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the Holocene mud deposit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Yellow Sea 被引量:2
1
作者 仇建东 刘健 +1 位作者 许红 周良勇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reveal a nearshore and an of fshore mud depocenter of 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Yellow Sea.The nearshore depocenter is distributed in bands along the sout...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reveal a nearshore and an of fshore mud depocenter of 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Yellow Sea.The nearshore depocenter is distributed in bands along the south co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The of fshore depocenter is part of the distal subaqueous deltaic lobe,which deposited around the southeastern tip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Between the two depocenters is a linear depression.The mud deposits directly overlie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ve surfac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lower and upper units by the Holocen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The nearshore and off shore units display different seismic structures.The lower unit of the nearshore deposit exhibits basal onlap,whereas the upper unit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adation.The lower and upper units of the off shore deposit display distinct acoustic features.The lower unit has low-angle aggradation with internal reflectors generally dipping seaward and truncated by the Holocen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whereas the upper unit is characterized by aggradation and progradation landward rather than seaward.Results of geochemistry analysis of QDZ03 sediments and mineral analysis of WHZK01 sediments suggest that the nearshore deposit and the lower unit of the of fshore deposit are derived from the proximal coastal sediments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the Huanghe(Yellow) River sediments.The upper unit of the of fshore deposit is mainly Huanghe River-derived.The lower unit of the mud deposit represents a post-glacial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 according to dates of core QDZ03,and the upper unit represents a highstand system tract from middle Holocene to the present.These result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Huanghe River sediments into the Yellow Se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mud deposit Yellow Sea
下载PDF
Composition, 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Sediments from Mud Deposits in he Southern Weihai Offshore, Northwestern Shelf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Jinqing LIU Yilin +3 位作者 YIN Ping GAO Fei CAO Ke CHEN Xiaoy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161-1173,共13页
Studying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ddy area along the Yellow Sea shelf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eriod.Re... Studying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ddy area along the Yellow Sea shelf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eriod.Recently,a small muddy area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Weihai offshore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Based on high-resolution grain size,clay mineral,AMS14C,and OSL data of sediments from the core WHZK01 in the muddy area,we acquir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sources and paleoclimat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t 13 ky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e WHZK01 sediments were