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NAPLs污染土壤机理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洁茹 宁宇 +1 位作者 刘丹青 李义连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SEAR)是一项通过表面活性剂来有效修复多孔介质中的NAPLs污染的技术。表面活性剂对NAPLs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主要包括增流作用、增溶作用和乳化作用,通过增加NAPLs在水相中的溶解性及可移动性,从而提高修复NAPLs污染... 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SEAR)是一项通过表面活性剂来有效修复多孔介质中的NAPLs污染的技术。表面活性剂对NAPLs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主要包括增流作用、增溶作用和乳化作用,通过增加NAPLs在水相中的溶解性及可移动性,从而提高修复NAPLs污染土壤的效率。增流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表面活性剂增强截留在孔隙中的NAPLs的流动性,修复游离相NAPLs;增溶作用主要以胶束增溶为主,通过形成包含污染物的纳米级团聚体来增强多孔介质中NAPLs到水相的传质,减小残余相NAPLs在土壤中的含量;乳化作用由油相和水相之间的密度差引起,通过将NAPLs分散为微滴,增加其向液相的传质,从而达到强化修复的效果。在总结表面活性剂对NAPLs污染土壤的各类修复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SEAR) napls污染土壤 增流作用 增溶作用 乳化作用
下载PDF
NAPLs污染土壤电阻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辉 陈太聪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0,共6页
土壤受到NAPLs污染后其孔隙液成分发生变化,引起土壤电阻率变化,本研究就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土壤电阻率的主要因素作为切入点,选取粗砂、细砂、粉土、粘土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通过室内模拟NAPLs污染土实验,研究了污染土壤电阻率与... 土壤受到NAPLs污染后其孔隙液成分发生变化,引起土壤电阻率变化,本研究就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土壤电阻率的主要因素作为切入点,选取粗砂、细砂、粉土、粘土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通过室内模拟NAPLs污染土实验,研究了污染土壤电阻率与NAPLs污染物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含水率和温度对NAPLs污染土电阻率的影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阻率 napls 含水率 土壤类型
下载PDF
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去除土壤中NAPLs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曾睿 吴耀国 王秋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79-284,共6页
该文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表面活性剂去除土-水系统中非水相流体(NAPL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能促进NAPLs从土壤颗粒中解吸,并通过增溶和增流作用改善NAPLs在土壤中的溶解和迁移能... 该文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表面活性剂去除土-水系统中非水相流体(NAPL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能促进NAPLs从土壤颗粒中解吸,并通过增溶和增流作用改善NAPLs在土壤中的溶解和迁移能力,进而提高抽出处理法的去除效率。同时,表面活性剂对NAPLs的生物降解也有一定影响。表面活性剂对NAPLs去除效率与其种类和投加浓度、土壤异质性、电解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napls 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土壤电阻率影响因素分析及NAPLs污染土壤电阻率特征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太聪 张辉 +1 位作者 孙从军 李静 《绿色科技》 2016年第8期69-72,共4页
考虑影响土壤电阻率的因素很多,通过室内实验主要分析了土壤含水饱和度、土壤颗粒组成、NAPLs污染物种类以及含量等与土壤电阻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电阻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粘粒含量越多电阻率... 考虑影响土壤电阻率的因素很多,通过室内实验主要分析了土壤含水饱和度、土壤颗粒组成、NAPLs污染物种类以及含量等与土壤电阻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电阻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粘粒含量越多电阻率越低,且随着NAPLs污染物含量增加土壤电阻呈指数形势上升。以期为今后利用电阻率法快速调查土壤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阻率 饱和度 napls污染物
下载PDF
Using pore-solid fractal dimension to estimate residual LNAPLs saturation in sandy aquifers:A column experiment 被引量:1
5
作者 Lin Sun Shuai-wei Wang +2 位作者 Cai-juan Guo Chan Shi Wei-chao Su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年第1期87-98,共12页
The“tailing”effect caused by residual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in porous aquifers is one of the frontiers in pollution hydrogeology research.Ba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that the residual NAPLs is mainly co... The“tailing”effect caused by residual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in porous aquifers is one of the frontiers in pollution hydrogeology research.Ba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that the residual NAPL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pore structure of soil,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residual saturation of NAPLs by investigat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ous media.In this study,the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of residual light NAPLs(LNAPLs)in sandy aquifer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sands and soil were carried ou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medium,the residual of LNAPLs and the soil structure parameters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ain control factors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1)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medium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esidual saturation of NAPLs generally,and the optimal fitting function can be described by a quadratic model:S_(R)=192.02 D2-890.73 D+1040.8;(2)the dominant formation mechanism is:Smaller pores in the medium is related to larger fractal dimension,which leads to higher residual saturation of NAPLs;stronger heterogeneity of the medium is related to larger fractal dimension,which also leads to higher residual saturation of NAPLs;(3)the micro capillary pores characterized by fine sand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It i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using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medium to evaluate the residual saturation of NAPLs are feasible.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f“tailing”effect of NAPLs in porous media aqui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saturation napls Pore structure Fractal Tailing effect
下载PDF
Simulation Analysis of NAPLs Movement in the Subsurface Environment 被引量:1
6
作者 Zhao Yongshe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chun,130026,China) Wang Baichang (Daqing Petroleum Administrative Bureau,Daqing,163412,China) 《Global Geology》 1999年第1期95-103,共9页
