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癌“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比较
1
作者 李旭 张建辉 +1 位作者 买文洁 叶晓红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554-557,共4页
目的比较“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施行“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至术后3个月。对比2... 目的比较“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施行“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至术后3个月。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切口满意度、颈肩部疼痛程度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0.53±4.26)ml]少于对照组[(58.75±6.31)ml],手术时间[(118.79±10.53)min]与住院时间[(6.35±1.03)d]短于对照组[(146.35±12.69)min、(9.42±1.69)d],切口满意度[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3.56±0.48)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9.46±4.33)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63±5.20)分]低于对照组[(5.23±0.79)分、(47.53±6.36)分、(48.56±6.48)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80.38±3.75)分、(79.28±3.86)分、(80.63±4.01)分、(81.43±4.10)分]均高于对照组[(71.26±3.29)分、(70.56±3.49)分、(72.31±3.59)分、(71.31±3.50)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型切口相比,“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效果更佳,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并能够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癌 “低位领”式切口 “l”型切口 疼痛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改良“L”型切口植骨与“L”型切口非植骨1年随访比较 被引量:37
2
作者 孔长庚 郭祥 吴多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00-2505,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案,但传统"L"型切口相关并发症仍较高,术中植骨与否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 背景:目前临床上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案,但传统"L"型切口相关并发症仍较高,术中植骨与否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改良"L"型切口植骨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单侧新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2例,分为2组,改良"L"型切口植骨组42例(A组),"L"型切口非植骨组40例(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足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1)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负重时间均短于B组(P <0.05);(2)术后2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术后1年随访时,2组Gissane角、跟骨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hler角及跟骨高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组大于B组(P <0.05);且2组均出现B?hler角丢失现象,A组B?hler角丢失值明显低于B组(P <0.05);(4)A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5)A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2%vs. 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提示改良"L"型切口植骨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术后切口并发症少,植骨可减少术后Bohler角丢失,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改良“l”型切口 植骨 骨折固定术 锁定钢板
下载PDF
撬拨复位微创置板与经“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9
3
作者 郑志辉 蔡沛彪 +4 位作者 关可立 李晓武 郑洵 陈海波 曾庆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42-2348,共7页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Ⅱ、Ⅲ 撬拨复位 微创置板内固定 “l”型切口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廖习如 刘忠国 +1 位作者 陈家生 许志向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6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笔者所自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笔者所自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AOFAS评分、Gissane角、Bohler角、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为91.1%,对照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为95.6%,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Gissane角与Bohler角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Gissane角与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1%,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均有不错的效果,而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创伤小、手术及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跗骨窦小切口 跟骨外侧“l”型切口 跟骨骨折
下载PDF
足外侧血管链在防治跟骨外侧“L”型切口皮肤坏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高许斌 池征璘 +1 位作者 官建中 吴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58-159,163,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L"型切口皮瓣血供与血管链的关系,探寻安全的手术切口。方法:解剖5具尸体标本,了解足外侧"L"型切口皮瓣的血管链供应情况。选取跟骨骨折10例,根据尸体解剖的结果,均采用外侧扩大"L"型...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L"型切口皮瓣血供与血管链的关系,探寻安全的手术切口。方法:解剖5具尸体标本,了解足外侧"L"型切口皮瓣的血管链供应情况。选取跟骨骨折10例,根据尸体解剖的结果,均采用外侧扩大"L"型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病例,观察病人的切口皮肤愈合状况。结果: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足外侧形成的血管链是"L"型切口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10例扩大"L"型切口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伤口坏死、感染。结论:保护足外侧血管链可以避免对"L"型切口皮瓣血供的破坏,可以减少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足外侧血管链 外侧“l”型切口
下载PDF
微切口与“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潘跃 胡继超 +1 位作者 魏勇 王国庆 《浙江创伤外科》 2017年第4期637-639,共3页
目的观察微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2例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住院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微切口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型切口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术中都采用撬拨法先复... 目的观察微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2例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住院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微切口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型切口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术中都采用撬拨法先复位,再采用跟骨"Y"型钢板固定。以Bohler角、Gissane角、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肿胀消退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为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除了手术时间相对对照组长以外,其它观察指标,即术后复查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肿胀消退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具优势,临床患者更容易接受,术后并发症更少,临床上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分 切口 “l”型切口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银凤 袁冰 +2 位作者 刘平 王晶 王希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33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40例(45足),均采用经外侧&q... 目的探讨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40例(45足),均采用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随访12~24个月,观察患者患足愈合情况(愈合率、切口愈合时间),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12个月患足B?hler's角、Gissane's角及跟骨后部高度。结果术后,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术后1周出现皮缘部分变紫2足,及时给予局部创口间断拆线和换药处理后愈合;采用同体异种骨植骨12足中出现3足排异反应,放置负压引流管后换药好转。切口愈合时间为(16.21±4.33)d。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患者患足B?hler's角、Gissane's角大于术前,跟骨后部高度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患足B?hler's角、Gissane's角及跟骨后部高度,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粉碎性 跟骨 锁定接骨板 “l”型切口 内固定 效果
