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metallogeny of the Circum-Junggar areas and termination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21
1
作者 Wenjiao Xiao Min Sun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Continental reconstructions in Central Asia are represented by orogenesis along some large orogenic belts in the Altaid collage (Fig. 1 ) or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which separate the East European and... Continental reconstructions in Central Asia are represented by orogenesis along some large orogenic belts in the Altaid collage (Fig. 1 ) or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which separate the East European and Siberian cratons to the north from the Tarim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to the south ($eng0r et al,, 1993; Jahn et al., 2004; Windley et al., 2007; Qu et al., 2008; Xiao et al., 2010; Xiao and Santosh, 2014). The Altaid Collage wa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long tectonic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from at least ca. 1.0 Ga to late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with considerable continental growth (Khain et al., 2002; Jahn et al., 2004; Xiao et al., 2009, 2014; KrOner et al., 2014), followed by 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evolution related to far-field effect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In- dian Plate to the Eurasian Accompanying with these complex world-class ore deposits developed 2001; Goldfarb et al., 2003, 2014). Plate (Cunningham, 2005). geodynamic evolutions, many (Qin, 2000; Yakubchuk et al,2001; Goldfarb et al., 2003,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metallogeny of the Circum-Junggar areas and termination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DEVELOPING BOHAI SEA ZONE AND TIANJIN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EAST ASIAN & ASIA-PACIFIC ECONOMIC BELT
2
作者 Gu Shutang Jie Tan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First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KAI UNIVERSITY Ph. D. of Economic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2-7,18,共7页
Compared with the stagnanteconomy of the rest world,Asian-Pa-cific economy has been experiencingthe hightest growth since the 1980s.Now,most researchers and officials,and even entrepreneurs believe
关键词 ASIA-PACIFIC ECONOMIC BELT DEVELOPING BOHAI SEA ZONE AND TIANJIN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EAST asian EAST more Asia SEA
下载PDF
A predictive model for regional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3
作者 Yu Lei Danning Zhao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s》 CSCD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The conventional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model(known as the Saastamoinen model)does not consider seasonal variations affecting the delay,giving it low accuracy and stability.This may be improved with adjustments... The conventional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model(known as the Saastamoinen model)does not consider seasonal variations affecting the delay,giving it low accuracy and stability.This may be improved with adjustments to account for annual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This method uses ZTD data provided by the 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 to analyz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bias of the Saastamoinen model in Asia,and then constructs a model with seasonal variation corrections,denoted as SSA.To overcome the dependence of the model on in-situ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the SSA+GPT3 model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SSA and GPT3(global pressure-temperature)mode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nnual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Saastamoinen model,yielding small and time-stable variations in bias and root mean square(RMS).In summer and autumn,the bias and RMS are noticeably smaller than those from the Saastamoinen model.In addition,the SSA model performs better in low-latitude and low-altitude areas,and bias and RMS dec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itude or altitude.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SSA model is also evaluated for external consist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SSA model(bias:-0.38 cm,RMS:4.43 cm)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aastamoinen model(bias:1.45 cm,RMS:5.16 cm).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trong applicability and can therefore be used for predictive ZTD correction across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Saastamoinen model Seasonal variations asian area Accuracy analysis
