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导”与“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兰芝 姜国俊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53-255,共3页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历来是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争论不休的一个课题。大致可分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历来是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争论不休的一个课题。大致可分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派。传统教育理论否定学生的独立地位,而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 关系存在 “主体” 中师生 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 传统教育理论 矛盾统一体
下载PDF
伦理性的“主体”——论伊格尔顿对拉康思想汲取与转换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健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5年第9期62-70,共9页
在一个“主体”已声名狼藉的时代重新捡起这个话题,伊格尔顿的勇气无疑令人赞叹。在许多当代西方左派的理论中,“主体”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将多样化的个体拧在单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器上的元凶巨恶... 在一个“主体”已声名狼藉的时代重新捡起这个话题,伊格尔顿的勇气无疑令人赞叹。在许多当代西方左派的理论中,“主体”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将多样化的个体拧在单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器上的元凶巨恶,它为个体营造出了一个能够“自我决断”的“自我”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伊格尔顿 伦理性 汲取 拉康 资本主义 当代西方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丽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112,共4页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认知 德育范式
下载PDF
从“以人为本”看课堂“主体” 被引量:1
4
作者 臧恩钰 曲国庆 《辽宁高职学报》 2005年第5期137-138,共2页
“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总体观念。从“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并加以切实贯彻,对于我们所从事的高职教学是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议题。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学 课堂“主体” 切实贯彻
下载PDF
教人至难 必尽人之材——论美声“主体”教学方法对个性化“客体”的作用与反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郑路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50-153,共4页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出自宋·张载的《语录抄》。此言不仅仅深刻阐明了教师的职责,更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由于美声教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每一位声乐教师都深谙“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其中的...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出自宋·张载的《语录抄》。此言不仅仅深刻阐明了教师的职责,更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由于美声教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每一位声乐教师都深谙“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其中的真谛。许多美声教师都发表过论文对“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进行过详细而又深入的研究,大量的声乐类著述中也都对此加以强调,这其中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中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身为主体的声乐教师,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也熟知做为客体的每一位声乐学生的个性化因素都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加以区别对待。但是,在主体教学方法与客体个性化因素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有多少“主体”能针对不同“客体”的“个性化因素”实施“‘必尽人之材’的教学方法”?又有多少“主体”能真正理解“必尽人之材”的真正含义?如果身为声乐教师的“主体”不能明确以上两个问题,那么,在对个性化“客体”的教学方法实施上不仅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会对学生(客体)今后的演唱道路起到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主体” 个性化 反作用 客体 美声 声乐教师 因材施教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倪志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共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谁去化”和“谁化谁”的重大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主体” 哲学 思想建设
下载PDF
作文讲评课要关注“主体”发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课的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孟凡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41-43,共3页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作文批改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组织设计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作文批改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组织设计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作前指导和成文后的批改,而对作文的讲评重视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讲评课 “主体” 李镇西 学生写作 老师 作文教学 作文批改 写作能力
下载PDF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春桂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5年第9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 “主体” 英语语言知识 高中学生 基础教育改革 语言实践 沟通作用 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教育:从“主体”到“人”之超越——兼论“教育回归生活”
9
作者 谢镒逊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5,共4页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的路径完成从"主体"到"人"的超越,然而,这样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超越日常生活,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主体” “人” 超越 生活
下载PDF
文学的原住民与原住民的文学──从“异己”到“主体”
10
作者 陈昭瑛 《华文文学》 2013年第4期81-90,共10页
人类还须发展出一大情感,以共同思索人类整个的问题。这大情感中,应当包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本身之敬重与同情,及对于人类之苦难,有一真正的悲悯与恻怛之仁。由此大情感,我们可以想到人类之一切民族文化,都是人之精神生命之... 人类还须发展出一大情感,以共同思索人类整个的问题。这大情感中,应当包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本身之敬重与同情,及对于人类之苦难,有一真正的悲悯与恻怛之仁。由此大情感,我们可以想到人类之一切民族文化,都是人之精神生命之表现,其中有人之血与泪,因而人类皆应以孔子作春秋之存亡继绝的精神,来求各民族文化之价值方面保存与发展,由此以为各种文化互相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原住民 文学 民族文化 精神生命 人类 情感
下载PDF
改革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浅谈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主体”问题
11
作者 王细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3-65,共3页
英语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在当前高职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在当前高职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英语教学 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 学生 “主体”作用
下载PDF
“主体”重塑之路:电影《大都会》的列维纳斯式解读
12
作者 何文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0期15-19,94,共6页
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列维纳斯的他者中心主体观对电影《大都会》中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追溯列维纳斯伦理思想脉络中凝视“他者”之脸、到正视“他者”之力、再到与“他者”相遇,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埃里克从无限... 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列维纳斯的他者中心主体观对电影《大都会》中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追溯列维纳斯伦理思想脉络中凝视“他者”之脸、到正视“他者”之力、再到与“他者”相遇,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埃里克从无限膨胀的“主体”到被他人限制的“主体”,直至成为与“他者”相遇的“主体”之心路历程。影片展现了“主体”的精神荒芜与道德沦丧,同时寄托着导演对伦理美德曙光到来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 列维纳斯 “他者” “主体”
下载PDF
乡村观察手记(二十七) 基层民主进程中的“主导”与“主体”
13
作者 赵树凯 《中国发展观察》 2007年第8期43-45,共3页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动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总结: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变迁既为公众的民主参与提供了需求和动力,也提供了能力和空间。其二是政府的领导和直接推动。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进程是政府主导的,表现为政府不...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动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总结: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变迁既为公众的民主参与提供了需求和动力,也提供了能力和空间。其二是政府的领导和直接推动。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进程是政府主导的,表现为政府不仅设计了基本的法律规则体系,而且一直致力于直接的民主动员。在民主进程中,虽然基层政府仍然存在种种不适应、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进程 “主体” 社会经济发展 手记 乡村 政府主导 民主发展 民主参与
下载PDF
激情与智慧在“主体”中迸发——一堂《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公开课片段展示及评析
14
作者 李秀明 林昱 《福建中学数学》 2013年第4期25-26,共2页
1背景 近期,在笔者所在学校的市级公开课活动中,高一年级开设了一节《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得到了听课的同行专家的高度好评,现把课堂场景片段重现,供同行分享及借鉴.
