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ORE-CONTROLLING IN THE MIDDLE-SOUTHERN SEGMENT OF DA HINGGAN LING,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牛树银 郭利军 +5 位作者 刘建明 邵济安 王宝德 胡华斌 孙爱群 王硕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1期62-70,共9页
Studies on geotectonic evolution, regionally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have shown that since the Mesozoic the Da Hinggan Ling region has entered the typical intercontine... Studies on geotectonic evolution, regionally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have shown that since the Mesozoic the Da Hinggan Ling region has entered the typical intercontinental orogenic stage, which appear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mantle plume activities. Da Hinggan Ling is a typical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and possesses obvious magmatic-metamorphic complexes in the core, detachment slip beds in the periphery and overlapped fault depression basins. Moreover, all these a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leading to ore formation and ore controlling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also furth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middle-southern segment of Da Hinggan Ling, summaries the rules of mineral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models of miner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ore-search orientations in the futur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分支结构 热流柱 矿石 地质勘探 深部构造
下载PDF
Helium-argon isotopic tracing for the Pb-Zn-Ag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in the central-south segment of the Da Hinggan Ling Range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Baode NIU Shuyin +4 位作者 SUN Aiqun HU Huabin LIU Yaming GUO Lijun WANG Shuo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8年第3期235-241,共7页
In recent years big 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ploration of ores in the central-south segment of the Da Hinggan Ling Range,though some debates still exist on the metallogenesis and sources of ore-forming material... In recent years big 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ploration of ores in the central-south segment of the Da Hinggan Ling Range,though some debates still exist on the metallogenesis and sources of ore-forming materials.Pyrite and other sulfides in direct relation to the Pb-Zn-Ag ore deposits were chosen for the He and Ar isotopic analysis of ore-forming fluids,and the first He and Ar isotope dat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region.3He/4He ratios in 14 samples collected from 7 mining districts are 2.17×10-6-12.52×10-6,averaging 6.86×10-6 and their R/Ra ratios are 1.56-9.01 Ra,averaging 4.37 Ra.By projecting the data points onto the 3He-4He concentrations diagram,all the points fall near the mantle helium area.The calculated mantle-source helium ratio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19.58%-76.96%,with an average of 49.52%.Argo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 to those of mantle source,indicating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was transport upwards via the multi-stage evolution of mantle plume and concentrated as ores in the favorable loci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合成 矿石材料 沉积物 地幔分支结构
下载PDF
DETECTION OF FOREST FIRE IN DA HINGGAN LING REGION B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被引量:2
3
作者 章基嘉 张青山 +2 位作者 赁常恭 刘诚 董超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89年第4期562-568,共7页
From May 6 to June 2,1987,a huge forest fire broke out and raged for 28 days in Da Hinggan Ling region in far Northeast China,causing heavy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which claims the biggest forest fire disaster in Ch... From May 6 to June 2,1987,a huge forest fire broke out and raged for 28 days in Da Hinggan Ling region in far Northeast China,causing heavy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which claims the biggest forest fire disaster in Chinese history.The fire drew attention of the whole of China and was also concerned by many other countries.How were th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forest fire?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fire detection using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so that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and to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forest fire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ECTION OF FOREST FIRE IN da hinggan ling REGION B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THAN HIGH da
原文传递
