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rban Spatial Form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1
作者 QI Zizhuo YANG 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A multitude of climate-adaptive design approaches are embedded in regional architecture,whic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ddressing the deform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dual challenges of climate ... A multitude of climate-adaptive design approaches are embedded in regional architecture,which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ddressing the deform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dual challenges of climate and resource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inciples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embedded in the site layou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The extracted climate adaptability principles are summarized,and the resulting design strategies that are well-suited to the contemporary urban space form are presented.Through analysis,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are predominantly situated on south-facing slopes in proximity to water at low altitudes.These vill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act building groups and east-west development,which is constrained by the element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A two-level street system is generated,comprising streets parallel to the contour line and roadways perpendicular to the contour line.Thi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urtyard form enclosed by mountains.Such site layou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exhibit excellent climate adaptability with regard to heat,ventilation,and wind storage.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the following urban spatial form design strategies are put forth:①the topographic height difference can be exploited to obtain sufficient sunshine;②the group shape can be optimized in order to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③the best orientation of the building can be chosen to take account of both winter and summer conditions;④the height and length can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form natural masking;⑤the D/H ratio of streets and roadways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heat gain and cooling of groups;⑥vents should be set appropriately to optimize group ventilation;⑦climate buffer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limate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s in northern shaanxi Urban spatial form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2
作者 Yurong Zhang Qi Zhang +4 位作者 Li Wang Rui Xu Lili Zhao Enze Li Xin Wang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gistr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registration system management in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Relevant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on...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gistr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registration system management in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Relevant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on the“Announcement on the Accreditation of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issued by the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from 2005 to August 2022,the recor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drug and medical device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and the drug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publicity platform.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regional distribution,registered majors,principal investigators,and the number of drug clinical trials.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itution registration,the number of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increased by 47.4%,884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were registered,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majors expanded from 58 qualified to 117,and the professional scope increased by 50.4%.The policy of institution registr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rational use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 and improv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 registration Registered majors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Professional group shaanxi Province
下载PDF
Thinking on Effective Methods of Successful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Shaanxi, China
3
