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a's Economy: A Tentative Research from a Dual Visual Angle
1
作者 Guibin Suo Zhiyong Shi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5年第4期80-81,共2页
Most economists approach the economy of China from a single visual angle considering it as a special economic modality of transition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single visual ang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 Most economists approach the economy of China from a single visual angle considering it as a special economic modality of transition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single visual ang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dual visual angle treating China's economy as one of both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eatures, and attempts to research it from this dual visual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economy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ual visual angle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野中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形象的再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国莲 王延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26-131,共6页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分别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成为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形象存在着较大程度的误读,例如出于政治或经济利益(如旅游开发等)的原因,将西施、王昭君作为爱国主义的典...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分别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成为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形象存在着较大程度的误读,例如出于政治或经济利益(如旅游开发等)的原因,将西施、王昭君作为爱国主义的典型而掩盖她们在男权社会被作为物体来交换的生存状态。因此本文力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形象的女性悲剧意义:四大美女作为中国古代美女形象的基型只是男性欲望的存在、审美的对象和理想的载体,是男性之间实现政治目的或利益互换的物体,而她们的结局则象征着父权制文化系统下男性及男性文本对女性的压抑甚至憎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角 古代四大美女 男权话语
下载PDF
对视觉分辨极限值的修正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柳庭 崔志清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 :探讨视觉分辨力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检测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及修正的方法。方法:剖析计算视觉分辨力的理论基础,应用有关视觉分辨力的基本知识,阐明计算公式中相关参数的含义。比较修正前后两种计算结果。结果:眼最小分辨角用... 目的 :探讨视觉分辨力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检测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及修正的方法。方法:剖析计算视觉分辨力的理论基础,应用有关视觉分辨力的基本知识,阐明计算公式中相关参数的含义。比较修正前后两种计算结果。结果:眼最小分辨角用感受器理论计算应为25″,用小数法记应为2.4;按光波动理论计算应为26.26″~35.02″,用小数法记视力应为1.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 最小分辨角 锥体细胞 Rayleigh判据
下载PDF
儿童散文诗观照世界的审美方式 被引量:2
4
作者 余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7-20,共4页
儿童散文诗观照世界的审美方式并非单纯使用儿童视角或成人视角。诗人通常是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在一起,用儿童的眼光过滤生活的杂质与喧嚣,将生活诗意化并呈现出脱离成人"习惯化理解"轨道的意义。同时,成人视角的延... 儿童散文诗观照世界的审美方式并非单纯使用儿童视角或成人视角。诗人通常是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在一起,用儿童的眼光过滤生活的杂质与喧嚣,将生活诗意化并呈现出脱离成人"习惯化理解"轨道的意义。同时,成人视角的延伸使作品拥有了人生的厚度和凝重,使作品具有了哲学和美学的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散文诗 儿童眼光 成人视角 审美方式
下载PDF
论儿童视角在萧红文学创作中的特点及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单元 《嘉兴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26-130,145,共6页
儿童视角是萧红感受、认知、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她的个性、童年情结与艺术创造性有机融合的结果。她喜欢用儿童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方式的偏爱,更是与她的... 儿童视角是萧红感受、认知、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她的个性、童年情结与艺术创造性有机融合的结果。她喜欢用儿童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方式的偏爱,更是与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及个性心理的天然契合。她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仿佛毫不费力,但却产生了最佳效果。萧红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儿童视角在萧红的文学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儿童视角 单纯混沌 非理性 直接偶然 无目的性 直观鲜活 稚拙生动
下载PDF
花木兰似的写作立场——铁凝小说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秀芹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0-52,共3页
铁凝一直标榜一种无性别立场的写作,认为惟有如此才能跳出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赏心态,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信,才可能对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质展开深层的挖掘。但通过解读铁凝的小说,我们发现她小说中最光彩四溢、微妙灵动的女... 铁凝一直标榜一种无性别立场的写作,认为惟有如此才能跳出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赏心态,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信,才可能对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质展开深层的挖掘。但通过解读铁凝的小说,我们发现她小说中最光彩四溢、微妙灵动的女性、男性形象,却是其用女性目光叙述的作品,无意识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作品主人公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凝小说 无性别立场 花木兰境遇 女性意识 第三性视角
下载PDF
超越以及上升——浅析翟永明诗歌中独特的女性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婉琴 《黄山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98-103,共6页
翟永明作为80年代中期崛起的女诗人,一直以她独到的诗歌造诣称颂于以后的诗坛,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其诗歌以90年代为分割线,在女性视角上产生震撼的攀升,无论在语言还是在力图展现的意象上,都是基于本原而更加娴熟的飞跃。