On the metallogenesis of Dajing Cu-Sn-polymetallic ore deposit,Inner Mongolia,China
4
作者 NIU Shuyin SUN Aiqun +4 位作者 WANG Baode LIU Jianming GUO Lijun HU Huabin XU Chuanshi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4期394-401,共8页
The Dajing Cu-Sn-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s famous for its large scale, abundant associated elements, narrow and closely-spaced development of ore veins and high grade, but exploration within the mining district and ... The Dajing Cu-Sn-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s famous for its large scale, abundant associated elements, narrow and closely-spaced development of ore veins and high grade, but exploration within the mining district and its deeper parts has revealed no Yanshanian rockbody. Therefore, there have been proposed a diversity of hypotheses on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The authors, from the angle of mantle-branch structure, provided evidence showing that the mining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the Da Hinggan Ling mantle-branch structure, the multi-stage evolution of mantle plume paved the way for the ascending of deep-source ore fluids and these fluids extracted part of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n, thes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favorable structural loci (e.g. structural fissures) to form ores. The orientation of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ling fissur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ly structural stress field at the metallogenic stage. The zonation of Sn, Cu, Au, Ag, Pb, and Zn within the mining district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metallogenesis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Mineralization of Sn, Cu, Au, etc. which require relatively high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in most cases recogniz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ining district, while that of Ag, Pb, Zn, etc. which require relatively low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for the most part, produc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mining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支路结构 中国 内蒙古 矿石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呼玛地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5
作者 孔金贵 张国宾 +4 位作者 张文东 王七林 董佳松 陈兴凯 何云龙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171-192,共22页
大兴安岭北段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极其发育,但该区岩浆活动期次、岩石组合及成岩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科学问题。笔者对大兴安岭北段呼玛地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进行了系统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探讨岩石成因... 大兴安岭北段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极其发育,但该区岩浆活动期次、岩石组合及成岩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科学问题。笔者对大兴安岭北段呼玛地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进行了系统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分析成岩构造环境并尝试限定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限。研究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49.9±1.7)Ma,属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具有富Si、Al,贫Mg、Y、Yb(w(Y)≤18×10^(-6),w(Yb)≤1.9×10^(-6)),高Sr(w(Sr)>400×10^(-6))的特征,A/CNK为1.01~1.15,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相对富集Rb、Ba、K、La、Ce、Sr元素,亏损Ta、Nb、P、Ti、Y、Yb、Lu元素,微弱Eu正异常,属于“C”型埃达克岩。结合区域岩浆锆石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晚期—显生宙新增生下地壳角闪岩相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大兴安岭北段呼玛地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后碰撞隆起构造环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晚侏罗世 大兴安岭北段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乌苏图如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6
作者 闫红圃 李山坡 +3 位作者 张得恩 孙国锋 刘文毅 王世权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0期1812-1823,共12页
乌苏图如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其相邻地区已发现多处重要矿床,找矿潜力巨大,但区内基础地质矿产调查程度总体较低。在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5543件样品元素进行的相关性及因子分析等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元素的分布、分配、共生组合规律... 乌苏图如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其相邻地区已发现多处重要矿床,找矿潜力巨大,但区内基础地质矿产调查程度总体较低。在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5543件样品元素进行的相关性及因子分析等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元素的分布、分配、共生组合规律及主要地质单元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Ag、Sn、As、Sb、Bi、Pb等元素呈富集或强富集状态,特别是在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和晚侏罗世花岗岩背景区中含量较高,而Cu、Au、V相对贫化;区内各成矿元素均呈不均匀分布,且Sn、Ag、W、Mo、Pb、Zn、Cu等元素在二叠系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和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晚侏罗世花岗岩背景区中呈分异—极强分异分布,在局部区域存在富集甚至强烈富集,较为利于成矿。因此,可确定Cu、Pb、Zn、Ag、Sn、Au为区内主要成矿或伴生成矿元素,Mo、W、Bi、Sb、As、V等为成矿指示元素,并以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有关的中高温热液成矿作用为主,主要成矿类型为热液型和接触交代型。依据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及矿(化)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圈定出找矿预测远景区5处,并进行了工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因子分析 找矿预测 乌苏图如地区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08