作者 Chaowei Yao Yonghong Li +3 位作者 Yiping He Hui Li Chaomei Xu Ping F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3年第3期271-289,共19页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inevitable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world, thus forming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The violent form of this contradiction is ...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inevitable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world, thus forming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The violent form of this contradiction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pose a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and cause damage caused by natural or human factors, often causing casualties. The destruction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usually a gradual process, showing many pre-disaster symptoms, such as local landslides, surface cracks, building deformation, tree skew, and ground sound. Evacuation can be avoided in advance according to the disaster precursors, so as to avoid casualties and achieve successful prediction. By review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casualties in 2020,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summarized. In view of these difficulties, an on-site investigation, visit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oints and successful forecast points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20 were conducted. In addition, combined with actual cases and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he successful prediction experi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as discussed from 8 aspects. Finally, the “Regulations on the Reward for Successful Geological Disaster Forecasting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revi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ccessful prediction 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Hazards Successful Forecast shaanxi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探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霞 王孝康 +3 位作者 刘秀花 张乐艺 金相皓 陈永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目的]揭示陕西省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时空变化,厘清不同气候因子及相互作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及年均高温、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 [目的]揭示陕西省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时空变化,厘清不同气候因子及相互作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及年均高温、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各地貌分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变量分离探究了植被NDVI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内部关联和响应机制。[结果]2000—2020年陕西植被NDVI波动增加,速率为5.9%/10 a,速率大小为陕北>关中>陕南;全省多年植被NDVI值为0.71,南高北低;植被NDVI显著改善区域占比67%,分区占比为陕北>陕南>关中。2000—2020年陕西气候因子随时间波动变化,速率大小为陕南>关中>陕北,空间上呈现年均高温降低、年均低温上升、年均温降低、降水增加。2000—2020年陕西及各分区植被NDVI与年均高温整体呈负相关,与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量呈正相关;全省及陕北年总降水贡献最大,关中和陕南年均高温贡献最大;年均高温与年总降水交互主导全省、陕北及陕南植被NDVI变化,年均温与年总降水的交互主导关中植被NDVI变化。[结论]研究期陕西及各分区植被整体变好,各分区植被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各因子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不同,降水和年均高温、年均温的交互显著影响植被NDVI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馨 韩玲 马超群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 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固碳 碳汇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被子植物两个新记录属——守宫木属和杜茎山属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富荣 黎斌 +4 位作者 程蓓蓓 何社 胡兰 寻路路 郑勇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0,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标本查阅、比对,发现了陕西省被子植物的两个新记录属,分别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守宫木属(Sauropus Blume.)和报春花科(Primulaceae)杜茎山属(Maesa Forssk),对应的新记录种分别为苍叶守宫木(Sauropus garretti...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标本查阅、比对,发现了陕西省被子植物的两个新记录属,分别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守宫木属(Sauropus Blume.)和报春花科(Primulaceae)杜茎山属(Maesa Forssk),对应的新记录种分别为苍叶守宫木(Sauropus garrettii Craib)和湖北杜茎山(Maesa hupehensis Rehd.)。本研究对两个新记录属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详细描述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同时提供了两个物种野外照片及植株、叶片、花、果的照片。两个新记录属和种的发现不仅对陕西省植物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区域相关类群的志书编写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植物标本馆(SDFGR,the herbarium of Shandong Forest and Grass Germplasm Resource Center)和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标本室(XBGH,the herebarium of Xi’an Botanical Garden,Shaanxi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宫木属 苍叶守宫木 杜茎山属 湖北杜茎山 陕西省 新记录
下载PDF
旅行书写与“想象”生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游记中的“风景”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跃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57-66,共10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海内外人士纷纷探访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写下了为数甚巨、流传甚广的“陕北游记”,“风景”是游记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对“陕北游记”中感性存在的“风景”进行探究,不仅使我们丰富和加强对“风景”作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海内外人士纷纷探访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写下了为数甚巨、流传甚广的“陕北游记”,“风景”是游记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对“陕北游记”中感性存在的“风景”进行探究,不仅使我们丰富和加强对“风景”作为“认识装置”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揭示实用性非虚构文体与文学想象的关系提供了可能。陕北游记中的“风景”包含了丰富的“风景政治”内涵,其背后潜藏复杂的意识形态乃至政治想象,纪游者也绝非风景的简单记录者,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风景的创造者。域外旅行者笔下的“风景”则提供了一种带有“东方乌托邦”色彩的跨文化想象。