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hod for extracting the preseismic gravity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using GRACE data
1
作者 Hui Wang DongMei Song +1 位作者 XinJian Shan Bin W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89-608,共20页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ustal geo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migration of mass,which consequently cause changes in gravity.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satellite da...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ustal geo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migration of mass,which consequently cause changes in gravity.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satellite data can be used to detect grav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However,previous GRACE satellite-based seismic gravity-change studies have focused more on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than on preseismic gravity changes.Moreover,the noise of the north–south stripe in GRACE data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thereby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some gravity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ectonic activities.To explore the preseismic gravity anomalies in a more refined way,we first propose a method of characterizing gravity variation based on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of gravity,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crustal strain.The offset index method is then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gravity anomalies,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anomalies before earthquakes are analyzed at the scales of the fault zone and plate,respectively.In this work,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an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obtained:First,from the observation scale of the fault zone,we detect the occurrence of large-area gravity anomalies near the epicenter,oftentimes about half a year before an earthquake,and these anomalies we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fault zone.Second,from the observation scale of the plate,we find that when 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a large number of gravity anomalies also occurred at the bounda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Indian Plate.Moreover,the aforementioned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successfully capture the preseismic gravity anomal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of less than 8,which suggests a new ide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ravity satellite data to earthquak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data maximum shear strain offset index K preseismic gravity anomalies Tibetan Plateau fault zone
下载PDF
隔震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损伤评估
2
作者 杨静 潘文 赖正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805-11816,共12页
在遭遇罕遇和极罕遇地震时,采用螺栓连接的隔震橡胶支座可能会因为局部橡胶损伤而导致整体屈曲或失稳。这种支座的力学性能深受其构成材料-钢和橡胶的物理属性的影响。橡胶的特点包括低模量、高延展性、超弹性以及弱压缩性。通过解析解... 在遭遇罕遇和极罕遇地震时,采用螺栓连接的隔震橡胶支座可能会因为局部橡胶损伤而导致整体屈曲或失稳。这种支座的力学性能深受其构成材料-钢和橡胶的物理属性的影响。橡胶的特点包括低模量、高延展性、超弹性以及弱压缩性。通过解析解和试验非线性响应结果表明:当水平力较小时,支座纯压下的最大和平均剪应变较大,随水平力增加,其纯剪下的最大和平均剪应变以及弯曲平均剪应变增加显著,因此,在评估支座最大和平均剪应变时,必须同时考虑压缩、剪切和弯曲效应的综合影响。此外,美国规范中最大剪应变限值可作参考,英国规范的名义压应变偏大。支座中橡胶的体积膨胀可能引起内部破裂,因此,在大应变和高轴压下,准确确定隔震支座的剪切模量和剪应变对于描述其力学行为和局部拉、压应力,以及预测内部损伤和破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橡胶支座 最大剪应变 平均剪应变 内部破裂 损伤评估
下载PDF
基于Midas GTS NX的废弃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
3
作者 康丹 付志鹏 杨建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9期50-56,共7页