关键词 公开课 “主体” 函数 方程 智慧 激情 同行专家 高一年级
下载PDF
性别魅力的彰显与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对消费时代女性小说的一种文化解读
15
作者 孙桂荣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这种在性别魅力彰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这种在性别魅力彰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小说 “主体” 文化解读 消费时代 性别 彰显 中国大陆 表现形态 文学接受 内视角 外视角 消费性 故事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主体”(他者)争锋--由《我爱比尔》论“第三世界”文化自处问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葛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华语小说《我爱比尔》被作者王安忆定义为一部"关心现实的小说",其微妙地呈现出一场东西方之间的话语争锋——致力将对方纳入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参照谱系。"全球化"作为无法逃避的文化经验,为各民族提供... 华语小说《我爱比尔》被作者王安忆定义为一部"关心现实的小说",其微妙地呈现出一场东西方之间的话语争锋——致力将对方纳入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参照谱系。"全球化"作为无法逃避的文化经验,为各民族提供了更为直接的遭遇机会,同时折射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时如何自处的文化主题。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一切有关民族主体性的诉求都有可能指向"他人"。这为第三世界以"主体间性"为基石?在既成的差序二元格局中"反客为主"提供了机遇。而同时?本土文化作为东方的发言立足点,在全球化浪潮里已被策略性地"他者化",反被西方的消费文化内化为亚洲人自身的文化共识。作为"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东方主体,主人公"阿三"与恋人"比尔"的爱情构成了现代东西方文化间的隐喻。而"中国性"所指代的东方本土经验也成为这场"主体"(他者)争锋的焦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主体”(他者) 第三世界 “本土”经验 城市场域
下载PDF
探索“主体”与“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途径 被引量:20
17
作者 曾玉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8-29,共2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二者最佳结合的契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的统一性、课程设置与学生知识结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因素对二者...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二者最佳结合的契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的统一性、课程设置与学生知识结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因素对二者结合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途径 “主体” 最佳 主导 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知识结构 课程设置 师生关系 因材施教 统一要求 统一性 学生 教师
下载PDF
从“他者”到“主体”——南京电视新闻中的农民工形象嬗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东方 刘辉 《声屏世界》 2008年第4期8-9,共2页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使得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徙成为一场蔚为大观的波及全民的运动。这场运动,不可避免地在电视荧屏上留下自己的影像。笔者通过对2000年至2005年南京电视台新闻...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使得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徙成为一场蔚为大观的波及全民的运动。这场运动,不可避免地在电视荧屏上留下自己的影像。笔者通过对2000年至2005年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所有自采节目的文稿进行关键词搜索,得到本文内容分析的样本。希望借此对农民工荧屏形象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电视台 电视新闻 荧屏形象 农民工 “主体” “他者” 城市化进程 嬗变
下载PDF
“主体”的成长与“革命”的在场——1910~1930年代上海主流商业女刊呈现的女性形象
19
作者 张宏 王景强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108-109,共2页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叙事,常见“压迫-反抗”的模式。这一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明清妇女史专家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出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著作...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叙事,常见“压迫-反抗”的模式。这一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明清妇女史专家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出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著作明确采用了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框架,作者高彦颐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批评“五四妇女史观”把传统社会的妇女塑造成了僵化的“受害者”的刻板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50年代 “革命” “主体” 20世纪90年代 商业 上海 在场
下载PDF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20
作者 贾琛 《学语文》 2007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生人数 “主体” 自主合作探究 一线教师 个性特长 小班化教学 班级授课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