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味”范畴下的斫琴经验抉微——斫琴师单卫林先生采访后记
1
作者 魏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0,共5页
“味”范畴下的斫琴经验,首先在于概念音的形成,这是单卫林通过大量地聆听琴家演奏而得来的。在形成概念音之后,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的累积,对斫琴之“味”的生成进行预判。这表明在斫琴艺术中,斫琴之“味”的生成具有其内在逻辑性。斫琴... “味”范畴下的斫琴经验,首先在于概念音的形成,这是单卫林通过大量地聆听琴家演奏而得来的。在形成概念音之后,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的累积,对斫琴之“味”的生成进行预判。这表明在斫琴艺术中,斫琴之“味”的生成具有其内在逻辑性。斫琴之“味”还体现在外形之“气”中,可观其“气”而知其“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范畴 斫琴 经验 “气”
下载PDF
汉藏古典诗学“味”论之比较——以《诗品》与《诗镜》为例
2
作者 旺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汉藏民族在其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提出了“味”论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少联系与区别。文章从钟嵘的《诗品》和藏族诗学文本《诗镜》对比分析入手,试图找寻汉藏古典诗学“味”论的共通内涵和审美差异,以追求汉藏文论... 汉藏民族在其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提出了“味”论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少联系与区别。文章从钟嵘的《诗品》和藏族诗学文本《诗镜》对比分析入手,试图找寻汉藏古典诗学“味”论的共通内涵和审美差异,以追求汉藏文论整体互补的可能性,反映中华文论丰富多元的真实风貌,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做出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诗镜》 “味” 汉藏比较
下载PDF
从老子之“味”到宗炳之“味”——古典文论中“味”范畴的形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玉琴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5期69-70,共2页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味"范畴的生成与演变相较于其它美学范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从最初的"饮食之味"不断转向"哲学之味"转变,最终形成"审美之味"。在"...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味"范畴的生成与演变相较于其它美学范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从最初的"饮食之味"不断转向"哲学之味"转变,最终形成"审美之味"。在"味"范畴的形成过程中,老子及宗炳对"味"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 老子之“味” 宗炳之“味”
下载PDF
地黄酒炖过程化学成分及“味”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钟恋 汪云伟 +3 位作者 杨诗龙 黎量 刘玉杰 黄勤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研究地黄酒炖过程化学成分及"味"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酒炖地黄中梓醇、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有量;应用统计质量法分析电子舌的传感器响应值,并探索它们的相关性。结果随酒炖程度加重,梓醇... 目的研究地黄酒炖过程化学成分及"味"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酒炖地黄中梓醇、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有量;应用统计质量法分析电子舌的传感器响应值,并探索它们的相关性。结果随酒炖程度加重,梓醇、毛蕊花糖苷在13 h前含有量逐渐下降,而后趋于平稳;同时5-HMF含有量逐渐上升,酒炖11 h后含有量上升明显。地黄炮制过程电子舌的响应值第二主成分与梓醇、毛蕊花糖苷、5-HMF含有量变化相关性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0.846、-0.911。结论电子舌技术结合统计质量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地黄酒炖炮制过程的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酒炖 化学成分 “味” 电子舌 统计质量法
下载PDF
印度医学中的“味”(rasa) 被引量:8
5
作者 廖育群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2年第3期255-272,共18页
“味”(rasa)是印度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代表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 ,是决定一切营养功能与治疗作用的基础。围绕着这一概念 ,古代哲人展开了对其本质的热烈讨论 ,其中所提出的“潜在之味”、“消化后味”等子概念 ,皆属思辩性极强 ... “味”(rasa)是印度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代表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 ,是决定一切营养功能与治疗作用的基础。围绕着这一概念 ,古代哲人展开了对其本质的热烈讨论 ,其中所提出的“潜在之味”、“消化后味”等子概念 ,皆属思辩性极强 ,但却不见于同样重视饮食与药物之“味”的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 ,对于印度传统医学中“味”的理论给予介绍和解说 ,并附有印度古代医学经典《妙闻集》(Susruta samhita)与《罗迦集》(Caraka samhita)中若干有关章节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医学 “味” 阿输吠陀 《妙闻集》 《She罗迦集》
下载PDF
“味”与“趣”——试论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 被引量:6
6
作者 陈伯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 “趣” “趣味” 诗性生命
下载PDF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邱美琼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5期148-152,共5页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两者的相融相通主要表现在审美语义、审美概括、审美形态、审美生发、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其相离相异主要体现在范畴来源、演变发展、本质内涵、审美感受及特征、发展取向、所折射出的时代色...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两者的相融相通主要表现在审美语义、审美概括、审美形态、审美生发、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其相离相异主要体现在范畴来源、演变发展、本质内涵、审美感受及特征、发展取向、所折射出的时代色彩等方面。“趣”与“味”相近而不切同,表里而不趋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论 审美范畴 “趣” “味” 辨析
下载PDF
语文教学的“味”与“道” 被引量:2
8
作者 毕泗建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7-58,共2页
教学方法上:追求原味 舍弃技道 语文教育学家李维鼎教授曾经提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五个“太快”现象:“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教学方法上:追求原味 舍弃技道 语文教育学家李维鼎教授曾经提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五个“太快”现象:“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语文教学追求原味,这应该是一种生命活力,一种平淡和自然美,应该有着特有的情趣、意趣、理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道” “味” 教学方法 教育学家 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 李维鼎
下载PDF
试论佛教对六朝诗学“味”范畴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艳芬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6-229,共4页
西方美学家眼里与美感相距甚远的"味",在中国古典诗学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化,更得益于中国佛教与诗学独特的相互影响关系和渗透状况。"味"范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西方美学家眼里与美感相距甚远的"味",在中国古典诗学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化,更得益于中国佛教与诗学独特的相互影响关系和渗透状况。"味"范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佛教的影响并且不断影响佛教:由饮食之味到艺术之味,由文采之味到言外之味,由味内味到味外味,其审美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由饮食之味到哲学之味,由本土文化之味到佛教禅宗之味,其外延不断得到扩充和拓展。"味"范畴的发展成熟过程,展示出中国文化及诗学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关系,它的发展和成熟也正是中国文化及诗学与佛教相互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诗学 “味” 范畴 佛教
