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ation of Homoeologous Pairing Gene phKL and Ph2-deficiency in Common Wheat and Its Meiotic Behaviors in Hybrids with Alien Species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登才 郑有良 +3 位作者 颜泽洪 周永红 魏育明 兰秀锦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9期1121-1128,共8页
The combined lines having both phKL and Ph2-deficiency were obtained in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landrace. These lines had normal fertility. In the wheat combined lines X Aegilops ... The combined lines having both phKL and Ph2-deficiency were obtained in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landrace. These lines had normal fertility. In the wheat combined lines X Aegilops variabilis Eig. (or ry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hiasmata of homoeologous pairing was shown by the phKL+Ph2(-) plants with respect to their phKL+Ph2 sibs, which indicates that Ph2-deficiency and phKL showed an add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pairing. The effects were shown in the increment of rod bivalents, ring bivalents and trivalents and reduction of univalents, of which, reduction of univalents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ment of rod bivalents. The combined lines are probably more desirable materials for alien gene transferring than phKL or Ph2(-) lines alone.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ph1b X Ae. variabilis (or rye), phKL+Ph2(-) X Ae. variabilis (or rye) show higher (or similar) numbers of rod bivalents, while the total chromosome pairing leve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t ascribed to the decrement in ring bivalents and multivalents. These results probably indicate the different genetic mechanisms for Ph1 and Ph2 or phKL on controlling homoeologous pai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homoeologous pairing ph gene metaphase- I pairing interspecific hybrid
下载PDF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1.4 recombinant P chromosome of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on the Ph gene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GuoHui YANG XinMing WANG RuiHui GAO AiNong LI LiHui LIU Wei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153-157,共5页
P chromosomes may carry a genetic system that inhibits the Ph gene in wheat. Abnormal chromosome synapsis in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II-21-2 (additional 1·4 recombinant P chromosome) was observed ... P chromosomes may carry a genetic system that inhibits the Ph gene in wheat. Abnormal chromosome synapsis in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II-21-2 (additional 1·4 recombinant P chromosome)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cytogenetics and Ph1 gene ampl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Ph1 gene was normal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quadrivalents or hexavalents was determined to be 0.41 and 0.13, respectively, in pollen-mother cells of wheat-Agropyron cristatum addition line II-21-2. The analysis of dual-color GISH/FISH showed that the P chromosomes wer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composition of multivalents but could inhibit the effect of the Ph gene, leading to synapsis of wheat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and translocation between wheat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such as 3B-3D chromosom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 chromosomes’ promoting synapsis of wheat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重组 ph基因 附加系 小麦 抑制作用 冰草 同源染色体 电话
原文传递
普通小麦中两个ph系杂种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郝明 罗江陶 +2 位作者 杨敏 张连全 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3-406,共4页
