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θ节律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夏渊 卢悦 +3 位作者 李爱玲 王珍玉 潘新永 李永杰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341-34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θ节律刺激(TBS)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roQuest、Scopus、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TBS治疗脑卒中... 目的:系统评价θ节律刺激(TBS)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roQuest、Scopus、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TBS治疗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由两位评审员运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质量评估,并在数据提取后运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获得14项研究,共3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组相比,TBS组在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WMD=-4.11,95%CI:-6.99~-1.23,P=0.005],提高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WMD=9.54,95%CI:3.81~15.27,P=0.001]和改善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评分(ARAT)[WMD=8.83,95%CI:3.26~14.40,P=0.002]方面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TBS组在提高上肢Fugl-Meyer量表(UE-FMA)评分[WMD=7.24,95%CI:2.18~12.31,P=0.005]方面优于常规康复组;且亚组结果显示间歇性TBS(ITBS)在提高UE-FMA评分上可能比连续性TBS(CTBS)效果更优(P=0.04)。结论:基于当前证据,TB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θ节律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
2
作者 徐金 黄雅琳 +2 位作者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3031-3034,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相关跨脑区网络协同作用的影响
3
作者 郭苗苗 翟昊迪 +2 位作者 吉利辉 王田 徐桂芝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8-1478,共11页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 经颅磁刺激(TMS)因其可以非侵入性地探测和调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等临床神经调控领域。工作记忆的功能实现需要多个脑区的同步活动,该文将行为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通过建立跨脑区的因果网络连接,从记忆相关脑区间协同作用的角度探究不同模式的TM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首先对老年威斯塔大鼠分别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在体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大鼠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之后基于定向传递函数构建LFPs脑因果网络;最后通过对比行为学结果差异、各脑区因果网络参数等,探索不同模式TMS对老年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脑区之间信息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TMS组和iTBS组大鼠执行正确工作记忆任务的平均天数减少,平均正确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过刺激后,rTMS组和iTBS组前额叶和海马双向网络连接明显增强,信息流强度和因果流向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因此,rTMS和iTBS模式均能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和前额叶脑区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老年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工作记忆 脑因果网络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经颅磁刺激改善大鼠工作记忆的海马与前额叶跨脑区神经网络效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天恒 郭苗苗 +2 位作者 徐桂芝 吉利辉 王中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73-1585,共13页
目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iTBS制备磁刺激大鼠模型,采集记录大鼠在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腹侧海马(vH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局部场电位(LFPs)信号,应用格兰杰因果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iTBS对大鼠WM过程中vHPC与mPFC跨脑区神经网络协同和信息交互的影响。结果iTBS增强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其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所需时长减少(2.67±1.63)d(P<0.05),iTBS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iTBS增强了大鼠在WM期间vHPC与mPFC脑区的自因果网络连接,增加了网络连接强度、连接密度和全局效率(P<0.05);并且iTBS增强了vHPC与mPFC脑区的跨脑区网络连接,增加了vHPC-mPFC跨脑区的节点度和因果流向(P<0.05)。结论iTBS磁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相关脑区神经网络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iTBS可以促进大鼠认知能力,提高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交互和传递效率,iTBS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大脑vHPC与mPFC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交互来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海马-前额叶 工作记忆 脑网络 格兰杰因果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裴松 王健 夏家怡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8期3120-3125,共6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刺激组(29例)。两组在基础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分组训练。iTBS组额外增加iTBS治疗,假刺激组额外增加假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认知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额叶功能评价量表(FAB)、日常生活能力表(BI)、正序记忆、倒序记忆、延迟回忆、注意力评分和Hcy、CRP、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高于治疗前,Hcy、CRP、LD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iTBS组正序记忆、倒序记忆、注意力评分高于假刺激组,LDH水平低于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S更有助于改善PSCI,这与改善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卒中 认知障碍 疗效
下载PDF
θ节律串刺激对视觉空间注意的行为学及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6
作者 张艳明 宋为群 +5 位作者 单桂香 付伟 胡洁 杜巨豹 霍速 张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1-1038,共8页
