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erarchical Reduced Graphene Oxide-MnO_(2)@Polypyrrole Coaxial Nanotube Composite Hydrogel as a Potential Adsorbent for Cr(Ⅵ)Removal
1
作者 LIU Ben XU Yaowei +6 位作者 TONG Yuxing WANG Ziwei LIU Zhichang YAN Qunshan JI Jiayou GAO Song LI Shaop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287-1293,共7页
A hierarchical reduced graphene oxide-MnO_(2)@polypyrrole coaxial nanotube composite hydrogel was prepared via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 in the presence of MnO_(2)nanotubes,followed by the hydrothermal treat... A hierarchical reduced graphene oxide-MnO_(2)@polypyrrole coaxial nanotube composite hydrogel was prepared via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 in the presence of MnO_(2)nanotubes,followed by the hydrothermal treatment of graphene oxide and MnO_(2)@polypyrrole coaxial nanotubes.The stable composite hydrogel with a hierarchical network was composed of one-dimensional MnO_(2)@polypyrrole coaxial nanotube and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nanosheet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X-ray diffraction,Brunauer-Emmett-Teller surface,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The composite hydrogel can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Cr(Ⅵ)removal due to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graphene and MnO_(2)@polypyrrole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hydrogel.Moreover,the composite hydrogel is easily separated because of its stable monolith,and it is reusable(76.8%of removal ability remaining after five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The simple fabrication and cost-effective separation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 excellent absorption performance endow the composite hydrogel with great potential for pract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L POLYPYRROLE MnO_(2) graphene cr()removal
下载PDF
Removal of Cr(Ⅲ) and Cr(Ⅵ)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dsorption on sugarcane pulp residue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志辉 王兵 +3 位作者 柴立元 王云燕 王海鹰 苏长青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01-107,共7页
Sugarcane pulp residue (SPR), a waste from sugar-refinery, which possesses a large surface area, can be used for removing chromium (Cr(Ⅲ) and Cr(Ⅵ)) from wastewater. In this work, the kinetics, isotherms of... Sugarcane pulp residue (SPR), a waste from sugar-refinery, which possesses a large surface area, can be used for removing chromium (Cr(Ⅲ) and Cr(Ⅵ)) from wastewater. In this work, the kinetics, isotherms of Cr(Ⅲ) and Cr(V[) adsorption and their removal by SP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percentages of Cr(Ⅵ) and Cr(Ⅲ)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PR dosage and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PR particle size and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hromium ions.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pH value on the Cr(Ⅵ) removal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Cr(Ⅲ) removal. The Cr(Ⅵ) removal percentage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H values, while the Cr(Ⅲ) removal percentag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H value.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Cr(Ⅵ) and Cr(Ⅲ) well fits with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can well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phenomena of chromium ions with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0.567 mg/g for Cr(Ⅵ) and 3.446 mg/g for Cr(Ⅲ). Moreover, SPR reveals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Cr(Ⅲ) than that for Cr(Ⅵ), which implies that SPR has more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Cr(Ⅲ)-contai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than that for Cr(Ⅵ)-contai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cr(Ⅲ) removal ADSORPTION sugarcane pulp residue
