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C_(60)气相统计熵及热容的计算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奉岭 姜云生 宁世光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5-218,共4页
采用统计热力学方法及理想气体模型计算了气相^(13)C_(60)分子在101325Pa压力及不同温度下的统计熵与热容。给出了统计熵与热力学温度K之间的关系,以及等容热容和等压热容与热力学温度K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关键词 ^^(13)c_(60)分子 统计熵 热容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对洱海入湖河流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赖朝伟 刘再华 +3 位作者 于青春 夏凡 何学军 马震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1-611,共11页
不同土地利用对河流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的影响有很大差别,但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洱海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10月(雨季)和2021年1月(旱季)采集了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水样,测... 不同土地利用对河流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的影响有很大差别,但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洱海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10月(雨季)和2021年1月(旱季)采集了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水样,测定了入湖河流的基本物理参数、主要阴阳离子及δ^(13)C_(DIC)组成,对其中岩性相似的流域进行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DIC浓度及其δ^(13)C_(DIC)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洱海入湖河流的pH呈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HCO^(-)_(3)。入湖河流的DIC浓度在0.35~4.6 mmol/L之间,由于稀释作用雨季的DIC浓度小于旱季。河流δ^(13)C_(DIC)在-12.59‰~-2.99‰之间,北部流域、南部流域的河流以及洱海中部的白鹤溪、黑龙溪、中和溪和莫残溪的δ^(13)C_(DIC)值要比其它河流偏负。在流域内岩性相似情况下,洱海入湖河流中的DIC浓度随着流域内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植被(林地+草地)覆盖面积占比的升高反而减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越大δ^(13)C_(DIC)越偏正,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大入湖河流中的δ^(13)C_(DIC)越偏负。其中的原因是受到耕地施肥和污染物排放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耕地中的土壤CO_(2)升高及河流中生物活动增强,导致洱海入湖河流的DIC浓度升高及其δ^(13)C_(DIC)偏负,从而掩盖了林地和草地对河流中的DIC浓度及其δ^(13)C_(DIC)的影响规律。在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洱海入湖河流中的DIC浓度受到河流建设用地的影响最大,耕地的影响相对于建设用地来说要弱;δ^(13)C_(DIC)也受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控制,林地和草地对河流中的DIC浓度及其δ^(13)C_(DIC)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土地利用 溶解无机碳(DIc) ^碳同位素(δ^(13)c_(DIc))
下载PDF
富氡地热水中δ^(34)S_(so4)^(2-)、δ^(13)C_(DIC)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以息烽温泉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中欣 罗腾 +3 位作者 陈正山 陈刚 杨晨 肖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3-652,共10页
贵州息烽温泉被誉为“亚洲第一氡泉”,富含多种有益元素。选取息烽地热水和与其有关的地表径流水及岩溶泉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地球化学、δ^(34)S_(SO_(4)^(2-))、δ^(13)C_(HCO_(3)^(-))同位素等方法对区内富氡地热水中硫、碳元素来... 贵州息烽温泉被誉为“亚洲第一氡泉”,富含多种有益元素。选取息烽地热水和与其有关的地表径流水及岩溶泉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地球化学、δ^(34)S_(SO_(4)^(2-))、δ^(13)C_(HCO_(3)^(-))同位素等方法对区内富氡地热水中硫、碳元素来源及水-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Ca·Mg型,pH呈弱碱性,其阴离子主要为HCO_(3)^(−)和SO_(4)^(2−),阳离子主要Ca^(2+)和Mg^(2+),阴离子浓度变化范围为86—191.01 mg·L^(−1),阳离子浓度变化范围为20.7—57.4 mg·L^(−1)。地热水中δ^(13)C_(HCO_(3)^(−))值为−4.85‰—−9.12‰,计算得出CO_(2)的δ^(13)C_(CO_(2))值集中在−10.34‰—−13.99‰间,其参与水-岩反应的CO_(2)为幔源和土壤混合成因。δ^(34)S_(SO_(4)^(2-))值为25.41‰—27.53‰,与区内寒武系娄山关岩组中石膏中的δ^(34)S_(SO_(4)^(2-))值(26.73‰—29.57‰)一致。结合地热水中的阴阳离子含量、δ^(34)S_(SO_(4)^(2-))值和δ^(13)C_(HCO3)^(-)值的分析,可以认为大气降水入渗寒武系娄山关组碳酸盐岩地层发生的水岩反应主要为石膏的溶解,其次CO_(2)进入含水层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生成HC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34)S_(SO_(4)^(2-)) ^δ^(13)c_(HcO_(3)^(-))水-岩作用 富氡地热水 贵州息烽
下载PDF
^(13)C同位素标记DDT、DDD、DDE的简便合成
4
作者 王智楠 全海源 +5 位作者 胡宇钊 王留洋 蒋志福 梅向东 宁君 折冬梅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8-851,共4页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长时间滞留,并逐步代谢为更加稳定的滴滴伊(1,1-二氯-2,2-双(4-氯苯基)乙烯,DDE)和滴滴滴(双(6-羟基-2-萘)二硫,DDD)。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是国际上唯一...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长时间滞留,并逐步代谢为更加稳定的滴滴伊(1,1-二氯-2,2-双(4-氯苯基)乙烯,DDE)和滴滴滴(双(6-羟基-2-萘)二硫,DDD)。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是国际上唯一认可的痕量和超痕量检测的权威性检测方法。稳定同位素标记产品是该方法的物质基础。报道了^(13)C_(12)标记p,p′-DDT、p,p′-DDD和p,p′-DDE的合成。以^(13)C_(6)-苯为同位素标记原料,通过氧氯化得^(13)C_(6)-氯苯,^(13)C_(6)-氯苯分别与三氯乙醛水合物和二氯乙醛水合物经浓硫酸催化缩合制得^(13)C_(12)-DDT和^(13)C_(12)-DDD,以聚乙二醇-600为相转移催化剂,^(13)C_(12)-DDT脱氯化氢制得^(13)C_(12)-DDE。该方法产率高、产品纯度高、操作简便,可为同位素标记的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类化合物(DDTs)的合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标记 ^^(13)c_(6)-氯苯 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类化合物 标记合成
