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台湾新剧运动的发生及影响
1
作者 刘丽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肇始于日本殖民时期的中国台湾新剧,既是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的过渡阶段,剧本创作逐渐取代幕表制,不断革新剧场艺术,也是对中、日戏剧资源的转化,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堪称中国台湾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锋。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加速... 肇始于日本殖民时期的中国台湾新剧,既是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的过渡阶段,剧本创作逐渐取代幕表制,不断革新剧场艺术,也是对中、日戏剧资源的转化,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堪称中国台湾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锋。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加速了新剧运动的兴起,借助“剧场”这一舞台,新剧运动以思想启蒙为已任,尝试寻求自由、平等、解放的路径,以其反殖民主义精神在中国台湾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中国台湾新剧运动 剧场艺术 思想启蒙
下载PDF
“在民众与艺术间的一个过电器”——摩登社“学校戏剧运动”及其论争考察
2
作者 焦欣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因其倾向于无产阶级的民众戏剧运动实践和对“学校戏剧运动”理论与实行的总结,在戏剧界尤其是“学校剧”和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艺术剧社等革命知识分子之外,严重忽视... 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因其倾向于无产阶级的民众戏剧运动实践和对“学校戏剧运动”理论与实行的总结,在戏剧界尤其是“学校剧”和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艺术剧社等革命知识分子之外,严重忽视了以左明、姜敬舆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接近无产阶级戏剧的艰难探索。因此,梳理、辨析“学校戏剧运动”及其有关的诸种声音,对于重新审视左翼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语境和倾向无产阶级的戏剧谱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戏剧运动 无产阶级戏剧 “学校剧” 学校教育
下载PDF
舞台革命:1927—1934年的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
3
作者 邓红 张诗瑶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红色戏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事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在内容上呈现直面现实、服务革命的特点;在形式上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在组织上不断完善发... 红色戏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事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在内容上呈现直面现实、服务革命的特点;在形式上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在组织上不断完善发展。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不仅推动了苏区文艺的发展,巩固和壮大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文化力量,也为延安时期戏剧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戏剧运动 红色戏剧
下载PDF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四十年代延安戏剧改革运动 被引量:1
4
作者 柴建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09-115,共7页
毛泽东是40年代延安戏剧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以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来指导延安时期的秦腔、平剧及秧歌剧改革为现实政治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的戏剧改革运动不仅正确处理了解放区文艺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而且有效解决了文艺为工... 毛泽东是40年代延安戏剧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以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来指导延安时期的秦腔、平剧及秧歌剧改革为现实政治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的戏剧改革运动不仅正确处理了解放区文艺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而且有效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问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实践,为未来新中国戏剧现代戏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延安戏剧改革运动
下载PDF
1938年至1940年的福建抗战戏剧运动——以省抗敌剧团影响下的各地戏剧运动为探讨对象
5
作者 张晓燕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在福州成立且组建了省抗敌剧团。省抗敌剧团的活动由福州发展到闽北、闽东、闽南各地。在省抗敌剧团的影响下,福建各地的抗战戏剧运动非常兴盛,各类抗战剧团纷纷建立,抗战剧目大量涌现,相关记载见于媒... 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在福州成立且组建了省抗敌剧团。省抗敌剧团的活动由福州发展到闽北、闽东、闽南各地。在省抗敌剧团的影响下,福建各地的抗战戏剧运动非常兴盛,各类抗战剧团纷纷建立,抗战剧目大量涌现,相关记载见于媒体报端。作为一种战时戏剧运动,福建抗战戏剧运动存在演出条件艰苦、剧团发展不平衡、抗战剧目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戏剧工作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实践,如提出“戏剧十人团”“集中演出法”等改进方法,对解决福建抗战戏剧运动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抗战 戏剧运动 省抗敌剧团
下载PDF
国剧运动与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
6
作者 陈秀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26,共9页
国剧运动在戏剧艺术“为人生”的主流思潮中逆势而生,倡导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主张回归戏剧艺术本体,追求“纯粹的艺术”,追求融合中西、古今同梦的“完美戏剧”。国剧运动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 国剧运动在戏剧艺术“为人生”的主流思潮中逆势而生,倡导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主张回归戏剧艺术本体,追求“纯粹的艺术”,追求融合中西、古今同梦的“完美戏剧”。国剧运动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强调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注重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试图纠正现代戏剧过度强调戏剧艺术社会功用所带来的偏失;它对戏剧“中国属性”的强调,意味着国剧运动的倡导者已认清了在戏剧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戏剧民族性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余上沅尝试用“写意”这一术语来建立中国戏剧的话语体系,并使之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特征相对峙。这一术语已渗入到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中,成为思考如何处理中西戏剧文化关系、如何考量跨文化语境下传统戏曲艺术价值的重要理论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戏剧现代化 写意