下载PDF
中国印度古典诗学中“味”论之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文革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古典诗学 “味” 特色 异同
下载PDF
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建次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时雍 诗歌批评 “韵” “趣” “味” 运用 阐说
下载PDF
凭自己的趣味创造出来的耐读美文——胡竹峰散文“味”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培松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13期50-52,共3页
在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史时,人们有一个解不开的谜团,那是周作人留下的。他在评论散文时,力主散文要有"味",须"添上一种气味"。他在评论俞平伯散文时,着重说的就是"味",说俞平伯"为近来的一派新散文的代表,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 在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史时,人们有一个解不开的谜团,那是周作人留下的。他在评论散文时,力主散文要有"味",须"添上一种气味"。他在评论俞平伯散文时,着重说的就是"味",说俞平伯"为近来的一派新散文的代表,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因为俞文"有涩味和简单味"。他认为散文必须"有涩味和简单味","这才耐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史 “味” 解读 美文 中国现代 文学意 周作人
下载PDF
杨万里“诚斋体”的理学诗思与“味”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向彤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1-53,共3页
杨万里生新活快的"诚斋体"是他在长期积累求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体善从自然捕捉意象、充满理趣以及诉诸读者的理性启悟,至于其反映出来的理学诗思主要表现在"胸次透脱"及"活处观理"两个方面,与"诚斋... 杨万里生新活快的"诚斋体"是他在长期积累求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体善从自然捕捉意象、充满理趣以及诉诸读者的理性启悟,至于其反映出来的理学诗思主要表现在"胸次透脱"及"活处观理"两个方面,与"诚斋体"相联系的"味"论最能体现理学注重道德和涵养心性的思想,杨万里对"晚唐"诗的称赏则体现出力主调和的理学观,并将儒家风雅精神与平淡深远之趣相兼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次透脱 活处观理 理学 “味”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春颖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1期269-269,共1页
中国古典美学以"味"为中心形成丰富的美学思想,而"味"范畴的研究对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本文通过对"味"范畴内涵进行相应研究,后分析"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影... 中国古典美学以"味"为中心形成丰富的美学思想,而"味"范畴的研究对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本文通过对"味"范畴内涵进行相应研究,后分析"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影响,从而对当代价值观审视,不断促进"味"范畴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味”范畴 价值
下载PDF
语文本“味”:对一节名师阅读教学课例的品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应勇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6年第10期35-37,共3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却也冲淡了课堂的语文味。陈剑峰老师坚守课堂的语文味,从多个方面实践了对语文本“味”的追求。
关键词 语文本“味”课堂教学 文本阅读 诵读
下载PDF
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
16
作者 胡建次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02,共5页
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味”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味”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或对“味”作为文学审美之本予以标举,或对“味”的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对“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 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味”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味”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或对“味”作为文学审美之本予以标举,或对“味”的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对“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考察。清代文论对“味”的阐说,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味”这一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论 “味”范畴 三个维面 意义阐说
下载PDF
刘勰的“味”说与现代解释学观念
17
作者 汪洪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9-86,共8页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加达默尔 现代解释学 海德格尔 “味” 文本的意义 阐释学 批评家 文学批评 存在者
下载PDF
“味”审美范畴在高丽诗学中的深化——《补闲集》审美理论初探
18
作者 温兆海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味”审美范畴在高丽诗学中的深化———《补闲集》审美理论初探温兆海在朝鲜诗学发展史上,崔滋的《补闲集》占有重要地位。他第一次以朝鲜诗歌作为批评和研究对象,对诗歌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给予了充分... “味”审美范畴在高丽诗学中的深化———《补闲集》审美理论初探温兆海在朝鲜诗学发展史上,崔滋的《补闲集》占有重要地位。他第一次以朝鲜诗歌作为批评和研究对象,对诗歌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在《补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 审美范畴 崔滋 诗歌 韩国诗话 “意” 审美理论 审美特征 诗学 审美属性
下载PDF
从“味”范畴的源起看其美学内涵
19
作者 张青岭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1期145-147,共3页
"味",起源于饮食文化领域,后来进入审美领域,从起源来看,其美学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就主体方面而言,它指主体的审美观照,审美体验,即"体味""玩味""咀味""寻味",既指体味这一... "味",起源于饮食文化领域,后来进入审美领域,从起源来看,其美学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就主体方面而言,它指主体的审美观照,审美体验,即"体味""玩味""咀味""寻味",既指体味这一动作,又指体味获得的心理体验。其二,就客体(主要指诗歌)来说,指客体的深刻意蕴,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 审美体验
下载PDF
教研组网站建设三“味”谈
20
作者 王国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5,共2页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科教研组建起了网站。我校政治教研组也于2006年4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叫马湖在线(http://www.bmhzx-net)。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网站现已有注册用户9000余名。笔者作为白马...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科教研组建起了网站。我校政治教研组也于2006年4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叫马湖在线(http://www.bmhzx-net)。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网站现已有注册用户9000余名。笔者作为白马湖在线网站的创建者和主要维护者,在网站的发展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教研组网站的建设应突出“教”味、强调“研”味、追求“组”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研组 网站建设 “味” 现代教学技术 新课程改革 政治教研组 注册用户 www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