下载PDF
日本在中国旅大地区的渔业殖民政策及海域扩张
4
作者 王国华 李竹丽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20世纪初的40多年间,日本对旅大地区实施了侵占及殖民统治,同步将旅大地区的海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渔业领域植入日本本土的法律制度,强推各项殖民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渔业组织、组建科研试验机构、颁布实施渔业法令法规等。这种... 20世纪初的40多年间,日本对旅大地区实施了侵占及殖民统治,同步将旅大地区的海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渔业领域植入日本本土的法律制度,强推各项殖民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渔业组织、组建科研试验机构、颁布实施渔业法令法规等。这种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渔业制度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旅大地区渔业生产的规范化和秩序化,但是法律政策的移植不过是为日本的殖民行为披上制度的伪装,本质上是殖民主义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目的是掠夺更多的渔业资源,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提供后援支撑。日本不仅在旅大地区,也几乎同时期在中国台湾半岛、朝鲜半岛并行推进渔业殖民政策,满足其在东亚实施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大地区 渔业法律制度 渔业殖民 东亚海域
下载PDF
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吴仕海 阎建忠 +1 位作者 张镱锂 张茜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3-1165,共13页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1994年)和缓慢恢复期(1994年至今)4个时期的演化发展,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②2020年西藏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尼边境,初步形成了以口岸型为主,集镇型和村落牧场型为辅的边贸市场体系,中印、中不边境贸易市场呈现出萎缩态势;③喜马拉雅山脉特殊的自然环境限制边贸市场沿断裂河谷分布,交通可达性促使边贸市场趋向集镇聚集,美国等西方国家(地区)的“离岸平衡”战略、印度的“缓冲区战略”意在阻断边贸市场,尼泊尔和不丹希望通过边贸发展来降低对印度的过度依赖,西藏边境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贸的发展;④未来应该积极探索在边境县城和集镇增开边贸市场,边贸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及差异化的边境维稳和管控模式,以促进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贸易市场 地缘经济 南亚大通道 西藏边境地区
下载PDF
泛中亚干旱区植物比叶面积观测数据集
6
作者 郑元昊 张黎 +1 位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泛中亚干旱区的气候复杂多变,植被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是反映植物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关键叶功能性状,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响应环境变化研究。本数据集收集了2000–2023年泛中亚干旱区公开发表... 泛中亚干旱区的气候复杂多变,植被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是反映植物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关键叶功能性状,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响应环境变化研究。本数据集收集了2000–2023年泛中亚干旱区公开发表的植物比叶面积的文献资料,构建了泛中亚干旱区植物比叶面积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362个物种共835条比叶面积的观测记录,涵盖落叶阔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阔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和草本植物7种植物功能类型。此外,还包含了采样点经纬度、海拔、地理区域等辅助信息。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有助于深入研究干旱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理解植物在资源限制性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并为生态系统模型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面积 叶功能性状 泛中亚干旱区 数据集
下载PDF
城市动物园沉浸式展区设计探索--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亚洲灵长区为例
7
作者 钱泓宇 沈志军 +1 位作者 崔中雨 郭苏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48,共8页
沉浸式展区是在动物园展区设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动物展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动物福利及游客观展体验。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亚洲灵长区为研究案例,从动物生态友好、游客观感体验和园区管理高效3方面入手,深入探讨21世纪现代动物园... 沉浸式展区是在动物园展区设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动物展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动物福利及游客观展体验。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亚洲灵长区为研究案例,从动物生态友好、游客观感体验和园区管理高效3方面入手,深入探讨21世纪现代动物园沉浸式展区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在有限的空间中更好地展示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提升科普教育、自然教育效果,为动物园沉浸式展区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动物园 动物园设计 沉浸式展区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亚洲灵长区
下载PDF
东洋参本草考证
8
作者 王青卓 于宁宁 +3 位作者 于旭峰 张义敏 张思超 宋素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3-18,共6页
