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Constructed by Europe in the Six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1
作者 Zhang Yancha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6-270,共15页
This paper i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western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ranging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Western version of Confucianism originally wa... This paper i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western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ranging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Western version of Confucianism originally was traced back to European missionaries, whoplayed crucial role in collecting Confucian primary sources and praising the ethical and socialvalues of Confucianism. Inspired by the primary sources of Confucianism, Enlightenmentscholars represented the image of Confucianism as romanticized ideal of natural theory andpractical morality for European culture. However, western' s imagination of Confucianism inthe nineteenth century shifted from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deal to childish and static traditioninferior to European culture, as emphasized in Hegel and Herder' s works. All these Westernimages of Confucianism illustrate the historical expressions of European self - presentation,self- confirmation and self-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MAGES of confucianISM european missionaries ENLIGHTENMENT scholarS Johann HERDER and HEGEL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2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下载PDF
明清回儒人性概念阐释与伊儒会通
3
作者 马晓琴 张伦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慧、理智之性;在人性的类型上,回儒们认为人性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人之特性,还有人之物性。在人性概念的讨论上,明清回儒学者既有对伊斯兰灵魂观和儒学人性观的借鉴吸收,也有与二者的不同创新,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文化融会贯通中的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明清回儒 伊斯兰 人性概念
下载PDF
士人治生与《儒林外史》创作的思想表达
4
作者 王春阳 王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示深刻社会现实、文学表达叩问科举制度等手法,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不但未能有效解决士人本业治生,反而削弱了士人的治生能力,形成了士人治生这一社会问题,而士人治生社会问题又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吴敬梓对士人治生问题的关注,不但有其自身生活经历的原因,也与颜李学派思想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士人治生 颜李学派
下载PDF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礼学 礼意 礼义 通经明道 以礼经世
下载PDF
论元杂剧“庶民娱乐”的兴盛——文人“身份危机”的文化结果
6
作者 杨文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开科取士的时间只有48年,科举在元朝有一半的时间废而不举。科举制度的废行几乎堵住了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元朝文人因此涌入庶民之中,成为小吏、书会才人。对《元典章》《元史》《录鬼簿》等文献进行整理研... 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开科取士的时间只有48年,科举在元朝有一半的时间废而不举。科举制度的废行几乎堵住了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元朝文人因此涌入庶民之中,成为小吏、书会才人。对《元典章》《元史》《录鬼簿》等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现,这一庞大的文人集体的创作力使以杂剧为代表的“庶民娱乐”空前繁盛,元杂剧的发展也催生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兴盛,使其演变成极具生命力的民间通俗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庶民 儒士 文人 文化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科举荣身之儒生群像研究
7
作者 班云雷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6-41,53,共7页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生动刻画了八股取士制度下,处于未第与及第不同阶段的儒生群像,批判了本应为天下培养贤才的科举制度,却培养出大批腐儒、丑儒的怪现象。对此,吴敬梓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底色,通过个人探索与实践,提出应培养克己复礼...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生动刻画了八股取士制度下,处于未第与及第不同阶段的儒生群像,批判了本应为天下培养贤才的科举制度,却培养出大批腐儒、丑儒的怪现象。对此,吴敬梓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底色,通过个人探索与实践,提出应培养克己复礼、讲究文行出处的真儒贤人,以拯救儒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儒生 科举 荣身
