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0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 Shi's Yellow Tower and Its History
1
作者 QIN Fei XU Jianguo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1年第3期9-12,共4页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y of Su Shi ordering to build the Yellow Tow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nd also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rebuilding the Yellow Tower in the 1980s.From its first construction to the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y of Su Shi ordering to build the Yellow Tow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nd also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rebuilding the Yellow Tower in the 1980s.From its first construction to the process of its several times of collapsing and rebuilding,the Yellow Tower has reflecte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piritual value of different periods,thus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Yellow Tower is essential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Xu-sty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 shi Yellow Tower Architectural arts Architectural history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T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o the Tune of ‘Water Dragon Song^1’” by Su Shi
2
作者 谭敏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1X期153-154,共2页
Su Shi is known for his poems of haofang style as well as wanyue style. The author takes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three English renderings of"Water Dragon Song"; both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each versio... Su Shi is known for his poems of haofang style as well as wanyue style. The author takes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three English renderings of"Water Dragon Song"; both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each version are discussed regarding imagery, meaning, poet's sentiments and poetic atmosphere, for the purpose of working out a better rend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 shi WATER DRAGON SONG WILLOW catkins translatio
下载PDF
论苏轼的纪行组诗
3
作者 路成文 宋定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苏轼纪行组诗一百零六组,在文本形态、内容表现与风格特征三方面有显著的个人特色。这些组诗以记录行旅之间的单个事件为主,除纪行外,频繁叙及游览和社交。在宋诗重说理的风尚影响下,苏轼往往在纪行组诗中抒发一己之情感、阐发深刻的人... 苏轼纪行组诗一百零六组,在文本形态、内容表现与风格特征三方面有显著的个人特色。这些组诗以记录行旅之间的单个事件为主,除纪行外,频繁叙及游览和社交。在宋诗重说理的风尚影响下,苏轼往往在纪行组诗中抒发一己之情感、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他的纪行组诗不仅能突破传统纪行组诗对于诗人个体的关注,还能做到“情”“景”“事”“理”四者兼备,为唐宋纪行组诗的创作开辟新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纪行组诗 文本形态 内容表现 风格特征
下载PDF
书信交往与苏门的发展历程——以苏轼与四学士为中心
4
作者 李贵 王兴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6-25,共10页