开展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对识别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及评估边坡治理措施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绍兴砂场废弃采砂矿山边坡为例,针对矿区内边坡A及边坡B进行研究。采用Midas GTS NX岩土分析软件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边坡... 开展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对识别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及评估边坡治理措施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绍兴砂场废弃采砂矿山边坡为例,针对矿区内边坡A及边坡B进行研究。采用Midas GTS NX岩土分析软件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边坡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恢复治理前后矿山边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应用Midas GTS NX软件对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所得模拟结果科学直观,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边坡A经工程措施治理后,稳定性系数明显增大,x轴方向位移量减小了93.9%,最大剪应变分散在各分级台阶的坡脚处,减小了95.5%,潜在滑移面消失,边坡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削高填低、坡脚压实、削坡分级及排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治理边坡,可有效增加边坡稳定性,消除边坡地质灾害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Midas GTS NX 稳定性系数 位移云图 最大剪应变云图
下载PDF
硐室岩壁过渡型破坏模式及最大线应变理论分析研究
4
作者 李晓光 张普锦 +2 位作者 周春雷 赵亮 李远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17,共9页
地下硐室所在的岩体应力条件复杂,破坏模式随着与开挖面距离的不同发生转变,开挖所引起的原位脆性岩体应力集中会导致平行于自由面的局部损伤演化,称为表面不稳定性。而在深层条件下,低强度硐室岩壁的表面不稳定性及过渡型破坏模式很常... 地下硐室所在的岩体应力条件复杂,破坏模式随着与开挖面距离的不同发生转变,开挖所引起的原位脆性岩体应力集中会导致平行于自由面的局部损伤演化,称为表面不稳定性。而在深层条件下,低强度硐室岩壁的表面不稳定性及过渡型破坏模式很常见。针对目前实验室中圆柱形试样在单轴压缩试验中试样受力不符合岩壁单元实际应力状态的局限性,研发一款可模拟硐室岩壁过渡式破坏的试验测试仪。对长方体砂岩、花岗岩试样进行单临空面双向应力加载试验,分析岩石试样的裂纹发展、应力应变规律和破坏模式过渡转化。基于最大线应变理论及胡克定律提出最大线应变强度分析公式,建立基于最大线应变理论的岩壁表面不稳定性破坏的试验测试和分析方法,并且同Mohr-Coulomb准则及Hoek-Brown强度理论进行比较,通过试验数据验证最大线应变理论解释硐室岩壁过渡型破坏模式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剪过渡式破坏 表面不稳定性 最大线应变理论 岩石力学试验
下载PDF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strain characteristic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with GPS deformation data
5
作者 王晓强 李杰 +1 位作者 Alexander Zubovich 王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1期33-39,共7页
Based on the multiple-term horizontal velocity solutions of 230 GPS monitoring site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the GPS site velocity fields and crustal horizontal strain fields in the area have been obtaine... Based on the multiple-term horizontal velocity solutions of 230 GPS monitoring site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the GPS site velocity fields and crustal horizontal strain fields in the area have been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of Tianshan, with the longitude (77°±1°)E as the boundary, gradually decreased towards two side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indicating that the pushing force of plate becomes weaker along with the fold deformation decreasing of the Tianshan.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of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nearly NNW, is basic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Tianshan cordillera trend, sugges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resulted from collision and extrusion of Indian Plate.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field mainly con- centrates on two areas, one is Isyk lake of North Tianshan, Kyrgyzstan, and the other is the juncture of Jiashi (South Tianshan) and Pamir arc faults. In the above areas, it can be shown from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that the strong earthquakes mostly occurs at the high shearing strain accumulation filed or its 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T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horizontal strain rate filed maximum shear strain
下载PDF
漾濞6.4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GNSS应变场变化分析
6
作者 牛甜 王伶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2018~2021年以来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观测站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计算获取应变率场,分析漾濞M_(S)6.4地震前后区域应变场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危险区应重点关注面应变压缩区域和最大剪应... 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2018~2021年以来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观测站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计算获取应变率场,分析漾濞M_(S)6.4地震前后区域应变场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危险区应重点关注面应变压缩区域和最大剪应变高低值转换区域;漾濞M_(S)6.4地震发生在前期面应变压缩区域,震后又迅速转变为拉张状态;漾濞一带长期处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剪切活动较强,震中附近的最大剪应变率在震前出现短期区域应变积累速率快速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 S6.4地震 面应变率 最大剪应变率 GNSS时间序列
