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简与夏史重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勇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 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提出了风靡一时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把夏代历史说成是传说的堆积,虚妄的伪造。然其论说证据不密,逻辑不畅,经不起新旧文献尤其是清华简中夏史材料的验证,无法支撑疑古派建立的学术大厦。上古史研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兰克史学那套摒弃传说资料的研究方法未必适用。不管传说性文献形成的时间早晚如何,也不管它存在多少问题,其中具有客观历史的质素、事实真相的颗粒,不是仅凭主观怀疑就可以彻底否定的。坚持文献与考古资料相须为用,其归一揆,才能真正重构出“充实而有光辉”的夏代文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夏史重建 疑古派 传说史料
下载PDF
说古书中“夷”的一种特殊用法
2
作者 沈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9,共9页
古书中“夷”的用法很多,大多数都比较明确,较为复杂的是所谓“发声”的“夷”(郑玄说)或“语助”的“夷”(王引之说)。近年清华简等材料中也出现了少数难以理解的“夷”,有的学者就沿用“发声”或“语助”的成说来说明其用法。对此加... 古书中“夷”的用法很多,大多数都比较明确,较为复杂的是所谓“发声”的“夷”(郑玄说)或“语助”的“夷”(王引之说)。近年清华简等材料中也出现了少数难以理解的“夷”,有的学者就沿用“发声”或“语助”的成说来说明其用法。对此加以重新检讨,并结合于鬯《香草续校书》对相关用例的理解,补充上博简相关通假用例,可知这些所谓“发声”或“语助”用法的“夷”都应当读为“逮”,表示“及”的意思。这样,《周礼》《孟子》以及清华简当中相关用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 虚词 古汉语语法 清华简 《周礼》 《孟子》
下载PDF
周平王东迁的时与地再探
3
作者 王红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43,213,共16页
《史记》中有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之说,古今学者罕有异议,以至成为定论。但详细考察《史记》此说的史料来源,发现其本之于《秦记》,而后者仅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至于周东徙洛邑事,虽在周幽王十一年之后,至于具体... 《史记》中有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之说,古今学者罕有异议,以至成为定论。但详细考察《史记》此说的史料来源,发现其本之于《秦记》,而后者仅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至于周东徙洛邑事,虽在周幽王十一年之后,至于具体在何年,《秦记》并未明确。实际上,《史记》中的这一说法基于司马迁个人的推断,未有可靠资料凭据。根据清华简《系年》等文献可知,平王东迁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一个过程:平王元年东迁的地点是成周,即考古所发现的韩旗成周;再结合《左传》《国语》等文献中的记载可知,平王三十三年之后又从韩旗成周迁至洛邑,即考古所发现的涧河王城。《史记》将这一过程笼统地说成平王元年东迁洛邑,并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系年》 平王东迁 韩旗成周 涧河王城 《史记》
下载PDF
清华简《保训》释义
4
作者 马文增 《现代语文》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以整理者的严式释文为底本,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重新释读清华简《保训》。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周易》《尚书》《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与《保训》相比较,又征引马王堆帛书《老子》、清华简《五纪》等出土文献与《保... 以整理者的严式释文为底本,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重新释读清华简《保训》。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周易》《尚书》《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与《保训》相比较,又征引马王堆帛书《老子》、清华简《五纪》等出土文献与《保训》相印证,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来发掘《保训》的真义,并将之作为章句训诂的依据。《保训》是周文王的临终遗训,文王追述了黄帝之质朴、舜之良善、微之理智、汤之义勇,并将自己所秉持的诚实、公正、宽容、不懈之道传给武王,叮嘱武王要心存敬畏、勤政用贤。《保训》对于中国上古史尤其是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保训》 周文王 遗训 释义
下载PDF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札记
5
作者 汤志彪 李惠平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2中的“区区”当读作“䧢䧢”,形容郑邦人民心情不安,“君己”则理解作“君记”或“君志”,与典籍的“帝籍”相当。简10中的“忍”当读作“牣”,“志”则如字读,指心智,而非志向。简16的“付孙”可读作“付选...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2中的“区区”当读作“䧢䧢”,形容郑邦人民心情不安,“君己”则理解作“君记”或“君志”,与典籍的“帝籍”相当。简10中的“忍”当读作“牣”,“志”则如字读,指心智,而非志向。简16的“付孙”可读作“付选”,指“付授”而言的。简17—18的“畜孤而作”当读作“督孤而助”,即言督察郑庄公且辅助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郑武夫人 孺子 传世文献
