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中“为”字简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山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0-52,共3页
《孟子》词典归纳出《孟子》正文中“为”字的五种用法,即动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词。本文在进行数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用法作分类研究,总结其句法结构,试图探究每种词性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期管窥战国中期“为... 《孟子》词典归纳出《孟子》正文中“为”字的五种用法,即动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词。本文在进行数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用法作分类研究,总结其句法结构,试图探究每种词性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期管窥战国中期“为”字的使用及特点,更好地理解《孟子》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为”字 语法特点 表义功能
下载PDF
从“为”字训释谈“理想的字典”
2
作者 熊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为”字 《大词典》 用法 训释 典编纂 规范 词义特征 所指义 语言环境 使用者
下载PDF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与本土文献“为”字式被动句对比分析
3
作者 安俊丽 章轲楠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2期46-50,共5页
通过对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的452部经文中"为"字式被动句的穷尽性考察,对比本土文献相关成果,发现同时期"为"字式标志被动句共性大于个性,但是仍然有诸多差异:句式类型更为丰富,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究其原因,与"... 通过对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的452部经文中"为"字式被动句的穷尽性考察,对比本土文献相关成果,发现同时期"为"字式标志被动句共性大于个性,但是仍然有诸多差异:句式类型更为丰富,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究其原因,与"为"字式的自身发展、汉译佛经语言风格甚至与佛经梵文原文都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汉译佛经 本土文献 “为”字式被动句
下载PDF
论“为”字的泛义语法结构及相关误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瑞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6期54-60,共7页
我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一文中已言,泛义“为”字作谓语时有三种用法:单用、前附或后缀于表义准确的具体动作的动词。这当然就是它的基本语法形式。本文以此为基础而论... 我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一文中已言,泛义“为”字作谓语时有三种用法:单用、前附或后缀于表义准确的具体动作的动词。这当然就是它的基本语法形式。本文以此为基础而论述“为”字泛义的更复杂的用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 泛义动词 宾语 具体动词 “之” 语法结构 谓语 虚义 疑问句尾 助词
下载PDF
《汉语大词典》“为”字释义评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瑞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57-62,共6页
“为”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泛义动词,它的义项应如何归纳、表述、举例,迄今为止未见有专门而深刻的研究。《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汉大》)以释义详富为任,第六册1105页,“为”(wéi)的实词义共有三十项,绝大多数是动词义。笔者认为... “为”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泛义动词,它的义项应如何归纳、表述、举例,迄今为止未见有专门而深刻的研究。《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汉大》)以释义详富为任,第六册1105页,“为”(wéi)的实词义共有三十项,绝大多数是动词义。笔者认为这也并非精细深入研究而成,基本上是将古代辞书和古注以及今人、读古文易有的随文释义简作汇集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为”字 泛义动词 随文释义 指代用法 本义系统 “将” 词义 具体动词 比较句
下载PDF
“为”字本义考——《老子新探》增订本(未刊稿)第三章节录
6
作者 文达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迄今为止,老子提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仍然是一个没有猜透的谜。为揭开这一千古之谜的谜底,论文对"为"字的本义(即殷商甲骨卜辞中"为"字的初文初义)做了考释。首先分析《说文解字》对"为"字... 迄今为止,老子提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仍然是一个没有猜透的谜。为揭开这一千古之谜的谜底,论文对"为"字的本义(即殷商甲骨卜辞中"为"字的初文初义)做了考释。首先分析《说文解字》对"为"字的说解;随后重点考析《墨经》中针对"为"字所作的释义,并用古代文献(主要是上古典籍、其中包括近年出版问世的战国楚竹书)以及西周金文中的有关材料予以论证;最后追溯到殷商甲骨卜辞中的"为"字初文,分析字形,据形索义,进而联系卜辞文例考察其词义和语用,并作出结论。结论认为:就词性而言,甲骨卜辞中的"为"字初文是一个心理动词;就词义而言,它不是表示"做"或"作为"、"行为",而是表示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将要做某件事或将要从事某一活动的意向,简言之,就是"有某种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为”字的初文初义 说文解 墨经 心理动词 “有某种意向”
下载PDF
《韩非子》中“为”字不同用法的判别
7