下载PDF
Isolation of Cr(Ⅵ) reducing bacteria from industrial effu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use in bioremediation of chromium containing wastewater 被引量:19
3
作者 Ahmed Zahoor Abdul Rehm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14-820,共7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to assess the ability of Bacillus sp.JDM-2-1 and Staphylococcus capitis to reduce hexavalent chromium into its trivalent form.Bacillus sp.JDM-2-1 could tolerate Cr(Ⅵ)(4800 μg/mL) and ...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to assess the ability of Bacillus sp.JDM-2-1 and Staphylococcus capitis to reduce hexavalent chromium into its trivalent form.Bacillus sp.JDM-2-1 could tolerate Cr(Ⅵ)(4800 μg/mL) and S.capitis could tolerate Cr(Ⅵ)(2800 μg/mL).Both organisms were able to resist Cd^2+(50 μg/mL),Cu^2+(200 μg/mL),Pb^2+(800 μg/mL),Hg^2+(50 μg/mL) and Ni2+(4000 μg/mL).S.capitis resisted Zn^2+ at 700 μg/mL while Bacillus sp.JDM-2-1 only showed resistance up to 50 μg/mL.Bacillus sp.JDM-2-1 and S.capitis showed optimum growth at pH 6 and 7,respectively,while both bacteria showed optimum growth at 37°C.Bacillus sp.JDM-2-1 and S.capitis could reduce 85% and 81% of hexavalent chromium from the medium after 96 h and were also capable of reducing hexavalent chromium 86% and 89%,respectively,from the industrial effuents after 144 h.Cell free extracts of Bacillus sp.JDM-2-1 and S.capitis showed reduction of 83% and 70% at concentration of 10 μg Cr(Ⅵ)/mL,respectively.The presence of an induced protein having molecular weight around 25 kDa in the presence of chromium points out a possible role of this protein in chromium reduction.The bacterial isolates can be exploited for the bioremedi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containing wastes,since they seem to have a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toxic hexavalent form to its nontoxic trivalent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reducing bacteria BIOREMEDIATION Bacillus sp. JDM-2-1 Staphylococcus capitis
下载PDF
乙二胺二琥珀酸功能化硅胶协同去除孔雀石绿及Cr(Ⅵ)
4
作者 姚璐 何敏 +3 位作者 胡洪彬 赵浪 吕玉玮 李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63-971,共9页
孔雀石绿(MG)与Cr(Ⅵ)普遍共存于印刷、皮革和纺织等工业领域的废液中,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开发从废水环境中协同去除MG及Cr(Ⅵ)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工作以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及硅胶(Silica)为原料,成功制备... 孔雀石绿(MG)与Cr(Ⅵ)普遍共存于印刷、皮革和纺织等工业领域的废液中,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开发从废水环境中协同去除MG及Cr(Ⅵ)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工作以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及硅胶(Silica)为原料,成功制备了非均相类芬顿(Fenton)催化剂EDDS-Silica、EDDS-Co^(2+)-Silica,并进一步开发了一种非均相类Fenton催化法高效协同去除废水中MG及Cr(Ⅵ)的新工艺。在MG一元体系的降解过程中,两种材料的加入均可克服传统Fenton反应仅适用于酸性环境的限制,且EDDS-Co^(2+)-Silica对MG表现出更优越的降解效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轨道计算,预测了金属Co^(2+)与EDDS-Silica的最佳配位方式,以及MG在降解过程中易捕获或逸出电子的位点。二元体系降解实验发现,在不同影响因素下,EDDS-Co^(2+)-Silica对Fenton反应仍具有显著促进效果,且MG与Cr(Ⅵ)之间存在正向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EDDS配体优越的金属螯合特性,将EDDS-Silica作为吸附剂用于去除Fenton反应后残余的、不同价态的总Fe和总Cr。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氨基多羧酸类改性材料作为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具备促Fenton反应和去除残留金属离子的双重性质,在有效处理MG及Cr(Ⅵ)共存废水的同时,确保体系中残留金属离子含量均满足环境排放标准。该研究在染料降解和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类似配体改性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二琥珀酸 孔雀石绿 铬()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 降解和去除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轨道
