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一浮的内圣外王思想与现代儒学的走向
1
作者 朱晓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9,共11页
马一浮全盘继承了传统儒学以“内圣外王”为其基本宗旨的理论传统。然而面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现代新儒学对“内圣外王”的追求所遭遇的巨大困难,马一浮以其对原始儒学的彻底回归,独树一帜地强调了以六艺之学为内圣外王之学的基... 马一浮全盘继承了传统儒学以“内圣外王”为其基本宗旨的理论传统。然而面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现代新儒学对“内圣外王”的追求所遭遇的巨大困难,马一浮以其对原始儒学的彻底回归,独树一帜地强调了以六艺之学为内圣外王之学的基本内涵,并以内圣涵摄外王,从而重建了以体认自性为中心的内圣外王之学。马一浮的这种内圣外王观不仅正好回避了现代新儒学所面临的从“老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的难题,为现代儒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以精神境界的完满和超越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未来走向,而且对于寻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内圣外王 儒学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融合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扬弃 被引量:1
2
作者 谭献民 郭国祥 《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65-69,共5页
:李大钊早年推崇儒家“内圣外王”思想 ,希望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国民道德修养改造社会 ,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新文化运动后 ,李大钊扬弃了“圣王”思想的奴性消极面 ,把其积极面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 ,构成了他的新“外王”思想。... :李大钊早年推崇儒家“内圣外王”思想 ,希望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国民道德修养改造社会 ,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新文化运动后 ,李大钊扬弃了“圣王”思想的奴性消极面 ,把其积极面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 ,构成了他的新“外王”思想。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强调经济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同等重要 ,把传统“圣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理想人格 封建奴性 西方民主 无产阶级党性
下载PDF
失范的心灵秩序:魏晋士人的意志自由与欲望审美
3
作者 王彦章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3-49,共7页
魏晋风度不仅仅作为人的自觉而载入文学史,如果结合儒家思想认同危机和社会整合功能失效去分析,那么魏晋风度实际上是作为社会控制结构功能的调适或者说反馈来生效的。这种调适依然是在儒家思想的正统和道家思想的互补结构以及当时外来... 魏晋风度不仅仅作为人的自觉而载入文学史,如果结合儒家思想认同危机和社会整合功能失效去分析,那么魏晋风度实际上是作为社会控制结构功能的调适或者说反馈来生效的。这种调适依然是在儒家思想的正统和道家思想的互补结构以及当时外来佛家思想的冲击之下整合的结果。其具体特征就是传统知识阶层的意志自由和欲望审美。儒家传统整合功能的危机应对机制的适时运作导致了"三教合一",最终影响了中国文化主体的演化与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度 意志自由 欲望审美 儒学 内圣 外王
下载PDF
墨子“天人二分”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4
作者 李强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25-25,共1页
近代的中国文化界意识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转而弃之如敝履,欲全盘引进西方的天人二分思想。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异端"——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这是探寻如何更好地结合中西天人关系思想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超越 墨子
下载PDF
“生活儒家”:儒学未来发展路向
5
作者 马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3-77,共5页
儒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是"日常儒学"。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诸特点勾勒出"日常生活"的面相,描绘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日常生活"遭遇解构的命运。因此,如何重构"日常生活"成为了时代... 儒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是"日常儒学"。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诸特点勾勒出"日常生活"的面相,描绘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日常生活"遭遇解构的命运。因此,如何重构"日常生活"成为了时代的课题。基于儒学就是"日常生活"之学,重构"日常生活",儒学当仁不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解构 儒学 内圣 外王
下载PDF
历代咏湟诗文的儒学化倾向
6
作者 李健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7-71,共5页
儒家"大一统"观念和"外王"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士人文艺作品的儒学化色彩也颇为浓厚,这在历代咏湟诗文中亦有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原文人以河湟为地域指涉所创作的古典诗文,以及曾游历、... 儒家"大一统"观念和"外王"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士人文艺作品的儒学化色彩也颇为浓厚,这在历代咏湟诗文中亦有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原文人以河湟为地域指涉所创作的古典诗文,以及曾游历、任职或生活在河湟地区文人们的诗作,论议历代咏湟诗文的儒学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湟诗文 儒学化 大一统 外王
下载PDF
人间正道的宏扬:吴康斋先生“外王”观的政治学分析
7
作者 邹建锋 吴坚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4-6,共3页
吴康斋先生的政治思想主要侧重于理想人格的构想,希望君王能够以先贤为榜样,奋发有为,开拓政治新局面。康斋先生把君臣互信观念建立在一种天地自然之理的基础上,很有理论的合理性。《陈言十事》对于政治之警醒有着明显的开导之意,其中... 吴康斋先生的政治思想主要侧重于理想人格的构想,希望君王能够以先贤为榜样,奋发有为,开拓政治新局面。康斋先生把君臣互信观念建立在一种天地自然之理的基础上,很有理论的合理性。《陈言十事》对于政治之警醒有着明显的开导之意,其中我们不仅发现儒、道、法三种不同观点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亦发现仁、德、义等价值的永久性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康斋 明代儒学 “外王” 政治学 政治思想 德性修养