下载PDF
表土δ^(13)C揭示C_(4)植物比C_(3)植物更易分解和消化
5
作者 饶志国 赵明华 +6 位作者 郭文康 石福习 李云霞 刘利丹 赵琳 张赐成 肖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24-2340,共17页
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TOC)与相应上覆植物/植被之间的正/负δ^(13)C偏移量已被广泛报道,并被认为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如大气、气候和土壤因素)变化引起的。开展更大空间尺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其主导因素。本文对中国内陆空间跨度数千... 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TOC)与相应上覆植物/植被之间的正/负δ^(13)C偏移量已被广泛报道,并被认为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如大气、气候和土壤因素)变化引起的。开展更大空间尺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其主导因素。本文对中国内陆空间跨度数千公里的107个样点的表土和食草动物粪便样品进行了采集,对表土TOC、表土中分离出来的植物残体全样(PL)、食草动物粪便全样(HF)、表土植物残体和食草动物粪便中提取的α纤维素(α-cellulose)开展了δ^(13)C分析测试。数据分析显示,表土TOC与表土中植物残体全样之间的δ^(13)C偏移量(Δ^(13)C_(TOC-PL))和食草动物粪便全样与表土中植物残体全样之间的δ^(13)C偏移量(Δ^(13)C_(HF-PL))均与δ^(13)C_(PL)呈负相关关系。同样,食草动物粪便α纤维素与表土中植物残体α纤维素之间的δ^(13)偏移量(Δ^(13)C_(HF-PL-cell))也与δ^(13)C_(PL-cell)呈负相关关系。对这些负相关关系最合理的解释是,在表土中的分解过程和食草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中,C_(4)植物的分解/消化速度比C_(3)植物更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现代表土、沉积物和动物残骸δ^(13)C数据估算的C_(4)植物相对丰度,可能被普遍低估,在以后的相关研究当中应当予以适当考虑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总有机碳 植物残体 表土 食草动物粪便 α纤维素 c_(3)植物和c_(4)植物
原文传递
湖南城步十万古田泥炭地现生莎草δ^(13)C_(cell)观测
6
作者 秦倩倩 田怡苹 +6 位作者 李云霞 石福习 李嘉燕 赵明华 林添妍 曾瑶瑶 饶志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29-2440,共12页
莎草是泥炭地中的常见植物,对其开展现代观测研究,可为利用泥炭岩芯开展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照.2021年3月~2022年7月,对湖南城步十万古田(Shiwangutian,SWGT)泥炭地开放环境和林下环境的新生莎草嫩叶(SCNY)进行了大致的逐月采集,... 莎草是泥炭地中的常见植物,对其开展现代观测研究,可为利用泥炭岩芯开展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照.2021年3月~2022年7月,对湖南城步十万古田(Shiwangutian,SWGT)泥炭地开放环境和林下环境的新生莎草嫩叶(SCNY)进行了大致的逐月采集,并对其开展了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δ^(13)C_(cell))测试.将获得的δ^(13)C_(cell)数据与原地观测的采样前1个月的气温、水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开放环境中,SCNY的δ^(13)C_(cell)与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其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并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温度是SWGT开放环境中莎草δ^(13)C_(cell)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2)林下环境中,SCNY的δ^(13)C_(cell)与气温、水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了局地环境对莎草δ^(13)C_(cell)的影响;(3)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的SWGT开放环境中的莎草δ^(13)C_(cell)研究结果,与中亚干旱区阿尔泰山哈拉沙子泥炭地(Sahara sand peatland,SSP)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暗示泥炭地莎草δ^(13)C_(cell)的确可能具有开展古温度变化研究的潜力.鉴于古温度,尤其是全新世古温度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泥炭地莎草δ^(13)C_(cell),尤其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开放型泥炭地当中的莎草δ^(13)C_(cell),值得在将来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古田 泥炭 ^莎草δ^(13)c_(cell) 温度 降水量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alkane gas in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7
作者 DAI Jinxing NI Yunyan +4 位作者 GONG Deyu HUANG Shipeng LIU Quanyou HONG Feng ZHANG Yanl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gas field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 country to rapidly develop its natural gas industry.From 1991 to 2020,China discovered 68 new large gas fields,boosting its annual gas output 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gas field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 country to rapidly develop its natural gas industry.From 1991 to 2020,China discovered 68 new large gas fields,boosting its annual gas output to 1925×108m3in 2020,making it the fourth largest gas-producing country in the world.Based on 1696 molecular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data of alkane gas in 70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alkane gas in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were obtained.The lightest and average values ofδ^(13)C_(1),δ13C2,δ13C3andδ13C4become heavier with increasing carbon number,while the heaviest values ofδ^(13)C_(1),δ13C2,δ13C3andδ13C4become lighter