7
作者 林强 葛文春 +2 位作者 曹林 孙德有 林经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8-222,共15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由碱性系列玄武岩和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以及伴生的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与邻区俄罗斯和蒙古同时期火山岩构成面形展布的巨型火山岩带。碱性系列玄武岩高度富集不相容元素,其富...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由碱性系列玄武岩和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以及伴生的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与邻区俄罗斯和蒙古同时期火山岩构成面形展布的巨型火山岩带。碱性系列玄武岩高度富集不相容元素,其富集程度类似于板内碱性系列玄武岩,但明显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这一点又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或岛弧钙碱性玄武岩。亚碱性系列玄武岩适度富集不相容元素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或岛弧火山岩,其中低钾玄武岩类似于拉斑玄武岩。大兴安岭酸性火山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高Sr流纹岩类和低Sr流纹岩类。前者富集Ti、Ba、Sr、Co和Ni而贫Rb、Zr和Th等强不相容元素,类似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省分异作用形成的流纹岩;后者明显富集不相容元素Rb、Zr和Th而亏损Ti、Ba、Sr和Co,它们与碱性系列玄武岩之间形成类似于大陆裂谷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亚碱性系列玄武岩与高Sr流纹岩的成因关系类似于大陆伸张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但前者形成从基性到酸性的连续演化系列,并没有形成Daly成分间断。这表明大兴安岭火山岩在源区及其原始岩浆的性质上明显区别于世界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也就是说,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的双峰模式起源于干岩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 玄武岩 流纹岩 富集程度 成因 岩浆分异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195
8
作者 葛文春 林强 +5 位作者 孙德有 吴福元 元钟宽 李文远 陈明植 尹成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6-407,共12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类由北区碱性系列岩石和南区亚碱性系列岩石组成, 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在时间、空间上显示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环状 “热向斜构造”。北区碱性系列岩石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其...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类由北区碱性系列岩石和南区亚碱性系列岩石组成, 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在时间、空间上显示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环状 “热向斜构造”。北区碱性系列岩石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其丰度类似于板内碱性玄武岩, 但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这一特点又类似于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南区亚碱性系列岩石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 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又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显然,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系列显示地球化学双重性, 也就是既有板内特征又有火山弧特征, 既有富集特征又有亏损特征。这种地球化学双重性表明, 大兴安岭地区存在若干不同性质的地幔源: 富集性的、亏损性的、过渡性的地幔源。解释一个地区存在多元地幔源区模式的最佳方案是地幔柱。这种包含富集成分和亏损成分的地幔柱源区的形成是与古生代地质时期古亚洲域闭合过程中俯冲洋壳与亏损地幔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地球化学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作用 微量元素 地幔柱 玄武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被引量:137
9
作者 林强 葛文春 +2 位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曹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I型...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高锶花岗岩类和低锶花岗岩类,前者富集Ba、Sr、Ti,而后者强烈亏损这些元素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高锶花岗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属于I型花岗岩;低锶花岗岩类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也属于I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为A_1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均显示ε_(Nd)(t)正值、^(87)Sr/^(86)Sr低值以及较低的Nd模式年龄。高锶与低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差异性表明,高锶花岗岩起源于相对亏损的幔源岩浆的分异作用,而低锶花岗岩类的源区与显生宙地壳增生时期起源于地幔的年轻地壳物质有关,即起源于富集型幔源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地球化学相似性以及与玄武岩类的相关性表明,它们是统一的构造-岩浆体系的产物,共同制约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大陆伸展的构造环境和闭合期间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锶花岗岩 低锶花岗岩 流纹岩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 被引量:362
10
作者 刘建明 张锐 张庆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9-277,共9页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复合、转换的部位。从而使大兴安岭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近年来区内找矿工作有了新突...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复合、转换的部位。从而使大兴安岭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近年来区内找矿工作有了新突破 ,对内生金属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 ,文中试图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文章将大兴安岭地区对照其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成 4个成矿带 ,总结了两期主要成矿期 (海西期和燕山期 ) ,归纳出两大主要成矿系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成矿 成矿系列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群基底电性分带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财 杨宝俊 +5 位作者 王兆国 刘洋 王典 冯晅 鹿琪 王世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5-421,共7页