下载PDF
宋代思想转型中的二程与王安石
8
作者 郑臣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0期28-30,51,共4页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圣外王"的理学思想的,在宋代思想转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王安石 新学 理学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大建中汤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昌 王卫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5期108-109,共2页
目的:观察以经方大建中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对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加阿莫西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大建中汤加... 目的:观察以经方大建中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对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加阿莫西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大建中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以经方大建中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对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大建中汤 脾胃阳虚 阴寒内盛
下载PDF
论王阳明心学思想中的“贵族性”——以“诚”与“圣贤”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9-25,共7页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具有双重属性。相比程朱理学重"格致"说而言,阳明心学重"诚意"说,因而可以视"诚"为其思想的内在贵族性。而"诚"多维度的展开构成了阳明心学主体价值、精神...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具有双重属性。相比程朱理学重"格致"说而言,阳明心学重"诚意"说,因而可以视"诚"为其思想的内在贵族性。而"诚"多维度的展开构成了阳明心学主体价值、精神境界的"贵族性"主线,是"诚"之内在道德的超越。在政治思想领域,阳明在继承先秦儒家礼乐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将"圣贤"之贵族性拓展于外王事功,以"才力"的标准对"圣人"进行了区分,这实际上是以儒家礼乐等级制作为评判圭臬。可见,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内在属性是以"体诚"为道德实践来通往人之内在的精神品格,以及塑造个性人格;而外在属性是以等级"礼制"为中心,设计出区别于一般德治的"尚贤"理念,并依此理念将"圣贤之治"实践于社会,从而使得阳明政治思想中的"贵族性"在"贤能政治"中有所展现。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的双重性,是切入阳明学研究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贵族性 体诚 圣贤 贤能政治
下载PDF
论王艮的“师道”自觉
11
作者 蔡桂如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20,共6页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王艮 为师之道 修身立本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12
作者 马建新 王周刚 王改红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3年第1期39-45,共7页
内圣外王是儒家最高人格理想,其中蕴含进取精神,给人以道德激励;蕴含务实精神,体现坚忍意志品质;蕴含自觉精神,体现主体责任担当;蕴含“治人”思想,体现远大政治理想。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某些人格缺陷,高校可以运用内圣外王人格思想... 内圣外王是儒家最高人格理想,其中蕴含进取精神,给人以道德激励;蕴含务实精神,体现坚忍意志品质;蕴含自觉精神,体现主体责任担当;蕴含“治人”思想,体现远大政治理想。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某些人格缺陷,高校可以运用内圣外王人格思想培养其“内圣”人格,用“大学之道”培养其至善的道德品质;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其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用“达己达人”的思想培养其合作意识;用“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高校还可以运用内圣外王人格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外王”人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教育 儒家思想 内圣外王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对中国哲学核心话语的继承与发展
13
作者 金小方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6-32,共7页
现代新儒家主要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框架下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核心话语。从内圣之学的角度看,他们着力重建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阐扬了儒家心性之学尤其是良知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提出了现代新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从外王角度看,现代新儒家一... 现代新儒家主要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框架下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核心话语。从内圣之学的角度看,他们着力重建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阐扬了儒家心性之学尤其是良知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提出了现代新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从外王角度看,现代新儒家一方面揭示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另一方面揭示了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化的积极价值,提出了儒家的新外王论,推动了儒学的现代转型。他们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性、仁、良知、内圣、外王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自我、道德理性、内在超越、良知坎陷等一系列创新性概念和理论,构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现代性特征的现代新儒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话语创新 道德形上学 人生境界 新外王
下载PDF
从“受命于天”到“内圣外王”——先秦时期君权合法性的理论建构
14