下载PDF
电去离子法(EDI)处理含Cr(Ⅵ)废水
5
作者 邓恩鹏 王译旋 +2 位作者 田鹏 苗雨欣 康艳红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采用电去离子法(EDI)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电压、pH、电解时间和Cu2+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和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阴离子交换膜对Cr(Ⅵ)的透过率逐渐增大,Cr(Ⅵ)去除率逐渐升高;随着电压的增加... 采用电去离子法(EDI)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电压、pH、电解时间和Cu2+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和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阴离子交换膜对Cr(Ⅵ)的透过率逐渐增大,Cr(Ⅵ)去除率逐渐升高;随着电压的增加,阴离子交换膜对Cr(Ⅵ)的吸附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 V时,达到最大,为22.0%;pH为1.0~9.0时,对Cr(Ⅵ)去除率和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不大;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109.5 mg/L、电压20 V、pH 6.0~7.0、电解时间60 min的条件下,Cr(Ⅵ)去除率可达94.4%;Cu^(2+)(初始质量浓度100.3 mg/L)的存在使Cr(Ⅵ)去除率降低至80.2%,降低了14.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膜 cr() 去除率 透过率 吸附率
下载PDF
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Cr(Ⅵ)去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淼 汤岳琴 +2 位作者 于萍 周元祥 吴晓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0-526,共7页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制革厂含铬污泥中筛选分离Cr(Ⅵ)抗性菌株,并研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共分离得到对50mg/LCr(Ⅵ)去除率大于50%的菌株20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主要属于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Leucobacter、Ochrobactrum和Brachymonas属。对其中7株细菌,考察了菌株生长期、pH值和Cr(Ⅵ)浓度对菌株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在有较高代谢活性的条件下具较高的Cr(Ⅵ)去除能力;pH值对菌株去除Cr(Ⅵ)的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在50mg/LCr(Ⅵ)、pH值为7~8的条件下,Microbacterium属16号和21号菌株在36h时对Cr(Ⅵ)的去除率达80%~95%;高浓度的Cr(Ⅵ)抑制菌株对Cr(Ⅵ)的去除能力,其中21号菌株在110mg/L的Cr(Ⅵ)浓度下去除效果最佳,Cr(Ⅵ)去除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 铬抗性菌株 cr()去除细菌 微生物分离
下载PDF
流变相法制备包裹型Starch/Fe^0及去除水中Cr(Ⅵ)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樊文井 成岳 +2 位作者 焦创 曾小军 王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9035-19039,共5页
以水溶性淀粉(starch)为包裹剂,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了包裹型纳米零价铁(Starch/Fe0)。并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样品投加量、pH值、初始Cr(Ⅵ)浓度及铜离子浓度对水溶液中Cr(Ⅵ)去除率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探... 以水溶性淀粉(starch)为包裹剂,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了包裹型纳米零价铁(Starch/Fe0)。并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样品投加量、pH值、初始Cr(Ⅵ)浓度及铜离子浓度对水溶液中Cr(Ⅵ)去除率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包裹型Starch/Fe0去除Cr(Ⅵ)的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包裹型Starch/Fe0投加量为0.6 g/L,pH值为5,初始Cr(Ⅵ)浓度为10 mg/L时,Cr(Ⅵ)的去除率可达100%。当反应体系中Cu2+和Cr(Ⅵ)共存时,Cu2+在反应中对Cr(Ⅵ)的去除有促进作用。包裹型Starch/Fe0对Cr(Ⅵ)的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相法 包裹型 starch/Fe0 cr() 去除率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生物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朱晓丽 李雪 +3 位作者 寇志健 王军强 尚小清 陈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6-875,共10页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 分别在300、500℃和700℃下制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比以不同类型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炭基硫酸盐还原菌(SRB)对Cr(Ⅵ)的吸附效应,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炭基菌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生物炭添加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炭基SRB吸附Cr(Ⅵ)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探讨其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700℃限氧热解小麦秸秆(XM700)为载体制备的炭基SRB(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生物炭添加量0.6 g·100 mL^(-1)、吸附时间24 h、Cr(Ⅵ)的初始浓度100 mg·L^(-1);IBXM700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以离子交换和表面物理吸附为主,以化学吸附作用为辅,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SRB能还原SO^(2)_(4)-为S^(2-),或分泌还原酶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达到去除目的。