下载PDF
清华简“书”类文献的文本性质与墨家贤人观的扩充机制
6
作者 李健胜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清华简《程寤》《说命》《尹至》《尹诰》等“书”类文献蕴含着墨家“顺天志”“明鬼神”“尚贤”等思想观念,通过传“书”、改“书”、造“书”,墨家突出了上帝神鬼的现实政治功用,展现了独特的历史书写意识,这都能说明清华简“书”类... 清华简《程寤》《说命》《尹至》《尹诰》等“书”类文献蕴含着墨家“顺天志”“明鬼神”“尚贤”等思想观念,通过传“书”、改“书”、造“书”,墨家突出了上帝神鬼的现实政治功用,展现了独特的历史书写意识,这都能说明清华简“书”类文献系墨家传本。墨家通过改作史实,把伊尹、傅说打造成出身卑微但功绩卓绝的贤人,借此将冲决贵族血缘关系合法性主张置于墨家化的历史故事之中。清华简《治邦之道》《治政之道》则反映出战国中后期墨家通过批判现实、选贤任能体制化及吸收其他诸子立论等方式,从理论建构层面进一步扩充了贤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书”类文献 墨家 贤人观
下载PDF
论清华简《畏天用身》中的墨学精神
7
作者 刘成群 段乐千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98-104,共7页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荀学、黄老之学相关联,但深入研究,可发现《畏天用身》中的天人关系具有“命由身定”的特点。与儒家天命观的宿命意味不同,墨学的天人关系表现出人义统天的倾向,《畏天用身》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倾向应该...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荀学、黄老之学相关联,但深入研究,可发现《畏天用身》中的天人关系具有“命由身定”的特点。与儒家天命观的宿命意味不同,墨学的天人关系表现出人义统天的倾向,《畏天用身》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倾向应该源出于墨学。宋钘、尹文之学作为墨学与黄老之学的混合,具有尊“心”的特点;《畏天用身》同样尊“心”,并混合黄老,上达墨,下启荀,作为典型案例展示了墨学精神向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的渗透与融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墨学 黄老之学 荀学
下载PDF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向戌弭兵后国际关系新探——兼论战国的起始年问题
8
作者 王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清华简《系年》中有许多内容可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其与《春秋》经传多有差异。《系年》中有关春秋后期战争及国际局势的记载说明向戌弭兵后,晋国作为“盟主”,依旧掌握着外交上的主动权,但因地缘以及政治因素使其最终走向衰落。楚国... 清华简《系年》中有许多内容可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其与《春秋》经传多有差异。《系年》中有关春秋后期战争及国际局势的记载说明向戌弭兵后,晋国作为“盟主”,依旧掌握着外交上的主动权,但因地缘以及政治因素使其最终走向衰落。楚国由于失去齐、秦二国的帮助,加上吴、晋二国的步步紧逼,几近亡国。随着春秋初年义利观的瓦解,小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开始加强,并试图摆脱寄人篱下的国际地位,由此最终推进了战国时代的到来。吴越间的争霸战争不能作为判断战国起始年的依据,战国的起始年应为公元前40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弭兵 外交 实力 战国
下载PDF
“管仲之器小哉”辨正
9
作者 孙永波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5-18,共14页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管仲存亡继绝之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史料对管仲政治成就的记载,评价管仲为“器用小”或“器才(材)小”,是不合理的。清华简第六辑《管仲》篇有管仲言论作“既佞又仁,此谓成器”,当是《八佾》此章孔子和“或曰”者对话的背景和前提,“管仲之器小哉”当读为“管仲之‘器’小哉”,理解为“管仲所说的‘成器’太狭隘了吧”。孔子对管仲关于“成器”的定义持否定态度,大概源于二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清华简 《管仲》 “器小”
下载PDF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相关问题考论
10
作者 罗享 康清莲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8-72,共5页
清华简《系年》《竹书纪年》《国语》《史记》等史书都涉及到西周灭亡至东周建国这一段时期的史事.联系几个文本所叙之事,可以找到事件相似或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重新推拟东西两周之变局.以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为基础,以《国语... 清华简《系年》《竹书纪年》《国语》《史记》等史书都涉及到西周灭亡至东周建国这一段时期的史事.联系几个文本所叙之事,可以找到事件相似或互补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重新推拟东西两周之变局.以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为基础,以《国语》《竹书纪年》等史书为参照,对其进行考证,力图还原两周之际的政局变化,并对相关史事进行编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系年》 《国语》 携王 周平王
下载PDF
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发微
11
作者 刘子珍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99-110,共12页