with increasing carbon number.Theδ^(13)C_(1)values of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range from-71.2‰to-11.4‰(specifically,from-71.2‰to-56.4‰for bacterial gas,from-54.4‰to-21.6‰for oil-related gas,from-49.3‰to-18.9‰for coal-derived gas,and from-35.6‰to-11.4‰for abiogenic gas).Based on these data,theδ^(13)C_(1)chart of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was plotted.Moreover,theδ^(13)C_(1)values of natural gas in China range from-107.1‰to-8.9‰,specifically,from-1071%o to-55.1‰for bacterial gas,from-54.4‰to-21.6‰for oil-related gas,from-49.3‰to-13.3‰for coal-derived gas,and from-36.2‰to-8.9‰for abiogenic gas.Based on these data,theδ^(13)C_(1)chart of natural gas in China was plot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large gas field bacterial gas oil-related gas coal-derived gas abiogenic gas alkane gas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3)c_(1)chart
下载PDF
桂江河流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4)C和^(13)C示踪 被引量:6
8
作者 陶贞 高全洲 +3 位作者 黄夏坤 刘克新 丁杏芳 付东坡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472,共8页
基于一个水文年度的月周期性采样分析,用河流悬浮颗粒物的有机碳(P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同位素信号探讨了桂江径流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桂江悬浮颗粒物中POC含量多介于1.70%~14.27%之间,平均为(4.54±2.94)%;河流POC的△^(1... 基于一个水文年度的月周期性采样分析,用河流悬浮颗粒物的有机碳(P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同位素信号探讨了桂江径流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桂江悬浮颗粒物中POC含量多介于1.70%~14.27%之间,平均为(4.54±2.94)%;河流POC的△^(14)C值介于-235.8‰~-26.7‰之间,平均为(-135.38±57.27)‰,没有检出"核爆^(14)C"信号,揭示了较为强烈的流域地表扰动和土壤侵蚀状况。桂江POC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变化于-29.92‰~-24.71‰之间,平均为(-26.86±1.29)‰,这与以C_3植物为主的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致。桂江颗粒有机质的C/N比多介于5.54~11.53之间,平均为7.97,低于全球河流的平均状况。一方面,土壤有机碳、岩石来源的地质碳及藻类生物量的混合比例决定了桂江河流颗粒有机质的C/N比和△^(14)C值;另一方面,微生物群落对水体有机质的代谢分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有机质的元素和同位素比值。桂江河流DIC的δ^(13)C值变化于-17.22‰~-10.65‰之间,平均为(-12.95±1.94)‰。冬半年河流DIC(δ^(13)C值平均为-11.47‰)几乎全部来自碳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夏半年土壤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对DIC(δ^(13)C值平均为-14.73‰)的贡献达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poc) 溶解无机碳(DIc) ^^14c和^13c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桂江
原文传递
高CO_(2)浓度对稻田CO_(2)排放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彬 寇太记 刘钢 曾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作物生物量,从而使进入土壤的有机碳增加,这势必会影响土壤碳的稳定和积累。此项研究主要通过高CO2浓度对作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利用δ13C技术间接地初步分析土壤呼吸CO2排放不同来源贡献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水... 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作物生物量,从而使进入土壤的有机碳增加,这势必会影响土壤碳的稳定和积累。此项研究主要通过高CO2浓度对作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利用δ13C技术间接地初步分析土壤呼吸CO2排放不同来源贡献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水稻生长季,高CO2浓度降低田间CO2的排放,但不显著;种有水稻,根系对土壤总的呼吸影响主要体现在成熟期之前,且有相互消长的现象。在种有水稻的情况下抽穗期之前分解新有机质为主;高CO2浓度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分解更为明显,且高N水平对老有机质的分解有促进作用。鉴于此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将会不断得到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 cO_(2)排放 N水平 c_(4)土壤 ^^(13)c
下载PDF
夏季洪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分布与来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颖 金海燕 +8 位作者 李德望 季仲强 王斌 杨志 张扬 庄燕培 李杨杰 陈建芳 郑侦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区域POC分布与来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POC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41,p<0.01),与TSM呈显著正相关(r^(2)=0.92,p<0.01),表明咸淡水的混合是影响POC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东北部表层海水POC质量浓度局部升高,并且δ^(13)C_(POC)值显示为海源信号,表明浮游植物生产是影响该海域POC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高径流量形成的稀释效应,洪水事件会降低陆源输入的POC质量浓度,研究区域东南侧偏轻的δ^(13)C_(POC)也表明,洪水事件会扩大陆源POC在东海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有机碳 ^δ^(13)c_(poc) 洪水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11
作者 琚立 冉敏 +1 位作者 杨运鹏 王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05-1813,共9页