为了揭示开县罗汉麦(KL)和中国春(CS)ph2a两个ph系的遗传差异,比较了32株KL/CSph2a//rye杂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按交叉结数将F1植株分成4种配对类型:①与KL×rye处于同一水平4株;②与CSph2a×rye... 为了揭示开县罗汉麦(KL)和中国春(CS)ph2a两个ph系的遗传差异,比较了32株KL/CSph2a//rye杂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按交叉结数将F1植株分成4种配对类型:①与KL×rye处于同一水平4株;②与CSph2a×rye处于同一水平14株;③介于CSph2a×rye和KL×rye之间7株;④低配对7株。未发现配对比KL×rye高的植株。F1群体分离比表明:小麦KL不止一个控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位点,但都与ph2a基因位点不同。该研究结果对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开县罗汉麦 ph基因 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
下载PDF
温度和pH值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靖 李爱华 +4 位作者 胡成钰 朱大玲 蔡桃珍 汪建国 司亚东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5-380,共6页
为了解培养温度和pH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表达以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反转录PCR(RT-PCR)对4种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和pH值影响,其中溶血素(AHH)、气溶素(AerA)、外膜蛋白(OMP)和粘... 为了解培养温度和pH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表达以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反转录PCR(RT-PCR)对4种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和pH值影响,其中溶血素(AHH)、气溶素(AerA)、外膜蛋白(OMP)和粘附素(Aha)毒力基因在15℃、25℃和37℃下均能高效表达,在4℃AHH和AerA两基因也能持续表达,但OMP和Aha两基因的表达停止。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pH5.0和pH7.0)4种毒力基因都得以表达,在碱性条件下(pH9.0)4种基因中只有AHH得以表达,而Aha等其它3个基因的表达减弱或停止。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得到鲫鱼攻毒试验结果的支持。此外,研究还表明细菌的毒力与鱼的体温也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毒力基因 温度 ph 表达
下载PDF
用新隐性ph基因向小麦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 Eig遗传物质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登才 魏育明 郑有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61-267,共7页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 简称KL) 具有新隐性ph 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本研究用它与Ae.variabilis 杂交获杂种F1 ,并自交获得F2 、F3 ,并用推广品种回交获得F1BC1 、F2BC1...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 简称KL) 具有新隐性ph 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本研究用它与Ae.variabilis 杂交获杂种F1 ,并自交获得F2 、F3 ,并用推广品种回交获得F1BC1 、F2BC1 。在F2 群体中,有2 株植株的分蘖分别高达88 个、67 个,极显著高于一般小麦品种。多分蘖可节省用种量,可能在小麦育种、特别是杂交小麦育种中有用途。同时,Ae.variabilis 的白粉、条锈病抗性能在F1 、F2 的遗传背景中完全表达,这表明利用Ae.variabilis 的抗病性是可行的;此外,发现一些彼此不相连锁的来自Ae.variabilis 的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性状,这有助于将Ae.variabi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h基因 基因转移 多分蘖 遗传物质
下载PDF
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RAPD及CAPS标记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媛媛 李海涛 +3 位作者 张子君 邹庆道 吕书文 杨国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6-719,共4页
将番茄抗晚疫病ph-3基因已有的RAPD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该测序结果设计SCAR引物对抗病亲本、感病亲本、抗病池、感病池、F1个体进行扩增,均获得一条592bp的特异片段。感病基因型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XbaⅠ酶切位点,酶切后分别... 将番茄抗晚疫病ph-3基因已有的RAPD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该测序结果设计SCAR引物对抗病亲本、感病亲本、抗病池、感病池、F1个体进行扩增,均获得一条592bp的特异片段。感病基因型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XbaⅠ酶切位点,酶切后分别产生了261bp、193bp和95bp以及592bp、261bp、193bp和95bp的特异性片段,纯合抗病基因型无此酶切位点,酶切结果仍为592bp的产物。这些片段能成功区分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和F1个体,很有可能是与ph-3基因连锁的CAPS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晚疫病 ph-3基因 CAPS标记
下载PDF
phKL基因诱导小麦远缘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能力界于Ph1和Ph2基因突变体之间 被引量:1
7
作者 相志国 刘登才 +2 位作者 郑有良 张连全 颜泽洪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5-940,共6页
在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存在促进小麦-外源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phKL。研究比较了phKL基因与人工Ph基因突变系诱导小麦-Aegilops variabilis及小麦-黑麦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小麦-Ae.... 在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存在促进小麦-外源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phKL。研究比较了phKL基因与人工Ph基因突变系诱导小麦-Aegilops variabilis及小麦-黑麦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小麦-Ae.variabilis(或黑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顺序是ph1b>phKL>ph2b>ph2a,即phKL基因的作用介于Ph1与Ph2突变体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1基因 phKL基因 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