下载PDF
缠绕与共生:话剧民族化运动中的《关汉卿》及其悲喜结尾
7
作者 岳丹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41-146,共6页
20世纪50年代,田汉创作出了他戏剧生涯的又一经典作品《关汉卿》,剧本赢得了戏剧界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十七年”历史剧的代表作。通行本《关汉卿》存在着一“悲”一“喜”两种结尾。两种并行不悖的结尾体现出剧本的双重性结构,表现为喜... 20世纪50年代,田汉创作出了他戏剧生涯的又一经典作品《关汉卿》,剧本赢得了戏剧界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十七年”历史剧的代表作。通行本《关汉卿》存在着一“悲”一“喜”两种结尾。两种并行不悖的结尾体现出剧本的双重性结构,表现为喜剧、民间审美与关汉卿的情侠身份和悲剧、革命叙事与关汉卿革命战士之间的对应结构。作为一部融合戏曲与话剧形式的剧本创作,《关汉卿》的双重性恰是话剧民族化运动之中戏曲与话剧复杂关系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汉卿》 田汉 悲喜结尾 双重性 民族化
下载PDF
国剧运动的歌剧理想与实践——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乐剧科成立始末
8
作者 柳青壑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63-73,4,5,共13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乐剧科是原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抗战西迁办学期间,借改组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之机所增设的以培养歌剧人才的五年制专科。乐剧科本着校长余上沅“为国储才”的办学观念以及“采用冶中西乐剧于一炉,以期建立吾国民族...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乐剧科是原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抗战西迁办学期间,借改组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之机所增设的以培养歌剧人才的五年制专科。乐剧科本着校长余上沅“为国储才”的办学观念以及“采用冶中西乐剧于一炉,以期建立吾国民族新乐剧”的教学目标,于1940年7月至1945年试办期间,共招收五届学生,为国家培养出瞿希贤、范希贤、陈玄、冯坤贤、万桐书、金钟鸣、杨匡民等音乐人才。回顾剧专乐剧科的办学历程及其歌剧民族化的艺术追求,其办学思想可以追溯到余上沅、赵太侔等戏剧家与新月派文艺活动家于20世纪20年代发起并倡导的“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中国人看的中国戏”的戏剧理想及相关活动。通过对余上沅等人国剧思想之梳理,结合剧专师生抗战期间的音乐活动以及余上沅“为国储才”的办学理念,可以发现国立剧专乐剧科于国剧运动的歌剧理想之延续,及其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中的独特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国剧运动 张定和 乐剧科
下载PDF
论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的界限及其艺术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建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6-62,共7页
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这两者又分别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因此舞蹈与戏剧之间的比较研究是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课题。从动作与言语、表情与叙事、象征与模仿这三个方面对舞蹈与戏剧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 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这两者又分别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因此舞蹈与戏剧之间的比较研究是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课题。从动作与言语、表情与叙事、象征与模仿这三个方面对舞蹈与戏剧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从而剖析舞蹈与戏剧这两类艺术各自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戏剧 言语与动作 叙事与表情 模仿与象征
下载PDF
余上沅及其戏剧理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达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5,181,共11页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余上沅在对西方戏剧、舞台艺术、戏剧家及戏剧理论的引荐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国剧运动"反映了余上沅唯美主义的艺术观,随着"国剧运动"的终结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余上沅在对西方戏剧、舞台艺术、戏剧家及戏剧理论的引荐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国剧运动"反映了余上沅唯美主义的艺术观,随着"国剧运动"的终结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明确了"艺术为人生"的艺术观。通过对戏曲程式、虚拟、线段结构的论述,余上沅还为戏曲美学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戏剧理论 西方戏剧 国剧运动 戏曲美学
下载PDF
贵州抗战戏剧运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存良 何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9-62,共4页
抗战爆发后,贵州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将戏剧作为唤起民众的有力武器,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戏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文化大改造的戏剧运动,戏剧大众化、重视戏剧剧本、舞台实践改革等是贵州戏剧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表... 抗战爆发后,贵州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将戏剧作为唤起民众的有力武器,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戏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文化大改造的戏剧运动,戏剧大众化、重视戏剧剧本、舞台实践改革等是贵州戏剧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表现。蓬勃发展的贵州戏剧运动及时融入到了战时大后方抗战文化中,为抗战运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戏剧运动 贵州 抗战文化
下载PDF
“国剧运动派”的群体构成及文化心态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顾金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派” 群体构成 文化心态 戏剧观
下载PDF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新戏剧运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6,97,共7页
为分析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戏剧运动,在概括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陕甘宁边区的传统秧歌剧与外来戏剧以及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与陕北新歌剧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传统乐舞、戏曲、秧歌剧、外来话剧等... 为分析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戏剧运动,在概括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陕甘宁边区的传统秧歌剧与外来戏剧以及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与陕北新歌剧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传统乐舞、戏曲、秧歌剧、外来话剧等为其新歌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陕甘宁边区的新戏剧发展与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之间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延安文艺 新戏剧运动 新歌剧 秧歌剧 延安时期 传统戏剧 外来戏剧