mainly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local rivers along the coast.However,the sources varied for different deposition units.The riverbed(before 13 kyr BP)and fluvial plain deposits(13-10 kyr BP)were mainly from local river inputs.The very thin littoral deposits from 10 kyr BP to 8 kyr BP also mainly originate from coastal river inputs,while the littoral-neritic deposits since 8 kyr BP were dominated by the Yellow River materials and partly supplied by the coastal rivers and the island erosion.In addition,five events related with the strong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during the intervals of 13.0-11.0 kyr BP,10.0-8.2 kyr BP,7.0-5.0 kyr BP,3.5-2.5 kyr BP,and 1.2-0.5 kyr BP were iden-tified.Three events relat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WM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 have strengthened the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coastal currents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Meanwhile,more Yellow River-derived distal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to the southern Weihai offshore and formed wedge-shaped muddy bodies.In short,the ratio of smectite/illite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EAWM indicator since 13 kyr BP on the northwestern shelf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sediment provenanc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mud deposits southern Weihai offshore South Yellow Sea
下载PDF
大水易淤综放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临界流速研究
3
作者 杨浩波 姜鑫 +2 位作者 寇高愿 刘鼎 赵安新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51-55,61,共6页
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000~5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 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000~5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本构方程;采用大型环管实验法建立了煤—泥—水混合物的流动模型,理论分析了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分别在高低压段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沉降特性;计算得到动水条件下煤泥淤积物发生流动的临界流速为1.1~1.5 m/s,从而得出煤泥淤积物的临界流速。研究煤泥在矿井水流动过程中的淤积机理,可为科学合理的清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易淤 综放工作面 大涌水 煤泥淤积物 临界流速
下载PDF
煤矿井下处理高浊矿井水工艺技术的研究
4
作者 梁旭 张兆 +5 位作者 白振荣 张东昕 田棣 李怀东 邸卫猛 韩少科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5期81-84,共4页
以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一号井煤矿为例,针对井下进水仓生产污水的水质、水量及其波动情况,利用微砂重介速沉设备进行处理,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在井下运用微砂重介速沉水处理工艺技术将煤泥岩粉等悬浮物... 以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一号井煤矿为例,针对井下进水仓生产污水的水质、水量及其波动情况,利用微砂重介速沉设备进行处理,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在井下运用微砂重介速沉水处理工艺技术将煤泥岩粉等悬浮物先行去除,实现泥水的有效分离,清水入仓后可提升至地面或井下直接回用,煤泥也得到了有效回收并产生经济效益,排水系统更节能降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水仓 煤泥沉积 清仓困难 微砂重介速沉水处理 节能 降耗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inerals and Quantitative Provenance Identification of Sediments from the Muddy Area Outside the Oujiang Estuary Since 5.8 kyr 被引量:4
5
作者 SONG Hongying LIU Jinqing +2 位作者 YIN Ping ZHANG Yong CHEN Xiaoy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The heavy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 sediments in core D04 with a length of 20.2 m from the muddy area outside the Oujiang Estuary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Fujian Provinces have been analyzed. Core D04 can be divi... The heavy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 sediments in core D04 with a length of 20.2 m from the muddy area outside the Oujiang Estuary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Fujian Provinces have been analyzed. Core D04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DU1(0–7.4 