下载PDF
小麦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结构剖析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悦 林志珊 +2 位作者 叶兴国 辛志勇 郭世华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10-115,共6页
近年来,关于小麦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对该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理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创造和分子标记鉴定Ph1缺失突变体,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比较基因组学技术,该基因位点被界定于5BL上一个2.5Mb... 近年来,关于小麦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对该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理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创造和分子标记鉴定Ph1缺失突变体,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比较基因组学技术,该基因位点被界定于5BL上一个2.5Mb的区域内,含有一个类cdk基因簇,且在该类cdk基因簇中插入一个亚端粒异染色质片段。细胞学研究显示,Ph1基因通过控制亚端粒的互作启始染色体识别和配对伙伴选择。与此同时,生物信息学揭示,这些类cdk基因与人类和老鼠的cdk2基因高度同源,它们与细胞周期中DNA复制、染色质凝集、碱基错配修复等事件相关。减数分裂时,该基因位点通过"感知"染色体的同源性程度而触发染色质的构象变化,从而控制染色体的配对和重组。此外,小麦中可能存在一种与Ph1相关的类似于酵母中的粗线期检查点机制。预测未来的研究将可能集中在Ph1对染色体同源性的"感知"机制、Ph1的开启与关闭、植物减数分裂重组的忠实性及减数分裂过程的检查点机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h1基因 结构剖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小麦PH基因系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科 柴守诚 杨天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小麦中存在着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个主效基因PH1和PH2,此外,还携带有许多微效的抑制或促进配对基因。小麦染色体配对过程是受一个多基因系统控制,相当复杂。PH基因制约减数分裂前染色体的联会。PH基因可能来源于B... 小麦中存在着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个主效基因PH1和PH2,此外,还携带有许多微效的抑制或促进配对基因。小麦染色体配对过程是受一个多基因系统控制,相当复杂。PH基因制约减数分裂前染色体的联会。PH基因可能来源于B染色体。PH1缺失突变体、PH隐性突变体和PH抑制基因的获得和发现,为外源有用基因向小麦导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三种方法,已经取得许多喜人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h基因 染色体配对
下载PDF
NIH3T3细胞及小鼠骨骼肌中人PH-20基因疫苗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雪梅 郝莉 +4 位作者 任秀花 石冰涛 曹靖 赵青赞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0-1082,共3页
目的:研究人PH-20基因疫苗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pcDNA3.1(+)-hPH-20基因疫苗导入NIH3T3细胞中,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hPH-20mRNA的表达。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疫苗接种于BALB/C小鼠后腿股内侧肌,分别于接... 目的:研究人PH-20基因疫苗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pcDNA3.1(+)-hPH-20基因疫苗导入NIH3T3细胞中,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hPH-20mRNA的表达。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疫苗接种于BALB/C小鼠后腿股内侧肌,分别于接种后第4、7、11、16天取小鼠股内侧肌进行RT-PCR检测。结果:体外转染的NIH3T3细胞阳性克隆经RT-PCR检测,可见1530bp目的条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蓝紫色颗粒。取注射基因疫苗后的小鼠注射部位肌肉以RT-PCR法检测到1530bp的目的条带,空载体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目的条带。结论:人PH-20基因疫苗体内外均可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20 基因疫苗 免疫避孕
下载PDF
儿童白血病中34种ph样ALL基因筛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敏 邵静波 +4 位作者 郑月 李红 王欢 李珊珊 张泓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对白血病儿童进行34种ph样ALL基因筛选,明确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0月上海市儿童医院119例初发ALL患儿,男69例,女50例,年龄6个月~17岁,应用实时荧光探针PCR法进行Ph样ALL相关34种基因的筛选,筛选阳性者... 目的对白血病儿童进行34种ph样ALL基因筛选,明确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0月上海市儿童医院119例初发ALL患儿,男69例,女50例,年龄6个月~17岁,应用实时荧光探针PCR法进行Ph样ALL相关34种基因的筛选,筛选阳性者再进行监测。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 0进行χ~2检验和生存分析。结果 119例初发ALL患儿,ALL-B109例,ALL-T 10例,ph样ALL基因筛选的阳性率为18. 5%(22/119)。阳性的ph样ALL基因包括:IKZF3-8(IK6) 8例次,CRLF2高表达16例次,EBF1-PDGFRB 1例次。其中3例为2种基因同时存在:IKZF3-8和CRLF2高表达共阳性2例,IKZF3-8和EBF1-PDGFRB共阳性1例。上述119例ALL分为ph样ALL基因阳性组(22例)和ph样ALL基因阴性组(97例)。第19天和第46天的流式MRD监测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h样ALL基因阳性组总体生存率低于阴性组(P=0. 037),而无事件生存率无差异(P=1. 0)。结论 ph样ALL基因阳性患儿总体生存率降低,可用于儿童白血病的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ph样ALL 基因 预后
下载PDF
