑史研究同样的挑战与启示,而这也是如今专业史写作亟待回应的方法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历史 建筑史编纂 建筑理论 历史研究方法论 学科性
下载PDF
现代古典主义在构造与城市之间 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艺术理念与实践路径
5
作者 江嘉玮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54-63,共10页
文章针对现代建筑通史及专史写作中有关佩雷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柯林斯、弗兰姆普敦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两个切入点。首先,钢筋混凝土作为新兴的建造体系及其表现细节,研究佩雷作品中混凝土脱模表现、柱头花纹设计、产品化窗套... 文章针对现代建筑通史及专史写作中有关佩雷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柯林斯、弗兰姆普敦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两个切入点。首先,钢筋混凝土作为新兴的建造体系及其表现细节,研究佩雷作品中混凝土脱模表现、柱头花纹设计、产品化窗套及填充墙体系等关键建筑要素。其次,佩雷作品使用建筑手法回应城市性,研究他从19世纪末奥斯曼公寓的一般设计手法到现代城市设计理念的演变,揭示总平面设计受学院派构图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与佩雷相关的古典主义精神,发掘他与前辈维奥莱-勒-杜克、舒瓦西、德鲍多的关联,在法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语境里提出以“现代古典主义”归纳佩雷思想,并提出若干对当代中国建筑语境有助益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古典主义 理性主义 构造 廓形造型术 柱梁结构体系 奥斯曼公寓
下载PDF
泡沫混凝土技术在英国的发展状况
6
作者 黄乐平 佘伟 《江苏建材》 2023年第6期18-19,共2页
泡沫混凝土是将泡沫通过拌合方式掺入到水泥材料浆液中,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无机轻质材料。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阻燃防火和自流平特性。英国是泡沫混凝土开发应用比较早的国家,在泡沫混凝土设计... 泡沫混凝土是将泡沫通过拌合方式掺入到水泥材料浆液中,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无机轻质材料。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阻燃防火和自流平特性。英国是泡沫混凝土开发应用比较早的国家,在泡沫混凝土设计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下文将介绍泡沫混凝土在英国的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应用领域、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以期对国内泡沫混凝土同行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性能 应用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混合BP网络与ARMA算法的房屋造价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栋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35-137,170,共4页
研究为解决房屋造价预测难以适应外界变化并形成精准预测结果的问题,将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改进,将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之间的权值区间设计为灰数区间,并与ARMA模型相结合,利用BP神经网络解决造价预测中的非线性问题,利用ARMA模型解... 研究为解决房屋造价预测难以适应外界变化并形成精准预测结果的问题,将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改进,将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之间的权值区间设计为灰数区间,并与ARMA模型相结合,利用BP神经网络解决造价预测中的非线性问题,利用ARMA模型解决造价预测中的线性问题,形成ARMA-BP模型,并对其进行性能检验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ARMA-BP模型的单方造价误差百分比为0.0001%,单工日人工消耗误差百分比为1.3995%,钢材消耗量误差百分比为0.5238%,水泥消耗量误差百分比为0.0623%,预测准确率最高。由此可见研究设计的ARMA-BP模型能有效对房屋工程造价进行预测,并且形成更为高效精准的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ARMA 造价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从新史学到新建筑史——关于斯皮罗·科斯托夫的《一部建筑史:环境与仪式》
8
作者 汪晓茜 花凯峰 《建筑师》 CSSCI 2023年第6期126-131,共6页
20世纪中期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在知识界掀起一次次波澜,并于1970年代前后在历史学领域得到积极响应,由此产生的新史学观和写作方法对建筑史的书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以第一部挑战西方传统史学观的建筑史著作:斯皮罗·... 20世纪中期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在知识界掀起一次次波澜,并于1970年代前后在历史学领域得到积极响应,由此产生的新史学观和写作方法对建筑史的书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以第一部挑战西方传统史学观的建筑史著作:斯皮罗·科斯托夫所著《一部建筑史:环境与仪式》为对象,结合1970年代以后国际上史学研究和写作的主要变化和趋势,分析该书的写作思想以及特色,特别是与新史学思想的关联性及其局限性,以期对我们如何借鉴、反思,并书写或挑选一部适合当下的建筑通史书籍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部建筑史:环境与仪式》 斯皮罗·科斯托夫 新史学 后现代思潮 写作方法
下载PDF
日本《营造法式》研究史述要
9
作者 俞莉娜 《建筑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59-70,共12页
日本学者自20世纪初开始宋《营造法式》开展研究,此后《营造法式》一直是日本东亚建筑史研究中所关注的话题。通过梳理日本学界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成果,可知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日本学界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分为传入期、全面译注期... 日本学者自20世纪初开始宋《营造法式》开展研究,此后《营造法式》一直是日本东亚建筑史研究中所关注的话题。通过梳理日本学界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成果,可知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日本学界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分为传入期、全面译注期和扩展研究期3个阶段。特别是竹岛卓一对《营造法式》的全面译注,为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扩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日本学界一方面利用《营造法式》的设计思维研究日本建筑,另一方面将《营造法式》作为探索东亚建筑交流传播问题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日本 研究史 竹岛卓一
