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宁《唯批》反映论思想再评价
1
作者 卞敏 《学海》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列宁 《唯批》 反映论 辩证物主义认识论 思想评价
下载PDF
试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哲学笔记》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余源培 奚从清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8-24,共7页
(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以下简称《唯批》和《笔记》)是列宁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两本著作虽然分别写于1908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和侧重面有所区别,但其间却存在着体系上的... (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以下简称《唯批》和《笔记》)是列宁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两本著作虽然分别写于1908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和侧重面有所区别,但其间却存在着体系上的密切关系。探讨这一问题,是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和经验判主义》 《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大战期间 哲学著作 《笔记》 《唯批》 思想发展
下载PDF
唯物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3
作者 奚从清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65-71,110,共8页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为《唯批》)是一本“和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探索那些在马克思卡义的幌子下发表一种非常混乱、含糊而又反动的言论的人们是在什...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为《唯批》)是一本“和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探索那些在马克思卡义的幌子下发表一种非常混乱、含糊而又反动的言论的人们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中文版单行本第6页。以下凡引自该书的仅注页码)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了俄国马赫主义在哪里失足、怎样导致失足以及如何防止失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和经验判主义》 物辩证法 相对主义 辩证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 马赫主义 哲学著作 《唯批》
下载PDF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百年解释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柴林丽 刘怀玉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32,共9页
列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领域。《唯批》是研究列宁思想不可跨越的理论著作。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唯批》的思想解释多元化。在《唯批》中列宁是对第二国际理论进行辩护与僵化式处理,还是面对哲学危机时思想开始觉醒... 列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领域。《唯批》是研究列宁思想不可跨越的理论著作。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唯批》的思想解释多元化。在《唯批》中列宁是对第二国际理论进行辩护与僵化式处理,还是面对哲学危机时思想开始觉醒并进行理论创新;对列宁哲学思想是进行目的论的直线式理解,还是断裂论异质化理解或者对其进行历史阶段性分析研究;哲学党性原则问题是否已经过时。这些都是学者研究《唯批》时聚焦的重点问题。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回顾与反思《唯批》的百年解释历程,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和理论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批》多元化 哲学危机 理论自信
原文传递
Analysis on the critic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5
作者 顾洁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1期73-75,80,共4页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critic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Firstly, from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ntroduces the cause of criticism. Secondly, it demonstrates the...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critic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Firstly, from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ntroduces the cause of criticism. Secondly, it demonstrates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criticism by criticizing traditional values. Lastly, it makes some comments on lib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Wil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e CRITICISM AESTHETICISM
下载PDF
Kant, Fichte, and the Act of the I
6
作者 Charles E. DeBor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期9-18,共10页
Fichte's various articulation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theor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self-conscious attempts to systematize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Fichte's notion of the pure I (ieh) serves as... Fichte's various articulation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theor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self-conscious attempts to systematize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Fichte's notion of the pure I (ieh) 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point for his exposition of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d in many ways this concept is analogous to Kant's no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unity of apperception explained 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Fichte and Kant agree on (1) the active nature of the pure I, (2)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re and empirical apperception, and (3) skepticism concern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any positive (i.e., noumenal) content of the pure I, their respective notions of pure apperception differ in that Kant affirms the conceptual priority of the pure I to its objects while Fichte denies the same. Fichte's departure from Kant on this point foreshadows many later recognition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e.g., those of Hegel and Mar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 FICHTE German idealism critical philosophy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mind SELF IC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