土壤碳同位素可以反映生长植被的同位素组成,从而进一步反映当时的植被类型以及气候环境状况。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区域开展土壤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关系分析对古气候的... 土壤碳同位素可以反映生长植被的同位素组成,从而进一步反映当时的植被类型以及气候环境状况。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区域开展土壤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关系分析对古气候的重建至关重要。通过采集塔里木盆地西缘帕米尔地区和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策勒县的表土沉积物,分析测定后获得其有机碳同位素,并将该表土有机碳同位素数据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明研究区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潜在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帕米尔地区和策勒地区的表土碳同位素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气温方面,帕米尔地区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与冷季气温相关性最好(r=0.598,P<0.01);策勒地区与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暖季气温相关性最好(r=-0.684,P<0.01)。降水方面,帕米尔地区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策勒地区与年均降水量呈弱负相关,与暖季降水量呈弱正相关,与冷季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632,P<0.01)。上述分析表明基于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来重建古气候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δ^(13)c_(org) 气温 降水量 相关性分析 干旱区
下载PDF
漓江流域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初探 被引量:8
12
作者 任梦梦 黄芬 +2 位作者 胡晓农 曹建华 张鹏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30-1843,共14页
以漓江流域境内地表河和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水体中的水化学组成以及δ13CDIC、δ15N-NO3-、δ18O-NO3-等,利用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初步探讨了漓江流域境内DIC、硝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漓江流域DIC(即HCO3-... 以漓江流域境内地表河和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水体中的水化学组成以及δ13CDIC、δ15N-NO3-、δ18O-NO3-等,利用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初步探讨了漓江流域境内DIC、硝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漓江流域DIC(即HCO3-)浓度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DIC)分别在12.20~402.60 mg·L-1和-17.29‰^-10.01‰,平均值分别为140.3 mg·L-1和-13.06‰.NO3-浓度在2.37~35.38 mg·L-1,δ15N-NO3-在0.99‰~11.09‰,均展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有机肥和污水对漓江流域硝酸盐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比达57.00%.其次是化肥、降雨中的NH4+和土壤N,贡献比分别是36.45%,6.55%.流域内DIC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和土壤CO2的溶解,同时也受硝酸溶蚀碳酸盐岩和大气CO2的影响.结果可为定制有效的控制硝酸盐的输入途径,净化水质测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δ^(13)c_(DIc) 溶解性无机碳(DIc) ^δ^(15)N-NO_(3)^(-) ^δ^(18)O-NO_(3)^(-) 硝酸盐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6-巯基嘌呤的浓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荣 张策 +1 位作者 刘佳 刘安定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246-224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血浆中6-巯基嘌呤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用蛋白沉淀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内标为6-巯基嘌呤-^(13) C_(2),^(15) N。色谱柱:AQ-C_(18)(2.1 mm×50.0 mm,3.0μm),流动相:100%水含0.1%甲酸-100%乙腈含0.1%甲酸,...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血浆中6-巯基嘌呤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用蛋白沉淀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内标为6-巯基嘌呤-^(13) C_(2),^(15) N。色谱柱:AQ-C_(18)(2.1 mm×50.0 mm,3.0μm),流动相:100%水含0.1%甲酸-100%乙腈含0.1%甲酸,流速:0.40 mL·min^(-1),柱温:50℃,自动进样器温度:8℃,进样量:20.0μL。用电喷雾离子化源,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稀释效应、稳定性。结果6-巯基嘌呤在0.50~20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标准曲线为y=1.58×10^(-2)x+1.03×10^(-3)(r=0.9981),定量下限为0.50 ng·mL^(-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99%~9.28%,稀释效应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7%,回收率可达92%以上。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6-巯基嘌呤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巯基嘌呤 ^6-巯基嘌呤-^(13)c_(2) ^^(15)N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浆 血药浓度
原文传递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records 被引量:16
14
作者 Andreas LüCKE Bernd WüNNEMAN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548-1555,共8页