东洋参多出现于清末民初本草医籍中,近现代文献多认为该药为大力参、土人参、竹节参、牛蒡等药物的别名,基原混淆不清。为正名清源,本文从名称、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性味功效几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东洋参较早收录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东洋参多出现于清末民初本草医籍中,近现代文献多认为该药为大力参、土人参、竹节参、牛蒡等药物的别名,基原混淆不清。为正名清源,本文从名称、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性味功效几方面进行考证,得出东洋参较早收录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因其产于日本而得名东洋参,基原植物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以日本云州、会津、信州为道地,我国东北地区亦有培植;东洋参药材经净须、煮沸、冷却、曝干等炮制工艺制成,性温、味甘微苦,功擅补气生津,可治一切津气虚损之证,清代江浙地区常作人参使用。另附辨伪,以别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洋参 本草考证 基原 辨伪 产地
下载PDF
基于InVEST-图论模型的西双版纳州亚洲象生境网络评价
9
作者 魏雯 唐安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06-5218,共13页
在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与人类生产生活空间不断重叠,人象冲突矛盾日益严重,对物种栖息地生境网络进行优化能从源头缓解这一矛盾。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之际,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InVEST... 在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与人类生产生活空间不断重叠,人象冲突矛盾日益严重,对物种栖息地生境网络进行优化能从源头缓解这一矛盾。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之际,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InVEST-图论复合模型识别并优化生境网络的方法:即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亚洲象生活习性与栖息地偏好,通过海拔、坡度、距水源距离3个约束因子矫正生境质量数据,运用Graphab软件识别潜在生境网络,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理念与景观图论的分析方法,从“源地-廊道”角度定量化分析西双版纳州国家级亚洲象保护区的保护空缺,探讨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与生境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为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设与西双版纳州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新视角。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共识别出生态源地335个,总面积4595.60km^(2),总体上高质量生境分布较为均衡,连通性较好的生境网络集中分布在北部与东部区域,中部B4勐仑片区存在较为显著的生态孤岛现象,西南部高质量生境斑块小而破碎,联系紧密但缺少作为核心栖息地的大面积生境。保护空缺方面,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源地仅占总源地面积的31.68%,大型保护空缺集中分布于B3勐养片区东北部;优化后的生境网络能形成以B3勐养片区为核心,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的“B5-A-B3-B4-B1-B2”生物迁徙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栖息地 景观图论 生境质量评价 保护区缺口 西双版纳州
下载PDF
新亚洲学论纲:文明型亚洲研究的构建
10
作者 贾文山 刘长宇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长期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亚洲研究范式,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偏狭与“方法论民族主义”路径偏执,欠缺文明层面的动态分析与宏观比较,由此,笔者提出了新亚洲学的研究范式,即文明型亚洲研究。文明型亚洲研究突破并有机糅合现有的亚洲... 长期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亚洲研究范式,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偏狭与“方法论民族主义”路径偏执,欠缺文明层面的动态分析与宏观比较,由此,笔者提出了新亚洲学的研究范式,即文明型亚洲研究。文明型亚洲研究突破并有机糅合现有的亚洲研究路径,以文明互动互鉴为整体性视角,结合关系主义理论思维,将文明共生作为核心价值关切,聚焦描摹亚洲多样文明的历史及现实关联与互动过程、提炼总结亚洲区域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教训。文明型亚洲研究对于亚洲地缘政治和我国及全球的亚洲研究具有战略价值,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发展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中国的亚洲研究处于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中的边缘地位,存在对美西方研究路径和范式的依赖,中国支持文明型亚洲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新亚洲学建构,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亚洲区域价值认同与身份认同,以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亚洲作为方法”的研究范式议程设计,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逻辑为参照,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突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界与业界、联动战略咨政与社会科普的四维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亚洲学 文明型亚洲研究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区域国别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亚洲地区EGNOS天顶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度评估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良珂 刘立龙 +3 位作者 周淼 张腾旭 郑浩 姚朝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基于亚洲地区48个IGS站2009—2011年实测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对利用EGNOS模型计算的ZTD的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亚洲地区,相对于IGS站实测的ZTD,EGNOS模型计算的ZTD的偏差和均方根分别为-0.18 cm和5.98 cm,在中国地区分别为... 基于亚洲地区48个IGS站2009—2011年实测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对利用EGNOS模型计算的ZTD的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亚洲地区,相对于IGS站实测的ZTD,EGNOS模型计算的ZTD的偏差和均方根分别为-0.18 cm和5.98 cm,在中国地区分别为0.81 cm和6.13 cm;2)偏差和均方根差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偏差表现为夏季最大,秋季最小,而均方根夏季最大,冬季最小;3)在空间分布上,偏差与纬度和高程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均方根随着高程或者纬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递减趋势,西部和北部高纬度地区,年均偏差和均方根变化相对较小;4:)亚洲南部低纬度地区和东部地区夏季日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差变化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NOS模型 天顶对流层延迟 亚洲地区 偏差 均方根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03
