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Low Rectal Cancer
1
作者 丛进春 戴显伟 +1 位作者 陈春生 张宏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95-298,共4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low rectal cancer by questionnaire and vectorial manometry. Methods: twenty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low rectal cancer by questionnaire and vectorial manometry. Methods: twenty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the controls contained 25 patients of rectal cancer who underwent low anterior resection and 25 healthy people.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Vaizey and Wexner scoring systems and vectorial manometry. Results: The Vaizey and Wexner scores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low anterior resection controls at one month,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e year af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dexes of vectorial manometry stil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e year later. The indexes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could not reach the normal level. Conclusion: The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is lower than that after low anterior resection in short term, although the long-term results can be accepted, it still can not reach the norm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rectal canc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下载PDF
Change in Deferring Time Correlate to Improved Female Sexual Function after Anal Sphincter Repair: A Prospective Study
2
作者 Johan Danielson Urban Karlbom +1 位作者 Ann-Cathrine Sonesson Wilhelm Graf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0年第5期729-737,共9页
Background: Many women suffer from sexual problems after anal sphincter tears due to obstetric trauma. Aim: The study aimed to assess changes in sexual function after anal sphincter repair. Methods: The study was a no... Background: Many women suffer from sexual problems after anal sphincter tears due to obstetric trauma. Aim: The study aimed to assess changes in sexual function after anal sphincter repair. Methods: The study was a non-randomized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Inclusion of the study was done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Uppsala, Sweden, between 2002 and 2007. Thirty-nine consecutive female patients admitted for anal sphincter repair were invited to the study. Twenty patients accepted and were included, four were lost to follow up and one was unevaluable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stoma) leaving a study group of 15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questionnaires before surgery and at three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Outcomes: Change in reported sexual activity and dyspareunia. Results: Before surgery, 12/15 patients reported that their sexual life was impaired due to anal incontinence. The corresponding figure at 12 months was 9/15 (p = 0.43). Three patients remained sexually inactive throughout the study, five patients increased their sexual activity and one had decreased activity. Out of the 12 who were active, four stated dyspareunia at baseline, and only one reported dyspareunia at 12 months. The mean Miller incontinence scores at baseline and 12 months were 10.1 and 8.7,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in incontinence score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ose with decreased, stable or increased sexual activity. However, there was a definite correlation (r = 0.54 - 0.60, p 0.05) between change in sexual function and deferring time for stoo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nal sphincter tears alone is not curative for sexual problems due to anal incontinence but can be a part of the treatment.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The study 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exual function. The limitations are that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not validated due to lack of such questionnaires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and that the study population is quite small.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 sphincter injury and fecal incontinence often have an impaired sexual function. Increased deferring time for stools after surger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improved sexual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xual function anal sphincter REPAIR FECAL INCONTINENCE anal sphincter Injury
下载PDF
复方黄柏液坐浴辅助内口封闭术对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术后疼痛、创面愈合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左长亮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坐浴辅助内口封闭术治疗对术后疼痛、创面愈合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 目的探讨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坐浴辅助内口封闭术治疗对术后疼痛、创面愈合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行内口封闭术+高锰酸钾坐浴治疗,观察组行内口封闭术+复方黄柏液坐浴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术后疼痛、肛门括约肌功能、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指标[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结果观察组的创面水肿、渗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CRP、EGF、TGF-β、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CRP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EGF、TGF-β、VEGF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内口封闭术+复方黄柏液坐浴治疗效果更佳,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疼痛,加快创面愈合,促进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肛周脓肿 复方黄柏液坐浴 内口封闭术 术后疼痛 创面愈合 肛门括约肌功能
下载PDF
新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丛进春 陈春生 +3 位作者 冯勇 马明星 夏志秀 刘鼎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450-1454,共5页
