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Oasificationdesertification in Hotan River Basin
1
作者 杨依天 杨佳禾 魏胜利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188-193,共6页
[Objectiv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law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oasific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Hotan River Basin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2-2010. [Method] The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 [Objectiv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law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oasific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Hotan River Basin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2-2010. [Method] The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ocess TM/ETM+ image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investigation of Hotan Oasis. These interpretation dates have been reclassified to desert and oasis. The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and oasific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oasification velocity(91.24 km^2/year) was faster than the desertification’s(77.78 km^2/year),with a rapid growth of 5.59 km^2/year in oasis area in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Hotan River. [Coclusion] There existed spatial coupling linked by water consumption between oasific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And the changing trends were opposite not only for the oasis area, but also for the oasification area and oasification velocity between the middle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otan River Basin. With climatic warming,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 particula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cropland area increased and oasis expanded, speeding up the oasification and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Hence it is urgent to prevent the Hotan Oasis from exacerbating the current water supply-demand imbalance and prohibit the expansion of arable land to transitional belt between oasis and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SIFICATION DESERTIFICATION Coupling mechanism hotan river basin
下载PDF
Bio-geo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growth process of Tamarix nabkhas in Hotan River Basin, Xinjiang 被引量:11
2
作者 LI Zhizhong WU Shengli +3 位作者 CHEN Shujiang CHEN Xiuling JIN Jianhui LIU Q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205-218,共14页
Tamarix nabkh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nabkhas, distributing in the arid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outdoors and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 laboratories, analysis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b... Tamarix nabkh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nabkhas, distributing in the arid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outdoors and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 laboratories, analysis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biological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growth process of Tamarix nabkh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otan River, Xinjiang.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cological type of Tamarix in the study area is a kind of Tugaic soil habitat based on the deep soil of the Populus Diversifolia forests and shrubs. This type of habit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sub-habitats which demonstrate the feat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amarix nabkhas during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ed phases. Meanwhile, the Tamar, ix nabkha can exert intensified disturbance current on wind-sand flow on the ground,and its root and stems not only have strong potential of sprouting but are characteristic of wind erosion-tolerance, resistance to be buried by sand and respectively tough rigid of the lignified branches, for it has a rather longer life-time. Thus, the wind speed profile influenced by the Tamarix nabkha is different from the Phragmites nabkha and Alhagi nabkh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wind flow is beneficial to aeolian sand accumulating in/around Tamarix shrub, which can create unique Tamarix nabkhas with higher average gradient and longer periodicity of life. Tamarix nabkha evolution in the area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growth stage, mature and steady stage and withering stage. In each stag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geomorphic process of Tamarix nabkha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discrep- 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bkha and aeolian san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MARIX Nabkha biological geomorphology development mechanism hotan river basin XINJIANG
下载PDF
和田河中下游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小等 常亮 +4 位作者 段瑞 王倩 杨泽东 张群慧 张鹏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1,共9页