由苏轼主盟的“苏门”在哲宗元祐年间大放异彩,是两宋影响最大的文学群体之一。在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里,书信是苏轼与“四学士”等人最主要的交往媒介。这些书信在苏门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门文人在书信中求教讨论... 由苏轼主盟的“苏门”在哲宗元祐年间大放异彩,是两宋影响最大的文学群体之一。在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里,书信是苏轼与“四学士”等人最主要的交往媒介。这些书信在苏门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门文人在书信中求教讨论、品题称扬、交流信息、劝勉慰藉、宣泄情感、传承斯文,在此过程中建构起集体认同,培养了深厚情谊,写下了传世佳作。苏轼和四学士的来往书信,在平易自然的表达中见出作者们真实的情感和隐秘的心迹,在温暖的人际关系中见出人性的真善美,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探讨苏门书信交往的细节和意义,有助于深化对宋代文学史和社会文化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 苏轼 苏门四学士 书信交往
下载PDF
宋孝宗朝崇苏文风之形成与苏文的传播
5
作者 杜昭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孝宗朝由于孝宗皇帝崇苏轼“立天下之大节”,雄视百代,为“一代文章之宗”,故多方推广苏轼文学,采取一系列举措,从而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太学文风,也提升了士人尊苏崇苏的热度。孝宗朝将苏轼文学传播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得“淳熙中,崇苏氏... 孝宗朝由于孝宗皇帝崇苏轼“立天下之大节”,雄视百代,为“一代文章之宗”,故多方推广苏轼文学,采取一系列举措,从而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太学文风,也提升了士人尊苏崇苏的热度。孝宗朝将苏轼文学传播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得“淳熙中,崇苏氏”成为一种社会倾向,同时,也为元明清三代以至于今日的苏轼文学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孝宗朝的崇苏又有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延及世人对三苏家教家风的更多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孝宗 崇苏 苏轼文学 传播
下载PDF
比坡与厌坡:比坡文学的生成及其意义
6
作者 王天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古代作家常自比为东坡或被他人比作东坡,以示对苏轼的认同。另有一些作家厌恶东坡,对东坡作品予以指摘,是比坡的另类样态。比坡与厌坡生成比坡文学。比坡文学在内容上自比、他比东坡;形式上,多模拟、唱和东坡作品;风格上,多与东坡相类... 古代作家常自比为东坡或被他人比作东坡,以示对苏轼的认同。另有一些作家厌恶东坡,对东坡作品予以指摘,是比坡的另类样态。比坡与厌坡生成比坡文学。比坡文学在内容上自比、他比东坡;形式上,多模拟、唱和东坡作品;风格上,多与东坡相类。诗论家对比坡文学的批评使比坡文学理论化。比坡文学推进了苏诗经典化,确立了苏轼唯一性,孕育出新的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比坡 厌坡 比坡文学
下载PDF
苏轼“诗书一体”观:内涵、机理与成因 被引量:1
7
作者 司新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书一体 破体为文 体兼众妙 形式相连 书卷气息
下载PDF
苏轼的地方记忆与文本构建——以凤翔和儋州时期为例
8
作者 张文利 董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凤翔和儋州是苏轼生命中的重要驿站,苏轼对这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有亲切而独特的文学书写。自然地理环境的江山之助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化育熏染,构成苏轼文学地方书写的丰厚内蕴。苏轼对凤翔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改造之举,在... 凤翔和儋州是苏轼生命中的重要驿站,苏轼对这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有亲切而独特的文学书写。自然地理环境的江山之助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化育熏染,构成苏轼文学地方书写的丰厚内蕴。苏轼对凤翔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改造之举,在儋州则以努力适应为主;对凤翔的人文环境,他赞叹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儋州则主动改善相对落后的人文环境。苏轼对凤翔和儋州的文本构建,既一以贯之他积极的生活态度、智慧的生活方式和豁达的精神境界,也有年龄、身份迥异而造成的不同。纪实性书写方式、自我视角、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形塑了苏轼文学的凤翔和儋州地方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凤翔 儋州 地方记忆 文本构建
下载PDF
长江与运河:苏轼的人生坐标
9
作者 高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5,共12页
长江是横穿东西的中华民族母亲河,大运河是隋唐以来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苏轼的一生,以长江为横线,连接眉山、黄州、江州、金陵、润州、常州等地,构成了抒发人生感怀、政治体悟、佛禅哲理等诸多情思的脉络;以运河为纵线,连接徐州、扬... 长江是横穿东西的中华民族母亲河,大运河是隋唐以来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苏轼的一生,以长江为横线,连接眉山、黄州、江州、金陵、润州、常州等地,构成了抒发人生感怀、政治体悟、佛禅哲理等诸多情思的脉络;以运河为纵线,连接徐州、扬州、湖州、杭州等为宦之地,彰显出勤于政事、关心民瘼的事业轨迹。而其终老常州,恰恰回答了“乡归何处”的人生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运河 苏轼 情感 事业
下载PDF
东坡书院述略:从苏轼与书院的关系谈起
10
作者 邓洪波 刘敏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9,共8页
