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凡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6-49,共4页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道德哲学
下载PDF
论阳明心学的“心即理”与“心”非“理”——基于认识论的“心”“理”关系再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禹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7-76,共10页
阳明心学“心即理”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命题,并不是将“心”上升到与“理”为一的本体论高度,而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探讨“心”“理”关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将“心”的认知能力分离为能上达“天理”之善源与下至普通人“日用之... 阳明心学“心即理”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命题,并不是将“心”上升到与“理”为一的本体论高度,而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探讨“心”“理”关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将“心”的认知能力分离为能上达“天理”之善源与下至普通人“日用之知”的路径,强调对“天理”认知的简明性。它是阳明心学通过吸取禅宗“直指本心”的认识论方法,而以“心即理”命题,将“悟”道主体与被“悟”对象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使士、农、工、商能够更加简捷地“明道”“悟理”,由此从另一角度开启儒家由“未发”到“已发”的上达“圣贤”的修养路径,本质上是从道德修养及儒学传播角度对朱熹理学“格物致知”认识论“支离破碎”弊病的修正。可以说,阳明学说是典型的中国伦理型文化语境及儒学“资治”理念的特有产物,只有把它置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特有语境下,方能诠释出王阳明心学的内在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即理” “心”非“理” 型语境
下载PDF
陆象山“心”、“理”关系新释——从阳明评象山“只还粗些”出发 被引量:1
3
作者 田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对阳明批评象山"只还粗些"的理解关系到两人思想的根本分歧以及双方学派归属。从"宇宙整体"出发,可以看出象山"心"、"理"关系是一种从同一、间离到重归合一的动态过程。阳明看到象山心、理相... 对阳明批评象山"只还粗些"的理解关系到两人思想的根本分歧以及双方学派归属。从"宇宙整体"出发,可以看出象山"心"、"理"关系是一种从同一、间离到重归合一的动态过程。阳明看到象山心、理相区分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种区分是动态过程的一个阶段,他对象山的批评并不准确。"心即理"命题不能充分彰显象山在"心"、"理"关系上动态流转、圆融复一的特质。不应机械化解读"心即理",而要从文意脉络来理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王阳明 “心即理” 宇宙整体
下载PDF
从道德生活出发——谈王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
4
作者 关山彤 《才智》 2015年第16期288-289,共2页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即在于"心即理",他从对于程朱理学的批驳出发,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观点。尽管这些思想中似乎存在着一些矛盾,然而当我们结合王阳明哲学产生的主要依据和根本...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即在于"心即理",他从对于程朱理学的批驳出发,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观点。尽管这些思想中似乎存在着一些矛盾,然而当我们结合王阳明哲学产生的主要依据和根本目的——即道德生活和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来看,这些矛盾或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化解。王阳明的心学来自道德生活、关注道德生活,具有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即理” 道德生活
原文传递
马一浮、牟宗三对朱熹“性即理”的不同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乐爱国 李志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5,共6页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甚至通过强调二者的相互联系,把朱学与陆王学调和起来。马一浮虽强调"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但是以朱熹"性即理"涵摄"心即理"。牟宗三则通过分析朱熹"性即理"与陆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并以为"朱子实非孟子学"。这些莫衷一是的学术观点是进一步研究朱熹"性即理"及其与陆王"心即理"之关系的学术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牟宗三 朱熹 “性即理 “心即理”
下载PDF
陆九渊和谐思想新探
6
作者 朱同炳 《荆楚学刊》 2013年第2期53-57,共5页
"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陆九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贯穿于其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损上益下"政策的实施。800多年来,陆九渊的和谐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 "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陆九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贯穿于其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损上益下"政策的实施。800多年来,陆九渊的和谐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和谐思想 社会实践 价值
下载PDF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图书馆智能管理创新 被引量:3
7
作者 罗桦 陈勇 +2 位作者 张清 赵滟 黄猛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第2期50-52,57,共4页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概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定位技术,重点讨论了如何将WSN定位技术运用到图书智能管理,通过定位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图书馆...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概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定位技术,重点讨论了如何将WSN定位技术运用到图书智能管理,通过定位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图书馆智能系统建设和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智能管 无线传感器网络 定位技术 互联网+
下载PDF
从“知行合一”难题看阳明心学的根本困境
8
作者 孙晓艳 《理论界》 2010年第2期93-94,共2页
"知行合一"具有贯通阳明心学整个体系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命题所遭遇的难题入手方能洞悉阳明心学根本困境。"知行合一"难题根源在于阳明浑然合一的心学体系一味强调同一,而缺乏对知与行对立面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因而... "知行合一"具有贯通阳明心学整个体系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命题所遭遇的难题入手方能洞悉阳明心学根本困境。"知行合一"难题根源在于阳明浑然合一的心学体系一味强调同一,而缺乏对知与行对立面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因而不能解释现实中知行分离的情况。这正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困境,贯穿其理论始终。在作为其理论前提的"心即理"这一阳明早期提出的命题中便开始孕育,更是对作为其统帅和根本依据的"致良知"思想本身之困境的暴露:漠视知与行、求知对象(客观知识)与求知行为、道德之理与万事万物之理、道德法则的社会与个体维度、知识形成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等诸多对立面的差异性,在不加以分析澄清各种关系的前提下,通通归置于"良知"旗下,以自我心灵作为判断是非道德的唯一标准,这并非真正的浑然合一,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混淆。最终结果是导致知与行在现实中的终极断裂,良知之"致"亦无所依托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传习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