作者 廖集玲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02-107,共6页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的词。在《韩非子》中,“为”字十分活跃,共出现1240次。它既可用作动词,又可以作助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及语气词等。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的词。在《韩非子》中,“为”字十分活跃,共出现1240次。它既可用作动词,又可以作助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及语气词等。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e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第一册25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另外在该书的“常用词【五】”中还专门阐述了“为”的各种用法(包括动词、介词、语气词等),共列了六个义项。(同上书,第二册422—423页)由于“为”字的用法繁多,我们不得不花点功夫对它作些分析、探究,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 《韩非子》 介词结构 “以为” 同用 谓语 双宾语 作动 助动词 “所以”
下载PDF
“何以……为”、“何……为”句式中“为”字词性再探讨
8
作者 施克诚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35-38,57,共5页
在古代汉语里,句末“为”的词性问题,特别是在“何以……为”、“何……为”句式中的“为”字,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为”字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宾语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以”跟它后面的词语构成... 在古代汉语里,句末“为”的词性问题,特别是在“何以……为”、“何……为”句式中的“为”字,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为”字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宾语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以”跟它后面的词语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意思是“用……做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 句式 词性 介词结构 疑问代词 词语构成 性问题 学术界
下载PDF
“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9
作者 喻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9-22,共4页
学界对"为"字被动式的形成演变机制存在诸多看法。句法平面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由"为(N)V"式或"为N所V"式演变成被动式的原因,语义平面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为"表被动是从哪个动词义引申虚化而来。... 学界对"为"字被动式的形成演变机制存在诸多看法。句法平面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由"为(N)V"式或"为N所V"式演变成被动式的原因,语义平面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为"表被动是从哪个动词义引申虚化而来。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为"字的意义、虚化程度等看法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 形成机制 综述
下载PDF
“为”字之争——记教学《桃花源记》时的一次动态生成体验
10
作者 雷建平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7年第2期32-32,共1页
学生朗读《桃花源记》,对于“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为”字读“wéi”还是读“wèi”起了争议。
关键词 《桃花源记》 “为”字 动态生成 教学 朗读 学生
下载PDF
中学文言文“为”字用法例说
11
作者 兰东兴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33-37,共5页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 中学文言文 疑问代词 语气助词 介词“以” 《古代汉语》 介宾词组 《赤壁之战》 《鸿门宴》 主动者
下载PDF
《鸿门宴》中的“为”字辨析
12
作者 栾华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语言环境 《鸿门宴》 “为”字 意义 语法特点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单字为训研究——以东汉高诱注释中的“止”字为例
13
作者 吴欣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35-40,共6页
单字为训作为注释语料中最常见的训释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的建立来认知世界的。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从语义框架、原型范畴和边缘范畴、语义场焦点分布三个方面,对单字为训注释语料进行研究。以《吕氏春秋》高诱... 单字为训作为注释语料中最常见的训释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的建立来认知世界的。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从语义框架、原型范畴和边缘范畴、语义场焦点分布三个方面,对单字为训注释语料进行研究。以《吕氏春秋》高诱注释中的“止”为例,当“止”作为训释词时,凸显的是其原型特征即“停止”义,或者说是其核心义;而当“止”作为被释词时,则展示了“止”的语义框架中的部分概念槽与填充项。在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容器图式等意象图式的联合作用下,“止”形成一个由原型——边缘的模糊认知域。在单字为训的注释语料中,高频训释词的原型范畴是不同被释词语义范畴的交叉点。训释词能否完全替代被释词,则取决于构成它们的认知模型是完全相同还是部分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训 高诱 “止” 语义框架 原型范畴 认知模型 意象图式
下载PDF
试论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龙国富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5,95,共7页