苏轼在两次兴学运动中认为当“因循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今世,也即主张书院与官学并存;但是随着官学化运动的发展,苏轼转而支持官学的发展,甚至参与其中。这与他“学者,王者事也”的学校观有关。他认为,兴王化之教才是地方官... 苏轼在两次兴学运动中认为当“因循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今世,也即主张书院与官学并存;但是随着官学化运动的发展,苏轼转而支持官学的发展,甚至参与其中。这与他“学者,王者事也”的学校观有关。他认为,兴王化之教才是地方官员修建学校的目的,而官学与书院均为王化之所。目前统计的10所东坡书院,主要是后人崇拜苏轼,并以之为主祀对象的祭祀性书院,这也决定了这些书院呈现尽可能地追寻先贤遗迹,但又不完全是苏轼行迹过化之地的特点。在修建东坡书院祭祀苏轼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与地域文化因素。如常州东坡书院的修建缘于晁子健看重家族和苏轼的交往,而惠州东坡书院的修建则与当地民众将平安的希冀寄托于苏轼祭祀有关。这些对于认识书院的形成机理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书院 苏轼 苏公祠 兴学运动 教育史
下载PDF
作为纪念的空间及其生成——以苏轼东湖故事为中心视域
11
作者 郭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6,共7页
苏轼东湖纪念空间有三类景观组成:其一,苏轼在凤翔入仕期间率人兴建的建筑物;其二,苏轼所建但居于东湖之外,后来被人迁入东湖的建筑物;其三,后人在东湖之中新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围绕苏轼和凤翔东湖,每一处景观都有一段流传于世的故事或... 苏轼东湖纪念空间有三类景观组成:其一,苏轼在凤翔入仕期间率人兴建的建筑物;其二,苏轼所建但居于东湖之外,后来被人迁入东湖的建筑物;其三,后人在东湖之中新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围绕苏轼和凤翔东湖,每一处景观都有一段流传于世的故事或传说,成为人们缅怀和纪念苏轼时所无法遗忘的一种文化景观。苏轼东湖纪念空间的形成离不开苏轼和凤翔东湖,更离不开基于某种理想而来的纪念之情,后者才是构成这一纪念空间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凤翔 东湖 纪念空间
下载PDF
论苏轼与元祐秘书省职官的诗歌唱和
12
作者 王艳军 朱富铭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诗歌唱和成为元祐间苏轼与秘书省文人交游的重要手段,成为引人注目的诗歌现象。苏轼在元祐间与秘书省职官唱和之作数量较多,他们的唱和之作多出于交游、宴饮、雅集过程之中,基本不涉及时政国事,在新旧法之争、洛蜀党争激烈之元祐间,体... 诗歌唱和成为元祐间苏轼与秘书省文人交游的重要手段,成为引人注目的诗歌现象。苏轼在元祐间与秘书省职官唱和之作数量较多,他们的唱和之作多出于交游、宴饮、雅集过程之中,基本不涉及时政国事,在新旧法之争、洛蜀党争激烈之元祐间,体现出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们的情感选择。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皆博学高才之士,他们的唱和之作是文人逞才斗艺的一种创作形式,力求诗意深邃、用字精巧、事典广博、用韵严谨、句式规范,体现出“以才学为诗”的特征,使宋诗的题材、笔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愈加鲜明,为推动整个元祐诗坛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秘书省 唱和 诗歌
下载PDF
中国心画理论与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从写心、适意到求品
13
作者 周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画 苏轼 川端康成 写心 适意 求品
下载PDF
“石鼓歌”与宋代士人的儒家理想——兼论苏轼“读书万卷不读律”
14
作者 韩立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38-46,共9页
宋代“石鼓歌”系列题咏是宋代金石学与文学碰撞的结果。宋代士人通过“石鼓歌”这一形式,开展金石器物的文字考证、史实论辩、审美活动,表达相关政治理想。宋人将学术考辨融入诗歌写作,将个人体验带入历史叙事,表达致君尧舜的政治期许... 宋代“石鼓歌”系列题咏是宋代金石学与文学碰撞的结果。宋代士人通过“石鼓歌”这一形式,开展金石器物的文字考证、史实论辩、审美活动,表达相关政治理想。宋人将学术考辨融入诗歌写作,将个人体验带入历史叙事,表达致君尧舜的政治期许与现实关怀。苏轼、苏辙进而以石鼓这一周宣王时遗物与秦朝统治作对比,思考“王霸之辨”,以儒家礼乐文明的道德理想主义超越法家的实用主义,呈现了金石学背后宋代士人深沉而厚重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歌 金石学 儒家理想 苏轼
下载PDF
论苏轼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
15
作者 王友胜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0,共12页
作为生活的常态与生命的独特存在方式,苏轼的读书贯穿一生,内容关涉群经、史书、诸子、诗文集及佛、道二藏等,所作读经诗、读史诗、读子诗与读诗诗不胜枚举,颇具特色。其读书诗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读书方法,其中既有广博与持久的共性,也有... 作为生活的常态与生命的独特存在方式,苏轼的读书贯穿一生,内容关涉群经、史书、诸子、诗文集及佛、道二藏等,所作读经诗、读史诗、读子诗与读诗诗不胜枚举,颇具特色。其读书诗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读书方法,其中既有广博与持久的共性,也有诸如八面受敌、熟读与抄读、夜读与美读等诸多独特之处。苏对读书的作用与意义有明确认知,尤善将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认知,展示出一副学者自画像。借助阅读,苏轼逐渐形成了充实、愉悦、儒雅与达观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阅读 读书诗 精神世界