下载PDF
2000年以来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综述
10
作者 陈亚茹 兰可染 《中外建筑》 2023年第9期118-124,共7页
近年来我国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营造技艺记录着丰富的乡土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丰富的民间营造智慧,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选取2000年以来中国知网“营造技艺”... 近年来我国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营造技艺记录着丰富的乡土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丰富的民间营造智慧,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选取2000年以来中国知网“营造技艺”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全面呈现营造技艺研究的发文量、热点、机构与作者、文献刊物及发展进程等数据图谱。基于可视化结果,总结归纳出4种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特征:研究区域的独特、研究对象的全面、研究视角的突破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通过研究综述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体文献研究特征,对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技艺 研究综述 传统民居 知识图谱 CITESPACE
下载PDF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11
作者 韩大强 席海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10期26-28,共3页
我国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增大促使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数量不断增多,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大多数建筑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污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增大促使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数量不断增多,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大多数建筑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污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建筑工程也面临改革的局面,绿色建筑技术被研发,且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秉承节能降耗的原则推动建筑工程逐渐实现绿色施工的根本目标。本文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分析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原则,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 绿色建筑技术 应用价值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当代高技”建筑——“高技”建筑的新发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侯鑫 王绚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2,共3页
 在分析“高技”建筑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代高技”建筑超越了“高技”建筑本身的不足,是今后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对“当代高技”建筑的三个分支:生态高技、情感高技、乡土高技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技”建筑发...  在分析“高技”建筑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代高技”建筑超越了“高技”建筑本身的不足,是今后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对“当代高技”建筑的三个分支:生态高技、情感高技、乡土高技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技”建筑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建筑 生态高技 情感高技 乡土高技 建筑文化
下载PDF
浙闽木拱桥类型学研究——以桥板苗系统为视角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0-436,共7页
浙闽木拱桥独特的编梁拱形结构与汴水虹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木拱桥结构的类型学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木拱桥与汴水虹桥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浙闽木拱桥的发展历程中,桥板苗系统自始至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视作三节苗、五节苗体系之外的第... 浙闽木拱桥独特的编梁拱形结构与汴水虹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木拱桥结构的类型学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木拱桥与汴水虹桥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浙闽木拱桥的发展历程中,桥板苗系统自始至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视作三节苗、五节苗体系之外的第三套体系.浙闽木拱桥桥板苗系统的重要性体现在使用功能上,可保证桥面的平缓;在结构上有效地分担了拱架荷载,并保证结构的稳定;在类型学上,桥板苗系统与编织拱系统的结合方式的多样做法,是探讨木拱桥类型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浙闽木构桥梁结构类型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结构的叠加和简化.桥板苗系统的简洁化和稳定化是木拱桥类型发展中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拱桥 桥板苗系统 类型学 桥梁结构
下载PDF
闽南红砖传统砌筑工艺及其启示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赖世贤 郑志 《华中建筑》 2007年第2期154-157,共4页
重点归纳了闽南红砖的传统砌筑工艺类型,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其产生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建筑学意义。
关键词 闽南红砖 砌筑 成因 启示
下载PDF
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烽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6期6-12,共7页