下载PDF
改良经跗骨窦“八”字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8
作者 何嘉承 喻巍 +5 位作者 李超 周欢斌 万良弈 万俊良 李强 付江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33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跗骨窦"八"字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 目的:探讨改良经跗骨窦"八"字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L"型切口治疗,研究组给予改良经跗骨窦"八"字切口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各指标变化情况、足部功能情况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结果: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足部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接受改良经跗骨窦"八"字切口及传统"L"型切口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前者能使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有效缩短,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使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经跗骨窦“八”字切口 传统“l”型切口 SANDERS Ⅱ、Ⅲ 跟骨骨折
下载PDF
改良“L”型切口对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范亮亮 胡勇军 崔海勇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35例(改良"L"型切口治疗)、对照组35例(传统"L"... 目的探讨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35例(改良"L"型切口治疗)、对照组35例(传统"L"型切口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患者的的踝关节功能优65.71%、良25.71%、可8.57%,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45.71%、良34.29%、可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改良组和对照组的Bolher角、Gissane角、Peries角和跟骨高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患者的Bolher角显著的高于对照组,Gissane角、Peries角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传统L型切口法,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l”型切口 跟骨骨折 功能恢复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泽钦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2期12-14,共3页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的固定治疗中运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在东莞市塘厦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将其进行随机性的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的固定治疗中运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在东莞市塘厦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将其进行随机性的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运用跗骨窦小切口固定的方式治疗,对照组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的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Kofoed评分以及Maryland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时间内,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分别为50.5%和1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优势更加明显,且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加少,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临床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小切口 跟骨骨折 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
下载PDF
“L”型切口巨乳缩小术
11
作者 洪伟 尚瑜 +1 位作者 蒋彪 邓典智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l”型切口 巨乳缩小术 形体畸形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12
作者 陈军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2494-2496,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A组采用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跗骨窦...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A组采用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足部功能、跟骨中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Maryland分、跟骨中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均上升,且B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A组低(2.27%VS 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采用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更高,且并发症更少,可有效提高患者足部功能,促进身体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骨窦入路 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 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及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杨振军 何新泽 +2 位作者 孙勃 程兴龙 王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探究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SandersⅡ型51例,SandersⅢ型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观察组予以改良... [目的]分析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探究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SandersⅡ型51例,SandersⅢ型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观察组予以改良"L"型切口;对照组予以常规"L"型切口。使用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分。进一步分析观察组的手术时机、牵开方式、手术时间、引流、植骨、吸烟和抗生素使用等7个切口并发症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足踝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引流、牵开方式和吸烟5个因素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早于伤后7 d、手术时间〉1.5 h、术后不引流、静态牵开方式以及吸烟。[结论]改良"L"型切口下复位固定跟骨骨折,术后足踝功能恢复较好,皮肤坏死发生率低,为进一步避免发生切口并发症,应推迟手术至伤后7 d、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需引流、注意牵开皮瓣的方式和时间、禁止吸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改良“l”型切口 疗效 并发症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腋下倒“L”型切口剖胸手术体会
14
作者 杨鲲鹏 袁天柱 +2 位作者 齐宇 张清勇 寿化山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67,共1页
关键词 腋下倒“l”型切口 微创 胸部小切口 胸部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跟骨骨折外侧“L”切口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21