目的:研究持续性θ节律串刺激(c TBS)对视觉空间注意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正常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刺激组)和对照组(假刺激组),两组经过TBS刺激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实验范式为"提示—靶",包括范围提示和汉... 目的:研究持续性θ节律串刺激(c TBS)对视觉空间注意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正常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刺激组)和对照组(假刺激组),两组经过TBS刺激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实验范式为"提示—靶",包括范围提示和汉字提示,范围提示为"大"圈和"小"圈,汉字提示为"大"字和"小"字。TBS刺激参数频率为30Hz,刺激强度为刺激器输出的50%,刺激部位为受试者右侧大脑的顶叶后部(P4),刺激脉冲801串,刺激间隔100ms。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汉字提示和范围提示时,反应时表现出提示等级效应(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汉字提示下P1、P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范围提示下PO4部位的P1、N1、N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汉字提示与范围提示比较,范围提示时P1、P2、N2波幅更大(P<0.05);对照组汉字提示与范围提示比较,范围提示时P1、N1、P2波幅更大(P<0.05)。结论:对右侧顶后叶皮质(PPC)进行抑制性c TBS刺激,能够影响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活动,尤其会影响对左侧靶目标的识别及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空间注意 事件相关电位 提示范围 θ节律串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思杏 纪运 马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3-567,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伤害性感受器敏化、传入神经元异常的异位兴奋性、脊髓后角促伤害感受的易化等有关。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段,可以有效缓...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伤害性感受器敏化、传入神经元异常的异位兴奋性、脊髓后角促伤害感受的易化等有关。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非侵入性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手段,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本文就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不同模式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θ节律爆发式磁刺激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复述功能正常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大华 汪洁 +4 位作者 卢洁 王佩佩 程亦男 袁英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能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左半球额叶损伤卒中后(1~6个月)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30例,复述功能正常。根据康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言语语言治疗(视图命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评价图片中的治疗项图片,不训练非治疗项图片;训练30 min/次,2次/d,共训练2周。TMS组和tDCS组在言语语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和阳极tDC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视图命名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治疗项视图命名和非治疗项视图命名。结果(1)3组接受不同言语康复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听理解能力、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981,P<0.01),其中治疗前3组患者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6±3.3)分,tDCS组:(7.8±2.4)分,TMS组:(8.2±3.1)分;P>0.05];治疗2周后,TMS组[(14.2±2.3)分]和tDCS组[(17.5±2.8)分]得分高于对照组[(11.2±2.9)分],tDCS组得分高于TMS组(均P<0.05)。对照组、tDCS组和TMS组患者治疗后命名得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6.614,tDCS组:t=4.651,TMS组:t=3.279,均P<0.05)。(3)3组患者治疗前后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2,P<0.05),其中3组患者治疗前非治疗项命名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6±3.2)分,tDCS组:(6.9±2.6)分,TMS组:(7.9±3.1)分;P>0.05];治疗后tDCS组得分[(11.6±2.4)分]高于对照组[(8.5±2.3)分]和TMS组[(8.5±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tDCS组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29,P<0.01),对照组和TMS组与本组治疗前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TMS和tDCS应用于左半球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疗效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tDCS治疗左侧额叶损伤的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效果可能优于TMS,更适合卒中后失语症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命名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下载PDF
小脑在肌张力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及小脑经颅磁刺激调控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翁雅婧 吴毅 +3 位作者 刘罡 程会兰 谢鸿宇 田闪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79-284,共6页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小脑至少通过3个机制影响肌张力障碍的发病:(1)小脑传出信号模式异常;(2)小脑和基底节核团之间的联系出现异常;(3)小脑细胞形态或结构出现异常。人类研究主要从临床及病理、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3个方面探索小脑在肌张力障碍发病中的具体作用。以往观点认为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及协调运动,而肌张力障碍主要是基底神经节区的一种功能紊乱。近年来随着“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提出,小脑被认为是与肌张力障碍有关的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发展,针对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也逐渐展开。经颅磁刺激(TMS)是人类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生理学技术之一。利用强度不断变化的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脑皮质层产生局部电流。rTMS是TMS的传统刺激模式。低频磁刺激(≤1 Hz)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高频刺激(>1 Hz)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θ节律爆发刺激(TBS)是一种新型的rTMS方式。间歇性TBS(iTBS)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连续性TBS(cTBS)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基于“小脑-大脑抑制”理论发现,TMS可以通过调节“小脑-大脑抑制”改善症状。iTBS对小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了运动皮层随后的联合可塑性的发展,而cTBS对小脑皮层的抑制则增强了运动皮层随后的可塑性。因此小脑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高级脑功能刺激调控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小脑 经颅磁刺激 小脑-大脑抑制 θ节律爆发刺激 间歇性TBS 连续性TBS
下载PDF
不同参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10
作者 董国英 陈霞 +1 位作者 周先举 王林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5期8-10,35,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参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大鼠共54只,分为Sham组(n=18)、1 Hz rTMS组(n=12)、10 Hz rTMS组(n=12)和间断θ节律性刺激(i TBS)组(n=12)。根据刺激强度,... 目的 观察不同参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大鼠共54只,分为Sham组(n=18)、1 Hz rTMS组(n=12)、10 Hz rTMS组(n=12)和间断θ节律性刺激(i TBS)组(n=12)。根据刺激强度,即静息运动阈值(rMT),分为Sham组、低强度组(80%rMT)和高强度组(120%r MT)进行实验,每组各6只。按照预先设定的参数进行rTMS持续刺激大鼠前额皮质5 d,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BDNF水平的变化。结果 低强度1 Hz rTMS组BNDF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高强度1 Hz rTMS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ham组、低强度10 Hz rTMS和高强度10 Hz rTMS组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强度iTBS组血清中BNDF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低强度i TBS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强度是影响rTMS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模式的rTMS对BDNF的效果随强度的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间断θ节律刺激 强度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C57BL/6小鼠听皮层脑片的长时程增强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玉婷 臧绍云 孙心德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4-348,共5页