下载PDF
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的边坡潜在滑动面搜索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剑 陈善雄 余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71-378,共8页
滑动面位置和形状的判断是影响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合理地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是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岩土工程常用的Mohr-Coulomb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破坏是由于某一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了岩土体的剪... 滑动面位置和形状的判断是影响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合理地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是边坡地基稳定性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岩土工程常用的Mohr-Coulomb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破坏是由于某一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了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此时剪切面上必然发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因此可以通过搜索最大剪应变增量的位置来确定边坡滑动面。基于以上思路,综合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和曲线拟合技术,提出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确定边坡地基潜在滑动面的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计算极限状态时边坡内的应力、应变,在计算剖面中设置一系列的垂线,利用FISH语言编制程序搜索垂线上剪应变增量最大位置的坐标,以获得滑动面上的离散点坐标。然后,通过最小二乘的方法对离散点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通过与极限平衡法的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方法的合理性。文中方法的判断标准物理意义明确,简便实用,且克服了对网格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剪应变增量 滑动面搜索 FLAC3D 曲线拟合
下载PDF
南天山-帕米尔现代地壳形变特征与应变场分布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杰 王琪 +4 位作者 王晓强 帕尔哈提 刘代芹 朱治国 蒋靖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9,共4页
利用1998—2011年南天山地区近90个GPS测站观测资料,获取了南天山-帕米尔地区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以及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1)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南北向缩短挤压的运动趋势,并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利用1998—2011年南天山地区近90个GPS测站观测资料,获取了南天山-帕米尔地区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以及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1)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南北向缩短挤压的运动趋势,并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特征;2)最大主压应变分布自西向东递减,应变场的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与构造走向正交;3)剪应变高值区与中强地震存在密切关系,剪应变最大值集中分布在南天山西段与柯坪断裂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站点 南天山-帕米尔 水平运动 主压应变 最大剪应变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等应变率下不同含水率砂样剪切带观测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学滨 杜亚志 +1 位作者 潘一山 顾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5-632,共8页
在压缩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加载速率为5 mm/min),针对不同含水率(12.7%~16.5%)砂样,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开展了最大剪切应变场的观测研究,获取了子区尺寸对砂样不同位置最大剪切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发... 在压缩位移控制加载条件下(加载速率为5 mm/min),针对不同含水率(12.7%~16.5%)砂样,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开展了最大剪切应变场的观测研究,获取了子区尺寸对砂样不同位置最大剪切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砂样含水率的增加,变形更加均匀,最大剪切应变高值区分布变得宽广,反映了剪切带的数目增加,微裂纹出现之前的最大剪切应变提高;随着纵向应变的增加,在应变高值区,最大剪切应变以非线性方式迅速增加,但在应变低值区,一般以线性方式增加。当剪切带出现以后,特别是在变形后期,子区尺寸对最大剪切应变有明显的影响。最大剪切应变随子区尺寸变化的演变规律与子区所处位置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样 含水率 位移控制加载 剪切带 子区尺寸 最大剪切应变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下载PDF
利用GPS形变资料研究天山及邻近地区地壳水平位移与应变特征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晓强 李杰 +1 位作者 Alexander Zubovich 王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7,共7页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1°(北纬38°~42°)为界向两侧逐渐递减;同时表明,板块的推挤作用力随着天山的褶皱变形减小相应趋缓.天山及邻近地区的主压应变方向分布近北北西向,基本与天山山体走向正交.反映了在印度板块碰撞推挤的强烈构造运动影响下天山及邻近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其最大剪应变场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北天山的吉尔吉斯斯坦依赛克湖附近;南天山伽师与帕米尔弧形断裂交会地带.整个地区多年来的地震震中分布,反映了该区域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天山及邻近地区 水平应变场 最大剪应变