结构性能生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形式创新的需求正逐渐将建筑学引向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重新定义了建筑学与结构工程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学科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生形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建筑设计思想和... 结构性能生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形式创新的需求正逐渐将建筑学引向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数字化结构性能生形时代重新定义了建筑学与结构工程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学科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生形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革新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在学术界,不少教育机构积极探索结构性能生形时代的教育模式,试图将结构教学重新引入建筑教育中。文章从建筑视角对结构性能生形时代的历史、工具、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同济大学暑期设计教学实践对国内结构性能生形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能生形 数字技术 设计思想 建筑教育 结构性能生形实践
下载PDF
侗族鼓楼的建构技术 被引量:22
16
作者 蔡凌 《华中建筑》 200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作法的角度,将侗族鼓楼建筑划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大类,进而将穿斗式鼓楼细分为“非中心柱型”与“中心柱型”,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型鼓楼的结构技术和造型特点。在分析了“中心柱型”鼓楼演变过程的... 从大木作结构体系和屋面构造作法的角度,将侗族鼓楼建筑划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大类,进而将穿斗式鼓楼细分为“非中心柱型”与“中心柱型”,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型鼓楼的结构技术和造型特点。在分析了“中心柱型”鼓楼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中心柱型”鼓楼的结构方式以及“减柱”、“加柱”的技术手段,乃至丰富鼓楼外部形象的具体构造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侗族鼓楼 结构类型 “中心柱型”鼓楼 演变过程 构造细节
下载PDF
历史建筑中的技术演进歧点——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大厂张弦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立新 周琦 《中国文化遗产》 2017年第3期96-99,共4页
南京金陵制造局的机器大厂建于1886年,其人字形屋架和一层大梁均应用了张弦结构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常认为,柔性索、刚性梁或拱再加上撑杆所组成的张弦结构属于纯粹现代空间结构的技术范畴,由20世纪80年代日本工程界发明。金陵... 南京金陵制造局的机器大厂建于1886年,其人字形屋架和一层大梁均应用了张弦结构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常认为,柔性索、刚性梁或拱再加上撑杆所组成的张弦结构属于纯粹现代空间结构的技术范畴,由20世纪80年代日本工程界发明。金陵制造局机器大厂的张弦梁和张弦屋架直接将国内张弦结构应用起点一举提到百年之前,但这个建筑案例的技术特征在很长时间内被周围的人忽视,也无人在公开文献探讨,故不被外界的工程师所了解以对其建造逻辑展开研究并获得知识体系内的传承和扩散机会,最终也影响了其发展成为现代张弦结构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显示国内工程界对某些技术体系的变异与进化逻辑缺乏足够的专业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存在某些疏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弦结构 工业建筑遗产 金陵制造局 机器大厂
下载PDF
建国初期苏联建筑规范的转移——以同济大学原电工馆双曲砖拱建造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朱晓明 祝东海 《建筑遗产》 2017年第1期94-105,共12页
文章集中分析了苏联砖砌双曲拱顶技术的引入、应用和发展,以点带面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筑规范在新中国的传播历程。作者剖析了同济大学原电工馆的设计档案和使用现状,并调研了上海、宁夏青铜峡等地的其他双曲拱顶建筑遗存实例,指... 文章集中分析了苏联砖砌双曲拱顶技术的引入、应用和发展,以点带面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筑规范在新中国的传播历程。作者剖析了同济大学原电工馆的设计档案和使用现状,并调研了上海、宁夏青铜峡等地的其他双曲拱顶建筑遗存实例,指出"双曲砖拱"是在勤俭建国、节约"三材"的方针下,苏联建筑规范在中国转移的实证。与同类建筑比较,同济大学原电工馆体现出优越的建筑品质,是一件兼具"苏联式"结构与江南传统建筑特征的工业遗产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济大学原电工馆 砖砌双曲拱顶 苏联建筑规范 工业遗产
下载PDF
窗的小史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欣 《华中建筑》 2003年第2期96-98,106,共4页
窗的历史不仅仅体现了窗形式与材料的发展变化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建筑技术以及社会审美倾向的变化。文章从窗的起源谈起,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窗的样式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继而论述了中国现代建筑中窗的发展、变化,揭示了... 窗的历史不仅仅体现了窗形式与材料的发展变化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建筑技术以及社会审美倾向的变化。文章从窗的起源谈起,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窗的样式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继而论述了中国现代建筑中窗的发展、变化,揭示了蕴于其中的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风尚的变迁。全文以未来窗的发展趋势作结,分析指出在先进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背景的影响下,窗的设计已经进入理性的阶段,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将成为未来窗的主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审美特征 古代建筑 现代建筑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12
20
作者 钟行明 《华中建筑》 2009年第3期186-188,共3页
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着忽视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问题,而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在整个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文从建筑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传统建筑工艺技术 保护 传承 建筑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