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海拉尔、根河、漠河),其构造受到大兴安岭断裂、德尔布干断裂的控制,西北方向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甚至更远的西太平洋板块运动、印度板块运动以及黑龙江中西部微板块... 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海拉尔、根河、漠河),其构造受到大兴安岭断裂、德尔布干断裂的控制,西北方向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甚至更远的西太平洋板块运动、印度板块运动以及黑龙江中西部微板块间拼合等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作用在该盆地群基底产生了复杂的深部构造特征.本文利用沿盆地群实施的4条(1000余公里、94个测点)MT剖面处理解释的地电学结构,得到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带的特征.引人物理量"低阻化作用"借以描述盆地基底物性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西北部盆地群 区域构造应力场 大地电磁(MT)剖面 基底电性结构 低阻化作用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地闪放电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东方 宣越健 +7 位作者 刘继明 张其林 房广洋 曹冬杰 张伟伟 张廷龙 刘明远 刘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利用2009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的雷暴及闪电的多站GPS同步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闪放电特征。通过对464次地闪资料的分析,发现具有单次回击的地闪所占的比例高达69%,且正地闪比例较高,达到了22%。对连续电流的统计表明,约有... 利用2009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的雷暴及闪电的多站GPS同步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闪放电特征。通过对464次地闪资料的分析,发现具有单次回击的地闪所占的比例高达69%,且正地闪比例较高,达到了22%。对连续电流的统计表明,约有27%的地闪伴随有连续电流过程且长连续电流过程主要出现在具有单次回击的负地闪中,其平均持续时间为127.4ms。进一步分析发现连续电流的持续时间与引发连续电流的回击电场变化及其回击之前击间间隔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引发连续电流回击电场变化及其之前击间间隔越小,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越长。对两次正地闪的拟合研究表明,二者释放的电荷量相当可观,分别为38C、36C,海拔高度分别为7.6km、7.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林区 雷暴 地闪 连续电流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与两侧盆地结合地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梁宏达 高锐 +4 位作者 侯贺晟 金胜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6-1704,共9页
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 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东缘和松辽盆地西缘浅部都呈低阻特征,但松辽盆地西缘深部电性结构比较复杂,而大兴安岭整体呈高阻特征.海拉尔盆地东缘可能属于兴安块体,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接触关系复杂.海拉尔盆地东缘岩石圈厚度约为110km,大兴安岭岩石圈厚度约为110~150km.大兴安岭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多次叠置的岩浆岩,代表大兴安岭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中下地壳横向存在较大范围低阻体,可能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壳内部非刚性的特点;残存在岩石圈地幔的高阻异常,说明其下地壳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结合带存在一个岩石圈尺度的西倾低阻带,向下延伸到岩石圈底部,可能是早期松嫩地块向兴安地块俯冲并以软碰撞形式拼合的构造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大兴安岭 松辽盆地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燕山期三类不同成矿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被引量:53
14
作者 吕志成 段国正 董广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大兴安岭中南段燕山期三类不同成矿花岗岩中黑云母主要为富铁黑云母和铁黑云母 ,属富铁黑云母 铁叶云母系列。黑云母主要化学成分表明本区花岗岩碱度属正常碱度 过碱性岩石系列 ;本区燕山期花岗岩为壳幔混源成因 ,其岩石系列属于长江深... 大兴安岭中南段燕山期三类不同成矿花岗岩中黑云母主要为富铁黑云母和铁黑云母 ,属富铁黑云母 铁叶云母系列。黑云母主要化学成分表明本区花岗岩碱度属正常碱度 过碱性岩石系列 ;本区燕山期花岗岩为壳幔混源成因 ,其岩石系列属于长江深源系列和南岭浅源系列之间的过渡类型。燕山期三个不同期次不同成矿系列的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明显不同 ,燕山早期早阶段与铜成矿有关的花岗岩黑云母相对以富镁贫铁为特征 ,燕山晚期早阶段与锡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其黑云母成分相对以富铁贫镁为特征 ,燕山早期晚阶段与铅锌银矿化有关的花岗岩黑云母成分处于两者之间 ,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是判别本区三类不同成矿岩体的有效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花岗岩 黑云母 化学成分特征 成岩 成矿
下载PDF
正地闪和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的统计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宇 郄秀书 +2 位作者 王东方 刘明远 王志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31,共11页
2009-2010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利用闪电快、慢电场变化测量仪组成的网络对自然闪电进行了多站同步观测。本文选取2010年夏季3次过境雷暴过程中具有4站以上同步的资料,同时对表现出明显预击穿过程的37次正地闪和56次负地闪的预击穿... 2009-2010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利用闪电快、慢电场变化测量仪组成的网络对自然闪电进行了多站同步观测。本文选取2010年夏季3次过境雷暴过程中具有4站以上同步的资料,同时对表现出明显预击穿过程的37次正地闪和56次负地闪的预击穿脉冲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的主要参数包括:脉冲序列的总持续时间(Total Duration),脉冲序列和首次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PB.RSSeparation),预击穿过程到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Pre—RSInterval),单个脉冲持续时间(Individual Pulse Duration),相邻脉冲时间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等。对于负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1ms、55.4ms、56.0ms、8.8μs和111.0μs,几何平均值为3.7ms、35.6ms、36.5ms、7.4μs和98.2μs;对于正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5ms、75.6ms、77.3ms、11.5μs和297.3μs,几何平均值为3.0ms、57.8ms、60.0ms、10.0μs和217.9μs。对比发现,正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相对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持续时间更长,和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更大,其单个脉冲更宽,在整个序列中排列更稀疏。计算了正、负地闪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和首次回击幅值的比值(PB/RS,PB代表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RS代表首次回击幅值),通过和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负地闪有PB/RS随纬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正地闪没有。另外,检验了首次回击前地闪电场波形与BIL模型(BreakdownIntermediateLeader,BIL)的符合情况,发现只有很小比例的电场波形符合BIL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林区 地闪 预击穿脉冲PB RS BIL模型