m), DU2(7.4–11.4 m) and DU3(11.4–20.2 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vy minerals are authigenic pyrite(65.6%)– hornblende(16.0%) – epidote(4.6%) assemblages. The core sedimen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layey silt, which belongs to the clinoform deposit formed since 5.8 kyr, indicating a weak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The deposition rates changed in the trend of high-low-high upwar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re sediments were mainly from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accounting for 79.2%, with only 10.0% from Oujiang, and 10.8% from other provenance. The Oujiang-derived sediment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the bottom unit DU3(3.1%) to the top unit DU1(17.8%), but the Changjiang-derived sediments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source 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Wenzhou Bay,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2.1–3.7 kyr, the sediment supply was greatly reduced due to the poor reclamation capacity of the river basins, resulting in a low deposition rate. Since 2 kyr,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Oujiang River Basin led to more soils to be eroded and transported to the study area. Due to the short distance of the site of core D04 from the Oujiang River mouth, the study area received more Oujiang-derived sediments when upper unit(DU1) deposited than the lower units(DU2 and DU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 deposit Oujiang ESTUARY MID-HOLOCENE heavy mineral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微观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星 王红雨 +1 位作者 柴鹏翔 王芝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9,共12页
坝前淤泥面加坝中淤泥坝基和新填筑坝体的接触界面是整个加坝体的薄弱部位,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工况下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特性,以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南川水库坝前淤泥面加坝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常规应变式直剪仪的基础上,利用电镜扫... 坝前淤泥面加坝中淤泥坝基和新填筑坝体的接触界面是整个加坝体的薄弱部位,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工况下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特性,以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南川水库坝前淤泥面加坝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常规应变式直剪仪的基础上,利用电镜扫描技术,通过控制剪切位移增量的方式对接触界面渐进剪切进行了微观试验研究,并且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获得了影响接触界面强度参数的微结构显著性变量,建立了反映两者关联性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不同压实状态的淤泥土造成的界面颗粒胶结和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界面抗剪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存在一个界面“最优黏结”状态;随着剪切位移增加,界面土颗粒从独立分布的单粒结构的接触形式,逐渐发育成以面-面、边-面接触定向排列的薄片状结构,最终形成不易压缩的块状粒团结构;界面孔隙微结构参数变化规律与宏观黏聚力、内摩擦角变化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坝前淤泥面加坝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前淤泥面加坝 改进直剪试验 接触面渐进破坏 微结构
下载PDF
2017-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和年际演化
7
作者 樊一阳 彭雲 +1 位作者 王韫玮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4,共11页
为了研究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性演化规律,分别在江苏沿岸大丰港南侧、大丰港北侧,以及射阳河口北侧选取了三条跨岸剖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进行了多次地貌和表层沉积物的重复观测和采样分析,并对2017—2020年间3条剖面的年际... 为了研究江苏中部潮滩地貌的季节性演化规律,分别在江苏沿岸大丰港南侧、大丰港北侧,以及射阳河口北侧选取了三条跨岸剖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进行了多次地貌和表层沉积物的重复观测和采样分析,并对2017—2020年间3条剖面的年际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大丰港南侧潮滩在春秋两季较为稳定,冬夏两季侵蚀较为明显,全年表现较为稳定;大丰港北侧潮滩全年基本处于明显侵蚀状态;射阳河口附近潮滩全年出现轻微侵蚀,但整体较为稳定。在年际尺度下,2017—2018年,大丰港附近潮滩均出现整体侵蚀的现象,射阳河口潮滩则出现潮间带上部淤积、下部侵蚀的现象;2018—2019年,江苏中部潮滩潮间带高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2019—2020年,江苏中部潮滩均出现潮间带上部稳定或轻微侵蚀、下部明显侵蚀现象。对潮滩演化状态研究显示,江苏中部潮滩的季节性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冬季波浪增强与夏季风暴频率增加均会导致江苏中部潮滩在当季出现侵蚀现象,沉积物供给减少会导致潮滩季节性冲淤趋势整体向侵蚀状态偏移;江苏潮滩北部的侵蚀/淤积区域分界点可能已经从射阳河口向南转移至大丰港南部区域;年际尺度下,江苏中部潮滩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潮滩 地貌变化 季节性变化 年际变化 冲淤分界点 江苏海岸