关键词 翟永明 诗歌 女性主义 中国
下载PDF
论梅娘的小说创作
8
作者 李长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5,共3页
在1930-1940年代的东北沦陷区文坛上,梅娘的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寻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对母爱的渴求在梅娘的感情经历和小说创作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了梅娘对爱与生的渴望和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
关键词 梅娘 小说 母爱 女性视角 自我解放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问题
9
作者 李特夫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3-95,共3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践、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述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践、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述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十年代 诗歌翻译 研究视城
下载PDF
苏童小说的叙述视角琐谈
10
作者 党好收 《绥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1-73,共3页
本文从童年视角和女性视角对苏童的两个小说系列进行分析。少年系列小说中,存在着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思考;女性系列小说中,作者引导我们审视的是一定文化下的女性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
关键词 苏童 童年视角 女性视角
下载PDF
现代社会女性的困惑与追寻——对徐坤小说《厨房》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
11
作者 李谫博 《商洛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徐坤是当代文坛极具女性意识的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厨房》营构了女性无望尴尬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追寻在抒写上便体现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漂泊意识和对回归的极度渴望,在对现代女性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的感性观照中表达出了对两性和谐共处,... 徐坤是当代文坛极具女性意识的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厨房》营构了女性无望尴尬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追寻在抒写上便体现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漂泊意识和对回归的极度渴望,在对现代女性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的感性观照中表达出了对两性和谐共处,人的理想生存境界的呼唤与重建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房》 女性视角 人文关怀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从“女人”到“女神”——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论析
12
作者 李兴阳 《德州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5-8,62,共5页
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承续了传统“红色经典叙事”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但也有自己的新创。她以女性视角观察和思考女性在战争中肉体与灵魂的痛苦裂变,及其在战争中获得的... 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承续了传统“红色经典叙事”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但也有自己的新创。她以女性视角观察和思考女性在战争中肉体与灵魂的痛苦裂变,及其在战争中获得的精神新生,最终让她们由“女人”升华为“女神”。这个叙事意图,是由“贞洁受伤型”、“政治受伤型”、“婚姻受伤型”等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姜安的历史叙事与充当“社会历史家”,把握“时代精神”,重构红色历史图景,以与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历史意识等权威历史话语“互证”的使命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叙事 女性视角 人物类型 女人 女神
下载PDF
从社会性的谴责批评到文学性的审美鉴赏——论海派文学研究的视角转移
13
作者 杨迎平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6-12,共7页
海派文学研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学研究多是一般的社会性政治性谴责。新时期以后,海派文学研究从一般的社会谴责转向审美分析,出现了一批客观中肯的研究文章。但这时多是对海派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只有到... 海派文学研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学研究多是一般的社会性政治性谴责。新时期以后,海派文学研究从一般的社会谴责转向审美分析,出现了一批客观中肯的研究文章。但这时多是对海派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只有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才出现一批综合论述海派文学的专著,并深刻揭示出海派文学的现代品质,从而为海派文学正名。这次研究视角的转移,使海派文学呈现出真实鲜活的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学 视角转移 社会谴责 审美分析
下载PDF
40年代“童年回忆性小说”的叙述学特征——以东北作家群为例
14
作者 邵丽坤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2-74,78,共4页
4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出现了一批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对全知叙事视角进行了变革。双重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复调意味,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儿童视角 东北作家群 叙述特征
下载PDF
视错觉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凤烨 钱晓明 王立晶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5,共5页
针对女正装修身合体但不便于肢体运动,舒适性欠佳;休闲装便于肢体运动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但由于裁剪不修身合体无法展现女性的曲线美;礼服修身美观但舒适性欠佳、不易穿着不便活动等问题,阐述了视错觉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并对视错觉现象... 针对女正装修身合体但不便于肢体运动,舒适性欠佳;休闲装便于肢体运动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但由于裁剪不修身合体无法展现女性的曲线美;礼服修身美观但舒适性欠佳、不易穿着不便活动等问题,阐述了视错觉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并对视错觉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将视错觉现象及产生机制应用于女正装、休闲装、礼服等结构及造型设计中。结果表明:视错觉现象可巧妙地应用于女装的结构及造型设计,使其在保证穿着舒适性的前提下兼具良好的美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错觉 正装 礼服 休闲装 女装设计
下载PDF
基于网络关系模型的品牌女装配色解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明慧 徐平华 +2 位作者 韦秋菊 丁雪梅 冒海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7-142,150,共7页