12
作者 王同美 吴国雄 万日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季节变化、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周围环流,特别是对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对西风带的机械作用在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的机械作用形成以高原为主,南侧气旋性、北侧反气旋性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季节变化、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周围环流,特别是对亚洲热带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对西风带的机械作用在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的机械作用形成以高原为主,南侧气旋性、北侧反气旋性的"偶极子"偏差环流,它比传统认识的爬坡、绕流的影响范围大得多,遍及东亚的高、低纬度。随着西风带的北移和高原总加热在4月由负变正,南侧气旋性偏差环流增强并逐渐北移,6月形成气旋盘踞整个高原的夏季型。在高原南侧,高原冬季偶极型、夏季加热的作用导致孟加拉湾地区常年存在印缅槽,使得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始终强于中南半岛,而中南半岛上空的潜热加热大于印度半岛。印缅槽的演变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证明2月初和8月初的较强低压槽分别对应冬季高原最强的动力强迫和夏季高原最强的热力强迫。对低纬经向风场的分析还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的热力作用尤为重要,是导致江南春雨的形成,亚洲季风最早在孟加拉湾东部爆发,最后在印度半岛爆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 动力 亚洲季风区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延聪 王盘兴 +3 位作者 周国华 李丽平 王蕊 施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2-838,共7页
用NCEP/NCAR1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 用NCEP/NCAR100 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6、7、8月逐月南亚高压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求出了它们1948—2007年的60a序列。用它们对夏季南亚高压气候及异常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6月气候强度最弱、面积最小,中心位于尼泊尔西南边界;7月最强、最大,中心位于巴基斯坦北部;8月较7月略减弱、减小,但较6月强、大,中心位于印度北部。(2)南亚高压各月强度、面积异常作年际准同步变化,故异常分析中P′可代表S′;P′有季内一致性,同年6、7、8月P′同号率达41/60。(3)南亚高压6、7、8月强度的慢变分量小波功率谱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故P′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4)南亚高压历年各月的中心位置分布区域作准纬向分布,其经(纬)向延伸范围与该月气候强度成正(反)比;中心位置异常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南亚高压环流指数 面积 强度 中心位置
下载PDF
猪野泽记录的季风边缘区全新世中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 被引量:45
14
作者 隆浩 王乃昂 +4 位作者 李育 马海州 赵强 程弘毅 黄银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通过季风边缘区石羊河古终端湖猪野泽QTL剖面年代学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有机碳、碳氮比和有机质稳定同位素等多项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季风边缘区9~3cal.kaB.P.的古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9cal.kaB.P.到7.8cal.kaB.P.期间... 通过季风边缘区石羊河古终端湖猪野泽QTL剖面年代学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有机碳、碳氮比和有机质稳定同位素等多项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季风边缘区9~3cal.kaB.P.的古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9cal.kaB.P.到7.8cal.kaB.P.期间,流域的水分条件和温度逐渐上升,植被状况好转,此时气候逐渐转暖湿;而在7.8~7.5cal.kaB.P.出现了显著的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沉积物主要以砂质沉积为主,此时湖泊生产力显著下降;全新世期间最为暖湿的气候适宜期出现在7.5~5.0cal.kaB.P.;约5.0cal.kaB.P.以来,该区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另外,对猪野泽地区的白碱湖的湖泊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域在7.5~5.0cal.kaB.P.出现了3次高湖面,并且湖岸堤时序变化指示了全新世后半期湖泊逐渐退缩的过程进而指示该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干旱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野泽 季风边缘区 全新世适宜期 干旱化趋势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 Ⅱ.爆发时间 被引量:75
15
作者 吴国雄 张永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61,共11页
本研究的第I部分用资料分析证明,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1989年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岸爆发,接着才有南海(SCS)季风爆发和印度季风爆发。在亚洲季风爆发的这三个阶段中,每阶段都伴有高原上空气... 本研究的第I部分用资料分析证明,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1989年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岸爆发,接着才有南海(SCS)季风爆发和印度季风爆发。在亚洲季风爆发的这三个阶段中,每阶段都伴有高原上空气柱的急速升温。本文是第I部分的继续。它指出:高原上空气柱的每一次急速升温都与中高纬度源于地中海上空的、频率为2~3周的低频(TTO)暖脊东传到高原上空相联系。季风爆发的每一阶段都伴有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频率为30~60天的低频(MJO)散度扰动和从热带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频率为2~3周的低频(TTO)散度扰动。当这些低频扰动的暖位相和上升位相在所定义的“东亚季风区”(EAMA)锁相时,亚洲季风阶段性爆发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O MJO 季风爆发 大气 热力作用
下载PDF
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出路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蒲开夫 王雅静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中亚各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缺水,地震频繁,外来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压力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出发,惟有五国共同努力解决缺水问题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才能步入良性发展... 中亚各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缺水,地震频繁,外来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压力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出发,惟有五国共同努力解决缺水问题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生态环境 治理出路