采用脑片细胞外记录群体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方法,在成年C57BL/6小鼠听皮层上,研究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特征。用100Hz高频电脉冲刺激听皮层白质,可在听皮层灰质Ⅱ/Ⅲ层记录到明显的LTP。根据条件刺激后LTP的变化特征... 采用脑片细胞外记录群体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方法,在成年C57BL/6小鼠听皮层上,研究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特征。用100Hz高频电脉冲刺激听皮层白质,可在听皮层灰质Ⅱ/Ⅲ层记录到明显的LTP。根据条件刺激后LTP的变化特征,将其分为缓慢上升(A类)和短暂快速上升(B类)两种类型。使用模拟的θ节律刺激参数,可更有效地诱导听皮层LTP,其群体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增加更为明显(P<0.01),诱导成功率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6小鼠 听皮层 脑片 高频电刺激 θ节律刺激 长时程增强
下载PDF
iTBS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白伊冉 尹昱(综述) +1 位作者 吕红香 赵振彪(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476-1482,共7页
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和残疾原因,卒中后早期康复被广泛认为是促进卒中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方法,目前已广泛... 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和残疾原因,卒中后早期康复被广泛认为是促进卒中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间歇性θ节律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作为rTMS的一种新型治疗策略,其疗程更短,刺激强度更低,相对安全且高效。本文对iTBS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总结,重点关注了其在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和吞咽障碍等方面的效果。尽管其在康复中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关于iTBS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刺激参数、治疗频率及靶点选择也仍待进一步优化。综合而言,iTBS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深入研究以揭示其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卒中后患者的个体化康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节律刺激 脑卒中 康复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ong and short train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on LTP induction in rat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lices: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s
13
作者 何莹 刘明刚 +1 位作者 巩克瑞 陈军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09-318,共10页
Objective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is an important limbic structure involved in multiple brain functions such as sensory perception, motor conflict... Objective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is an important limbic structure involved in multiple brain functions such as sensory perception, motor conflict monitoring, memory, emotion and cognition. It has been shown that 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 is an important synaptic model of neural plasticity in the ACC,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patiotemporal properties of ACC at network level.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see the LTP induction effects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ACC by using different conditioning stimuli (CS) protocols. Methods A unique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 technique was used in the acutely-dissociated ACC slices of rats. Long and short train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 paradigms were applied in layer V-VI as the CS and the LTP induc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ACC. Briefly, both long and short train TBS are composed of bursts (4 pulses at 100 Hz) with a 200 ms interval, however, the former (TBS1) was with 10 trains and the latter (TBS2) was with 5 trains. After test stimulation at layer V-VI in the ACC, network field potentials (FPs) could be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across all layers of the ACC. Results The waveforms of FPs were different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Namely, positive-going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in layer I and negative-going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in layers V-VI, in contrast, complex waveforms were localized mainly in layers II-III.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two CS protocols, the induction rate of LT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BS 1 and TBS2 regardless of the spatial properties. TBS1 had more than 60% success, while TBS2 was less than 25% in induction of LTP. Moreover, both the 2 CS protocols could induce LTP in layers II-III and layers V-VI without layer-related difference. However, no LTP was inducible in layer I. Conclusion The present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imulation protocols may, at least in part, account for a large portion of variations among previous LTP studies, and henc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ng the best LTP induction protocol when designing such experiments. Moreover, the present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rominent superiority of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 in revealing the network properties of synaptic activities in the ACC, especially in compa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of this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term potentiation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s RA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