下载PDF
单轴压缩湿土样最大剪切应变场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结果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学滨 张楠 +1 位作者 潘一山 杜亚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6-1003,共8页
研究了单轴压缩湿土样沿剪切带方向的最大剪切应变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剪切局部化区域尺寸的演变规律。为了深入揭示土样剪切带萌生的过程,根据纵向应变较高时清晰剪切带所处位置在土样上布置测线,对由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双... 研究了单轴压缩湿土样沿剪切带方向的最大剪切应变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剪切局部化区域尺寸的演变规律。为了深入揭示土样剪切带萌生的过程,根据纵向应变较高时清晰剪切带所处位置在土样上布置测线,对由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双三次样条插值,从而获得测线上光滑性较好的最大剪切应变分布。研究发现,随着纵向应变的增加,沿剪切带方向的最大剪切应变由低值多峰向高值少峰转变。测线上最大剪切应变发生突增的点、局部高值点及低值点均有可能发展成为主峰。测线上最大剪切应变的均值和标准差随纵向应变的演变规律在总体上均呈上凹形,但当纵向应变较低时,二者均呈线性。以上述两种统计量线性规律丧失所对应的平均最大剪切应变作为剪切带萌生的条件。随着纵向应变的增加,土样中发生剪切局部化的区域越来越大。欲达到相同的剪切局部化区域尺寸,含水率高的土样所要求的纵向应变较高。当纵向应变较高时,含水率高的土样的剪切局部化区域尺寸比含水率低的土样要大,这与其塑性变形阶段较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土样 剪切带 最大剪切应变 统计 剪切局部化
下载PDF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前西昆仑地形变的GPS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2 位作者 王琪 方伟 宋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3,共8页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 利用GPS观测资料计算并获取了2008年新疆西昆仑地区于田7.3级地震发生前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震中以南的龙木错断裂呈左旋走滑性质的运动特征,走滑速率为1.2~2.5mm/a;震中以北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滑动速率为5mm/a;震中北西面的康西瓦断裂的左旋走滑平均速率约为3~7mm/a。区域应变场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断裂带分布的影响。7.3级地震就位于断裂活动交汇的部位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级地震 GPS测量 西昆仑构造带 水平运动 滑动速率 最大剪应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变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姜永涛 张永志 +1 位作者 吴然 王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58,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缘1999—2013年间多期GPS水平速率观测数据,基于多面函数拟合,计算球面坐标系下区域不同时期的面应变和最大剪应变,分析地应变的时空演化特征,结合不同时期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MS>6.0),研究期间大震分布与地应变时空... 利用青藏高原东缘1999—2013年间多期GPS水平速率观测数据,基于多面函数拟合,计算球面坐标系下区域不同时期的面应变和最大剪应变,分析地应变的时空演化特征,结合不同时期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MS>6.0),研究期间大震分布与地应变时空演化特征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东缘面应变分布与地块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面应变的差异会在块体边界和内部形成不同的断层闭锁形式,与地震发生位置和震源机制有一定的关联;(2)区域最大剪应变的高值区对应于构造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鲜有地震发生;低值区对应于活动性较弱的断裂带,在区域地壳运动剧烈的背景下,在这些活动性相对较弱的断层上易形成应变能积累,因而会发生地震。区域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的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多面函数 面应变 最大剪应变 地震
下载PDF
岩土材料最大主剪应变破坏准则的推导 被引量:15
14
作者 高红 郑颖人 冯夏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8-524,共7页
屈服和破坏是2个不同的概念,是材料变形过程中的2个不同阶段。在应力空间中,理想塑性的屈服面在材料变形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而在应变空间中,后继屈服面与初始屈服面大小相同,但中心位置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而移动。所以传统的基于应力... 屈服和破坏是2个不同的概念,是材料变形过程中的2个不同阶段。在应力空间中,理想塑性的屈服面在材料变形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而在应变空间中,后继屈服面与初始屈服面大小相同,但中心位置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而移动。所以传统的基于应力空间的各种准则无法判断材料破坏与否,而基于应变空间进行表述则能克服这一局限。据此,建立基于最大主剪应变的岩土材料延性剪切破坏应变准则;根据正常固结饱和土排水和不排水三轴试验结果,分析应力和体积应变(排水)或孔隙水压力(不排水)随应变的变化规律,并利用ANSYS对上述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所得规律一致,表明取试样进入临界状态起始点的应变作为破坏极限应变容许值是合理的。最后,详细推导出最大主剪应变的计算公式,并针对几种常用屈服准则给出计算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力学 破坏 最大主剪应变 临界状态
下载PDF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及验证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雷 王德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以薄壁管试件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拉扭联合加载作用下的多轴疲劳应变变化特性·根据多轴疲劳临界平面法原理 ,以临界平面上最大剪应变幅、正应变幅以及表征材料总体损伤水平的非比例度为参数建立多轴疲劳损伤参量 ,结合Manson Coffi... 以薄壁管试件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拉扭联合加载作用下的多轴疲劳应变变化特性·根据多轴疲劳临界平面法原理 ,以临界平面上最大剪应变幅、正应变幅以及表征材料总体损伤水平的非比例度为参数建立多轴疲劳损伤参量 ,结合Manson Coffin方程建立了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材料总体损伤程度·模型中表征材料总体损伤的非比例度是加载参数的函数 ,与多轴疲劳应变变化特性密切相关·试验验证 ,预测寿命误差因子小于 1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扭联合加载 多轴疲劳 临界平面 最大剪应变幅 非比例度 材料损伤 寿命预测