目的: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带来肛门功能的受损。本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中... 目的: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带来肛门功能的受损。本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11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03例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分为CRT组(术前放化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向量测压、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来比较两组的肛门功能。结果:CRT组的术前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的测压结果均显著下降,CRT组的所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6、12个月Saito功能问卷结果除排便困难两组间没有差异外,其余CRT组结果均明显不如对照组;在术后24个月,排便频率、排便截断、气便分辨能力以及限制饮食4项CRT组仍不及对照组(P<0.05)。到术后24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均有下降趋势,CRT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行IS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会明显的影响术后的肛门功能,而且这种影响要至少会持续2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丛进春 戴显伟 +1 位作者 张宏 陈春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5-798,共4页
目的分别应用问卷调查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来评价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对25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Vaizey和Wexner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分别选择同期2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25例肛门功能... 目的分别应用问卷调查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来评价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对25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Vaizey和Wexner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分别选择同期2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25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Vaizey和Wexner评分在术后1个月均高于低位前切除术,但在术后1年差异却没有显著性,而两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结果在术后1年却仍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一直有显著性。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肛门功能短期内不如低位前切除术,虽然长期的结果可以接受,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测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永兵 赵晓晖 +4 位作者 罗芸宝 朱玉萍 许佩佩 郑君华 李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检测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及经肠镜检查证实高位、中位、低位直肠癌患者各20例(第一至第四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检测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及经肠镜检查证实高位、中位、低位直肠癌患者各20例(第一至第四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57.2岁。顺利完成直肠癌保肛根治手术且无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进行肛门功能评分和EAS—EMG测定,并定期检查肿瘤免疫指标及胸腹部CT,观察有无肿瘤复发及转移,出现者予以剔除:比较分析各组、各时间点EAS—EMG、肛门功能评分情况及两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2个月期间.第一组1例肛周感染退出研究。第二组1例、第四组3例肿瘤复发或转移退出研究.第三组2例失访:最终纳入统计共73例,其中第一组19例,第二组19例,第三组18例,第四组17例:所有在研者未出现EAS—EMG相关不良反应。术前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波幅第二组与第一组、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UAP波幅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组各时间点肛门功能评分及自发电位出现率、MUAP时限、MUAP波幅、多相波百分比、单纯相出现率、病理干扰相出现率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四组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评分及MUAP时限、MUAP波幅、多相波百分比与其术前、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S—EMG各检测指标与徐忠法评分表肛门功能分值呈显著相关性(r=0.31~0.78)。结论EAS—EMG是一项客观评价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检测手段,其与肛门功能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EAS—EMG检测.发现低位直肠癌较易影响肛门神经、肌肉功能。且术后3个月内肛门功能影响明显,12个月有所恢复:对于术前EAS—EMG存在神经源性损害的直肠癌患者.应高度警惕临床下神经侵犯及转移.加强相关检查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肌电图 肛门功能评价
下载PDF
肛门测压仪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任雁 刘娟 +1 位作者 严凤 彭敏 《西部医学》 2017年第9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探究肛门测压仪在评估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前后肛门功能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3例行保肛术式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肛肠测压,设为观察组,并选取35例同时期入院体检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及术后1、6、12... 目的探究肛门测压仪在评估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前后肛门功能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3例行保肛术式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肛肠测压,设为观察组,并选取35例同时期入院体检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及术后1、6、12个月肛门动力学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在肛门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初始感觉容量(RVST)、直肠便意感觉容量(UV)、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顺应性(RC)、肛管高压带(HPZ)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22.22%和31.75%)明显低于术前(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0和45.718,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7,P>0.05)。术后1、6、12个月患者MTV和RAIR指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各时期MS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在短期内能够影响患者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客观评价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测压仪 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六神丸药线挂线对高位单纯性肛瘘临床疗效及直肠肛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孙英杰 刘越军 +2 位作者 刘振生 王新策 高建垠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比较六神丸药线挂线与橡皮筋挂线疗法对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临床疗效、肛管直肠压力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目的:比较六神丸药线挂线与橡皮筋挂线疗法对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临床疗效、肛管直肠压力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低位瘘道切开高位挂线手术,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橡皮筋挂线治疗,观察组采用六神丸药线挂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主要症状(疼痛、肿胀、渗液)、创面愈合时间,并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肛门括约肌功能变化,并评价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9.63±2.43)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3.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疼痛、肿胀、渗液积分为(1.54±0.51)分、(0.92±0.28)分、(0.89±0.31)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2±0.67)分、(1.43±0.50)分、(1.38±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肛管直肠收缩压为(21.89±3.44)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08±2.6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为(8.08±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神丸药线挂线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具有减轻术后疼痛、肿胀、渗液等优点,同时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六神丸药线挂线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同时可以明显改善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肛门括约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单纯性肛瘘 药线挂线 六神丸 橡皮筋挂线 肛管直肠压力 肛门括约肌功能
