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ISH和GISH技术的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比较分析
1
作者 马琴 赵瑞红 +5 位作者 琚铭 陈成彬 段迎辉 杨伟飞 苗红梅 张海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3,共6页
为揭示胡麻属物种进化特征,探究胡麻属基因组结构演变及物种进化,促进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和2n=26类型野生种S.alatum 3651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 为揭示胡麻属物种进化特征,探究胡麻属基因组结构演变及物种进化,促进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和2n=26类型野生种S.alatum 3651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均为2n=2x=26类型;rDNA-FISH杂交结果显示,栽培种的13对染色体中,3对染色体(第7、8、9对染色体)的短臂端部携带45S rDNA特异信号,显示为随体特异染色体;2对染色体(第5、11对染色体)的短臂携带5S r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野生种的13对染色体中,有2对染色体(第4、7对染色体)携带45S rDNA杂交信号,1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携带5S r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置,表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染色体组特征差异较大。GISH杂交结果显示,分别以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基因组DNA作探针与自身染色体杂交,每条染色体上携带不同强弱的杂交信号,而与对方染色体杂交,均表现出极少的杂交信号。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但染色体rDNA数量、分布及其GISH信号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栽培种和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栽培种 野生种S.alatum 染色体组 rDNA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的GISH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吉万全 薛秀庄 +4 位作者 王秋英 王长有 FEDAK George PATROSKI Rene 刘广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01-405,T001,共6页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的总基因组 DNA为探针 ,对中间偃麦草 (Th.intermedium)进行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中间偃麦草是由 2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构成 ;中间偃麦草所含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分别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 Ee、比萨偃麦草染色体组 Eb、以及 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与拟鹅冠草染色体组 St 基本相似 ,但不完全一样。因而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用Eet Eet Ebt Ebt 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组 gish 中间堰麦草 小麦近缘种
下载PDF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细胞学特点及GISH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武军 赵继新 +6 位作者 陈新宏 刘淑会 杨群慧 刘文献 魏芳琴 董剑 朱建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2-775,共4页
为了研究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在小麦-华山新麦草各衍生世代中的遗传规律并建立一套小麦-华山新麦草异源附加系,对小麦-华山新麦草BC1F2到BC1F5共315个植株进行细胞学检测和GISH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40-54,2n≥43的植株有223... 为了研究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在小麦-华山新麦草各衍生世代中的遗传规律并建立一套小麦-华山新麦草异源附加系,对小麦-华山新麦草BC1F2到BC1F5共315个植株进行细胞学检测和GISH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40-54,2n≥43的植株有223株,占总观察株数的70.79%;早代植株携带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概率较高,植株染色体数目多大于44,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外源染色体丢失的概率也在增大。因而在选育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时,在BC1F4和BC1F5世代选择效果较好;通过对染色体数目2n=44的42个植株进行GISH分析,筛选出39个二体附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华山新麦草 附加系 gish分析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志富 林志珊 +3 位作者 辛志勇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小虎 李兴锋 +2 位作者 王黎明 陆文辉 王洪刚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基因组原位杂交 体细胞 DNA浓度 八倍体小滨麦 八倍体小黑麦 八倍体小偃麦 双体异附加系 杂交信号 理想实验 中间偃麦草 染色体制片 染色体丢失 外源染色体 gish 实验材料 细胞分裂 研究结果 杂质影响 洗脱条件
下载PDF
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GISH及PAGE鉴定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新宏 王小利 +5 位作者 刘淑会 赵继新 武军 李璋 闫正禄 张改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30-734,共5页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GISH)及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对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进行了鉴定分析。GISH结果表明 ,WBA984和WBA9812为二体小大麦异附加系 ,WBS0 2 15和WBS0 2 6 4为小大麦二体异代换系 ,WBT...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GISH)及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对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进行了鉴定分析。GISH结果表明 ,WBA984和WBA9812为二体小大麦异附加系 ,WBS0 2 15和WBS0 2 6 4为小大麦二体异代换系 ,WBT0 2 12 5和WBT0 2 183为端部易位系 ;种子贮藏蛋白PAGE分析表明 ,WBA9812和WBS0 2 6 4含有大麦特有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在γ区含有大麦特有的醇溶蛋白带型 ,WBA9812为大麦 5H附加系 ,WBS0 2 6 4为 1B/ 5H代换系 ,WBT0 2 12 5为 1BL/ 5HL端部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大麦 远缘杂交 gish PAGE
下载PDF
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的细胞学研究及GISH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卫军 杨建敏 +2 位作者 刘志鸿 周丽青 杨爱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5-329,共5页