文章从构式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文章认为,"为"字被动式的语法化不属于"为"字发生词汇语法化过程,而是属于构式的语法化过程。"为"表被动是其所在构式发... 文章从构式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文章认为,"为"字被动式的语法化不属于"为"字发生词汇语法化过程,而是属于构式的语法化过程。"为"表被动是其所在构式发生语法化的附带产物(by-Product)。"为"字被动式的语法化路径有两条:表"成为"义的述宾句>被动句;表"成为"义的述宾句>判断句>被动句。文章将构式语法化纳入汉语历时语法化研究,是对语法化理论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被动式 构式语法化 构式语法 语法化
原文传递
“为”字的介词用法研究——以《荀子》一书为例
15
作者 李华 《汉字文化》 2014年第3期48-50,共3页
一、引言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且用法广泛而灵活,而《荀子》一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经典的一部语言学著作,为上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精湛的语言材料。故本文将以《荀子》一书为例,对“为”字的部分用法进行较深入而... 一、引言 “为”字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且用法广泛而灵活,而《荀子》一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经典的一部语言学著作,为上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精湛的语言材料。故本文将以《荀子》一书为例,对“为”字的部分用法进行较深入而系统的探究。“为”字在《荀子》中的使用数量较多且是一种实虚兼属的语言现象,既有作动词、名词等实词的使用情况又有作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用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为”字 用法研究 介词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频率 古代汉语 语言材料
原文传递
从泛义动词讨论“见”字本不表示被动──兼及被动句有关问题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瑞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16-23,共8页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字 被动句 泛义动词 “所”字结构 “之” 被动句式 “为”字 助动词 汉语被动句 主动式
下载PDF
温州白象塔出土的北宋“佛经”残叶为活字捺印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启康 《出版科学》 1996年第4期45-26,共2页
1987年,浙江温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在整理1965年于该市市郊白象塔出土的北宋文物时,发现其中有一件印经残叶。 据金柏东先生著文①(以下称“金文”)介绍,“此经残宽13、残高左8.5、右10.5厘米”,纸质“颇似棉纸。经文为宋体字,按回旋形排... 1987年,浙江温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在整理1965年于该市市郊白象塔出土的北宋文物时,发现其中有一件印经残叶。 据金柏东先生著文①(以下称“金文”)介绍,“此经残宽13、残高左8.5、右10.5厘米”,纸质“颇似棉纸。经文为宋体字,按回旋形排列”。残存经文可断续联缀成文者约160余字,经文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至九观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北宋末年 捺印 印刷术 残叶 “为”字 “色” 佛画 色浓淡 经文
下载PDF
应该高度重视消极修辞——从“被”字句、“把”字句的发展谈起
18
作者 康建常 《殷都学刊》 1987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消极修辞,虽然早在南宋陈騤的《文则》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被”字句和“把”字句发展的探讨,说明古人对消极修辞的高度重视,以期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
关键词 “被”字 消极修辞 被动句 “把”字 主动者 “于” “见”字 “为”字 高度重视
下载PDF
北京中考语文考“为”字笔顺引质疑
19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第26期10-10,共1页
6月24日北京中考首日,语文卷首题,很多学生就被“为”难住了——‘为”字的正确笔顺怎么写,第二笔到底是‘点’,还是‘撇’?这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题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不少考生纷纷表示有些拿不准。这一题目也遭到了网友铺天... 6月24日北京中考首日,语文卷首题,很多学生就被“为”难住了——‘为”字的正确笔顺怎么写,第二笔到底是‘点’,还是‘撇’?这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题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不少考生纷纷表示有些拿不准。这一题目也遭到了网友铺天盖地的吐槽:“会写不就行,这种考题有什么意义吗?”还有一硕士生直接表示:“教了十几年书,在笔画方面不是硕士是弱势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考语文 “为”字 笔顺 北京 质疑 小学一年级 语文试卷 硕士生
原文传递
“为”字和大象有关系吗?
20
作者 种芳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2014年第3期55-57,共3页
甲骨文的“为”字写法很奇怪,是这样的—— ,有没有发现什么?对,左边是一只手—— ,牵着一只长鼻子的大象—— ,表示人牵着大象去完成一项工作,所以,“为”字的最初意思就是做一项工作。后来,“为”字又引申出了其他意思,例... 甲骨文的“为”字写法很奇怪,是这样的—— ,有没有发现什么?对,左边是一只手—— ,牵着一只长鼻子的大象—— ,表示人牵着大象去完成一项工作,所以,“为”字的最初意思就是做一项工作。后来,“为”字又引申出了其他意思,例如认为的“为”、因为的“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字 大象 甲骨文 意思 写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