为研究和田河中下游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PHREEQC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地区水化学特征、主要溶质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八大常规离子含量整体偏高,... 为研究和田河中下游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PHREEQC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地区水化学特征、主要溶质组分来源和演化规律开展了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八大常规离子含量整体偏高,尤其是Cl^(-)、SO_(4)^(2-)、Na^(+)、Ca^(2+)和HCO_(3)^(-)占比较大。(2)水化学溶解组分空间差异性明显,除少部分地区水化学类型表现为SO4·Cl-Ca·Mg型外,大部分均以SO^(4)·Cl^(-)Na型为主。地下水呈弱碱性,大部分地区水样点水质基本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部分绿洲平原区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水中NO_(3)^(-)含量明显异常。(3)在水-岩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下,地下水中Na+、Ca2+、Mg^(2+)、Cl^(-)、SO_(4)^(2-)等离子组分主要物质来源于岩盐、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矿物的溶解。在向下游细土平原和沙漠区径流过程中,受蒸发浓缩作用普遍控制影响,水中各离子浓度含量不断增大。(4)在开放性较好的系统环境中,CO_(2)促进了各矿物的溶解,使得地下水中各离子含量不断溶解聚集,浓度增大。进入下游冲积平原区后,受细粒砂土介质层阻隔影响,地下水径流与交替强度减弱导致溶滤作用变差,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占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了水中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类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作用 地下水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4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6 位作者 丁文龙 韩鹏远 王震 张长建 文欢 丁立明 李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9-127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和田河构造带 兰尕构造带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5
作者 李小等 常亮 +3 位作者 段瑞 王倩 张群慧 杨炳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7-927,共11页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体主要起源于南部海拔2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从山区到沙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水体pH值均呈弱碱性,离子之间组分和TDS值差异较大,整体呈坑塘水>井水>河水的规律。少数地下水样点中NO3-含量显著异常。(2)砾质平原区地下水大量接受地表河水的垂向脱节型补给。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值小,更新速度快,以水岩溶滤控制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多呈SO4·Cl-Ca·Mg型。(3)细土平原区地下水TDS值变幅大,多为Cl·SO_(4)-Na型。其中,河间地块内,靠近上游地下水接受地表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14C年龄小;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氧漂移”现象普遍。分水岭处地下水14C年龄大,近河岸处年龄小,地下水与河水联系密切。河间地块两侧地下水分别沿东北、西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外围沙漠区。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地下水 补给来源 同位素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新疆和田河流域生态输水效益评估
6
作者 陈红川 郭法强 魏光辉 《地下水》 2024年第4期209-211,共3页
开展生态输水效益评估,对于指导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及生态精准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基于植被调查和遥感监测等数据,客观评估了和田河流域近五年来的生态输水效益,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淹灌面积达28.87万亩,影响面积38.4万亩... 开展生态输水效益评估,对于指导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及生态精准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基于植被调查和遥感监测等数据,客观评估了和田河流域近五年来的生态输水效益,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淹灌面积达28.87万亩,影响面积38.4万亩;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计算得到地下水储量增长在20 mm以上;胡杨幼苗大量萌发,林龄结构优化,个体长势好转,植被覆盖度提升;遥感生态指数RSEI提升41.18%,生态等级状况为差的区域减少2.949万亩(12.69%),生态等级状况为优的区域增加0.02万亩(65.89%);生态输水过程中存在着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输水靶向不精准等问题。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干旱区生态输水精准化、科学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类似地区开展生态修复效益评估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和田河流域 生态输水 监测评估
下载PDF
新疆和田河流域柽柳沙堆的生物地貌发育过程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志忠 武胜利 +4 位作者 王晓峰 何牡丹 葛琳 穆赫塔尔 徐国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2-470,共9页
柽柳沙堆是我国干旱区分布最为广泛的灌丛沙堆类型之一。在实地考察新疆和田河流域柽柳生态地理特征、测量223个柽柳沙堆形态,并在两个野外观测点上实测4个沙堆的风沙流剖面,结合室内风洞实验段风速8m/s条件下模拟沙堆风流场结构等综合... 柽柳沙堆是我国干旱区分布最为广泛的灌丛沙堆类型之一。在实地考察新疆和田河流域柽柳生态地理特征、测量223个柽柳沙堆形态,并在两个野外观测点上实测4个沙堆的风沙流剖面,结合室内风洞实验段风速8m/s条件下模拟沙堆风流场结构等综合分析方法,本文探讨了柽柳沙堆的生物地貌学特征及其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柽柳的生态类型属于以胡杨林与灌木林下土壤为基础的吐加依土生境类型,这个生境类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生境,这些亚生境反映了柽柳沙堆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态环境特征。由于柽柳灌丛的寿命长、木质化枝干的刚性较强、根株萌发力强耐风蚀沙埋,可对地面风沙流运行产生强烈扰动,其风速剖面有别于芦苇沙堆和骆驼刺沙堆,风流场结构有利于聚集风沙,因此风沙依托柽柳灌丛堆积发育而成的柽柳沙堆平均坡度较大、沙堆存活与发育的周期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灌丛沙堆 生物地貌 和田河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过程 被引量:28
8
作者 武胜利 李志忠 +2 位作者 惠军 葛琳 何牡丹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4-322,共9页
灌(草)丛沙堆形态是由区域植物、风力和沙源相互作用塑造的一种动力平衡形态。本文在对新疆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野外考察、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灌(草)丛沙堆的形态变化规律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各种灌(... 灌(草)丛沙堆形态是由区域植物、风力和沙源相互作用塑造的一种动力平衡形态。本文在对新疆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野外考察、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灌(草)丛沙堆的形态变化规律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各种灌(草)丛沙堆的长度、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种类灌(草)丛沙堆以及同一类型沙堆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沙堆形态特征的数学模型分析,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风沙环境特点,可把灌(草)丛沙堆发育划分为各形态指标协同变化的增长阶段,以植物动力影响为主、长宽尺度均衡发展、坡度较大的稳定阶段,以及沙堆长度相对缩短、各形态指标关系趋于复杂的风蚀衰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草)丛沙堆 形态变化 发育阶段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黄领梅 沈冰 +2 位作者 宋孝玉 李怀恩 罗光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13-515,共3页
和田河流域位于大陆腹地 ,水资源紧缺。通过对地表径流的研究分析指出 ,和田河径流以高山冰川积雪融水为主 ,年际变化较平稳 ,但年内分布极为不均 ,春旱夏洪严重 ;和田河出山径流以及入塔径流均存在不显著的递减趋势 ,具有 2 6年和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和田河流域 变动周期 干旱地区 水资源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希义 徐海量 +2 位作者 潘存德 凌红波 张广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4-340,共7页