采用紫外线遗传失活的太平洋牡蛎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采用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担轮幼虫期胚胎... 采用紫外线遗传失活的太平洋牡蛎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采用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担轮幼虫期胚胎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GISH检测结果显示,在早期胚胎中没有检测到外源太平洋牡蛎精子的遗传物质。实验结果可为研究异精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提供细胞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精雌核发育 二倍体 石蜡切片 gish鉴定
下载PDF
小麦与多枝赖草耐盐纯合易位系的培育及GISH鉴定 被引量:6
8
作者 魏景芳 秦君 +2 位作者 王淳 李冬杰 孙敬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3,共4页
以小麦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后代纯系为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田间选拔、抗性鉴定、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以及小区产量对比试验,从中初步筛选鉴定出具有外源耐盐性状、且农艺性状好的材料,再经分子标记(GISH)鉴定纯合易位... 以小麦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后代纯系为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田间选拔、抗性鉴定、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以及小区产量对比试验,从中初步筛选鉴定出具有外源耐盐性状、且农艺性状好的材料,再经分子标记(GISH)鉴定纯合易位系。表明花药培养可有效克服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并可促进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丰富变异且可稳定遗传的后代,大大缩短了小麦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的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枝赖草 耐盐纯合易位系 培育技术 gish鉴定
下载PDF
基于顺序GISH-FISH花生栽培种的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杜培 刘华 +7 位作者 李丽娜 秦利 张忠信 黄冰艳 董文召 汤丰收 亓增军 张新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54-1863,共10页
【目的】针对花生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细胞学标记少,细胞遗传研究相对滞后,染色体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建立能够准确区分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A、B染色体组的新核型,提高染色体识别准确率,以揭示栽培花生和野生供... 【目的】针对花生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细胞学标记少,细胞遗传研究相对滞后,染色体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建立能够准确区分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A、B染色体组的新核型,提高染色体识别准确率,以揭示栽培花生和野生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对应关系,鉴定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体。【方法】以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的2个可能供体亲本即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2n=2x=20,BB)和Arachis ipa?nsis(2n=2x=20,AA)全基因组DNA及5S r DNA和45S r DNA为探针,利用顺序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 FISH)技术(简称顺序GISH-FISH)结合DAPI染色,在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对花生栽培品种Z5163及其供体亲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建立花生栽培种新核型,并利用该核型对其他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核型的应用潜力和栽培花生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以A.ipa?nsis和A.duranensis全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表明,以A.ipa?nsis为探针在花生栽培种20条B组染色体上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杂交信号,在A组染色体上没有信号,而以A.duranensis为探针,只在18条A组染色体能产生信号,但1对A组的小染色体"A染色体"不易被区分,因此,以A.ipa?nsis为探针可以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综合5S r DNA和45S r DNA Mc-FISH和DAPI染色分析,发现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DAPI带纹、5S r DNA和45S r DNA的分布分别与A.duranensis和A.ipa?nsis一致,此结果支持A.duranensis和A.ipa?nsis是花生栽培种的供体亲本。DAPI染色结果显示,A.ipa?nsis及花生栽培种的B组染色体均有14条染色体显示着丝粒带纹,明显多于前人报道,表明仅利用DAPI染色来区分花生栽培种A、B组染色体的方法具有局限性。综合DAPI染色、r DNA、A.duranensis和A.ipa?nsis基因组探针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建立了可以准确识别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新核型。然后利用该核型对3个栽培种品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一个自发的花生染色体代换系MS B1(A1),揭示了栽培花生染色体B1与A1之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结论】野生花生A.duranensis和A.ipa?nsis分别与栽培花生A和B基因组染色体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建立的基于GISH-FISH和DAPI染色的栽培花生新核型,不但可以准确区分大部分A、B组染色体,而且还能识别栽培花生在多倍体化和人工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发的染色体变异,揭示A、B组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顺序gish—FISH 染色体组成 核型分析 染色体代换系
下载PDF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fida(4x) GISH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向素琼 汪卫星 +4 位作者 李晓林 陈瑶 郭启高 何桥 梁国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1-343,共3页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fida(2x)为探针,与I.trifida(4x)2个株系"695104"和"697288"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2株系都与I.trifida(2x)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2株系的信号存在差异。"695104&...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fida(2x)为探针,与I.trifida(4x)2个株系"695104"和"697288"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2株系都与I.trifida(2x)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2株系的信号存在差异。"695104"几乎所有染色体整条都有均匀明亮的信号,应为I.trifida(2x)基因组直接加倍而来;而"697288"与"695104"不同,虽然各条染色体也均有杂交信号,但信号的区域与亮度有差异,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情况。第1种是整条染色体有均匀明亮的信号,亮度与分布区域同"695104",有41条;第2种是几乎整条染色体有信号,但亮度较第一种暗,有14条;第3种为染色体部分区域有信号,亮度较前二者更暗,有5条。推测"697288"是在加倍同时或之后又发生了基因组重组与部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近缘野生种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材料农艺性状、HMW-GS及GISH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小军 李淦 +5 位作者 胡铁柱 胡喜贵 孙玉 茹振钢 宋杰 张立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1,共6页