水体pH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金生 王军 +4 位作者 岳武成 陈娇 黄姝 慈元吉 王成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100,共5页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p 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 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 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 H为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ph 水草 蜕壳 生长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碳酸盐碱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岩 吴俊伟 +3 位作者 孟森 王燕 吴昊 赵金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2-1038,共7页
【目的】了解碳酸盐碱度对罗非鱼的毒性及其相应耐受机制,为耐盐碱罗非鱼育种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碳酸盐碱度处理(4.0、6.0、8.0和10.0g/LNaHCO_3)中进行急性胁迫试验,利用pH计、紫外分光光... 【目的】了解碳酸盐碱度对罗非鱼的毒性及其相应耐受机制,为耐盐碱罗非鱼育种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碳酸盐碱度处理(4.0、6.0、8.0和10.0g/LNaHCO_3)中进行急性胁迫试验,利用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胁迫0.5、1.0、4.0、6.0、9.0、12.0、18.0、24.0、36.0和48.0h的罗非鱼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肾组织中碳酸酐酶(C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各碳酸盐碱度处理组中,胁迫1.0h后罗非鱼的血清pH、游离氨浓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经4.0和6.0g/L碳酸盐碱度胁迫48.0h后未出现死鱼现象,其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CA基因、GS基因的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经8.0g/L碳酸盐碱度胁迫9.0h后陆续出现死鱼现象,血清pH高达8.11、游离氨浓度为486.28μmol/L,至胁迫12.0h后罗非鱼全部死亡;经10.0g/L碳酸盐碱度胁迫出现死鱼的时间明显早于8.0g/L碳酸盐碱度胁迫,胁迫1.0h后其血清pH达8.14、游离氨浓度为365.89μmol/L,胁迫4.0h后罗非鱼全部死亡。【结论】尼罗罗非鱼能耐受的血清pH上限在8.10附近,耐受的游离氨浓度为525.66μmol/L。在低碳酸盐碱度(小于6.0g/L)胁迫下,尼罗罗非鱼可通过生理调控血清pH和游离氨浓度而适应胁迫逆境,且CA和GS参与了相应离子的转运及氨氮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碳酸盐碱度 血清ph 游离氨 CA基因 GS基因
下载PDF
肝细胞靶向pH敏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文思远 王小红 +2 位作者 林莉 管伟 王升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为了制备具有肝细胞特异靶向性和pH敏感性的脂质体 ,设计并合成了四种带有半乳糖残基的导向分子 ,与具有 pH敏感性的DC chol/DOPE混合制备脂质体 ,通过质粒转染实验、受体竞争抑制实验和红细胞溶血等实验选出最佳转染活性的十八醇 半乳... 为了制备具有肝细胞特异靶向性和pH敏感性的脂质体 ,设计并合成了四种带有半乳糖残基的导向分子 ,与具有 pH敏感性的DC chol/DOPE混合制备脂质体 ,通过质粒转染实验、受体竞争抑制实验和红细胞溶血等实验选出最佳转染活性的十八醇 半乳糖甙 (18 gal)脂质体 ,并证明其具有肝细胞特异受体介导的靶向性和 pH敏感性 ,且细胞毒性较小 ,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肝细胞靶向转运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靶向性 ph敏感性 核酸药物 基因转运
下载PDF
乙酸镁对育肥猪肌肉pH值和滴水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显军 陈静 +2 位作者 郭文信 边连全 杨世枫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9-122,共4页
选用体重相近的氟烷基因杂合子(HalNHaln)大长猪(大白猪×长白猪)36头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乙酸镁组,每组18头。乙酸镁组试猪在屠宰前5 d基础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镁(以乙酸镁形式),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研究屠宰前饲粮中短期添... 选用体重相近的氟烷基因杂合子(HalNHaln)大长猪(大白猪×长白猪)36头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乙酸镁组,每组18头。乙酸镁组试猪在屠宰前5 d基础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镁(以乙酸镁形式),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研究屠宰前饲粮中短期添加镁对氟烷基因杂合子猪肉质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在猪屠宰前饲粮中短期添加1 500 mg/kg镁对试验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可以提高肌肉起始pH值,同时还具有降低肌肉的滴水损失的作用(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烷基因杂合子 乙酸镁 ph 滴水损失
下载PDF
番茄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晚疫病抗性基因簇ph-3的QTL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晓梅 许向阳 +2 位作者 李景富 陈秀玲 徐艳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571-3580,共10页
【目的】挖掘番茄晚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番茄抗晚疫病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利用含番茄晚疫病抗性基因ph-1,2,3的L3708(Lycopersicon.pimpinellifolium)为父本,感病的优良品... 【目的】挖掘番茄晚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番茄抗晚疫病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利用含番茄晚疫病抗性基因ph-1,2,3的L3708(Lycopersicon.pimpinellifolium)为父本,感病的优良品系04968(L.esculentum)为母本培育的260个F2单株为图谱构建群体,通过AFLP、SSR2种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根据苗期接种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T1,2的抗性反应,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构建了包含12个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其中包含3个SSR标记和149个AFLP标记。该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总长度1443.07cM,平均图距9.50cM。检测到了5个与抗性基因簇ph-3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ph3-1位于第3连锁群上,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6.59%。Qph3-2位于第1染色体上,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86%,Qph3-3、Qph3-4和Qph3-5,位于第9连锁群上,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9.24%、10.27%和36.49%。QTL遗传效应表现为加性和显性。【结论】所得5个分子标记可作为选育抗晚疫病番茄品种的重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遗传图谱 SSR AFLP 抗晚疫病基因簇ph-3 QTL