下载PDF
南黄海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中韩联合调查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一阳 朴龙安 +3 位作者 秦蕴珊 高抒 张法高 于建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7,共4页
于 1996年 6~ 7月开展了中韩南黄海联合调查。此次调查取得了若干新进展 :( 1)根据沉积物颜色探讨了黄河物质的影响 ;( 2 )从东到西获得了连续的回声测深记录 ;( 3)首次查明了东部泥的分布特征 ;( 4 )对中部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5)... 于 1996年 6~ 7月开展了中韩南黄海联合调查。此次调查取得了若干新进展 :( 1)根据沉积物颜色探讨了黄河物质的影响 ;( 2 )从东到西获得了连续的回声测深记录 ;( 3)首次查明了东部泥的分布特征 ;( 4 )对中部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5)取得了有关悬浮物分布的新资料 ;( 6)揭示了东部泥形成的水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沉积学 海洋沉积 联合调查 中国 韩国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2
9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4 位作者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2-588,共7页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 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 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0
作者 蒋东辉 高抒 程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3-561,共9页
根据渤海海峡空间尺度的大小、潮流特征和沉积物的性质特征 ,构造了一个平面二维沉积物输运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在研究区内 ,成山头附近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向东南和东北 ,渤海海峡西部的沉积物向西北输运 ,北部大连沿岸的沉积物顺... 根据渤海海峡空间尺度的大小、潮流特征和沉积物的性质特征 ,构造了一个平面二维沉积物输运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在研究区内 ,成山头附近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向东南和东北 ,渤海海峡西部的沉积物向西北输运 ,北部大连沿岸的沉积物顺着辽东半岛向西南方向输运 ,然后绕过辽东半岛的南端向北输运。在渤海海峡中部偏东 ,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形成一个反时针方向的旋涡 ,愈往中心沉积物的净输运率值愈小。海底冲淤趋势的计算结果与观测的结果相符 ,且中部泥区和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泥区正好对应于海底淤积区 ,辽东半岛南岸的狭长泥带对应于淤积条带 ,泥质区的边缘为冲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输运 数值模拟 泥质沉积 渤海海峡 悬移质 推移质 海洋地质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的全新世泥质沉积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桂芝 高抒 李凤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1 引言 细颗粒沉积物在海洋动力条件下被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关注的内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的输运、堆积、再悬浮过程与物质循环有着紧密的关系。泥质沉积中记录了环境变迁的信息... 1 引言 细颗粒沉积物在海洋动力条件下被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关注的内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的输运、堆积、再悬浮过程与物质循环有着紧密的关系。泥质沉积中记录了环境变迁的信息,通过对现代环境下的细颗粒沉积的研究,可以了解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及堆积过程,有助于恢复古代的沉积历史和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全新世 泥质沉积 粒度 浅地层剖面 沉积速率 海洋地质学
下载PDF
陆架环流作用下的北黄海中北部细颗粒物质输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石勇 高建华 +5 位作者 刘强 艾乔 盛辉 汪亚平 李军 白凤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63,共11页
海洋泥质沉积是流域、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该粒级物质的系统研究,是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此,采集北黄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80件,经室内筛分处理,并对细颗粒组分(<63μm)进行了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显示REE的... 海洋泥质沉积是流域、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该粒级物质的系统研究,是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此,采集北黄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80件,经室内筛分处理,并对细颗粒组分(<63μm)进行了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显示REE的含量及分布模式在长山列岛东西两侧差异显著:东侧物质明显富集REE,尤其轻稀土元素(LREE),Eu元素则明显缺失,指示了受鸭绿江的显著控制;长山列岛以西,REE除含量降低外,分布模式也变平缓。造影剂马根维显(Gd-DTPA)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大量使用,可能是造成Gd明显富集的主要原因。此外,辽南沿岸物质的来源及分布与以往认识存在差异,以往认为辽南沿岸泥质沉积为鸭绿江为主的辽东半岛河流的远端泥沉积,而本文的研究发现:辽东半岛东侧长山列岛至大连湾外海域以黄河来源物质为主,鸭绿江物质对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的贡献在西侧大于东侧,其中陆架环流对物质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REE) 泥质沉积 陆架环流 黏土矿物 北黄海