本研究分析了143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的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部分代表性材料的染色体构成,旨在为小麦育种中广泛有效地利用这些种质提供有用信息。结果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其在穗长、小... 本研究分析了143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的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部分代表性材料的染色体构成,旨在为小麦育种中广泛有效地利用这些种质提供有用信息。结果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其在穗长、小穗数和分蘖数性状上明显优于主栽品种,分别有142(99.3%)、125(87.4%)和62(43.4%)个小麦—中间偃麦草材料的穗长、分蘖数和小穗数大于主栽品种的平均值。供试材料在Glu-1的3个基因位点上共检测到12个等位变异,形成15种亚基组合类型,以(2*,7+8,5+10)为主,占所有材料的25.7%;Glu-A1(1和2*)、Glu-B1(7+8)和Glu-D1(5+10)位点的优质亚基比例分别达到了68.4%、68.4%和52.0%,有102(71.3%)个材料在Glu-1的2或3个位点同时具有优质亚基;有17个材料的优质亚基组合为(2*,7+8,5+10)或(1,7+8,5+10),且在穗长、小穗数和分蘖数性状上均优于主栽品种。进一步对30个代表性材料GISH分析发现,8个为八倍体小偃麦,其他为非整倍体。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可以作为改良普通小麦的有益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农艺性状 HMW-GS gish
下载PDF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的GISH鉴定及其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振明 杨爱国 +2 位作者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7-602,共6页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杂交子代担轮幼虫为材料,分别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基因组作探针,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方法,对杂交后代杂交子的确切身份进行初...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杂交子代担轮幼虫为材料,分别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基因组作探针,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方法,对杂交后代杂交子的确切身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各一套染色体(n=19),为真正的杂交种。为了解杂交扇贝的免疫学特性,在自然海域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情况下,分别对杂交扇贝及其亲本3个扇贝群体血细胞的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血清凝集素效价(HA)、溶菌酶活力(LSZ)、抑菌活力、酚氧化酶活性(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9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栉孔扇贝除ROIs、SOD、ACP等3个指标显著低于虾夷扇贝外(P<0.01),其他6种指标均高于虾夷扇贝,且除血清凝集素效价外均达显著水平(P<0.05)。在杂交子代中,上述免疫指标除SOD活性低于低值亲本外(P>0.6),其余8种免疫指标均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在9种免疫指标中有8种与母本无显著性差异,而子代与父本之间9种免疫指标中有7种达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杂交扇贝在非特异性免疫上存在明显的偏母性特征,这点与子代在外形特征上的偏母性相吻合。因此杂交扇贝相对于其母本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抗逆优势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关系。[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97-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扇贝 免疫 gish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及其与甘蔗F_1的GISH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玉新 罗霆 +8 位作者 林秀琴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雷敬超 高轶静 段维兴 张革民 李杨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66,共6页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GXAS07-6-1及其3份F_1染色体组成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份F_1材料为GXAS07-6-1的真杂种;父本GXAS07-6-1的染色体众数为62条,其中30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2条来自甘蔗属割手密,核型分类属于1B,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GXASF_108-2-17、GXASF_108-2-22、GXASF_108-2-32的染色体数目为78~80条,其中69~71条来自甘蔗属,9~11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份F_1的核型分类分别属于2B、1B、1B,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父本GXAS07-6-1及3份F_1材料中均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蔗茅属斑茅染色体在亲子间传递过程存在丢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割手密 染色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核型
下载PDF
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及其异附加系异源染色体的GISH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吉万全 张学勇 +3 位作者 R.Wang R.Petroski K.C.Armtrong G.Fedak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为合成染色体组,即6条St组染色体和8条E组染色体。在其衍生的二体异附加系中,L4和L7含有St组染色体,L1、L2、L3、L5含有E组染色体。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依次为IE(L3)、2St(L6)、3E(L2)、4St(L4)、5E(L5)、6St(L7)、7E(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染色体组 小偃麦 异附加系 gish
下载PDF