下载PDF
初始pH对厌氧环境下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行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钱燕云 徐莉柯 +2 位作者 苏超 郑吉 陈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5,共9页
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抗性基因,给环境带来了潜在风险。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初始p H(对照组、初始p H=3、5、7、9、11)下观察厌氧条件下,8种抗生素浓度以及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 A、tet G... 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抗性基因,给环境带来了潜在风险。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初始p H(对照组、初始p H=3、5、7、9、11)下观察厌氧条件下,8种抗生素浓度以及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 A、tet G、tet L、tet M、tet O、tet Q、tet W、tet X)、磺胺类抗性基因(sul I、sul II)和Ⅰ类整合子(int I 1)的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初始p H对抗生素的降解影响较小,污泥中总抗生素的平均去除率为42%。对照组及初始p H为3、5、7、9、11下的总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分别削减0.65 log、0.96 log、0.75 log、0.62 log、0.86 log和0.98 log。不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表现相似,在初始p H=3和初始p H=11下部分抗性基因削减较多,特别是tet A、tet G、tet L、tet O和tet X。2种磺胺类抗性基因均无削减,浓度平均上升0.18log。相关性分析显示,总抗性基因与TN、NH3-N、TP、SCOD(溶解性COD)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上述研究结果为污泥厌氧消化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减量条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性基因 污泥 初始ph 厌氧环境 序批式
下载PDF
胶孢炭疽病菌环境pH应答转录调控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蒲金基 张欣 +3 位作者 谢艺贤 漆艳香 张春发 刘晓妹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501-505,共5页
参照油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环境pH应答转录因子基因pac1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芒果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大小为2 62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目的片断包含完整的... 参照油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环境pH应答转录因子基因pac1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芒果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大小为2 62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目的片断包含完整的阅读框,与油梨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 pac1基因相应片段长度相同,二者碱基序列同源性达97%。用RT-PCR技术获得pac1基因cDNA片段,证实目的基因片段中存在3个大小分别为59,50,71 bp的内含子。拼接的全长cDNA长1 755 bp,推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584个氨基酸残基,与推测的油梨炭疽病菌pac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同样大小,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9%,只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可以肯定克隆的目的片段为C.gloeosporioides pac1基因,为进一步研究C.gloeosporioides侵染芒果时的pH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胶孢炭疽菌 环境ph应答转录调控因子基因
下载PDF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颜灵芝 陈苏宁 +11 位作者 平娜娜 王琴荣 刘红 丁子轩 朱明清 梁建英 刘丹丹 岑建农 潘金兰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1120,共5页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非洲紫罗兰花瓣细胞pH值测定及F3'5'H基因片段克隆 被引量:4
20
作者 裴仁济 陈小强 +4 位作者 孙宁 张乃楠 刘阳 刘峰华 张磊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1-14,共4页
以白色和蓝色品种的非洲紫罗兰舌状花瓣为材料,测定其细胞液pH值,并利用RT-PCR技术,以NCBI上登记的马铃薯、矮牵牛、龙胆草、金鱼草和瓜叶菊的F3'5'H基因片段保守区域为模板,克隆F3'5'H基因片段,为花色显色机理研究提... 以白色和蓝色品种的非洲紫罗兰舌状花瓣为材料,测定其细胞液pH值,并利用RT-PCR技术,以NCBI上登记的马铃薯、矮牵牛、龙胆草、金鱼草和瓜叶菊的F3'5'H基因片段保守区域为模板,克隆F3'5'H基因片段,为花色显色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蓝色品种非洲紫罗兰细胞液的pH值大于白色品种非洲紫罗兰花瓣细胞液的pH值,随着花期的延长,两个品种非洲紫罗兰细胞液的pH值变化不断增大,且白色品种非洲紫罗兰花瓣细胞液的pH值变化大于蓝色品种非洲紫罗兰花瓣细胞液的pH值;其范围均在3.0~7.0之间,呈弱酸;在两种花色品种非洲紫罗兰中,都得到了F3'5'H因片段的cDNA序列长度为392 bp,与马铃薯、矮牵牛、龙胆草、金鱼草和瓜叶菊的F3'5'H基因保守区域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63.0%、55.4%、52.8%、49.0%和4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紫罗兰 RT-PCR技术 F3'5'H基因 ph 花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