Multi-proxi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such as total carbon (T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inorganic carbon (TIC),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sulfur (TS), hydrogen index (HI), oxygen index (OI) and stable car... Multi-proxi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such as total carbon (T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inorganic carbon (TIC),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sulfur (TS), hydrogen index (HI), oxygen index (OI)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δ^(13)C_(org)), were analyzed using a 7.3 m core from Zige Tangco. The source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 was mainly from autochthonous phyto-plankton,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s of proxi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at high TOC, TOC/TS, HI and δ^(13)C_(org) values, low TC, TIC values corresponded to warm and wet climatic condition, and vice versa. The process of cli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Zige Tangco region was hence recovered.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Holocene,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and intensive cold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8600 to 8400 cal a BP and 7400 to 7000 cal a BP. In the second half of Holocene, the climate became cold and dry gradually. The palaeoclimatic process during Holocene in Zige Tangco region matched well with that in Co Ngoin region which is ca 40 km to the south-east. Therefore this palaeoclimatic process represents the Holocene climatic featur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the same pattern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but the time and duration of some climatic events might be different. We can conclude that in Holocene solar insolation controlled the climatic pattern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sediment hydrogen index (HI)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3)c_(org)) PALAEOcLIMAT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WANCE:A possibly Volcanism-Induced Ediacar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被引量:2
15
作者 Zhongwu L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778-788,共11页
Four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δ^(13)C_(carb))excursions are recognized in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the genesis of which remains disputed.Whereas three of these δ^(13)C_(carb) excursions poss... Four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δ^(13)C_(carb))excursions are recognized in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the genesis of which remains disputed.Whereas three of these δ^(13)C_(carb) excursions possibly record secular biogeochemical variations,the other one,namely Weng'an negative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WANCE)with an age of ca.620 Ma occurs mainly within the northern Yangtze Platform.In this study,a SIMS U-Pb age of ca.620 Ma was documented from continental rift volcanism within the adjacent South Qinling terrane.Its temporal overlap with WANCE suggests a possible causal link.Volcanism-induced seafloor uplift may have prompted DOC oxidation in surficial oxygenated oceans,in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W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Ediacaran ^δ^(13)c_(carb)excursion MAGMATISM ZIRcON U-Pb ages
原文传递
泥炭记录的帕米尔高原晚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馨 冉敏 +1 位作者 杨运鹏 琚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67-1477,共11页
近年来,“全新世温度谜题”已经受到全球古气候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谜题,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进行更多的全新世温度重建。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内陆核心区域,目前有关帕米尔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的研究主要集... 近年来,“全新世温度谜题”已经受到全球古气候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谜题,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进行更多的全新世温度重建。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内陆核心区域,目前有关帕米尔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对湿度(或降水)变化的研究,而涉及温度变化的成果则相对较少。论文首先研究了表土碳同位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帕米尔高原的δ^(13)C_(org)与温度正相关;进一步在7个AMS^(14)C测年数据的支持之下,基于175个泥炭δ^(13)C_(α-cellulose)分析,重建了帕米尔高原过去约5000 a的温度变化历史。结果发现:帕米尔高原晚全新世以来整体呈现波动升温趋势,约5000~3600 cal a BP阶段处于缓慢降温期;约3600~200 cal a BP处于波动升温期;驱动机制分析显示,约3600 cal a BP之前温度下降主要是夏季太阳辐射下降导致的,约3600 cal a BP之后温度上升是由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增强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全新世 温度变化 泥炭 ^δ^(13)c_(α-cellulose) 帕米尔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