作者 杨阳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6,M0007,共14页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的认识,上天(帝)授命实际上转变成人民同意,还出现了“立君为民”和反抗暴君具有正当性的激进主张。墨子尝试重建主宰之天,希望借助鬼神的威慑力推行其政治主张,这一理论建构路径为汉儒所继承。孟子以“天与人归”的命题整合了春秋以来的相关传统,接续孔子将外在的功德之“德”转换为内在的品质之“德”,“天与”和“人归”就此汇聚于君主的内在德性,“内圣外王”遂成为儒家君权合法性理论的经典表述,并随着后世儒学的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的政治信念和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命于天 立君为民 天与人归 内圣外王 君权合法性
原文传递
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儒学的现代突破 被引量:17
15
作者 任剑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94,共13页
熊十力一系儒家将内圣外王视为儒家核心命题,并且将"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看做现代儒学的基本使命。在牟宗三那里,这一命题在开出上的理论突破体现为良知的自我坎陷。这些阐释是富有创意的,但宗旨不离内圣外王的直... 熊十力一系儒家将内圣外王视为儒家核心命题,并且将"老内圣"开出"新外王"看做现代儒学的基本使命。在牟宗三那里,这一命题在开出上的理论突破体现为良知的自我坎陷。这些阐释是富有创意的,但宗旨不离内圣外王的直接贯通。这是儒学无法完成的现代使命。从理论论证上看,良知的自我坎陷引发的歧义,证明其理论认受性程度不高。从政治实践上看,内圣与外王的分流而为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的定势。从既成经验上看,基督宗教与世俗政治各归其位,不仅没有改变各自的基本属性,而且让神圣事务与世俗事务得到更好的处置。"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应当是儒学完成道德与政治分流运行之现代蜕变的突破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 外王 道德 政治 现代儒学
原文传递
中国知识论传统是“历史缺乏”而非“现实忽略”——对陆建猷教授批评之回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永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26,共7页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重语言说理论证,而中国传统学问在论述方式上则"重行轻知"、"得意忘言"。就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更注重内向型直觉思维,这与探究知识的主客体分立的认知型思维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中国知识论无从建立,也从未形成传统。至于有学者认为不应当用西方哲学术语匡范中国哲学研究,此观点可谓美善兼具,但不可行。因为,目前哲学领域之所用术语、理论、问题方法多是在中西对比语境下提出的,抛开西方哲学,纯粹中国哲学之研究暂无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内圣外王 直觉
原文传递
“内圣外王”之拘蔽与法治理念之转出——论先秦儒家治道理念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2
17
作者 路德斌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78-86,共9页
随着国家形态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从孔、孟到荀子,儒家的治道理念也经历并完成了一次实质性的转进和发展,即由以"正心"为本的"德治"之道转向以"治身"为急的"法治"... 随着国家形态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从孔、孟到荀子,儒家的治道理念也经历并完成了一次实质性的转进和发展,即由以"正心"为本的"德治"之道转向以"治身"为急的"法治"之途。依荀子之见,前儒将内圣外王定于一本、修齐治平归于修身,看起来是寻根务本,一劳永逸,但其实潜含着很严重的理论偏差,因为内圣、外王实非一事,修齐、治平其道不同。治道之本不在"心",而是"礼义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荀子 内圣外王 法治
原文传递
内圣外王新诠
18
作者 石永之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87-95,共9页
传统的内圣外王应用于皇权时代的家族社会,在民权取代皇权,家族日益消亡的情况下,应以核心家庭伦理和规则伦理取代家族伦理,并建立不干涉政治的新儒教,此为儒家新内圣。新外王的民主政治以仁爱共识为基础,首先是天下主义;其次是平等自... 传统的内圣外王应用于皇权时代的家族社会,在民权取代皇权,家族日益消亡的情况下,应以核心家庭伦理和规则伦理取代家族伦理,并建立不干涉政治的新儒教,此为儒家新内圣。新外王的民主政治以仁爱共识为基础,首先是天下主义;其次是平等自由主义。内圣外王依据人的不同能力,政治哲学依据人的理性能力,内圣之学依据人对德性天道的信仰。儒家内圣外王的新连接应该回到儒家的源头活水处,合孟荀,折衷于孔子,其思想结构就是:仁爱、平等、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仁爱 平等 自由
原文传递
“内圣外王”——近代学者对儒学精神实质的体认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臣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8,共3页
"内圣外王"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张东荪、冯友兰和熊十力对儒家精神实质的把握和体认。他们正是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内圣外王",并分别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解释和演绎,对后世儒学的研究影响极... "内圣外王"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张东荪、冯友兰和熊十力对儒家精神实质的把握和体认。他们正是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内圣外王",并分别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解释和演绎,对后世儒学的研究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他们四人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见解做一简要梳理和剖析,从而说明他们是如何经由一种实践哲学的方式和理路来探讨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梁启超 张东荪 冯友兰 熊十力
原文传递
从“天人之学”到“内圣外王之道”——论王船山对庄学之哲学重建
20
作者 李智福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6,共10页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道,天为人之源,人为天之心。在价值论上,天有厚生之德,健顺之道,庄子所谓的"至人之神"是对"天地之神"的领悟,因此提出"天命我而为人,则固体天以为命"的价值诉求。职是之故,在人生论上,他将《达生》篇"反以相天"解释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并提出人生价值之"立命而相天"与"能移而相天"两大人生归趣,从而挺立起一个既含摄庄子"自由主体"又含摄儒家"价值主体"的人生主体。船山在以《易》《庸》的"参赞"精神诠释《庄子》的同时,也以庄子之因顺自然天道、重视个体存在的"在宥"精神反哺儒家经典在此方面之阙如,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周延、儒道互摄的"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王夫之 天人之学 内圣外王 以儒解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