研究表明,IBXM700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为吸附作用与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载体 硫酸盐还原菌(SRB) cr()污染 吸附动力学 最佳吸附条件
下载PDF
耐铬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白群华 肖虹 +1 位作者 贾燕 张永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7-839,共3页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果:菌株CQMUXH-1在30℃振荡培养5~20h为对数生长期;该菌株对C(rⅥ)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对照菌大肠杆菌DH5α;该菌株在恒温振荡培养(37℃,200r/min)下,对100mg/LC(rⅥ)的去除率为84h73%;弱碱环境对CQMUXH-1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7℃培养能加快细菌的生长,Hg^(2+)、As^(3+)能明显抑制、Cu^(2+)能促进CQMUXH-1的生长。结论:菌株CQMUXH-1能耐受和还原较高浓度C(rⅥ),可有效应用于废水中C(rⅥ)污染的生物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细菌 耐受 还原
下载PDF
鞘细菌细胞吸附Cr(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全桂静 金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0-63,86,共5页
采用实验室保藏的鞘细菌,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处理含Cr(Ⅵ)的废液,通过振荡吸附试验考察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鞘细菌吸附Cr(Ⅵ)的适宜pH为8.0,适宜温度为30℃,适宜的菌龄是液体培养18h,适宜的吸附时间为8h,适... 采用实验室保藏的鞘细菌,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处理含Cr(Ⅵ)的废液,通过振荡吸附试验考察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鞘细菌吸附Cr(Ⅵ)的适宜pH为8.0,适宜温度为30℃,适宜的菌龄是液体培养18h,适宜的吸附时间为8h,适宜的投加量是0.05g/100mL;在Cr(Ⅵ)初始浓度为5mg/L时,吸附量可以达到2.25mg/g,吸附后液体中Cr(Ⅵ)残留仅为0.45mg/L;废水中的有机质浓度对吸附有很大影响,其中COD为100mg/L时可以促进Cr(Ⅵ)的吸附。结果说明鞘细菌可以很好的降低污废水中的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 鞘细菌 生物吸附cr()
下载PDF
废菌渣活性炭对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红艳 程济慈 +3 位作者 田晋梅 张峰 李尚明 王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5-189,共5页
研究了废菌渣活性炭(MRAC)对水中Cr(Ⅵ)的去除特性。对MRAC进行扫描电镜和BET比表面积分析。探讨了pH、无机阴离子及小分子有机酸对MRAC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MRAC表面分布大量均匀的微孔结构,比表面积高达857.14m2/g,是典型... 研究了废菌渣活性炭(MRAC)对水中Cr(Ⅵ)的去除特性。对MRAC进行扫描电镜和BET比表面积分析。探讨了pH、无机阴离子及小分子有机酸对MRAC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MRAC表面分布大量均匀的微孔结构,比表面积高达857.14m2/g,是典型的介孔材料;在温度25℃,MRAC投加量0.2g,吸附时间120min的条件下,pH=7时MRAC对Cr(Ⅵ)的去除率高达99.65%。无机阴离子和小分子有机酸对MRAC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不大。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MRAC对Cr(Ⅵ)的去除性能明显高于市售活性炭(CAC),且经HCl解吸再生5次后对水中Cr(Ⅵ)的去除率高于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菌渣 活性炭 cr() 去除
下载PDF
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耦合金属还原菌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维大 李硕 +3 位作者 林薇 李玉梅 张连科 韩剑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62-2069,共8页
针对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BF)、金属还原菌(GY-1)单独使用修复Cr(Ⅵ)污染环境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黑炭零价铁与金属还原菌的耦合体系,考察了耦合体系中溶液pH值、Cr(Ⅵ)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溶液中Cr(Ⅵ)去除的影响,并且研... 针对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BF)、金属还原菌(GY-1)单独使用修复Cr(Ⅵ)污染环境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黑炭零价铁与金属还原菌的耦合体系,考察了耦合体系中溶液pH值、Cr(Ⅵ)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溶液中Cr(Ⅵ)去除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耦合体系中铁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黑炭/零价铁复合材料可作为金属还原菌的固定化载体,为金属还原菌提供繁殖场所的同时,提高其对Cr(Ⅵ)的抗性。