为了探究和田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生态效益,基于和田河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并选取符合干旱区特点的Constanza价值系数,依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分析了1990—2010年的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为了探究和田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生态效益,基于和田河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并选取符合干旱区特点的Constanza价值系数,依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分析了1990—2010年的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服务价值对系数变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29.33%,变化幅度最大;草地、耕地、湿地的面积分别减少7.42%,17.45%,7.1%,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河湖与荒漠面积的减少幅度均在1%以下;(2)和田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别为380.62亿元、341.82亿元、350.83亿元,2000年比1990年减少了10.19%,2010年比1990年减少了7.83%;(3)经敏感性分析验证,估算结果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在0.35以下,所选价值系数合理,研究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价值系数 生态服务价值 敏感性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平原耗水驱动力与适宜绿洲规模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卫红 黎枫 +2 位作者 陈忠升 王云 李宝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61-1168,共8页
基于和田河流域1964—2007年的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流域耗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水量平衡法和水热平衡法估算了流域适宜绿洲规模和适宜耕地面积.结果表明,1964—2007年和田... 基于和田河流域1964—2007年的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流域耗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水量平衡法和水热平衡法估算了流域适宜绿洲规模和适宜耕地面积.结果表明,1964—2007年和田河流域出山口径流呈现增幅为0.495×108m3.(10a)-1增加趋势,流域耗水量呈现增幅为0.638×108 m3.(10a)-1增加趋势,而下泄进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则呈现减幅为0.143×108 m3.(10a)-1的减少趋势.1988年后人为活动对水资源影响明显加强,1989—2007年流域耗水量表现为4.805×108 m3.(10a)-1的显著增加趋势.分析表明:和田河适宜绿洲规模约为4 400 km2,适宜绿洲耕地面积约为1 3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平原耗水驱动力 适宜绿洲规模 水资源利用分析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宏伟 徐海量 +1 位作者 凌红波 闫俊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243,共9页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保障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探讨适宜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目标,选取和田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天然植被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等级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同时采用潜...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保障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探讨适宜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目标,选取和田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天然植被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等级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同时采用潜水蒸发法及基流比例法计算从而划定了该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红线,生态流量保护红线及地下水保护红线。结果表明:(1)流域天然植被被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2)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距河道5~8 km和8~15 km范围内;(3)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红线为8.85×10~8m^3;(4)在丰、平、枯水年,生态流量保护红线分别为13.79×10~8m^3、12.14×10~8m^3、10.68×10~8m^3;(5)天然和人工绿洲区地下水位红线分别为2.0~4.0 m和2.0~2.5 m,地下水开采量红线为6.07×10~8m^3。本研究不仅为和田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也为干旱区相似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和田河流域 生态需水 生态基流 地下水保护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成因辨识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让会 张惠珍 马映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通过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认为和田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长期的自然作用过程及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有脆弱性的一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进程。和田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是水、植被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平... 通过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认为和田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长期的自然作用过程及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有脆弱性的一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进程。和田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是水、植被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形成的。总体表现为以荒漠化为主体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并通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干旱、风沙、盐碱、洪灾等表现出来。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中等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生态脆弱性 成因 生态环境退化 生态平衡失调 荒漠化 沙漠化 生态环境质量
下载PDF
和田河汇入塔里木河径流演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领梅 沈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2期26-28,32,共4页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和田河源流径流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小,而汇入塔里木河的径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和田河源流径流存在不显著减小趋势,而汇入塔里木河径流减小较明显;2007、2008年和田河来水接近多年平均情况下,汇入塔里木河水...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和田河源流径流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小,而汇入塔里木河的径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和田河源流径流存在不显著减小趋势,而汇入塔里木河径流减小较明显;2007、2008年和田河来水接近多年平均情况下,汇入塔里木河水量大幅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有汛期来水与洪水量级偏小、乌鲁瓦提水库调蓄以及绿洲灌区无序引水等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汛期来水 和田绿洲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社区水资源管理试验示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建国 戴健 +2 位作者 岳丕昌 陆朝晖 木巴热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47-2152,共6页