下载PDF
黄渤海水体交换、悬沙特征及其对渤海海峡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桂芝 高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8,共6页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海峡南部是高悬沙浓度区,又是渤海水体输往北黄海的通道,因而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似乎是截留部分悬沙并发生堆积的结果。但是,渤海海峡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均不支持这个假说。楔状堆积体的主体部分可能是在全新世高海面以前就形成了,而其物质可能是来源于海面上升过程中的海底物质改造和局部的海岸侵蚀。要弄清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的成因和物质来源,还需深入研究堆积体的表层沉积速率、泥碳的年龄、泥质沉积区的动水沉降通量、以及浅地层剖面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运 泥质沉积 浅海环流 渤海海峡 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中西部全新世中期以来泥质沉积厚度与成因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飞飞 刘健 +2 位作者 仇建东 刘宪光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共11页
通过对研究区35个站位全新世中期以来泥质体沉积厚度和形成年代的统计分析,认为泥质体主体主要形成于7.0cal.kaBP前后,伴随着黄海最高海平面出现,此后海平面波动幅度极小,沉积环境比较稳定,黄海暖流开始入侵并形成了黄海现今的环流格局... 通过对研究区35个站位全新世中期以来泥质体沉积厚度和形成年代的统计分析,认为泥质体主体主要形成于7.0cal.kaBP前后,伴随着黄海最高海平面出现,此后海平面波动幅度极小,沉积环境比较稳定,黄海暖流开始入侵并形成了黄海现今的环流格局,细粒物质被近岸海流所携带向岸向海双向传输,发育了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沉积厚度7.7m)和南黄海中部(最大沉积厚度9.0m)两个沉积中心。物源上以现代黄河和老黄河物质为主,同时,长江物质、朝鲜半岛物质、山东半岛沿岸短源河流物质,甚至外海的再悬浮物质对泥质沉积也有一定的贡献。两个沉积中心的最大沉积速率分别为1.283和1.286mm/a,之所以与以往研究区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有显著差别,可能与地史时期泥质体的沉积压实作用及黄河数次改道造成的物源供应不稳定等因素有关,但最大沉积中心位置在百年和千年尺度上的表现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体 沉积厚度 沉积速率 全新世 南黄海
下载PDF
扰动淤泥与沉积淤泥的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庆河 王殿志 赵子丹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82,共6页
为了分析不同沉积状态的淤泥流变特性 ,本文将淤泥作为线性粘弹性体 ,提出了根据泥 水系统控制方程解答和波浪在泥床上传播时的实测变化规律求取淤泥流变参数的反分析方法 ,并利用遗传算法分别求解搅匀(扰动 )与自然沉积淤泥的流变参... 为了分析不同沉积状态的淤泥流变特性 ,本文将淤泥作为线性粘弹性体 ,提出了根据泥 水系统控制方程解答和波浪在泥床上传播时的实测变化规律求取淤泥流变参数的反分析方法 ,并利用遗传算法分别求解搅匀(扰动 )与自然沉积淤泥的流变参数 .结果表明 ,淤泥平均密度相同时 ,自然沉积淤泥的弹性模量明显大于人工搅匀淤泥的弹性模量 ,两者的粘性系数随淤泥密度的变化规律也有明显区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沉积淤泥 扰动淤泥 流变特性 波浪传播 河口 泥沙运动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河口湾沉积亚相之沉积学与痕迹学识别与油气储层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贤涛 张国成 +1 位作者 吴渤 王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4-753,共10页
沉积学结合痕迹学研究,识别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存在五类河口湾沉积亚相。这五类亚相都含有斜向异源碎屑层理及海相或咸水痕迹化石。现代和古代河口湾研究证明,斜向异源碎屑层理(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ification),是潮... 沉积学结合痕迹学研究,识别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存在五类河口湾沉积亚相。这五类亚相都含有斜向异源碎屑层理及海相或咸水痕迹化石。现代和古代河口湾研究证明,斜向异源碎屑层理(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ification),是潮汐水流进入河流式河口湾引发波动震荡机制形成的。表现为重复出现,厚在数厘米到数分米的泥/砂对偶层。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岩芯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泥/砂对偶层及其所含海相和咸水成因痕迹化石,记录下河口湾上游,受潮汐影响产生水下收缩裂隙和滨岸痕迹化石Diplocraterion的河流成因砂(亚相A);河口湾中部,因与最大紊流带相关,出现变形层理和痕迹化石Palaeophycos、Planolites和Chondrites的泥质沉积(亚相B、C);河口湾下游,则显示Terebellina、Rhizocrallium、Ophiomorpha、Diplocraterion等高分异度痕迹化石的海相成因砂(亚相D、E)。文留地区古近纪油田与北美白垩纪油田的研究和勘探开发说明,河流式河口湾油气资源丰富,识别这类古环境,对寻找油气储层,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 泥/砂对偶层 痕迹化石 东濮凹陷 古近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安春 张凯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5-727,共23页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c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闽浙沿岸流将长江物质源源不断地向南输送和沉积过程、台湾暖流、上升流在其外侧的阻挡作用,以及下降流和穿刺锋的横向输运等动力控制因素。