下载PDF
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生物力学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昝鹏 赵杰 +1 位作者 杨丽红 王划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9-1085,共7页
针对人工肛门括约的直肠感知功能重建和肌生物力学相容性问题,提出将HAPC波作为产生便意的主要依据,利用小波包分析对直肠压力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采用DB算法优化后通过SVM分类器进行便意预测,从而实现直肠感知功能重建;构建了直肠和人工... 针对人工肛门括约的直肠感知功能重建和肌生物力学相容性问题,提出将HAPC波作为产生便意的主要依据,利用小波包分析对直肠压力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采用DB算法优化后通过SVM分类器进行便意预测,从而实现直肠感知功能重建;构建了直肠和人工肛门括约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直肠进行了黏弹性分析,利用直肠的本构方程推导出了Prony级数形式,并模拟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施加载荷对人工肛门括约肌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直肠受压迫时的位移和应力的分布情况。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人工肛门括约肌较高精度地实现了便意预测,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肛门括约肌 直肠感知功能重建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相容性
下载PDF
杨巍采用分次虚实高挂术治疗高位肛复杂性肛瘘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宏 刘肃志 +6 位作者 瞿胤 芦亚峰 张志君 方臣阳 王清园 仇菲 杨巍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1期31-34,共4页
介绍杨巍教授采用分次虚实高挂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经验。认为传统的挂线术创伤大,对肛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微创理念为指导,根据高位肛瘘脓腔大、内口高、瘘管深、支管多等特点,创立分次虚实高挂术;不仅临... 介绍杨巍教授采用分次虚实高挂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经验。认为传统的挂线术创伤大,对肛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微创理念为指导,根据高位肛瘘脓腔大、内口高、瘘管深、支管多等特点,创立分次虚实高挂术;不仅临床疗效确切,而且并发症少。并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复杂性肛瘘 挂线疗法 肛门括约肌 肛门功能 杨巍
下载PDF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学勤 朱有玲 +2 位作者 戴菲 罗金燕 龚均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特点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FOOC)患者行肛肠测压 ,肛管肌电图测定等动力学检查 ,计算出动力参数 ,运动指数 ,并与 2 0例自愿受试者作...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特点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FOOC)患者行肛肠测压 ,肛管肌电图测定等动力学检查 ,计算出动力参数 ,运动指数 ,并与 2 0例自愿受试者作对照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下内括约肌压力FOOC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FOOC的直肠感知敏感性降低 ;FOOC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肛管超慢波及不规律波增多 ,运动指数升高 ,自发性松弛减少 ;FOOC组 2 5 %肛管外括约肌无排便时的松弛反射 ,5 2 .5 %EMG为矛盾性收缩。结论 FOOC患者存在平滑肌、横纹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动力学 便秘 功能性出口梗阻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 FOOC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对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翟二涛 郑先杰 +2 位作者 李帅 孙明飞 张双林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0~ 1.0 cm;Ⅱ组为1.0~ 2.0 cm;Ⅲ组为2.0 cm以上。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并记录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比较三组间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间,性别、年龄、T分期、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肛门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63.3%、80%和83.3%。术后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达优良的百分率分别为80%、86.7%和93.3%。术后第1、3个月,Ⅰ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Ⅱ组(P<0.05),Ⅱ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Ⅲ组(P<0.01);术后第6和12个月,Ⅰ组与Ⅱ组之间、Ⅱ组与Ⅲ组之间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各时间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离齿状线越近,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大多患者可在术后6个月恢复,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磊 孙昱 黄熠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95-497,共3页
目的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术后疼痛、肛门功能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方法经括约肌肛瘘病人124例,将124例病人分成两组,试验组60例,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照组64例,行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的肛... 目的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术后疼痛、肛门功能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方法经括约肌肛瘘病人124例,将124例病人分成两组,试验组60例,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照组64例,行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的肛门失禁评分、肛门功能、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肛门失禁总分为(8.68±1.65)分,试验组为(7.03±1.46)分;对照组肛门功能总分(6.71±0.93)分,试验组为(8.04±1.11)分;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为(6.22±1.24)分,试验组为(3.52±1.06)分,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5.31±1.32)天,试验组为(5.78±1.43)天;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1%,试验组为8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能够缓解经括约肌肛瘘病人术后疼痛,促进其肛门功能的提高,且临床疗效与切开挂线术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 切开挂线术 经括约肌肛瘘 疗效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卫 朱晓明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9,35,共4页
随着对盆腔解剖和直肠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术式。高质量的手术需要同时在肿瘤学和功能学方面使患者受益,因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需兼顾肿瘤根治... 随着对盆腔解剖和直肠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术式。高质量的手术需要同时在肿瘤学和功能学方面使患者受益,因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需兼顾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安全的远切缘和环周切缘是保证肿瘤学效果的关键,能够有效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而保留更多的肛门括约肌以及术中对盆腔植物神经的保护则是改善术后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 肛门功能
下载PDF