天人之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不否认“天”对人的限定,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心”对“度”的体认与践行,促使“心”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在... 天人之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不否认“天”对人的限定,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心”对“度”的体认与践行,促使“心”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在向自觉转进。这是上古三代以来固有理性精神在晚周天命观式微大背景下不断张扬的必然结果,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公共思想。晚周天人之分观念在《心是谓中》中表现出较为朴素的特征,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天论》等则对其创造性发展。诸子或侧重于人事道德化,将道德自我圆满视为人生的根本追求;或强调“天”的客观性,将“心”的认知功能提升到“性”的新高度。晚周天人之分观念并非单一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分途并进、互相交叉的多重演进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心是谓中 天人之分 穷达以时 荀子
下载PDF
秦穆公、子仪燕礼歌诗考论——以清华简六《子仪》为中心
12
作者 梁利栋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11,共7页
清华简《子仪》作于公元前621年至公元前613年,包含重要的《诗》类文献,反映了春秋中期秦穆公与子仪燕礼歌诗的情形。将《子仪》所见燕礼歌诗与《礼记》《仪礼》《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所载相比较,《子仪》在燕射结合、君燕臣下、... 清华简《子仪》作于公元前621年至公元前613年,包含重要的《诗》类文献,反映了春秋中期秦穆公与子仪燕礼歌诗的情形。将《子仪》所见燕礼歌诗与《礼记》《仪礼》《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所载相比较,《子仪》在燕射结合、君燕臣下、作乐歌诗方面与传世文献一致,然所用乐器为琴、銿,歌之形式为《诗经》向楚辞过渡的楚歌,所奏音乐为楚乐,歌者身份为公(秦穆公)和大夫(子仪),均与传世文献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子仪》 燕礼 歌诗
下载PDF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甲本、乙本异文考
13
作者 陈梦兮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清华简第六册中的《郑文公问太伯》一篇有甲本和乙本之分,整理者指出是同一书手书写的两个版本,属楚简中的首例。本文将甲本和乙本的异文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逐字分析,认为甲本和乙本用字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也没有使用频率上的差别;甲本用... 清华简第六册中的《郑文公问太伯》一篇有甲本和乙本之分,整理者指出是同一书手书写的两个版本,属楚简中的首例。本文将甲本和乙本的异文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逐字分析,认为甲本和乙本用字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也没有使用频率上的差别;甲本用字有来源较早、不易讹混的特点,而乙本用字不仅有省形现象,还有后起字以及大量的讹字;总体来说,甲本优于乙本。对比同一书手书写的《郑武夫人规孺子》《子仪》《天下之道》等篇的用字情况,甲本更符合书写者的书写习惯。这些现象反映了甲本可能为书写者校勘后的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郑文公问太伯》 异文
下载PDF
早期“诗说”的话语形态--兼论《毛诗序》的形成
14
作者 凌彤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93-109,M0006,共18页
清华简、上博简、阜阳简“诗说”的言辞特征和结构方式反映了早期序诗话语形态。清华简“诗说”通过对仪式要素、历史要素的书写,暗示诗篇的写作背景和主旨;上博简“诗说”通过对情感要素和德义要素的强调,揭示诗篇的文化内涵和义教功能... 清华简、上博简、阜阳简“诗说”的言辞特征和结构方式反映了早期序诗话语形态。清华简“诗说”通过对仪式要素、历史要素的书写,暗示诗篇的写作背景和主旨;上博简“诗说”通过对情感要素和德义要素的强调,揭示诗篇的文化内涵和义教功能;阜阳简“诗说”通过对仪式要素和讽谏美刺功能的确认,彰显诗篇的政教意图。《毛诗序》的形成,则反映了儒家弟子在特定历史语境和撰述意图下对先秦序诗话语资源的选择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毛诗序》 子夏 清华简
下载PDF
清华简《心是谓中》与荀子思想源流研究
15
作者 吕庙军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0-105,共6页
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中部分简文,对重新考察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清华简《心是谓中》所涉及的诸子思想交融现象格外引人注目。经过细致的梳理与考察,可以确认《心是谓中》的成书时间早于《荀子》,并对荀子的... 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中部分简文,对重新考察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清华简《心是谓中》所涉及的诸子思想交融现象格外引人注目。经过细致的梳理与考察,可以确认《心是谓中》的成书时间早于《荀子》,并对荀子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简文思想交融现象可能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而未必如多数人认为的战国晚期。清华简中部分文献可能是荀子乃至先秦诸子思想的渊源,未必是儒学影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心是谓中》 《荀子》 先秦诸子 思想交融 学派属性