沉积物输运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风导致海洋动力加强的作用功不可没,热带气旋-台风风暴对泥质体起到了一定助长与破坏的双重作用。由于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季风和沿岸流的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气候环境的烙印,是冬季风和夏季风演化记录的良好载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千年、百年、十年尺度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历史及气候突变事件。该泥质沉积区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较敏感,自3.0ka BP以来对长江流域燃火变化以及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几次大迁徙均显现在沉积记录中,特别是对近几十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来沙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响应。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泥质体形成发育过程不同阶段中长江、黄河、台湾、闽浙河流物质以及残留区物质的定量贡献及时空差异;深入了解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环境记录研究;加强现代沉积动力过程的观测和精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泥质积区动力背景的空间差异性,这不仅是深化泥质沉积形成机制的需要,也可为古环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沉积 形成机制 物质来源 气候记录 环境响应
下载PDF
砂卵石地层中防渗墙槽壁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奉银 钟丽佳 张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7-872,共6页
地下连续墙或防渗墙施工中槽孔的开挖是极其重要的分项工程,泥浆护壁条件下槽壁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很多.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考虑泥浆的渗透,模拟计算不同密度的泥浆以及泥浆分层后槽壁的位移,对槽壁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经对槽壁位移值的... 地下连续墙或防渗墙施工中槽孔的开挖是极其重要的分项工程,泥浆护壁条件下槽壁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很多.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考虑泥浆的渗透,模拟计算不同密度的泥浆以及泥浆分层后槽壁的位移,对槽壁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经对槽壁位移值的分析得到泥浆密度增大槽壁的位移随之减小以及减小的幅度,随着泥浆的沉淀,槽壁位移增大.研究可为槽孔施工时的泥浆控制提供定量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渗墙 泥浆密度 沉淀 砂卵石地层 槽壁稳定性
下载PDF
中国硼资源及硼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前景 被引量:17
19
作者 孙青 郑水林 +1 位作者 李慧 侯会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5-330,共6页
硼是用途广泛的重要非金属元素,中国已探明硼资源总储量为4 908万t,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于辽宁、吉林、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矿床类型以沉积变质型和现代盐湖沉积型为主。几十年来,硼资源被过度无序开采,使得以硼镁矿为代表的易开采型硼... 硼是用途广泛的重要非金属元素,中国已探明硼资源总储量为4 908万t,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于辽宁、吉林、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矿床类型以沉积变质型和现代盐湖沉积型为主。几十年来,硼资源被过度无序开采,使得以硼镁矿为代表的易开采型硼富矿现已濒临枯竭,由此,加强对硼铁矿、现代盐湖和地下卤水型硼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十分必要。目前,硼资源主要是通过制成硼砂和硼酸加以利用,在采用碳碱法制备硼砂和采用硫酸一步分解法、硼砂二步法制备硼酸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硼泥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硼工业的发展。如果硼泥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既能解决硼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难题,也能缓解环境压力。因此,提出了硼泥在建材、环境材料、冶金及有价成分回收等领域资源化利用的绿色途径,并以提高硼的利用价值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对硼资源合理开发、硼泥综合利用和高新含硼材料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资源 矿床 开采 硼泥 环境效应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城市河道环保疏浚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黎荣 赵新华 +2 位作者 从月宾 胡群 高艳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21,24,共4页
在天津大沽排污河综合治理之前,在外环线9号桥至10号桥之间选取一段约100m长的河道作为试验段,对几种疏浚方案进行生产性试验,用以对整条大沽河的疏浚进行指导.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沉积物的开挖、运输、脱水.试验中的2种清淤方法为水力... 在天津大沽排污河综合治理之前,在外环线9号桥至10号桥之间选取一段约100m长的河道作为试验段,对几种疏浚方案进行生产性试验,用以对整条大沽河的疏浚进行指导.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沉积物的开挖、运输、脱水.试验中的2种清淤方法为水力清淤和机械清淤;3种运输方式为卡车、罐车和管道运输;3种脱水方法为风干、机械脱水和抽真空脱水.工程实施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符合环保的要求.最后,对2种清淤方法、3种脱水方法和3种运输方法的组合,综合造价、对环境的影响、实施速度等因素进行了组合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疏浚 水力清淤 机械清淤 沉积物(河道底泥) 城市河道 大沽排污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