Shy-Drager综合征26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建芳 傅毅 陈生弟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临床诊断为SDS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MRI)、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校正QT间期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4例患者行头颅MRI检... 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临床诊断为SDS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MRI)、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校正QT间期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4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6例患者出现壳核T2低信号。19例患者行EAS-EMS检查,均有自发电位。13例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9例有尿道流出梗阻现象。20例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平均校正QT间期达0.409 ms。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头颅MRI和EAS-EMG有助于提高SDS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Y-DRAGER综合征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 校正QT间期 尿流动力学 磁共振
下载PDF
末端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荣军 邓文胜 肖本萍 《微创医学》 2020年第5期576-578,共3页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方式吻合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末端回肠造口的1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方式吻合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末端回肠造口的1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并发症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补液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5 d,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周、术后半年时,观察组肛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末端回肠造口的效果较好,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末端回肠造口 并发症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论直肠癌保肛手术前后肛门结构和功能评估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滨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随着术式的不断改进和术前同步放化疗被广泛接受,直肠癌低位保肛率在增加。放化疗和手术都会对肛门结构、功能造成损伤。术前对肛门结构和功能没有评估,即使保留部分肛门结构,也会出现功能严重损害或无效肛门,达不到“精准保肛”的目的... 随着术式的不断改进和术前同步放化疗被广泛接受,直肠癌低位保肛率在增加。放化疗和手术都会对肛门结构、功能造成损伤。术前对肛门结构和功能没有评估,即使保留部分肛门结构,也会出现功能严重损害或无效肛门,达不到“精准保肛”的目的。肛门评估可在术前为采取适当保肛术式,对比手术前后肛门结构、功能差异,术后明确肛门损伤程度和原因提供依据;为医源性损伤造成的肛门功能障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结直肠外科医师应该重视和接受对直肠癌保肛手术前后肛门功能和结构全面评估的理念。随着外科学的发展,直肠癌保肛手术也一定会进入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保肛 肛门结构功能评估
下载PDF
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18
作者 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 黄宏国 +4 位作者 楚慧 艾尔哈提.胡塞音 周健梅 范凯 温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24-728,共5页
目的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肛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B超及MRI检查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但不能获得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确切依据。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是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疾病手术效果的重... 目的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肛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B超及MRI检查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但不能获得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确切依据。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是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疾病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压力学的改变,可对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排便失禁原因,了解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手术方式。方法对138例肛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其中14例排便失禁患者进行失禁严重性分级评分,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高位、低位肛瘘患者及正常人的各项测压指标。结果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肛门直肠反射敏感率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而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反射敏感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3项指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和低位肛瘘3项指标手术后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138例患者中有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其中9例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B级5例,C级2例,D级2例,5例低位肛瘘患者均为B级。所有排便失禁患者肛肠压力检测结果与排便失禁严重性分度评分情况基本相符。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为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对肛瘘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直肠压力监测 肛瘘 肛门括约肌
下载PDF
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建民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6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0月在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外科行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64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其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4.7%),吻合口狭... 目的探讨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10月在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外科行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64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其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4.7%),吻合口狭窄2例(3.1%),出现局部复发1例(1.6%);术后6个月统计每日排便次数:1~2次/d48例,占75.0%,3~4次/d13例,占20.3%,>4次3例,占4.7%;术后12个月统计每日排便次数:1~2次/d61例,占95.3%,3~4次/d3例,占4.7%。患者手术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Parks手术)结合结肠成形术能重新建立患者良好贮粪功能,明显改善患者保肛术后的排便功能,较单纯肛管吻合术优越性明显,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PARKS手术 结肠成形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鑫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7期12-13,16,共3页
目的:观察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高位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低位切开联合高位挂线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高位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低位切开联合高位挂线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出院时、术后3个月括约肌功能指标[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肛门最大缩榨压(MSP)及肛管静息压(ARP)]水平。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3 d和术后1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ESP水平均高于出院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MSP、ARP水平均低于出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患者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VAS评分,以及改善括约肌功能指标水平,优于低位切开联合高位挂线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肛瘘 低位切开 引流挂线 括约肌功能 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