2个抗白粉病小偃麦异附加系的GISH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晓军 畅志坚 +2 位作者 阎晓涛 詹海仙 李欣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供体,以高感白粉病的优质小麦品种晋太170为受体,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从其BC1F4后代群体中筛选出2个稳定的抗白粉病株系CHadd7001和CHadd7002,并运用形态学、细胞学、抗病性、基因组原位杂交... 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供体,以高感白粉病的优质小麦品种晋太170为受体,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从其BC1F4后代群体中筛选出2个稳定的抗白粉病株系CHadd7001和CHadd7002,并运用形态学、细胞学、抗病性、基因组原位杂交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CHadd7001和CHadd7002中已分别成功导入1对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其中,CHadd7001所附加的外源染色体来自偃麦草的Js组染色体,而CHadd 7002附加的染色体来自偃麦草的J组染色体;根据外源染色体来源、GISH带型和杂交信号的分布,二者为不同的小偃麦异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异附加系 白粉病 gish
下载PDF
一个药用野生稻异源单体附加系在减数分裂时期的GISH分析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蓝伟侦 李刚 +3 位作者 何光存 吴士筠 刘钊 覃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28-31,共4页
异源单体附加系是从亲缘关系较远或属间的一个物种单条染色体附加到另一个物种中.栽培稻珍籼97B与药用野生稻Hy18杂交与连续回交,在BC 2后代中得到一个药用野生稻单体附加系.生物素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DNA作为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总DNA封... 异源单体附加系是从亲缘关系较远或属间的一个物种单条染色体附加到另一个物种中.栽培稻珍籼97B与药用野生稻Hy18杂交与连续回交,在BC 2后代中得到一个药用野生稻单体附加系.生物素标记的药用野生稻总DNA作为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总DNA封阻,对其异源单体系减数分裂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F ISH结果表明,在栽培稻(AA,2n=24)基因组中附加了一条药用野生稻染色体,并鉴定为第8号染色体.研究表明,药用野生稻异源单体附加系的建立为药用野生稻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操作平台,而G ISH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中是最准确有效的染色体鉴定方法.在水稻育种改良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异源单体附加系 gish技术 减数分裂
下载PDF
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贺 庄子昕 +5 位作者 查荒源 梁雨婷 徐其征 张蕊 林忠乔 李雅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四倍体泥鳅 大鳞副泥鳅 杂交三倍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下载PDF
Dete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Among BB, CC and EE Genomes in the Genus Oryza by Two-prob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常宝 张大明 +2 位作者 葛颂 卢宝荣 洪德元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88-990,共3页
The genus Oryza consists of two cultivated species (O. sativa L. and O. glaberrima Steud.) and approximately 20 wild relative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pan-tropics. These species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four... The genus Oryza consists of two cultivated species (O. sativa L. and O. glaberrima Steud.) and approximately 20 wild relative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pan-tropics. These species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four complexes following the Vaughan's taxonomic system([1]). The O. officinalis complex is the largest complex in the genus, which includes ten species, having BE, CC, on, and EE genomes in the diploids as well as BBCC and CCDD genomes in the tetraploid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E, CC, and EE genomes still remain unclear,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certain affinities of these genomes([2-4]).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is a powerful technique to detec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lated genomes at chromosome and DNA level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E, CC and EE genomes in the genus Oryza by the two-probe G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ORYZA genomic differentiation genome BBCC genome BB genome EE
下载PDF
GISH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水平 王坤波 刘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334-8337,共4页
介绍了GISH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PCR 分子标记
下载PDF
茄子抗病导入系的抗青枯病性及GISH鉴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必好 雷建军 +2 位作者 陈国菊 陈清华 肖熙鸥 《吉林蔬菜》 2010年第4期25-27,共3页
利用栽培茄与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种间杂种为供体,以两个栽培茄的自交系为轮回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得到2个导入系"BILR-1","BILR-2"。经过抗青枯病及GISH鉴定,表明所得两个导入系对青枯病有很强的抗性,且它们含... 利用栽培茄与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种间杂种为供体,以两个栽培茄的自交系为轮回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得到2个导入系"BILR-1","BILR-2"。经过抗青枯病及GISH鉴定,表明所得两个导入系对青枯病有很强的抗性,且它们含有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遗传物质,成功把野生茄(Solanumtorvum)的抗青枯病性状转到栽培茄子中。所得抗病导入系的染色体数量为24条,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抗源未来在茄子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入系 抗青枯病 gi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