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抗战时期国人对“东亚新秩序”的认知与分歧
1
作者 敖凯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6,共9页
“东亚新秩序”是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为美化其侵略战争而提出的口号,是日本殖民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口号提出后,国人之间大体形成两种态度:一种是严正驳斥;一种是基本认同。作为日本构建“东亚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汪伪政权的建立... “东亚新秩序”是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为美化其侵略战争而提出的口号,是日本殖民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口号提出后,国人之间大体形成两种态度:一种是严正驳斥;一种是基本认同。作为日本构建“东亚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汪伪政权的建立进程影响着国人对“东亚新秩序”的关注度。在“东亚新秩序”的认识上,日本是否有建设新秩序的“诚意”、建设新秩序是否会让中国亡国、是否有建设新秩序的保障条件等问题在国人之间存在分歧。通过对认同者所提理由的分析,可知日本对建设“东亚新秩序”既无诚心又无保障。因此,那些鼓吹“东亚新秩序”、粉饰日本侵华战争的言论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右翼 “东亚新秩序” “大东亚共荣圈” 汪伪政权 日本侵华
原文传递
汪伪政权与“大亚洲主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裴京汉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6-91,共6页
汪精卫与其追随集团为确保其自身在政治上的合理性,为建立其思想理论基础而极力利用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并将之作为其宣扬“中日和平”的根据,汪伪政权为进行对民宣传而主导发行了《大亚洲主义》、《东亚联盟月刊》、《大亚洲主义与东... 汪精卫与其追随集团为确保其自身在政治上的合理性,为建立其思想理论基础而极力利用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并将之作为其宣扬“中日和平”的根据,汪伪政权为进行对民宣传而主导发行了《大亚洲主义》、《东亚联盟月刊》、《大亚洲主义与东亚联盟》及《大东亚月刊》等杂志,从分析这四种杂志内容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汪精卫及其追随者们利用孙中山提出的大亚洲主义,作为使其“和平建国论”得以合理化的手段,并错误地将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与“大亚洲主义”等同起来,进而,连这种被歪曲的“大亚洲主义”也逐渐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理论,即所谓的“东亚联盟论”、“大东亚共荣圈论”所吸收,汪伪政权最终成为其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洲主义” 东亚联盟论 孙中山 汪伪政权 汪精卫 民族主义 “东亚新秩序” 和平建国 东亚共荣圈 中国与日本
下载PDF
日寇在江苏地区推行的奴化教育
3
作者 墨尼 《江苏地方志》 1995年第4期41-43,共3页
日军占领江苏地区以后,对江苏人民先是以恫吓、杀害、继之怀柔,想以奴化教育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人心,使人民就范。 战前,江苏省教育无论数量或质量就全国各省区而言,皆臻上选。日军侵华后,苏省首遭敌寇蹂躏,凇沪弃守以后,江南省立各校... 日军占领江苏地区以后,对江苏人民先是以恫吓、杀害、继之怀柔,想以奴化教育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人心,使人民就范。 战前,江苏省教育无论数量或质量就全国各省区而言,皆臻上选。日军侵华后,苏省首遭敌寇蹂躏,凇沪弃守以后,江南省立各校以及各县地方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化教育 江苏地区 日伪教育 和平反共建国 江苏省 “东亚新秩序” 民族意识 政府 国民政府 训练班
下载PDF
1937年至1941年美国对华政策
4
作者 辜宗秀 何德廷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38-41,共4页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已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特别是与对日政策缠绕在一起,很难分开.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美日矛盾的加剧,可以说,1937年至1941年.美国行走在一条狭窄的小径上...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已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特别是与对日政策缠绕在一起,很难分开.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美日矛盾的加剧,可以说,1937年至1941年.美国行走在一条狭窄的小径上,一方面支持中国的抗战,遏制日本,一方面力图避免或推迟与日本的直接冲突,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中立期(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1月3日)、害怕冒美日战争危险的对华援助期(1938年11月3日至1941年12月7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立”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 日本政府 美国对华援助 孤立主义者 罗斯 美国对外关系 三国同盟 美国政府 “东亚新秩序”
下载PDF
“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建民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19,129,共10页
“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与现实思考赵建民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虽已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至今它的幽灵还在或隐或现地游荡。为纪念拉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的“七七事变”六十周年,有必要回顾和思考“大东亚共荣圈”炮制的过... “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与现实思考赵建民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虽已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至今它的幽灵还在或隐或现地游荡。为纪念拉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的“七七事变”六十周年,有必要回顾和思考“大东亚共荣圈”炮制的过程、实质及危害。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共荣圈 日本右翼势力 历史与现实 东亚联盟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 东南亚 日本侵略者 “东亚新秩序” 战争性质
原文传递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史桂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38,190,共18页