下载PDF
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均一化作用及机理:以大兴安岭北部火山岩区为例 被引量:35
16
作者 郝立波 马力 赵海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对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性中生代火山岩和残积土壤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存在明显的均一化作用。元素含量高的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中元素含量相对降低,反之则相对增高,导致残积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小于基岩。不... 对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性中生代火山岩和残积土壤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存在明显的均一化作用。元素含量高的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中元素含量相对降低,反之则相对增高,导致残积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小于基岩。不同元素的均一化能力不同,在主元素中,Al2O3和SiO2的均一化能力相对较弱,微量元素的均一化能力普遍较强。元素的均一化能力受元素晶体化学性质、元素存在形式、矿物抗风化能力、气候、水动力条件及生物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元素均一化 土壤 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东段龙头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远景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德亭 刘红涛 袁怀雨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69-275,共7页
文章阐述了龙头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确定了矿床的成矿期与成矿阶段、蚀变作用与蚀变分带,以及控矿构造系统与空间变化等;通过合理的探矿工程并借助于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基本探明了Ⅰ、Ⅱ号矿带内矿体的空间产出形态... 文章阐述了龙头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确定了矿床的成矿期与成矿阶段、蚀变作用与蚀变分带,以及控矿构造系统与空间变化等;通过合理的探矿工程并借助于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基本探明了Ⅰ、Ⅱ号矿带内矿体的空间产出形态、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了矿石的类型、结构构造以及矿化特征,并合理地圈定了矿体;通过综合取样分析,估算并预测了远景资源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赋存规律 成矿远景评价 龙头山矿区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东段寻找有色金属矿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德亭 刘建明 刘洪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0,共5页
大兴安岭南东段具备大规模金属矿成矿的条件和潜力,本次以该区为主要找矿靶区,对其成矿地质条件的时-空演化序列与资源远景开展综合研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快速评价,新发现了多个有远景的矿化地段和新的矿床类型,尤其是龙... 大兴安岭南东段具备大规模金属矿成矿的条件和潜力,本次以该区为主要找矿靶区,对其成矿地质条件的时-空演化序列与资源远景开展综合研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快速评价,新发现了多个有远景的矿化地段和新的矿床类型,尤其是龙头山、喇嘛罕山、浩力宝等多金属矿床有成为大型矿床的良好资源前景,使得该区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成矿特征 矿床快速评价 远景资源预测 大兴安岭南东段
下载PDF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Sm-Nd等时线年龄测定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道功 李洪文 +1 位作者 刘旭光 于荣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5-408,共4页
本文研究的科马提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地区。地质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科马提岩系列由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组成 ,稀土配分型式为球粒陨石型。 8件科马提岩、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样品的Sm Nd同位... 本文研究的科马提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地区。地质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科马提岩系列由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组成 ,稀土配分型式为球粒陨石型。 8件科马提岩、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样品的Sm 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 ,其Nd模式年龄多数为 15 89~ 1799Ma ,等时线年龄为 (172 7± 74 .7)Ma ,INd=0 .5 10 72 5± 0 .0 0 0 0 798,εNd(t) =6 .94± 1.5 6 ,表明该区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 ,来源于亏损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Nd等时线 年龄测定 科马提岩 大兴安岭 地幔 地壳
下载PDF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道功 郑庆道 +1 位作者 傅俊域 刘旭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 ,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 ,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趋势 ,拉斑玄武岩具有从富镁到富铁的趋势 ,而上覆长英质火山岩则遵循钙 -碱趋势。科马提岩稀土配分型式为类似于南非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的平坦型或轻稀土略富集而重稀土平坦型。科马提岩系列 8件样品的Sm 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 ,等时线年龄为 1 72 7Ma± 74 7Ma ,INd=0 5 1 0 72 5± 0 0 0 0 0 798,εNd (t) =6 94± 1 5 6 ,表明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 ,其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这一地壳增生事件可能与松嫩地块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提岩 鬣刺结构 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中元古代 岩石化学 地壳增生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