“风景”和“想象”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互动互生模式,“风景”构建并刺激了一种“新中国”想象,后者又为前者提供了一种先在的眼光或“认知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游记 风景 旅行书写 想象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平 周亮广 +5 位作者 金菊良 吴成国 周戎星 袁康 刘凌 崔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基于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条件相作用形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系统结构和相对联系数的指标体系筛选方法,构建了由59个评价指标、11个发展方面、3个发展子系统组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咨询和遗传层次分析法... 基于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条件相作用形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系统结构和相对联系数的指标体系筛选方法,构建了由59个评价指标、11个发展方面、3个发展子系统组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咨询和遗传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集对分析计算指标、方面、子系统和样本4个层次与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集对间的联系数,应用减法集对势判断4个层次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状态,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SPA-HDEM),并将其应用于陕西省2020年10个地市的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中。结果表明:西安水利高质量发展状态处于中等偏较高等级,咸阳、汉中、渭南、安康、宝鸡、榆林均处于中等等级,延安、商洛、铜川均处于较低偏中等等级;非陕南的7个地市的发展条件均不佳,10个地市的发展途径均相对较低;各地市处于反势的指标中,西安有“人均水资源量”等11个、铜川有“防洪堤防达标率”等32个、宝鸡有“水利投资占GDP比重”等16个、咸阳有“人均生活用水量”等14个、渭南有“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19个、延安有“供水模数”等21个、榆林有“供水模数”等22个、汉中有“防洪堤防达标率”等15个、安康有“防洪堤防达标率”等21个、商洛有“人均工资”等25个,重点调控这些反势指标是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任务。SPA-HDEM适用性强,在已知评价等级标准的实际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问题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 集对分析 联系数 减法集对势 陕西省
下载PDF
旅游型传统村落用地与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 用地演变 空间格局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下载PDF
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开挖变形特征及其治理效果评价--以陕南地区某岩质高边坡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玉玲 侯明杰 +2 位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文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0-413,共14页
为厘清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开挖变形特性以及边坡治理后的时变特性,以陕南地区某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为例,综合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以及多点位移监测等方法分析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破坏机制,归纳了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的主要致灾因子,分... 为厘清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开挖变形特性以及边坡治理后的时变特性,以陕南地区某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为例,综合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以及多点位移监测等方法分析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破坏机制,归纳了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的主要致灾因子,分析了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并探讨了边坡治理的时效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形陡峭,受断层和坡脚开挖影响呈现出典型临空地形地貌,且受地质构造影响,出露岩体破碎程度较高,节理裂隙发育;基于数值仿真论证了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采用“上部锚索锁固+中部坡体刷方+下部锚索和抗滑桩加固”方案治理的可行性,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边坡治理效果明显;断层处流土溶蚀效应明显,强降雨诱发岩质高边坡后缘断层附近平台发生塌陷,在断层和坡脚部位增设排水措施后坡体病害得到有效缓解,整体变形速率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对断层斜交岩质高边坡的治理及破坏机制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岩质高边坡 边坡防治 破坏机制 数值仿真 变形特性 治理评价 陕西
下载PDF
陕北传统文化在皮革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琳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7期126-130,共5页
陕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源于黄土高原,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形态。融入传统文化是当代皮革服装设计的重要趋势。本文从陕北传统文化出发,分析了... 陕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源于黄土高原,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形态。融入传统文化是当代皮革服装设计的重要趋势。本文从陕北传统文化出发,分析了陕北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元素,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陕北传统文化在皮革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创新发展。通过深入挖掘陕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时尚理念和设计手法,为皮革服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同时也为传承和发扬陕北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传统文化 皮革服装 创新设计
下载PDF
三秦文化与秦医药
12
作者 唐志书 许洪波 +2 位作者 于金高 段金廒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6期937-945,共9页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因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维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地域差异、深刻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以三秦大地区域内生成发展的三秦文化和秦医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因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维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地域差异、深刻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以三秦大地区域内生成发展的三秦文化和秦医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并重点梳理三秦文化在“道”“术”2个层面对秦医药形成发展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三秦文化对当前秦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秦医药与三秦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共同植根于三秦大地,三秦文化深刻影响着秦医药核心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临床技法等方面,同时三秦文化可能会对秦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初步探讨了三秦文化与秦医药的互动关系,为厘清秦医药文化渊源及特征、充分激活秦医药文化基因、促进秦医药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分区考析传统文化与医药的相互影响关系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秦文化 秦医药 秦药 陕西