昭和研究会是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的智囊团,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集中了日本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精英"。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 昭和研究会是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的智囊团,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集中了日本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精英"。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就要瓦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将中国对日抗战引向"合作",提出"东亚协同体论"。该理论以东西方种族、历史、文化差异为前提,以中日共同反抗西方列强压迫、实现东亚和平为旗号,试图通过所谓的中日"经济合作"与"文化提携",实现两国间的"亲善"、"共荣",共同承担"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实现日本武力侵略达不到的目的。"东亚协同体论"发展了近代以来日本的亚洲主义理论,为野蛮的侵略战争披上"文化"、"文明"外衣,比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更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协同体论” “东亚新秩序” 昭和研究会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评抗日战争时期的尾崎秀实
7
作者 关伟 《大连近代史研究》 2006年第1期38-48,共11页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尾崎秀实,在对待中日关系问题上是个矛盾的人物,他结识过鲁迅,深深地同情中国人民的反战运动,也是近卫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他从'国际关系'和'民族运动'两个视角对中国进行了研究,既谈到政治,也谈到经...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尾崎秀实,在对待中日关系问题上是个矛盾的人物,他结识过鲁迅,深深地同情中国人民的反战运动,也是近卫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他从'国际关系'和'民族运动'两个视角对中国进行了研究,既谈到政治,也谈到经济,既评论了国共合作,也预测了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尾崎秀实在揭露日本侵略战争所造成的危害的同时,又在为政府效力。他所提出的'东亚新秩序'论与'大东亚新秩序'、'亚洲门罗主义'不同,其核心是主张苏、日、中三者'紧密地提携援助',使之'成为世界革命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崎秀实 “东亚新秩序” 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论日本近代的“皇国史观”
8
作者 刘淑梅 李箭 《大连近代史研究》 2007年第1期42-51,共10页
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幕府末期,日本的思想家们,如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人就提出了'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的所谓'海外雄飞论'。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中国、朝鲜,乃至亚洲的其他国... 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幕府末期,日本的思想家们,如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人就提出了'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的所谓'海外雄飞论'。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中国、朝鲜,乃至亚洲的其他国家,最终妄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而称霸亚洲。于是,日本的御用史学家、思想家们为适应军国主义者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幕府末期的'海外雄飞论'的思想,提出了以日本为中心,以'皇道'为指导,'解放'亚洲,建立'东亚新秩序',也就是称霸亚洲的理论,即'皇国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皇国史观” “东亚新秩序”
原文传递
1937——1941年美国对华政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韵华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1-53,共页
在中美关系史上,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是一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本世纪初实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方针,转为援华制日政策.这种转变对战后的美中关系及世界格局产生了... 在中美关系史上,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是一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本世纪初实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方针,转为援华制日政策.这种转变对战后的美中关系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华制日 日本军国主义 美国对华政策 中日战争 孤立主义者 “东亚新秩序” 全球战略 “隔离演说” 太平洋 对外政策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0
作者 杨云若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35,共4页
一、抗战初期的国际关系(1937—1939年) 1936年8月7日,日本在广田弘毅首相主持的五相会议上通过了日本的基本国策,提出南北齐头并进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计划,规定“外交、国防相辅相成,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一、抗战初期的国际关系(1937—1939年) 1936年8月7日,日本在广田弘毅首相主持的五相会议上通过了日本的基本国策,提出南北齐头并进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计划,规定“外交、国防相辅相成,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的总方针;在北方,“陆军军备以能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在南方,“海军军备以能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为目标”。为加强同美英法及苏联的对抗地位,日本加紧扩军备战,部署全面侵华,以扩大和巩固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东亚新秩序” 蒋介石 日本侵华 苏联 国际关系 代表团团长 抗战初期 中国政府 “门户开放”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