下载PDF
现代大学书院“熵增”困境下“熵减”路径探赜——以新儒家学者复兴书院经验为镜鉴
8
作者 相巨虎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69-80,共12页
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新型模式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 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新型模式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从我国近代文化危机出发,以复兴书院为教育手段,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通过哲学思考勠力于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研究通过考察其复兴书院的宝贵经验,从本体论维度塑就内核精神,从文化论维度建设文化氛围,从制度论维度推动顶层制度设计,从知识论维度完善教育内容,从方法论维度构建学问之道,为现代大学书院“熵减”发展理路提供镜鉴之思,力促实现传统文化传扬、书院育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书院 “熵增”困境 新儒家学者 哲学思考 “熵减”理路
下载PDF
论北魏前期拓跋氏皇族的儒学素养与文风趋尚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拓跋氏文士化倾向渐趋明显,并逐渐有文学作品产生,其文体风格多偏向于实用,明显带有北魏前期文学质朴文风的影响,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趋向,为北魏后期皇室的儒学接受和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氏皇族 儒学教育 文士化倾向 文风趋尚
下载PDF
论十六国政权的儒学建设及其影响
10
作者 许鹤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华夏文明,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推崇并倡导儒学,通过恢复与发展学校教育、重用并礼敬汉族士人等途径,促进了民族政权的稳固与兴盛,推动了儒学在中国北方的复兴,进...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华夏文明,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推崇并倡导儒学,通过恢复与发展学校教育、重用并礼敬汉族士人等途径,促进了民族政权的稳固与兴盛,推动了儒学在中国北方的复兴,进一步加强了北方边疆与中原的文化联系,实现了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的统一,并为后来北魏完成北方统一以及孝文帝汉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儒学 教育 儒士
下载PDF
《大学》与为学方法之变——从朱熹到陈确
11
作者 李殿玉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8-23,29,共7页
《大学》以为学方法而被宋儒所提倡,成为宋明时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大学》虽有其完整的为学框架和为学次序,然而解读却具有不确定性。朱熹和王阳明均对《大学》进行了解读,却皆为其所困。陈确受刘宗周的影响,因时代之变,而著《大学... 《大学》以为学方法而被宋儒所提倡,成为宋明时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大学》虽有其完整的为学框架和为学次序,然而解读却具有不确定性。朱熹和王阳明均对《大学》进行了解读,却皆为其所困。陈确受刘宗周的影响,因时代之变,而著《大学辨》。他认为《大学》关系儒教甚巨,却近禅,问题的症结在于宋儒的失误,故陈确主张以《大学》还《戴记》,并提倡切于身心实践的素位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宋儒奠基 明儒之困 考据和素位之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纵横家的道术异同及其历史评价
12
作者 梅伟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先秦儒家与纵横家在诸子争鸣的时代彼此诘难,又互相吸收。看似水火不容的两派,实则有着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不惧苦难并坚守志向、皆有辩才且不畏王权。但其行为方式又存在巨大分野:纵横家着眼于大争之世,运用纵横捭阖的实践哲学,彰显进取... 先秦儒家与纵横家在诸子争鸣的时代彼此诘难,又互相吸收。看似水火不容的两派,实则有着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不惧苦难并坚守志向、皆有辩才且不畏王权。但其行为方式又存在巨大分野:纵横家着眼于大争之世,运用纵横捭阖的实践哲学,彰显进取精神;儒家则高扬先王之道,运用仁义礼仪的理论武器,显得迂阔而酸腐。在诸子博弈过程中,纵横家胜出并开启属于时代的义利之辩。因此,通过对二者道术异同的梳理与历史评价,从而更好地挖掘先秦纵横家的思想价值与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先王之道 纵横家 进取之道 历史评价
下载PDF
苏门后进与霅川名士:宋代经学家张大亨生平交游考
13
作者 罗雁泽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9-50,共12页
北宋经学家张大亨籍属浙江湖州,祖父张裪曾知安州,官至司封员外郎,殁后葬于湖州卞山。张大亨于元丰八年得中进士乙科,曾任《春秋》博士、司勋员外郎、左司员外郎等职,因“政和党争”遭致黜落,殁后也葬于卞山。张大亨曾从学于苏轼治《春... 北宋经学家张大亨籍属浙江湖州,祖父张裪曾知安州,官至司封员外郎,殁后葬于湖州卞山。张大亨于元丰八年得中进士乙科,曾任《春秋》博士、司勋员外郎、左司员外郎等职,因“政和党争”遭致黜落,殁后也葬于卞山。张大亨曾从学于苏轼治《春秋》经,二人诗文往来,情谊深重。其《春秋通训》中保存的一首东坡尺牍残篇尚未收入苏轼集中,具有重要的文献及文化意义。张大亨与张耒、晁补之、李之仪、米芾等苏门文人同游论道,追忆先师,关系密切,与释惠洪、吕本中、唐庚等也有交游。此外,张大亨还助推了元祐学术的传播与浙江学术的演进,是浙江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大亨 苏轼 苏门文人 《春秋》经学
下载PDF
明代士人儒佛之辨探微
14
作者 郎宁 国靖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4-29,共6页
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历程:以明代开国时期文臣宋濂为代表的儒佛融合为开端,此时期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维护统治之必要。然明代初期士人在学问理路上大都承继朱子学,因而此时的士人大都本着... 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历程:以明代开国时期文臣宋濂为代表的儒佛融合为开端,此时期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维护统治之必要。然明代初期士人在学问理路上大都承继朱子学,因而此时的士人大都本着维护儒家正统地位、谨守朱子学学术精神而对佛教有排斥批判之倾向。明代中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发展,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冲破传统理学禁锢而直任本心,此学问之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学向佛教禅学思想的偏斜与靠拢,因而明代中后期,居士佛教盛行,出儒入禅之士人众多,此亦为明代中后期佛教自身的更新提供了契机。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亦推动着明代儒佛学术思想的交汇融合,儒佛二者也正是在一次次地分支而又融汇中展开着自身的学脉与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人 儒佛之辨 融合