Non 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s) pollution are worldwide problems at present. NAPLs which enter the underground through spills or leaks may cause long lasting soil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problems. Groundwater ... Non 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s) pollution are worldwide problems at present. NAPLs which enter the underground through spills or leaks may cause long lasting soil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problems. Groundwater can be contaminated by non aqueous phase contaminants that are less dense (LNAPL) or denser (DNAPL) than water. The movement of both types of NAPLs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groundwater leve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porosity etc., however, LNAPL pollutants tend to concentrate at the water table while DNAPL may migrate further down. Understanding the underground migration mechanisms of NAPLs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pollution prediction and site remediation. Several laboratory simulations for NAPLs’ underground movements in porous media have been done in the past (A.S.Abdul et al., 1988, 1989; C.Tang et al., 1995).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use STOMP (Subsurface Transport Over Multiple Phases) code to simulate the underground migration of NAPLs. The main purposes are: (1). to understand NAPLs’ underground migration mechanisms; (2).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ies of model parameters, such a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porosity, etc., and to know what are the most sensitive and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pplication; and (3). to study NAPLs movements in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s include: Through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we have found tha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porosity are very sensitive in the model simulation, small changes of these parameters will cause big difference of the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se parameters for high quality model simulation; The movements of NAPLs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formation are quite different, two different geological media ( clayey sand and sand ) have been chosen in this paper to simulate NAPLs movement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 i.e., moving from clayey sand to sand, and from sand to clayey sand ), the result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level variation to NAPLs (LNAPL and DNAPL) movement has been simulated by using pumping and injecting wells in the model.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laboratory simulations conducted by C.Tang et al.. These results may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NAPLs during the remediation, such as pumping and treat, and air sparging.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design of the remediation pl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ls POLLUTION model SIMUL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SUBSURFACE ENVIRONMENT
下载PDF
Simulation on underground migration of NAPLs
7
《Global Geology》 1998年第1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Simulation on underground migration of napls
下载PDF
NAPLs污染物垂向指流迁移分形表征中图像处理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慧颖 杜晓明 +5 位作者 杨宾 伍斌 徐竹 史怡 房吉敦 李发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392-4398,共7页
染色示踪技术是研究多孔介质中指流形态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如何更精确地对所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是该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形理论在染色示踪影像的基础上对指流形态进行定量描述,以质量分形维数(D m)表征渗流面积,以界面... 染色示踪技术是研究多孔介质中指流形态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如何更精确地对所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是该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形理论在染色示踪影像的基础上对指流形态进行定量描述,以质量分形维数(D m)表征渗流面积,以界面分形维数(D s)表征渗流驱替边界长度,对于识别和预测指流形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分形维数的计算基于二值化图像完成,因此明确图像二值化过程对分形维数表征的影响对分形维数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种非水相流体在二维砂箱中迁移的130幅染色图像为目标影像,详细比较了图像预处理过程中不同饱和度(红色)阈值、不同亮度(灰度)阈值以及图形中"湖"的填充3个因素分别对D m和D 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箱实验中,与田间实验相比由于染色污染物与石英砂颜色对比度较大,红色阈值调整对两种分形维数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灰度阈值的提高D m平均降低0.02,D s平均增加0.05;图形中"湖"的填充对D m几乎没有影响,而使D s平均降低0.10.研究发现与D s相比,D m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小,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以D m为指流形态指示指标以避免图形处理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流体(napls) 指流 染色 图像处理 分形维数
原文传递
Naples预后评分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付神波 金龙 +1 位作者 邵帅 郭俊俊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42-450,共9页
目的探讨Naples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NPS)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陕西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220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中性粒细胞/淋巴... 目的探讨Naples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NPS)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陕西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220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计算NPS。根据NPS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分)、中危组(1或2分)和高危组(3或4分)。