下载PDF
論清華簡《子犯子餘》簡5釋讀及斷句
16
作者 孟躍龍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168-175,236,共9页
由於《子犯子餘》第5、6號簡前端皆有缺損,以致語境不清,因而給文本釋讀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難。清華簡七《子犯子餘》簡5中的一段話,整理者原來釋讀爲:“幸得有利不忻獨,欲皆僉之。事有過焉,不忻以人,必身擅之。”學者們對這段話進行了很... 由於《子犯子餘》第5、6號簡前端皆有缺損,以致語境不清,因而給文本釋讀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難。清華簡七《子犯子餘》簡5中的一段話,整理者原來釋讀爲:“幸得有利不忻獨,欲皆僉之。事有過焉,不忻以人,必身擅之。”學者們對這段話進行了很多討論,但至今其中仍有部分問題没有圓滿解決。本文認爲,該段文字中的“欲”讀爲“裕”,“㒭(■)”讀爲“共”,“事”讀爲“使”,“以”用同“與”。同時,參考前賢的正確釋讀意見,將這段文字釋讀並點斷爲:“幸得有利,不[斤心](憖)獨欲(裕),皆㒭(共)之;事(使)有過焉,不[斤心](憖)以(與)人,必身廛(擅)之。”這段話大致可以理解爲:“(子犯子餘等人)如有幸立功,不敢自己專有其利,都拿去和他人共享;假使有過錯,則不願同他人分擔罪責,一定獨自承擔責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華簡 子犯子餘 斷句
下载PDF
战国竹书释读拾遗
17
作者 何义军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15-21,124,共8页
本文将上博简四《曹沫之阵》简56的“不皆”读为“不懈”,指不懈怠;将《曹沫之阵》的“其赏[言歲]且不中”读为“其赏阙且不中”,意为敌方的奖赏少且不公正;对清华简《说命上》简1-2的几处疑难字词进行了释读,并重新讨论了相关简文的断... 本文将上博简四《曹沫之阵》简56的“不皆”读为“不懈”,指不懈怠;将《曹沫之阵》的“其赏[言歲]且不中”读为“其赏阙且不中”,意为敌方的奖赏少且不公正;对清华简《说命上》简1-2的几处疑难字词进行了释读,并重新讨论了相关简文的断读和文义;认为清华简九《治政之道》简28的“其民岁猷”的“猷”可读为“就”,义为归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清华简 字词 考释
下载PDF
清华简(陆)与《释名》训释合证举隅
18
作者 王赫岗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收录了五篇先秦佚篇,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文字有着重要价值。结合简文内容与《释名》训释,可以发现一些后世罕见之古义,为《释名》释义提供书证,提前与《释名》相关书证的年代。这些认识将有助于更清晰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收录了五篇先秦佚篇,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文字有着重要价值。结合简文内容与《释名》训释,可以发现一些后世罕见之古义,为《释名》释义提供书证,提前与《释名》相关书证的年代。这些认识将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汉语词义发展的脉络,为大型工具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借鉴参考,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释名》一书的语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 《释名》 字词关系 合证
下载PDF
平王东迁年代与史事新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40,F0002,共12页
在传统认知上,幽王失国,平王东迁,是前后两年相继发生的事情。近年清华简《系年》问世后,人们始知平王东迁经历了多种力量的角逐和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两周之际重大的历史变局。依清华简《系年》所示,幽王死后,携王立二十一年,复经无王... 在传统认知上,幽王失国,平王东迁,是前后两年相继发生的事情。近年清华简《系年》问世后,人们始知平王东迁经历了多种力量的角逐和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两周之际重大的历史变局。依清华简《系年》所示,幽王死后,携王立二十一年,复经无王九年,平王被正式迎立,三年后东迁洛邑,此时已到了平王三十四年(公元前737年)。这一时间节点,粗看起来似已超出助力东迁事宜的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在位年代的下限,然据新出清华简《系年》、古本《竹书纪年》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晋、郑、秦三君年代详加考察,发现均有舛误,实际上他们都是在平王三十四年东迁之后辞世的。在这个乱云飞渡的历史过程中,东周国家虽遭内乱外患的严重打击,但文明未曾中断,重启了接续发展的新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王东迁 清华简《系年》 年代 史事 《十二诸侯年表》
下载PDF
文献流动性视域下清华简中之楚文化特征
20
作者 王建 李静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3,共5页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生成特点可以通过文本的形态和内容来进行“分层”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清华简的文字和篇目属性上,如文字的楚地特征、篇目的整编等;后者则通过清华简中神巫色彩、“楚墨”思想及楚地诗教得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清华简 楚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