15
作者 金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22期1895-1897,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皮缘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4年9月至2014年9月采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53例跟骨骨折病例,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6~8个月,平均随访4.5个月,了...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皮缘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4年9月至2014年9月采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53例跟骨骨折病例,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6~8个月,平均随访4.5个月,了解患者的切口愈合状况及愈合不良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9例,占随访病例的12.4%,其中皮缘局部坏死17例、钢板部分外露2例;经过换药等治疗后,17例愈合,2例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伴感染者经过长期换药后拆除钢板,再经换药,创面逐渐愈合。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与患者全身状况、合并的基础疾病、跟骨的解剖特点、手术的时机选择、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纠正全身不良情况,提高机体抗手术打击能力,熟练掌握跟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解剖,选择好手术时机、保持术中操作的规范性、引流充分、尽量避免对皮瓣血供的破坏是减少跟骨骨折外侧"L"切口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外侧“l”型切口 切口愈合不良
下载PDF
“U”型外侧切口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华林 付加贵 邹华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U"型外侧切口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跟骨粉碎骨折患者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n=26)接受"U"型外侧切... 目的探讨"U"型外侧切口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跟骨粉碎骨折患者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n=26)接受"U"型外侧切口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26)接受"L"型切口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指标、Bhler角及Gissane角、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部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Bhler角及Gissane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OFAS评分及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L"型切口,采用改良后的"U"型外侧切口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保证充足的手术视野和关节面复位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及骨折并发症,总体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好,术后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粉碎骨折 “U”型切口 “l”型切口 内固定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耀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7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予以经外侧"... 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予以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3d 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Ⅱ、Ⅲ 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 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术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方案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彬 郑兆云 马松涛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21期3512-3514,共3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96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96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96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96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48足)。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后的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跟骨长度,以及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放射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及跟骨长度的增大程度和跟骨宽度的降低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伤性关节炎、切口并发症、距下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且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Ⅲ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外侧“l”型切口 疗效
下载PDF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不愈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一仑 宋金辉 +1 位作者 党晓谦 张晨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23期213-214,共2页
目的分析闭合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方法 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我科有61例(78侧足)跟骨骨折患者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其中53例男性(67侧足),8例女性(11侧足),年龄21~57岁(平均39岁)。56例(71足)是高处坠落... 目的分析闭合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方法 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我科有61例(78侧足)跟骨骨折患者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其中53例男性(67侧足),8例女性(11侧足),年龄21~57岁(平均39岁)。56例(71足)是高处坠落伤,5例(7足)是交通伤。手术时间为伤后3h^22d,平均9d。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4足,Ⅲ型31足,Ⅳ型13足。对这些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后处理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0.5~3年,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结果有7例患者(9侧足)发生切口边缘坏死或裂开,占11.5%。经相应治疗,均获得愈合。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与患者全身状况、合并的基础疾病、跟骨的解剖特点、手术的时机选择、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等多种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跟骨骨折 外侧“l”型切口 切口愈合不良
下载PDF
手术治疗Ⅲ、Ⅳ型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丰 潘昊 谢鸣 《骨科》 CAS 2018年第4期324-326,共3页
跟骨骨折为足踝部常见疾病,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或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骨折技术已非常成熟[1],但其中少数合并跟骨内侧突骨折的病人往往易被忽视,若通过单纯外侧切口同时复位内侧突骨折,术中复位不佳,病人术后可出现行走疼痛等功... 跟骨骨折为足踝部常见疾病,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或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骨折技术已非常成熟[1],但其中少数合并跟骨内侧突骨折的病人往往易被忽视,若通过单纯外侧切口同时复位内侧突骨折,术中复位不佳,病人术后可出现行走疼痛等功能障碍。由于跟骨结节内侧突位置及解剖特点较为特殊,在足跟应力传导及负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如果跟骨内侧突不能取得良好复位,术后可导致足跟疼痛并影响正常步态。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4例Ⅲ、Ⅳ型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病人,通过分析其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结节 跟骨骨折 手术治疗 内侧 切开复位内固定 “l”型切口 足跟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