下载PDF
基于相对联系数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金菊良 周亮广 +4 位作者 王平 崔毅 吴成国 周戎星 袁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为综合判断在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条件相互作用下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不断协同优化的系统高质量发展水平状态,构建了由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发展条件3个子系统组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初步评价指... 为综合判断在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条件相互作用下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不断协同优化的系统高质量发展水平状态,构建了由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发展条件3个子系统组成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初步评价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信息,根据专家指标排序合理性模糊关系的取值区间特点提出了相对联系数,用相对联系数的平均集对势估计各专家指标排序合理性的权重,进而可得各指标重要性的专家综合排序值,据此筛选初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相对联系数的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方法(SM-RCN)。SM-RCN在陕西省的应用结果表明:筛选后的指标体系汇聚了各专家对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主要影响指标的综合评判;SM-RCN可克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缺乏定量分析依据的不足,可识别不同专家、同一专家对不同评价方面的指标排序合理性的程度。该筛选方法在区域水利现代化、水资源空间均衡、水资源承载力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高质量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筛选 系统结构 集对分析 相对联系数 平均集对势 陕西省
下载PDF
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卉 刘晓宇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开展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可以指导目的地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陕甘宁红色旅游流整体网络特征、网络节点特征... 开展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可以指导目的地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陕甘宁红色旅游流整体网络特征、网络节点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松散,密度低,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红色旅游流网络凝聚特征显著,地域集中性强,跨区域合作有待强化;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关键节点功能地位突出,网络极化效应显著;核心节点对周边节点存在“虹吸效应”。研究进一步从构建多极化红色旅游流网络体系、推动红色旅游与相关业态协调发展和创新融合等方面就推动陕甘宁红色旅游流网络优化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 红色旅游流 网络结构特征
下载PDF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型立法研究——以陕西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立法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君刚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加快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型立法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法律体制完善的重要举措。结合促进型法律具有内涵的特殊性和行为的鼓励、引导、激励性,手段的非强制性和... 加快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型立法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法律体制完善的重要举措。结合促进型法律具有内涵的特殊性和行为的鼓励、引导、激励性,手段的非强制性和责任规定不过于严厉等特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型立法应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强调政府责任和多元主体协调治理,注重制定引导激励措施,突出政府责任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设定。在法律内容上主要包括总则性规定、政府责任、生态安全治理、激励与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五个方面。加快陕西省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将会给陕西省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和显著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地方生态文明立法 促进型法律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氨酚待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6
作者 杨芳 刘星宸 +3 位作者 刘星雨 刘晓勇 项程 杨才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52-2157,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氨酚待因使用情况,为促进氨酚待因的规范、合理使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按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全部10个省辖市中随机各选取1个区、1个县(或2个区)的基层医疗机构2020-2023年开具的所有氨酚... 目的调查分析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氨酚待因使用情况,为促进氨酚待因的规范、合理使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按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全部10个省辖市中随机各选取1个区、1个县(或2个区)的基层医疗机构2020-2023年开具的所有氨酚待因处方,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对现有临床诊断进行归类,对搜集的处方用药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用药疗程>10 d的关键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氨酚待因有效处方7375张。使用氨酚待因的主要以女性(52.11%)、年龄19~64岁(66.73%)的患者为主。基于ICD编码,氨酚待因的使用涉及最多的疾病类别为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或症状、体征(43.48%);排名前3位的临床诊断为关节病(25.59%)、骨折(9.95%)、牙痛(8.58%)。药品用法用量明确的7175张处方中符合氨酚待因说明书推荐的处方有3366张,有5.63%的处方对乙酰氨基酚日使用量超2.0 g/d的极量限制。处方用药疗程超常规限制(7 d)的处方有4051张,超使用疗程限制(10 d)的处方有1336张。影响用药疗程>10 d的因素主要为医疗机构所属区域、类型以及患者性别、年龄,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陕南地区、乡镇卫生院以及老年人、女性患者用药疗程>10 d的现象偏多。结论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氨酚待因的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药品用法用量、临床诊断以及用药疗程不适宜;医疗机构所属区域、类型以及患者年龄、性别均会影响该类药品的用药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酚待因 基层医疗机构 镇痛药 合理用药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异及其恢复潜力
17
作者 李媛媛 孙景妍 +1 位作者 杨香云 齐雁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6-356,共11页