下载PDF
从《铸情》到《罗米欧与朱丽叶》:纸面到台面的莎剧演绎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策策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9-165,共7页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理解不充分、演员的表演技法不到位等原因,差评不断。但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戏剧界来说,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挑战,是中国话剧现代转型的可贵尝试。中国剧界前辈们勇敢的尝试,不仅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发展,也使莎剧在中国拥有了更广泛的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也警醒了国人,莎翁的爱情观也由此参与了中国人爱情婚姻观的现代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运动 业余实验剧团 莎剧
下载PDF
一个艰难终结的时代——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75-80,共6页
中国现时期的戏剧仍属于近代性质,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是中国戏剧不可回避的道路。中国戏剧曾走过百余年的改良和变革的里程,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戏剧理应摆脱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回到自身,走向成熟,创造新的戏剧形态,发挥戏剧的审美功... 中国现时期的戏剧仍属于近代性质,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是中国戏剧不可回避的道路。中国戏剧曾走过百余年的改良和变革的里程,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戏剧理应摆脱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回到自身,走向成熟,创造新的戏剧形态,发挥戏剧的审美功能,实现人们今天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改良运动 戏剧的现代性 古典戏剧 近代戏剧
下载PDF
1980年以来国内革命根据地戏剧运动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法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戏剧运动是根据地政府领导下的,利用民间戏曲形式进行政治宣传的文化改造运动,也是根据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颇受学界重视。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绩显著,值得重视和总结。但就总体而言,存在着研究视野不开阔、研究理论... 戏剧运动是根据地政府领导下的,利用民间戏曲形式进行政治宣传的文化改造运动,也是根据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颇受学界重视。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绩显著,值得重视和总结。但就总体而言,存在着研究视野不开阔、研究理论单一和研究方法陈旧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戏剧运动 回顾与思考
下载PDF
战争政治:中国抗战戏剧研究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传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1期9-11,84,共4页
"战争政治"即是对战争作政治化理解,强调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战争给政治的其他层面带来的影响。抗战戏剧是20世纪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寓含着丰富复杂的战争政治因素,从"战争政治"视角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系... "战争政治"即是对战争作政治化理解,强调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战争给政治的其他层面带来的影响。抗战戏剧是20世纪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寓含着丰富复杂的战争政治因素,从"战争政治"视角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可以更为丰富地还原战争时代的政治环境,呈现抗战戏剧与战争、时代环境之间复杂的联系,有利于对抗战戏剧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战争政治"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这一视角时应尽量避免对抗战戏剧进行祛蔽与正名的同时,出现新的遮蔽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戏剧 战争政治 文学地理 戏剧运动 创作转型 文化制度 政治文化 文学生态场域
下载PDF
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万和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7-120,共4页
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音乐家们探索几十年后,在总结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族新歌剧。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通过加工与改编,使之适合并发挥剧... 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音乐家们探索几十年后,在总结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族新歌剧。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通过加工与改编,使之适合并发挥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歌剧《白毛女》在创作中深受秧歌及秧歌运动的影响,并把秧歌的一些形式与内容运用到创作中;在创作中突出地方性戏曲音乐元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民歌音乐元素展示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民歌 秧歌 秧歌运动 民歌音乐
下载PDF
梅州客家山歌剧形成之要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巧钰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37-41,共5页
客家山歌早在唐代已经流行,而客家山歌剧则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方产生。以梅州客家山歌剧为具体分析对象,剖析其形成之要素,可认为客家山歌是其形成基础,唱山歌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戏剧运动是催化剂。这三个因素的具备,最终促成了客家山歌剧... 客家山歌早在唐代已经流行,而客家山歌剧则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方产生。以梅州客家山歌剧为具体分析对象,剖析其形成之要素,可认为客家山歌是其形成基础,唱山歌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戏剧运动是催化剂。这三个因素的具备,最终促成了客家山歌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山歌剧 客家山歌 传承方式 戏剧运动
下载PDF
叶芝的戏剧理念:去殖民化的诗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62-166,共5页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回到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语言上,他也坚持爱尔兰西部乡村农民所说英语具有的音乐性,而否定现代社会受教育阶层的新闻语体。这样一系列的对峙,使叶芝的戏剧理念呈现为“去殖民化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去殖民化 诗学 戏剧理念 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