针对当前服饰用色规律及其内在机制解析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服饰配色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网络关系模型。对服饰系列图像色彩进行初始聚类及二次聚类,提取主色及其用色比例关系;提取色彩占比、二元色组共现频率、色彩... 针对当前服饰用色规律及其内在机制解析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服饰配色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网络关系模型。对服饰系列图像色彩进行初始聚类及二次聚类,提取主色及其用色比例关系;提取色彩占比、二元色组共现频率、色彩空间距离等指标构建主色网络关系模型;对选取的3个代表性品牌女装的500幅图像,利用所开发的色彩解析软件,从主色分布、配色关系、配色机制方面进行了比对和分析,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品牌女装年度、时尚季用色规律。实验结果表明,3个女装品牌主色、空间距离和共现规律不尽相同,前3种颜色累计占比均超出50%,单幅样本耗时小于0.3 s;该方法能够以客观、可视化的方式表征服饰用色机制,用以辅助服装企划和设计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装配色 网络关系 配色机制 色彩聚类 可视化模型 空间距离
下载PDF
探析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被引量:8
17
作者 葛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1-233,共3页
中国一向注重榜样的学习。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典型,就是一段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虽然由来已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典型报道局限于固有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教育效果,甚至引起了大众的逆反心理。... 中国一向注重榜样的学习。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典型,就是一段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虽然由来已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典型报道局限于固有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教育效果,甚至引起了大众的逆反心理。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在进步发展。近年来,尤其是2005和2006两年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新的喜人气象,从平凡人之中挖掘典型,真实全面地塑造典型人物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特征。我们在关注报道的同时,也有必要从新闻报道的理论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报道的效果发挥得更加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报道 典型人物 逆反心理 平民视角 人文关怀
下载PDF
论周芬伶的张爱玲研究
18
作者 朱尹 王艳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4期92-94,共3页
周芬伶的张爱玲研究一直力求完整地展现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体验,周芬伶对张爱玲的散文评价颇高。周芬伶从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发掘出来的六封家信及其对这些家信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成为日后... 周芬伶的张爱玲研究一直力求完整地展现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体验,周芬伶对张爱玲的散文评价颇高。周芬伶从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发掘出来的六封家信及其对这些家信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成为日后完善张爱玲研究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和作家,在对张爱玲的研究过程中,周芬伶一直坚持从女性视角出发,形成许多独特的观点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芬伶 张爱玲 散文 家信 女性视角
下载PDF
The Ultimate Female Auteur: Visuality, Subjectivity, and History in the Works of Peng Xiaolian
19
作者 S. Louisa We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1期157-179,共23页
Peng Xiaolian is a rare and prolific Chinese author who writes both fiction and non-fiction works and directs both dramatic and documentary films. Peng has not only written, cowritten, or rewritten all the screenplays... Peng Xiaolian is a rare and prolific Chinese author who writes both fiction and non-fiction works and directs both dramatic and documentary films. Peng has not only written, cowritten, or rewritten all the screenplays of her eight dramatic features and two documentaries but is also the author of one novel, twelve novellas, over a dozen short stories, four book-length memoirs, three collections of film reviews, and numerous essays. The existing scholarly studies, however, nearly all focus on Peng's dramatic films, with much less, if any, attention directed at her writing and documentaries. To really understand Peng as a film auteur,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at her films and writings together. Given the quantity and complexity of her works and the space limitations of this article, I examine Peng's subversion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character, location, and time in three thematic sections reflecting the key narrative motifs in her work. I first summarize existing studies of Peng's films, highlighting the rarely examined interaction between visuality and spatiality in her films. Then, after defining her sense of time in narrative, I demonstrate how family history and self-reflexivity are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her films and her nonfiction works. Last but not least, I discuss how, through her use of multilayered narratives constructed by the female voice and subjectivity, her complete repertoire constitutes a uniqu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women. This article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through her use of multilayered narratives constructed by the female voice and subjectivity, her complete repertoire constitutes a uniqu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ale auteur visuality and spaciality female subjectivity women's history women's writing women's film
原文传递
培育和弘扬“黄科大精神”的新视角
20
作者 李兴水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15-16,29,共3页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深刻认识“黄科大精神”的根基,明确弘扬“黄科大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出创新发展“黄科大精神”的新举措,对黄科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培育 弘扬 “黄科大精神” 新视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