下载PDF
南宋苏学的道统竞争及其困境——以淳熙四年孔庙礼议为中心的观察
16
作者 郭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1,共11页
苏轼具有强烈的承道自信和传道意识,苏学一度也被一些士人视为儒学正统。苏学虽然在北宋后期遭到新党集团的严重打击,但最终在南宋崇尚元祐的背景下强势反弹,并在宋孝宗时期达到极盛。在淳熙四年的孔庙礼议中,苏轼距离孔庙享祀只有一步... 苏轼具有强烈的承道自信和传道意识,苏学一度也被一些士人视为儒学正统。苏学虽然在北宋后期遭到新党集团的严重打击,但最终在南宋崇尚元祐的背景下强势反弹,并在宋孝宗时期达到极盛。在淳熙四年的孔庙礼议中,苏轼距离孔庙享祀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学在极盛时期进行正统确认的一次制度尝试,也是苏轼进入孔庙享祀最为有利的历史时机,但其结果却最终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既不是缘于皇权的阻挠,也不是因为理学阵营的反对,最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苏轼思想与当时整体思想氛围之间所存在的扦格。苏轼进入孔庙的失败,是苏学难以在宋代争得儒学正统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学 孔庙 道统 南宋
下载PDF
依时序跨文体:苏轼作品阅读方式的一种尝试
17
作者 康光磊(译) 谭静(校)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苏轼喜欢对同一主题进行跨文体创作,即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用不同文体多角度表达他的看法和感受。因不同文体承袭不同传统,有其自身套路,难免影响作者处理话题的态度和格调,这在以往常被忽略,对此有必要尝试依时序跨文体重读苏轼作品... 苏轼喜欢对同一主题进行跨文体创作,即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用不同文体多角度表达他的看法和感受。因不同文体承袭不同传统,有其自身套路,难免影响作者处理话题的态度和格调,这在以往常被忽略,对此有必要尝试依时序跨文体重读苏轼作品。苏轼散文体的尺牍、题跋和杂记的数量庞大,是其作品中被忽视的宝藏。通过对苏轼诗与非正式散文文体差异的多重考察,探讨不同文体对作家表现同一事件方式的影响。对于苏轼在不同文体中处理相同主题或事件,不能简单解释为作家热衷在每个新作中都变换手法和方式。文学形式本身,或者至少是苏轼使用它们的方式,对结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苏轼从一种形式转向另一种形式时,参照系随之改变,他对主题的处理也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依时序 跨文体 非正式散文 文体差异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18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下载PDF
论宋代贬谪谢表的书写策略
19
作者 张英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85-93,共9页
宋代是谢表文化臻于极盛的时期,其中贬谪谢表具有特殊的性质,与其他例行公事的谢表相比更具文学色彩和个性特征。贬谪谢表多从“罪深谪薄”的角度来谢恩,或谢赐予近善之地,或谢不杀之恩;从“孤寒”与“愚鲁”两个方面进行自贬与自剖,在... 宋代是谢表文化臻于极盛的时期,其中贬谪谢表具有特殊的性质,与其他例行公事的谢表相比更具文学色彩和个性特征。贬谪谢表多从“罪深谪薄”的角度来谢恩,或谢赐予近善之地,或谢不杀之恩;从“孤寒”与“愚鲁”两个方面进行自贬与自剖,在谨慎的言语中蕴含着对自我品节的肯定与标榜;“衰病交加”之类的戚戚穷愁之语也常出现在宋人贬谪谢表中,既是自身遭遇的真实写照,也是面对君王的乞怜话术。北宋前期贬谪谢表还存在大段劝谏与辩驳之辞,但随着贬谪程度的加深和政治环境的恶化,劝谏与辩驳在此后的贬谪谢表中便较为少见。从贬谪谢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士人在政治权力之下逼仄的言说空间与尴尬的生存处境,也能够看到宋代士人在集权制度与主体人格之间极力平衡,在夹缝中力图表达个人情志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贬谪 谢表 党争 苏轼
下载PDF
人本、情本、民本:苏东坡的家国情怀
20
作者 舒大刚 姜雪 Zhu Yu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2期39-51,141-152,共25页
苏轼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仁人志士,具有鲜活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志趣。他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以伟岸的人格承接使命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利民使命,以短暂一生铸就千古英名。从宇... 苏轼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仁人志士,具有鲜活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志趣。他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以伟岸的人格承接使命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利民使命,以短暂一生铸就千古英名。从宇宙观考虑,苏轼继承了夏禹以来“敬鬼敬神而远之”的传统,在天地人神之间,他主“人本”说;他承认人生而有欲,感物有情,教化的功能端在于对人情的节制,因此在人性论方面,他主“情本”说;他认为“民可亲而不可疏,可敬而不可愚”,于君臣社稷之间,他主“民本”说。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完整地透视出苏轼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家国情怀 宇宙观 社会观 人生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