下载PDF
从文人到经师 从经师到文人——清代学术变迁与方苞文化身份嬗变
15
作者 张体云 王帅衡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方苞一生经历了由诗文向经学的发展转变,经过长期的努力,他成为人们心目中“学行继程朱”的经学家。在雍乾之际,他曾被视作官方经学代表和学术权威。但方苞去世以后,随着十八世纪的中国经学从理学时代走进朴学时代,方苞的经学地位渐遭质... 方苞一生经历了由诗文向经学的发展转变,经过长期的努力,他成为人们心目中“学行继程朱”的经学家。在雍乾之际,他曾被视作官方经学代表和学术权威。但方苞去世以后,随着十八世纪的中国经学从理学时代走进朴学时代,方苞的经学地位渐遭质疑,甚至否定。清代后期,他的历史身份渐由当世经师褪变为一代文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文人 经师
下载PDF
“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
16
作者 崔振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廉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廉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儒者”,他以自我书写等方式推动自身转型,以一介布衣标举“真儒”理想,力图重新揭士人的身份价值。逮乎明初,宋濂已出仕并以“儒宗”形象示人,其积极参与新朝礼乐教化,劝导士人不务文辞而明体适用,推动了一代士风转移。宋濂之所以成为有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其对士人身份的根本思考与长期实践有关,这改变了“流而为文人”的学术史趋势,也启发了易代之后士林的身份自觉与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士人身份 易代 自我书写 理学
下载PDF
论情报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通
17
作者 熊剑平 陈震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1,52,共6页
[研究目的]我国传统情报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虽说儒家与兵家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却也有若干相通之处,都为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和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出积极作用。[研究方法]考察孙子等兵家对于间谍的素质要求,结合儒... [研究目的]我国传统情报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虽说儒家与兵家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却也有若干相通之处,都为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和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出积极作用。[研究方法]考察孙子等兵家对于间谍的素质要求,结合儒家文化有关君子人格的目标追求,提炼出中国传统情报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儒家文化精神内涵的相通之处。[研究结论]儒家文化与情报文化在精神内涵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诉求,如果对传统兵学文化和情报文化等产生误解和误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文化 儒家文化 间谍素质 君子人格 兵儒合流
下载PDF
薛瑄官箴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忠德 黄咏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1-474,共4页
本文对官箴名著《薛文清公从政名言》及其作者深入研究后指出:薛瑄为明代“真儒”,提倡实学,一生实功。官箴书《从政名言》即其实功之一,其流风余韵,给后人树立了较好的榜样。
关键词 薛瑄 真儒 官箴 持己 接人 处事
下载PDF
清代经学世家及其家学考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兰秋阳 高会霞 陈金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45-48,共4页
以清代比较典型的经学世家为考略对象,列举了58个经学世家,从时空分布、内部构成、横向联系、家学内容、家学与学派的关系、家学与清代学术发展的关系诸方面予以简要分析,指出清代经学世家是清代经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进一步加... 以清代比较典型的经学世家为考略对象,列举了58个经学世家,从时空分布、内部构成、横向联系、家学内容、家学与学派的关系、家学与清代学术发展的关系诸方面予以简要分析,指出清代经学世家是清代经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进一步加强清代经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经学 家学 经学世家
下载PDF
元初江南儒士的处境及社会角色的转变 被引量:13
20
作者 申万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6-54,共9页
宋元更替 ,使原先在江南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士阶层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客观环境与元政权笼络政策的共同作用下 ,江南儒士阶层迅速分化。有的仍以遗民自居 ,敌视元朝 ;有的拒绝仕宦 ,归隐民间 ;但大多数江南儒士开始承认元朝的统治 ,接... 宋元更替 ,使原先在江南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士阶层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客观环境与元政权笼络政策的共同作用下 ,江南儒士阶层迅速分化。有的仍以遗民自居 ,敌视元朝 ;有的拒绝仕宦 ,归隐民间 ;但大多数江南儒士开始承认元朝的统治 ,接受元政权任命的学官 ,于是江南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学官组成的社会群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儒土 学官 社会角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