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NPS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47.0%、37.7%和16.3%,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42.4%、30.4%和16.2%(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T分期、治疗方式和NPS均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分期和NPS均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治疗前NPS对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放疗 Naples预后评分 预后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前Naple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徐春林 李韵松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前Naple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庐江县中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Naples评分分为0分组(n=25)、1~2分组(n=50)、3~4分组(n=2...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前Naple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庐江县中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Naples评分分为0分组(n=25)、1~2分组(n=50)、3~4分组(n=23),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Naples 3~4分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术后3年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Naples 0分组(均P<0.05)。Naples 3~4分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显著长于Naples 0分组(P<0.05),TNM分期为Ⅲ期、组织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血癌胚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Naples 0分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Naples评分均为3~4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术前Naples评分为3~4分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参考该评分制定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根治性手术 Naples评分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Pro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immune-nutritional scoring systems in remnant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被引量:2
11
作者 Yan Zhang Lin-Jun Wang +6 位作者 Qin-Ya Li Zhen Yuan Dian-Cai Zhang Hao Xu Li Yang Xin-Hua Gu Ze-Kuan X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3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BACKGROUND Remnant gastric cancer(GC)is defined as GC that occurs five years or more after gastrectomy.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the preoperative immun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and analyzing its prognostic ... BACKGROUND Remnant gastric cancer(GC)is defined as GC that occurs five years or more after gastrectomy.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the preoperative immun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and analyzing its prognostic impact on postoperative remnant gastric cancer(RGC)patients are crucial.A simple scoring system that combines multiple immune or nutritional indicators to identify nutritional or immune status before surgery is necessary.AIM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preoperative immune-nutritional scoring systems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GC.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4 patients with RGC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controlled nutritional status(CONUT),and Naples prognostic score(NPS)were calculated by preoperative blood indicators,including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serum albumin,and serum total cholesterol.Patients with RGC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mmune-nutritional ris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reoperative immune-nutritional score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Cox regression and 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OS)rate between various immune-nutritional score groups.RESULTS The median age of this cohort was 70.5 years(ranging from 39 to 87 years).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most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e-nutritional status(P>0.05).Patients with a PNI score<45,CONUT score or NPS score≥3 were considered to be at high immune-nutritional risk.The 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PNI,CONUT,and NPS systems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survival were 0.611[95%confidence interval(CI):0.460–0.763;P=0.161],0.635(95%CI:0.485–0.784;P=0.090),and 0.707(95%CI:0.566–0.848;P=0.009),respectively.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hree immunenutritional scoring system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S(PNI:P=0.002;CONUT:P=0.039;NPS:P<0.001).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S between different immune-nutritional groups(PNI:75 mo vs 42 mo,P=0.001;CONUT:69 mo vs 48 mo,P=0.033;NPS:77 mo vs 40 mo,P<0.001).CONCLUSION These preoperative immune-nutritional scores are reliable multidimens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s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GC,in which the NPS system has relatively effectiv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gastric cancer Immune-nutritional score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Controlled nutritional status Naples prognostic score
下载PDF
城市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天进 刘栋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6期167-169,共3页
城市发展会带来地区内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周边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为解决城市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以城市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和种类为出发点,通过对常见污染源和污染类型的分析,明确地下水污染物和污染传播途径,针对新型工... 城市发展会带来地区内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周边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为解决城市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以城市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和种类为出发点,通过对常见污染源和污染类型的分析,明确地下水污染物和污染传播途径,针对新型工业产生的特殊地下水污染问题,借助生物化学领域的地下水治理技术进行治理分析,为不同污染和传播形式提供地下水污染的修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水污染 修复 治理 NAPL
下载PDF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非水溶相液体运移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家军 杨建 田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97-1004,共8页