[目的]系统分析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特征,评估植被恢复的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Sen+Mann-Kendall模型和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陕西省... [目的]系统分析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特征,评估植被恢复的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Sen+Mann-Kendall模型和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陕西省及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3个亚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似生境法测算了不同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结果]①2000-2020年陕西省FVC增长率为0.0029/a,74.58%的区域有所改善。其中:黄土高原区FVC改善面积达84.46%,且以显著改善为主;秦巴山区FVC改善面积为74.40%,以轻微改善为主;而关中平原区FVC具有退化趋势,退化区域占64.56%。②全省FVC持续性改善面积占19.80%,黄土高原区和秦巴山区以持续性改善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7.83%和13.68%,而关中平原区以持续性退化为主。③黄土高原区西北部及其与关中平原接壤地带的植被恢复空间较大,而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空间较小;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几乎没有恢复空间;关中平原受城市化的影响,植被恢复空间小。[结论]近几十年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但受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植被恢复的增长速度趋于放缓,持续改善能力已经较低,植被覆盖趋于平稳,但是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及其与关中平原的接壤处植被覆盖恢复潜力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 Sen+Mann-Kendall HURST指数 植被恢复潜力 陕西省
下载PDF
陕甘宁三省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周璐红 张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6,196,共11页
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恢复与管理工程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NPP数据集以及同期气象、地形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恢复与管理工程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NPP数据集以及同期气象、地形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1—2020年陕甘宁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甘宁植被NPP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速为4.51 g/(m^(2)·a),其中陕西增长最为显著,甘肃和宁夏变化较为相近,植被固碳能力均不断提升。植被NPP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差异性,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其中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以及甘肃陇南等地区植被资源丰富,向西北逐渐过渡到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NPP开始不断减弱。2)陕甘宁植被NPP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与降水的相关性强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是引起植被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近年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改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显著大于单因子,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可为陕甘宁植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从而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 植被NPP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陕北榆林地区植被好转背景下面临的生态环境新挑战
19
作者 徐永 聂浩刚 +1 位作者 冀显坤 乔冈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8-318,共11页
近几十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榆林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河流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 近几十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榆林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河流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榆林地区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近20年以来榆林地区植被指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林草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显著减少。同时,榆林地区较大的河流径流量近50年来普遍减少,尤其以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最为明显。区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降幅2~10 m不等。近年来,在西北部毛乌素沙地,出现了大规模开垦耕地的现象。针对前述的问题,建议榆林地区坚决落实以水定产的政策,加强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大矿井水和黄河水的利用,以灌木林和草本为主进行植被恢复,加强耕地开垦区地下水位和土地沙化的监测。研究榆林地区在新时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对于黄河中游生态脆弱区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河流流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调查监测 陕北榆林
下载PDF
基于“自然-社会”视角的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碳核算与演变格局分析
20
作者 奥勇 张龙 +3 位作者 王晓峰 吴彦芸 唐冰倩 张亦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6-1317,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平衡的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资源清查、土壤调查、能源消费等多源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和GIS软件核算了该省2002-2022年社会间接碳排...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平衡的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资源清查、土壤调查、能源消费等多源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和GIS软件核算了该省2002-2022年社会间接碳排放和自然直接碳储量,并引入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揭示了不同地类及地类内部的碳密度差异与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明显,林地和耕地占全省面积71.7%,2022年与2002年相比建设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2.67×10^(5)、1.05×10^(6)、7.73×10^(3) hm^(2),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7.76×10^(5)、3.75×10^(5)、1.73×10^(5) hm^(2);2)研究期间陕西省土地利用相关碳吸收与碳排放严重失衡,土地利用相关年均碳汇量为4.98×10^(6) t,与林地面积的扩大及固碳能力的提升有关,年均碳排放量为3.10×10^(7) t,增长了7倍,与高排放能源的消耗有关;3)研究期间陕西省碳汇量在2007年后开始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2017年后增长速度变快,碳排放量则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但受生态保护和减排政策等影响2017年后排放趋于稳定;4)研究期间陕西省地均碳密度表现为陕南秦巴山地>关中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增长较为稳定的碳密度>60 t·hm^(−2)的地块主要集中在安康与商洛、汉中交界一带,碳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一带和陕西西北部,并在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研究还发现,固碳主要依靠林地碳汇,当前陕西省碳排放趋于稳定,如何提升林草地的固碳能力将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核算 地均碳密度 时空演变 陕西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