下载PDF
湖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聂兆生 熊维 黄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2-926,共5页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湖北CORS网络、陆态网络等76个连续站2011-05~2013-06的GPS观测数据,得到各测站的精确坐标及测站的时间序列。给出全部测站的水平速度场,各测站的运动速度为6~9mm/a,运动方向以东向或东南向为主,与华南块体的运...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湖北CORS网络、陆态网络等76个连续站2011-05~2013-06的GPS观测数据,得到各测站的精确坐标及测站的时间序列。给出全部测站的水平速度场,各测站的运动速度为6~9mm/a,运动方向以东向或东南向为主,与华南块体的运动特征基本一致。初步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同时,计算了湖北地区的主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结果表明,湖北地区最大剪应变率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断裂带集中的地区,分别位于巴东、秭归和郧县-竹山附近,最大值约为(1.43~1.73)×10^(-7)/a,这一结果与湖北2014年秭归发生的4.5级、4.7级地震以及2014年房县4.0级地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场 时间序列 主应变率 最大剪应变率
下载PDF
基于FBG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应变监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丽 张博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8-1004,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应变监测方法,实现FBG传感器对测点三维空间应变状态的监测.方法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立方体框架,在框架内特定的方向上布设6个FBG应变传感器与1个FBG温度传感器形成三维空间FBG传感... 目的研究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应变监测方法,实现FBG传感器对测点三维空间应变状态的监测.方法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立方体框架,在框架内特定的方向上布设6个FBG应变传感器与1个FBG温度传感器形成三维空间FBG传感体.在所有传感器协同工作下,对测点的三维空间应变与温度进行监测.结果给出了基于FBG传感器的三维空间主应变,最大切应变及任意方向正应变的计算方法,并且根据该计算方法在Lab VIEW平台下开发了三维空间应变监测与分析系统.结论根据本监测方法制作的三维空间FBG传感体可以应用在房屋、桥梁、道路、大坝、雕塑等结构的监测当中.该传感体与相应的解调设备和所研发的应变监测与分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三维空间应变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G传感器 三维空间 主应变 最大切应变 任意方向正应变 LAB VIEW
下载PDF
中国大陆应变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良迁 周海涛 +1 位作者 杜雪松 塔拉 《华南地震》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1999~2009年网络工程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参数,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及其地壳现今的水平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西部青藏亚板块的压应力主方向围绕藏南和阿萨姆构造结向北、东、南依次辐射撒开。新疆... 根据1999~2009年网络工程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参数,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及其地壳现今的水平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西部青藏亚板块的压应力主方向围绕藏南和阿萨姆构造结向北、东、南依次辐射撒开。新疆亚板块自西向东由近SN向变为NE向。中国大陆东部地壳的压应力主方向自北向南由NEE变为近EW向,再变为SEE向。中国大陆主压应力作用强度西部显著大于东部。中国大陆地壳西部强于东部,南部强于北部,现今西部地壳以挤压、走滑为主,东部地壳既有挤压、走滑,也有拉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应力场 主应变率 最大剪应变率 地壳活动性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研究新疆伽师地区的水平变形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永志 孙和平 王卫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推导了利用位移场计算主应变、面膨胀、最大剪应变的公式 ,通过 1 998~ 2 0 0 0年间的两次重复GPS观测结果 ,计算了新疆伽师强震活动区在 1 998~ 2 0 0 0年间的水平主应变、面膨胀、最大剪应变等水平变形特征量的分布 ,分析了 2 0 0 ... 推导了利用位移场计算主应变、面膨胀、最大剪应变的公式 ,通过 1 998~ 2 0 0 0年间的两次重复GPS观测结果 ,计算了新疆伽师强震活动区在 1 998~ 2 0 0 0年间的水平主应变、面膨胀、最大剪应变等水平变形特征量的分布 ,分析了 2 0 0 3年发生在该地区的MS6 8级地震与GPS观测计算的变形场特征量之间的分布关系。并从力学理论的角度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局部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水平变形 主应变 最大剪应变 面膨胀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土遗址加固中GFRP锚杆锚固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景科 谌文武 +2 位作者 和法国 李最雄 孙满利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4-810,共7页
为揭示GFRP锚杆在土遗址加固中的性能,进而克服现有竹、木、复合锚杆锚固的局限性,拓展该新型材料在古遗址加固中的应用,选择直径22mm和25mm的GFRP锚杆开展了现场锚固测试试验。通过单级和循环两种加载模式,获取了两种杆体的破坏模式与... 为揭示GFRP锚杆在土遗址加固中的性能,进而克服现有竹、木、复合锚杆锚固的局限性,拓展该新型材料在古遗址加固中的应用,选择直径22mm和25mm的GFRP锚杆开展了现场锚固测试试验。通过单级和循环两种加载模式,获取了两种杆体的破坏模式与极限锚固力;在杆体—砂浆界面布设应变片,获取了受荷过程中界面监测点剪应变的变化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两种锚固系统均失效于砂浆—土体界面,φ22mm GFRP杆体极限锚固力50k N,而φ25mm GFRP杆体超过120k N;从加载端到末端监测界面剪应变呈衰减分布,在较大荷载下由于加载方向与杆体轴向微弱偏离导致局部出现受压现象,试验过程中监测界面未出现脱黏现象。研究表明GFRP锚杆可以部分替代复合锚杆,在土遗址载体加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锚杆 原位试验 破坏模式 极限锚固力 界面剪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