进行多孔介质中非水溶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运移的微观机理研究,微观孔隙网络模型实验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网络模型实验,获得对NAPLs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更深入的认识。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测量、... 进行多孔介质中非水溶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运移的微观机理研究,微观孔隙网络模型实验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网络模型实验,获得对NAPLs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更深入的认识。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测量、孔隙网络模型制作、NAPLs运移网络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4个方面评述了该方向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测量孔隙结构方法、图像刻蚀技术、可视化测量实验数据方法等有力地促进了本实验研究的发展。分析了孔隙网络模型实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孔隙网络模型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网络模型 实验 napls 运移
下载PDF
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富仓 康绍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4-751,共8页
从非水相流体(NAPLs)在多孔介质中的持留特性、渗透特征、迁移的数学模型以及试验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研究的方... 从非水相流体(NAPLs)在多孔介质中的持留特性、渗透特征、迁移的数学模型以及试验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流体(napls) 多孔介质 迁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水和土壤环境非水溶相污染物的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玉新 郑西来 +1 位作者 史凤梅 李玉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1-454,458,共5页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附于土壤颗粒物上的污染物,提高地下水和土壤中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现场修复速率。增效修复效果依赖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污染物的溶解性和土壤类型等。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并形成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土壤和地下水增效修复 临界胶束浓度 非水溶相流体(napls)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毛细压力、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支银芳 陈家军 +1 位作者 尉斌 杨官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年第4期410-414,共5页
目前石油溢出或者地下储油罐泄漏等原因引起的土壤和地下水非水相流体(NAPL s)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NAPL s、水和气所组成的两相或三相系统中的多相流问题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毛细压力(h),饱和度(S)和相对渗透率(k)是... 目前石油溢出或者地下储油罐泄漏等原因引起的土壤和地下水非水相流体(NAPL s)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NAPL s、水和气所组成的两相或三相系统中的多相流问题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毛细压力(h),饱和度(S)和相对渗透率(k)是多孔介质多相流研究中的三个重要参数,在多相流室内试验研究中是主要的物理监测量,而且三者之间基本关系式的确定是多相流模拟时进行流动控制方程求解的前提条件。本文从室内试验和模型关系两个方面综述了土壤中NAPL s、水和气所组成的多相流系统中毛细压力、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以及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ls 毛细压力 饱和度 相对渗透率 确定方法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冲洗法治理非水相流体污染多相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支银芳 陈家军 +1 位作者 杨官光 尉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9,共5页
表面活性剂冲洗法是一种治理土壤与地下水非水相流体(NAPLs)污染的有效技术。在简要介绍表面活性剂冲洗法去除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些年来与表面活性剂冲洗法多相流相关的国内外试验研究和模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作用所... 表面活性剂冲洗法是一种治理土壤与地下水非水相流体(NAPLs)污染的有效技术。在简要介绍表面活性剂冲洗法去除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些年来与表面活性剂冲洗法多相流相关的国内外试验研究和模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作用所引起的混溶驱替和不混溶驱替多相流问题,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冲洗法 napls 多相流
下载PDF
水-土环境有机污染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玉新 史风梅 袁家淼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5年第4期87-94,共8页
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增溶土壤中的污染物,提高其流动性和去除效率,并缩短处理时间。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受到现场条件的制约,现场应用时要考虑其增溶效果和界面张力的降低。表面活性剂与其它修复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增效修复,可应用于现场(... 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增溶土壤中的污染物,提高其流动性和去除效率,并缩短处理时间。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受到现场条件的制约,现场应用时要考虑其增溶效果和界面张力的降低。表面活性剂与其它修复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增效修复,可应用于现场(insitu)修复和现场外(ex situ)修复。表面活性剂可用于促进大范围污染物的去除,已应用于PCE,BTEX化合物,VOCs,SVOCs,PCBs及氯化溶剂的去除和现场修复。处理后,废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可回收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地下水和土壤增效修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修复 napls 表面活性剂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 生物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9
作者 叶为民 金麒 +1 位作者 黄雨 唐益群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据此认为,三维弥散,各向异性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迁移,非饱和土层中的污染物多相迁移和吸力的关系等将成为今后地下...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据此认为,三维弥散,各向异性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迁移,非饱和土层中的污染物多相迁移和吸力的关系等将成为今后地下水污染传播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弥散 NAPL 污染物
下载PDF
NAPL泄漏事故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快速评估与决策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玉兰 程莉蓉 +1 位作者 丁爱中 姜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19-1224,共6页
根据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结合事故污染场地的特点,研究提出了非水相液体(NAPL)泄漏事故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由3个连续的阶段组成:第1阶段为事故与场地调查,采用场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事故与污染物信息及场地水文... 根据环境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结合事故污染场地的特点,研究提出了非水相液体(NAPL)泄漏事故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由3个连续的阶段组成:第1阶段为事故与场地调查,采用场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事故与污染物信息及场地水文地质参数;第2阶段为计算和评价,以NAPL泄露污染场地为例,采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判断事故对地下水影响的紧迫程度,以及对下游敏感点的影响;第3阶段为分析与决策,综合分析前两阶段的结果,制定场地应急控制措施.通过案例应用展示了该方法在事故污染场地地下水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模型 环境应急管理 NAPL泄露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