耦合体系中Cr(Ⅵ)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零价铁/黑炭和单独铬还原菌的效果。在耦合体系中,3 mL细胞培养液(OD600为1.2-1.6)和0.1 g黑炭负载零价铁材料,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1条件下,反应24h后可将溶液中Cr(Ⅵ)完全去除。XPS结果显示,反应阶段Cr(Ⅵ)和Cr(Ⅲ)共同存在于耦合体系中,但大部分的Cr(VI)会被零价铁和铬还原菌还原为Cr(Ⅲ),此外,存在黑炭和菌体对Cr(Ⅵ)的吸附作用。耦合体系中Fe(Ⅱ)含量高于单独黑炭负载零价铁材料,说明微生物能还原零价铁钝化层的Fe(Ⅲ)为Fe(Ⅱ),使Fe(II)继续参与还原反应,产生循环效果,增强耦合体系对Cr(Ⅵ)的去除效果。同时,铁离子作为一种电子传递介质增强微生物对Cr(Ⅵ)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加速反应进行的同时,解决零价铁表面易钝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还原菌 零价铁 黑炭 cr() 耦合体系
下载PDF
液膜法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硕文 陈扬 万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1-155,共5页
本文采用液膜去除回收水中Cr(Ⅵ)。对膜溶剂、载体、稳定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了优选。用优选出的膜配方制成乳液处理含Cr(Ⅵ)水样,对制膜速度及时间、混合速度及时间、内外水相pH、膜内比及乳水比等操作条件对Cr(Ⅵ)去除... 本文采用液膜去除回收水中Cr(Ⅵ)。对膜溶剂、载体、稳定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了优选。用优选出的膜配方制成乳液处理含Cr(Ⅵ)水样,对制膜速度及时间、混合速度及时间、内外水相pH、膜内比及乳水比等操作条件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分离技术 废水处理 含铬废水 膜溶剂
下载PDF
液膜法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硕文 陈扬 万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采用液膜法去除并回收水中Cr(Ⅵ)。对膜溶剂、载体、稳定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了优选。用优选出的膜配方制成乳液处理含Cr(Ⅵ)水样,对制膜速度及时间、混合速度及时间、内外水相pH、膜内比及乳水比等操作条件对Cr(Ⅵ)去除率的... 本文采用液膜法去除并回收水中Cr(Ⅵ)。对膜溶剂、载体、稳定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了优选。用优选出的膜配方制成乳液处理含Cr(Ⅵ)水样,对制膜速度及时间、混合速度及时间、内外水相pH、膜内比及乳水比等操作条件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分离技术 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的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柴立元 王云燕 +1 位作者 赵堃 舒余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4-1099,共6页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 1,51.630 6,45.976 4,24.002 5和7.326 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 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1菌 cr()还原 反应动力学 表观活化能
下载PDF
“MgO/AC”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和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金香 王海增 +2 位作者 郭鲁钢 侯少芹 孙宝维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107,共5页
用造纸草浆黑液和氯化镁为原料制得氧化镁/活性炭("MgO/AC")复合材料,分别测定了该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与Cr(Ⅵ)的脱除性能。Cu2+的吸附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3时基本达到平衡;在实验考察的pH范围内(1~8),Cr(Ⅵ)的吸附呈... 用造纸草浆黑液和氯化镁为原料制得氧化镁/活性炭("MgO/AC")复合材料,分别测定了该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与Cr(Ⅵ)的脱除性能。Cu2+的吸附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3时基本达到平衡;在实验考察的pH范围内(1~8),Cr(Ⅵ)的吸附呈单调递减趋势。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MgO/AC"复合材料对Cu2+和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两过程的吸附速率均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为吸热吸附;吸附活化能Ea分别为50.19,51.42 kJ.mol-1;"MgO/AC"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优于对Cr(Ⅵ)的吸附。Cu2+在"MgO/AC"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用Langmuir模型描述更为合适,在293~323 K范围内,Cu2+的饱和吸附量为19.46~90.91 mg.g-1;Cr(Ⅵ)的吸附过程则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AC”复合材料 CU2+ cr(VI) 脱除
下载PDF