下载PDF
传统村落入选UNESCO世遗名录现状与分布探析——以中国、韩国和日本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志宏 李钟国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网公布的5项亚洲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的分析方法,阐述了5个传统村落的现状、地理环境分布、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征和申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构建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村落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为... 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网公布的5项亚洲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的分析方法,阐述了5个传统村落的现状、地理环境分布、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征和申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构建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村落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为其他村落在申遗相关事宜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地区 传统村落 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现状与分布 比较分析
下载PDF
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三峡库区小冰期气候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杨勋林 陈发虎 +3 位作者 袁道先 程海 张月明 黄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9-634,共6页
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A.D.时段分辨率约为1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A.D.附近偏到近500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 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A.D.时段分辨率约为1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A.D.附近偏到近500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库区进入小冰期。石笋记录显示小冰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干湿波动,特别是在1400~1650A.D.时段石笋δ^18O值高频振荡,显示季风降水处于频繁波动期。功率谱分析显示石笋δ^18O序列具有显著树轮△14^C周期和ENSO准周期,揭示太阳活动是小冰期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受到海气耦合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氧同位素 亚洲季风 小冰期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古亚洲洋东段晚古生代演化过程:辽宁北部法库地区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12
19
作者 时溢 陈井胜 +4 位作者 魏明辉 石绍山 张超 张立东 郝宇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87-3308,共22页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了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改造。锆石测年结果显示,东小陵岩体及前旧门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64.6±5.9Ma、262.8±3.5Ma),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分别形成于晚二叠世(257.7±3.1Ma)及早三叠世(248.2±1.5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东小陵岩体及胡家屯岩体皆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前旧门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柏家沟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研究区花岗质岩体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并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原始岩浆应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板块的俯冲、闭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法库地区 古亚洲洋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古亚洲与特提斯交汇带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29
20
作者 卢进才 陈践发 +2 位作者 郭建军 王洪亮 李玉宏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9-47,共9页
古亚洲与特提斯构造交汇带盆地群发育石炭系、侏罗系(中下统)、白垩系(下统)等多套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进入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已进入大量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 古亚洲与特提斯构造交汇带盆地群发育石炭系、侏罗系(中下统)、白垩系(下统)等多套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进入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已进入大量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也处于生油高峰,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区内储集岩发育,石炭—二叠系储集层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为特征,石炭系储集层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的碎屑岩,二叠系储集层为一套河流相粗碎屑岩;侏罗—白垩系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以中孔、中渗,或中孔、高渗为特征,为以河流—三角洲沉积砂体;在石炭—二叠系、中新生代地层中均见到了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或获工业油流。存在3种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即1自生自储式组合。2下生上储的间隔式组合。3潜山型组合。预测油气资源量36.85亿t,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仅为1亿t,具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与特提斯 构造交汇带 盆地群 油气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