【目的】探索符合和田河流域实际,能够确保"公平用水、合理收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社区水资源管理模式,促进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方法】采用参与式评估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摸清社区水资源... 【目的】探索符合和田河流域实际,能够确保"公平用水、合理收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社区水资源管理模式,促进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方法】采用参与式评估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摸清社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途径,在此基础上应用参与式方法制定社区水管理试验方案。【结果】提出以"农民用水协会、村委会两会合一、村组两级管理"的社区水管组织形式和以"计量到组、按亩收费"为核心的社区水管理模式。【结论】运用参与式方法,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鼓励村民参与社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社区水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水资源管理 参与式 试验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新疆和田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魏光辉 姜振盈 张洛晨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15年新疆和田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分析了研究区近25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5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及其它未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80%以上;研究期间,变化最...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15年新疆和田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分析了研究区近25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5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及其它未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80%以上;研究期间,变化最显著的是城镇用地,变化率为82. 88%,其次是耕地,变化率为32. 89%。变化最不明显的是裸土地,变化率为0. 01%;新增林地面积主要来自于47. 08%的耕地面积和0. 49%的草地面积,新增沙地面积主要来自3. 62%的水域湿地面积。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0. 85%的其它未利用地和1. 06%的耕地;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是导致流域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和田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和田河径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晓曦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以和田河为研究对象,根据和田河流域1953-2014年径流数据,以及和田气象站的降水(0.1 mm)、气温、湿度(1%)同时段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功率谱分析方法及模比系数差积法分析了和田河流域的气候和径流特征,同时采用标准化方... 以和田河为研究对象,根据和田河流域1953-2014年径流数据,以及和田气象站的降水(0.1 mm)、气温、湿度(1%)同时段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功率谱分析方法及模比系数差积法分析了和田河流域的气候和径流特征,同时采用标准化方法分析气候因子以及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计算出每个气候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降水变化不显著,流域温度变化显著性高。降水变化的周期是5 a、突变年份是2001年,温度变化的周期是13 a、突变年份是1997年。和田河径流有波动上升的趋势,倾向率为0.3123,标准化之后变差系数是0.28,说明径流年际变化比较大且不稳定。计算气候因子对径流的相关性,得出温度对径流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437,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当和田河流域温度偏多或偏少2%时,和田河年径流量会偏多3.2%或偏少0.8%。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和田河流域 M-K检验 功率谱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胡杨、灰叶胡杨种群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正立 梁继业 +1 位作者 于军 李利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70-78,共9页
在和田河流域设置胡杨、灰叶胡杨样地14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对胡杨、灰叶胡杨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和田河流域胡杨、灰叶胡杨的种群结构均呈纺锤形,以Ⅲ~Ⅵ径级的植株数量最多,幼苗严重不足,种... 在和田河流域设置胡杨、灰叶胡杨样地14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对胡杨、灰叶胡杨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和田河流域胡杨、灰叶胡杨的种群结构均呈纺锤形,以Ⅲ~Ⅵ径级的植株数量最多,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趋势;(2)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Ⅱ型,但灰叶胡杨种群死亡率曲线呈双峰型,胡杨种群随径级增加呈递增趋势。(3)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胡杨、灰叶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Ⅰ~Ⅵ龄级呈聚集分布,Ⅶ~Ⅷ龄级呈均匀分布。(4)在不同尺度上,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均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在1 S^6 S尺度上胡杨种群大于灰叶胡杨种群,而在9 S^25 S尺度上,胡杨种群小于灰叶胡杨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灰叶胡杨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永琴 刘志辉 魏英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4期82-88,共7页
主要分析了和田河流域的水、土资源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流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定量模拟了流域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规模,并为流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 流域 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 河流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7-362,共6页
【目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体现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构建了由生态安全、社会发展、环境保障、人群健康4个方面量度,19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的... 【目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体现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构建了由生态安全、社会发展、环境保障、人群健康4个方面量度,19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和田河流域中游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法的评价。【结果】一是干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得生态安全性较低;二是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使得社会发展与相应的环保投入滞后。提出相应措施,对进一步开展和田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提出了展望。【结论】和田县、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四个行政单元都呈现出不健康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中游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