外控电势对Ch-1菌株生长及Cr(Ⅵ)还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荣 柴立元 王云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16-1121,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Ch-1菌株对碱性含铬废水的处理及铬渣的解毒效果,以细菌总数和6价铬的还原率为指标,详细考察了外控电位对Ch-1菌株生长及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材料对细菌生长及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不锈钢电极和铂电极体系对细菌... 为进一步优化Ch-1菌株对碱性含铬废水的处理及铬渣的解毒效果,以细菌总数和6价铬的还原率为指标,详细考察了外控电位对Ch-1菌株生长及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材料对细菌生长及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不锈钢电极和铂电极体系对细菌生长及活性的影响基本相同,而采用石墨电极细菌的培养效果欠佳.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Ch-1菌株时,Cr(Ⅵ)的最终还原率与初始Cr(Ⅵ)浓度无关,24h时Cr(Ⅵ)的还原率均达到了100%;但就还原过程而言,动态培养对Cr(Ⅵ)的还原速率明显优于静态培养,外控电势能够增强或抑制Ch-1菌株的生长及活性,0^-900mV的负电位可以促进细菌的生长,而400mV以上的正电势对Ch-1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800^+200mV的电势范围内,Ch-1菌株还原6价铬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此范围外其还原能力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控电势 Ch-1菌株 生长 活性 cr()还原
下载PDF
壳聚糖及其季铵盐强化超滤去除Cr(Ⅵ)离子的研究
18
作者 苗晶 杜启通 +1 位作者 蔡畅 董声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8-72,共5页
分别以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强化超滤去除Cr(Ⅵ),研究了料液p H、操作压力、转载比以及壳聚糖季铵盐接枝率等对截留率和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p H和装载比是影响Cr(Ⅵ)截留率的主要因素。相同的操作条件下,采用壳聚糖季铵盐强化超... 分别以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强化超滤去除Cr(Ⅵ),研究了料液p H、操作压力、转载比以及壳聚糖季铵盐接枝率等对截留率和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p H和装载比是影响Cr(Ⅵ)截留率的主要因素。相同的操作条件下,采用壳聚糖季铵盐强化超滤效果更优。超滤膜表面形成的亲水性凝胶层影响其通量和截留性能,由于较好的亲水性,壳聚糖季铵盐强化超滤可获得较高通量。对Cr(Ⅵ)的截留率随季铵基团在壳聚糖上接枝率的增大而升高:当接枝率由109%提高至530%,对Cr(Ⅵ)的截留率由65.2%提高至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季铵盐 混凝强化超滤 cr()去除
下载PDF
赤泥/煤基铁炭材料的制备及其脱除废水Cr(Ⅵ)的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仇雅丽 李长明 +4 位作者 王德亮 李文松 余剑 高士秋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216-3225,共10页
以脱钠赤泥、粉状褐煤为原料,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结剂,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可替代商业铁炭微电解填料的廉价铁炭材料,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不同的制备参数(炭化温度、炭化时间、赤泥/煤质量比)和吸附条件(溶液pH、浓度),以提... 以脱钠赤泥、粉状褐煤为原料,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结剂,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可替代商业铁炭微电解填料的廉价铁炭材料,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不同的制备参数(炭化温度、炭化时间、赤泥/煤质量比)和吸附条件(溶液pH、浓度),以提升Cr(Ⅵ)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质量比(赤泥/煤)为1/3、800℃炭化1h的赤泥/煤基铁炭材料,可达到最大Cr(Ⅵ)吸附量(4.03 mg·g^(-1))、最低铁溶出量(<0.19 mg·g^(-1))和最大比吸附量(12.97 mg·g^(-1),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算出)。赤泥/煤基铁炭材料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一级或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多种表征(XRD、XRF、BET和SEM等)结果进一步表明赤泥/煤基铁炭材料比商业铁炭填料具有更高的铁还原度、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以及更好的颗粒分散度,使其具有更好的Cr(Ⅵ)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煤基铁炭材料 碳热还原法 cr() 吸附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Cr(Ⅵ)离子的吸附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茹霞 钟文彬 +2 位作者 谢林华 谢亚勃 李建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400,共16页
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发利用多孔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一直是材料、环境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比表面积大、孔径可... 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发利用多孔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一直是材料、环境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比表面积大、孔径可调、孔表面特征易设计调控等特点,在气体分离、催化、传感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高稳定MOF材料的构筑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大量研究工作探索了这类材料在水中的应用,包括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Cr(Ⅵ)离子是一类毒性大、分布广的重金属离子,不同条件下存在形态多样,其吸附去除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MOF材料吸附去除水中Cr(Ⅵ)离子的研究工作,并将这些材料归属为:(1)高稳定的锆基MOF、(2)阳离子框架型MOF、(3)后修饰的MOF及(4)MOF基复合材料4类;也对这些材料的Cr(Ⅵ)离子吸附机理、吸附量、材料再生性等进行了概括;最后分析了MOF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吸附去除实际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重金属污染 六价铬cr() 吸附去除 多孔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